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依赖养老_到_独立养老_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合集下载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伦理问题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伦理问题
难照料父母 的 日常生 活 。目前城 市化 不断 推进 人 口流动 的速度 不 断加快 , 年轻人渴望着 外面 的世界 从外 出打工 的农 民工 , 到遍


特别是 城市 的l 牛育水平有 了显著下降 , 使得我 国低龄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逐年减少 , 这些 因素推 动了我 国老龄化 的进程 。巨大 的 养老需求对子女 、 家庭 、 社会三方 面都提 出了严峻 的考 验。特别是
个新的命题应运而生, 那就是独g- t -  ̄ 家庭的养老 问题。随着计划
生育的推行和 家庭意识的变化 , 独生子女增 多, 独生子女无力、 无暇照
顾老人的矛盾 日益突出。 【 关键词 】 独 生子女 ; 养老 : 家庭 养老
母, 有时甚至还要赡养父母 的父 母 , 少则 三四位 老人 , 多则七 八位
题, 尤其是对 于老年人精神生活 的照料 方面 , 子女 面临是 “ 鱼 和熊 掌不可兼得 ” 的局面 。家庭责任在养老过程 中的实现 , 不仅受 作为
主体 的子女左右 , 老人本身 的财产状况 、 职业地位乃 至性 格特点 等 因素也会产生影 响。 目前城 市 中有些 老人 持有这 样 的观点 , 如果
没有系统全面的规划 , 将其认 为是 比较遥远 的事 , 目前还是 以个人
型化、 核心化 。民政部和 中国老龄委提供 的数据 中表 明 , 独生子 女
家庭的 比例 已达 4 9 . 7 % 。独生 子女 在成 家之后 独立 生 活 , 大多则 离开父母 , 还有一部分 的独生 子女外 出上大学 , 离开 父母身 边 , 独 居老人成为独生子女家庭必须要面对 的现实 问题 。当独生子 女的
随着独 生子 女组 建 自己 的小 家庭 , 照顾 家庭 的责 任也落 到 了

新时期独生子女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独生子女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独生子女的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然而,这种家庭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时期独生子女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问题一:焦虑和孤独感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焦虑和孤独感。

在传统的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们往往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互陪伴和支持。

而独生子女往往没有亲密的兄弟姐妹关系,很容易感到孤独。

此外,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分关注和期望,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对策: - 教育部门应该在学校中加强孩子们的互动和沟通,鼓励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 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并尽量避免过分期望和对孩子的压力,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问题二:自我中心和缺乏合作精神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经常是独立行动的,他们往往较为自我中心,缺乏合作精神。

他们习惯于独立解决问题,不太擅长与他人合作,无法很好地适应团队合作的环境。

对策: - 学校应该加强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种合作活动,为独生子女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问题三: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被家长呵护得较多,自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较弱。

他们习惯于依赖家长,缺乏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策: -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些独立生活能力培训课程,帮助独生子女学习独立生活的各种技能。

问题四:养老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独生子女需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然而,由于独生子女通常只有一个,他们无法分摊养老压力,容易造成经济和精神负担。

对策: - 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养老福利和服务,减轻独生子女的经济负担。

- 社会应加强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强调邻里互助和社区支持,共同解决独生子女养老问题。

结论新时期独生子女面临的问题不可忽视,需要教育部门、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加强沟通和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提供养老服务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独生子女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从_依赖养老_到_独立养老_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_风笑天

从_依赖养老_到_独立养老_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_风笑天
不 久 前 的一 项 调查 结果 中得到一 些 启示
:
2( 由 中国 社 会 科 学 院 出 版 的 《 ) 5 年社会蓝皮 X
当然 并 不 是 所有 的 独 生子 女家庭 所 面 临 的 养
老 困境都是 相 同的
,

,
: 书》 中所公 布 的 调 查 结 果 表 明 目 前农 村 人 的 幸福


— 四 个孩 子 的基 础 之 上 均 有大约
、 ,
他 们 的养 老 生 活和 养 老 保 障都 建立 在 平

无论 是 老年生 活 的
、 ,
城市社 会 中的 普遍 现 实 以 后 政 策 实施 之 初 所 指 的

将来 离我们 的 距 离也 正 在一 点 点缩 短 而 当初 人


,
经 济来源 生 活 照 料 还 是亲 子 交往 精神慰 籍 有 多 个 子女 的现实为 他们 的 养老 生 活 提供 了某种 客观 的
喇洲 X) 万 独生 子 女

只 有 一 个孩 子 的 现 实 不

,
根据 国家 计 划 生 育 部 门 的 统 计 目 前 中 国 大 约 有
仅 常 常导 致独 生子 女 父母 更 早 地 步 人 并 且 更 长时
间 地经历 着人 生 的 空 巢 阶 段 的 生 活 同时 也 将 他

,
养 老 的 困 境 已 经 开 始 临 近 最早
的 调 查 结 果 等到第 二三 批独生 子 女结婚成 家后 这
种与子女 共 同居 住 的 比 例 有 可 能 还 会进 一 步降 低
,

人 照 顾 的重要 条件 也 是老年生 活 其他方 面 有 依靠 ] ‘卿 ) 对 于 广大 独生 子 女 父 母 ’ 有保 障的 重 要 条件 [

老龄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伴随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突出,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四二一”家庭结构愈来愈普遍,独生子女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而养老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本文就老龄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老龄化;独生子女;养老问题一、前言“独生子女”是相对于就“双生子女及多生子女”而言,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生只有一个孩子,而从子女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余生都没有兄弟姐妹。

