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福的关系

合集下载

德厚福隆的意思

德厚福隆的意思

德厚福隆的意思
嘿,你知道“德厚福隆”啥意思不?这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哟!德,就像是一座坚实的大厦的根基,要是没有厚实的德,那这座大厦
可就摇摇欲坠啦!比如说,你看那些善良、诚实、乐于助人的人,他
们就是在积累德呀。

厚呢,就像是给根基不断加厚加固,让它能承受
更多的重量。

好比一个总是真诚对待他人、宽容大度的人,他的德就
越来越厚。

福,哎呀,这就像生活中那些让人开心的小惊喜、小幸运呀!当你拥有了厚实的德,福就会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飞过来。

隆呢,
就是让这一切变得更加盛大、更加繁荣呀!就像一颗种子,在德的滋
养下,长出了繁茂的枝叶,开出了灿烂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德厚福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做好事,多积德,这样福气才
会满满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呀!你说是不是?
我的观点就是:德厚福隆强调了品德与福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
注重品德的培养,才能迎来真正的幸福和繁荣。

福与德

福与德

有德之人未必有福:福与德自古以来便有流传:德者,下顺民心,上应天意,故有天庇之,使其有福相随,趋吉避祸。

奈何世上无能者甚多,无能者中又多嫉妒他人之能者,因此有德之人却屡遭迫害,此等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

夏有少师比干,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不料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比干不可谓之无德也,其德行天下人皆赞,却不得善终,可谓之有福否?楚有三闾大夫屈平,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不想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此后他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楚亡后,屈原自溺于汨罗江,屈原其贤,众人皆知,奈何小人嫉妒,郁郁而终,我们能说他有福吗?所以说有德之人未必有福。

有些人不能说有多么高的品德,却过得很幸福。

比如随处可见的乡野农夫,一生也许并未做过什么太多好事,但是每天都开开心心,享儿孙之乐,得一世幸福。

此所谓有福之人未必有德。

照这么说起来似乎德与福无什么必然联系,但是这只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的看法,试想当年比干初辅佐纣王时,可是满怀信心、充满希望?那时的他应该是幸福的吧。

屈原在刚开始被怀王重用时一定也信心满满,觉得未来一片光明吧。

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像,当比干去劝谏纣王时一定是心存死志了,当他劝谏纣王过后,虽然有些不甘,但他也觉得问心无愧吧。

那一刻他一定是觉得对得起自己吧。

其实作为一个有德的人是很难找到长久的幸福的。

作为一个有德的人,也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是不会因为自己的苦难作为自己的不幸福,他们大多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幸福。

人有多大德,就有多大福

人有多大德,就有多大福

人有多大德,就有多大福
01、福报是修来的,不是抢来的。

命由天定,福由己求!福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修来的。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福报多多,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妻贤子孝,却忘了常怀善心,多行善事。

想要获得福报,想要事事顺利,就要多行善事。

上天并不会偏袒任何人,但会眷顾善良的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02、小善不积无以成圣,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一个人要想积攒福气,就要从小善做起,不要觉得善小就不做,小善也是善,没有小善何来大善。

一个人要想平安,就不能作恶,小恶也是恶,做多了也会带来厄运。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积小德积来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世间有因果,看的便是善恶之报。

03、一个人有多大德,就有多大福。

老人经常说,人能享有多少福,都是命中注定的。

但其实并不然,每个人生来的命是注定的,但是运数可以自己更改,寒门也能出贵子,只要自己争气,自己努力,蓬勃向上,你所能得到的辉煌也不会比别人少。

每一件你所遭遇的事情都是一面照妖镜。

做好自己,一切皆会如期而至。

你只管善良,福报就在路上。

关于德福一致

关于德福一致

实际上,幸福与德行的矛盾丝毫不能否定德福的一致性。

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

就是说,从人群中的大多数情况和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来看,德行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

这既有功利上的原因,又有文化上的原因。

所谓功利上的原因,是指道德本身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利益调节器,其分配原则当然是按“德”分配。

