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重扶阳 用姜附(1)——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合集下载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扶阳思想有争议近几年来,中医界兴起了一个重视人体真阳,擅长重剂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辨治阴寒之证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

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的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渐成体系。

但在“扶阳学派”临床疗效受人瞩目的同时,也颇受争议。

质疑“扶阳派”者,主要是认为“火神派”理论偏激,用药偏执温法,重阳而忽视阴,滥用大剂量附子,弊大于利等。

出现这种质疑的原因:一是部分医者把扶阳学术思想所说的,人体病理上的“阴邪”与生理上的“阴气”概念混为一谈,或不自觉地偷换了概念,故而产生了一些对扶阳学术观点的误解。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习和应用扶阳学说的医者不重视学习《伤寒论》六经理法,没有透彻领会郑钦安学术观点的精髓,没有真正理解扶阳学术思想中“阳”的真正内涵;临证时不详辨舌脉证,逢病多视为阳虚,遣方用药时,应用附子等峻药,不论是功效、剂量,还是作用靶点等都心中无数,且不分病证轻重和个体差异,常盲目大剂量、超大剂量滥用,以致人们颇有微词。

但疗效是硬道理,扶阳学派既然能够存在和兴起,自有其不可否认的临床疗效,应当将其理法观点的核心所在阐释清楚,才能让人们理解和认同,笔者现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做一阐述。

理论根基是《伤寒论》实际上,真正的扶阳学术思想创始人应当是张仲景,张仲景是最擅长应用扶真阳、温中阳、回阳通阳方药的。

《伤寒论》的精髓除了保胃气,存津液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的。

六经中三阴经理法阐释详尽,三阴方证,皆为虚寒之证,经方中有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温热药的方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都是治疗真阳亏虚,或阳衰寒盛之大病重症的,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扶阳气而祛邪。

四逆汤等经方用活了(用好附子),的确能够大大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可以说,扶阳学说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在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创制的扶阳论中,四逆汤、建中汤是祖方,附、桂、姜、草则是根本之药,尤以附子最为常用,也最能代表其扶阳理念。

郑氏临床时,常附桂相伍,多用于扶下阳(坎);附草相伍,多用于扶上阳(离);附姜相伍,多用于扶中阳(坤)。

毫无疑问,附子是核心,在方剂中是左右方药功效走向的重要因素。

因而,弄清郑钦安如何使用附子,掌握其运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是揭开郑氏扶阳之秘的一个重要入口,同时也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郑氏附子方组成结构在郑钦安46首药物和主治明确的方剂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共13首,其中《医法圆通》1首,《医理真传》12首,其中“阳虚证问答”8首、“阴虚证问答”1首、“杂问”3首。

这13首方剂中,8首的原方为伤寒方,1首为后世方剂,4首是郑氏的自创方。

附子方用药分析13首附子方的用药非常分散,共涉31种药物,其中只用过1次(即仅见于一个方剂的)19种,它们是:饴糖、地黄、当归、阿胶、龟板、龙骨、牡蛎、葱白、川椒、砂仁、半夏、麻黄、桂心、黄土、蛤粉、茯苓、乌梅、大黄、黄柏,药性是偏温偏补的。

出现在2个以上方剂中的药物有12种,它们是:附子(13次)、炙甘草(8次)、生姜(4次)、干姜(3次)、桂枝(3次)、人参(2次)、大枣(2次)、白芍(2次)、细辛(2次)、白术(2次)、黄芩(2次)、黄连(2次)。

这些药物中,除了附子和炙甘草,其使用率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若将它们看作一个药物组合,是否能找到郑氏处方用药的特点呢?答案应是肯定的。

笔者作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只用这12味药物来组合成《伤寒论》中的方剂,不考虑剂量。

经反复比对,组配出的伤寒方共19首。

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方剂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过半数(10首)方剂有附子,在方中多作臣佐之用。

其次为桂枝,有9首,在方中多为主药。

其二,桂枝汤加减的药物组配最为常见,方数达11首,如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但其中含有芍药的方剂很少。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

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

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

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比较多的中医同仁对于附子扶阳可能有一点点误解。

附子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扶助生命的先天一气及原动力,而不是说我们理解的那种单纯的火和热。

郑钦安,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表明其重扶阳气,而扶阳学说则一定有深刻的内涵。

比如,郑钦安提出了“万病一阴阳耳”,“阳气不足,百病丛生”,“人身一团血肉之躯, 阴也, 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真气存一日, 人即活一日, 真气立刻亡, 人亦立亡”的生命密码。

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方剂,其中一个就是潜阳丹,其方极简也极效,郑钦安亦赞其“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

”潜阳丹出自郑钦安《医理真传》,全方由“西砂仁,附子,龟板,甘草”四味药组成。

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所以这潜阳丹的主要作用在于潜,因为火的特点是向上的,如火柴点燃之后火苗是向上的,天然气燃烧时火苗也是向上的,古代的烽火台之所以可以作为报信的方式,是因为火与浓烟是向上的。

所以肾阳不足,同时有肾阳飞越之象,用它温之潜之,让阳气归入于肾,不要妄动。

潜阳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一个健康的身体,必然是:坚固而又温和的下面,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