“独生子女家庭”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划生育的取消,这一特殊的群体也将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为此,实现以社区、机构为场所、国家补贴为主,家庭为辅的养老格局,老人在社区或入住机构实现养老服务,国家补贴直接到社区或机构,家庭提供少部分资金或生活照料,应对未来不断增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挑战。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独生子女家庭中赡养者对待老人的观念和行为。

二、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的现状人口老龄化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大约有1.5亿的独生子女家庭,按每个家庭3人来计算,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有4.5亿之多,且大部分的独生子女家庭集中在城市。

三、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的问题及原因(一)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风险较大从家庭职能来看,独生子女是生命绵延的“唯一命根”;从家庭观念来看,独生子女是父母对子女期望的“唯一寄托”;从生育愿望来看,独生子女是子女性别的“唯一选择”;从家庭关系来看,独生子女是家庭舞台上子女角色的“唯一承担者”。

养老需求满足与养老策略选择--基于一个农村多子女家庭的个案研究

养老需求满足与养老策略选择--基于一个农村多子女家庭的个案研究
6年第 5 ) 20 期 。

/ 支 参 2 年 2 、 辩。 0 第 期 1 0
积极 的作 用 。但 不容 忽 视 的是 , 术 界关 于 家 庭 学 养 老模式 构建 的种种 意见 主要从 “ 客位 ” 也 就 是 ①
从研 究者 和 政 策 制 定 者 的 角 度来 分 析 和 判 断老
口老 龄 化 引 发 的 诸 多 问 题 的 行 之 有 效 的 办 法 。
式 , 异地 寄养式 养 老 模式 。第 三 , 老独 立 论 。 或 养
依 靠老 人 自身 能 力 独 立 养 老 。这 种 观 点 或 提 倡 扩 大老 人社会 交 往获 取 资 源 , 主 张 老 人养 老 积 或
较》 《 , 社会) o6年第 3期 ; 笑天 : 从“ 赖养老 ” 独立养 ) o 2 风 《 依 到“ 老” ——独生子女家庭养 老观念 的重要转变 》 《 , 河北学 刊》 0 6 2 0
年第 3期 ) 。还有 的学者从文化伦理观念 的转变方 面探讨家庭养 老功能的逐步弱化( 参见高 和荣 : 文化 转型下 中 国农村 家庭养 《 老探析》 《 , 思想阵线) 0 3第 4期 。还有 的学者认 为, ) 0 2 城乡二元 结构 、 户籍制度 、 土地产权制度 等约束 因素使 得社会 养老必然逐 步取代家庭养老( 参见周莹 、 梁鸿 : 《中国农村传统 家庭养老保障
稳定 , 收入不高 , 以一 直与陈某 和白某住 在一 所
起 , 到结婚 生子 也没有 搬 出去单 过 。 直
问: 以前 你 老伴 在 的 时候 。 活过 的 怎 生
么样?
年人 的养老 问题 。实 际 上 , 年 人 群并 未 像许 多 老
学者 那样表 现 出强烈 的忧虑 , 然 这 可能 是 由于 虽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责任及路径分析论文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责任及路径分析论文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责任及路径分析论文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责任及路径分析论文摘要: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

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马上或者已经步入老年阶段,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更为严峻地面临着经济、精神、照料等诸多养老问题。

我国独生子女大多是“政策性”独生子女,国家应当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给予经济、政策支持,同时,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个人养老应当共同成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

本文指出可以通过国家养老保障计划、异地就医制度、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等途径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

关键词:独生子女;养老;责任;路径自1980年我国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城市中出生了数量庞大的“政策性”独生子女。

计划生育政策引起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的父母在老年之后面临着赡养、照顾等一系列特殊的问题。

1976年至1985年这10年中出生的独生子女,被称作第一代独生子女。

截至今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长到26至36岁之间,他们的父母正在或者已经步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影响1、计划生育政策促使我国老龄化加速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预计到2018年,老年人口将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到1/3。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尤其是我国城市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我国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的进程。

庞大的养老需求对子女、家庭、社会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计划生育政策引起我国家庭结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变成核心家庭,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

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

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

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1. 子女独生子女增加了养老压力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子女独生子女现象的增加。

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了几十年。

这就意味着许多家庭将来都只能依赖一个子女来承担养老责任。

这对子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他们需要在工作和照顾父母之间进行权衡。

2. 家庭观念的变化导致养老责任向社会转移另一个影响家庭养老的因素是家庭观念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更加独立,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家庭养老观念逐渐淡化,导致养老责任逐渐向社会转移。

3. 养老服务短缺和不足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养老服务的短缺和不足。

在城市中,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但是相对应的服务供给却远远不足。

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更是匮乏。

4. 社会对策问题针对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

政府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社会应当建立更多的养老机构,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岗位,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家庭养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承担自己的养老责任,并且也应该关心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只有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应对养老面临的挑战,保障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从子女独生子女增加养老压力、家庭观念的变化导致养老责任向社会转移、养老服务短缺和不足以及社会对策问题等方面探讨了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

我们应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善,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家庭养老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养老所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子女独生子女增加养老压力、家庭观念的变化和养老服务短缺等问题外,还有一些其他挑战需要我们认识和解决。

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养老机构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

2016级家庭社会学思考题

2016级家庭社会学思考题

2016级应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思考题1.试述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则有作为社会行动着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从整体论的角度概括的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家庭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后即生活于、并且按中国的传统在有生之年会始终与之共存的初级群体。

其有多种含义与类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家庭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在城市,新婚夫妇生育第一胎后基本上都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甚至婚后不要子女的家庭也日趋增多。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这种恢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形成了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归家庭所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家庭的生产职能越来越社会化了。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进入温饱阶段,并向小康生活迈进。

同时,消费层次迅速提升,由生存型向质量型转变,消费行为更趋理性,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是家庭消费的基调。

4、赡养功能弱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共居”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分化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造成了家庭重心的下移,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