所以即使是俗福,德与福也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人是一个文化性或社会性的动物。

道德是文化的因子之一,其制约人的方式是良心与社会舆论。

所以一个人不具起码的德性,没有德行,他就很难为社会接纳。

这样的人始终是孤独和不幸的。

所以我们说,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

《韩非子·解老》中韩非子是这样解释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的:“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

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

全寿富贵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1[12]在祸与福之间的中介是德行。

反之有福之人如果骄傲、邪僻,失去德行,则出现“福兮祸之所伏”的局面。

由福而祸的中介则是失去德行。

所以“德性与幸福并不仅仅是偶然地通过神灵的中介而发生联系,而是出自事物本性的联系。

”幸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德行,德行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

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针对人们对德福矛盾的困惑与震惊时说:“这些现象吸引人如此多的注意、引起如此的义愤的事实看来正好说明:这些现象不是常规,而是例外。

”“如果这些事件不是违背事物的本性,它是不会引起这样的激动。

”第二,从雅福的角度看,德与福是一种等同关系,具有一致性。

所谓从“雅福”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从幸福的精神性这一立场出发看问题。

从这一立场看,德行本身就具有自我肯定、超越牺牲的性质。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所谓“仁者不忧”,其实就是有德性的人的一种幸福。

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孔颜之乐的根据。

修德积福

修德积福

古人说:“有德配位”,也说:“德不配位”。

我们说一个人,别人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很和谐,很太平。

为什么你坐在这个位置以后,单位就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内部也不和谐呢?通常我们会说这个人的福报不够。

什么是福报?德行就是福报。

一个人的德行够了,福报也就够了。

可是我们宁愿承认自己的福报不够,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有些经理人带着他的团队干的很开心,团队很和谐,大家的收入很不错,即便工作量大,大家也不抱怨。

换了一个经理人,他一心想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且不让大家累着,可是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跟着他干,很多人还想造他的反呢?还是他的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如果他的德行够,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定是内部和谐,外部平安。

有些人发了大财,结果自己却生了大病或者家人生了病,我们都说这是福报不够,实际上就是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一个人敢承认自己的德行不够,而不是福报不够,再通过一种方法修德,当德行提升到一定高度,就配位了。

如果德行不够,坐在一个高位上,不仅自己像热锅上的蚂蚁,手下的团队也像热锅上蚂蚁,彼此都坐卧不安。

一个人的德行从哪方面体现出来呢?如何证明他的德行呢? 一个德行够的人,首先一定心量大。

心量大又如何体现出来呢?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为自己考虑,不以自我为中心,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大家的感受,他的心量,胸襟自然就大。

胸襟够了,才能容纳万物。

既然胸中包含了万物,需要什么时,自然就会拥有。

一个有德行的人,一定能忍辱负重。

不能忍辱负重,说明他的德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一个有德的人做事肯定不会从自我出发,而是从大局着想。

比如:你是一个部门经理,你首先考虑的是你这个部门员工的利益和感受;你是一个总经理,你会考虑整个企业所有员工的利益。

只有处处考虑大家利益和感受,大家才会接纳你,拥护你。

我们如何完善自己的德行呢?必须通过积极行善,积极帮助别人,否则我们的德行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也不可能完善。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位置和影响力,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

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

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深度好文)宜早读前天古人说,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气,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一帆风顺。

但人的福气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来的,或者说,是自己修来的。

- 1 -福自己修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天道本身并没有偏向谁,但是经常偏爱善良的人。

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

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

他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说起秦穆公被包围,纷纷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食马饮酒的恩德。

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对你好。

《诗经》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不为恶行,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祉。

02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宋朝范仲淹,曾经在苏州买过一座宅院,风水先生说这个宅院风水很好,以后一定出大官。

范仲淹听到之后,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做了苏州的学堂。

他觉得自己不能独占这么好的风水,应该把这份好福气分享给苏州的百姓,让苏州的更多读书人高中,以此来改变大家的境遇。

范仲淹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让范仲淹家族得以长盛不衰。

在众多家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候,范氏家族整整延续了八百年。

善良的人做事惠及万物,而不和人们争抢。

- 3 -不刻意为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道德经》“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聊斋志异》里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孟子也讲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是说人的善良就像水自然地往下流淌一样。

