话说数学生活化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3篇)

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房间的大小,计算房间的面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蛋糕、水果等实物进行分数的切割和分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3. 融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分析。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现实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教学内容生活化:把现实的、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学应用生活化:通过呈现生活化的练习题、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数学信息生活化:通过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丰富知识面,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并且“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突破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合理地整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把实实在在的、可摸可见的现实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通过处理教材、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把现实的、身边的内容引入数学课堂。

内容可以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甚至就是课堂中的,教师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充实到教材中,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整理数据”一课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当堂设计了一个统计任务:对本班学生以村为单位,进行家庭住址统计,了解每个地方各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积极讨论,分工合作,从设计登记表到家庭住址现场调查;再在教师指导下,讨论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进行初步的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最后一起讨论“你从表中的数据发现了什么”,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谈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化,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一项日常活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这是我们高年级组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怎样用,用在什么地方,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探讨。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走出“为了数学而教数学”的“怪圈”,应走一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依靠生活,一切为了生活”的教学路线。

一、目标定位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以“用”为出发点,要密切联系实际,在注重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同时,关注知识、技能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知识的生活背景,同时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就像有关计算的教学,如果不盲目于算理的推导,而是把计算题编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就是算理的推导过程,前面我听过常虹老师三年级一节“乘法估算”的课,就是从买篮球这一事件中,使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和方法。

教学效果很好,其实对于计算教学,我们认为都可以把它溶入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计算的枯燥无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设计生活化。

现行教材的内容体现了地域性、时代性,对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而言,对相同的内容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如“利息”的相关内容对城镇学生来说,易被理解,而对于像我们这里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则比较陌生了;对于“出米率”、“出油率”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比城市学生丰富。

所以,内容处理要灵活,应以“适”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对知识有“亲切感”,要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应还有生活,对于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要适当进行调整、修改。

尽量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嬉子湖辅导小学杨阳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简单地说: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这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且通过类比、分析和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领悟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

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正视“生活化”,以提升数学的人文精神。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概念,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种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活动。

二、“生活化”是“数学化”的途径,并非最终目的。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但是数学应该高于生活,在“生活化”之前,我们对所要运用的素材进行理性加工,教师自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解读这些素材,从数学的角度来加工这些素材,然后再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框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框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框架【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框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然后介绍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

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分享,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学习活动。

结合生活化教学的效果评价,可以看出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本文展望了未来生活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发展。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从而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教学策略、生活化学习、数学应用、教师引导、效果评价、学生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扰和矛盾。

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数学难以理解、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运用与积累。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偏向抽象概念和数学定理,缺乏直观的生活场景引导;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三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难以投入和深化,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1.2 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意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谈“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

谈“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

谈“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叙述我的几点尝试,与课程改革中的同行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活动性强,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组美丽的学校示意图片,图中画有各种形状的花坛和建筑物,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说出平面图形的形体名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效果好。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如在学完“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你今年岁,你是年出生的;(2)你家有口人;(3)我们班有人,我们每天上节课。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对身边的数学加深了认识,又让学生增加了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更能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学起来更轻松。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思维,在思维中让学生再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一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课本、量操场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摘要: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法态度迫切需要数学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教改路子,我的做法是:合理组织教材,把数学问题看成生活问题;注重实践体验,把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趣味化、生活化;提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变生活经验为数学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游戏,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选取身边的事情为教学内容,激发数学求知欲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两年多来,我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并逐步向高年级推广。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课程观、学生观、生活经验、数学知识问题的提出:多年以来,很多人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抽象的算和推理教学,不需要像语文课那样的形象教学,不需要像学语文课那样的生活积累,就是在数学王国里搞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字游戏,所以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充满畏惧感,认为数学太枯燥、太抽象、太难学。

而那些所谓数学高分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为高分而学,不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应用。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正反映出了我们的应试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一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估计过高,放不下架子,高不成,低不就;二是学的书本知识和生活脱节,不会应用,不能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的国家既需要像陈景润那样的专门搞数学研究的数学家,更需要大批的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基层工作者。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伟人毛泽东说:“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以致用”。

