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C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篇国际经济关系极其运行
第一章经济全球化极其广泛影响 6课时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4课时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6课时
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概述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极其发展
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
第四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
第五节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国际货币体系极其演变 6课时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第四节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运作
第五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 5课时
第一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形式和建立的原因
第二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
第三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
第二篇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力、周期和机制
第六章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 5课时
第一节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世界经济信息化
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及其经济效应 4课时
第一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
第二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
第三节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
第三篇世界经济中的地区与国家经济 4课时
第八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第一节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
第三节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 4课时
第一节发展理论简介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节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
第五节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
第十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经济 6课时
第一节原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
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
一、主观部分:(填空)
(一)填空部分
★考核知识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
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格法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
★考核知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目前,世界上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外关系准则、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若按组织性质与经济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划分,可以有以下五种类型:(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同盟;(5)完全经济一体化。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
按照邓宁的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取决于三方面优势的整合结果。
第一,若外国企业想要在另一国家进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又称企业优势、垄断优势、竞争优势等),而且这些优势足以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第二,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必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种转移途径,只有当前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后者大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生;第三,区位优势,即企业把在母国生产的中间产品从空间上转移到别国,并同该国的生产要素或其他中间产品结合以后,能够获得最佳利益时,才会在国外进行投资和生产。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的运作有其指导作用,它促使企业领导层形成更全面的决策思想,用整体观念去考察与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上的失误。
★考核知识点:经济一体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第一阶段---欧洲煤钢联营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联合经营法、德煤钢企业的计划,史称“舒曼计划”.该计划一经公布,立即得到部分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
②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第二阶段---欧共体的建
①1957年3月,六国政府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其中,欧洲经济共同体涉及全面经济一体化,最为重要.至此,西欧有了三个共同体.它们各自具有管理机构,却都遵循同样的联合原则.
②1967年7月,这三个组织合并,取名“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的成立有助于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1968年,欧共体成员建成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内部关税,对外统一关
税率.同年,六国达成共同农业政策,组建农业共同市场.
③欧共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1973年开始,欧共体的扩大进程正式启动,英国加入其中.到1986年,欧共体的成员国已有12个.
第三阶段---欧盟建立
1991年,欧共体政治一体化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12个成员国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把“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各成员国同意把一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欧盟,执行共同的经济、外交和防务政策.
1993年,该条约被所有成员国批准,欧盟正式成立.
2007年,欧盟扩大为27个成员国.
第四阶段----欧元诞生
欧盟建立后,欧洲统一货币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①酝酿:1995年,欧盟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
②准备:1998年,11个欧盟成员国成为首批欧元国.同年,欧盟在法兰克福设立欧洲中央银行,并最终确定欧元国货币同欧元之间的兑换率.
③诞生:2002 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六个月后,欧元国的货币停止流通.
④发展:现在,欧元已经成为居美元之后的第二位国际货币.
二、客观部分(判断)
★考核知识点:储备资产多样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各国政府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原则。
要选择风险小、币值相对稳定的币种,并密切注视这些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状况,预测汇率的走势,及时调整币种结构,减少汇率和利率风险;一般来说,应尽可能兼顾这三项原则,采用投资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实现增值。
★考核知识点:发展理论中,经济发展阶段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济成长阶段论又称作“罗斯托模型”、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模型。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称为外汇平准基金,它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
当外汇汇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方式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投资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跨国公司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股权安排选择是其首先要进行的战略决策之一。
股权安排不仅影响投资各方投资的积极性,也能影响到投资者资本投入水平、技术转移的程度,以及收益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合适的股权安排是实现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收益最大化的核心所在。
三、名词解释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一体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关税同盟从欧洲开始,是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之一。
对内实行减免关税和贸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动;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
关税同盟有两种经济效应,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转移竞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代产品,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等活动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
这种价格不由交易双方按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独立竞争原则确定,而是根据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由总公司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的。
转移定价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成本加价”基础确定;一是购销双方按“谈判价格”来确定。
前者价格同内部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则是广泛的战略性限制占统治地位。
在国际交易中究竟决定使用何种定价,关键因素在于买方能否从外部得到该产品。
如果外部市场不存在,则流行“成本加价”公式。
谈判价格或高于市场价格,或低于市场价格,在最高供应价和最低购买价之间徘徊。
实际使用的转移定价制度,必须与具体子公司的预算或利润目标相联系,从而保持管理的动力。
如果转移定价方法影响了一家特定分公司的利润,那么,必须把利润以外的其它标准作为其经营目标。
实行以成本加价的方法定价十分复杂,一般采用内部成本或外部市场价格作为基础。
前一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从上一个阶段转移到下一个阶段时,转移的单位是一个成本中心,则按成本为基础确定转移价格;如果单位是利润中心,则成本加一定百分比的毛利作为定价基础;从事同一类产品生产的单位间横向转移,通常采用成本加管理费作为定价基础。
在后一种情况下,一般采用从国际市场取得实际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基础。
同样,谈判价
格的确定也十分复杂。
例如,技术转让价格的确定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最终取决于讨价还价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古典贸易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
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考核知识点:古典贸易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国的另一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
(三)、简答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协调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
国际组织之间,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
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
所以,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在于: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
优点 1. 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
2. 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3. 防止外汇投机,稳定外汇市场
4. 作为外部约束,防止不正当竞争危害世界经济 1. 汇率反映国际交往真实情况
2. 外部均衡可自动实现,不引起国内经济波动
3. 可自动调节短期资金移动,预防投机冲击
4. 增强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性
5. 避免通货膨胀跨国传播
缺点 1. 容易输入国外通货膨胀 2. 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 3. 容易出现内外均衡冲突。
4、加大不确定性和外汇风险危害。
5、外汇市场动荡,容易引致资金频繁移动和投机。
6、容易滥用汇率政策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经营策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增长,大大
加快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彼此依赖。
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济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无国界竞争逐步形成。
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跨国公司率先调整了全球战略。
一大批企业率先进行了公司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改革。
企业战略重点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从硬件产品向软件产品和系统产品转变。
在战略重组过程中,突出核心业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企业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而跨国公司全球化步伐也在加快。
因此,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的演变对促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论述
★考核知识点:包括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和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
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产生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利益。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
这是参加关税同盟的代价。
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时,参加关税同盟给成员国带来的综合效应就是净效应,意味着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为净损失和经济福利水平的下降。
贸易创造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
因为,A国国内商品生产成本高于A 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
关税同盟使A国放弃了一部分商品的国内生产,改为由B国来生产这部分商品。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
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PB低于PC与共同对外关税之和,A国就
不再从C国进口,而转向从B国进口。
S0D0的商品数量原由A国从C国进口,关税同盟后改为A国从B国进口。
这就是贸易转向效应。
贸易转向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负效应。
因为,A国从C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贸易转向导致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得不放弃,而高成本的商品生产得以扩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不仅会给参加国会带来静态影响,还会给它们带来某些动态影响。
有时,这种动态效应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关税同盟的动态优势:
1、关税同盟的第一个动态效应就是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在各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以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国内的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居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因而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组成关税同盟以后,由于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
结果各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纷纷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烈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产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
壁垒。
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关税同盟的动态劣势:
1、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形成的新垄断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
除非关税同盟不断有新的成员国加入,从而不断有新的刺激,否则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缓慢现象就不容忽视。
2、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一些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考核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效应分析及我国策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