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地理对于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

师大 2013 级研期末《人文地理研究》思虑题1、近来几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及展望。

2、全世界化进度中城市系统的发展与规划动向。

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区分主体功能区的意义。

4、城市化进度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

5、水资源承载力 / 土地资源承载力 / 资源承载力 / 生态承载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6、我国城中村空间散布特点及其形成体制。

7、柔弱性剖析方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Weason第一题:近来几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及展望。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散布和空间构造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构成部分。

近来几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既侧重秉承“理论—假定—检证—理论”的研究范式,重申科学识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又致力于解决当地问题的“适用研究”,基本立场是“洋为顶用”,重申外国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汲取—应用—创新”的适用研究方法[3]3.3 研究发展趋向(1)多尺度的研究。

近来几年来,城市地理学重视尺度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尺度研究城市空间过程、现象及空间构造,传统的研究尺度——城市,还是重要的研究尺度;但另一方面,因为全世界化与地区化的交融与发展,城市内部构造因素的重组,城市地理需要既从更宏观的尺度,对城市进行研究,也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

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系统——全球城市系统的研究;二是全世界城市地区的研究( 巨型城市地区的研究) ;三是全世界城市的研究。

既重视城市发展的 [16] 全世界背景,又关注城市发展的地区背景。

从较微观层面的研究关注城市平时生活空间行为场所的微区位,特别关注对营业性场所的微区位研究,以及城市社区地理的研究。

2)认识路径的综合化与多元化。

传统的城地理学派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型,近来的城市地理学派更为重视城市在物质空间之上的非物质空间的研究,把物质与非物质空间交融起来研究,如:城市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表征的方法如把符号学、体验、象征、历史等介入城市的真切空间,追求一种综合的城市解读;从城市文化追求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的解读;城市地理的精神剖析的超自然转向则是成立在心智地图基础上,关注非意识对人们行为及城市的影响 [16,47,49-55] 。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

《现代人文地理学》思考题1、谈谈对“区域空间结构竞争力”的理解2、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3、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4个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有所区别。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实现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其包括人口的城镇化、空间的城镇化、经济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认识城市发展的有限承载力与空问定向扩展规律以及节能、节地、节水,充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在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必要性:我国国土辽阔,在这片广阔的国土上,真正可供开发利用、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有限;同时,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是人均量低,再加上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还占有相当比例。

人文地理学课本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本课后思考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P20
第二章
1.关于人地关系有哪几种理论?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P35,36,40
3.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P26
4.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P29
第三章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选题及着手拟定研究方案?P47
2.简述不同的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P50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P55
4.检索并阅读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献,并作一个综合评述?
1.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先生明确指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出人地关系的重点领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全球化、地区自然资源系统、中国重点区域及农业等方面。因此,人文地理学首先要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P3和P18
3.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P1
6.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P15 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总任务的前提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要要求因地制宜具有中国特色,这也要求开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首先要根据中的国情特点,适应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要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具有明显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重大问题,要把解决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这样既可以满足客观的需要,又具备其实现的可能,同时由于历史发展和客观形势需求的不同,我国人文地理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发展最好的,如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今后要求一方面根据形式开展。开拓新的课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总结,还有一些发展差的如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需要我们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填补空白。最后要本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和使人文地理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要基于我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民族特征和文化素质, 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在人多地少, 资源相对不足的特定条件下, 协调好人地关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这无疑将有助于对国硕情的清楚认识, 也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有益于对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学科特点2. 西方著名人文地理学者主要观点、发展新趋向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社会贡献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文化区的类型2. 文化扩散的类型,能举例说明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观点5.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容量、适度人口、性别比、人种、民族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3.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规律4. 世界4大种族的生物学特征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书本列举的几种农业起源理论的名称,了解主要作物和动物可能的起源地区2. 现代农业的特征及类型3.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 了解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2. 了解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3.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4.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1. 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2. 中国城市化特征3. 城市区位因素4.书本提及的3类城市地域结构模型5.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1. 了解汉语的七大方言及大致分布2. 了解语言扩散产生的几种结果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1. 了解书本提及的几种民族宗教2. 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3.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4. 宗教的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第十章旅游地理1. 旅游者、客源地、目的地、旅游业、旅游系统2. 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3. 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4.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 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政治扩散、政治整合2. 国家的基本特性3. 国家权利要素、国家实力分析。

4. 教材提及的几种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学说的主要观点第十三章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1. 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 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经济地理分支的思考题:思考题:1.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论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2.探讨如何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A.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核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功能性相互依赖以及集聚效应,即使一个国家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强劲,相对和绝对的贫困仍然会长期存在。

初始条件是区域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短缺的资源、被忽略的历史、投资的缺乏以及集聚的低技能员工等因素足以解释特定地区的落后的经济状况。

以核心边缘理论来看待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则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自实行改革开放策略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B.想要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1)政府干预通过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稳定并重组区域经济,增强整体竞争力,通过承担基础设施投资、为私人投资提供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来缩小核心—边缘的差距。