这些至理明言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要面向生活。

对于数学课来说,就是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3、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10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6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百分之十。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5、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有这样一题:“155-93=155-100+7”,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7难以理解,我就安排两个学生表演到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妈妈要买一件93元的大衣,给了售货员100元,营业员找回7元钱。学生高兴地看完了表演后,老师因势引出:“如果妈妈身上共有155元钱,付了93元买大衣,还剩多少钱?”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列出算式155-93=155-100+7=62(元)。有了表演这个生活情景的安排,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算法。
总之,数学教学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真实,从而切身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4、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的家庭人口,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

数学生活化_让学生爱上数学——杨业成

数学生活化_让学生爱上数学——杨业成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爱上数学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三小学杨业成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一、陪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

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夏令营活动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事情。

面对低年级的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夏令营了,你们想做些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到超市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

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当夏令营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个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夏令营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又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用直尺给学生量身高,发现量出来的不是整米,该怎么办呢?学生自己米尺量桌子的长度,发现也有时量不到整米数,那又该怎么办呢?通过讨论达共识,我们必须引出一个新鲜的数——小数。

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我们的生活中原来小数也有广泛的应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陪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它是被千万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浅谈数学生活化

浅谈数学生活化

浅谈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主动地运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从而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获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面积”时,教师设计如下导课活动:课始,教师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学生鼓掌后)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互碰的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靠近的几名学生争着用手摸老师的手掌面。

)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把你的手掌摆在数学课本封面上,比一比大小,再说一说结果。

生:数学课本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我的手掌面比数学课本的封面小。

师: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生:黑板的表面大。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板书“面积”)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这些物体都有表面,这些物品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选择其中两个面来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的面积较大,哪个的面积较小?生: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教室地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操场的面积更大……上述教学片段,教师面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内容,精心选择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鼓掌欢迎听课教师”这一现实情境,引出手掌面,再让学生用手掌面来触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表面大小,观察比较熟悉的物体表面大小等,使得“面积”的表象在观察与触摸实物的活动中,悄无声息地植入孩子的心田。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实施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实施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实施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生活策略实施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如果数学教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

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2.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

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3.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

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即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浅谈数学作业生活化

浅谈数学作业生活化

浅谈数学作业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大多想着利用生活素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去利用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伸。

数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只有把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才能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真实地显示出学习数学的水平。

因此,把数学作业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在生活中观察。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观察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来。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前,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蝴蝶、窗户、房子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轴对称图形。

又如在学习小数前,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不仅可以使他们在观察实践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而且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二、在生活中记录。

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逐步让学生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写下他们的想法,记下一些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新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数学日记是数学记录最好的方法。

1、可以记下“每日一题”,记录下每天中经历的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题。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感兴趣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捕捉生活情境设计趣味作业调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身临其境,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体会。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激活了学生兴趣。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每一个数学问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在教学中,一旦把数学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数学课本上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抽象化、概括化、一般化,因此教学中我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将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思维碰撞出智慧火花。

如执教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我首先引入学生熟悉的蜜蜂、蜻蜓、蝴蝶对称图形,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蜜蜂、蝴蝶、蜻蜓的对折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通过剪、折、画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欣赏现实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著名建筑物、京剧脸谱、标志图案等,使学生在欣赏生活中事物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来源于生活,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1.注重创设情境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习情境,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数学活动的行为。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淘气带来两个苹果,想和笑笑分享苹果的情景,平均每人分得几个?让学生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要给智慧老人留一个,他们两人分吃一个苹果,现在每人分得多少?这时,许多学生说笑笑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淘气也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涵着新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并不陌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

浅谈浅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浅谈浅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浅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对幼儿数学学习也有一些新的理解与理解: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时候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

老师更应在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了解孩子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宽松有趣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孩子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是孩子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呢?一、将数学教育“生活化”,使数学活动变的有趣。

1、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生活化数学活动源于孩子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孩子积极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如:大班在学习序数的活动中,我们就为幼儿创设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境”,在物质与精神环境方面我们都为幼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幼儿拿着写有第几排第几座的电影票,自己去找座位,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座位并真的为幼儿播放一段幼儿喜欢的视频,孩子们找到座位后很有成就感,再看一段动画片,他们高兴极了,活动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方式,孩子学习积极性更高了,而且很自然,不枯燥。

