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论德与才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论德与才的关系及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失误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对德才关系的把握形成了僵化固化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定势,严重地影响人们对德才兼备这一原则的正确理解德才在个人的素质构成中通常是有主有次、有优有劣,应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别来确定用人政策常型的人才在德和才的主要方面,既看不出明显的长处,又挑不出严重的毛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是人才中的大多数,是用人者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的开篇,专门有一段关于德才关系的议论,它鞭辟入里,简单扼要,内涵丰富,高度凝炼,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提供了一份熠熠生辉的经典文献。
他讲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司马光的这段话在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灿烂的思想光芒。
他不仅正本清源,第一次厘清了才、德、贤三者的内涵和区别,而且通过深入地解读历史案例,提出了自己对于德才关系上一整套鲜明的主张。
“才重于德”四辩辩词[共5篇]
“才重于德”四辩辩词[共5篇]第一篇:“才重于德”四辩辩词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各位辩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来回顾一下对方的立论,对方一直在强调一个人虽然很有才,但他不一定有好的品德,所以德比才更重要。
但是我方不同意该观点,我们还是坚持认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应该以才为先、以才为重,先选才、再选德!针对对方提出的观点,我方将从三个方面反驳:首先,才比德更量化、更具体化。
以我公司竞聘流程为例,当两个人竞聘一个职位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他们的能力高低,来选择用谁、不用谁;而无法比较谁德高、谁德低,来决定去留。
对面的同事们,你们每月都需完成绩效考核,在绩效考核中,你们是如何展现自己的价值呢?难道都不用量化指标给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而是告诉他,你这个月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吗?其次,能力和品德永远是两码事,有品德不一定有能力。
对方辩友一直在感情失控当中,试图把我们推向“有才无德”的深渊,但事实上,我希望我们大家可以理智一点,把能力和道德分清楚。
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先看才能,有人说“我们选人才先德后才”,但是我想问问他,你选的员工固然为人忠厚,但是有品德不一定有能力,很多所谓“忠厚老实”的员工,品德高尚但是长期碌碌无为,没有创造任何显著的业绩。
所以,无论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选拔人才要“唯才是举”,管理人才要靠法规准则,而不能依靠道德。
最后,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德不是。
回顾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每每在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对人类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伟人,无疑不是凭借才能出众而流芳千古。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乔布斯创造了iPhone……而我们中国移动也是人才济济,用科学技术、用文化知识,践行着“创无线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使命,愿我们从此不再空谈道德高尚误国,用勇于实干奉献兴邦!第二篇:辩论赛四辩辩词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互联网交流难道真的忽略了人面交流吗?不,今天大家都在家或者寝室上网,难道能凭此论断说我从此不与人当面交流了嘛?我一样和身边的同学,朋友直面交往,但同时我也会在互联网上和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
如何理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胡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人才是社会建设中最宝贵的资源,德是人才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德之重要好比鱼儿之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条件,也是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落后走向繁荣,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使我们党的事业能够星火相传、繁荣昌盛。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各级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总要求,指导和规范了选人用人的基本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一、以德修身就是以高尚的品德来指引个人做人、立事、为官。
党员干部是党最直接的形象代表,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德修身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它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导向。
以德修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第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
立场是旗帜,也是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广大党员干部做事的根本,缺少了它就会迷失方向,颠倒黑白,葬送党的前途。
坚定的政治立场要从理论武装中树立,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矢志不渝地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同时也要具有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为党着想,为党奉献。
第二,树立修身无小事、修身须终生的意识,扎实在实践中培养、在点滴中养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身也是如此,平时的小事正是以德修身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要强化修身无小事的意识,在实践中注意点滴养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在点滴中养成、在养成中立德。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德”与“才”的关系写作指导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德”与“才”的关系写作指导及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箭术高超,才艺出众,巧言善辩,然而他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贪婪夺取韩魏的土地,为了抢夺赵地,水灌晋阳城,残酷不仁。
最终,韩魏赵三国联合灭掉智伯,导致智氏家族的灭亡。
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从材料的类型来看,按我的研究,这篇作文属于理论陈述类作文,即材料已经把要写观点的基础意思表明了,考生只要具体论证即可。
