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 精品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表达式。
3. 学会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表达式。
3.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直线运动知识。
2. 提问: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它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表达式。
3. 通过实例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纸上完成。
2. 题目包括简单应用题和综合应用题,检验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5分钟)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2. 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六、实例分析与问题解决(15分钟)1. 通过分析实际运动场景,如运动员百米冲刺、物体自由落体等,引导学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
2. 提供一系列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并解释解题过程和结果。
七、实验与观察(15分钟)1. 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并对比二者的区别;2.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二: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1.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2.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步骤三: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计算相关问题;2.教师和学生一起解答示例题,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步骤四: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列举相关例子;2.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对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的影响。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学生观看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视频,并进行讨论;2.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拓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展示示意图和实例;2.实物演示:使用小车和直线轨道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拟。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教学反馈: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情况。
六、板书设计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二、教学内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2. 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公式3. 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4. 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5. 总结与拓展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工具- 实物演示五、教学评估- 课堂练习- 教学反馈七、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进行详细研究,并撰写实验报告;2.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写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拟程序,通过调整参数观察运动的变化。
新鲁科版必修一2.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第1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科,网Z,X,X,K]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知道它的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3.能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从表格中分析处理数据并能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本质特点,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应用数学工具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教学难点1.注意数学手段与物理过程的紧密联系.2.将公式、图象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3.获得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特别是用图象描述运动.图象的应用和公式的选择是两个难点.教具准备多媒体工具,作图工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物理学中将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一般来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情况非常复杂.本节,我们仅讨论一种特殊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进新课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P 33的实例并合作讨论表31的数据.从数据中可知:小车速度不断增大,但是加速度保持不变.得出结论:物理学中,称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而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一恒量.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为了讨论的方便,人们通常将某些物体的运动或其中一段运动近似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 0+at速度公式:a=tv v t 0-⇒v 0+at (由加速度定义推导) 其中v-t 为末速度(时间t 秒末的瞬时速度)v 0为初速度(时间t 秒初的瞬时速度)a 为加速度(时间t 秒内的加速度)讨论:一般取v 0方向为正,当a 与v 0同向时,a>0;当a 与v 0反向时,a<0. 当a=0时,公式为v-t=v 0当v 0=0时,公式为v-t=at当a<0时,公式为v-t=v 0-at (此时a 只能取绝对值)可见:v-t=v 0+at 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达形式(只要知道v 0和a 就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象:(1)由v-t=v 0+at 可知,v-t 是t 的一次函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2)由v-t 图象可确定的量:可直接看出物体的初速度;可找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它的加速度(斜率=加速度);可判断物体运动性质;可求出t 时间内的位移. 例如:根据图3-1-1我们可以求出:图3-1-1(1)甲的初速度为2 m/s ,乙的初速度为12 m/s ;(2)在第2 s 末甲、乙瞬时速度相同,均为6 m/s ;(3)甲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 m/s 2;乙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 m/s 2;(4)甲、乙前2 s 内的位移分别为:s 甲=(2+6)×2/2 m=8 m s 乙=(12+6)×2/2 m=18 m.三、位移—时间关系1.平均速度公式v =20t v v + 由于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它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2.位移—时间关系s=v 0t+21at 2. 教师精讲1.推导因为s=t v ,v =20t v v +,所以s=20v v t +×t s=21(v 0+v 0+at )t=v 0t+21at 2. 2.讨论:当a=0时,s=v 0t ;当v 0=0时,s=21at 2; 当a <0时,s=v 0t-21at 2(此时a 只能取绝对值). 3.位移公式s=v 0t+21at 2也可由速度图象推出. [例题剖析1]如图3-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1-2A.前10 s 的加速度为0.8 m/s 2,后5 s 的加速度为1.6 m/s 2B.15 s 末回到出发点C.前10 s 的平均速度为4 m/sD.15 s 物体的位移为60 m解析:a 1=0.8 m/s 2 a 2=-1.6 m/s 215 s 末的速度为零,但是15 s 内的位移为60 m 前10 s 内的平均速度为40/10 m/s=4 m/s15 s 内的位移为21×8×15 m=60 m. 