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A

合集下载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组建始末与发展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组建始末与发展
2 0 1 7年 1月 , 江苏 科技 大 学 在 其 官方 网站 上 对 学校 简 介 和 校 史 沿 革 图 进 行 了 重 大 修 改 更 新 , 在
2 0 1 7年 版校 史简 介 中介绍 如 下 : 学校 办 学历 史源远 流长 , 多源合 流 , 文化底 蕴深厚 。1 9 5 2年 一 机 部 船 舶 工业 局 筹 建 新 中
料, 对新 中国第一 所综 合性 船舶 工 业 学校 —— 上 海船 舶 工业 学校 组 建始 末及 其 涉船 专 业 渊 源进 行 梳 理后认 为 , 江科 大 涉船 专业 可 以追 溯 至 1 8 6 6年 的 福 建 船 政 学堂 、 1 9 0 7年 的德 文 医 学 堂和 1 9 l 2
学校 。1 9 5 2年 1 1月福 建 高级 航 空机 械 商船职
业 学校 ( 源 自1 8 6 6年创 办 的福 建船 政 学 堂 ) 造 船科、 上 海高级 机 械 职 业 学校 ( 源自1 9 0 7年 创
办的德 文 医学 堂) 造 船科 并入 上 海船 舶 工业 学 校; 1 9 5 3年 7月上 海机 电 工 业 学校 ( 源自1 9 3 3 年创 办的上 海私 立 大公 职 业 学校 ) 机 械 科 和 上 海 水产 学 院附设 上海 水产 学校 ( 源自1 9 1 2年创 办的 江苏省 立水 产 学校 ) 轮机 科 并入 上 海船 舶 工 业 学校 ; 1 9 5 3年 8月上 海船 舶 工业 学 校 正 式
创办, 开始招 生。
早在 2 0 0 3年 , 笔者 对 “ 建校 源 自 1 9 3 3年 的上 海 大公职业学 校 ” 这 一 提 法 就 存 在 意 见 。 同 年 9月 初, 笔 者 由镇 江赴 学校 上海 留守处 参加 6 2级船 体 焊 接专业 师 生 聚会 。会 后 , 有感而发 , 撰 写 了《 难 忘 母 “ 不满” 。2 0 0 8年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1)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1)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33年3月创建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1953年8月所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 并入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4个船体制造班、上海水产学院附设上海水产学校2个轮机班、福州工业学校各1个船舶、机械班组建而成, 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是1952年9月由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调整更名而来。

具体沿革情况如下:(一)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2)1933年春,鉴于当时旧中国实业落后,生产教育亟需提倡,遂有创立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之计议。

由实业界巨子和社会“名流、达官”陆风竹(中华印书馆总经理) 、蔡同浩(蔡同德药店店主) 、朱文绮(启明印染厂总经理) 、吴蕴初(天厨味精厂厂长)、郑洪年(暨南大学校长) 、陶百川(敬业中学校长)、方椒伯(上海市商会委员)、朱企洛(中华医院) 、张于泰(开成硫酸厂常委)以及吴醒亚、汪延松、吴开先、俞鸿钧、姜怀素、童行白、林美衍、陆京士、杜月笙、屈文六等19人组成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董事会,吴开先任董事会主席, 推林美衍为校长。

是年秋,赁屋于上海市小南门乔家浜(梅家弄)开学,设机械、土木、商科、应用化学四科,学生113人.同年,在沪南龙华路局门路辟隙地四十余亩,集资筹款六万余元,建造新校舍,先后落成三层楼教职馆、三层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大公机械厂、食堂、商店、医疗室以及各种实习和运动场所。

1934年11月迁入新校舍, 并附设初中部,是年在校学生350余人,专任教师30余人,经报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立案复查考核后,准于立案,并呈准教育部备案。

1936年,学校在校学生1000余人。

1937年, “八.一三”凇沪抗日战争爆发,因学校与江南造船厂毗邻,校舍崔巍,目标极著,遭日军轰炸,损失奇重,为策安全,奉政府当局命令,将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内迁至四川省重庆市小龙坎,并于次年秋招生600余人开学上课,我院原六系名誉系主任、焊接专家沈世瑶教授曾任教于重庆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迁至浙江省天台县,租房专办普通科,留沪部分在“租界地”霞飞路、江西路、汉口路几经辗转,租屋艰难办学,因校长林美衍忙于重庆大公职业学校事务,董事会另推施督辉为副校长,主持上海留守部之校务。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简史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简史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简史一、从上海到镇江(1933~1978)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座落在江南历史名城—江苏省镇江市。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创立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1933年3月,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在南市乔家浜创立,校长林美衍,校董事会主席吴开先(解放前曾任上海市市长)。