虽然教育更多地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但家庭辅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仍将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生产力是改变传统家庭结构的动力因素。

社会分化和变动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首要前提。

从中国的情况看,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仅仅是在家庭关系趋向平等这一夫妇式家庭制度的根本特征方面出现古德所说的家庭变迁而在家庭结构方面则并未出现古德预言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家庭结构仍保持这多样性。

中国社会的变迁的特点,也会导致家庭的变迁也有自己的特点。

2.试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连续性。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担当着组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生产、消费、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各项重要功能。

任何一个家庭,都有自己从建立、发展到解体和消亡的过程。

“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

“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

“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一、概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其中“养儿防老”与“以地养老”作为两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强调子女在父母晚年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种模式下,父母通过养育子女,期望在年老时得到子女的赡养和照顾。

这种养老方式体现了家庭内部的互助与传承,是中华文化中“孝道”精神的具体体现。

而“以地养老”则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的养老模式。

在中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承载着农民的生活希望和养老期待。

农民通过耕种土地、经营农业,获取经济收益以维持晚年生活。

这种养老方式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等因素,使得“养儿防老”的模式难以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等问题也使得“以地养老”的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

对“养儿防老”和“以地养老”这两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更能够为我们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养老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介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背景与现状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深深植根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模式主要依赖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强调家庭作为养老的基本单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子女数量减少,这使得家庭养老的承担者变得更为有限。

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也导致留守老人增多,他们在养老方面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

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LAN ZHOU XUE KAN■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丁志宏陈硕夏咏荷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时代。

靠谁养老成为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本文分析发现,无论是独生子女父母还是多子女父母,虽然认同子女发挥主要作用的比例仍然较高,但他们的养老责任认知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并且,年纪较大的独生子女父母更认同养老责任的政府分担和个人分担,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更认同子女养老。

另外,在观念变迁内部,不同特征的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责任认知上差异明显。

独生子女父母的个体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特征、经济状况、地区状况对其养老责任认知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责任认知;认知状况;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25-3492(2221)2)-2168-19虽然2216年初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但32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所产生的独生子女父母规模不可忽视。

王广州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22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估算,发现我国2—13岁独生子女总量在).5亿人左右,且2222年前保持在).5亿一22亿人之间。

62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3亿人左右,预计2222年62岁以下独生子女母亲总量达到)-5亿人左右。

2216—2222年,62岁以下农业独生子女母亲总量在8428.59万一8466.4)万之间,作者简介:丁志宏,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陈硕、夏咏荷,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失智老人家庭照顾策略形成及其对主要照顾者负担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9BRK226)阶段性成果。

168非农业的在0231.51万一665.49万之间①。

宋健利用22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95%。

原始数据计算,发现2202年中国农村独生子女数量在3302万一4302万之间②。

中国独生子女时代来临引发养老观念变化

中国独生子女时代来临引发养老观念变化

中国独生子女时代来临引发养老观念变化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婚育年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独生子女时代。

与此相呼应,养老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山东省老龄办事业发展处处长王照奎认为,中国的养老方式是反哺式的,而国外是接力式的。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纷纷成家立业,一个孩子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压力增大,传统养老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家庭构成形式。

在中国城镇,对父母进行经济供养问题不很突出,难的是让子女拿出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上照料老人。

正因如此,“积极养老”在中国一些城市得到大力提倡。

中国目前大力提倡发挥老人自身的作用,年轻时就为养老积极做准备,包括参加各种养老保险,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减少对子女的依赖。

上海市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试点,让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进行时间储蓄,这样,等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

山东省目前正在探索个人早期养老投入的路子,引导各类有收入的人员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养老积累,鼓励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和银行养老储蓄。

同时,引导低龄健康老年人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使老年人以“为”促“养”。

另外,中国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目前社区的功能正得到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平台,家庭养老压力将得到大大缓解。

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正在减少,与此同时,老年人也不再为儿女所累。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辈较之他们的祖辈来说,一般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自养能力。

对中国城镇的许多老年人来说,以往围着家务忙、绕着儿孙转是普遍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走出了家庭。

退休前曾在济南市一所小学任校长的刘女士和老伴都是教育工作者,退休以后,老两口为孙子请了一位家政工,自己乐得轻闲。

她说:“一方面,我们的育儿观念已经过时了,另一方面,我们忙了一辈子,退休后又上了老年大学,社会活动多,不想把自己拴在家务上。

”据济南市市中区“热心大嫂”服务中心介绍,这几年,老年人主动为儿孙请家政工的比例逐步上升,已占了1/3左右。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越来越多。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如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本文将从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缺乏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是养老压力巨大。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养育和教育的成本较高,而且在子女成年之后,子女要照顾父母的责任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养老压力巨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需要面对与养老相关的重重压力,包括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支出。

当父母年迈,健康状况下滑时,独生子女需要更加全心全意地照顾父母,这会给独生子女带来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

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也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之一。

虽然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离独生子女家庭远远不够。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主,在农民工等群体中的覆盖率较低,而且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照料、陪伴和关爱,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

社会养老体系的不完善也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缺乏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支持。

在社会上,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在法律和政策方面。

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特殊性和需要,也没有为他们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在现实中,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养老问题而备受困扰,却找不到有力的扶持和帮助,这也使得他们的养老问题变得更难解决。

针对上述现状,如何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呢?有必要加强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保障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权益,例如建立特殊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照料和关爱。

浅谈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浅谈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浅谈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人人都会老,这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实。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相比人口增长速度,其增长速度已远超了。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更加突出,对我国经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发展的又一重大课题。