答案:CD[例题剖析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方程为s=(5t+2t 2) m ,则该物体的初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_,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_____.解析:与标准方程相比较一次项系数为初速度,二次项系数的两倍为加速度,v 0=5 m/s,a=4 m/s 2,s=18 m.答案:5 m/s 4 m/s 18 m[例题剖析3]以8 m/s 匀速行驶的汽车开始刹车,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2,试求:(1)汽车在第3 s 末的速度为多大?通过的位移为多大?(2)汽车开始刹车后的最大位移.(3)汽车通过最大位移中点时的速度.解析:(1)由公式v-t=v 0+at 可知v 0为8 m/s,加速度a 为-2 m/s 2,3 s 末的速度为2 m/s由公式s=v 0t+21at 2可知s=15 m. (2)汽车最大滑行位移为16 m.(3)汽车滑行过最大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4m/s.答案:(1)2 m/s;15 m (2)16 m (3)42 m/s教师精讲位移—时间关系s=v 0t+21at 2 另一种推导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来推导(微元法).图3-1-3意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下方梯形的面积.思考:若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还适用吗?图3-1-4课堂小结速度公式v-t=v 0+at 和位移公式s=v 0t+21at 2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在一条直线上的矢量可用“+”“-”号表示其方向.一般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所以与v 0的方向相同为正,与v 0的方向相反为负.布置作业1.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关系式为s=4t+2t2,s和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 )A.4 m/s与2 m/s2B.0与4 m/s2C.4 m/s与4 m/s2D.4 m/s与02.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则刹车后6 s内汽车的位移是( )A.30 mB.40 mC.10 mD.03.试证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v=20 vv t.(利用速度和位移公式或者用v-t图进行说明)板书设计匀变速运动的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v-t=v+at讨论: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同向时,a>0;当a与v反向时,a<0.当a=0时,公式为v-t=v;当v=0时,公式为v-t=at;当a<0时,公式为v-t=v-at (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速度—时间图象:(1)由v-t=v+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图3-1-5(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可直接看出物体的初速度;可找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它的加速度(斜率=加速度); 可判断物体运动性质;可求出t 时间内的位移.[:Z|xx|k]二、位移—时间关系s=v 0t+21a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2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案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与复习(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火车行驶的路线图,引发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思考,并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内容。
Step 2:引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Step 3:示范与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具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详细解读公式和计算方法,并注意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对比。
Step 4:练习与巩固(15分钟)学生完成一些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计算题,巩固公式和计算方法。
Step 5:拓展与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相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Step 6:总结与归纳(5分钟)学生总结和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展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公式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收集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应用中的答案和解决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更深层次问题,或者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其他物理概念进行联系和应用,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兹将为您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该内容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概述该内容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接着阐述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解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背景和重要性: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高一物理教案设计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高一物理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目的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公式。
2、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性。
3、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
2、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发掘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一个简单的运动: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体运动。
请同学们思考,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2、实验一: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材料:直线轨道、小车、计时器、卡尺、手动振动器。
步骤:1)将直线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卡尺测量小车从轨道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在轨道的起点放置手动振动器,将小车启动并用计时器停时记录小车通过轨道的时间,将时间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改变手动振动器的振动频率,重复以上步骤3次,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分组讨论1)同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数据表格,画出速度-时间图像,计算小车的加速度,验证公式a =(v2-v1)/t。
2)小组内讲解图像的特点和结论,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对比。
3)班级合作分析规律,列举运动的公式,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验记录表:实验数据表:讨论分析表:实验结果表:3、实验二: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材料:直线轨道、小车、计时器、卡尺、手动振动器。
步骤:1)将直线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卡尺测量小车从轨道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在轨道的起点放置手动振动器,将小车启动并用计时器停时记录小车通过轨道的时间,将时间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连续改变手动振动器的振动频率,重复以上步骤3次,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4)根据计算方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分组讨论1)同组讨论并填写实验数据表格,画出速度-时间图像,计算小车的加速度并验证公式a =(v2-v1)/t。