同时在高昌庙局门路辟地三十余亩,筹资集款六万元自建新校舍,翌年迁入新址,设初级机械科、商科、高级工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高级商科,附设初中。

1937年抗战爆发,大公职业学校搬迁至重庆市小龙坎,并于1938年10月开学复课。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迁回上海,许恒任校长。

因原址已拨给江南造船厂,政府另拨虹口峨嵋路400号为校址继续办学。

上海解放后由民主人士孔另境任校长,孔离校后,由许海涛任校长。

至1951年,在校学生600余人,教职工40余人。

1952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调整改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由许海涛继任校长。

1953年初,一机部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调整合并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其前身是国立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及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由余西迈、许海涛主持工作,校址定在上海市浦东庆宁寺陈家宅。

征地200亩(不包括家属生活区),于1953年6月1日破土动工,翌年2月基本完成。

学校有连通的教学实验办公楼、宿舍、饭厅、各工种实习车间、医务所和食堂、浴室及体育运动场地等,形成小配套。

1953年7月完成转并移交工作,二、三年级学生由四所学校转来,又于当年首次招收新生380人,全校共有26个班级,分三个专业,1322名学生,教职工290人。

11953年7月,一机部下达文件明确学校设置船体制造、船舶机械、焊接三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在校生规模2000人,培养目标是造船工业中级技术干部。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专题强化练(五) 晚清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2024·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注:设1821年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为100)A.白银价格不断走低B.农夫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C.小农经济渐渐解体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于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增长快,且幅度要大,银贵钱贱严峻,而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零售以铜钱交易为主,即农产品、手工业品更不值钱了,不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不断走低”不合题意、史实,应为“不断走高”,解除A项;“增长快”不合逻辑,银贵钱贱会不利于农夫和手工业者的收入增加,解除B项;“小农经济”概念混淆,题干未见男耕女织的组织形式,解除C项。

答案:D2.(2024·辽宁鞍山一模)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王朝中人惊魂甫定,与刚刚结束的一番遭受相比,12年之后的事是很渺茫的,正窃喜于‘万年合约’换来的太平,紫禁城景物照旧。

”这一番遭受( )A.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B.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析:据材料“那个时候,正炮声初息”可知指鸦片斗争,鸦片斗争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来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故选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使外国力力进入中国内地,解除B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除C项;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蹒跚起步,解除D项。

答案:A3.(2024·广东一模)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

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B.农夫大量前往上海谋生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削减D.实业浪潮变更就业结构解析:据材料“1862年”“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可知经验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乱冲击后,人口锐减,安徽当地政府主动招揽流民复原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招揽流民耕种的主要缘由战乱导致的人口削减,与经商风气无关,解除A项;安徽和江浙地区一样都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波及,而且小农经济前提下的农夫不会轻易离开土地前往城市,解除B项;19世纪60年头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对社会的冲击作用极其有限,解除D项。

关于上海船校创建之事给江苏科大领导的陈情信

关于上海船校创建之事给江苏科大领导的陈情信

关于上海船校创建之事给江苏科大领导的陈情信尊敬的校领导:我们都是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老校友,除了原上海机电工业学校的校友外,还包括了从上海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和上海水产学校并入船校的校友,其中有些校友曾是原大公职业学校的学生和老师,最近见到了阮永芳和曹智裕两位校友写的有关母校校史问题的文章,也看到了另一位校友撰写的“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历史”一文,知道在创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历史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前一种意见认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创建是全国工业性质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整顿工作中的一部分;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不同于其他三个并入上海船校的单位,是整体转为上海船校的,是创建上海船校的主体单位。

而后一种意见认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依据1952年11月船舶管理局程望局长给第一机械部部长的一份“计划任务书”创建的,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因为没有包括在“计划任务书”中等原因,因而不能成为创建上海船校的主体单位。

我们同意阮永芳和曹智裕校友的意见,认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史中的重要问题,而且从一个局部反映了我党我国在建国初期改造旧教育体系,建立新教育体系所取得的一个成就,是不应该含糊,更不应该被歪曲的。

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历史”一文中歪曲历史实事,贬低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和大公职业学校的做法十分不满。

阮永芳校友在编写1997年版的校史和曹智裕校友在撰写“正本清源,还原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一文时都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

所以他们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船校创建的历史,对为什么机电工业学校是创建上海船校的主体单位,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分析。

我们都是上海船校成立过程的见证者,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建立是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整顿工作的一部分;上海船校创建的主体单位是上海机电工业学校。

