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流派与吴生元新 (1)
吴生元教授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血液病经验举隅
鼓, 此治病 必 求 于本 之 真意 。
2 慢性 再 生障碍 性贫 血病 案
患者 , 张某 , 男, 3 8 岁, 急性 白血病 ( M5 ) 。 行 MA
方 案 化疗 2周 期 后 出现 口腔溃 疡 , 予 局 部外 涂 粒 细 胞 集 落 刺激 因子 , 生 理 盐水 加 利 多卡 因 、 地 塞 米松 、
行ma方案化疗周期后出现口腔溃疡予局部外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理盐水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庆大霉素vitb6等注射液分次漱口口服清热解毒中成药等无好转
第 3 6卷 第 3期 2 0 1 3 年 6 月
云 南 中 医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蜂房 1 0 g , 桔梗 1 0 g , 甘草 1 0 g 。连 服 3剂 , 口腔 溃 疡 明显 好转 , 饮食 增 加 , 二便通畅, 舌淡 苔 白 , 脉 沉细 。 守 方 继服 5剂 , 溃 疡愈 合 。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马迪;吴燕;张芸;吴生元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6(011)008
【摘要】通过对吴氏扶阳学派的起源、发展、学术特点的梳理,论述中医对甲减病因病机的分析,探讨并总结了吴氏扶阳思想在甲减诊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运用扶阳思想诊治甲减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1429-1432)
【作者】马迪;吴燕;张芸;吴生元
【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经验探讨 [J], 姜丽娟;李加云;马源泽;王敏江;吴生元
2.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治疗脾肾阳虚型滑胎36例 [J], 姜丽娟;郭方兰;吴生元
3.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J], 朱熔;王宇静;吴生元
4.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J], 朱熔;王宇静;吴生元
5.基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 [J], 杨翼豪;吴文笛;姜莉云;许云姣;周瑞彬;蔡悦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
“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在近代的创新与发展任何一种事物的生长都是从其内部进行的,即使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也要有选择性地将其转化成能够融于自身的养分,使其能够完全融于自己的肌体。
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固然不会例外,其理论的创新必然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这种创新就是对传统的一种拓展,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完善,而不是一种对传统的肆意否定和替代性的抛弃。
就在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多数中医学界人士怀着一种文化自卑的心理走向西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西方文化中的医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去改造中医和创新中医的工作上时,真正的中医理论框架内的创新并没有停止,一个现代性的中医学派正在走向壮大,它就是发源于四川地区由清末名医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在由郑钦安开创的重阳理论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具备了一个学派的典型特征:在学派理论上,已经形成了重阳的病因病机分析、扶阳的辨证论治以及善用温补肾阳药物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在学派传承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琪、卢崇汉和李可等众多名医组成的学派组织。
下面我就以这个最新的中医学派作为中医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成功的理论创新案例,来阐明中医理论创新的特征和规律,继而为中医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一、扶阳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其创始人为郑寿全。
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
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山西李可先生等等,其成员队伍日益壮大。
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以一种学派在现代著称,就是以郑钦安为开拓者的几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建构,已经形成了不同于中医史上出现的其他学派的个性化理论特征,并以这些特征著称于世。
肖泓教授从伏痰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
肖泓教授从伏痰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作者:史永禄张庭瑞凹四平王勤肖泓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4年第01期摘要:肖泓教授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该病的病机传变及临床特点,导师十分重视伏痰致咳,并结合表里之辨将慢性咳嗽分为“慢性咳嗽急性加重期”和“慢性咳嗽持续期”。
慢性咳嗽急性加重期以“风寒”引动“伏痰”为主,病机属于“风寒束肺,痰饮内蕴”,急當“解表散寒,宣肺祛痰”;慢性咳嗽持续期,主因“肺脾两虚”及“伏痰不化”,治以“补肺健脾,宣肺化痰”。
关键词:慢性咳嗽;伏痰;分期论治;肖泓教授;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1-0001-05咳嗽既可以是肺系疾病的一个非特异性的症状,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疾病名称。
咳嗽在中医里一般是指由于感受外邪和(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从而引起咳嗽做声、咳吐痰液的病症。
目前慢性咳嗽在临床上一般是指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病程通常>8周,且普通胸片未见特殊异常的呼吸系统疾病[1]。
而慢性咳嗽的常见的疾病谱主要包括如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道反流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嗽变异性哮喘及变应性咳嗽等[2]。
综合有关文献及流调报道,我国当前成人慢性咳嗽患病率在2.0%~28.3%之间,这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而且也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与医疗负担[3]。
针对慢性咳嗽,目前常规的西药治疗效果不满意,还存在部分滥用抗生素和镇咳药[4]等情况。