2)小组内讲解图像的特点和结论,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对比。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职业应聘模拟大赛策划书3篇篇一职业应聘模拟大赛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职业应聘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和职业素养,我们特举办此次职业应聘模拟大赛。
二、活动目的1. 提供一个模拟真实应聘场景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应聘技巧。
2.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招聘流程和要求,增强对职业市场的认知。
3.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 增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具体日期]地点:[详细地址]四、参与对象全体在校学生五、活动流程1. 报名阶段([报名时间])发布活动通知,介绍比赛规则和流程。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报名表格,提交个人简历。
2. 初赛阶段([初赛时间])对报名学生进行简历筛选,选出优秀者进入初赛。
初赛采用面试形式,由专业评委进行评审。
评选出若干名选手进入决赛。
3. 决赛阶段([决赛时间])决赛包括自我介绍、案例分析、现场问答等环节。
邀请企业 HR 担任评委,根据选手表现进行打分。
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4. 颁奖仪式(决赛结束后)举行颁奖仪式,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和奖品。
邀请企业代表发言,分享招聘经验和职业建议。
六、活动宣传1. 在学校官网、公众号、宣传栏等发布活动通知和宣传海报。
2. 邀请各学院辅导员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举办宣讲会,介绍活动详情和参赛注意事项。
七、活动准备1. 邀请企业 HR 和专业教师担任评委。
2. 准备比赛所需的场地、设备和道具。
3. 组织志愿者进行现场服务和秩序维护。
4. 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比赛规则。
八、奖项设置1. 一等奖[X]名,二等奖[X]名,三等奖[X]名,优秀奖若干名。
2. 为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3. 优秀选手有机会获得企业实习或就业推荐。
九、活动预算1. 场地租赁费用:[X]元2. 评委酬金:[X]元3. 奖品费用:[X]元4. 宣传费用:[X]元5. 其他费用:[X]元总计:[X]元十、注意事项1. 活动期间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2-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精品
§2-7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时计划: 4节 累计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类型:讲授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as v v t2202=-,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据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导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式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讲练法、推理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学生上述规律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一)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as v v t2202=-2、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有关问题。
3、提问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学生在白纸上书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20021att v s atv v t +=+=(2)进行检查和评析 (3)据20021at t v s at v v t +=+=和,消去时间,同学们试着推一下,能得到一个什么关系式。
(4)学生推导后,抽查推导过程并在黑板上评析。
(5)教师说明:一般在不涉及时间的前提下,我们使用刚才得到的推论as v v t2202=-求解。
(6)在黑板上板书上述三个公式:⎪⎪⎩⎪⎪⎨⎧===⇒⎪⎪⎭⎪⎪⎬⎫=-+=+=as v at s at v as v v at t v s atv v t t t t 221022122202200初速度等于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a .用用小黑板出示例题1:发射炮弹时,炮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运动,如果枪弹的加速度是25/105s m ⨯,枪筒长0.64m ,枪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大?b :出示分析思考题:1)枪筒的长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哪个物理量? 2)枪弹的初速度是多大?3)枪弹出枪口时的速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什么速度? 4)据上述分析,你准备选用哪个公式求解? C :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并抽查黑板上评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鲁科版
科目物理年级高三课题: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追及及相遇问题斜率:斜率:交点:交点:面积:【基础知识导学】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1、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___________相等。
它往往是物体间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s0,当v A=v B时;若s A+s0__________s B,则不能追上;若s A+s0__________s B,则恰好追上;若s A+s0__________s B,则能追上。
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被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自学检测】[单选]1.四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这四辆车均从静止开始运动C.在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时刻t2相距最远D.在0~t2时间内,丙、丁两车间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2.A、B两车在平直公路上比赛。
某一时刻,A车在B车前方s0=30m处,A车的速度为v A=30m/s,B车的速度为v B=40m/s,若A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2m/s2,B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均视为质点。
问:(1)B车能否追上A车?(2)若能,什么时刻追上?若不能,两车的最小距离是多长?解:方法一(分析法)(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v A+at=v B,t=5s此时,两车的位移分别为s A =v A t +21at 2=175m s B =v B t =200m∵s A +s 0>s B ∴B 车不能追上A 车(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近,可得 最小距离:s ’=s A +s 0-s B =5m方法二(图像法)(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v A +at =v B ,t =5s由图可知:s A =21(30+40)×5=175ms B =40×5=200m∵s A +s 0>s B ∴B 车不能追上A 车(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近,可得 最小距离:s ’=s A +s 0-s B =5m方法三(函数法)(1) 假设B 车能追上A 车,则s A +s 0=s B ,即t 2-10t+30=0则该函数的判别式∆=(-10)2-4×30=-20<0,等式无解, 即B 车追不上A 车 (2)由图可知∆s=s A +s 0-s B =v A t+21at 2+30-v B t, 即∆s=t 2-10t+30∆s 的最小值为5442=-ab ac m课堂检测[单选]1.B 车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B 车司机为了回复好友微信,并没有注视汽车前方,当司机抬起头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A 车,此时B 车车头距离A 车车尾仅有5m ,B 车司机立即刹车(不计反应时间),做如图所示的减速运动。
高三物理《匀变速运动》教案设计