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耗精过度。

(郑钦安轶事)只从阴阳做文章,吐血也用四逆汤(转)

(郑钦安轶事)只从阴阳做文章,吐血也用四逆汤(转)

(郑钦安轶事)只从阴阳做文章,吐血也用四逆汤(转)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

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

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

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附子、熟附子)等大辛大热药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由于年代久远,一般人对他的生平事迹、医学贡献,都不大了解。

但我国中医学界,却根据他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推崇他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了他在医学史上的地位。

郑火神原名寿全,字钦安。

道光四年(1824)生于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

祖父郑守重,是乾隆时的拔贡。

父亲郑本智,屡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遂退而团聚一个私馆,教了二十来个大小不等、程度不齐的学生。

钦安是一个独子,五岁即从父读,稍长,博览群书,年十六已读完四书五经,随父亲从邛崃迁居省城成都。

其父因屡次困于场屋,痛恨科举压抑人才,令其子拜成都德高望重的一代通儒兼名医,号称愧轩教主的刘止唐为师,专门学医。

刘氏见他聪颖异常,好学深思,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大师门,要他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以明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张仲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论》)立法立方的要旨。

到了二十四岁(1848)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

郑钦安在师承刘止唐的医学理论基础上,博览古今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

中年以后,为将艺术传于后代,除诊病外,就课徒著书。

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列举数十条目,详论人身疾病的内因、外因、阳虚、病情实据、用方用药、活泼园通之妙。

其中辨认一切阳虚症法,阴虚症法,及阳虚症问答、阴虚症问答,均有独到见解,极切实用。

五年后,即同治十三年(1874)又刊行《医法园通》,自叙谓:“天地一阴阳耳,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故采取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判以阴阳,经方时方,皆纳于内,俾学者易于进步,有户可入。

“火神派”鼻祖,原来你是这样的郑钦安!

“火神派”鼻祖,原来你是这样的郑钦安!

“火神派”鼻祖,原来你是这样的郑钦安!小编导读清末著名医家郑钦安,“火神派”开山之祖,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人称“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巴蜀。

郑氏之后,“火神派”名家辈出,如卢铸之、祝味菊、李可等,多取法于郑氏,而各有创建,享誉医林。

今天,小编和您一起来领略郑钦安的扶阳思想!但本文作者经研究发现,郑氏只“重阳扶阳”的说法有失偏颇。

到底是什么情况?且看正文!关于“火神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有学者指出,“火神派”产生之初,正值温病学派兴盛,用药多寒凉轻灵,相延日久,出现崇尚阴柔、恣用寒凉的流弊。

在此背景下,郑钦安提出重阳扶阳的学术主张,反对过用寒凉,目的希冀“为医林之一助”。

我们认为,郑氏善于扶阳,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如果简单认为郑氏“重阳扶阳”,则属对郑氏的误解。

兹分辨如下。

一、论郑氏的学术渊源郑氏医学,除《伤寒论》《内经》外,主要取法于《周易》。

郑氏深通《易理》,并在其著作中援易说医,可谓是清末医易会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在《医理真传》一书中,开篇即是“乾坤大旨”“坎卦诗”“坎卦解”“离卦诗”“离卦解”,明天地阴阳之道,揭示“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的道理。

郑氏学说的另一个渊源是陈修园。

郑氏在《医理真传》的自序中说:“所览医书七十余种,每多各逞己见……使人入于其中而茫然。

近阅闽省陈修园先生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

”其书中,亦颇多援引陈氏说处。

可见张仲景之后,郑氏最推崇的医家应属陈修园无疑。

郑氏推重经典,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擅用经方起大症难症,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受陈氏影响的。

郑氏医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是清末的大儒刘沅。

来自刘氏的影响,应该说更大于陈氏。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再讨论,此先揭过。

二、论郑氏论病最重阴阳郑氏论病,最重阴阳。

在《医理真传》自序中,郑氏开篇即谓:“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

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用制川乌配干姜、酒制大黄温中导滞(制川乌用15g,干姜9g,酒制大黄6g;儿童减量,用制川乌6g,干姜3g,酒制大黄3g)。

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祝味菊温养筋骨法的组方用药特色,有点象地黄饮子,但祝味菊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而地黄饮子则肝肾阴阳并补,以补肾填精为主,兼以化痰开窍。

转贴:论“如何保持肾阳长久不衰” 百度空间...zgbyzgs阴精既生,在阳气作用下,又能阴中化阳,使阳气更加充实,包括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也包括肾阳。

若遇热证还用姜桂附,那不是火神派,那是误诊或是火神派的败类打着火神派的旗帜招摇撞骗。

阳主动,阴之使也,此时显然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显然是当睡不睡阳气不藏所致。

扶阳法有多种,并非都靠附子,而这类"假火神"处方时动则开附子四五百克以上,炫耀胆大,不知火神派三昧,败坏火神派名声,他们是火神派的掘墓人中医火神派探讨yunhaizouyi...中医火神派探讨本书是《中医火神派探讨》之第二版,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郑钦安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了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火神派资料汇编(艾灸信徒火神派资料汇编(火神派资料汇编(完整版)目录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126 认知火神学派感悟扶阳心法——读《中医火神派探讨》(王辉武) (292)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首重扶阳擅用姜附淄水渔夫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张存悌郑钦安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他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