材料的意思很明确,思考才与德的关系,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翻译过来就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简单地说:德才要兼备,便要以德为先。
从写作要求来看,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限定或前提,所以既可以对才德关系泛泛而论,也可以特定为谈个人成才或选才、用才方面的才德关系。
从观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要用比较思维来构思此文。
即先思考才能的重要性,再思考为什么德比才更重要。
当然,从“德才兼备”的角度来立意也是可以。
【作文批改】才与德同行,书写人生华章(标题不错!)王安石曾言:“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才与德兼备者,圣人也。
”(这句话是司马光的话!)智伯有才无德,所以为小人,最终落得亡族的下场。
由此悲惨结局警诫我们:才与德相伴,方可书写人生华章,抵达成功彼岸。
(第一段引述材料,亮出观点,章法紧凑)才在左,德在右,亦可展现人生智慧。
(第一个分论点)智伯虽才艺出众,箭术高超,但又何妨呢!他品行败坏,不善待百姓,不懂礼节,恶意戏弄君主,最终导致家族灭亡。
覃思今日,有才无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北大弑母案就是典型例子,虽然优秀,考入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但又如何呢!没有德行,竟狠心杀害自己亲生母亲,此小人应被时代唾弃、指责,被法律制裁。
德与才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
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与才,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
第一种情况:有德有才。
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
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种情况:有德无才。
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
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大坏处。
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
第三种情况:无德无才。
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
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第四种情况:无德有才。
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
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
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针对上面四种情况,根据其对社会造成的收益从大到小和危害程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无才,无德有才。
所以,宁可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
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例如,有一少女,在一个2米高的围墙内正被几个坏人围住。
假设: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现;才表示具有跳过2米高围墙及高超武功的本领。
这时,路过一个人:(1)有德有才,他会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坏人欺负;(2)有德无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这时他会想办法找别人来救;(3)无德无才,他也想眺进围墙干坏事,但由于能力有限,跳不进圈子,只能干着急,不过,这时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从而为别人救少女提供间接条件;(4)无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坏事的,而且有能力跳进圈子和几个坏人一同干坏事。
[讲稿]辩论素材德重于才
●中国自古以来高奉“道德主义”,儒家是代表。
儒家认为一等人,有才又有德,是圣人。
二等人,德大于才,是君子。
三等人,有德无才,是庸人四等人,才大于德,是小人。
●司马光曾定义:德才兼备是圣人,德才俱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他进一步认为在用人方面如果得不到圣人,就用君子,实在不行就用愚人,但是小人不可用。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为小人才胜德。
其才故能为善,也能为恶。
而且因其才,为恶可以非常严重!●唯德论:这种理论认为用人以德,唯德是举,只要品德高尚就可重用。
人关键要有品德,才干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有才干无品德,非但不利于团体,相反只会破坏团体事业。
●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
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谓君子;有才无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方为“圣人”。
为什么现在的腐败这么厉害?答案很简单,就是好多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学历,都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们的道德修养却很是糟糕。
德与才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又统一综合反映在一个人的身上。
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企业对上述四种类型的人的使用经常也有四种态度:其一,德才兼备,破格使用其二,有德少才,培养使用其三,有才欠德,控制使用其四,无才无德,坚决不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文人无数。
自古到今,名人辈出。
大凡有点名声的,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无不视道德名誉如生命,宁愿得罪权势甚至丢掉性命也绝不肯为了个人利益而被天下百姓唾骂。
所谓“士气”就是指的文人的道德、修养、情操,决不肯为了依附权势而丧失道德良知,这也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要自我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有能力、有时机时要想着怎样治理好国家,心里怀着“天下——百姓”。
●今人对德与才还有以下感悟:[1] 德分处事之德与做人之德,处事之德堪称道,做人有德誉为品。
故曰:处事守道德,做人讲品德。
[2] 做人德为先,有德也是才。
[3] 有财不为富,无才便是贫。
德和才的辩证关系
德和才的辩证关系德和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德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才是指人的智力和技能,是人类创造和创新的源泉。
德和才的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上。
德和才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德和才相互促进德和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德可以促进才的发展,因为德性高尚的人具有高度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他们具有自律、自制、自强、自立、自主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可以激发他们的才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才也可以促进德的提升,因为才智高超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践行道德,提高自己的德性。