而中医治疗咳嗽讲究辨证论治及标本兼治,相对西药的治疗简效便廉且不良反应少[5],故中医在治疗慢性咳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肖泓教授系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吴氏扶阳学派吴生元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从事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功底,特别是对慢性咳嗽有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临床上取得较为良好的疗效。
彭江云教授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
彭江云教授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作者:张丽琴顾玲丽张丽燕粟荣吴洋彭江云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4年第06期*基金项目: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号)第一作者简介:张丽琴(1994-),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风湿病研究。
△通信作者:顾玲丽,E-mail:*****************摘要: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皮痹”范畴,彭江云教授认为本病以阳虚瘀阻为基本病机,先天不足、阳气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内外合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生瘀,瘀血痹阻经脉,而致皮毛、经络、肌肉失养而成本病。
治疗以扶阳固本、活血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用药原则一是重用温阳药物为主,特别是附子,二是配伍活血通络之药加大通络之效,临证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皮痹;系统性硬化症;温阳通络;名医经验;彭江云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6-0001-03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类以皮肤和(或)脏器发生进行性纤维化、胶原过度沉积和明显的血管改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
临床表现为四肢或躯体皮肤的增厚硬化、肤色黧黑、雷诺现象、手足破溃,病程中后期可累及肺、食道、胃肠、心、肾等多脏器,出现咳嗽咯痰、胸闷、心悸、吞咽困难、纳差、腹胀等症状[3-4]。
西医治疗多使用糖皮质激素、传统DMARDs、扩血管药及抗纤维化药等药物,但临床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大[5-6]。
SSc归属中医学“皮痹”、“肌痹”“肺痹”等范畴,皮痹之名首见于《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彭江云教授在临证辨治皮痹多从温阳、通络入手,重视“扶阳固本、活血通络”,遣方用药时擅以附子配伍活血通络之药取效。
扶阳学派
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是近代中医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创始人为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今有卢崇汉、刘力红等。
首届扶阳论坛于2007年12月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第二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于2008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
第三届扶阳论坛于2009年10月23至25日在上海召开
2011年11月11日,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召开
2012年11月27-29日,第二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届扶阳论坛于在成都举行。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辨治痛风的特色和理论探析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辨治痛风的特色和理论探析
肖妮沁;郗域江;沈嘉艳;杨小又;李兆福;彭江云;谢招虎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24(51)3
【摘要】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历经五代传承,在痹证的辨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流派第二代传承人、国家级名中医吴生元教授认为痛风可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湿阻,痰瘀互结”,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病机要点为“湿热壅盛、痹阻经脉”,据此提出了健脾渗湿和清热通络的治法,并创立了健脾渗湿方和清热通
络方分别用于痛风非急性期和急性期的治疗。
流派第三、四代传承人彭江云教授和李兆福教授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以“清热通络-健脾渗湿”序贯疗法为主治
疗痛风的辨治体系,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
该文从理论层面对流派的辨治思路及理
论依据进行阐述,以期为痛风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肖妮沁;郗域江;沈嘉艳;杨小又;李兆福;彭江云;谢招虎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市延安医院呈贡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床“亚阳虚证”辨治探讨
2.临证辨析“少火”与“壮火”——基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对“少、壮”之火认识的探讨
3.云南吴氏扶
阳学术流派治疗阳虚发热证经验浅析4.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证运用扶阳复圆汤的学术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阳派的发展史
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强调温补、扶阳,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下面是对扶阳派的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在明朝中期,阳虚症增多,扶阳治疗思想开始出现。
一些医家开始重视阳气的不足,主张用大温大补之剂来提升阳气,以治疗阳虚之证。
到了清朝时期,扶阳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郑钦安、卢铸之等。
郑钦安擅长运用温补药物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其学术思想被后人整理成书,成为扶阳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卢铸之则是扶阳派的代表医家之一,他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到了近代,扶阳派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医专家和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
同时,一些中医诊所和医院也开始引入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如艾灸、药熨、按摩等,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
总之,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当然,由于扶阳派的理论和实践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掌握。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学习一些基础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再逐渐深入学习和实践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中医扶阳派的起源,开山鼻祖郑钦安