历代中医大家对扶阳的见解和扶阳思想的传承(一)张仲景对扶阳的看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保胃气,顾护阳气的重要观点。

在他自序中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认为“寒”是导致各种外感内伤杂病的原因。

阳气的盛衰也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特别是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是阳气的盛衰和胃气的有无。

阳气的盛衰甚至可以决定病人的生死,少阴病的死证“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这些死证都是因为阳气的衰败导致的。

还有人做过统计,在《伤寒论》中明显谈到阳气的损伤的条文基本上是二分之一,在有记载的112个方子中,运用辛温热药的处方共有85个。

112个方子中有85个方子都是辛温热药组成,著名的方剂有四逆汤、理中丸、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损阳伤正的病理和证治在仲景的论述当中是十分突出的。

(二)扶阳门派创始人郑钦安对扶阳的看法该派创始人是清末著名医学家郑寿全。

郑寿全,字钦安,生于四川邓州,今为邓峡固骆镇人,其学医于一代儒医刘止唐,深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体悟先贤立论之原旨,勤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扶阳”思想。

郑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药物和辨证体系。

郑钦安推崇阳气,认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亦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

他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一虚,则万病丛生。

他亦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火神'。

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

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

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

”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

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承其衣钵,皆为火神派传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人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竞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门人有陈苏生、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等。

吴佩衡与祝味菊二公均以擅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祝附子”,声名著于国内医坛,为近现代火神派代表人物,人皆知吴、祝二公擅用附子,却罕知郑钦安乃其学术宗师,可能与年代久近有关。

唐步祺(1917~2004),四川名医。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

四川邛崃人。

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

《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

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芴……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

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垌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篇一一、引言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功能逐渐衰减,内分泌波动较为频繁的阶段。

其中,汗证作为一种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常因身体阳气虚弱,卫阳不足而导致。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郑钦安扶阳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的体会,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郑钦安扶阳思想概述郑钦安扶阳思想是中医扶阳学派的重要代表,强调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扶阳思想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围绝经期女性因体内阳气渐衰,常表现为自汗、盗汗等汗证症状,这与扶阳学派的观念相契合。

三、围绝经期汗证辨治在围绝经期汗证的治疗中,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首先,要明确汗证的类型,如自汗、盗汗等。

其次,要分析患者的体质、病因及病情轻重,确定治疗原则。

在扶阳思想指导下,治疗围绝经期汗证需从温阳益气、调和营卫等方面入手。

四、治疗方法及体会1. 温阳益气法:针对围绝经期女性阳气虚弱的特点,采用温阳益气法以补益阳气。

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改善自汗、盗汗等症状。

2. 调和营卫法:通过调和营卫关系,使机体阴阳平衡。

常用方法包括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以及中药内服等。

这些方法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汗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如对于体型偏胖、痰湿较重的女性,可配合祛湿化痰法;对于情绪不稳、肝郁气滞的女性,可配合疏肝理气法等。

4. 心理调护:围绝经期女性常伴有情绪波动、焦虑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调护,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语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温阳益气、调和营卫等方法,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汗证症状。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篇一一、引言围绝经期,是指女性在生理上过渡的一个特定阶段,通常伴随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及多种疾病。

汗证作为其中的一个常见病症,困扰着众多女性,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而中医界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郑钦安扶阳思想为主导的辨治方案,现就其在围绝经期汗证的应用与个人体会进行探讨与分享。

二、郑钦安扶阳思想简介郑钦安扶阳思想,作为中医的一种理论体系,主张扶助阳气、温补虚损。

该理论强调人体阳气的充盈是健康之本,因此通过扶阳补虚,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围绝经期汗证特点围绝经期汗证,主要表现为异常的汗出症状,如潮热汗出、自汗等。

这一病症的发生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看来,这一病症多与阴虚阳亢、气血失调等有关。

四、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针对围绝经期汗证的特点,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进行辨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辨病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详细的辨病辨证,明确病因病机。

2. 扶阳补虚:根据患者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采用扶阳补虚的方法,如温补脾肾、调和气血等。

3. 调整生活方式: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

4.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白术、附子等,以温补阳气、调和阴阳。

五、个人体会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调护,帮助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还要注意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六、总结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实用价值。

在具体应用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郑钦安阴阳学术思想浅议

郑钦安阴阳学术思想浅议

郑钦安阴阳学术思想浅议发表时间:2011-09-02T10:40:08.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钱莹[导读]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代著名医学家。

钱莹(河南开封市中医院 475000)【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406-02 【摘要】本文论述了郑钦安以阴阳为治病总纲、以阳气为主导的学术思想;阐明了郑氏辨证用药,特别是治疗阳虚病善用热药扶阳潜阳的突出特色,道出了郑氏之学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郑钦安阴阳思想浅议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代著名医学家。

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享年87岁。

是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著《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诸书。

