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迁移原理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即使头脑中具备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于是在我们面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怎么进行知识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新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
学习有先、后之分,我们把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
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的教学是实现正迁移的捷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如:矢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矢量的运算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力的合成、分解学生熟练了,才有可能去进行运动的合成、分解,而后才能自觉进行加速度、冲量、场强等矢量的运算。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熟练运算,便成了一个迁移的生长点。
物理学习原理告诉我们:迁移,能够利用原来的"序"作为生长点,产生适合于其他领域的新"序"。
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生长点"找准了,并做好迁移示范,迁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这样的"生长点"在物理学中很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基础"。
怎样将迁移规律运用于语文单元教学中
浅谈怎样将迁移规律运用于语文单元教学中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就称为正迁移,若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迁移是利弊共生的。
教学要兴利除弊,积极寻求正迁移的方法、途径。
因此,我们所说的学习迁移一般指正迁移。
学习迁移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教材编排、课程安排、教学的观念、技能、认识和思考方法等,无不具有学习迁移的作用,甚至有人把教育的目的说成是“为迁移而教”。
迁移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是任何学习理论都要深入进行研究的。
单元教学法在20年代就由美国的莫里森提出,它的优点在于它较为经济,节约课时,且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并形成迁移能力,即达到举一反三的教育功效。
我国最早的单元化教材是30年代叶圣陶、夏丐尊编的《国文百八课》,到如今现行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单元来编制的。
单元教学法的确立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习材料不是尚未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是早已科学化、系统化了的知识,教者完全可以把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尽早的教给学生。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单元教学是让学生从事物的联系或通过事物的若干侧面来认识事物的整体,可以说迁移规律是单元教学法的重要心理学基础。
单元教学法运用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促使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们运用迁移理论来考察单元教学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有关迁移理论,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按单元编排的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知识和能力的逻辑体系,我们只有从整体上吃准、把握这个体系,才能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中顾及到每一单元的学习对它的先前学习和后继学习的迁移效果,才能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
一切教育目标最终要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得到体现,那么受教育者的个体接受状态、接受水平对教育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迁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到学习者先前学习状况的影响,那么我们的教学只有注意了这种新旧学习状况的衔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论体操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原理的运用
论体操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原理的运用一、运动技能迁移原理的概念运动技能迁移原理是指通过掌握和训练一种运动技能,能够在其他相关运动或任务中得到运用和提升的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学习和练习一种运动技能,能够在其他运动中更快、更准确、更有效地运用该技能。
二、体操教学中的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应用在体操教学中,运动技能迁移原理被广泛应用,以帮助运动员提高技能水平和表现。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用方法:1. 类比迁移:将已掌握的技能应用到新的动作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平衡木上的平衡动作,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将平衡木上的技能迁移到其他装置上,如高低杠或鞍马上。
2. 反身迁移:将一种技能的动作反过来运用到另一种技能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正手翻,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通过反向动作,学习反手翻的技术要领。
3. 部分迁移:将已掌握的技能的某些部分应用到新的技能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杠上的摆动动作,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将摆动动作的某些部分运用到其他动作中,以提高技术要求的动作的完成度。
4. 原理迁移:将已掌握的技术原理应用到新的技能中。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单杠上的蹬腿动作,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将蹬腿动作的原理应用到其他动作中,以提高技术难度或完善动作的执行。
三、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在训练中的应用除了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迁移原理也在训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训练方法:1. 变化环境: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使运动员适应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例如,运动员在平地上学习了一种技能,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在不同的地形上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适应不同场地和条件的能力。
2. 增加难度: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适应能力。
例如,运动员已经掌握了一个技能的基本要领,教练可以引导运动员通过增加动作难度或要求的方式,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 综合训练:将不同的技能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综合能力和应对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9神州教育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王立红吉林省四平市第五中学校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结合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因素,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索了借助学习迁移理论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理论;应用知识迁移主要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知识与新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分析,通过适当知识迁移分析,将已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体系中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正面迁移。
而由于知识迁移现象并不总是正面的迁移作用,其需要针对具体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及应用意义国外关于迁移的思想可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最早提出“学习移”的概念。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回也,闻一以知十”。
人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等都是关于学习迁移的。
迁移指的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对新学习的技能所产生的影响。
迁移能力指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灵活度决定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人们对于新的知识的认识和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所以一切具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着知识的迁移,而在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中,老师是否能够在初中教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关乎着学生学生学习时候能够拥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学生在学习迁移理论的同时,亦不断提高着自我的智力和能力。
