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粪便检验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各种指标,可以匡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从样本采集、检查指标、结果解读和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样本采集1.1 采集器具选择: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时,应选择干净、无菌的容器,最好是带有密封盖的容器,以避免样本的污染和挥发。
1.2 采集方法:在排便后,用清洁的勺子或者专用的采集棒将粪便样本取出,并将样本放入容器中。
为了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应避免将尿液、纸巾等杂质混入样本中。
1.3 保存方式:采集好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到医院或者检验中心,如果不能即将送检,可以将样本放入冰箱中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
二、检查指标2.1 外观和性状:粪便样本的外观和性状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如颜色、质地、气味等。
异常的外观和性状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2.2 酸碱度和pH值:粪便的酸碱度和pH值可以反映肠道内菌群的平衡情况,异常的酸碱度和pH值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2.3 隐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这对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果解读3.1 正常值范围:根据不同的检测指标,粪便常规检查有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2 异常结果的意义:如果检查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消化系统存在某种异常情况,如消化不良、炎症、感染等。
根据异常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3.3 结果解读的限制:粪便常规检查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疾病可能不会在粪便中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因此,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四、注意事项4.1 饮食和药物的影响: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食用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如红肉、某些蔬菜等。
粪便检验
(一)一般性状检查 医生在开送粪便检查时,应 亲自肉眼观察粪便标本,通常根据大便性状即 可作出初步诊断。
1.量 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约为100一 300g,随进食量、食物种类及消化器官功能状 态而异。摄食细粮及以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 而量少,进食粗粮及多食蔬菜者,因纤维素多 使粪便量增加。胃、肠、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
4.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送 检,从脓血和稀软部分取材,寒冷季节标本送 验及检查时均需保温。
5.检查挠虫卵时需用透明薄膜拭子于清晨排 便前向肛门周围皱壁处拭取并立即送验。
6.做化学法隐血试验时,应于前三日禁食肉 类及含有动物血的食物,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 C,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7.无粪便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采集 粪便,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因过稀或混有 油滴而不适合作检查标本。
3.寄生虫和寄生虫卵 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主 要靠镜检找虫卵、原虫滋养体及其包囊。粪便 中常见寄生虫卵有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 蛲虫卵、华支睾吸虫卵、血科吸虫卵、姜片虫 卵及带绦虫卵等。为提高虫卵的检出率,需进 行各种集卵法如水洗粪便沉淀法或离心沉淀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此外检查血吸
虫毛锄还可应用毛蚴孵化法。粪便中有意义的 原虫类主要是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溶组织 阿米巴为致病的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和其 他阿米巴病,而结肠阿米巴为无致病性的共生 阿米巴,因此两种阿米巴的区分在粪便检查中 是很重要的。溶组织阿米巴及结肠阿米巴滋养 体及包囊形态学鉴别要点见表4-3-3
(7)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 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或缺如,以致粪胆素 相应减少或缺如。行钡餐胃肠造影术后,可因 排出硫酸钡使粪便呈白色或黄白色。