除了阮和曹的文章中列举的许多事实外,我们还有许多补充:1.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在转为上海船校的同时,将刚成立一年的电器专业转到了新建的上海电器学校,其余部分整体转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又并入福建工业学校的造船科、上海第一工业学校的造船科、上海水产学校的轮机科。

船政学堂内容梗概

船政学堂内容梗概

船政学堂内容梗概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航海学校,其前身为清朝船政学堂,建于1872年。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和海军事业的摇篮,也是培养航海人才的重要学府。

船政学堂的课程设置广泛,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导航、航海技术、造船工艺、海洋气象、物理学、化学、船舶机械等学科。

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航海、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船政学堂的教学方法独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进行模拟航行、实验操作等实践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航海技术和船舶工艺,并能够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船政学堂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学术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外语、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会和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交流平台。

船政学堂的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聘请了一批资深的船舶工程师、海洋专家和航海教授担任教职,他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船政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广阔。

他们可以选择在船舶工业、海洋科研、航运公司等领域就业,也可以选择进入海军从事军事航海工作。

无论选择哪个领域,船政学堂的毕业生都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其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船政学堂是中国船舶工业和海军事业的重要学府,其丰富的课程设置、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使其成为培养航海人才的摇篮。

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凭借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在航海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船政学堂将继续为国家的航海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造 与 修 理等 专 业 先后 并 人 武汉 水运 工 程 学 院 , 但 大
作者简介 : 宋文彬 , 男, 退休教师 ; 孙培林 , 男, 退休 教师 。

中 外 船 舶 科 技 20 1 4年 第
3期
2 ) 上海 船舶设 计学 校 。1 9 5 8年 , 第一 机械 工业
3 . 2 . 1 1 9 6 1 年“ 高教六十条” 发 布 前 的 教 育工 作 形
中外 船 舶 科 技
2 0 1 4年 第 3期
行业 论坛 籀
( 接 上期 )
中国船 舶类专业 院校 发展 简 史( 1 8 6 6  ̄2 0 1 2 )
宋文彬 , 孙培林
(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3 “ 大 跃 进" 与 国 民经 济 调 整 阶段 ( 1 9 5 8 . 1 9 6 5年 )
造船 工业 , 大 量造 船 , 建设“ 海 上铁 路 ” , 以便 在 今后
为海军工程学 院,扩展为拥有造船等 5 个系 2 6 个 专业 的学 院 。 1 9 9 9年 , 海军 工 程学 院 与海 军 电子 工
程学 院 以及 海 军 后 勤学 院合并 , 更名 为 海 军工 程 大
学( 图7 ) 。
造船系, 增设 了船 舶专 业 。 1 ) 上 海交通 大 学 。1 9 5 9年 , 上海 造 船学 院与 交
通 大学 上 海部 分 合 并成 立 上 海交 通 大 学 , 保 留船 舶 制 造 系和船 舶 动力 系 。后来 船 舶制 造 系增设 船舶 流 体 力学 和船 舶结 构力 学 2个专 业 。 2 ) 武 汉水 运 工 程学 院。 1 9 5 7年 设 置 船舶 制 造 与 修 理 、船 机 制 造 与 修 理 以及 港 机 等 3个 专 业 。 1 9 6 3年 8月 大 连海 运 学 院 轮 机 系 的部 分 专 业 并 人

为历史喝彩——来自上海船厂的老照片(一)

为历史喝彩——来自上海船厂的老照片(一)

为历史喝彩——来自上海船厂的老照片(一)这几天突然想起整理一些上海船厂的老照片,以便让现在在上海船厂工作的、曾经在上海船厂工作的、以及真正关心上海船厂的人了解上海船厂的历史。

照片无疑是最直观的,这些照片的取得和文字的整理,要感谢卜菡、郑高健、赵金福。

这里所展现的都是对照片的文字解释,不太考虑时间的先后顺序,所以希望各位见谅。

非常感谢将这篇博客转发的朋友们,因为有你们,我心里充满感激,同时更理直气壮地为上海船厂的历史喝彩。

1862年,英国商人尼柯逊、包义德在浦东陆家嘴建造了祥生船厂,当时是远东地区设备最好的船舶企业,这实际上就是上海船厂的起源地。

图为尼柯逊携家人在祥生船厂的江面上划船。

1865年祥生船厂建造的200吨客货船下水,江对岸的外滩还没有高楼大厦。

1865年耶松船厂码头。

耶松船厂在浦东设立的轮渡码头,摆渡船全部是小舢板。

耶松船厂的老船坞。

1936年5月,耶松船厂、祥生船厂、瑞鎔船厂、马勒船厂(沪东造船厂前身)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船舶有限公司,这是英国人在中国最大的船舶企业。