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掌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的解算技能,那么之后的学习之路更加的宽广和平坦。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迁移学习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虽然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活动是非常热闹的,但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这种热闹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可见,迁移学习过于形式化,没有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李学明刘思林(嘉应学院社科部,广东梅州514015)摘要: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学习活动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通过学习迁移能促使大学生知识、能力、应用三统一的教育任务的完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情景教学,促使学生顺利地从“旧”向“新”迁移: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顺利地从“虚”向“实”迁移。
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学习活动中.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即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
根据迁移现象的特点,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等。
人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整体。
而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凡是学习都必然存在迁移现象。
如触景生情、亲其师信其道、温故知新、察往知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定势、熟能生巧等都是学习迁移的现象。
研究学习迁移理论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揭示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迁移、抑制负迁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应用迁移规律,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首先.能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思维。
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使其获得成功感;其次,能使学习者学会学习,不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能使大学生实现从一个问题向另一问题的迁移。
甚至会实现从学校到家庭以及从学校到丁作场所、到社会生活的迁移。
从而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能力、垃用三统一的教育任务的完成。
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迫切课题。
谈教学中学习迁移运用
谈教学中学习迁移的运用所谓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有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说的就是学习迁移。
实践证明,有效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才能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地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学习迁移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知目标、明指南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心灵窗户”,它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控制的作用。
要使迁移指南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研究课文之间在教学目标中的联系。
在讲课前就要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指南,也就抓住了学习迁移的“眼睛”。
例如五年级第九册第四组课文中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是这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
前面第二组课文的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后面第六组课文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这组课文中要求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有三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两篇是讲读课文,《心愿》是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时就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这篇课文,并把重点放在学生明确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个重点上。
学生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就能够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二、找联系,学新知新知识是通过纵向迁移来实现、获得的。
所谓纵向迁移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在语文课本上学的一篇篇课文内容,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上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在教学新课时,要善于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这样也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这课的教学目标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中心思想”,和学过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旧知,进一步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新知。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搞好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两个过渡?现将教法体会介绍如下:一、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数学知识是有系统、互相联系的。
在一系列知识之间,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所以,学习后知复习前知、以旧引新是必要的。
然而新知识既是发展,又与旧知识有所不同,其间是有坡度的,如何搭好它们之间的桥,则成了教学的关键。
1.如果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
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学习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
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
教学时,不但需要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并重点理解。
以246÷5为例,商49平均分了246吗?(不是。
)那么是平均分了多少?(245。
)验算时只用商、除数能行吗?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议论,经过讨论可顺利地使学生掌握新的规律和验算方法。
2.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要突出连接点。
如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讲课前复习一步减法应用题:“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这是旧知识,我们认为这道题中“商店里有24个皮球”这个已知条件可以用另外的旧知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
于是提问:“如果‘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可以用两个什么条件?”学生马上就可以答出:换成“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18个花皮球”或换成“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老师给予肯定:这就组成了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既然大家可以变化得到就可以解答出来,于是自然过渡到了新知识。
这就是在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做文章,形成了容易解答的一个新知识,过渡自然,教学效果好。
3.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要突出共同点。
培养迁移能力,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顾名思义,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在学习时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者的态度、已有技能及知识经验等。
只要有学习,就一定有迁移伴随,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联系生活,情境迁移化学本来就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进而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的净化”一课时,我将一杯自来水放在讲桌上,问学生:“水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水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物质,因此呈浑浊状。
那么,联系生活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水处理措施,简单说说利用哪种方法可以使这些水被再次利用?”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家里的井水,于是认为可以通过加沙粒来达到净化的目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想到在一些乡村将明矾投放到水里,明矾形成胶状物后吸附一些杂质;还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杂质使水得到净化。
同学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净化水的措施,既巩固了水的净化方法,而且掌握了化学知识,实现情境迁移。
这节课结束后,我对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实现迁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于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时候在解决化学问题时,由于缺乏一定的化学基础,总是顾此失彼,所以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联系生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知识串联,横向迁移化学学科中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是相通的,如果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横向迁移,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将对培养学生的横向迁移能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时,同学们对于制取CO2的装置及方法总是混淆不清,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CO2的制取方法,我先让学生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氧气的制取方法,并让同学们将O2和CO2的物理及化学性质进行对比。