(8)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粘液片 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 者。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目的、步骤、结果解读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目的:粪便常规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诊断相关疾病。
通过检查粪便的外观、颜色、质地、气味、pH值、隐血、寄生虫卵等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消化系统的重要信息,例如消化功能、肠道感染、炎症、出血等。
二、步骤:1. 收集样本: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前,需要患者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可以使用专用的粪便收集器,将粪便样本放入干净、密封的容器中。
2. 外观检查:首先,医生会观察粪便的外观,包括颜色、质地、形状和气味等。
正常粪便通常为棕色,软硬适中,形状规则,无异味。
3. pH值测定:使用pH试纸或电极测定粪便的酸碱度。
正常情况下,粪便pH值在5.5-7.0之间。
4. 隐血检测:通过化学方法或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中的隐血。
隐血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或其他疾病。
5. 寄生虫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成虫。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等。
6. 其他指标检测:根据需要,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指标的检测,如肠道菌群分析、脂肪含量测定等。
三、结果解读:根据粪便常规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对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果解读:1. 外观异常:异常的颜色、质地、形状或气味可能与消化问题、饮食习惯或其他疾病有关。
例如,黑色粪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迹象,黏液或脓液可能提示肠道炎症。
2. pH值异常:酸性或碱性的粪便pH值可能与胃酸分泌异常、胃肠道感染或其他疾病有关。
医生会综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 隐血阳性:隐血阳性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指标,但也可能与其他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或饮食因素有关。
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等。
4. 寄生虫阳性:寄生虫卵或成虫的检出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
根据不同的寄生虫种类和数量,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粪便检验
后带(postzone)现象: 抗原(血红蛋白)过剩,外观明显呈柏油
样,隐血试验却为阴性反应,即假阴性 灵敏过高造成假阳性
生理情况下胃肠道排血液0.5~1.5mL/d 马拉松运动员出血平均可达4mL/d 服阿斯匹林2.5g出血可达2~5mL/d
化学法:禁食 免疫学胶体金法
粘液脓血便-肠道炎症 细菌性痢疾-粘液、脓为主 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果酱样便)
扁平带状便-直肠、肛门狭窄、直肠癌
玻片
生理盐水1-2滴
与盐水混匀制成涂片
挑取少量粪便
低倍镜观察全片情况:
有无虫卵、原虫及包囊
高倍镜仔细观察病理成分的形态和结构
(1)白细胞 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主要为中性粒
细胞。炎症时,白细胞增多。 肠道上段炎症 白细胞多分散存在,常有退行性变 肠道下段炎症 白细胞多集中在粘液,细胞结构较清晰 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 粪便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一般检验应留取约5g左右新鲜粪便标本,若 标本有脓血粘液应挑取脓血粘液部分,以提高 阳性率。正常粪便标本要多点取样涂片检查。
从粪便中检查阿米巴滋养体等寄生虫原虫时,应 在收集标本后30分钟内送检,注意保温。
粪便标本收集后应放在清洁干燥的容器内。在采 取后一小时内检查完毕。
粪便隐血试验检查,病人应素食三天后送检,消 化道大出血除外。
(4)脂肪
中性脂肪 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折光性强的小球 状,苏丹Ⅲ 染色呈桔红色。若中性脂肪2-3/HP, 常作为胰腺外分泌不全的筛选试验。
结合脂肪酸:呈黄色不规则块状或片状,加热不 溶,苏丹Ⅲ 染色不着色。
游离脂肪酸:为无色细长的针束状或块状结晶, 苏丹Ⅲ 染色块状结晶呈桔红色,针尖状结晶不着 色,加热熔化。
粪便检验(全国操作规程)汇总
粪便检验第一节粪便标本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1. 收集粪便标本的方法因检查目的不同而有差别,如一般检验留取指头大小(约5g)新鲜粪便即可,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送检,标本容器最好用内层涂脂的硬纸盒,便于检查后焚毁。
血吸虫毛蚴孵化则留新鲜粪便不少于30g。
细菌检查的粪便标本应收集于灭菌封口的容器内,勿混入消毒剂及其他化学药品,并立即送验检查。
2. 检查蛲虫卵需要用软黏透明拭子,在清晨排便前由肛门四周拭取标本,也可以用棉拭子拭取,但均须立即镜检。
3. 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迅速送检,立即检查。