人文地理思考题

人文地理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1、阐述人地关系的内涵?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是什么?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总体特征有哪些?4、通过查阅资料,论述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简述文化区的分类及各自的概念和特点。

2、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各自的主要观点。

4、文化景观的概念。

5、挑战与应战学说的主要观点。

6、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解释人地关系模式图式。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阐述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思考题:1、农业革命后人口发展特点。

2、工业革命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特征及原因。

3、简述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及其各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转变的特点。

5、简述建国后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分析其特点。

6、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7、分析人口增长的人口构成影响及其原因。

8、简述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

9、论述:你认为我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否应该控制?为什么?如果要控制的话,可有什么措施。

问答题:1、人口密度空间表达的方法。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3、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原因。

4、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人类迁移及分类。

6、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7、国内人口迁移形式。

8、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概要。

9、人口迁移主要理论(推-拉说、期望收入、迁移距离理论)。

论述:1、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2、论农民工逃离和返回北上广深。

问答:1、人种及与环境关系。

2、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

3、民族及形成、民族特征,民族与种族。

4、以中国为例,分析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

6、简述民族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 张敏

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 张敏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1)阐述空间概念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发展:①偏向形态学和几何学的空间结构概念。

空间结构常被解释成数学空间中的抽象序列。

②反结构概念,趋于独特空间现象和过程研究。

③极端的空间概念趋于缓和与互相渗透。

(2)辨析空间和地方的含义:见下。

(3)结合实际,简述区位分析的要素:①运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相互作用的模式;②路径:要素运动的路径或运动网络模式;③节点:网络节点空间布局模式;④节点层次:节点的等级结构模式;⑤域面:结点和网络所形成的地面空间组织模式,如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程度;⑥空间扩散模式,反映人类占据地表模式的时空变化过程.(4)阐述距离概念的发展演变。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在以空间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领域内,距离作为空间构成部分,曾经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直线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5)阐述区域的类型:①形式区:以某种区别性特征的存在或缺失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区域。

②功能区(functional region)又称为节点区,由功能中心和外围地带构成,并且在功能辐射或联系强度上具有明显距离递减规律,有清晰的边界。

市场区、经济区、行政区都属于功能区。

(6)分析信息时代到来所出现新型时空关系:信息网络时代,颠覆了传统的空间相互作用法则,同一网络内各点间的距离被消除,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受传统的距离因素影响,而取决于对网络的可接入性。

(7)简述影响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是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联系网络形成的基础①要考察某一地点在研究区域的区位,区位的差异对可达性影响很大;②交通运输系统的形式、结构、质量对可达性影响也很大。

(8)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述扩散类型。

①迁移扩散:又称重新区位扩散,是指事物或特质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而产生的扩散。

E.g. 移民过程中,语言、宗教、习俗随人口一同扩散到其他地方。

多维思考地理人文地理复习题

多维思考地理人文地理复习题

多维思考地理人文地理复习题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考试复习中常常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尤其是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多维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大家介绍一些多维思考地理人文地理复习题的方法。

一、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应用。

1. 就业与城市发展:考虑到就业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就业机会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情况有何异同?2. 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各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存在哪些规律?如何在资源分配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3. 城市化与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中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

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城市化对社会问题有何影响?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来缓解社会问题?二、文化地理文化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地理进行多维思考。

1. 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和形成地域特色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和传承有何影响?2.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何在文化保护和文化交流之间取得平衡?3. 文化景观与旅游业:地理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文化景观如何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有何作用?三、城市地理城市地理研究的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与城市发展的规律。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地理进行多维思考。

人文地理学思考题 答案

人文地理学思考题 答案

思考题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学科特点,特性?○1概括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 , 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 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 一 ) 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 , 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 ,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 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 , 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 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 二 ) 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 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差异 , 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 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 三 ) 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关以后 , 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 , 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 它与研究地球表面人文要素的学科 , 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 , 甚至心理学、行为科学等 , 都有密切关系 , 人文地理学从这些学科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 ,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其它现象间空间联系的知识。

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1.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 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3.人地关系失调,人类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人地关系的一个最常用的衡量办法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史无前例的高峰状态。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1、思考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区域研究的传统: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2、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研究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可以归纳为六个“W”:What:即什么人事现象?Where:分布在哪里?Why:为什么分布在那里?When:何时分布在那里,随时间怎样迁移?Who:是谁把它分布在那里?How:前景如何?(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学课本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本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P3和P183.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16.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P15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总任务的前提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要要求因地制宜具有中国特色,这也要求开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首先要根据中的国情特点,适应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要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具有明显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重大问题,要把解决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这样既可以满足客观的需要,又具备其实现的可能,同时由于历史发展和客观形势需求的不同,我国人文地理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发展最好的,如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今后要求一方面根据形式开展。

开拓新的课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总结,还有一些发展差的如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需要我们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填补空白。

最后要本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和使人文地理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要基于我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民族特征和文化素质, 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在人多地少, 资源相对不足的特定条件下, 协调好人地关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这无疑将有助于对国硕情的清楚认识, 也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有益于对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P20第二章1.关于人地关系有哪几种理论?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P35,36,403.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卷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最适合的人口数量。