厚德载福的寓意和象征

厚德载福的寓意和象征

厚德载福的寓意和象征
“厚德载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成语,寓意为一个人如果品德高尚和行为正直,就能积累福报和享受好运。

这句成语包含了上下联:上联为“厚德”,下联为“载福”。

其中,“厚德”强调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载福”则表示福报的积累和享受。

寓意:厚德载福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品德越高尚,越能够积累福报,享受到更多的好运和幸福。

象征:厚德载福象征着善行得福的道理。

它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在思想、行为和言语上都要积极向善。

只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成功和幸福。

整体上,厚德载福强调了个人的品德修养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教育人们要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能够在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好运和幸福,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前置句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前置句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前置句咱今儿个来唠唠为啥说德是福的基础呢。

咱先瞅瞅周围的人和事儿。

你看那些特别有德行的人,就像是一颗大树,稳稳地扎根在地上。

他们诚实守信,对待别人就像春天般温暖。

比如说啊,社区里那个王大爷,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总是热心地帮助邻里。

哪家有点困难了,他第一个上去搭把手。

这德行啊,就给他积累了好人缘。

周围的人都敬重他,有啥好事儿也都想着他。

这难道不是一种福吗?再说说那些做生意的。

那些诚信经营的商家,不缺斤少两,不卖假货次品,他们就是靠着自己的品德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顾客呢,就愿意一直光顾他们的生意。

这生意越来越好,财源广进,不就是福气吗?反过来看那些坑蒙拐骗的商家,可能一时得了点小便宜,但最后呢?名声臭了,顾客没了,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这就说明没有德,福就像无根之水,很快就没了。

从家庭角度来讲,一个家庭要是充满了德,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那这个家庭肯定是幸福美满的。

家里人之间互相尊重、包容,就像一艘坚固的船,在生活的海洋里稳稳航行。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也会受到熏陶,品德好,以后的路也会越走越顺,这整个家庭的福气不就越来越多了吗?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国家要是国民都有良好的品德,那这个国家肯定是繁荣昌盛的。

大家都遵守道德规范,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正能量。

国家强大了,每个国民都能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幸福。

这就像一个大的福气圈,每个人都在里面受益。

所以啊,德就像是福的种子,播下了这个种子,好好培育它,就会收获满满的福。

德要是缺了,福就没地儿生根发芽喽。

这德啊,那可真真是福的基础,没跑儿了!。

人有德,必有福;懂得感恩之人,一生都会好运相随!

人有德,必有福;懂得感恩之人,一生都会好运相随!

人有德,必有福;懂得感恩之人,一生都会好运相随!
看看长知识昨天10:51
德行:人若有德,自然香
做人: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为人:以德服人诚恳为贵
活着:谦卑姿态和善胸怀
修行:诚恳为贵通达为怀
品正:有德之人必受人敬
人生在世,
幸福与否不在于你的
金钱、地位、而在于你做人的德行。

生而为人,
我们的一生跌宕起伏,喜忧参半,
通达为怀,善良为本;
不管处于哪种境地,
都要保持做事先做人的情怀,
自信、豁达,问心无愧,
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人要有德必有福
有德之人受尊重
德积聚福气因缘
必须先做人再事
有德方能服众人
福必从有德而来
做人要讲德行,
德行坏的人被人唾弃,德行好的人受人尊敬。

当教师,要讲师德,教人育人做表帅;
当医生,要讲医德,不坑害、不宰患者;
当警官,要讲警德,不收刮财产勒人脖;
当法官,要讲法德,办事公正不偏心;
当商人,要讲商德,不短斤少两不宰客;
各行各业都要讲道德,做事问心无愧。

德行高的人被人赞颂,不讲道德的人自掘坟墓。

人有德,必有福。

生活如品荼,冷暧皆自知,
人生在世,
也许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无论生活所给予你的,
是困苦,还是欢喜,是挫折,还是收获,
做人,
要做一个懂得感恩之人,
要做一个心存善念之人,
善良之人,自有上天来保佑,
懂得感恩之人,一生都会好运相随。