二、德和才相互制约德和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德可以制约才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决定了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果一个人的德性不高,他的才能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才也可以制约德的提升,因为才智高超的人容易产生自负、自大、自私等不良心态,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三、德和才相互补充德和才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德是才的内在源泉,没有高尚的德性,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人才。
才是德的外在表现,没有才能的支撑,德性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只有德和才相互补充,才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才。
四、德和才相互转化德和才是相互转化的关系。
德可以转化为才,因为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重要源泉,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才也可以转化为德,因为才智高超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践行道德,提高自己的德性。
在现实生活中,德和才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既有德性又有才能的人才。
在企业领域,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高超的才能,也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内涵。
辩论素材德重于才
●中国自古以来高奉“道德主义”,儒家是代表。
儒家以为一等人,有才又有德,是贤人。
二等人,德大于才,是君子。
三等人,有德无才,是庸人四等人,才大于德,是小人。
●司马光曾定义:品学兼优是贤人,德才俱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他进一步认为在用人方面假如得不到贤人,就用君子,实在不可以就用愚人,但是小人不可以用。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由于小人材胜德。
其才故能为善,也能为恶。
并且因其才,为恶能够特别严重!●唯德论:这类理论以为用人以德,唯德是举,只需道德崇高便可重用。
人重点要有道德,才华是能够后天培育的;有才华无道德,不但不利于集体,相反只会损坏集体事业。
●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协助。
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谓君子;有才无德是谓小人;品学兼优方为“贤人”。
为何此刻的腐败这么厉害?答案很简单,就是好多领导干部都有必定的学历,都有必定的才能,但他们的道德涵养却特别糟糕。
德与才作为两个不一样的观点,又一致综合反应在一个人的身上。
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可以。
公司对上述四种种类的人的使用常常也有四种态度:其一,品学兼优,破格使用其二,有德少才,培育使用其三,有才欠德,控制使用其四,无才无德,果断不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文人无数。
自古到今,名人辈出。
大凡有点名望的,都有着相同的特色:即无不视道德声誉如生命,情愿冒犯势力甚至扔掉性命也绝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被天下百姓咒骂。
所谓“士气”就是指的文人的道德、涵养、情操,决不愿为了依赖势力而丧失道德良心,这也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以辱”。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要自我完美自己的道德涵养,有能力、有机遇时要想着如何治理好国家,内心怀着“天下——百姓”。
●今人对德与才还有以下感悟:德分办事之德与做人之德,办事之德可谓道,做人有德誉为品。
故曰:办事守道德,做人讲道德。
做人德为先,有德也是才。
有财不为富,无才即是贫。
积财不施终为祸,修德乐施即是福。
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标准,对于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方向品德修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重要问题。
百行以德为首,无论你是做官还是当老百姓,如果品德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当个好官做个好人。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第一要求,看成是做人为官最起码的资格。
我们党培养选拔干部,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并始终把“德”放在第一位。
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即使有某方面的才能,但如果没有德,政治上就靠不住,作风上就不可能过硬,就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就信不过。
如果我们重用了有才无德的人,就会误国害民,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干部被带病提拔,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曾经被群众称为“五毒书记”的张二江,在监狱服刑的几年中,已经写出了好几部书,能说他没有才吗?贪官李乘龙在绝命前曾经赋诗云:“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
功名利禄如粪土,荣华富贵如浮云。
如君能出赉赦手,脱胎换骨重卧薪。
”其文才也可见一斑。
退一步说,如果他们没有才能,当初也不可能被培养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
所以,干部的德才兼备要得到群众的公认,那就是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和清正廉洁。
我们党提倡以德治国,干部工作就要不折不扣地以德为首选干部,这样选拔出来的优秀干部才能以德服人,才能适应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让群众满意。
二、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一个干部如果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也只能是平庸之辈。
最新德与才的关系
最新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是干部素质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准确把握德与才的关系,用辩证的眼光看干部的德与才,树立正确的德才观,对于做好新时期干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
干部的德与才既是两个范畴,又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条件存在和发展,不能割裂开来。
这就好比人的两条腿,只有均衡发展、协调动作,才能行走自如。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才能确保工作、学习的动机和方向不出偏差,激发干事创业的潜能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干部的才用得其所并得到充分施展。
同时,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才能深化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德的价值取向,在行动上进一步拓展德的作用范围。
因此,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选好用好干部,必须坚持德与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同时要看到,与才相比,德总是第一位的。