它实际上是个理想人口数量。

2、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统一体,它是长期历史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群共同体。

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民俗习惯以及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形成的。

3、工业区位论:研究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规律的理论。

通常以一定的经济目标(如最低生产成本或最大利润)为出发点,研究区位因素对工业企业空间位置的影响以及工业区位选择的规律。

4、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5、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6、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7、功能文化区:是以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8、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9、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分为:接触(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10、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文化现象得以传播成刺激扩散。

11、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给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12、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13、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14、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其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15、人地和谐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化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和谐一致,人类必须通过约束自身的行为取得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和谐。

16、逆城市化: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二、简答题(任选其中五题作答,每题8分,全答者只计前五题)1、请列举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2、简述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答案:旧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位静止的原始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死亡率急剧下降,属于早期扩张阶段。

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迅速且大幅度地降低出生率跨入后期扩张阶段。

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3、简述冯.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答案:农业区位论又称杜能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该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

杜能首先提出一些假设,在假设成立下运用抽象法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抽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得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农业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具有重大意义。

4、简述世界主要的工业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答案:(一)北美工业带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的东南部,称为北美工业带。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在西欧地区,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来银河口进入欧洲大陆西部,从荷兰向法国、德国接壤处延伸到意大利北部。

主要有四个主要工业区: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库玆涅茨克工业区(四)日本工业带该国资产缺乏工业发展不平衡,二战后注重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人水平,加上组织管理合理并能积极消化他国的技术,一出口为向导,取得显著的效果。

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所以工业都面向太平洋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五)其他国家工业区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p174):(一)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二)资源条件(一切对人类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三)能源条件:水力、蒸汽机、电力(四)市场条件(五)劳动力条件(六)工业发展的环境(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5、简述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对语言扩散加以影响,表现在地理环境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良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区语言传播扩散状况差。

(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A、行政区划分的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有决定性的影响。

B、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在经济政治上的联系愈来愈小,语言的差别就越来越大往往造成地域方言的形成。

C、人口迁移的影响人是语言的载体,语言的传播扩散是通过人的交谈、移动完成的。

移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和发展。

6、试述地名景观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地名景观的主要类别?答案:意义:1、地名景观的时代性、空间性决定了他们可以反映出其所分布地区的文化空间过程,可以推断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扩散过程。

2、地名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景观,许多学者利用地名景观分析文化空间扩散过程,并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

3、地名景观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地名富豪的表示者与被表示者之间是任意的,被公认后不能随便更改。

类别:1、在反映自然景观方面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华阴、蒙阴、凤阳以地理实体为中心河北、河南、淮南、淮北、表示相邻位置关系辽中、汉口、临汾与地形相关鞍山、巫山、赤峰与水体相关黑龙江、浙江、合川、赤水2、在反映经济活动方面反映商业、集市贸易特点茶店、酒店、牛街、马市用十二生肖命名兔场、龙场、马街、羊街反映某些地区矿产资源金沙江、铜官山、锡矿山、铁岭反映水运天津、江津、孟津、通辽3、反映历史方面反映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河津营、长子营、潞城营4、反应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在壮族地区称田为“那”,以“那”作地名在蒙语中,“浩特”是指城,故有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等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以山西为例有长安、宝鸡、安康、定边等7、试述地理环境对宗教习俗的影响?答案:宗教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其产生与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环境影响到宗教习俗、宗教禁忌等。

特定的地理环境既构成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宗教范围。

尽管宗教信仰中有许多超越现实的成分但地域性的环境差异仍对宗教风俗有一定的影响。

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制约,人们会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出不同的感应,形成不同的意念和习俗。

8、列举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A、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

B、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韦伯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现代城市化的过程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经济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某种可能,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5、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的进程。

人口政策宽松,城市规模就扩大,反之,城市发展受阻。

9、请根据全球城市发展经验简述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答案: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A城心地区的城市化;B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A外交通设施的延伸和城市化;B工业的扩展和城市化;C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3、郊区城市化: A地利用集约化;B产业结构的高级化;C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为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4、逆城市化阶段10、试述旅游地文化的要素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答案:旅游地的文化的要素:A、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这主要指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设施等,它是旅游地文化的实体层面。

B、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包括旅游地的风俗习惯、生活制度、行为规范等,也是旅游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

C、文化的心理要素:包括旅游地当地居民的民族性格、宗教情趣,也包括旅游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情操,还包括旅游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这些可称为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

旅游地文化内涵:旅游地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化形态。

如果说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那么,旅游地文化则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基本特征:A区域性B大众性C综合性D直观性E季节性11、试述国家权力的概念及包含要素?答案:国家权力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国家权力要素包括:1、领土空间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决定的领土空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的因素。

2、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

3、人口规模A、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B、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

4、经济水平A、经济水平是国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

B、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障。

5、军事力量军事力量是国家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6、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实力的意义在于它对领土、资源、经济及军事等实力要素的直接影响上。

7、国民士气8、政府的质量A、政治性质B、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C、政府的机构和效能C、政府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12、简述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概念及相互关系?答案: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和综合理解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