知识迁移,以旧带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迁移,以旧带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知识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以旧带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案例分析显示,合理运用知识迁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结论部分指出,知识迁移和以旧带新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未来应更加重视这一教学理念的应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知识迁移、以旧带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意义、教学方法、策略、学习效果、兴趣、案例分析、引导、启示、展望1. 引言1.1 了解知识迁移的概念知识迁移是指个体在解决新问题时,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
通过知识迁移,个体能够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迁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连接和转化,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深度。
了解知识迁移的概念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知识迁移的原理和机制,了解学生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
只有通过对知识迁移的深入了解和应用,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促进他们学习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了解知识迁移的概念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旧带新的重要基础。
1.2 探讨以旧带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旧带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其作用不可忽视。
以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将这些知识与新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以旧带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旧带新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连贯性,使他们能够将已学知识应用到新的解决问题中。
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迁移是指将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应用到其他相关运动项目中的过程。
在教学中,运动技能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要求,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动技能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牢固的基础。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迁移到其他运动项目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足球射门技巧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篮球投篮技巧,通过迁移篮球投篮的动作和力量控制到足球射门中,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足球射门技巧。
运动技能迁移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创新能力。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技能迁移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学生需要进行技能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运动环境和要求。
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滑雪技巧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滑板技巧,通过迁移滑板的平衡和转向技巧到滑雪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运动技能迁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适应能力。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技能迁移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学生需要适应新的运动规则和环境,提高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适应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羽毛球发球技巧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乒乓球发球技巧,通过迁移乒乓球的手腕力量和击球感觉到羽毛球发球中,提高学生的发球精准度和速度。
运动技能迁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交流和合作意识。
在运动技能迁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运动任务。
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篮球运球技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配合练习,通过迁移足球传球的技巧和篮球运球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运动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运动技能迁移,学生可以建立更牢固的基础,提高运动创新能力,增强运动适应能力,培养运动交流和合作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迁移创新活动
英语教学中的迁移创新活动引言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和全球化的趋势,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们在英语教学中开始采用迁移创新活动。
什么是迁移创新活动迁移创新活动是英语教学中一种创新和探索性的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语境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活动可以是课堂内外的各种形式,例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
迁移创新活动的优势迁移创新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迁移创新活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综合语言运用。
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提高沟通能力。
其次,迁移创新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还有,迁移创新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迁移创新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创新活动的实施要有效地实施迁移创新活动,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需要精心策划和设计活动,确保活动的目标明确、任务清晰。
活动的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教师需要提供充分的语言支持和指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澄清疑惑。
还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言和交流。
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需要及时评估和反馈学生的表现。
通过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
迁移创新活动的案例以下是两个迁移创新活动的案例。
活动一:情景对话该活动旨在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迁移理论的原理
迁移理论的原理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斯卡帕拉(Thorndike, 1991)最早提出的。
它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个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后,将其迁移到其他相关领域并发挥作用的现象。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在该领域下进行应用,而是为了能够将其迁移到其他领域,更好地适应新的情境和问题。
迁移理论的核心原理是“近似相似性原理”。
该原理认为,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越是接近或相似,迁移效应就会越大。
换句话说,当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与新领域具有相似的特征、结构或操作方式时,迁移效应就会更加显著。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的是旧的学习对新学习有积极影响,即旧知识、技能能够给新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负迁移则是指旧的学习对新学习有消极影响,即旧知识、技能与新学习中的任务产生冲突和干扰。
迁移可以在各种学习情境中发生,包括教育学习、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学习等。
对于教育学习来说,迁移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和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任务和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除了教育领域,迁移理论也对其他领域具有启示。