照片为英联船厂杨树浦工场船坞,也就是现在上海船厂浦西厂区的一号船坞。

英联船厂的电焊工,有点上海老克勒的腔调。

英联船厂的机器设备。

修理的英国货船出船坞。

1938年,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战争,淞沪抗战正式爆发。

耶松船厂、祥生船厂的工友们发通告,拒绝修理日本船舶。

结果被日本侵略者报复,日军出动轰炸机直接摧毁了了陆家嘴的祥生船厂,从此祥生船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图为在外滩方向看见浓烟滚滚的祥生船厂。

上海船厂的另一支是成立于1914年的招商局造船厂,地处浦东泰同栈。

图为2005年在招商局造船厂原址发现的水泥楞头,上面的油漆还色彩鲜艳,可惜现在这个楞头不知去向。

招商局船厂在浦东厂区的照片。

1937年,随着日本人侵占了上海,招商局造船厂开始内迁武汉,后来武汉保卫战之后又内迁重庆,图为在重庆唐家坨江边修船的场景。

在此期间,招商局造船厂还修理了一大批国民党军舰,说起来上海船厂早就在从事军品业务了。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

实业救国,我辈楷模作者:高艳来源:《求学·新高考版》2022年第02期“办学狂人”张謇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他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状元,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他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是个不折不扣的“办学狂人”。

他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的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他创办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这是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在老西门创办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是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河海大学前身。

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张謇是主要创建人之一。

……而南通大学,亦是由他于1912年创办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发展而来的。

在这里,我们邀请了一位南通大學的学姐,就让她来为大家讲讲张謇与南通大学的故事吧!第一次看到“张謇”这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书上,那时我们只知道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而真正开始了解他,是在我考入南通大学后。

犹记得报到那天从老师手里接过校园卡,老师对我们说:“欢迎来到南通大学,凭你们的校园卡可以免费参观学校南边的啬园哦!”“啬园?那是什么?”我有些惊讶。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老师微笑着说。

我原以为,这不过是学校旁边一个普通的公园,便约了朋友闲暇之时去啬园散心。

去了之后,只觉得见园子里曲径通幽,景色很美,很适合学生们来走走。

而在我们看到了张謇先生的雕像和墓志铭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座墓园,是张謇先生的墓地。

时光回到1912年,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开始本科教育。

他分别为这两所学校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和“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今天的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正是分别取自其中。

船海学院创建和发展历程若干记忆

船海学院创建和发展历程若干记忆

2014年是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原造船系)建立55周年,回顾初创岁月和发展历程,仍不免心潮起伏。

其间经历的困难、曲折和感悟,一时难以全面总结。

本文仅记述我亲历的若干人和事,当然更着重于我所属的船体专业,期望能从某个侧面反映船海学院老一代造船人的奋斗历程和造船系发展的足迹。

“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召唤我于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华中工学院电机电器专业。

之所以选定攻读该专业,是当时中学政治课本上有一段列宁的教导: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怀抱着实现全国电气化的梦想,我中学时代就自己动手制作小型电动机、发电机等玩具和装置。

入大学以后,除努力学习课程外,我还常去图书馆阅读有关电气化的专业读物。

但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1958年9月,作为预备教师,我被调入正在筹建中的工程物理系,随即一边学习新的课程,一边跟随老教师开展回旋加速器放射性电磁检测装置的研制。

由于缺乏有关专业知识,我只能做一些搬仪器、接导线、读数据等辅助工作。

紧张的学习和加班加点的实验,使时间过得飞快。

1959年3月,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我和袁静仁、陆达华等部分工程物理系的年轻人,又被调入准备筹建中的造船系。

办公室仍在东一楼,但造船系是搞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我坐过的最大的船,也只是武汉过江轮渡而已,不免颇感惆怅。

直到4月18日召开成立大会,才知道新系是应海军的要求筹建的,当前主要是筹建潜艇专业,包括艇体设计制造、动力装置、电力推进、通讯等,为海军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 曾广武船海学院创建和发展历程若干记忆并传达了毛主席关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伟大号召。

学校很重视造船系的筹建,由朱九思同志亲自兼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是学校机关调来的南下干部周淑珍(原华中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熊小村的夫人)。

成立大会上还见到很多从机械系、电力系、动力系调来的同志,据我的回忆,大约二十多人,除书记外都是年轻人。

正本清源 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A

正本清源  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A

正本清源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纪念大公职业学校成立85周年曹智裕2003年、2013年江苏科技大学迎来了70周年和80周年校庆,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教育部长陈至立分别发来的祝贺信,这是江苏科技大学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也表明国务院和教育部已认可江科大的源头是1933年的大公职业学校了。