冬季需采取保温措施。
4. 一般检验不应采取尿壶或便盆中的粪便标本。
若标本中混入尿液,可使柔弱的原虫致死。
粪便标本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因腐生性原虫、真菌孢子、植物种子、花粉易混淆实验结果。
5. 粪便标本应选择其中脓血黏液等病理成分检查,若无病理成分,可多部位取材。
采取标本后,应在1h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因ph及消化酶等影响而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
6. 检查寄生虫体及虫卵计数,可用清洁、无尿污染的便盆收集24h粪便送检。
7. 隐血实验,应嘱患者于收集标本前3 天起禁食动物性食物。
连续检查3 天,并选取外表及内层粪便。
收集标本后须迅速进行检查,以免因长时间放置使隐血反应的敏感度降低。
8.粪胆原定量检查应收集3天的粪便,混合称量,从其中取出约20g送检。
查胆汁成分的粪便标本不应在室温中长时间放置,以免阳性率减低。
9. 细菌检查用标本应全部用无菌操作收集。
第二节检验后粪便标本的处理1. 如盛器为纸类物质,检验完毕后应用火焚毁。
2. 如盛器为瓷器、玻璃等器皿,应侵入5%甲酚溶液中24h,或0.1%过氧乙酸12h,再将粪便倒入厕所。
3. 或送医疗垃圾站统一处理,并要做好记录。
第三节 一般性状检查颜色可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灰白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
正常粪便因粪便胆素而呈棕黄色, 但可因饮食、 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 颜色。
粪便检查详细讲解
粪便检查详细讲解粪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肠道功能、消化吸收情况以及排除某些疾病的可能性。
本文将详细讲解粪便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粪便检查的目的和方法粪便检查主要目的是评估肠道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排除肠道疾病。
常见的粪便检查方法包括外观观察、化学分析和微生物培养。
1. 外观观察:首先,需要观察粪便的外观。
正常粪便应该呈黄色或棕色,形状软糊状,无明显异味。
如果粪便出现异常颜色(如黑色或带血),形状异常(如稀水样或结块状),或者有异味,可能表示存在消化问题或肠道疾病。
2.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可以评估粪便中的脂肪、糖和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异常增加可能表示脂肪吸收不良,糖含量异常增加可能表示糖吸收不良,蛋白质含量异常增加可能表示消化不良或肠道感染。
3. 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例如细菌、寄生虫和真菌。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弯曲杆菌等。
二、粪便检查的意义粪便检查对于排除肠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粪便检查指标解释。
1. 肠道感染:粪便检查可以检测到病原菌,例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肠道感染。
此外,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数量也可以作为判断肠道感染的参考指标。
2. 消化功能异常:粪便检查可以评估肠道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检测脂肪含量可以判断脂肪吸收是否正常;检测糖含量可以判断糖吸收是否正常;检测潜血可以判断肠道有无出血。
3. 肠道肿瘤:粪便检查可以检测到粪便中的潜血,潜血检测是早期发现肠道肿瘤的一种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粪便检查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粪便检查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收集样本:收集粪便样本时,应尽量避免尿液的污染。
可以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避免使用带有残留物或洗涤剂的容器。
2. 保存样本:收集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查,不要长时间保存。
如果无法及时送检,可以将样本存放在4摄氏度的冰箱中,避免样本变质。
粪便检验科普小课堂
粪便检验科普小课堂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血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的经历,但是有粪便常规检验的经历却不多,其实,与血、尿常规检验一样,粪便检验也是常规检验项目之一。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粪便常规检验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很多人不屑,或是羞于做粪便检验,甚至认为一个大便有啥可检查的,甚至在实际开展检验工作中,存在个别患者偷用他人粪便样本的情况。
其实,这些都是是十分错误的想法和行为,粪便检验在一些疾病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粪便检验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粪便检验?顾名思义,粪便检验就是对受检者提供的粪便样本进行化验,并根据化验的结果来分析受检者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粪便检验主要用于了解受检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情况。