郑氏辨证只分阳虚、阴虚,擅用姜、桂、附等辛热药,在学术上具有很突出的个性特征,被后世尊为“火神派”的鼻祖。

1 辨证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张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

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张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园通》郑序)。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这就是郑钦安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首先,阴阳为根本。

郑氏认为阴阳调和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阐明了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

强调人身阴阳二气本为一气,周流全身;二气原是均平,二气均平,自然百病不生,人不能使之和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证阳证所由来也。

指出了疾病发生的根源在于阴阳的损伤,即“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为主”,只有阴阳调和之人,才能六邪不侵,七情不损伤。

扶阳派祖师郑钦安学术思想浅析20150921

扶阳派祖师郑钦安学术思想浅析20150921

扶阳派祖师郑钦安学术思想浅析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郑寿全,字钦安,四川人,清末著名医家,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上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药品组方,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郑火神”、“扶阳派首领”,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辩证论治,阴阳为纲,辨识、治疗临床所见各种病症,同时强调阳主阴从,人身立命阳气为本,形成非常独特的的学术理论体系。

关键词扶阳;阳主阴从;阴阳为纲郑钦安早年师从刘芷塘习医,临证医术精湛,创立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扶阳派,其传人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等著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扶阳派的传人。

郑氏著述颇丰,其有四卷《医理真传》、四卷《医法圆通》、十卷《伤寒恒论》等三本医书刊行于市。

扶阳派的发生和发展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其源于临床实践的同时又从属于临床实践,其理论依据完全取之东方文化作为背景的生命科学,再加上其临床实践之基础深厚扎实,故近十多年来扶阳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1. 辨证论治,阴阳为纲《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郑氏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书研究颇深,在其所著《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中所用方剂来源医著不少于三次者十五种,来源于《伤寒论》的方剂最多,为四十二首。

[2]他“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张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并“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张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在《医理真传》中指出“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万病一阴阳耳”,甚至认为只要把握好阴阳,即“按定阴阳虚实,外感内伤治之,发无不中”,不会出现辨证失误,故在《医法圆通》中督促医者“务要将内外两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1.研究背景:阳气为一身之本,统帅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

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重阳的思想均有所体现。

从《周易》始终强调阳的一面,认为没有阳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

到《内经》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阳气者,若天与同”,阳气一直都是占着主导地位。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阳思想,处处体现扶阳思想,尤以使用桂枝、附子、干姜等辛温药物为要旨。

而后世卢崇汉、郑钦安等医家对扶阳理论也有更进一步发展,扶阳广泛运用现代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也使到扶阳思想不管从理论上或是临床上更加完善,《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的临床著作,其体现的辛温扶阳思想是后世扶阳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故研究《伤寒论》中主要辛温扶阳药物附子、干姜、桂枝的相互配伍运用,能加深对扶阳思想的理解及体会,更好地运用《伤寒论》思想指导临床。

2.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得出附子、干姜、桂枝在《伤寒论》中的相互配伍规律,更加完善对扶阳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加强对中医传统文献专题汇编研究。

首先,分为三个配伍组(桂枝配干姜、附子配桂枝、附子配干姜),对伤寒论中条文进行筛选,选取符合以上三个配伍组的条文方证,然后结合相应条文进行论述,从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并结合导师临床上运用附桂姜配伍的具有代表性的病案进行剖析,进一步分析说明姜附桂三者相互配伍规律。

4.研究结果:《伤寒论》进一步发展了扶阳思想,将扶阳运用于临床,“以阳气为本,时时顾护阳气”的思想始终贯穿如一。

而《伤寒论》扶阳思想重点体现在温阳药物附子、桂枝、干姜等药物的运用上,而这三种药物各自相互配伍扶阳之意更强,能更好地弄清三种药物的相互配伍规律,则能更进一步了解扶阳思想的精髓之意。

通过对三种药物各自相伍条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干姜配桂枝,使干姜所生之阳透达周身,而不致于首中而壅滞,桂枝得干姜则温阳扶正祛邪之力倍,对于表邪下陷致下利、中焦脾胃阳虚、寒湿水饮内停胸腹、阳气郁遏尤为显效;附子与桂枝相配,附子补火助阳,解散寒凝,有“推墙倒壁之功”,但其性走而不守,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升降出入尽所宜之,而桂枝善走气分,通行肌表营卫,二者相伍,更增扶正散寒,解表祛邪之力,常治疗卫表阳虚夹风寒湿表邪未解之证;姜附二药相须为用,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同时生附子的走窜之性随干姜内敛,直入内脏,扶其弱阳,而成其回阳救急、力挽狂澜之功。

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

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

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梳理和总结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的影响,以达到溯本求源之目的,为更好的学习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1.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以吴佩衡先生著作《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医药简述》《中药十大主帅》以及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为主要文献材料,开展研究。

2.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在研读上述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3.运用对比鉴别法归纳郑钦安与吴佩衡扶阳思想上及临床用药上的异同,梳理郑钦安对吴佩衡先生扶阳学术思想产生的影响。