据说从学校决定把校庆起始年定为1933年后,就“引发争议,质疑之声不断”,以至于校领导又决定将校庆起始年改为1953年。

稍加分析就可以断定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上海船校成立时的主体学校究竟是四个学校中的哪一个,“1933年”的认为主体学校是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以下简称上海机电),而另一方则认为是另一个学校。

而校领导为了平息这场争论,就干脆否定了主体学校的存在,把校庆起始年改为船校成立年。

尽管笔者认为校领导决定把校庆起始年改为船校成立年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曾经中央有关部门肯定的1933年作为校庆起始年究竟错在哪里?有没有必要更改?上海机电究竟是不是船校成立的主体学校?“实事”一文中说的“引发争议、质疑之声”究竟有多少,有什么充分的论据?等等也同样有众多的争议和质疑。

为了把船校成立时的有关情况了解的更确切些,笔者咨询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包括了上海机电、福建工业、上海水产、国立高机等四个合并成员学校的同学,其中不乏班、团干部),笔者所访问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虽然都已年届耄耋,部分人对有些事情(如人名、人数等)有些记不清了,但全都认为上海机电作为上海船校的成立主体,“其他三个学校的同学是并过来的”这一点在他们的心里是从来都没有过疑问的,对学校改变校庆起始年均表示费解或认为不妥,对这个现象笔者希望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并希望学校能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了解。

对1933年作为校庆起始年的“争议、质疑”,最典型的是宋文彬同志写的“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实事”),该文借“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之名,把亲历者对亲自经历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描述,以“无法可依的臆想和论断”予以否定。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 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 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与发展摘要:本文以对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船舶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建校初期所涉船主要专业的渊源,提出其历史应追溯到我国最早的造船专科学校——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因此,由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演变而来的江苏科技大学涉船专业,其前身也应追溯到福建船政,而非开办于1933年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

主题词: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福建船政;江苏科技大学;沿革福建船政学堂之北迁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奏设“船政学堂”。

曰船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

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张:“船政根本在于学堂”。

“船政”是政府的船政领导机构,直属中央职能部门,是国家大型舰船工业与培养舰船科技人才专业学校的管理机构。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也是第一所“前厂后校”的近代海军学校,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福建船政”源于清政府创办“船政”官署时,驻地在福州市马江畔的马尾港,后一般就称马江船政或马尾船政,今广称福建船政。

所以,无论马尾船政,还是今日广称的福建船政,并非掌管福建省内的“船政”,而是掌管全国的“船政”。

据《福建省船舶工业志》介绍:“福建省船舶工业教育,始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底。

船政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培养造船、海军人才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曾培育出大量与近代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人才,并且先后选派4批计107名留学生赴英、法、德、美等国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科技人员。

上海海事大学校史讲解词

上海海事大学校史讲解词

上海海事大学校史讲解词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来,航运沉沦、海权旁落。

在近代有识之士的号召和推动下,1909年晚清邮传部批准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开设船政科,即上海海事大学前身,这也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滥觞。

后来经唐文治、盛宣怀、张謇等先人的努力,学校于1911年终于在上海吴淞炮台湾建校,并命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

学校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半部海权史,屈辱和光荣并存。

建校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国家航运事业培养人才,是拳拳爱国之心下的迫切救亡之举,所以说,爱国主义一开始就成为我校吴淞商船精神的内核。

历史上,我校曾三覆三兴、五易校址,曾在唐家沱“江顺”轮这艘“移动的教学楼”上办学,也曾在重庆溉澜溪、人和场等地书写“高山上学航海”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有‘中国杜威’之称的吴俊升,同济版《高等数学》起草人陆子芬,我国海商法创始人魏文达、魏文翰等都是我校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1958年重建之初,许多吴淞师生校友放弃原先优越的条件回到上海,他们用双手建起教学楼、挖出游泳池,将民生路老校区从荒地中从无到有地建起来,令人动容。

从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吴淞奠基成立商船学校,到上海恢复高等航海教育、建设上海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走过百余春秋,几经中断复校之变、迁徙辗转之艰,仍勇立潮头,坚承兴航育人、建设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的大任。

海大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无数先贤志士的筚路蓝缕、开阔进取。

上海海事大学创办和复校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和先贤盛宣怀,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清末重臣。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邦,华夏惟危,为了发展航运业,夺回航权,时任招商局督办的盛宣怀立志设立商船学堂,并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并亲自担任督办。