在明确受检者消化系统功能及病理情况以后,还能够间接的对受检者的肝、胆、胰腺以及消化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觉得进行粪便检验是一个令人羞耻的事情,应该积极配合检验,这样才能让医师对您的健康情况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若有疾病也能尽早开展对症治疗。
二、粪便检验的方法有哪些?一般情况下,粪便检验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目视法,也就是用肉眼对受检者的粪便颜色、性状进行观察,进而对其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可根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很多人会有疑问,光凭肉眼观察能看出来有啥病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由于有一些疾病会造成粪便的性状或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
比如,如果是胆道梗阻患者,那么他的粪便颜色就会变成白陶土样颜色。
再比如,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那么他的粪便颜色就会变成黑色且带有光泽。
第二种,利用显微镜检查,借助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脂肪小滴等情况。
如果受检者的粪便样本有脂肪小滴增多的情况,则说明受检者存在胰腺分泌功能衰退的情况或是肠蠕动亢进的情况。
如果受检者粪便样本中白细胞、脓细胞数量增多,则需要考虑受检者是否患上了感染性肠炎。
在此基础上,如果受检者粪便样本中的红细胞数量增多,那么就需要考虑受检者是否出现了下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粪便检测
粪便检测第一节标本采集(一)概述正常粪便中水分约占3/4,固体成分约占1/4,后者包括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无机盐及大量的细菌等。
粪便检验的主要目的为:了解消化道以及肝脏、胆道、胰腺等器官有无炎症、出血、溃疡、肿瘤及寄生虫感染等;根据粪便的性状与组成,判断肝、胆、胰腺等器官的功能;分析有无肠道致病菌或肠道菌群失调,以防治肠道传染病;粪便隐血试验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过筛试验。
(二)标本容器盛标本的容器应清洁、干燥、有盖,无吸水和渗漏。
细菌学检查,粪便标本应采集于灭菌、有盖的容器内。
(三)标本采集1.采集标本的量:一般采集指头大小(约3~5g)的新鲜粪便,盛于清洁、干燥、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
细菌学检验时的粪便标本应收集于无菌容器内。
2.送检时间:标本采集后一般应于1h内检验完毕,否则可因pH改变及消化酶的作用等,使有形成分分解破坏及病原菌死亡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检查阿米巴滋养体时,应于排便后立即检验,冬季还需对标本进行保温处理。
3.采集标本的性质:应尽可能挑取含有粘液、脓血等异常成分的粪便。
外观无明显异常时,应于粪便内外多点取样。
4.隐血试验标本:隐血试验时,应嘱咐患者素食3d后留取标本,禁服VitC 及铁剂等药品。
5.特殊情况的标本:无粪便排出而又必须检验时,可采用肛门指诊或采便管采集标本。
6.寄生虫检验标本:检查蛲虫时需要用透明薄膜拭子或棉拭子于清晨排便前拭取肛门四周,并立即镜检。
7.24h标本检查胆石、胰石、寄生虫体及虫卵计数时,应收集24h内粪便送检。
第二节理学检查(一)量粪便量的多少与进食量、食物的种类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直接关系。
进食粗糙粮食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粪便量相对较多。
反之,则相对较少。
(二)外观1.性状正常成人粪便为成形的、黄褐色软便,婴儿粪便多为黄色、金黄色糊状便。
(1)粘液便:正常粪便中含有少量粘液,但因与粪便均匀混合而不易被发现。
粘液增多提示肠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常见于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粪便检验-ppt课件
(4)柏油样便:因上消化道出血所致,隐
血试验强阳性。 (5)白陶土样便: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及
钡餐造影术后。 (6)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结肠癌、肛
裂、痔疮。 (7)胨状便:见于慢性菌痢及过敏性肠炎。
(8)黏液便:粘液混匀于粪便中,见 于小肠病变;粘液非混匀于粪便中且较集 中,见于大肠病变;粘液粘附于粪便表面, 常见于直肠炎;透明胶冻样粘液附于粪便 表面时,见于粘液性肠炎、痉孪性便秘、 情绪激动等。
➢正常粪便,无或偶见白细胞。 ➢结肠炎,白细胞分散存在,一般少于15个 /HFP; ➢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时,可见大量 的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以及吞有异物 的小吞噬细胞; ➢肠易激综合症、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
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科-莱登结晶。
3)巨噬细胞:常随脓细胞出现于急性菌痢 的粪便中,溃疡性结肠炎时,亦可偶见。
➢寄生虫检测应多次取样,并注意取样方式。 ➢阿米巴滋养体等原虫检测,应及时、保温送
检。 ➢粪便隐血检测应于试验前素食三天,并禁服
铁剂、及维生素。
第二节 理学检查
1、粪便量 2、粪便外观
颜色:正常人粪便呈黄褐色,婴 儿粪便呈黄绿色或金黄色糊状。
常见颜色的改变见下表:
颜色 黄褐色 金黄色
灰白色
绿色 红色 酱色
真菌 假丝酵母菌
念珠菌
粪便检验