内容1.收集整理吴佩衡先生著作中用以阐发自身见解或注释前人观点的论述。

2.整理郑钦安扶阳思想以及与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相关的论述。

3.结合《伤寒论》的相关内容比较郑钦安与吴佩衡在扶阳学术思想之异同。

4.总结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原因、内容,梳理吴佩衡先生扶阳学术思想形成脉络。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乾坤坎离、脏腑生克、五行六气、三焦六经、气血水火、外感内伤等均以阴阳为纲,形成非常鲜明而独特的的学术体系和理论特色。

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并把这种观念称之为“阴阳至理”。

1.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郑序)。

“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突出阴阳作为辨证总纲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郑氏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这一观点,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在郑氏学说中,“阴阳至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部《医理真传》通篇都贯穿着这一学术思想。

“认证只分阴阳”,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体现了《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和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具有高屋建瓴,执简驭繁的辨证特点,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反复阐述这一观点:“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予治一切病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见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秘法,实度世之金针。

”“万病起于一元伤损。

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病有千端,漫云易为窥测,苟能识得阴阳两字,而万变万化之机,亦可由此而推也。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
赵进喜;贾海忠;储真真;赵勇;张洪钧;顾然;汪伯川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7(10)1
【摘要】郑钦安为清末著名医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合称《郑钦安医学三书》。

阐发经典,结合临床,强调明辨阴阳,突出中气,临床擅长应用大剂量姜、桂、附等,屡起沉疴,被今人奉为扶阳派宗师。

认真研读郑氏三书,即可发现郑钦安学宗仲景,问师陈修园,实际上阴阳并重,临床常用寒凉药,以治热证。

提示善读书者,一定要读原著,不可为时人偏见所惑。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储真真;赵勇;张洪钧;顾然;汪伯川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慈方中医馆;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
管内科;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体质医学门诊;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
学院;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当归芍药散辨治月经过少伴痤疮误用姜附剂验案举隅
2.焦安钦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总结
3.首重扶阳擅用姜附(1)——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4.注重扶阳擅用姜附(3)——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火神派探讨》4

《中医火神派探讨》4

《中医火神派探讨》4《中医火神派探讨》4三、常用扶阳方药举隅郑钦安用药讲究精纯不杂,其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等。

药味颇精,所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也。

其中,“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自是首选药物。

干姜用为补脾阳主药。

桂枝用为补心肺阳气主药。

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兼善气化,小便不利者多用之。

如“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方用四逆汤加安桂’’(《医理真传卷二》)。

吴茱萸用为厥阴主药。

如“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切饮食者……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

乳头属肝,乳盘属胃,故决之在肝胃也。

此病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医理真传卷二》)。

又如“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朱,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者……此厥阴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也。

夫两胁者,肝之部位也,方用四逆汤重加吴茱萸” (《医理真传卷二》)。

凡见气机上逆者,多加砂仁、吴茱萸、半夏、丁香等,如:“反胃者……有因胃阳不足,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加吴萸、半夏之类是也”(《医理真传卷四》)。

关于方剂,郑钦安提倡“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但作为一个伤寒学家,他确实偏重经方,善用经方,有道是“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症候,决不有差……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

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

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白通之类是也。

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医理真传卷四》)。

因为经方已广为人知,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但四逆汤作为其最常用方,视为“补火种之第一方”,故将郑氏对此方的论述予以简介。

他认为“四逆汤力能扶先天之真阳",并非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所以大大扩展了四逆汤的治疗范围。

火神派重视阳气,肾阳为本

火神派重视阳气,肾阳为本

火神派重视阳气,肾阳为本郑钦安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之义,提出火神派最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重视阳气,崇尚扶阳。

也就是说,在阴阳两纲中,他并非等量齐观,而是特别看重阳气,阳主而阴从。

在人身各种阳气中,他又特别推重肾阳即元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当然也是人体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1.阳统乎阴,阳主阴从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但是在阴阳两纲中,表面上看,阴阳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处于等同地位,互为消长,缺一不可。

然而在相互消长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却是“阳统乎阴”“阳主阴从”的现象。

因此他认为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阳气,阳为主,阴为从,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血才能固守于内。

二者虽说互根,但又有主次之分。

所以郑钦安特别重视阳气,认为“阳者阴之根”,“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郑钦安推崇辛热扶阳治法,擅用姜附等药,显然都是建立在注重阳气的理论基础之上。

在其著作中,他反复阐述这些观点:“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阳旺一分,阴即旺一分;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

”“阳统乎阴,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

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

”“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医理真传·卷二》)。

2.肾阳为本,人身赖之“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这是郑钦安在注重阳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观点。

人身阳气有上中下部位之分,上焦有心肺之阳,中焦有脾胃之阳,下焦有肝肾之阳,但是,“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下焦肾阳是上焦、中焦阳气之根。

也就是说,在诸种阳气中,他又特别强调肾中阳气的作用,称之为“真阳”、“元阳”、“真火”、“龙火”。

“肾中真阳为真气,即真火”,在其学说中,他亦反复强调这一点。

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

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

从郑钦安扶阳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症的应用近年来,火神派异军突起,以郑钦安的扶阳理论为主的扶阳学派在医坛上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反响,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是独特的、系统的。