积德修福(文案)

积德修福(文案)

积德修福
《菜根谭》有言:“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意思是,假如上天不肯赐福给我,我就耐心地修养品德,主动迎接福气的到来。

《了凡四训》里讲:“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人的福气不是天定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积累德行、努力修来的。

俗话说:厚德载物。

德行越高,人越有福。

享百金财富,必定是百金人物;享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唯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担得起财富、权力、声望这些福报。

《太上感应篇》说:“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行善积德,就等于培植自己的福报。

德厚之人,必定心存正念,福气不请自来。

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德与福的关系

德与福的关系

德与福的关系德与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指的是个人的品行和道德准则,而福则是个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幸福和福祉。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与福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德对于个人福祉的重要性。

首先,德与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个人的德行和品德决定了他或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待遇和福祉。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福祉水平。

相反,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可能会遭受社会的排斥和孤立,影响到他们的福祉和幸福感。

其次,个人的德行对于个人的幸福和福祉至关重要。

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往往能够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爱护,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此外,道德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这也是个人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行高尚的人愿意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因此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感激,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指数。

再者,德行对于社会的福祉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能够建立起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这种社会环境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有益的,因为它提供了公正和平等的机会,使个人有更多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相反,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往往充满了欺骗、利益冲突和道德沦丧,这将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影响到每个个体的福祉。

综上所述,德与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他或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待遇和福祉,也对个人的幸福指数产生影响。

而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能够建立起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为每个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福祉。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德行和品德,不仅为自己的福祉考虑,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在德与福的双重关系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注:本文并没有完全满足字数要求,但尽力展开相关内容,如需增加字数,请考虑添加相关例子、实证研究或延伸讨论部分。

有德便是福

有德便是福

有德便是福
人生在世,谁不想做个有福之人。

但是,怎样才能使人生多福呢?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记载:“德,福之基也。

”《左传》中也说:“有德是乐。

”可见,福源之于德——道德,品德,也就是闪耀着人格光彩的高尚美德、情操和立身之道。

德乃福之本,有德才会有福。

德,确实是福。

有德之人,对人生有与众不同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活有别出机杼的见地,“心底无私天地宽。

”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这是一福。

其次,有德之人追求清高的境界,廉洁自律,不与追名逐利者同流,不与贪婪庸俗者合污;不会利用手中之权去谋一己私利,不会贪得无厌,巧取豪夺,明拿暗要,勒索贿赂。

因此脚跟正,脊梁直,仰不愧于天,俯无愧于地,活得坦荡泰然,睡得香甜安稳,没有“东窗事发”之忧虑,即利国利民,又利于自已的身心健康,这是第二福。

有德之人。

克已奉公,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美德留传后代,这是第三福,也是最大之福。

君不见,栽倒在财上的人古今不绝,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稍有不慎就会有失足遭祸的危险,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唯有“德”这盾牌,可以抗拒诱惑,去灾免祸,使人真正幸福快乐。

福随德至的意思

福随德至的意思

福随德至的意思
福随德至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意思是福气随着德行而来。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积德,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和福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行是指一个人品格和道德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优良的德行,例如诚实守信、仁爱善良、谦和宽容等,就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同时,根据中国传统信仰,一个人的德行也会影响到其所受到的福报。

德行高尚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好运和幸福,而品行恶劣的人则常常遭受不幸和困境。

福随德至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福报是随着一个人的德行而来的。

当一个人通过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时,他会变得更加善良正直,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好运和福报。

其次,福报也可以理解为善行所带来的幸福感。

当我们行善积德时,我们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善良心灵,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福随德至的理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德行的培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父母经常教导孩子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人。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常常注重对他人的善行予以赞赏和奖励。

此外,福随德至的思想也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相契合,统治者常常将德行作为评判一个政府的标准。

总之,福随德至是一个强调德行与福报之间关系的成语,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积德,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外在的好运和幸福,更能够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满足感。

这个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福德乾坤的意思

福德乾坤的意思

福德乾坤的意思
“福”通常指代幸福、福气;“德”则是指品德、道德。

结合起来,“福德”可以理解为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所具有的福气或者幸福。

“乾”和“坤”在古代是八卦中的两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和地,在《周易》等经典中,常用来代指宇宙、天地或者世界;在这里可能用来指代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

因此,“福德乾坤”这个词语从字面上理解,可能是指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所带来的幸福与美好,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美好事物的统称。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常见或标准的成语,因此具体含义可能需要根据上下文或其他背景来理解。

德,是万福之源!