高三物理《匀变速运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3.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的推导;3.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并能准确运用公式求解问题;2.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相关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动学公式;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性和运动学公式的适用性;3.讨论法:通过讨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实验、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讲授环节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参照教材,简要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性,并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的推导–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导出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运动学公式;–通过演示、问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运动学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应用技巧。
3. 实践环节1.实验–设计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性,巩固和加深对运动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问题解决–设计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
4. 总结环节通过总结讲授、实验和问题解决等环节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规律和应用价值,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知识架构和掌握程度。
匀变速直线的运动规律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主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其他领域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学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保持恒定。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2.2 基本术语(1)初速度: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速度。
(2)末速度:物体运动结束时的速度。
(3)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4)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
第三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3.1 位移公式推导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位移与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 = v0t + 1/2at^2其中,s表示位移,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3.2 位移公式的应用(1)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求位移。
(2)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时间,求位移。
(3)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位移,求时间。
第四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4.1 速度公式推导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v = v0 + at其中,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4.2 速度公式的应用(1)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求末速度。
(2)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时间,求加速度。
(3)已知初速度和加速度,求任意时刻的速度。
第五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公式5.1 加速度公式推导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a = (v v0) / t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教案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教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对运动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2. 学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直线运动规律的公式及运用。
难点:运动规律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规律的公式及其运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
引导学生通过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
3. 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作业布置:布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v=vo+ats=vot+1/2at²v²=vo²+2as七、教学评价本节课利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学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的物理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描绘和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3.能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描绘和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3.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汽车起动时的速度变化图像;2.通过观察对比,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变化是否是匀速的。
Step 2 概念解释1.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让学生通过举例,找出匀变速运动的特点:速度的变化是均匀的,即速度-时间图像为一条直线。
3.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变化与位移变化的关系。
Step 3 图像解释1.让学生观察一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并让他们根据图像描绘位移-时间图像;2.利用图像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3.通过讲解图像的特点,让学生从图像中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Step 4 教学案例1.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计算未知量;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应用运动的规律和公式,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Step 5 拓展延伸1.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拓展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2.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找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资源:展示汽车起动时的速度变化图像;2.教学案例:提供一个具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案例。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程度;2.通过教学案例,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应用运动的规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拓展延伸问题,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变速直线运动2)
变速直线运动
课时目标
1.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3. 了解DIS的作用和操作
知识精要
1. 在相等时间里,物体的位移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
2.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经过的位移s与所用时间t之比,叫做这一位移或这一时间内的。
它是一个。
公式为。
3. 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体现了的思想方法。
4. 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叫做这一路程或这一时间内的,它是一个。
5.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
它是一个。
