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

合集下载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5 章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15.1 复习笔记
一、班级人际关系概述 1.班级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功能 (1)班级人际关系的含义 班级人际关系是指学校班级环境中,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 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班级内成员间心 理距离的基础。 (2)班级人际关系的构成成分 ①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程度,它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 际关系中的理性成分。 ②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人际关系好 坏的重要标志。按照交往双方情感投入与融合的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了轻度卷人、中度卷 入和深度卷入。 ③行为成分 行为成分是交往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主要包括行为的模式、活动和举止的 作风、表情、手势、语言等。 (3)班级人际关系的功能
②对立型
对立型关系是指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彼此不相容、相互排斥的关系,表现为摩擦、反感、4 / 16Fra bibliotek圣才电子书

(2)同伴关系的类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友好型
友好型关系是指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彼此相容,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的关系,表现为融洽、
信任、亲密、友好。友好关系本身又有性质与程度上的区别。有健康、积极的友好关系,也
有不健康、消极的友好关系;有感情深厚的友好关系,也有感情一般的友好关系。
二、班级中的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及类型 (1)同伴关系的概念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 适应价值。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则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学 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 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张大均第三版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章节总结教师心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的心理特征、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1. 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如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等。

(2) 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必备能力,包括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谈话技能、评价技能等。

(3) 教师气质教师的气质是指教师在性格、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气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2.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的心理素养1.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动机3.1复习笔记一、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2)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①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②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③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④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学生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2.学习动机的作用(1)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学习动机的水平越高,其学习效果越好。

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因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推断学习动机作用的强弱。

(2)动机水平与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辩证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

学习动机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行为方式来促进学习,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增加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的类型(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

外部动机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

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他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2)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分为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是指在希望得到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能隶属他人或团体并接受其影响,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力求取得学习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品德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品德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一、品德概述1.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和道德的含义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品德和道德既有紧密联系的一面,又有彼此区别的一面。

区别:①品德与道德的内涵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

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③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

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④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

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2.品德心理结构心理学家为了揭示品德的心理实质,寻找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图从心理构成的层面上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4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随物质工具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 b.其本身的使用又促进了物质工具的发展。 ③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以及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 级心理机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文化历史 的制约。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的。 (2)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转化的标志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由主体按预定目的自觉引起的。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 ③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高级心理结构是在儿童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各种心理 机能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认知结构的转换性和自调性形成的。 ④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随年龄增长,儿童不断社会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人。 ⑤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最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 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认知发展与教学 ①教学的含义 维果茨基提出教学有广狭义之分,包括: a.广义的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 b.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 ②强调活动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经验包括以下两类:
a.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
b.逻辑—数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③社会经验
社会经验,是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

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圣才出品】

第14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14.1复习笔记一、心理差异与教育个体心理差异,也称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

1.认知差异与教育(1)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一般认知能力也称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认知能力实际上总是能预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但是并非所有的认知能力测验都能同样预测所有类型学生的学业成绩。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一般认知能力仅是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愈加明显。

②一般认知能力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教学任务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时,一般认知能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恰当运用某种教学方法以减少对学生深层信息加工的要求,那么一般认知能力的影响力度就可以降低。

(2)专门领域知识的差异①专门领域的知识和学习成绩之间的总相关学生在某一个特定学科领域的过去成绩能准确地预示学生在这一领域内的未来成绩。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当某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将新旧信息加以积极整合时,具有相当数量预备知识的学生就比缺乏这种知识的学生在学习中更易获得成功。

当不需要学生进行这种整合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会受到先前已有知识的影响。

(3)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这些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成为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心理变量。

①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看,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区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种。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5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5.1复习笔记一、程序性知识概述1.程序性知识的概念(1)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程序性知识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是指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