“商业振兴,必借航业,航业发达,端赖人才。

”——盛宣怀张謇,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筹集部分经费,并在上海吴淞炮台湾购置地皮,着手筹建商船学校,大力提倡航海教育。

人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下面三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材料一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哪些历史事件?(2)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完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建立了什么制度?【答案】(1)图一: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二: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图一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二是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三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采取的是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依据所学可知,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完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这一变化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上海旧影录:曾经有过的老学校(第一集)

上海旧影录:曾经有过的老学校(第一集)

上海旧影录:曾经有过的老学校(第一集)上海中医学院,民国6年,创办于白克路(凤阳路60弄),民国36年停办。

私立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民国18年,在鲁班路草塘街创办,民国30年后停办。

位育小学校,民国21年,在吕班路(重庆南路)171号创办,后迁襄阳南路,今为向阳小学。

持志大学,1924年,创办于体育会西路,后迁东体育会路。

原址今为上海外国语学校。

晏摩氏女校,1897年,创办于老北门浸会堂,初名桂秀女学,1910年,更名为晏摩氏女校,后几经搬迁。

今为北郊高级中学,上图为北宝兴路浸会庄。

私立生生助产学校,民国22年,创办于蒲石路16号(长乐路),学制为三年。

1952年,并入益民助产学校。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南洋公学改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堂改属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后归属交通部,1921年,学校改为交通大学。

上海市立缉椝中学校,民国5年,由工部局创办,初名聂中丞华童公学。

民国30年,改名为缉椝中学(聂缉椝为曾国藩的小女婿)。

今为市东中学。

雷米小学,初为白俄侨童学校,1932年,由法国公益慈善会在金神父路(瑞金二路)与福履理路(建国西路)转角开办一所法国小学。

后学校迁往雷米路(永康路)200号,改名雷米小学。

上海市北公学,民国4年,在界路(天目东路)庆长里创办,民国10年,迁永兴路353号新校舍。

今为市北中学。

上海盲童学校,民国元年,在北四川路横浜桥洋人住宅创办,民国4年,迁忆定盘路(江苏路),民国20年,再迁虹桥路290号(今1850号)。

培成女校,民国14年,由英国人安娜·培成(Doctor Besant)在小沙渡路(西康路)34号创办,后迁至卡德路(石门二路)爱文义路(北京西路)。

1954年,培成女中与协进女中,锡珍女中合并,成立培进女子中学。

今为上戏附中。

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宋文彬;孙培林
【期刊名称】《中外船舶科技》
【年(卷),期】2014(0)4
【摘要】5改革开放时期(1979---2012年)5.1改革开放后的船舶工业5.1.1政企分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
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各项政策陆续出台,政企分开,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2年5月4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主管造船工业的第六机械工业部;将原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和交通部部分修造厂改组为行业总公司(正部级)——中
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这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总页数】16页(P1-16)
【关键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简史;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机械工业部;企事业单位
【作者】宋文彬;孙培林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3
【相关文献】
1.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2.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3.2012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J], 万鹏举;
4.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2013-)——续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5.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船政学堂在上海、江苏的传承与发展考证——纪念福建船政学堂创办146周年

福建船政学堂在上海、江苏的传承与发展考证——纪念福建船政学堂创办146周年

福建船政学堂在上海、江苏的传承与发展考证——纪念福建
船政学堂创办146周年
周新民
【期刊名称】《中外船舶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引用上海档案馆相关档案资料和文件,探究分析了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主要渊源.证据表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与具有丰富优秀文化遗产及爱国精神的已有146年历史的福建船政学堂渊源深厚.毫无疑问,上海船校是福建船政学堂的延续与发展,江苏科技大学是福建船政学堂新的里程碑.
【总页数】10页(P7-16)
【作者】周新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学堂创办140周年纪念 [J], 潘懋元
2.晚清新式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实践教学述评——以福建船政学堂和北洋大学堂为例[J], 方家峰
3.福建船政学堂绘事院与其养育匠人文化的传承 [J], 沈婧
4.船政之光——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J], ;
5.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和发展——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J], 周新民;周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本清源还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历史真相纪念大公职业学校成立85周年曹智裕2003年、2013年江苏科技大学迎来了70周年和80周年校庆,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教育部长陈至立分别发来的祝贺信,这是江苏科技大学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也表明国务院和教育部已认可江科大的源头是1933年的大公职业学校了。

据说从学校决定把校庆起始年定为1933年后,就“引发争议,质疑之声不断”,以至于校领导又决定将校庆起始年改为1953年。

稍加分析就可以断定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上海船校成立时的主体学校究竟是四个学校中的哪一个,“1933年”的认为主体学校是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以下简称上海机电),而另一方则认为是另一个学校。