6. 瞬时速度是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无限逼近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附近的位移(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 DIS是我们对的简称,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一种手段。
8. DIS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
(2):将各种电信号进行处理;
(3):对数据用软件进行分析。
9. 进行DIS实验的基本步骤:
(1)连接仪器
(2)开启电源,运行DIS应用软件;
(3)记录数据;(4)实验结束整理
热身练习
1. 关于瞬时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B.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C.瞬时速度可以近似看成某一位置附近的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2-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精品
§2-6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课时计划: 2节 累计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类型:讲授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任何推导出的,知道它的图像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3、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矩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1、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位移和速度的式的推导2、会运用公式分析、计算 教学难点: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景的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上面是一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请回答: 1、质点甲、乙做什么运动?2、同学能否求出甲、乙的加速度a ?学生:甲做s m v /20=匀加速运动,乙做s m v /30=匀加速直线运动。
2/12/2/4s m s sm s m a =-=甲 2/5.02/3/4s m s s m s m a =-=乙 总结:在速度——时间图像里(匀变速直线运动)既可以知道每一时刻相对应的瞬时速度,还可以求出其物体的运动的加速度。
加速度值就是该直线的斜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像来表示,但图像有其局限性,要让你求出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只借助图像是不行的。
那就必须用公式表示其规律。
二、新课教学(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初步应用它们来求解有关问题。
(二)学生目标问题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图像的已知的条件求出甲、乙的加速度值。
那又如何求甲5s 末、10s 末、ts 末的瞬时速度呢?学生:跟根据t v v a t 0-=得到at v v t +=0直接带进数据即可求出。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保持不变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3、能根据平均速度的概念,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4、会运用公式和图象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公式推导得到位移公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推理法、归纳法新课教学:引入:课本中汽车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匀加速行驶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1)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2)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3)2、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2)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3、规律:观察数据,猜想汽车在200秒末的速度是多少?找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v t=v0+at再观察数据,(1)找出汽车在1秒内、2秒内、3秒内······的位移,并找出规律。
(2)找出汽车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的位移(3)找出汽车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的平均速度(4)找出每秒内的平均速度与该秒内的初、末速度之间的关系(5)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 =20tv v + 要特别注意,该式仅适用匀变速直线运动.(6)由v =20t v v +、t v s =及v t=v0+at 可推导出位移公式s=v 0t+21at 2 有用的推论。
高中物理 1.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2课时)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1.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2课时)教学案教科版必修11、1.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二课时[目标定位] 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特点.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会依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3.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会依据速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一、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匀称改变即加速度恒定的运动.2.速度公式:v =v0+at. 想一想:速度—时间公式既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吗?答案速度—时间公式适用于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也是不变的,所以同样适用.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公式vt=v0+at表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vt是时间t的一次函数,对应的vt图象是一条斜线,其中斜率表示了加速度的大2、小和方向.(1)匀加速直线运动,Δv>0,a=>0.a与v0同向.如图151所示.图151(2)匀减速直线运动:Δv<0,a=<0,a 与v0反向.如图152所示.图152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加速度a恒定不变;(2)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匀称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2)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匀称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反向.例1 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不随时间而转变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C.速度不断随时间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速度随时间匀称减小的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3、是恒定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改变,其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A、B均正确;假如速度随时间匀称增加,那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假如不是匀称增加,就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C错;速度随时间匀称减小,那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D正确.答案ABD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改变量,即Δv=at.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3.留意公式的矢量性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 取负值.4.特别状况(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4、动).(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例2 汽车以45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若汽车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则10s 后速度能到达多少?