在工作学习中,迁移理论提醒人们学习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的职位和工作任务,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职业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迁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新情境和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迁移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任务和情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和实际问题中。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迁移学习是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中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到新的环境中,使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迁移的原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的框架。
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比较,建立起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如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来帮助他们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逻辑。
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投掷硬币、掷骰子等,通过计算和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概率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统计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
类比和隐喻是一种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联结的思维方式,通过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逐渐形成新领域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时,可以通过将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其他反应进行类比,如物理反应、心理反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更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建立新知识的框架,通过提供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作用,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的应用.两种学习之间的作用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就称为正迁移,如方程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的学习;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就称为负迁移,如日常生活中的垂直概念对几何中的垂直概念往往会产生负迁移.从数学教育的目的看,应该追求的是正迁移.即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闻一知十”的境界,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1 迁移的心理实质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继续.人们对迁移现象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意义学习的最关键因素.认知结构是一种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两种学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认知结构来完成的.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两类学习中存在共同点,也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学生有主动迁移学习的心向,也有利于迁移.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必须经过若干心理功能的专门训练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使之在不同的学习中认出形式上相似的东西而实现迁移.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各种方法、技能、思想的学习,并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记住一些具体知识更有益,其源由可追溯至此.其实知识与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无知者无能,我们不能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同要素说是在批判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学说认为,两类学习中的共同要素或共同的成份情境能触发迁移.如学生如果能发现解方程x2-3x+2=0和解不等式x2-3x+2>0中的“共同因素”是分解因式x2-3x+2=(x-2)(x-1),那么解方程x2-3x+2=0的某些学习经验就能迁移到解不等式x2-3x+2>0的学习活动中.这种做法有点机械,没有突出数学思维的特点.为什么在解方程、解不等式时要分解因式?上述做法并没有回答.学生往往只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这个观点是伴随着行为主义的观点而来的,用现在的眼光看,它比较注重知识层面,并且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就事论事,其解释比较狭窄.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各种变式中辨别事物的本质.概括说(类化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在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当学生能把两类学习活动中的基础原理识别和提炼出来时,才能实现迁移.如学生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获得了“消元”这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紧接着在学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如果学生能把“消元”和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联系起来,那么就能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消元)迁移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去.华罗庚先生在学习解方程时,也有类似的经历.教材往往强调通性通法的教学,因为通性通法的包摄性强,概括性强,易于迁移.如湘版教材指出直线方程的一次项系数是直线的法向量坐标.有了法向量,就能从方向上把握直线,有关直线的问题就易于解决.类似的想法迁移到平面,用平面的法向量把握平面,就把二维平面的问题化归为一维直线的问题.现在流行的用法向量处理立体问题的做法就基于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迁移的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学习定势是用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了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在使某些人变得会思考中起重要作用.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基于此,采用多样化的变式训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刺激的学习情境是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形成学习定势.因为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这些学说之所以对立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学习理论缺乏学习分类的思想,把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相混淆,把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混淆.在技能学习领域,把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混淆.当代著名的学习理论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包括反省理论认知理论),他们都各自提出对迁移的解释.奥苏伯尔认为,无论在接受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上位的,包容范围大和概括程度高的原有观念可以充当先行组织者.如果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样的上位观念,教师就可以从外部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一个这样的观念,使之起吸收与同化新知识的作用.如在掌握分数概念之后学习百分数,分数概念是上位的,起组织作用;百分数概念是下位的,有了上位分数概念的支持,学习起来容易.原有知识越巩固,越易促进新的学习.注意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可辨别性,是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加涅的智慧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经过一定的练习,使结论和原理以产生式的形式表征,而不是以陈述性的形式表征,那么原先的结论和原理就转化为人们的办事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规则就转化为做事的技能.判断学习成效的依据之一就是看习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灵活运用,转化为学生的办事技能.产生式迁移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是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产生式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产生式就是所谓的条件——行动规则.比如,解方程的学习经验与解不等式的学习经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解方程的学习就有助于解不等式的学习.认知策略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知人者智,知己者知”,“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对自己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功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建构合理、有序、不断发展的具有调控作用的认知结构将有利于迁移.由以上分析可知,实施正迁移有两个关键因素:(1)两种学习有类似性.相同要素说和产生式迁移理论着眼于知识的心理表征方面;有意义言语学习的迁移理论触及知识的灵魂——原理、思想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指的就是易于迁移的具有概括性质的思想和方法.(2)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迁移心向.