而校领导为了平息这场争论,就干脆否定了主体学校的存在,把校庆起始年改为船校成立年。

尽管笔者认为校领导决定把校庆起始年改为船校成立年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曾经中央有关部门肯定的1933年作为校庆起始年究竟错在哪里?有没有必要更改?上海机电究竟是不是船校成立的主体学校?“实事”一文中说的“引发争议、质疑之声”究竟有多少,有什么充分的论据?等等也同样有众多的争议和质疑。

为了把船校成立时的有关情况了解的更确切些,笔者咨询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包括了上海机电、福建工业、上海水产、国立高机等四个合并成员学校的同学,其中不乏班、团干部),笔者所访问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虽然都已年届耄耋,部分人对有些事情(如人名、人数等)有些记不清了,但全都认为上海机电作为上海船校的成立主体,“其他三个学校的同学是并过来的”这一点在他们的心里是从来都没有过疑问的,对学校改变校庆起始年均表示费解或认为不妥,对这个现象笔者希望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并希望学校能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了解。

对1933年作为校庆起始年的“争议、质疑”,最典型的是宋文彬同志写的“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一文(以下简称“实事”),该文借“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之名,把亲历者对亲自经历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描述,以“无法可依的臆想和论断”予以否定。

而以宋自己的臆想当作“事实”。

以批判延长校史风为名遮盖其更进一步延长校史的真实意图。

本文就想以“实事”一文为对象来剖析一下,“实事”所依据的几个主要文件究竟能否作为改变校史的有力“法律”依据,“实事”一文主要依据的文件有:1.1952年11月船舶工业局上报一机部的“计划任务书”2.教育部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即“2002年6号文件”3.“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和标准”4.1953年11月5日上海市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调整总结笔者将分三个部分来叙述:1.上海船校的成立是1953年开始的全国中等技术学校调整整顿工作中的一部分;2.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是创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主体单位;3.反对把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污名化,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正名;一.上海船校的成立是1953年开始的全国中等技术学校调整整顿工作中的一部分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拟就了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 草案),195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到1953年底院系调整告一段落。

这次调整改变了我国解放初期高等学校系、科设置抄袭欧美、脱离实际、庞杂零乱、漫无计划的状态,适应了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尤其是面临即将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各类技术人员的需求。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是在政务院的领导下,由中央教育部主导,通过各大区教育部会同中央有关部委运作的,有的大区成立了专门机构,如华东区成立了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由于调整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因此克服了有些院系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跨校调整的阻碍,得以快速顺利的完成。

在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的同时中等技术学校也开始了以“单一化、专业化”为方针的调整和整顿,有些是和高等学校同步进行的,虽然笔者没能直接看到有关中等技术学校调整整顿的相关文件,但从并入上海船校的四个学校在这段时间内的变化也完全反映出了这一点:1.福建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1952年年底被撤销,其航海专业并入福建航海专科学校(该校于1952年9月由私立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和厦门大学航务专修科合并后成立,1953年经中央教育部与陈嘉庚先生商量后并入大连海运学院),其航机、轮机专业并入新成立的福建工业学校,造船专业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2.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53年改为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后又改为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1953年8月其船舶制造科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3.归中央农林部领导的上海水产专科学校1952年组建升格为上海水产学院,1953年8月其造船科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4.1952年6月由陈毅市长亲自签署文件接管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7月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为公立的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调出土木科和商科,新建电器科。

1953年一机部与华东教育部商定,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要部分,与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船舶制造科四个班,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两个班,及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两个班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而将上海机电中新建一年的电器科两个班调出到新组建的上海电器工业学校。

从以上4个学校在1952年到1953年的调整中可以看到,所有四个学校原来的学科都有很大的变动,原来的校名全部都不存在了,部分专业作了跨校,跨部门,甚至跨地区的调动,这样的调整单一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

除了4个中等技术学校外,全国及上海的其他中等技术学校也同样在1952年到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有很大的变动,当时上海有四个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中等技术学校,除了国立高机及大公职业外,还有中华职业学校,和立信会计专业学校。

1953年中华职业学校撤消,机械、土木、商科、石油等各科分别迁到南京、天津、西安等其他各校,改名为上海食品工业学校。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1952年秋撤消,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这里还可以看到这次调整中,有些中等技术学校还升格为高等学校(福建航海学校、立信会计学校),由此可见1952年到1953年中等技术学校的调整整顿,是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1952年11月19日由一机部船舶管理局程望局长提出了关于建立船舶学校的“计划任务书”,并上报一机部部长,但未见批文。