(2)若汽车刹车以0.6m/s2的加速度减速,则10s 后速度能到达多少?(3)若汽车刹车以3m/s2的加速度减速,则10s 后速度为多少?解析(1)初速度v0=45km/h=12.5m/s,加速度a =0.6m/s2,时间t=10s.10s后汽车的速度为v=v0+at=(12.5+0.610)m/s=18.5m/s.(2)汽车匀减速运动,a=-0.6m/s2,减速到停止的时间tm==s=20.83s>10s所以10s后汽车的速度为v=v0+at=(12.5-0.610)m/s=6.5m/s.(3)汽车刹车所用时间t2==s<10s所以5、10s后汽车已经刹车完毕,则10s后汽车速度为零.答案(1)18.5m/s (2)6.5m/s (3)0借题发挥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要留意减速为零后停止,加速度变为零的实际状况,如刹车问题,留意题目给定的时间若大于“刹车”时间,则“刹车”时间以后的时间内车是静止的.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153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m/s,经过3s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m/s,若再经4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图153解析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有a==m/s2=3m/s2.则vC=vB+at′=(14+34)m/s=26m/s.答案26m/s三、vt图象的理解和应用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154甲所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6、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由图象知,A、B 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且vA<vB.图154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1)如图154乙所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a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直线b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2)假如某时间段内vt图象一段在t轴上方,另一段在t轴下方,但仍是直线,只是说明运动方向发生了转变,但加速度是恒定的,全过程可以看成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乙中的c所示.3.对vt图象的几点说明(1)纵坐标:纵坐标的肯定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正值表示沿正方向运动,负值表示沿负方向运动.(2)斜率:斜率的肯定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斜率为正值,表示加速度为正方向;斜率为负,表示加速度为负7、方向.(3)截距:纵截距表示初速度,横截距表示速度为零的时刻.(4)交点:交点表示同一时刻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例3 如图155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155A.该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不变B.3s末物体加速度开始转变C.0~8s物体始终做匀减速运动D.t=0时和t=6s时物体的速率相等解析图线斜率不变,加速度就不变,A项正确,B项错误.物体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C项错误;t=0时和t=6s时物体的速率都为30m/s,D项正确.答案AD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1.如下图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解析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匀称增大,其图线远离时间轴,应选A、D.答案AD对速度公式的理解2.一辆以12m/s的速度8、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觉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s末的速度为( )A.8m/sB.14m/sC.0m/sD.32m/s解析汽车减速到零的时间为:t===3s,5s>3s,汽车在5s时已经停止,速度为零,应选C.答案C3.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解析初速度v0=36km/h=10m/s,末速度v=54km/h=15m/s,加速度a=0.2m/s2.由v=v0+at得:t==s=25s.故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为25s.答案25svt图象的理解和应用4.(2021昌平区模拟)如图156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 9、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图156A.物体在0~1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在0~10s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10m/sD.物体在0~10s内的加速度为2.5m/s2解析由图知,物体的速度匀称增大,图象的斜率肯定,说明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即t=0时刻的速度,由图知初速度为10m/s,故C正确;物体在0~10s内的加速度为a==m/s2=1.5m/s2;故D错误.应选C.答案C5.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157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157A.物体在0~2s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在2~4s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物体在0~8s内始终做匀变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0~8s内始终朝一个方向运动解析0~2s速10、度和加速度方向均为正方向,图线远离时间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正确;2~4s加速度变为负方向,图线靠近时间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正确;全程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不能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C错误;物体速度的方向始终为正方向,说明物体始终朝正方向运动,D正确;应选A、B、D.答案ABD。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3.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中v、s及a的正负号的含义.4.会正确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并能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5.会正确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对简单问题进展详细的分析和计算.〔二〕才能训练点1.学习利用公式和图像表示物理规律,到达进步学生分析问题才能的目的.2.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的才能.〔三〕德育透点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并浸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络的观点.〔四〕美育浸透点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表达物理规律中蕴含的自然美.1.由复习上节内容的加速度公式,导出速度公式.2.组织学生讨论v-t图像来扩展斜率及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3.教师讲授位移公式.4.稳固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2.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3.疑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4.解决方法用极限的知识总结出,当每一小段时间是是间隔无限减小时,v -t 图像下方的面积就等于阶梯形折线下方的对应各长方形面积的总和的结论.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将图2-14和图2-15事先画在小黑板上〕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复习提问引入速度公式.2.生一一共同讨论扩展,加深对v -t 图像的再认识.3.教师讲授位移公式.4.学生练习.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的〔略〕〔二〕整体感知本节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根本式〔t v =0v +at 和s =0v t+a 2t /2〕,为下节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他规律作准备.