形式训练说旨在通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实现自动迁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其可取之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悟,反复体味,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定势,机缘巧合时,就会产生顿悟,产生远距离的迁移.2 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迁移.2.1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公理化思想的教学应用把数学知识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链条.这既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基础,又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共同要素)提出了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有关的旧课,然后通过类比等方式实施迁移,自然地引入新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学习了等差数列,再学习等比数列,完全可用类比的方式实施迁移,教师的“讲”只要讲在关键处即可.这样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前的学习可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后继学习是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当我们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还可以用新知识来阐释旧知识,以新带旧,如从高观点看初等数学就是此法的应用.2.2 牢固掌握具有包摄性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学习迁移效果受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制约是实施迁移的一个基本规律.如果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已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高,那么就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原认知结构中,学习迁移就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的认识结构由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由数学知识化实为虚而成,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包容性,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而使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观念.如初等代数中最基本的思想,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数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学生掌握了运算律,就能顺利迁移到解方程等内容的学习中.一大套三角诱导公式,如果能从中提炼出“数学的用以简化问题的等价变换”这一思想原理,就会对全体公式及其关系和方法有了实质性的深入认识.教师应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反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真正达到“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2.3 自顶而下,逐层分解不断分化式的呈现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出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些.人对知识的认识是从整体到细节,而不是相反.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这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形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要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之为后续内容的具体展开提供一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以利于领会和保持.如在解析几何的序言课中,学生要深刻领会解析几何的实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将会注意到离心率可以用来刻画圆锥曲线,那么类似地,斜率能否用来刻画圆锥曲线呢?由此出发,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深刻的见解.同样的,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若能时时教给学生,三角公式其实是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学生如果能在具体的学习中时时用具体的公式来验证这个观念,必将加强对三角函数的理解.2.4 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加强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不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会造成认识上的许多混淆.如比例的合比性质ab=cd=a+cb+d,其实是说,两杯一样甜的糖水混合之后,还是一样的甜,那么此公式显得十分的亲切了.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能彼此阐释,使人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2.5 加强变式练习,使静态表征的知识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变式是适合规则的情境的变化.变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变式练习及变式教学是我国本土教育经验的归结,不仅是适合于概念课、命题课和习题课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更应看作一种促进学生学会问题解决,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理念.2.6 发展自我意识,学会反省认知学会使用高级规则和认知策略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程序性知识,更需要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反省认知,能够评估采用不同认知策略所带来的不同效益,而不是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简单地归结为自己资质的高低上.俗话说“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后颈窝”,能自我反省,内省自己是很难得的.与其说是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如说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阐释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的现象.数学工喜欢做推广、引申之类的工作,其动作指向是具体数学结论的生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外界的活动基础.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是技术型的,而且还应当是技术理论型的.简介徐章韬,数学教育博士,教育信息技术博士后,副教授。
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彩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年第11期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维和方法,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在实际学习中,往往与知识的迁移发生联系,从已知迁移到未知,从学校生活迁移到社会生活等,迁移不仅在学习中普遍存在,而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地运用迁移原理,积极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一、迁移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迁移呢?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心理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根据迁移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又常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负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消极阻碍作用的迁移.1.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影响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出梯形中位线概念,提问:梯形的中位线与其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自己动手,用尺度量,找出中位线与底长的关系后,教师继续提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本定理获证?这样以旧引新设疑,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顺利促进正迁移.2.负迁移在教学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一些判定和性质时容易混淆,引起前后知识的相互干扰.在学习中,我们应让学生尽量避免负迁移.负迁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前面学习的知识,没有充分消化和巩固,而后面知识又同前面的知识有类似之处,于是两者就容易产生混淆而给后面的学习带来消极作用.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迁移尽管是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然而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学习的迁移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遵从一定条件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利用正迁移而克服负迁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知识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对学习的干扰的主要方法有:1.加强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数学中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如果我们掌握得好,由它可以推断出要认识的个别事物,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用实例(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能照本宣科甚至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的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模糊,公式、定理不清,不能形成较牢固的认知结构,这样旧知识就会对新知识起干扰和抑制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2.