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

(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a.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b.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c.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d.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而且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e.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f.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②联系:a.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人们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越牢固,越有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b.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3)学习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意义a.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b.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谢谢观看
13.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4.1复习笔记
14.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5.1复习笔记
15.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16.1复习笔记
16.2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 解
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精彩内容摘录。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 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心理学
心理学
笔记
教学
真题
心理
笔记
教材
教育 真题
第章
心理学
习题
教育
笔记
知识
复习
学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张大均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 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 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但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 内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 作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张大均著《教育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 教材。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 习笔记以《教育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读者对重要知 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真题及部分名校近年的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 考教材。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3.补充典型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心理 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 校老师讲授教育心理学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 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12章教师心理12.1复习笔记一、教师的职业结构特点1.教师的职业活动结构(1)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容结构①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在此特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教学是教师活动最基本的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确定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选用教学方法,安排与实施教学过程,并对自己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作出相应的评价等。

②科学研究活动。

既搞教育教学,又搞科学研究,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科研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一是对自己所教专业、学科进行理论上的研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二是依据专业、学科的理论进行应用性研究;三是旨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探索育人规律,进行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

③人际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也是教师的职业活动之一,教师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与学生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的交往,与学生家长的交往等。

(2)教师职业活动的形式结构①教师职业活动的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心智操作方式,它规定着活动的进程、方式、范畴和系统。

教师职业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和科研设计三个方面。

②教师职业活动的组织。

组织是根据设计而进行的系统性实施,使设计规划得以实现的活动。

组织是设计规划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按设计要求而进行的操作性活动。

教师的组织活动体现在组织自己的讲授、组织自身的课堂行为、组织学生活动和组织科学研究中的课题队伍等方面。

(3)教师职业活动的效能结构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效果或质量,可以把教师的活动相对划分为七种效能类型(见表12-1)。

表12-1教师活动效能分类第一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齐头并进,效果俱佳,他们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高尚的人格,并且才能与技能高度发展,是教育家与学科专家的统一,这类教师是学校中较理想的专家型教师,但在教师中为数不多。

第二、三类教师在学校中较多,他们都重视教学活动,而且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好,但各自在教育或科研方面尚显不足。

《教育心理学》(第2版)张大均 重难点笔记及课后习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2版)张大均 重难点笔记及课后习题解析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复习笔记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学习动机3.1复习笔记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1复习笔记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5.1复习笔记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6.1复习笔记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创造力及其培养7.1复习笔记7.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学习策略8.1复习笔记8.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9.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心理健康教育10.1复习笔记10.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美育心理11.1复习笔记1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教师心理12.1复习笔记1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14.1复习笔记1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班级中的人际关系15.1复习笔记1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6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16.1复习笔记1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复习笔记一、科学的心理发展观1.全程发展观全程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个体发展存在极大的可塑性;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1)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关注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学家何林渥斯首次提出的。

心理全程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在适应能力中各种与年龄有关的变化。

(2)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全程发展观既强调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承认这一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所组成。

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特征,它在前一特定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为下一特定阶段打下基础。

2.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是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心理发展往往具有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性质,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发展。

(1)心理发展的多维性心理发展的多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发展的结果,是个体心理生活符方面协调统一的表现。

(2)心理发展是多侧面的个体的心理是由多侧面、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可以划分为智力因索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前者是心理活动的操作、执行系统,后者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

(3)心理发展存在不同的层次水平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期间,不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心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向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不仅是心理结构的变化,而且是心理机能的发展。

3.动态发展观动态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替发生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的过程。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14.1复习笔记一、概述1.心理素质及其教育(1)心理素质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①心理素质的含义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人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②理论依据a.现代心理科学关于人的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关论述;b.对我国心理学家关于心理素质的观点的综合分析和借鉴;c.对现代素质含义的思考和探讨。

(2)心理素质的结构①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心理素质结构最基本的成分,是指人在认知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中,直接参与具体操作的认知特性。

人的认知过程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a.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反映,集中表现为对问题的知觉和分析;b.对信息的加工,以创造出新的信息,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解决办法;c.信息加工的行为延伸,集中表现为解决问题方案的具体实施。

人的认知监控始终伴随上述三种认知活动,能够评估、监控对认知活动中的反映、创造和实践,是认知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环节。

②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是指人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心理表现,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