火神派的开山宗师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以重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称“火神派(扶阳派)”“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1]。

郑氏“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奠定了医学基础;同时“所览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

郑氏一生著书三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及《伤寒恒论》奠定了扶阳宗师的地位。

郑钦安遵经守旨,以阴阳为纲作为最基本观点,即“认证只分阴阳”。

郑氏在对失眠症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以下是笔者对郑钦安治疗失眠症辨证思想的见解和临床应用,愿以飨同道。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自古以来,不寐即“失眠”之别称,《黄帝内经》亦谓之“不得卧”“不得眠”。

《灵枢·营卫生会》云:“卫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螟”。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螟矣。

”体现阳气正常出入运行与人的睡眠有关,人体的阳气完全入于阴气中则寐,阳气完全出于阴气外则醒,强调了失眠的本质为阳气运行失常,不能入阴。

后世医家论之颇丰,如《医宗必读·不得卧》论其病因:“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景岳全书·不寐》有云:“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痞;不寐者,病在阳而不交阴也。

”综上所述,昼寤夜寐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生理现象,也是阳气消长变化的外在表现,阳气的运行主导人体的寤寐[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钦安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 " 在人身各 种 阳 气 中 "他 又 特 别 推 重 肾 阳 "认 为 是 人 身 立 命 之 根 本 " 这是就正常生理而言 # 那么在病理状态下 " 他自然 ) 万 病 皆 损 于 阳 气 *" ) 阳 气 无 伤 "百 也 重 视 阳 气 "认 为 病自然不作 + 有阳则生 " 无阳则死 # * 也就是说阳气衰 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 故其治病立法 " 首重 扶 阳 "临 症 时 首 先 考 虑 元 气 损 伤 情 况 "以 辛 热 之 药 扶 阳 抑 阴 "擅 用 姜 ,附 ,四 逆 汤 之 类 的 药 物 "形 成 非 常 鲜 明的用药风格" 以致创立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医学流 ’’ ) 火神派 *+ 派’ ! 首重扶阳 元气为本 郑钦安注重阳气 " 我们在前面已经充分论述 " 这 无疑是他推崇扶阳的理论基础 + 那么在人体患病时 " 他 自 然 也 要 以 元 气 为 本 "倡 导 扶 阳 "对 扶 阳 抑 阴 有 着 深刻的见解 " 形成独具特色的扶阳理论 + 这方面郑氏 有很多论述 " 下面归纳 $ 点 + ) 外 感 内 伤 "皆 %/% 病有万端 治之但扶真元 郑氏 说 ! 本此一元有损耳 + *"’") 病有万端 " 亦非数十条可尽 " 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 虽千万病 情 " 亦不能 出 其 范 围 * 0 医 法 圆 通$卷 三. - #) 仲 景 立 法 " 只在这先天之元阴 , 元阳上探取盛衰 " 不专在后天 之五行生克上追求 # 附子 , 大黄 " 诚阴阳二症之大柱脚 卷二. - # 也 */ & 医理真传 郑氏以中风一症为例 " 突出表达了推崇扶阳的观 ) 众人皆作中风治之 " 专主祛风化痰不效 # 予经手 点! 专主先天真阳衰损 " 在此下手 " 兼看何部病情独现 " 用 药即在此攸分 # 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 " 恃此先 天一点真气耳 # 真气衰于何部 " 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 发 # 治之但扶其真元 " 内外两邪皆能绝灭 " 是不治邪而 实以治邪 " 未治风而实以祛风 " 握要之法也 * & 医理真 / 传 卷二. - # 也就是说 " 并非见风祛风 " 见痰化痰 " 而是 ) 专主先天真阳衰损 " 在此下手 *" ) 治之但扶其真元 *# 还有健忘一症 " 老年人居多 " 世多以为心脾不足 " 精血亏损所致为主 " 用药 ) 专以天王补心 , 宁神定志诸 ) 总以精神不足 方 *" 确是市习常法 # 郑氏则认为 " 此症 为主 *" 属阳气亏虚 " 治应培补阳气 " ) 方用白通汤久 服 " 或桂枝龙骨牡蛎散 , 三才 & 封髓丹 - , 潜阳等汤 " 缓缓 / 卷二. - # 突出扶 服至五六十剂 " 自然如常 *& 医法圆通 阳理念 " 令人耳目一新 # 又 如 癫,痫 二 证 " ) 缘由先天 真 阳 不 运 "寒 痰 阻 塞 也 *#) 以 予 所 论 " 真 气 衰 为 二 病 之 本 " 痰 阻 是 二 病 之