〔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的完成过程前面我们讲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知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和位移是不断变化的,且速度均匀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可以用加速度〔a 〕来描绘,而我们要描绘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是要知道运动物体在每一瞬时的运动速度和所在的位置,对初速度为0v ,加速度为a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瞬时速度和位移是如何变化的呢具有什么规律呢1.速度和时间是是的关系〔1〕速度公式由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t v v ot -,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t v =0v +at t v 为末速度,0v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此公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都适用.一般取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a 可正可负.当a 与0v 同向时,a >0,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是是均匀增加;当a 与0v 反向时,a <0,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是是均匀减小.当a =0时,公式为t v =0v当0v =0时,公式为t v =at当a <0时,公式为t v =0v -at 〔此时α只能取绝对值〕可见,t v =0v +at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示形,只要知道初速度0v 和加速a ,就可以计算出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2〕速度——时间是是图像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t v =0v +at ,我们很容易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2-15是在同一个图中画出甲、乙两物体的v -t 图像,由v -t 图像可知道些什么呢图2-15①可直接读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图中甲的初速度为1m /s ,乙的初速度为6m /s .②可直接读出运动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反之亦然.图中2s 时刻,甲、乙的瞬时速度均为3m /s③由图可求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等于图像的斜率〕.图中甲的加速度为2m /2s ,乙的加速度为-3m /2s④可以断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图中甲做初速度1m /s 、加速度为1m /2s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6m /2s 、加速度为m /2s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⑤可以由面积求位移.图中在第3s 内,甲的位移为m ,乙的位移为5m2.位移和时间是是的关系〔1〕平均速度公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所以在某一段上的平均速度应等于初、末两速度的平均值,即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对非匀变速运动不适用.例如图2-14中甲物体在前5s 内的平均速度为3m /s ,乙物体在4s 内的平均速度为3m /s〔2〕位移公式s 为t 时间是是内的位移.当a =0时,公式为s =0v t当0v =0时,公式为s =221at当a <0时,公式为s =0v t -221at 〔此时a 只能取绝对值〕. 可见:s =0v t+21a 2t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一般表示形式,只要知道运动物体 的初速度0v 和加速度a ,就可以计算出任一段时间是是内的位移,从而确定任意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 位移公式也可以用v -t 图像求出面积得位移而推出.〔四〕总结、扩展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是运动学的根本公式,在我们今后研究运动规律时,经常用它们来分析.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只要知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初速度0v 和加速度a ,就可以求出运动物体在任一瞬时的速度和任一段时间是是内的位移,从而知道运动物体在任一瞬时所在的位置,从而到达描绘物体运动的目的.3.用图像表示物体规律是一种非常直观鲜明的方法.拿到图像后,首先明确横、纵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找图像的特点〔如在横、纵轴上的截距、斜率等〕,最后分析变化规律.八、布置作业练习六〔1〕〔6〕九、板书设计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速度和时间是是的关系〔1〕速度公式〔2〕v -t 图像2.位移和时间是是的关系.〔1〕平均速度公式〔2〕位移公式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动用图像,巧破难关在很多运动学问题中,直接用物理方法结合数学公式去解题,不但繁难,而且常常由于未知量太多而无法下手,但要借助于图像法去解却可变繁为简,巧妙过关.例如图2-16所示,两个质量完全一样的小球,从光滑的a管和b管由静止滑下,试比较两球所用时间是是的长短.解析两个小球从a管和b管滑到底端时速率一样发生的位移一样,两球的速度图像如图,假设保证两球位移相等,即“面积〞相等必得ta<tb.图2-16十一、随堂练习1.如图2-17表示有五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分别做不同的运动,试根它们的v-t图像答复:图2-17〔1〕哪个物体的加速度最大哪个物体的加速度最小〔2〕哪个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3〕哪两个物体的加速度相等〔4〕两条速度图像的交点表示什么物理意义〔5〕比较①⑤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6〕比较③④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s2.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5m/s,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0.4m/2〔1〕求汽车刹车开始后20s内滑行的间隔.〔2〕求从开始刹车到汽车位移为30m所经历的时间是是.〔3〕静止前s内汽车滑行的间隔.3.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3s内的位移为15m,第8s内的位移为5m,求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s的加速度运动,到第6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位移是多少4.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m/25.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s末的速度为6m/s,第2s末的速度为8m/s,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的初速度为3m/ssB.物体的加速度为2m/2C.第1s内的平均速度为3m/sD.第2s的位移为7m6.一质点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下落,经过1s时间是是落至地面,落地速度为8m/s,那么质点开始下落时质点间隔地面的高度和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s B.5m、10m/2sA.5m、10m/2s D.4m、4m/2sC.4m、8m/27.摩托车在做匀加速运动时,第2s末的速度为3m/s,第5s末的速度为6m/s,求它在头5秒内的位移答案:1.〔1〕①物体加速最大,②物体加速度最小.〔2〕⑤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3〕③④两物体的加速度一样〔4〕速度图像的交点表示此时刻两物体有一样的速度.〔5〕①⑤两物体初速一样,①物体做加速运动,⑤物体做减速运动.〔6〕③④两物体以一样的加速度运动.2.〔1〕31.25m〔2〕10s〔3〕5mv=20m/s,a=-2m/2s 3.4.11m/s、11m5.BD6.C7.17.5m。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如何推民来的,知道它的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3.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工具应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严谨的学风,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教学重点
1. 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的推导。
2. 能简单运动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五.教学难点
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物理情景的分析。
六.教学过程
导入:右图是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t -υ图象,问:
1. 甲、乙两物体各做什么运动?
2. 甲、乙两物体的初速度各是多少?
3. 交点表示什么意思?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各是多少?