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学习迁移并不是简单地搬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求学生依据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概括新的知识,揭示新、旧知识的共同本质,使已有的知识技能顺利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觉察知识间的关系,掌握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知识的实质,也就越能顺利地迁移.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也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模式,提供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机会.虽然有时他们的概括不够准确,语言也不那么精炼,但是教师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主动分析、比较材料,并进行抽象概括.3.运用异同对比法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正确辨别教学对象的异同,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对象之间的异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这样就可以避免负迁移的产生.4.合理地利用教具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教具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可促进正迁移.例如,在讲“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圆,假设不知道圆心,提问:谁能利用三角板找到圆心?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圆周上时,两条直角边与圆的相交点连起来就是直径.最后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的思维马上回到课本要讲的问题上来,这样就自然地完成了正迁移.。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根据学习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根据学习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一、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简而言之,就是为促进学习迁移而进行的教学,它应该包含以下教学原则:1、科学精选教材。
①精选教材要突出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③必须把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放在首位。
④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突出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应用价值。
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编排教材要做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网络化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知识、技能的联络点。
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即整体安排,二是微观方面,即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的安排。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来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
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应尽量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尽量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
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在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
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
应用比较的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学习材料的异同,全面、精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
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使思维既深刻又灵活。
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大学教案中的知识迁移训练
大学教案中的知识迁移训练知识迁移训练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大学教案中的知识迁移训练,探讨其意义和方法,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知识迁移训练的意义知识迁移训练是指将学生在一个领域中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的能力训练。
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迁移训练的意义在于:1.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2. 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知识迁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推理能力,使其形成系统化思考的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知识迁移训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思考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二、知识迁移训练的方法知识迁移训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实施,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实际案例分析: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予一定的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
3. 跨学科实践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
跨学科实践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训练,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如何在知识迁移应用中发挥作用】教师发挥作用方面
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急,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 教学时应当加强所授学问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进展的联系。依据
康。因此,提问的次数必需适度。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 学生个体心情、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敏捷地、制造性地使用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 教材,通过设计生动好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
三、提问要适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育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 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
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状况,如: 增添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
二、习题的疏密度。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留意:一是低估 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 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学问的理解把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 奏、大容量地讲授,使学问支配过密,学生难以消化汲取。要幸免上述两 种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需吃透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选题 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 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汲取的最正确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 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添说明力度。
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
五、问题情境生活化。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讨论说明,当学习的材料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扎实牢固的适当知识是迁移的基础 适当知识就是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联 系、对新知识的抽象概括有固定作用, 对新知 识的同化有奠基作用的成分. 适当知识越扎 实牢固、越清晰、越稳定, 则越有利于迁移的 发生. 因此, 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练习, 练习要 为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服务. 练习方式要灵 活多样, 增强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 性. 练习要有针对性, 为下次迁移的发生创造 条件. 教学中还要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特例, 为学生在原认知结构中筛选适当知识. 例如, 在二项式乘法教学练习时, 应有目的地设计 类 似 (a + b) (a - b) 的练习题, 为平方差公式 ·12·
数学数学模型方法的意识 由于数学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及其对培
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阶段必 须加强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 但如何选择突 破口呢?
·13·
,
从中得出“弃指数”的猜想. 实际上, 他们不难
验证猜想正确.
波利亚认为:“相对于推理来说, 我们应
当侧重于直觉思维的洞察. ”我们认为, 学生
通过直觉思维得出的“结论”, 可能是某种巧
合, 可能是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明辨 是非”入手, 教会学生“去伪存真”的方法, 鼓 励他们对问题大胆地去“猜想”、去“寻找”、去 “验证”, 弃“巧合”, 取“规律”.