辽宁中医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1083
$ $ $ 壶天漫笔 !#
首重扶阳 擅用姜附%!&
’’ ’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存悌
% 辽宁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 辽宁 沈阳 %%"""$& 关键词 ! 郑钦安 ( 学术思想 ( 医话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因 "治 二 症 贵 宜 峻 补 元 阳 "元 阳 鼓 动 "阴 邪 痰 湿 立 消 " 何癫痫之有乎 1 *卷四. / & 医理真传 ) 见下陷不足之症 " 用药总在 再如小儿痘症 " 世医 这参 , 芪 , 鹿茸 , 归 , 芍 " 以为大补气血 " 究竟致死者多 * ) 而不知在人身立命之火种上用药 # * " ) 以为四逆汤乃 伤 寒 之 方"非 痘 科 之 方 "不 知 此 方 正 平 塌 下 陷 痘 症 之 / 卷四. - # 方 " 实补火种之第一方也 *& 医理真传 举 一 反 三 "可 悟 郑 氏 推 崇 扶 阳 思 想 的 真 谛 "即 并 ) 治之但扶其 非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 " 而是 *" " " ) 真元 从扶阳着手 以元气为本 此乃 握要之法 * # %/! 阴证三候 皆宜扶阳 郑氏归纳的扶阳法的适应 症是 ! )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 " 满身纯阴 " 虽现一切证形 " 如气喘气短 " 痰多咳嗽 " 不食嗜卧 " 面白唇青 " 午后 , 夜 间发热 "咽 痛 "腹 痛 泄 泻 "无 故 目 赤 "牙 痛 "腰 痛 膝 冷 " 足 软 手 弱 "声 低 息 微 "脉 时 大 时 劲 "或 浮 或 空 "或 沉 或 / 卷三. - # 显然 " 这 细 " 种种不一 " 皆宜扶阳 *& 医法圆通 不仅指纯阴之证 " 还包括真气上浮和虚阳外越以及阳 虚欲脱诸多阴火假热之证 " 这一点十分重要 # 因为纯 阴之证运用扶阳法是正法正治 " 谁都会用 # 郑氏独到 之处在于对潮热 , 出血 , 目赤 , 耳肿 , 唇红 , 牙痛等诸多 阴盛格阳和阳虚欲脱引起的阴火病症 " 均倡导温热扶 阳 " 这不仅需要学识 " 更需要丰富的经验 # 这也正是郑 氏扶阳理论中最独到之处 # %/$ 三 阳 不 足 分 别 扶 之 阳 气 有 上 中 下 三 部 之 分 " ) 按定上中下病情消息 *" ) 随其所伤而调之 * 治疗应该 / 卷二. - # 所谓 ) 病情有定向 " 用 药 有 攸 & 医理真传 分 # * 这是郑氏扶阳法用药的一个很具体的原则 #) 真 阳 或 不 足 于 上 "真 阴 之 气 即 盛 于 上 而 成 病 "用 药 即 当 扶上之阳 " 以协于和平 # 真阳或不足于中 " 真阴之气即 盛于中而成病 " 用药即当扶中之阳 " 以协于和平 # 真阳 或不足于下 " 真阴之气即盛于下而成病 # 用药即当扶 下之阳 " 以协于和平 # 此三阳不足 " 为病之主脑也 *& 医 卷二. - # 总之 " 理真传 ) 损之于何脏何腑 " 即在所发之 / 处求之 " 用药自有定见 * / 卷二. - # 具体用 & 医理真传 ) 有 当 轻 清 以 扶 阳 者 "大 ,小 建 中 药则讲究圆通活法" 之类是也 ( 有当温养以扶阳者 " 甘草干姜汤 , 理中汤之 类 是 也 (有 当 辛 温 ,辛 热 以 扶 阳 者 "四 逆 ,白 通 之 类 是 / 卷二. - # 也 # 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 * & 医理真传 当 然 应 该 指 出"郑 氏 推 重 扶 阳 "并 非 一 味 追 求 温 热"事 实 上 他 对 阴 虚,火 热 等 阳 证 的 辨 治 也 积 累 了 十 分丰富的经验 " 而且也颇有特色 # 郑氏不仅擅用姜附 等热药 " 而且也擅用硝 , 黄 , 石膏等凉药 " 对白虎汤 , 承 气汤等清热泻火剂的使用都十分纯熟 " 亦堪借鉴 " 因 其不属我们研究的重点 " 故不多作介绍 # 下面举范中
收稿日期 !!""#$"%!&! 作 者 简 介 ! 张 存 悌 &%’()*+ " 男 " 辽 宁 沈 阳 人 " 主 任 医 师 " 学 士 " 研 究 方 向 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