粪便检查主要用于协助诊断消化道疾病: 1、肠道感染性疾病; 2、肠道寄生虫感染; 3、消化道出血鉴别与肿瘤筛检; 4、了解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5、黄疸的鉴别诊断。
粪便成分主要有:
1、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 2、已被消化但未被吸收的食糜; 3、消化道分泌物; 4、分解产物; 5、肠壁脱落的上皮细胞; 6、细菌,如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
粪便检验
粪便检验一、粪便常规检验(一)外观检验粪便颜色检验1.标本采集:干净竹签挑取一小块粪便即可。
2.正常参考值:正常粪便多近似棕黄色。
3.临床意义:灰白色:见于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钡餐后、服硅酸铝等。
绿色:见于含胆绿素时及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
红色: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下消化道出血。
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或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
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米泔样:见于霍乱。
4.注意事项:粪便标本要新鲜,盛器要洁净干燥,勿混入尿液及其他杂物,取标本时应挑取黏液或脓血部分。
粪便性状检验1.标本采集:干净竹签挑取一小块粪便即可。
2.正常参考值:正常为有形软便。
3.临床意义: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胃肠炎,大量时见于伪膜型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
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黏液稀便:见于痢疾、肠炎和急性血吸虫等使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
黏液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酱色粘液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扁平带状便:可能因直肠或肛门狭窄可所致。
球形软便:便秘时多见。
4.注意事项:粪便标本要新鲜,盛器要洁净干燥,勿混入尿液及其他杂物,取标本时应挑取黏液或脓血部分。
(二)显微镜检验粪便细胞检验1.标本采集:干净竹签挑取一小块粪便即可。
2.正常参考值:正常粪便在显微镜下偶尔见到白细胞(多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3.临床意义: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没有红细胞。
下段肠道黏膜炎症、糜烂或出血时(如痢疾、结肠炎等)可见到。
患阿米巴痢疾时粪便则以红细胞为主,常呈散在。
白细胞:正常粪便中偶尔见到白细胞。
肠道炎症时白细胞数量增多,结肠炎、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重者甚至布满视野,可见退化的白细胞。
(1)吞噬细胞:在患直肠炎、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到。
(2)上皮细胞:正常粪便中见不到。
结肠炎、伪膜性肠炎可见到数量较多的上皮细胞。
4.注意事项:粪便标本要新鲜,盛器要洁净干燥,勿混入尿液及其他杂物,取标本时应挑取黏液或脓血部分,留取标本时勿用物品(特别是卫生纸)包裹,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粪便常规检验操作
粪便常规检验操作1.采样准备2.采集样本患者在排便后使用一次性手套,使用取样勺将新鲜的粪便样本取出约2-3克,放入塑料收集盒中。
注意避免外界污染,尽量只取粪便的一小部分,避免混入尿液、纸巾等。
3.样本标识4.送样到实验室将采集好的粪便样本放入密封袋中,并将样本袋和相关资料一起送到医院实验室。
注意在送样之前,避免样本的外观发生变化,如干燥或液化。
5.实验室操作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接收到样本后,首先进行外观检查。
他们会观察样本的颜色、形状、气味等,以了解样本的特征。
然后,将样本放在实验台上,准备进行进一步的常规检验。
6.常规检验项目常规检验项目通常包括外观检查、pH值测定、潜血试验、隐血试验等。
这些项目有助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并检测相关疾病。
外观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来评估患者的排便情况。
健康人的粪便一般为棕色,形状软硬适中,没有明显的异味。
pH值测定是用来检测粪便的酸碱度,通过将粪便样本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来判断。
正常粪便的pH值一般在5-8之间。
潜血试验是用来检测粪便中是否有隐血存在,是早期发现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大肠癌等)的重要指标。
常用试剂有潜血试纸、酮胆红素试纸等。
隐血试验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检测手段,通过使用特定试剂将潜血与试剂反应,观察是否产生颜色变化。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出血的存在。
7.结果判读检测完成后,实验室技术人员根据不同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判读。
根据试验结果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数据,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症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8.结果记录与报告实验室人员将检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中,并根据需要生成相应的报告。