标签:老龄化;应对;人口、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中由于不断减少的年轻人数量以及不断增加的年长人数量从而造成的老年人口比例发生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总人口的10%;或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人口的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形成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口的数量控制上,因为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于这些原因,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都是偏重于数量控制的,然而,近年来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中国正逐步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个原因是最主要、最直接的:一是我国自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以来,长期实施而造成了我国生育率大幅度降低;二是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水平及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使人口寿命得到大大的延长。

通过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就造成了我国年轻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从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

2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如何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也不单单是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对老年社会的到来如何有效应对,老年群体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而使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就显得尤为关键。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持续性与转型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持续性与转型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持续性与转型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一直承载着养老责任与家族情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持续性与转型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特点、持续性的原因以及面临的转型压力。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家庭责任、尊老爱老和多代同堂。

首先,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强调家庭责任。

在传统观念中,子女具有养育父母的责任,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独生子女的重担更加明显。

子女要负责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以确保父母的晚年生活过得安稳舒适。

其次,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注重尊老爱老。

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老人的地位被高度尊重。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享有权威地位,子女需要依照他们的意愿和需要来进行照顾。

最后,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倡导多代同堂。

多代同堂居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亲情。

老人与子孙们生活在一起,彼此关心和照顾,这样的模式也有助于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能够持续存在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中国家庭观念的影响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责任和亲情关系。

子女对父母有过于强烈的责任感,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父母也乐于为子女提供支持。

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未出现大的改变。

其次,中国现行的养老制度并未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也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虽然现代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不同地区的差异以及养老金不足以覆盖生活成本等。

因此,许多老年人仍然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来应对养老需求。

然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城市化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这些挑战推动着养老模式的转型。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加剧,许多年轻人为了工作机会和生活品质选择迁往大城市。

风笑天 人物简介 研究成果

风笑天 人物简介 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收集:个人简介:风笑天,男,汉族,1954年7月生于武汉。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成员;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NACSA)中国大陆协调人。

1978年3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1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198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班,1987年7月毕业,同时考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1990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7年评为讲师,1993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3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113人才工程”1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1996年以来,先后受聘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荣誉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曾任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口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市社会保障协会副会长;华中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社会调查中心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独生子女问题等。