它是个体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品质主要由个性的动力特征因素、意志特征因素、情绪特征因素和自我特征因素所构成,具体表现为进取心、成就动机、乐观倾向、责任感等因素。

③适应性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是指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适应社会环境,调节内在心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适应性主要表现为:a.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学习、应对和防御等适应过程;b.对自己内在心理过程的控制、理解和调适等适应过程。

在个社会适应过程中,个体的适应性可分为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个方面。

如享受孤独是自我定向适应性,积极参与社交团体是社会定向适应性。

(3)心理素质教育①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具有全面性和全体性、活动性和互动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相协调的特性。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笔记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笔记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不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如何,动机高的人,往往能取得高成就。

一个个案(班级情况)四年级,新换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很多孩子调皮,纪律差,不爱看书,整体成绩不好部分孩子是打工子弟很多学生对宇航员感兴趣一个个案(老师的措施)鼓励他们用努力换取将来的成就把班里最爱读书的孩子作为榜样“金星”奖励进步学生,并小组加分请飞行员朋友来和学生交流取消考试排名榜有趣的道具警告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如果再不完成作业就请家长来学校陪读”一个个案(学生的反应)第一个学生一一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学习兴趣,把金星扔到地上。

第二个学生一一张老师从不批评、总是给予鼓励,但该生还是没有学习动力。

第三个学生一一成绩好,因考试屈居第二而哭了半节课,并责备自己。

第四个学生一一渴望取得好成绩,但常常忘记做作业、考前找不到课本复习,考试成绩差。

思考假设你是这个班的实习班主任已用策略中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怎么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四个学生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老师可以给这四个学生什么样的帮助?学习动机动机与学习动机概述动机理论现代动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动机与学习动机概述动机(Motivation) 就是激发(energizes )、引导(directs)和维持(sustains)行为的内部过程 (Slavin , 2004 )。

Motivation to learn is student ' s tendency to find academic activities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and to try and get the inten ded lear ning ben efits from them. (Brophy, 1998)动机的作用蓄势待发的机动车激发动力-—马达引导一一方向头脑中的目标维持维持油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心里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动机系统学习期待:对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拉力)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注意力指向、稳定性加工深度坚持性主动性对学习任务的选择测验时水平的发挥对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的体验与评价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概念Ex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an activity as a means to an end, whereas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motivation to be involved in an activity for its own sake(Pintrich & schunk,2002).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对德西效应的反思德西效应:本来能够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会因为外部强化的介入而受到损害建构你自己的学习动机为了更好地理解是什么激励着你和为什么激励着你,做一个图表。

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

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重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式(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

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

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景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范,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属性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

综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发规范和要求,又会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

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重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式(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

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

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景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范,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属性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

综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发规范和要求,又会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学习理论3.1复习笔记一、概述1.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具体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一般知识经验和道德规范不一定表现为当下的行为,但它们影响着人们未来的行为。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习得的知识虽然会发生遗忘,但相对于因药物或疲劳等引起的暂时性变化来说,它们的保持时间是较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①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如中小学生的在校学习;②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如遇交通事故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等。

2.学习的类型(1)学习性质分类奥苏伯尔等人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依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2)学习结果分类①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将学习分为五种,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②这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

③加涅认为,每种学习结果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产生依赖于不同的内外条件,教学只有了解各种不同条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结果的产生。

(3)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领域:①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级到高级有: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

②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级到高级有: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级。

③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有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七级。

(4)学习内容分类冯忠良根据传递经验的不同内容,将学生学习分为以下三类:①知识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完成的,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重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式(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了解识记】P3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中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

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但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

当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景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
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范,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从学科属性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

综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发规范和要求,又会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存在的独特价值又是教育心理学复杂性的体现。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

教育心理学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1)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其理论任务在于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
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从教育科
学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还应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
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
统、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2)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

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景中
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
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
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

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景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己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和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首要任务)是揭示教育过程中
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
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
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概括而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具体说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能弥补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的不足而且改正人们的误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了解】P9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学科体系又可分为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内容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的教育心理学学科构架的筋骨,没有或不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本无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

因此,探讨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必须首先探讨其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