报告应准确、清晰地呈现患者的检测结果,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诊断建议。
总结而言,粪便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外观观察和不同项目的检测,可以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检测相关疾病。
操作流程包括采集样本、送样到实验室、实验室操作、常规检验项目、结果判读以及结果记录与报告等步骤。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该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颜色、质地、气味等指标,以及检测其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等来判断消化系统的状况。
一、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匡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检查方法1. 采集粪便样本:在检查前,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并将其放入特制的容器中。
采集时应避免将尿液或者水等杂质混入样本中。
2. 观察外观指标:将粪便样本倒入透明的容器中,观察其外观指标,包括颜色、质地、气味等。
正常情况下,粪便应为棕色或者黄褐色,质地柔软但不稀烂,气味较为特殊但不臭味刺鼻。
3. 化学检测:将粪便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化学检测,以检测其中的化学物质含量。
常见的化学检测项目包括隐血试验、脂肪检测、糖类检测等。
这些检测可以匡助医生评估消化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
4. 微生物检测:将粪便样本进行培养,以检测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这些检测可以匡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感染或者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
5. 其他辅助检查:根据需要,医生还可以要求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寄生虫检测、肠道菌群分析等。
三、结果解读根据粪便常规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而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果解读:1. 颜色变化:异常颜色的粪便可能与饮食、药物或者疾病有关。
例如,黑色粪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白色粪便可能是肝胆系统问题的表现。
2. 质地变化:稀烂的粪便可能是消化不良、肠道感染或者肠道炎症的表现,硬便可能是便秘的表现。
3. 化学物质: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脂肪检测异常可能与胰腺功能异常有关,糖类检测异常可能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关。
4. 微生物检测:异常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可能提示肠道感染、寄生虫感染或者菌群失调等问题。
四、注意事项1. 采集样本时应避免将尿液或者水等杂质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第六章粪便检验
第六章粪便检验通过本章学习,你将能回答关于“粪便检验”的下列问题:粪便(feces)是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营养成分后剩余的产物。
粪便检验包括理学、化学和显微镜检查。
粪便检验对消化道出血鉴别与肿瘤筛查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粪便标本采集和处理粪便标本的采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时应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分别采取不同的采集方法。
一、标本采集粪便检验标本采集及送检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便盆或坐厕中的粪便常混有尿液、消毒剂及污水等,可破坏粪便的有形成分;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常因过稀且混有油滴等,影响检验结果,不适宜做检验标本。
1.常规标本一般常规检查包括外观和显微镜检查,应取新鲜标本,选择含有异常成分的粪便,如黏液或脓血等病理成分;外观无异常的粪便必须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取3~5g粪便送检。
2.寄生虫检查标本送检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h,如检查肠道原虫滋养体,应立即检查。
寄生虫检查采集粪便标本的要求见表6-1。
表6-1 寄生虫检查粪便标本采集要求3.化学法隐血试验应于试验前3d禁食肉类、动物血和某些蔬菜等食物,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等可干扰试验的药物。
4.脂肪定量试验先定量服食脂肪膳食,每天50~150g,连续6d,从第3天起开始收集72h内的粪便,将收集的标本混合称量,从中取出60g 左右送检。
如用简易法,可在正常膳食情况下收集24h标本,混合后称量,从中取出60g的粪便送检。
5.粪胆原定量试验应连续收集3d粪便,每天混匀秤重,取约20g 送检。
6.无粪便排出而又必须检验时,可经直肠指诊或采便管拭取标本。