出版专著、合著、教材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科研成果:A著作与教材1. 《社会的印记》(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 《社会调查方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修订版)(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4. 《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信息时代新青年议题:理论、政策与实务》(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社会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社会学导论》(第二版)(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12. 《青年文化与价值观30年变迁》(参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13. 《中国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 《南京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参编),南京出版社,(2008)15. 《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家庭变迁》(参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7. 《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8. 《定性研究方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9. 《社会研究方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2. 《简明社会学研究方法》(编著),华文出版社,(2005);23. 《中国独生子女:从小皇帝到新公民》(主编),知识出版社(2004)24. 《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25. 《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7. 《社会学研究方法》(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9. 《社会管理学概论》(参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0. 《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31.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2. 《当代中国社会学》(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3. 《社会学导论》(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4. 《社会学方法教程》(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5.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参编),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3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37.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8. 《社会学》(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39.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自学考试指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0. 《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1.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2.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3. 《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44. 《社会学教程》(参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45. 《新思维与大改革》(参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46. 《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参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7. 《当代社会调查科学方法与技术》(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48. 《调查研究知识手册》(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B学术论文1. 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主题、对象与方法,[J].青年研究,2012,(5);2.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择业途径及相关因素分析,[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5);3. 风笑天,城市青年择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4. 风笑天,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2012,(1);5. 风笑天,家安何处:当代城市青年的居住意愿与居住现实,[J]. 南京大学学报,2011,(1);6. 风笑天,工作的意义:两代人的认同与变迁,[J]. 社会科学研究,2011,(3);7. Zhanlian Feng, Heying Jenny Zhan, Xiaotian Feng, Chang Liu, Mingyue Sun, and Vincent Mor, An Industry in the Making: The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al Elder Care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1, No.4. 59:738–744, (SCI and SSCI)8. 风笑天,已婚独生子女身份与夫妻权力,[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5);9. 风笑天,马德峰,王小璐,中国大陆“剩女”现象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学报[香港]2011,(1);10. Zhan, H.Y., Feng, Z.L., Chen, Z.Y., Feng, X.T. 2011.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stitutional Long Term Care—Cultural Management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 Paper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No.20.(SSCI)11.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 社会学研究,2010,(3);12. 风笑天,论社会调查中的无回答与样本替换,[J]. 南京大学学报,2010,(5);13. 风笑天,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 风笑天,调查社会,认识中国:重读费孝通的《社会调查自白》,[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15. 风笑天,面临养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心态与认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 2010,(6);16. 风笑天,也论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兼与吴瑞君等先生商榷,[J]. 探索与争鸣,2010,(6);17. 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 社会科学,2010,(5);18. 风笑天,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居住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10,(4);19.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我们目前知道多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20.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J]. 学海,2009,(5);21. 风笑天,青年个体特征与生育意愿——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22. 风笑天,论参与观察者的角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23.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9,(2);24. 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 社会科学,2009,(1);25. Zhan, H. J, X. T. Feng, & B. Luo,. (2008). Placing elderly parents in institutions in urban China: A re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 Research on Aging 30 (5): 543-571 (SSCI).26. 风笑天,青年独生子女比例与育儿模式的再讨论,[J]. 中国青年研究,2008,(4);27. 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答案顺序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来自一项大规模调查的经验证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28. 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江苏、浙江343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J]. 社会,2008,(2);29.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 浙江学刊,2008,(2);30. Hwang, S. S., J. Xi, Y. Cao, X. T. Feng, and X. Qiao. 2007. “Anticipation of Migration a nd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5:1012-24 (SSCI).31. Xi, J., S. S. Hwang, X. T. Feng, X. Qiao, and Y. Cao. 2007. “Perceived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Sociological Perspe ctives 50:323-37 (SSCI).32.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7,(12);33. 风笑天,再谈样本规模和调查回收率――对《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一文的回应,[J]. 社会学研究,2007,(6);34. 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J]. 社会科学研究,2007,(6);35. 风笑天,许传新,比较中呈现因果——迪尔凯姆“自杀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 探索与争鸣,2007,(9);36. 风笑天,在职青年与父母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7,(5);37. 风笑天,高回收率更好吗?——对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认识,[J]. 社会学研究,2007,(3);38. 风笑天,方长春,教育分流意向——差异与影响因素,[J].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1);39. 风笑天,追踪研究:方法论意义及其实施,[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0.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J]. 人口研究,2006,(5);41. 风笑天,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J]. 探索与争鸣,2006,(6);42. 风笑天,董海军,城市居民社会保险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研究,2006,春季卷;43. 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 河北学刊,2006,(3);――――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年第4期转载;44.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J]. 江苏社会科学,2006,(3);45. 风笑天,社会调查中不同收入测量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J]. 社会科学研究,2006,(3);46.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 理论月刊,2006,(4);47.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J]. 青年研究,2006,(2);48. 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 人口研究,2006,(1);49.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0. 风笑天,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J]. 教育研究,2005,(10);51. 风笑天,关于已婚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实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5,(9);52. 风笑天,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J]. 江苏社会科学,2005,(3);53. 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2005,(3);54. 风笑天,大学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2005,(1);55.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 社会学研究,2004,(5);56.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4,(4);57. 风笑天,王小璐,我国三峡移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社会科学研究,2004,(1);58. 风笑天,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 中国社会科学,2004,(1);59. 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03,(4);60. 风笑天,结果呈现与方法运用——141项调查研究的解析,[J]. 社会学研究,2003,(2);61. 风笑天,独生子女政策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J]. 探索与争鸣,2003,(3);62. 风笑天,对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几点思考,[J]. 探索与争鸣,2003,(1);6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 江海学刊,2002,(5);64. 风笑天,The Growing up of a New Generation :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nese Only-child Teenagers and Its Outcome,[J]. Chinese Social Science,2002,(2);65. 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5);66. 风笑天,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视角中的图像,[J]. 青年研究,2002,(8);67. 风笑天,邓希泉,大众媒介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分析及其模型,[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2);68.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 中国社会科学,2000,(6);69. 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 社会学研究,2000,(4);70.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0,(1);71. 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 青年研究,1999,(12);72. 风笑天,陈璇,乐章,二十年来国内费孝通研究述评,[J]. 江海学刊,1999,(5);73. 风笑天,我们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打几分?——对87位社会学者的调查分析,[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4. 风笑天,社会学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J]. 社会学研究,1999,(2);75. 风笑天,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其再就业机会获得的关系,[J]. 理论月刊,1998,(8);76. 风笑天,田凯,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析,[J]. 社会学研究,1998,(2);77. 风笑天,赵延东,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对武汉市1008户居民家庭的调查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1997,(5);78. 风笑天,易松国,武汉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J]. 浙江学刊,1997,(3);79. 风笑天,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问题探讨之一,[J].社会学研究,1997,(2);80. 风笑天,易松国,居委会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学习与实践,1997,(3);81. 风笑天,他们信息世界的另一半:中学生与大众传媒的描述性报告,[J]. 青年研究,1995,(6);82. 风笑天,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1995,(1);83. 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1994,(5);84. 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J]. 社会学研究,1994,(3);85. 风笑天,如何把社会调查做得更好,[J]. 青年研究,1993,(12);86. 风笑天,撰写调查报告,[J]. 青年研究,1993,(9);87. 风笑天,共处与分离: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形式调查,[J]. 人口与经济,1993,(2);88. 风笑天,论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特点,[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89. 风笑天,问卷法,[J]. 青年研究,1993,(5);90. 风笑天,偏见与现实: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社会学研究,1993,(1);91. 风笑天,什么是社会调查,[J]. 青年研究,1993,(2);92. 风笑天,“二加一”家庭,《光明日报》,1993.6.2;93. 风笑天,李静,家庭及社区因素对小学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4,(3);94. Feng, Xiaotian,The changing Images of Women──A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 Chinese Women,[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May-June,1993;95. 风笑天,张小天,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特定环境,[J]. 社会科学辑刊,1992,(5);96. 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 社会,1992,(7);97. 风笑天,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J]. 社会学研究,1992,(1);98. 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J]. 人口研究,1991,(5);99.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100. 风笑天,父母眼里的独生子女,[J]. 社会,1991,(7);101. 风笑天,论独生子女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102. 风笑天,浅谈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特点,[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5);103. 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分析,[J].江海学刊,1990,(1);104. 风笑天,论问卷调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6);105. 风笑天,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的社会调查分析,[J]. 社会学研究,1989,(4);106. 风笑天,优良问卷的标准,[J]. 社会,1989,(7);107. 风笑天,问卷设计在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4);108. 风笑天,有关问卷设计的几个问题,[J]. 统计与决策,1987,(Z1);109. 风笑天,浅谈当前抽样调查中的若干失误,[J]. 天津社会科学,1987,(3);110. 风笑天,这样的调查能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对一次大型社会调查的质疑,[J]. 社会,1987,(5);111. 风笑天,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之特点,[J]. 湖北社会科学,1987,(3);112. 风笑天,要为回答者着想——社会调查问卷设计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113. 风笑天,问卷调查中阻碍合作因素浅析,[J].社会科学评论,1986,(8);114. 风笑天,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浅析,[J]. 社会,1986,(4);115. 风笑天,姓氏之争引起的思考,社会问题导报,1986,(16);116. 风笑天,结婚为何成为爱情的坟墓,[J].婚姻与家庭,1986,(9);117. 风笑天,武汉市青年工人婚恋情况调查,[J]. 青年研究,1985,(2);118. 风笑天,低年龄大学生的恋爱问题,[J]. 青年研究,1982,(10);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2012年11-12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12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长崎大学,访问与出席学术会议;2012年3月,台湾淡江大学,出席学术会议;2011年3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出席国际老年学会“应对老龄化全球社会行动战略计划”理事会议;2011年10-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2011年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出席两岸三地青年问题学术研讨会;2011年7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10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出席青年问题论坛2010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出席国际会议;2008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出席国际会议;2006年2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2005年8月,美国费城,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2004年11月-2005年9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4年3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2003年1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出席国际会议;2003年8月,美国亚特兰大,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2000年11-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0年7-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系、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9年7月,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合作研究;1999年6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出席国际会议;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8年1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1998年11月,台湾辅仁大学,出席国际研讨会;1998年11月,澳门,出席国际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分会第四届年会;1997年8-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4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访问学者;1990年9-11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1、中港合作课题项目,家庭与青少年发展问题研究 2011/2014,风笑天2、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2006/2010,风笑天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独生子女新生代的社会适应 2003/2005,风笑天4、中美合作课题项目,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 2002/2006,风笑天5、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网络交往与青少年社会化, 2001/2004,风笑天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 1999/2002,风笑天7、美国福特基金重点项目,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1998/2001, 风笑天8、国家三峡移民局重点项目,三峡移民社会适应研究, 1997/2000 ,风笑天9、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研究, 1997/1999,风笑天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 1995/1998,风笑天获奖情况:2012年,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获得“北京陆学艺社会学基金会第二届优秀成果奖”;2012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本科精品教材”(个人)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2008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排名1/5)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排名1/5)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排名1/5)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获得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2006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2005年,论文“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获得江苏省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2005年,《社会学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5)。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中国民众的养老意愿及其代际差异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中国民众的养老意愿及其代际差异
方面具有自主、自立和独立的意识 [1] ,因此,经济状况是最重要的个人养老资源,是其实践“ 独立养
老” 的前提。 有研究发现,用退休前职业、教育水平、收入状况、主要生活来源、所享有养老保险的类
别等因素综合衡量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机构养老的意愿有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人越
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方式 [11] ,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相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人在日常照
老、机构养老视为从依赖到独立的一个序列,其中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属于“ 依赖养老” ,而包含自
我养老、新型养老和机构养老在内的诸种养老模式,可视为“ 独立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介于“ 依赖养
老” 和“ 独立养老” 之间,因为难以判定社区居家养老中“ 居家” 是独自居住还是与子女同住,故将社
区居家养老视为“ 准独立养老” 。 同时,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中度老龄化的过渡期,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期,实施积极的老龄化国家战略对当下“未备先
老”的中国老龄人口现状至关重要,而“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转变是积极老
龄化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实施和执行积极的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前提。 “独立养老”的概念是由风
笑天教授于 2006 年提出的,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养老阶段,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
自我养老,2 仍赋值为 2,命名为家庭养老( 与子女同住养老) ,4 和 8 赋值为 3,命名为机构养老,5、6
和 7 赋值为 4,命名为新型养老,3 赋值为 5,为社区居家养老。
虽然本文探讨的是“ 依赖养老” 和“ 独立养老” 问题,但从依赖到独立并不是截然的二分,而是存
在中间状态的一个序列,可以将人们从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到社区居家养老,再到自我养老、新型养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案例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案例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案例
中国家庭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以下是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一些案例:
1. 传统家庭结构的转变:在过去,中国的家庭结构以多代同堂为主,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组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立居住或者核心家庭结构,只有父母和子女居住在一起。