德,是万福之源!

德,是万福之源!人的幸福与物质财富的关系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一个智慧的人,当他得到了财富之后,心中一定会警惕财富给自己带来的祸患,因为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如果不能够正确的对待财富,做不到富而有德,就将被财富所毁。

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都与道德有关,中华文化就是道德文化,道德修养才是做人的根本。

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其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道德之上,我想这一定不是偶然的事。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他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

所言「仁者」,意即道德高尚之士。

「寿」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

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远超过常人。

道家的老子则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损害健康而与幸福和快乐无缘。

老子的经典著作以《道德经》命名,可见道德也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人世间的大善莫过于修德。

有德之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

能保持心性善良的人,不容易生病,也不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侵害,德是万福之源。

而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服用灵丹妙药也无法延长其寿命。

自古以来,道德一体,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

只有大德之士才能拥有大智慧,大智慧是对宇宙真理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大德,永远不可能达到大智,这是人的思想境界所决定的。

对于人来讲,最可怕的莫过于心灵成为顽石,一颗只能听懂私欲召唤的心,乃是万恶之源。

同化宇宙的真理就是一个得道者,真心修道修德之人就能成为大德之士,而通过修炼成为大德之士就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世人无不在有限的人生中不停的追求着幸福。

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哪里?世俗中有许多人认为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所以穷其一生都在拼命的追求金钱。

厚德载福的寓意

厚德载福的寓意

厚德载福的寓意“厚德载福”的意思是,道德高尚而获得幸福。

有人把它解释为“能承受多大的福分”。

不过我觉得它更应该诠释为“福气多得可以承载”的意思。

我喜欢这句话。

因为,我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己要有着像牛一样吃苦耐劳、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品质,做事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不被表象所迷惑。

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还要坚持诚信为本,恪守做人原则。

我相信,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像牛一样让别人看到自己身上那股耕耘不止、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仅如此,“厚德载福”也是有历史典故的。

厚德载福出自于《易经》,内容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

“厚德载物”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此句意谓:君子应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坤卦代表地: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乾卦代表天: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

坤与乾刚柔相济,交相使用,则天地万物兼容并蓄,品德高尚,美名远扬。

由此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厚德载福是积善之家的必然结果。

从我记事开始,就听到很多关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谚语。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在社会上立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需要讲究诚信、友爱、互助。

当然,更重要的是靠做人的良心。

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季布,他为人特别忠诚厚道。

有一次,他出去办事,半路上遇见一伙强盗拦住了去路,这伙强盗不仅拿走了他的钱财,还威胁他说:“你回去吧,官府是不会给你送银子的。

”这时候,季布非常坦然地说:“我是不怕死的,你们就算杀了我,我也不会向你们告密的!”说完,他怒目圆睁,两眼盯着这群强盗。

福德齐天的意思

福德齐天的意思

福德齐天的意思
福德齐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福气和德行都非常高尚,可以引申为一个人的福报和品德都非常出众。

它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福”、“德”、“齐”和“天”。

1. “福”指的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吉祥和好运。

在中国文化中,福气是人们一直渴望的,代表着顺利、繁荣和幸福的生活。

2. “德”指的是人的品德、道德和道义。

德行高尚代表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品质、正直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3. “齐”表示“平等”或“一致”。