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以德为前提,把好干部的政治关、品德关,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实践表明,凡是有所作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必定是德才兼备的干部。
二是要不仅把德与才作为考察干部的基本方面,而且把德与才作为经常性培养教育干部的重要内容。
在干部的成长历程中,接受组织选拔任用是某个时期的“点”,而培养教育工作是贯穿始终的“线”。
一些“出事”的干部,往往在当初选拔时德与才还是不错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德与才特别是德的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当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干部自身,但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重选拔使用、轻培养教育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事实证明,干部的德与才,当前好,不等于将来好;一时好,不等于永远好。
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几点思考
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几点思考作者:郭庆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6期德才兼备是我党选才用人的历史传统和一贯标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一个用人标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一、历史上,关于“德才兼备”的思想关于德与才之间关系,最为经典的分析,当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早在一九三八年,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一九九四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抓紧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强领导集体,是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性工程。
二零零九年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二、新时期,关于“德才兼备”的几点思考在新时期,关于“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仍然有着其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但与传统的“德才兼备”的思想相比,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我们也不妨对新时期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引申几点思考。
(一)注重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关系《资治通鉴》中说“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然而德与才都是对人的性格、品质、能力等抽象特质的评价,都具有不易衡量的特点。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个德与才对比的案例,楚汉之争以刘邦完胜而告终,刘邦对此的解释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福祸经:德与才的生福灭祸之辩证关系
福祸经:德与才的生福灭祸之辩证关系《弟子规》言:德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
说明善德与才能都能给自己带来地位与财富,也就是德与才都能自然地给自己生富贵。
现实社会中,地位高收入高的职位都要求德才兼备,就说明了德与才都能给自己生富贵。
在招富贵的道路上,善德与才能是统一的,但也有矛盾冲突的时候。
不管是善德,还是才能,只有让人高兴满意,人们才给好,自己才能得财富得地位得富贵。
然而,在同事之中,使用高技能必须合乎大家认可的正道规范-上级指导下级,必须做到技不压人,不要去做同级或上级因技能低不能完成的事情。
否则,自己就会在同事中产生显能压人的恶劣竞争之反应,就会让同事或上级心生不高兴,同事或上级就会不由自主地使坏,自己就会必然地失福得祸。
因此,高才能使用不当,必定使自己损福得祸也是事实,并不是高才能一定会给自己生富贵。
只有善德才一定使人高兴,才一定使己得福。
《弟子规》中讲:尊长前,不显能。
就是提醒人们在同事及上级中,尊重人,以人为高,以己为下,同级上级不会干的,自己就不要干,以免同级上级心中生怨气使坏,自己将来被撵走,被置地位,被打压,或自己因施恩不得好报而生气、不干工作、对抗、胡闹、离职、自杀等等灾祸。
德与才的关系,在《营生集》中有明确规定:技能要精,掌握技能就是为了默默无声地不求他人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用来在同级上级中显示能力或与人争强争高,要始终置己为下、尊顺同事上级。
无争无怨、和睦和气才是保福免祸的真正方法。
学习技能,或向书本学习,或默默观察学习,或向老实善良之人礼貌请教,切不可向制造是非爱张扬之人求教,以免其人宣说他教过你知识而压制你、说你不是过错无能,使你受灾得祸。
当然,若不在工作单位,不存在与同事上级竞争的环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人,贡献社会,自己肯定会得福免祸。
所以《弟子规》言:己有能,勿自私。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在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之下,重新考虑德与才的关系,对我们大学生尤显必要.不得不说,一些同学由于一些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降低了对自身道德水准的要求.甚至有一部分青年人竟然公然宣称,不避讳潜规则。
拜金主义严重影响着青年一代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立,对我们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学过该课程,使我重新思考了德与才之关系.说到德与才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尤其在谈到治国之道与用人之道时,这是一个经常被论及的话题。
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思想家司马光有著名论断,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暂且采用该翻译)那么,在司马光看来,德与才究竟孰轻孰重呢?不妨谈一下这句话的出处—-《资治通鉴》。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作为《资治通鉴》的编撰者,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治国用人之道都体现在书中。
我们应当明确一点,中国这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的文明国度,自从汉代司马迁忍辱含垢修成纪传体通史《史记》后,每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为前代修史,述一代史事,记一朝典则,褒一代英烈,贬一朝奸恶,举凡一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军事制度等都是被详加记载,略无遗失,目的是为后代的统治阶级提供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多方面鉴戒,所谓以史为鉴,这是封建史学之价值和功用所在。