2. 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多年,导致了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家庭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3. 老龄化的挑战:由于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养老的挑战。

传统上,子女会负责照顾年迈的父母,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子女离家工作或迁往他处,许多老人需要依赖社会福利和养老院等机构。

4. 婚姻观念的变化:婚姻观念的变化也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不婚或离婚,这也导致了单亲家庭、混合家庭和再婚家庭的增加。

5. 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家庭成员可以更方便地保持联系和交流,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疏远和沟通不畅。

以上是一些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案例,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
济发展、政策变化和文化观念的演变。

这些变化不仅对个人和家庭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

那么 , 中国社会 中这种“ 双独婚姻” 的比例会有
养老” 变“ 靠子女 ” 依 靠 自己” , 依 为“ 。
[ 关键词】 依赖养老; 独立养老; 独生子女父母; 养老观念
[ 基金项 目]03 20 年度 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0B H 2 ) (3 S 04
【 作者简介】 风笑天(94 ) 男, 15一 , 湖北省武汉市人 ,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独生子女I题、 ' 三  ̄ - 1
维普资讯
20 06年 5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J u a b iAc d mi o r l n
Ma ., 0 6 y 20
V0 _ 6 No 3 l2 .
第2 6卷 第 3 期
从 “ 赖养 老 ” 独 立 养老 ” 依 到“
8 3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与普通多子女家庭养 老问题 的主要差别是什么?笔者认为 , 二者之间最
大的差别就在于: 独生子女家庭不具有传统 中国家 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缺乏这种客观基础正是独
生子女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现实 困境的实质。 我们知道, 家庭养老是中国社会 中长期 以来最
维普资讯
主要的养老模式 , 中国传统文化中“ 养儿防老 ” 的思 想正是这种养老模式的一种客观反映。“ 中国家庭
仍是 目前赡养老年人的主要场所 。 … 因此 , ” 在一定 的意义上我们可 以说 , 今天我 国社会 中的老年 人是 幸福的——他们的养老生活和养老保障都建立在平
均有大 约 四个孩 子 的基础 之 上 。无 论 是老 年 生活 的
— —
独 生子 女 家庭 养 老 观念 的重 要转 变
风 笑 天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由原来的多子女家庭转变为独生子女家庭。

