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23 马说
23*马说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是后来人加的。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谢谢大家
并列而死。
骈,本意为两马并驾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
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疏通文意
容量的单位,
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语后置标志
有时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知识检测:
(一)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同“饲”,喂养。
同“饲”,喂养。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能 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疏通文意 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的
同“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犹,尚且
一样
怎么,哪里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的才能和 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马说》ppt课件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也__只__能__在__奴__仆__的__手__下__受__屈__辱__,__(_和__普__通__马__)_一__同__死__在__马__槽__里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日__行__千__里__的__马__,__吃__一__次__有__时__能__吃__尽__一__石__粮__食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想__要__和__普__通__的__马__一__样__尚__且__办__不__到__,__又__怎__么__能__要__求__它__日__行__千__里__呢__?_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用__马__鞭__赶__它__,__不__按__照__(驱__使__千__里__马__的__)_正__确__方__法__,__喂__它__,__不__能__让__它__竭__尽__才__能__,__ 它__鸣__叫__,__却__不__能__通__晓__它__的__意__思__。__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难__道__)真__的__没__有__千__里__马__吗__?__大__概__是__(_他__们__)_真__的__不__识__得__千__里__马__吧__!___
马槽
著称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 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吃 有时 十斗为一石,容量单位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同“饲”喂 懂得 指千里马 表承接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八下《马说》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积累:1.《马说》是运用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写法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2.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主旨: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4、读准字音。
祇.辱于( zhī ) 骈.死于( pián )槽枥.. ( cáo )( lì)一食.( shí)或尽粟.( sù)一石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4、重点字词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面对尽其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5、一词多义其: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之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6、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7、重点句子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23.马说
一种 文体
马 说
韩 愈
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大语文课件 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
议 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 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
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 注意情感。 3、朗读形式: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广东 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文 公祠
河南孟州韩园
《 昌 黎 先 生 集 》 里 。
韩 愈 的 作 品 的 作 品 收 在
写作背景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 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 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xià n sì shí shí dà sì n zhǐ piá n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韩愈
23*马说韩愈◇教材分析◇《马说》选自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本文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增强语感,能熟读成诵。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难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所象征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期人,姓孙名阳。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经过悉心喂养,马果然变得精壮神骏。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祗.(zhǐ)粟.(sù)骈.死(pián)槽枥..(cáolì) 外见.(xiàn) 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一词多义]①虽②以③食④其⑤能⑥策[古今异义]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之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马说文|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马说①文|韩愈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
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一食]吃一次。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23《马说》课件ppt
背景介绍:韩愈当时初登仕途,面对的 形势和环境十分严峻。为了抒发郁郁不 得志的悲愤之情,韩愈写下了这首《马 说》。
写作特点:托物寓意,借物言志,以物 喻人,将人才喻为千里马,对封建统治 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 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内容:作者认为 自己虽然有卓越 的才华,却难以 被发现和重用
表达方式:通过 反问、排比等修 辞手法,表达了 作者对自己才华 无法得到认可的 悲愤之情
写作特点:语言 生动形象,富有 感染力,表达方 式多样化
思想感情:作者 对当时社会的不 满和愤慨,同时 也表现出对自己 才华的自信和追 求
内容: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表现手法:对比、反问 表达的情感:对“食马者”的愤慨和控诉 揭示的主题: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导 入 新 课 02 介 绍 作 者 及 作 品 背 景 03 朗 读 课 文 , 整 体 感 知 04 分 析 课 文 05 写 作 特 点 分 析 06 课 堂 小 结 及 作 业 布 置
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为托物寓意 的杂文,抨击当 时“食马者”的 愚昧无知,使其 觉醒过来
读音: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语调:根据情感变化调整语调,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语气: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 语速:根据文章内容调整语速,让听众能够听清楚每个字词
祗:只是 辱:辱没 骈:并列,一起一伏 窥:观察,偷看
温故知新:回顾以前学过的古文,引出新的内容 图片导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故事导入: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教学课件
23
作者相关
托物 寓意
0
Purport(主旨)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 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人才
赏识人 才的人
千里马
伯乐
24
作者相关
主旨
10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难道 第二个“其”:恐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 千里马的命运,那么作为 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韩愈
马说
导入
0
说 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导入
0
说 鹅
3
课文分析
马 说
0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 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愁闷, 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如爱莲说。 “马说”即谈马、论马。
4
课程结构
马 说
课程结构(三阶段)
课文解析 拓展探究
作者相关
千里马
人才
0
TimeLine
5
0
第 一 阶 段 课 文 解 析
食马者 形象
而:表修饰 临:面对 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食马者有眼无珠
18
课文分析
故事 链接
0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 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 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 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吃力 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 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开端来长鸣, 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 且体贴它啊。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 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策之不以其道也,食(之辛不辣能讽尽刺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一 策之不以其道
词 多
食执不策饱而,临Βιβλιοθήκη 之不足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表文达作通者过怀描才写不千遇里,马有志的难遭酬遇的,愤表懑达心韩情。愈怎样的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
才
慧眼识才者
统 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 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 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
其真无马邪
课外延伸: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 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 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 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你认为时至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 免发出这种慨叹?才能成为一个立于时代潮
第23课《马说》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能够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同“现”,表现。 普通的马 能力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才能;美好的素质 犹,尚且
里也 ?