而这本作为封建史学的经典的《资治通鉴》,其作者,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必然也是站在统治阶级如何统治民众的角度来撰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在该书卷首部分,司马光便提出了他的德才理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辩证认识和掌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辩证认识和掌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杨杰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这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德”的内涵和“德”“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必须辩证理解德、才二者之间的内在规律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是理解和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范围。
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是选人用人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
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对于在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德出了问题的干部,还要坚决调整下来。
当然,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强调以德为先,也决不能忽视才。
一个干部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
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品德好、同时又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
要反对两种观点,即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和孤立地讲“以德为先”。
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好似注重了“德”“才”的辩证统一,但没有分清主次,最终会破坏“德”“才”的统一。
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好似分清了主次,但没有讲“德”“才”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会伤“德”、害“德”。
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
庸人误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必须辩证把握“公德”、“私德”的相互关系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首先要把握好干部的德。
《决定》在总结党的选人用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层级领导干部德的共同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干部德的重点:一是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德和才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思辨和权衡作文
德和才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思辨和权衡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德和才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思辨和权衡】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德和才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思辨和权衡"。
听起来还挺深奥的,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想一想。
首先我们要明白"德"和"才"是什么意思。
"德"就是品德、品行,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才"指的是才能、技能,是一个人的本事。
有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它们的关系。
在我看来,德和才是相辅相成的。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光有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好的品德来修身齐家。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只有德而没有才,那他的生活和工作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以德才兼备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德和才往往是有矛盾的。
有些人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常常牺牲了自己的品德操守。
而另一些人虽然为人正直,但是却没有太多的本事,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在德和才之间进行权衡了。
我个人觉得,在不伤天理的前提下,应该优先追求才德并重。
毕竟,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获得,那品德也就失去了意义。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能堕落到伤天害理的地步。
比如,如果为了钱财而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那就是舍德逐利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再比如,如果为了事业上的发展而不顾亲情友谊,那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在追求才能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操守,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好人。
总之,德和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两大目标。
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让德才并重,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新时代好青年。
这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好处,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好了,本文就写到这里。
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但我也尽力地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点浅见,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并坚持不懈地在德和才的道路上前行。
论德与才说课讲解
看法一(小组成员郦琼)
论点:德引领下的才是首选。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 才兼备,但这一标准的选择空间太小,自古以来圣 人就是凤毛麟角。在才德不能兼备的情况下,那么 就社会中对于才胜于德的人,我们要学会控制地用 不免也是一种选择。
论据:曹操用人,唯才以任。刘邦是绝世高手,他 身边即有张良这样的圣人,又有萧何、曹参这样的 君子,还有陈平、韩信、英布这样“才胜于德”的 小人。韩信贪,英布反,都不是“正直中和”的君 子,但刘邦成功的利用了他们,又及时地遏制了他 们所带来的危害。在如何使用小人上,刘邦是成功 的。
第三部分
➢ 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 ——刘 镛
➢ 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 ——李开复
➢ 我们十年来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光是对学生的教育, 而是指对全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不是单指知识,最重要的是指品德方面 的教育。 ——邓小平
那么,古往今来的现实社会中,德与才我们该如何 选择取舍呢?小组成员就此发表了自己的个人意见!