这一现象在80后、90后群体中尤为突出。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独生子女家庭缺乏家庭支持体系。

由于家庭成员减少,独生子女家庭在养老过程中缺乏其他亲属的支持。

在老人需要照顾和照料时,独生子女往往要面临较大的负担和压力。

相比之下,多子女家庭可以分担照顾老人的责任,少子女家庭则需要依靠社区或机构的支持。

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大。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仅有一个子女负责照顾父母,对于生活和养老的压力较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子女需要承担养老的义务,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责任更大且无法分散。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子女经济压力较大,他们往往需要在外地或外国工作,无法长期陪伴父母。

这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经常独自生活,缺乏陪伴和照顾。

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推行了“两癌”救助政策,对因患癌症而造成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部分报销。

一些城市和地区还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独生子女照顾父母。

这些措施仍然无法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性困境。

为了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鼓励独生子女家庭按照自身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养老经济。

可以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养老基金等方式,缓解独生子女家庭在养老经济方面的压力。

加强社区和机构的养老服务。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可以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康复中心等,为独生子女老人提供相应的照料和服务。

要鼓励家庭成员互相支持和照顾。

尽管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支持体系相对较弱,但是其他亲戚和朋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充。

国家可以通过强化家庭伦理教育、促进邻里关系等方式,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

加强政府的养老政策和措施。

政府可以加大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和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实际困境。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现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增长,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主要是指由于独生子女负担父母的养老压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因为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由于独生子女数量相对较少,负担父母养老的责任和压力都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人身上。

面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子女们需要尽早为父母提供充足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但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收入并不高,难以承担起父母养老的重任,这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存在,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和社会抚养体制不完善。

在养老问题上,子女们往往面临着照顾自己家庭和照顾父母的困境,尤其是女性更容易成为养老的“主力军”,承担更多的照顾责任。

这不仅会影响子女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夫妻关系和家庭和睦。

由于我国的抚养体制还不够完善,不同地区的养老政策存在差异,给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也对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父母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舆论普遍关注并呼吁政府出台相应的养老政策和措施,以减轻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权益。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也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承担着巨大的养老压力,他们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面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加大了老年人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喇洲 万 独生 子 女 X)

只 有 一 个孩 子 的 现 实 不

,
根据 国家 计 划 生 育 部 门 的 统 计 目 前 中 国 大 约 有
仅 常 常导 致独 生子 女 父母 更 早 地 步 人 并 且 更 长时
间 地经历 着人 生 的 空 巢 阶 段 的 生 活 同时 也 将 他

,
养 老 的 困 境 已 经 开 始 临 近 最早


。 、 ,
这 种 结构在很 大 的程 度 上 决 定 着 同时 也影 响 着独
生 子女 家 庭 的 养老 实践


5
对 单 独 夫 妻 即 夫妻 中 一 方 为独 生 子
, ,
,

女 另一 方 为 非 独 生 子 女 ) 这 些 已 婚独 生 子 女 中
父 母 单独 居 住 的
15 6
,
人 占7 3
, ,
8 名年 龄在 1
8 2 岁 的在职 青 年 的 调 查 结 果 表
, ,
明 目前 已 婚 的 4 6 对 青 年 夫 妻 中 共有 独 生 子 女 4
1 2 1 人 (3 对 由独 生子 女 组成 的 夫 妻 可 简 称 为 双 8
3 独夫 妻 ; 1
,
一 年 而 单 独婚姻 则 基本 上 处 于 4 % 0 5 % 之 0 ’] ‘ 【 ) 间 , 这 是 一 种 基本 的 客观 的 婚配 结构 正 是

的一批独生 子 女及 其父母 和 家庭 老 面 临 的现 实 困境 究竟是 什么 ?
迫 切需 要 给 予 回答 的问 题


独 生 子 女 家庭 养

们 置 于 一 种更 为脆弱 的 家庭 养老 基础 之 上
、 , ,

无 论是
,
数 以 千万 计 独生子
女父 母 将如何 养 老 ? 这 是一 个 迫切 需 要 进 行 探 讨


当独 生子 女 无 暇 顾及 他们 的
,
感 强于 城 里 人

。 , ,

这 是一 个 让 许 多 人 困 惑 不 解 的 结

老人 甚 至 不 得 不 远 离父母 的时 候 独 生 子 女家庭 中 的经 济供 养 生活 照 料 和 精神 慰籍 才会 面 临 真 正 的 挑 战 闭 对 于 独 生 子 女父 母 来说 他们 面 临家庭 养
,
:
基础 上 的 各种 养老 实 践 也许 因 此会 在 许 多 重要 的 方面 不 能 为 独 生 子 女 的 家 庭 养 老 间 题 提 供 参 考 依 据 比如 与 子 女共 同居 住 是家 庭养老 得 以实现 的
。 , ,