●教学研究
《数学教师》1997 年第 12 期
分析 此题中出现的数字较大, 学生很
不愿意通过“硬算”的方法求得解决, 他们很
可能将已知的数值变小, 试着探索规律. 比如
计算:
33
33+ 13 + (3- 1)
3
=
4 5
=
3+ 3+
1 2
,
53
53+ 23 + (5- 2)
3
=
7 8
=
5+ 5+
2 3
四、准确的切入点是迁移的桥梁 新旧知识的联系越多, 迁移就越易发生. 但迁移不可能自动发生, 而是学生通过观察、 理解共同因素, 通过思维概括出新知识, 完成 迁移过程. 因此, 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内 容, 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 深入了解学生 的认知结构水平, 为新知识的迁移找出准确 的切入点. 例如, 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学, 可以 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切入点, 由此诱导学 生通过观察、测量具体梯形的中位线、上下 底, 总结出梯形中位线定理内容, 然后分析证 明, 完成教学任务. 又如,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 学, 以 a2、a3、a5 的由来为切入点, 迁移出 am ·an= am + n (m 、n 为自然数). 五、巧妙的诱导是迁移的推动剂
体现模型方法 促进素质教育
□ 钟志华
( 江苏南通师专数学系 226007 )
谈到数学模型方法, 十多年前许多大学 数学系的学生还不知究竟是何物, 但今天人 们对它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不仅认识 到数学模型方法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方 法, 而且发现建模能力的强弱与解决实际问 题的水平和数学素质的高低均有密切关系. 本文主要来谈一谈运用数学模型方法, 促进
其次, 要及时点拨. 教师要与学生同思 维、同探索, 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 及时指 点, 拨开迷雾见晴天. 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 个提问, 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就可 击中要害.
凡是有学习的地方, 都会有迁移现象存 在. 但是, 迁移具有双向性: 积极的、促进的为 正迁移; 消极的、干扰的为负迁移. 负迁移的 产生一般是由于新旧知识十分相近或者旧知 识的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不稳定而产生的. 教学中要精心钻研教材, 深入分析学生的认 知水平, 理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积极促 进正迁移的发生,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的迁移创造条件. 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迁移的内部条件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态度的
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事实也如此, 当学 生根本没有接受“桃子”的心理准备时, 突然 出现在他手边的“桃子”, 他也可能不去捡. 因 而, 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要巧妙诱导,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 性, 使他们在独立思考中积极主动地获得知 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 使他们求知 欲旺盛, 注意力集中, 对知识的应用、迁移处 于积极的准备状态, 为迁移的发生创造良好 的内部条件.
施教之功, 贵在诱导; 善诱则通, 善思则 明. 巧妙的诱导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活化剂, 是 迁移的推动剂.
首先, 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学生 思维的起点, 设问是常用的诱导方法. 提问要 有明确的目的, 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启发 学生思维的作用. 提问要少而精, 在关键处设 疑发问. 如导入新课前的提问应具有激发学 生兴趣的作用; 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应具 有承前启后、明目导航、畅通思维、扫清障碍 的作用; 归纳总结时的提问应具有理清概念 规律, 辅助概括的作用.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迁移的关键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迁移的出现, 教法是 主要的, 教材是次要的. 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 给学生传授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交给了学生 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敏捷、灵活, 分析 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断提高, 有力地促
《数学教师》1997 年第 12 期
●教学研究
进迁移的发生. 如新近推出的诱思探究教学, 以“观察探索 —— 思维研究 —— 迁移应用”为 层次, 以看、做、思、议、听、读、写为形式的训 练, 使“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 以“创设情境、 及时反馈”两个贯彻于教学始终的因素, 实现 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 师的循循善诱下, 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思考, 主动获得知识,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诱 思探究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是 促进迁移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
运用迁移原理 提高教学效果
□ 薛爱珍
( 陕西彬县水口中学 713500 )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是学生挖掘新旧知识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 系, 通过思维加工而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 识; 是学生认知结构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丰 富完善. 教学中正确运用迁移, 积极促进迁移 的发生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