4. 两物体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利用t -υ图象可以知道每一时刻的速度值,还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
度。
t -υ图象直观、形象、但并不精确,为了精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规律,引进了另一种数学工具—数学公式
新课教学
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对前一节所学的加速度的深化和加强,也为即将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引入数学方法—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体会这一方法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对匀速直线运动有一定的了解,有简单的运用公式的能力,但对于应用数学方法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的知识与技能还是第一次真正涉及,整体的较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较高,能初步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的,还是能完成上课时教师布置的协作学习任务的。
3.学习目标确定1、通过图像法使学生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实例的观察与思考。
环节三:教的活动3问题2:什么样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视频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加速度是恒量(大小和方向均保持不变)。
即任意相等时间的速度增量相同。
问题4:什么叫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不变且与速度同向时,物体的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不变且与速度反向时,物体的运动叫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怎样的变化规律?由t v v a t 0-=得at v v t +=0 当00=v 时at v t =一般以0v 方向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时,取0>a ,物体匀加速;a 与0v 反向时,取0<a ,物体匀减速。
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描述方法,引出问题6:如何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速度时间图象t v -图:通过t v -图可以确定物体任一时刻的速度,可以求出某一段时间的位移,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2-6-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知道如何推导出v t=v0+at
(2)会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式
(1)会推导
(2)会应用
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
2、理解并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中物理量的符号法则.
二、重点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及其符号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位移公式的推导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本节课将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 =(v t-v0)/t出发,研究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提问:根据a=(v t-v0)/t,质点的末速度v t怎样表达?学生推导.
V t = v0+at
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当物体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已知时,任意时刻t的瞬时速度v t可由该式计算得出.
1、速度公式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 t是时间t的一次函数.
3、用图象表示v t与t的关系,显然是一条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初速度,这正是前面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5)应特别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1、提问:下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已知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 t,经历时间为t,如果用某一匀速直线运动代替,使其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之相等,试在图中画出该匀速运动的速度图象,进而用v0和v t
表示这一速度.
答案:v =(v 0+v t )/2
t
v 0
v t
2、评讲:显然,上面的速度v 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必须注意,它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用 v - 表示平均速度,则 v - =(v 0+v t )/2.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学生推导)
1、提问:由s =v - t , v - =(v 0+v t )/2 ,v t =v 0+at 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要求用v 0、a 、t 表示.
2、结果:s =v 0t+(1/2)at 2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它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t 的关系.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得到位移公式
v 0
t
v t v t
v 0t
at
at 1
22
v 0
t
v t v
(2)解题步骤:写出已知条件后,依,s=v0t+(1/2)at2
文字运算得s=s/t-(1/2)at,代入数值,解得v0=9m/s
结果说明
可见其解题步骤与前一例题步骤一致.
(3)启示:与例题1的启示相同.
位移公式s=v0t+(1/2)at2涉及s、v0、a、t四个物理量,其中前三个是矢量.运用前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定初速度v o为正方向,然后用正负号表示s、v0、a,依照原始公式先作文字运算,得到待求量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并对结果加以具体说明.
(五)课堂练习
(5)阅读教材第33页练习六中的6个习题,指出每道题给出的物理情景应简化成怎样的运动模型?各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如何进行符号设定?
答案:(1)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已知v0=18m/s,a=0.5m/s2,t=20s,求v t
(2)火车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72km/h=20m/s,t=2min=60s,a=-0.1m/s2,求v t,整理已知条件时要统一单位.
(3)机车作匀加速运动,已知v0=36km/h=10m/s,a=0.2m/s2,v t=54km/h=
15m/s,求t.
(4)钢球做匀加速运动,v0=0,t1=0.2s,s1=3cm=3×10-2m,t2=1s,s2=?若s3=
1.5m求t3=?,解答本题时,应该运用s∝t2求解.
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18m/s,t=3s,s=36m,求加速度a.解答结果加速度为负值,要说明负号的物理意义.
(6)骑车人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5m/s,a=-0.4m/s2,t=10s,求s.
(六)课堂小结
速度公式v t =v0+at
1、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平均速度 v-=(v0+v t)/2
s=v0t+(1/2)at2
位移公式
s= v-t
1、运用规律解题时的步骤
(1)审查题意,构建模型;(2)设定方向,写出条件;(3)依据公式,文字运算;(4)代入数据,数字运算;(5)结果分析,完善答案.
一、课外作业
教材第33页练习六:(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