二、标本处理粪便检验后应将粪便和纸类或塑料等容器投入焚化炉中烧毁;搪瓷容器、载玻片等应浸泡于消毒液中(如0.5%过氧化乙酸、消佳净或新洁尔灭等)24h后弃消毒液,再煮沸后流水冲洗、晾干或烘干备用。
第二节粪便一般检查一、理学检查(一)粪便量正常人粪便量与进食食物种类、食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
粪便检查注意事项
粪便检查注意事项粪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粪便检查的注意事项:1. 采集样本:- 粪便样本应该是新鲜的,最好在排便后30分钟内采集。
- 采集时应避免将尿液、纸巾或水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 采集时应使用干净、无菌的容器,最好是医用容器,以确保样本的质量。
- 采集样本的量应足够,一般建议采集直径约为2-3厘米的团块或约为10-20毫升的液态样本。
2. 饮食和药物的限制:- 在进行粪便检查之前24小时内,应避免食用含有染色剂的食物,如罗宋汤、甜点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 如果正在接受治疗,特别是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应在采集样本之前告知医生或实验室技师,以便他们做出相应的调整。
3. 储存和送检:- 采集完样本后,应及时将样本送到临床检验室进行检测。
最好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以避免样本的质量受到影响。
- 如果无法立即送检,可以将样本放入冰箱中冷藏,但不要冷冻,以免导致样本的物理性质改变。
- 在送检之前,应填写完整的样本信息表,并确保样本瓶盖紧密关闭,避免泄露或污染。
4. 个人卫生:- 采集样本之前,应以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 在采集样本时,不要将手指直接接触粪便,以免交叉污染。
- 采集完样本后,应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洗双手,以避免传播病原体。
5. 保护隐私:- 在采集粪便样本时,应确保隐私受到保护,避免在公共场所或他人面前进行。
- 采集完样本后,应将容器尽快密封,以确保样本的隐私性。
6. 跟踪结果:- 在完成粪便检查后,应及时向主诊医生咨询检测结果,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一步检查。
- 需要注意,粪便检查结果的解释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不要自己做出诊断或判断。
总之,粪便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但在进行粪便采集和检验前,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准确采集和储存样本,遵循个人卫生原则以及保护隐私是进行粪便检查的关键。
对于粪便检查结果的解读和处理,应该寻求专业人员的意见和指导。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标准格式,包括样本采集、检验项目、结果解读等内容。
一、样本采集1. 准备工具:手套、塑料容器、洁净的马桶、纸巾等。
2. 选择合适的时间:最好在早晨起床后进行采集,避免饮食对结果的影响。
3. 保持卫生:先清洁外生殖器,然后用纸巾遮盖马桶,以防止污染。
4. 采集样本:用手套取适量的粪便样本,放入塑料容器中,尽量避免污染。
二、检验项目1. 外观检查: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如颜色偏黑可能表示出血,形状异常可能与消化问题有关。
2. 臭气检查:评估粪便的气味,异常臭气可能与消化不良、感染等有关。
3. 隐血检查:使用试纸或化学方法检测粪便中是否含有隐血,阳性结果可能表示消化道出血。
4. 寄生虫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寄生虫体,以评估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5. 糖类检查: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糖类物质,如乳糖不耐受可能导致粪便中乳糖含量增加。
6. 脂肪检查:评估粪便中脂肪含量,异常结果可能与脂肪吸收问题有关。
7. 炎症标志物检查:检测粪便中的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粪便潜血等,以评估是否存在消化道炎症。
三、结果解读1. 外观和臭气:正常粪便应为棕色,形状成型,质地软硬适中,无特殊臭气。
异常结果可能表示消化问题或疾病存在。
2. 隐血检查:阳性结果可能表示消化道出血,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原因。
3. 寄生虫检查:阳性结果可能表示消化道寄生虫感染,需进行相应的治疗。
4. 糖类检查:阳性结果可能表示糖类吸收问题,如乳糖不耐受,需要调整饮食。
5. 脂肪检查:异常结果可能表示脂肪吸收问题,可能与胰脏功能异常相关。
6. 炎症标志物检查:阳性结果可能表示消化道炎症,需进一步检查确定炎症的原因。
综上所述,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臭气以及进行隐血、寄生虫、糖类、脂肪和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可以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标准格式,包括检查目的、检查方法、结果解读和注意事项。
一、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诊断相关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消化道感染、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