再如:小班在学习按照服装大小分类时,教师就为幼儿创设了猪爸爸和猪宝宝洗澡的情境,并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探索分类方法。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动机。

像此类的教学设计深受幼儿喜欢,对于他们亲自探索、感悟出来的数学经验,孩子更记忆犹新。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解决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像大班幼儿喜欢跳绳,结合幼儿喜欢的跳绳活动,让幼儿实行计数和统计活动。

小班学习点数,我们就利用互动墙式“花宝宝喝了几杯水”让幼儿每次喝完水后插一根吸管,最后在快要离园环节,数数这个天喝了几杯水,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让数学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生活化案例

让数学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生活化案例

2019第9期上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让数学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生活化案例杨洁数学知识单纯理解起来有难度,抽象的概念可以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其实小学数学所学的知识内容,多数内容都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去探究。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运用生活事例解决所学内容的几个生活化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设置一个生活事例,让学生去分析对错。

父亲节要到了,小刚想送给爸爸一个礼物,就拿出了自己存钱罐里的硬币,他数了数5角的有10个,1角的有20个,他拿着这30个硬币有点不方便,于是找隔壁大哥哥想办法,隔壁大哥哥说这好办,他收了小刚的30个硬币,于是给了他一张5元的纸币和一张2元的纸币。

小刚当时心里不高兴,觉得自己有点吃亏。

教师创设问题:你们觉得小刚拿了5角硬币10个和1角硬币20个换来一张5元的钱和一张2元的钱亏还是不亏?有的学生将5角的硬币10个一个一个的数,得出5角的硬币10个是5元,一角的硬币是20个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一角是1元,然后20个是2元,最后告诉大家10个5角和20个1角加起来是7元,小刚没有吃亏。

虽然步骤有点繁琐,学生借助生活知识能判断出题目中的对错。

此时教师简单引导元和角的关系,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1元等于10角,也就是说10个1角就是1元,同时1元还等于两个5角,也就是说2个5角是1元。

这样借助生活中的知识,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联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二:根据儿童喜欢玩积木和做游戏的特点,结合儿童的生活事例,渗透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学统计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楚看到最后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积木的游戏,如统计本小组最喜欢吃的水果,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每一种颜色的积木代表一种水果,比如红色表示苹果,黄色表示香蕉……各组同学在玩积木的过程中,拼出了本组同学的积木情况,有的组红色的积木多,有的组蓝色的积木多这……这样哪种颜色积木搭的越高,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就最多。

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1.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

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

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

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

二是选择信息。

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

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

”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

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

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

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对这一认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合理改编教材,让学生感受数学
近年来,从很多的数学教学课堂依然可以看出,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学生的眼中数学就是简单、重复的数学练习,根本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丰富内涵。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

于是我将教材中的算式例题加工改造成与学生贴近的现实生活问题:⑴妈妈买电磁炉用了245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很快就会想到: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245+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45+100-2;⑵妈妈带了245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100元钞票,而留下145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45-98=100-98+145=147元。

这样通过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

从练习的反馈情况看出,学生学得轻松,又灵活地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又或者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帮家长买一些急用的物品,大约带多少钱才够等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都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重组学习的呈现顺序和方式,使课堂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最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例:我们班在举办了手抄报比赛后,让学生评选出:⑴板面设计合理,字体工整的有多少人?⑵板面新颖别致,色彩搭配合理的有多少人?然后提出问题:谁愿意帮老师算一算,它们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它们共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

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手抄报的制作过程,学生易于接受,学习起“分数的知识”也不觉得抽象、枯燥,使难理解的知识变容易化。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我让学生测量出教室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算出教室要粉刷的面积。

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将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真实体验,这样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应用数学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知识的应用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的理论知识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实地测量自己每一步的长度,体验步测和目测,并与实际测量进行对比,从而深刻地感受到步测和目测的实际意义。

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既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为以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我设计一个“外出游玩”的情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请各组统计出所需要的物品及价钱并制出统计表,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既科学又合理?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不是教材的移植,的确,照本宣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为今天的教师,应该要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重组或改编,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