福德齐天中的“齐”表示福和德在一个人身上达到了平衡和一致,即福禄寿善的境界。

4. “天”指的是天命或天道。

福德齐天中的“天”表示这种境界是符合天道的,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认可。

福德齐天的内涵是指一个人通过修身养性、行善积德,既有丰富的福报,又具备高尚的品德。

这是社会上对于一个人非常高度评价的一种赞誉。

福德齐天不仅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追求和推崇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通过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人,这也是形成“德福一致”的重要条件。比如,公民的公正意识是对付不公正现象的力量源泉。一个具有公正意识的公民,才能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对自己权益的侵犯,才敢于运用法律、道德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位官员之所以能前“腐”后继,一个个黑社会组织之所以能横行一方十多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公民公正意识的缺失。无论腐败是否直接关涉自身,都是对社会公共利益、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因为社会财富的大蛋糕是既定的,腐败分子没有付出任何劳动就无偿地占有了其中的一部分,每个公民应分得的那块蛋糕就小了。另外,他们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更会使人人受其害。所以,对待不公正现象,人人都有责任进行谴责。但大多数公民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都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心态,任邪恶滋生、蔓延,这实际上是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一个地方,如果公众有很强的公正意识、维权意识,犯罪分子就不敢猖狂。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靠大家来营造的。人人争做有“德”之人,自然就为“德福一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保障。
二、“德”与“福”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首先,幸福的概念分析表明,幸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快乐的心里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生存发展的某种完满,是幸福的客观内容。幸福是主观的,完全依主观感觉而转移:一个人只要他觉得幸福了,他就是幸福的;只要觉得是不幸的,就是不幸的。比如:一个农民,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他就会觉得很幸福了;一个百万富翁,如果觉得他亿万富翁的目标没有实现而痛苦,那么他就是不幸的。幸福的主观性,表明了人们会对“德”与“福”不一致的现象以及不一致的程度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德就是福、福就是德,“德”与“福”是一致的。既然对于“德”与“福”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还有讨论“德”与“福”的客观基础吗?有的。那就是幸福还有其客观性。我们要努力创造实现幸福的客观条件,让“好人有好报”。其次,幸福不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同时也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幸福的相对性是指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幸福是不同的。如,一个饥饿之人认为能吃上一碗饭就是幸福了,但__旦他的愿望满足了,就会觉得这不是幸福了。可见幸福是相对的。但如爱情幸福、精神幸福等又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是绝对幸福、普遍幸福。相对幸福也就是特殊幸福会因其满足的是主体的特殊需要而具有相对性。绝对幸福就是指人的普遍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任何主体都是一样的,决不会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可见绝对幸福是前提,是根本。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满足的就是人们的绝对幸福。但我们也要不断地为自由,更加幸福。由于幸福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人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衡量的标准也会不一样,所以,“德”与“福”相背离的程度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大。当然, “德”与“福”不一致的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的,对此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环境方面加以分析。
三、推进德福一致的措施
“德”与“福”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们都曾做出过积极的探索。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了德福一致的三个条件:灵魂不死、上帝存在和意志自由。中国的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善恶轮回、宗教信仰。实际上,这二者都是将德福一致的实现寄托于来世、寄托于彼岸世界。将现世的幸福寄托于来世,无异于自欺欺人,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要靠自己去改变。我们应该在现实的世界里,客观分析德福相背的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探索如何实现此生此世的幸福,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
第一,要在制度上给予“德与福一致”强有力的支撑。制度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导向标,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如果人们坚信恶有恶报,那么,没有人敢轻易作恶;如果行善总是没有好结果,那么,还会有谁愿意行善呢?日常生活之所以屡见德福相背离的现象,与制度的导向不力有着很大关系。英雄之所以“流血又流泪”、“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就在于见义勇为认定、奖励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必须要有一套公正合理的制度作后盾,“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在公正的制度下,个人幸福是根据其自身的德性来分配:品德越高尚的人,分得的幸福就越多;品德越低劣的人,分得的幸福必然要少,不是制度不给予他幸福,而是他自己选择了远离幸福。有了刚性的制度作保障,通过制度来赏善罚恶,德与福才有了统一的现实基础。就拿“见义勇为”来说,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见义勇为奖励、保护机制,为英雄们今后的生活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如为见义勇为立法,保障英雄们的基本权益,让他们得其应得;加强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建设与管理,保证见义勇为资金的专款专用,为见义勇为事业提供强大的经济后盾;制定见义勇为的跟踪服务制度,完善长效的保障体系,让英雄永远放心。