上面四种情况,根据其对社会造成的收益从大
到小和危害程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结果是:
1. 德才兼备型 2. 德胜于才型 3. 德才兼无型 4. 才胜于德型
德才兼备方为圣人;德胜于才是谓君子;德才兼 无是谓愚人;才胜于德是谓小人。
例证一:
如: 近几年,常有歹徒在公 交车上打劫的事情发生。假设: 德表现为上前制服歹徒;才表示 具有制服歹徒解救大家的本领。 这时,车一人:(1)德才兼备 型,他会成功制服歹徒,救下大 家;(2)德胜于才型,他想救 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 可能想要报警;(3)德才兼无 型,他可能也想当歹徒但是他没 有能力,使人们发现端倪,将其 的坏念头扼杀在摇篮里;(4) 才胜于德型,他本人也是干坏事 的,而且有能也是歹徒,甚至是 更可怕的歹徒。四种情况中,第 四种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论德才关系
论德才关系【德才兼备,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发挥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
两者相比,德为先,才为主,德就是人品,才的不足,可以通过持续的培养和实践获得弥补,但一个人如果没有“德”,那么他拥有越多的知识,对人民的危害就越大,不能堪于重任】我们正处于和平时期,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越是在优越的环境下,越要重视“德”的作用。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禅师问弟子们:“怎样才能除掉野草?”第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
”第二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除掉杂草。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除根,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我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再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用各自的办法都不能彻底铲除杂草,而禅师的那块原本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草了,取而代之的是茁壮的庄稼。
弟子们这才明白: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
品德就像庄稼,要想清除心灵上的杂草,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德修身。
以德修身是为人的第一品德要求,领导干部的威信也是从品德形象中树立,古人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以才服为中,以力服为后”。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成为干部,他怎么可能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处事公道正派、做人老实本分、干事勇于担当、为官清正廉洁,怎么可能使下面的人信服。
所以,我们要有“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更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达成外王的事功,在“修己”中“安人”,真正达到以“德”治人。
政治品德是领导干部的为官之本,立业之基。
干部的德,应当包括政治和人品两方面,即讲理想、信念、宗旨;讲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也包括做人的基本道德,如诚实坦荡、不讲假话,正直善良、有同情心,不阿谀奉迎、不投机取巧、不嫉妒他人、不幸灾乐祸、不落井下石等等。
领导者的德与才
领导者的德与才领导者是综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等资源,通过有效管理而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人。
古往今来,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同其德才有着密切关系。
德与才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的领导力,并对所属群体产生巨大作用。
本文试就领导者的德与才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德既道德与品行,才为能力与才干,综合中国历史,德与才历来是用人的关键问题。
宋朝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根据德才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全尽叫“圣人”,德胜才叫“君子”,才胜德叫“小人”,才德皆无叫“愚人”。
在我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由于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德与才有过不同的侧重。
战国时期,唯才是举;两汉时期,唯德侧重;隋唐之后,强调德才并举。
如汉朝规定选吏的标准是:“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快。
”(《后汉书·百官志》)在这个标准里,德是第一位的。
诸葛亮把德的概念具体化为对国家和阶级利益的行为准则,把用人标准概括为“忠”,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他忠于蜀汉政权。
唐太宗也说:“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业为准。
”无产阶级政党也十分重视领导者的德才问题。
斯大林在讲到干部标准时指出:“挑选工作人员,第一要根据政治标准,就是说,他们是不是值得政治上信任;第二要根据业务标准,就是说,他们是不是适合做某一项具体工作。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选拔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选决问题。
”(《周恩来选集》第130页)陈云说:“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
”(《陈云文文选》第146页)邓小平同志也说:“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0页)当然,我们无产阶级对德的认识,同剥削阶级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对德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对德与才的看法
对德与才的看法德与才是人们常常讨论的话题,它们代表了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德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而才则指的是一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在人们的眼中,德与才都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它们的重要性和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德比才更重要。
他们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培养来提高自己的才能,但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却很难改变。
一个有德行的人,无论他的才能如何,都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而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才能,也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他们认为,德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才是一个人成功的补充。
然而,也有人认为,才比德更重要。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决定了他的成就和地位。
一个有才能的人,无论他的道德品质如何,都会受到他人的赞赏和追捧。
