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学校易门县小街中学设计教师马天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的教学内容。

是继《分子和原子》后对物质微观分析的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原子的构成又与后面知识点如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与化学式等密切相关,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基础性的章节,学好这一课题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问题推进法、自主阅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2、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查找张青莲教授的事迹简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4.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了解学生对离子的产生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验操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对离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也需要加强。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离子产生的原因、离子的分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存在主要问题
- 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了课堂效果。
- 在教学组织方面,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 在教学方法方面,对于离子的分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存在困难。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习抱有恐惧心理,认为化学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3.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因此我们还要思考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可以它又由什么构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解[板书]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讨论下列问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图片展示][分析]上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多原子分子的图像。

我们可以看到分子整齐地排列着,每一个分子由大小不同的原子构成。

我们能看到的最小的微粒就是原子,通过研究发现原子也是可以再分的。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提问]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心的一只蚂蚁。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探究与交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现在发现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

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的不超过2个)。

投放图片:(提示K层是第一层,向外以此类推)过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更为了简明、方便的表示原子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引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结构示意图过渡:通过分析P54图3-12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初步认识1-18原子的名称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呢?3.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和相对稳定结构问题:(1)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什么样的结构属于“稳定结构”?(2)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过什么方式可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呢?(3)什么叫离子?它可分为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物质的?观看图片,增加对原子结构的直观感受。

引领学生感知、体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阅读、讨论、交流,口答、强化。

结合问题导引,详读教材P55第一段;然后,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及时练习、修正;统一认识,深化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形象的表示方法,以及最外层电子数的完善学案上的学习过程中的导学提纲“三、相对原子质量”部分。

近似值。

及时练习、修正,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点。

梳理整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投影、板书展现这些知识间的关系达标测试1.(2012·某某)右图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个电子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2.某粒子(即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若m=11,n=1则该粒子的名称..为;(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且n=8,则该粒子的名称..为;(3)若m-n>10,则该粒子属于(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4)若m=12,n=2则该粒子核内质子数为;它在化学反应中易个电子而带上个单位的电荷,变成了离子(填名称),它属于离子(选填“阳或阴”)。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原子的结构》一.知识教学点1.原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难、疑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课时教案课题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2课时(1)编号8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的构成,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情感目标: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重点(1)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难点(1)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法学法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一、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导入新课设问: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引课: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思考:物质世界是否可分?能否分到尽头?学生可能提出问题1.原子是实心的吗? 原子能分吗?若能分,其内部结构是怎样的?2.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3min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原子的构成[讲解]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探索却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

十九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汤姆生开始了对原子结构的想象。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展示]1.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2.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设问]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卢瑟福试验模拟动画][展示]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2、用隧道扫描显微镜观测到的硅原子3、氦原子结构模型[讲解]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如氢原子。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它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提出问题
核外的电子绕核不停地作高速运动,电子是按什么轨迹排布运动的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归纳总结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所占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2)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数)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②作为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3)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氢原子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③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

知识拓展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各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

可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
离子结构示意图。

探究点二离子
提出问题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离子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形成
原子不显电性,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原子失去或得到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原子便转变成离子。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1)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

如X n+(阳离子符号)或X n-(阴离子符号),当n=1时,n不写,如H+、OH-等。

(2)离子符号的意义(以Mg2+为例)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2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4.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如Na+、Ca2+等
离子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如Cl-、SO42-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二、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

2.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2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4.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