!"#$
林 ! 吴佩衡先生案例以资验证郑氏扶阳理论 " 偏枯 ! 脑血管意外 " 陈 某 # 女 #&# 岁 " 因 $ 脑血管 意 外 %患 中 风 #左 侧 半 身 不 遂 已 经 ’ 年 #口 嘴 歪 斜 #流 清泫涎不止 " 每年秋冬开始卧床 # 次年春天可扶床缓 慢移步 " %()% 年冬 # 病势沉重 # 患者一再告之家人 & 今 冬 难 以 熬 过 #命 备 后 事 #遂 来 求 诊 &入 冬 以 来 #畏 寒 蜷 卧 # 重被覆盖 # 左侧半身不遂 # 骨瘦如柴 # 手足厥冷 " 头 部发木 # 如盛盒内 " 脸面浮肿 # 面色苍白 " 舌质淡 # 苔白 腻 " 辨证 & 半身不遂多年 # 阳气日衰 # 属少阴寒化 # 阴寒 内盛 # 阳虚水泛已极 " 急须回阳救逆 # 化气行水 # 以四 逆汤并真武汤加减治之 # 药用 & 制附片 %!"*+ 久煎 , # 干 姜 &"* # 炙 甘 草 各 &"* # 白 术 ! 茯 苓 各 $"* # 炮 姜 &"* # 上 肉桂 %#*+ 冲服 , " 上方服 % 剂后 # 全身发痒 # 如虫爬行 " 连服 - 剂 # 身上开始感觉轻松 # 头木之感渐消 " 上方随 证 加 减 &遇 有 外 感 风 寒 !关 节 疼 痛 #加 麻 黄 !桂 枝 !细 辛 ’ 阳气渐回 # 则姜附酌减 " 其后 # 又酌加人参 ! 黄芪 ! 当归 ! 菟丝子等 # 以增助阳益气 ! 活血养血之效 " 如此 坚 持 服 药 半 年 #面 色 渐 转 正 常 #浮 肿 消 退 #食 欲 倍 增 # 四肢变温 # 精神好转 " %()! 年 - 月已能起床 # 依靠拐杖 或他人搀扶 # 能缓缓移步 ’ 到同年 ) 月 # 即可丢掉拐杖 而行 ") 年来再未卧床不起 # 能料理家务 ( + 范中林六经 辨证医案选) , " 按 中风 偏 枯 已 经 八 年 #病 势 沉 重 #若 按 通 常 治 法 # 可能以益气活血为法 # 选用补阳还五汤之类套方 " 范氏观其舌证 # 认为少阴寒化 # 阴盛阳衰已极 " 故投大 剂四逆汤 # 随证加减 # 始终以扶阳为法 # 充分体现了郑 $ 众人皆作中风治之 # 专主祛风化痰不效 " 予 氏观点 & 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 # 在此下手 " ** 治之但扶其 真元 # 内外两邪皆能绝灭 # 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 # 未治 风而实以祛风 # 握要之法也 " % 范中林深谙此旨 # 在案 中说道 & $ 不能按一般中风之常规论治 %# 而是 $ 治之但 扶其真元 %# 始终用大剂四逆汤加味治之 # 终于起此八 年沉疴 # 扶阳理论得以生动体现 " 石淋 ! 肾结石" 黄某 # 男 #-- 岁 " 患者以腰痛数年 而 住 入 昆 明 军 区 某 医 院 治 疗 #经 . 线 摄 片 检 查 #发 现 右 肾 肾 盂 有 %" 粒 结 石 影 象 # 小 如 花 椒 # 大 至 蚕 豆 # 诊 断为 $ 肾 结 石 %# 因 身 体 虚 弱 不 能 耐 受 外 科 手 术 # 遂 出 院 延 吴 佩 衡 先 生 诊 治 " 腰 痛 已 久#时 有 所 发 #痛 如 绞 作 # 延及腰腹 # 下引宗筋 # 痛甚则神怯而畏寒肢冷 " 小 腹胀痛 # 小便短涩 " 饮食欠佳 # 精神缺乏 " 舌苔白滑而 厚腻 # 脉沉迟无力 " 辨为肾脏寒极 # 寒湿不化 # 内结成 石 # 以温肾扶阳温化之法治之 # 投以四逆汤加味 # 药 用 & 附 片 &"* # 杜 仲 %"* # 桂 枝 $"* # 干 姜 -"* # 茯 苓 $"* # 上肉桂 %"*+ 研末 # 泡水兑入 , # 北细辛 &* # 甘草 &* " 服 药 %% 剂后 # 相继经尿道排出结石 - 粒 # 其中曾 有 % 粒 较 大 者 #排 出 时 嵌 于 尿 道 口 #尿 线 中 断 #其 痛 非 常 #经 用镊子夹出 " 经 . 线复查 # 尚余 & 粒结石 # 但影象均较 前为小 # 原大如蚕豆者已不复见 " 唯因肾寒日久 # 腰尚 冷 痛 #结 石 未 全 排 尽 #其 法 不 变 #继 以 扶 阳 温 化 法 #药 用 & 附 片 %""* # 干 姜 #"* # 狗 脊 %"* # 北 细 辛 &* # 薏 苡 仁 $"*# 桂 枝 $"*# 上 肉 桂 %"*+ 研 末 # 泡 水 兑 入 , # 甘 草 各 %"*" 因服药有效 # 信心不移 # 连服不断 # 病情大 减 # 食 增 神 健 # 体 质 大 为 好 转 # 前 后 相 继 数 %" 剂 # 腰 痛 已 不 复作 # 开 始 恢 复 工 作 " 再 以 上 方 加 减 # 数 月 后 # 最 后 % 粒结石亦随尿排出 + 吴佩衡医案 , " 按 见石不治石 # 而能成功排石 # 靠的是 $ 治之但 扶 其 真 元 %# 从 扶 阳 入 手 # 用 大 剂 四 逆 汤 加 味 # 生 动 的 体现了扶阳理论的威力 " 全案始终未用一味排石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