缺 乏 这 种客 观基础 正 是独

生 子女 家庭 养老 所 面 临 的 现 实 困 境 的 实 质
,
2 1心 心 X 3
当 要 」 代 独 生 子 女家庭 养 老 面 临 着 严 重 的 现 实 困境 主 要 原 因 是现 实社 会 已 失 去 了 传 统 中 国 家庭 养老 模 式 的 客 现
, 、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独 生子 女 父 母 老 年保 阵 中一 项 重 要的 任务 扰 是 转 变 老年 人 对 予 女 脸 养 的 依 幸与 期 望 的 传 统 观 念 全 社会在提 倡 琴老 爱老 养老 的 同 时 还要 开 展 对 独 生 子 女 父 母 的教 育 和 宣 传 让他 们 从观念 上 变 依 箱 养老 为 独 立
, , ,
,
与子 女共 同居住 的 比 例都是相 当高的
,
情 况 随 着 时间的 推移 进 入 婚恋 年龄 的独 生子 女 的
人 数将大大 增 加 因 此 这 种 双 独 婚 姻 的 比例 显
“ ”
应 该 注 意到 这种老 年人 与子 女共 同居 住 的 较
高 比例 是 在一 对 夫 妇 平均 有 四 个 多孩 子 的 条件 下
不 久 前 的一 项 调查 结果 中得到一 些 启示
:
2X 由 中国 社 会 科 学 院 出 版 的 《 ( 5 年 社 会 蓝 皮 )
当然 并 不 是 所有 的 独 生子 女家庭 所 面 临 的 养
老 困境都是 相 同的
,

,
: 书》 中所公 布 的 调 查 结 果 表 明 目 前农 村 人 的 幸福
我 们 知道 家庭 养老 是 中 国 社会 中长期 以来 最
基 本前提 和 关键 条件 之一

9 7 1 8
年 中 国 社会 科 学
83
,
河北 学刊
2 侧场

3
院对全 国 阅 岁 以上 老 年人 口 的抽 样 调 查 表 明 城 市 0 6 岁 以 上 老 年人 口 单独 居 住 的 比例为 2 % 左右 而 5 2 与子 女共 同 居 住 的 比例 超 过 7 % [ 〕 中国 老 龄 研 0
上正 好 同 19 8 年 老年 人 口 抽 样 调 查 中 的 比 例倒 了 7
年 生活 时 往 往总把 相 当大 的 一 部分 指 望放 在 自己 的子女 身上

过来

况且 这还是 对 第 一 批 成 年 的 已婚 独 生 子 女
, ,
,
有 子 女 在 自己 身边 是 年 老生 病 时有
, 、
,
人 与 子 女 同居 3 7
,
.
9 % 以 老 夫 妇 二 人 户或 单 独 一 人
户形 式 居 住
。 ”
’ 〔〕
这 些调 查 结果 都表 明 目前老 年 人
。 ,
0 3 % 为o

双 非婚姻 (双 方均 为 非独 生 子女 ) 的 比 例约

%
,
;
当然 这 只 是 目前 最早 的 一 批 独 生 子女 的
, ,



养老
” ,
变 依 幸子 女 为 依 靠 自己
“ ”

” 。
〔 健 词 〕 抽 养老 ; 独 立 养老 ; 独 生 子 女 父 母 ; 养老 观 念 关 依
[ 甚金 项 目 12 ( ) X
3
年 度 国 家社会科 学基 金 项 目 (0 B 3 S
,
H0 2 4
)
、 ,

[ 作 者 简介 ] 风 笑 天 (19 5 一 ) 男 湖 北 省 武 汉 市人 南 京 大 学社 会 学 系教授 博 士 生 导 师 主要 从 事 中 国 独 生 子 女 问 题 三 4
口 学 家 们所提 出 的各 种问 题 也正在 一 步 步地 变成 今
保障

天 中 国 社会 的 现 实
,
在与这 一 生 育政 策 相 关 的 各种
。 ,
但是 对于 独 生子 女家庭 来 说 这 种 家庭 养老 模
式 的客观基础 被 抽 掉 了


,
,
现实 问题 中 独 生 子 女 家庭 的 养 老 问 题 尤 为 突 出
口 老 龄化 现 象 以 及 相 关 的 老 年 保障 问 题


,


:

,
现在 当

,
.
的 意义 上我 们 可 以 说 今 天 我 国 社 会 中 的 老 年人 是
,
四 分之 一 多 世 纪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消 逝

,
,

一对 夫 妇 只
幸福的
生 育一 个孩 子 的 政 策早 已 成 为 中 国 社 会 特 别 是
,
.
.
9%
,
而 与 子女 共 同

,
二 对一 种 观念 的反 思
家庭 作 为 目 前养 老 主 要 场 所 和 机 构 的 现 实
, , ,
居 住 的只 有 4 人 占 2 9 3
3%

这 一 比例 大 大 低 于
上 述 调 查 结 果 中老 人 与 子 女 共 同 居 住 的 比例 基 本
以 及 传统观 念 的 巨 大 惯 性 仍 然 使得 人 们 在 思 考 老
, 。
,
那么 中国社会 中这种 双独 婚姻 的 比例会 有
多 大呢 ? 换 句话说 目前或 者 将 来究 竟 会有 多 大 比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 的 独 生 子 女 父 母 将 面 临 这 种 困境 呢 ? 笔 者 于
20 抖 (
9 究 中心 1
92
年进 行 的 中 国 老年人 供养 体 系 调 查 以

年 的 调 查 表 明 在 目前 已 婚 的 城 市 在 职 青 年
— 均 有大约 四个孩 子 的基 础 之 上
、 ,
他 们 的养 老 生 活和 养 老 保 障都 建立 在 平

无论 是 老年生 活 的
、 ,
城市社 会 中的 普遍 现 实 以 后 政 策 实施 之 初 所 指 的

将来 离我们 的 距 离也 正 在一 点 点缩 短 而 当初 人


,
经 济来源 生 活 照 料 还 是亲 子 交往 精神慰 籍 有 多 个 子女 的现实为 他们 的 养老 生 活 提供 了某种 客观 的
形 成的
,
然 会增大 但会 增大到 什么 样 的程 度呢 ?
,

显 然 当这 一 代独 生 子 女 的 父 母 成 为老 年

,
人 口 学者 郭 志 刚 等人 利 用
1 数 据 推 算 了从 2 0
, ,
19 9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