一样,等同 怎么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 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 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 按照 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它,指千里马 同“饲”,喂
表感叹,哎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拿着 马鞭子 面对
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加强诘问语气
同“耶”吗,表示推测语气 语气词
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 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 韩 愈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 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 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 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 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 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 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 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
总结归纳,积累词义 (一)结构梳理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痛斥食马者的无知。
(二)、多义词
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40页)
文体解读
说 《爱莲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概念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 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 特点 生,核心是议。 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 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译文】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 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 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像牛,有的身体像蛇,有的嘴巴像鸟,还有的面貌如同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 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 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象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 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 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课外拓展
韩愈的“杂说”有四篇, 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 君传》《马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8、《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9、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答:10、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11、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早晨
过问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
同“环”,环绕
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
同“价”,酬金 回头望
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再造想象、体会情感: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吧 ?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 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是:骏马 跳跃一次,也不能有十步(远); 劣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远,在于坚 持不懈;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 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雕刻并 且持之以恒,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
万 马 奔 腾
教学目标
1. 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 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 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
说
课堂练习 词语小结 图片欣赏 教学目标 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文体介绍 课文识读
课文分析 思考作业
并驾齐驱
•成语解释:并驾:几匹马并
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 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 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 能不分高下。 形容齐步前进; 不分先后;也可指力量、水 平、才能、程度等不相上下。
骐骥一跃
课文分析
第 一 段 第 二 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 马 进一步 从反面 论证: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指出千里马被埋 没的原因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不以千 里称也。
课文分析
第 三 段 归 纳 全 文
痛斥执策者 的愚蠢勾画 执策者狂妄 无知的形象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 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 不满。
本文词语知识小结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之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主谓之间,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反问语气词,难道 其 其真无马邪 代词,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语气,大概、恐怕
Shí 吃(一顿) Shí 吃 Sì 喂养
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语气,大概、恐怕 、其实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饲养,通“饲”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合作 释疑
练习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 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有才能的人一食或尽粟一 石。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 统治者不知其是人才而待也 。 这个 人才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人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人才!” 呜呼!其真无人才邪? 其真不知人才也 !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用 以 而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但是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动,吃完
竭本文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现”,展现 通“饲”,喂养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 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 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 才不遇的原因是统治者 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 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 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 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 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拓 展 思 考
课 后 作 业 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后 练习,请以“伯乐相马 与毛遂自荐”为题,联 系社会实际,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 惜) •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 责) •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重点语句的寓意 。
3. 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 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退之,河阳(今河南 孟州)人,唐代散文 家、诗人,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世称 韩昌黎,官至吏部侍 郎,又称韩吏部。其 作品收在《昌黎先生 集》里。
《 》约作于贞元 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795~800)。韩愈初登 仕途时,很不得志。曾 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 遭冷遇。尽管如此,他 仍申明自己有“忧天下 之心” 。后仍郁郁不得 志,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 感叹。
不同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 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 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 的句子) •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 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
•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 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 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厉声反诘 执策者,表达 中心论点:其 真不知马也。
全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文章 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 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表达了强烈的 愤慨。
练习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意。
1、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赶,驾驭 鞭子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难道
讨论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 探究 “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喻指人才。 “伯乐”: 喻指识才用才的明君。
“食马者”: 喻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 的统治者。
讨论 探究
试用“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的 比喻义代入原文,再朗读 一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 现?
世有 识才 的明 君 , 然 后 才 有 人才 。 人才 常 有,而识才的明君 不常 有, 故 虽有 人才 ,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 槽 枥 之 间 , 不以 人才 称 也。
•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 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 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 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 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 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 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 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 1、就个人的影响力而言,有的人确有真 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 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权威来发现和举荐, 权威的赏识认可能很大地提高个人影响力。 2、就对待权威而言,一方面权威往往精 通某一领域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应该尊重 他们,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 他们,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 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3、作为权威人 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 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 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总之,真正好的东 西,又得到真正的权威赏识,它的身价就 会加倍增长。
• 七、理解式默写(重点)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 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 •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 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再读课文,注意读出五个“也” 字的感情色彩。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讨论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 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 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 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 “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 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 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 应。
马说
写作背景
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 性体裁,一般是文人志士对事对物 有感而发,托物寓意;与现代的杂 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 的看法。
“马说”即说马、谈马、论马。
请选择与“马说”的“说”完 全相同的选项。
A.《说说我自己》 不同 B.《爱莲说》
相同
相同
C.《捕蛇者说》 D.《说勤》
整体 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