通过分析粪便的外观、组织成份和微生物等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消化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二、检查方法:1. 采集样本:在患者排便后,使用干净的容器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应避免将尿液、纸巾等杂质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外观观察: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正常粪便应呈棕色,形状规则,无异味。
3. 组织成份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组织成份,如脂肪球、肌纤维、红细胞等。
异常的组织成份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4. 微生物学检查:通过培养和鉴定粪便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者寄生虫感染。
三、结果解读:1. 外观观察:异常颜色(如黑色、红色)、异常形状(如稀糊状、硬块状)和异常气味(如恶臭)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需要进一步检查。
2. 组织成份分析:异常的组织成份如脂肪球增多、肌纤维增多或者红细胞存在,可能提示消化系统问题,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微生物学检查:检测到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与感染相关,需要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类型和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治疗。
四、注意事项:1. 采集样本时应注意卫生,避免与尿液、纸巾等杂质混入。
2. 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有无服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
3. 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粪便常规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4. 检查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配合完成检查。
总结: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粪便的外观、分析组织成份和检测微生物等指标,可以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诊断相关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肌肉纤维意义 腹泻、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时可增多。 ㈣、结缔组织意义 正常粪便可见少量结缔组织。胃液缺乏蛋白酶时增多。
三、粪结晶意义 正常粪便可见少量结晶。夏科-雷登结晶多见于阿米巴痢疾及过敏性肠炎;血晶可见于胃肠道出血。
五、粪粘液意义 正常粪便无或少量粘液。大量粘液提示肠道炎症或有过敏反应。 六、粪血意义 正常粪便无血液。鲜血便多为小肠下段或结肠上段出血;血液附于粪便表面多见于肛裂、痔疮出血;溃疡性肠炎或结肠癌常为粘液血便。
第二节:化学检查
一、粪隐血试验意义 正常粪便呈阴性反应或因饮食影响呈弱阳性。隐血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消化道肿瘤、伤寒、出血性疾病等。
三、粪颜色意义 正常粪便呈黄褐色,婴儿粪便呈金黄色。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灰黑色便见于服用炭剂、铁剂、中草药、铋剂等;白陶土色便见于阻塞性黄疸;灰白色便见于钡剂造影后;绿色便见于婴儿消化不良;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等。
四、粪气味意义 正常粪便具特殊臭味。胰腺疾病、慢性肠炎、肠道吸收不良、肠癌溃烂时,粪便有腐败恶臭味;脂肪或糖类消化吸收不良可产生酸臭味;阿米巴肠炎粪便有鱼腥臭味。
二、粪便素定性试验意义 增加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或各种血管内溶血;减少或阴性见于胆总管阻塞。
三、粪脂肪测定意义 当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梗阻性黄疸(胆汁分泌不足)、Whipple's病、蛋白丧失性肠病等可增多。
第三节:显微镜检查
一、粪细胞
㈠、粪白细胞意义 正常粪便无或偶见白细胞。肠炎、菌痢患者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者可找到嗜酸性粒细胞。
四、粪原虫及寄生虫卵检查意义 正常粪便无原虫和寄生虫卵。是各种寄生虫感染的重要诊断依据。
前一页 回目录 后一页
临床检验手册
第八章 粪便检验
索引: 第一节:理学检查 第二节:化学检查 第三节:显微镜检查
第一节:理学检查
一、粪便意义 胃肠、胰腺有病变或肠道功能紊乱时,因分泌、渗出及消化吸收不良粪便量可增加。
二、粪性状意义 便秘者可呈球状便块;粥于直肠狭窄;米汤水样便见于霍乱。
㈡、粪红细胞意义 正常粪便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肠息肉、痔疮、肛裂等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
㈢、粪吞噬细胞意义 正常粪便无吞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及直肠炎症。 ㈣、粪上皮细胞意义 正常粪便无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可增多。
二、粪食物残渣
㈠、淀粉颗粒意义 正常粪便可有少量淀粉颗粒。腹泻、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时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