而一个没有才能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道德品质,也难以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因此,他们认为,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德只是一个人成功的附属品。
实际上,德与才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人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才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德行可以使一个人受人尊重和喜爱,而才能可以使一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成就。
德行和才能的结合,可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德与才同样重要。
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只有培养学生的德与才并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德与才都是重要的,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个人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才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德与才同样重要。
只有注重德与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标准,对于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方向
品德修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重要问题。
百行以德为首,无论你是做官还是当老百姓,如果品德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当个好官做个好人。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第一要求,看成是做人为官最起码的资格。
我们党培养选拔干部,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并始终把“德”放在第一位。
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即使有某方面的才能,但如果没有德,政治上就靠不住,作风上就不可能过硬,就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就信不过。
如果我们重用了有才无德的人,就会误国害民,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干部被带病提拔,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曾经被群众称为“五毒书记”的张二江,在监狱服刑的几年中,已经写出了好几部书,能说他没有才吗?贪官李乘龙在绝命前曾经赋诗云:“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
功名利禄如粪土,荣华富贵如浮云。
如君能出赉赦手,脱胎换骨重卧薪。
”其文才也可见一斑。
退一步说,如果他们没有才能,当初也不可能被培养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
所以,干部的德才兼备要得到群众的公认,那就是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和清正廉洁。
我们党提倡以德治国,干部工作就要不折不扣地以德为首选干部,这样选拔出来的优秀干部才能以德服人,才能适应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让群众满意。
二、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
一个干部如果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也只能是平庸之辈。
因为这类人,缺乏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领导能力,即使有干事创业的愿望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也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更难以开创工作新局面,甚至会贻误事业的发展。
才是重要的,但有才而无德是歪才,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才愈高,如果不用在正道上,对社会的危害也愈大。
一个干部的道德观念决定了他做事的方向,无德之人的能力愈高,做起坏事来后果也愈严重。
因此,有才无德之人比无才无德者还要坏,其危害性也更大,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有德有才方是良才。
只有有德有才之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人才。
因此,我们在选拔和使用干部时,既要注重其“德”,也要注重其“才”。
这就是说,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只有选到这样的干部,才能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
三、德与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干部的德与才是有机统一的,德是思想基础,才是服务的本领,二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我们所求的干部。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对德才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精辟的论述。
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就是说,德与才是不能分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
因此,我们在识人用人时,不能只要德不要才,也不能只要才不要德,而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树立德是前提,才是干事创业的条件的选人用人观念。
干部的德与才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才可以转化为德。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干部的才能愈高,他对人民做出的贡献就愈大,德也就愈好。
另一方面,德也可以转化为才。
一个干部只有具备很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才能扎扎实实地工作,勤奋努力地进取,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干部。
我们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要把好政治
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思想品德好、富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干部不能求全责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作出这样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要牢固树立“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的观念,对干部选拔任用,只要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资格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就应该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创造出利国利民的实绩。
总之,在选人用人时,只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正确把握干部德与才的关系,并把它同维护群众利益紧密结合,同提高群众满意度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而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