“任务书”第三条第3款提出:“本校成立时,下列学生可以并入”:上海高机造船科4个班,福建高航造船科2个班。

“实事”一文在上海机电在校史地位第1条中,因为“计划任务书”的学生来源中没有上海机电学生的并入,从而断言在建立上海船校“一开始就没有考虑”机电工业学校的“并入”。

笔者认为这种断言是有些本末倒置的。

船舶局对上海机电及上海水产专科学校是没有管辖权的,因此船舶局的“计划任务书”中不可能包含对这两个学校的安排。

上海机电之所以能出现在并入的名单中,并不是“计划任务书”的“宽大处理”,是因为“计划任务书”并不是筹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指导性文件,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筹建是1953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调整整顿工作的一部分,其正式规划只能包含在全国中等技术学校调整整顿工作的相应计划内,由华东教育局和有关部委协商制定执行。

当然“计划任务书”也不是没有作用的,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船舶工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该“计划任务书”促进了建立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立项及筹建工作的进行。

院系调整中成立的专业化院校,其建校过程都是在院系调整机构如华东教育局会同有关部委一起协商下进行的,船舶局在上海船校筹建过程中也一定是起了关键的领导作用的,如学校的选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至于基建工程等都是需要在船舶局领导下进行的,但这些都应该是在中等技术学校调整整顿框架内执行的。

二.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是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时的主体单位“实事”一文中引用了三个“文件”,以否定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以下简称“上海机电”)在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以下简称“上海船校”)组建中的主体单位作用,这三个文件是:1.1952年11月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的“计划任务书”,理由是任务书中组成名单中没有上海机电,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已说明该“计划任务书”不能成为上海船校组建的指导性文件,是不是主体单位不应该以“计划任务书”中有没有名字来决定的,而应由组建时各组成单位的作用来决定;2.教育部2002年的6号文件,该文件是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其核心内容是纠正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延长校史风。

该文件是2002年下发的,2003年,2013年江科大举办70周年、80周年校庆是在该文件下发之后,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陈至立教育部长的贺信说明该校庆已获教育部认可,是不违背6号文件精神的。

“实事”中在提到6号文件时,还提到有关“反动背景”的问题,本文将在第三部分中详述;3.“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首先说明该文件是教育部委托的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写的小结报告,并不是正式法规文件,并不存在“实事”一文所说的合不合法规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该文对所研究课题是做了认真、深入研究的,最後提出“追溯高校校史起源”的六条标准是实事求是、比较恰当的,只是可能在可行性上还需作更深入的研究,因此该文件在探讨船校校史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注意该标准的六条中没有提建校计划中有没有名字与是否主体相关的问题)。

“标准”一文提出的六条标准中的第三条和追溯上海船校的校史起源比较相关,“实事”一文中,主要也是依据该条文,否定上海机电作为上海船校建校主体的。

“标准”第三条的原文如下:“(三)高等学校出现调整分立,凡属原高等学校的院、系等单位从高等学校中分离出去,单独成立或与其他高等学校的院、系等单位组建新的高等学校,而原高等学校继续存在的,由原高等学校继续延续其建校时间,派生出的高等学校以分立后正式成立的时间为建校时间。

高等学校发生分立,原高等学校已被裁撤,其分立后新设立的高等学校都应以分立后正式成立的时间为建校时间。

但若原高等学校的系科和人员成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学校的主体,即达到新设高校师生一半以上的,可以追溯原高等学校的建校时间”这条条文针对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从某高校分立后原高校继续存在,另一种是原高校分立后被裁撤。

显然福建高航、上海高机、水产学校都属于前者,应“由原高校继续延续其建校时间”,不可能作为上海船校的建校主体。

而上海机电在电器专业被调整到上海电器制造学校后被裁撤属于后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上海船校建校的主体被追溯为校史起源。

“标准”第三条中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原高等学校的系科和人员成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学校的主体,即达到新设高校师生一半以上”,笔者认为这一条不应是成为主体的充分条件,是否能成为“主体”除了这一条外,还要看当时该校在新学校组建中是否起了重要作用。

下面笔者将以亲历及所了解的事实阐明为什么上海机电是上海船校创建时的主体单位:1.2017年以前江苏科技大学在对外宣传校史时是这样写的:“1953年初,一机部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这“商定”说明组建船舶工业学校已不是“一机部”的范围,而是正式纳入“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整顿”工作内了,因此该“商定”的正式文件才是上海船校组建的有效文件——笔者註)将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及福州工业学校(前身为福建船政学堂)造船科、轮机科调整到组建中的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