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道德观念似乎已经过时,而新的道德观、伦理秩序又没有建立,整个社会陷入了道德的真空。要重建人们的道德信念或道德信仰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德福一致”既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人们正当的追求。不断地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实现“德福一致”的那一天就不会遥远。 赞同0| 评论
“德福一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伦理信仰,然而现实社会中“德福不一致”的现象却处处可见。“好人没好报,恶人没恶报”,“英雄流血又流泪”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和对待。只有实现了“德福一致”,每个人各得其所,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们才能幸福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社会舆论监督又是确保“德福一致”的强有力手段之一。显然制度是记录下来的外在条款,舆论却是铭刻在每个公民内心的无形条款。与制度相比,舆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制度可能存在漏洞,有着不完善的地方,舆论却无孔不入。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性评价力量,舆论能够对社会风气、个体道德产生无所不在的影响:在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实现德福统一方面发挥着自己重要的作用。比如作为社会舆论监督手段之一的新闻媒体,它们通过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鞭挞,对道德行为的赞扬、歌颂,否定无德之人,肯定有德之人,同时树立有德之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起公众追求正义的道德热情,这样就可以形成祛邪扶正的社会风气,形成“德福一致”的社会氛围。
一、“德”与“福”的内涵
“德”简单地讲就是指人的品质和情操,是指一种主体性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谈到“德”不能不谈 “道”。“道”是人之所行的路,在哲学意义上是指“规律”,而在伦理学意义上是指“规则”、“规范”。道德是 “道”与“德”两方面的辨证统一。但这里谈“德与福”更多地是谈有“德”。“德”与“得”相通,二字可以互训。 “德者得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德”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所谓“外得于人”,就是在内心确立正直原则、端正心性修养基础之上,身体力行,使内心正直原则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内得于己”,既反省自我,端正心性,使个人内心具有善的品性。春秋之后,“德”就更多地倾于向内化方向发展,更侧重于人的内在心性与品德。何谓“福”呢?幸福就是人生重大的快乐,是长久或巨大的快乐,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里体验。快乐的心里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幸福的客观实质;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生重大欲望、需要、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则是幸福的客观标准。幸福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它不仅是一种主观心里体验,也有其客观内容,即重大需要之满足和生存发展之完满。幸福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它不仅依据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它也有其普遍的共识,主体的普遍需要的满足。 “德”与“福”两个不同的范畴,有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有德有福、无德无福、有德无福、无德有福。第一种和第二种显然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故不做讨论。而 “德”与“福”的不一致却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这引起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福”而忽视了“德”。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注重个性、功效和实惠,努力追求和肯定各自的物质利益,并在道德领域用不同的尺度来看待利益问题,由此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纷繁复杂。在传统社会或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取得生活资料、支配生活资料的方式,就业、休闲、娱乐、消费的方式,一般都比较单调划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则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模式,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生活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生活方式更加多样,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样,非道德理由很容易战胜道德理由,导致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功利化。第二,社会主义的改革还不完善,法律的滞后,制度的缺失,没有了对德福一致的强有力的支撑。“行善者吃亏,作恶者得福”的现象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一幕一幕地上演:老实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默默无闻,钻营者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反而扶摇直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人们的文明程度还很低。这个时候迫切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不仅是道德的支撑和保证,同时也是社会正气的弘扬。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的底线。严密的法律可以有效地打击犯罪,支持正义。第三,西方伦理文化的影响,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于道德的不同理解也是造成“德”“福”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对外开放,国门打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目标和生活方式,随着其资金、技术一起被带了进来,并对我国一些人产生了影响。有些人盲目推崇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道德思想中的糟粕,在道德取向上呈多元化趋势。甚至有的人认为“福”就是“德”。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在道德多样化的格局中,既存在破坏性的因素,也蕴涵着建设性的因素;既潜伏着危机,也孕育着希望。这种状况在不同的条件的制约和作用下,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并由此造成不同的结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