中医扶阳派的起源,开山鼻祖郑钦安扶阳派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扶阳,喻称“善用热药之良医为一炉火也”,是对擅长应用附子等辛热补火(阳气)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扶阳”者,显然含有对其擅用附子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子在热药中的首要地位和代表意义,称某医家为“某附子”者,与“某扶阳”是等同含意。
所谓扶阳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3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扶阳派医家和传人被冠以“某扶阳或“某附子”雅号,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扶阳派。
历史上,各家医派虽然都有自己的一家学说,但是在理论上有继承,有发展,则是各家医派的共同特点,任何医学流派的形成都是继承经典理论和前辈经验的结果。
可以说,每个医学流派都有其学术渊源,都可在前辈医家著作中整理出其思想脉络来。
比如金元四大家虽然各树一帜,但都学有所本,均以《内经》为宗,并吸收前辈或同时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抓住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研究课题如脏腑病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深入钻研,并有所创新而独树一帜,成为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扶阳派的
菊医案选》等;吴佩衡之
《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卢铸之之案,历代医家经典论述及古今医家应用经
《扶阳经方临证精要》
是以扶阳经方的临床应用为主线,对扶阳经方进行全方位的阐释,
读者对扶阳中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知,以便用于临证、提高疗效。
《扶阳名家治验良方》
《扶阳名家医案评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
例,其中不乏名医名家,在记述医案的同时还附有医家对病案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扶阳”论治的经验总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扶阳”论治的经验总结发表时间:2017-09-30T15:36:34.8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3期作者:唐薇1 时岱1 王正祥1 肖泓2[导读] 现总结肖泓教授运用“扶阳”理论诊治慢阻肺的经验,以兹同道参考交流。
1.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昆明 650500;2.云南省中医医院肺病科昆明 650021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扶阳”理论作为完整的中医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探究,并发扬光大,造福患者。
肖泓教授师从于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一继承人吴生元教授,尽得其传,熟谙其师辨证及用药经验,杏林探法三十余载,临床运用“扶阳”理论诊治慢阻肺经验丰富。
现总结肖泓教授运用“扶阳”理论诊治慢阻肺的经验,以兹同道参考交流。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扶阳”理论;肖泓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rom "Fu Yang" summary treatment experienceTang wei1,Xiao hong2*(1. Master's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yunnan medical college,650500;2. A lung disease in yunnan province,650021)ABSTRACT As a common、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seriously threatens the lives of patients,reduce th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survival and increase the patient's financial burden。
扶阳文化源流
扶阳文化源流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清代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该学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扶阳派的理论渊源上古神农炎帝著《神农本草经》,神农炎帝古称“火神”,在神话中又称太阳神,“火”在中华文化中寓意丰富。
在阴阳理论中,火为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之极也。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
扶阳派起源于四川,但是究其学术思想的根源,却是源远流长。
它萌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经过宋、元、明、清朝等诸多医家的探索和创新,至清代由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1804-1901)最终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重视阳气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在阴阳的关系中,认为阳气是主要的,阳气不足,人体卫外功能就下降,百病乃生。
使阳气受到损伤的,最严重者莫过于寒邪阳气受伤则易形成阴证、积证。
张景岳阴阳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阳重于阴,反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针对性地提出“阳非有余论”,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脉真阳”,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扶阳派的理论特点扶阳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就是重视阳气,认为阳统乎阴,阳主阴从。
提出“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之阴之主也”。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扶阳派最鲜明的理论是:人患病的生理基础是阳虚,病理基础是水盛。
扶阳一派正当时现代医家多数认为,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体质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藜藿之体”,而多是营养过剩的状况,困扰人们生活健康的已经由烈性传染病变成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
云中学子沉痛悼念吴生元教授
云中学子沉痛悼念吴生元教授【编者注】我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中,为缅怀首任校长吴佩衡先生创校贡献,继承扶阳学派学术思想,弘扬先贤作育英才、济世惠民之精神,分别于2014级始创以吴佩衡先生命名的中医学专业“佩衡班”、以云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命名的中药学专业“兰茂班”,至今已连续招生三年。
吴生元教授系吴佩衡扶阳学派学术传承人重要代表,生前多次与“佩衡班”师生坐而论道,对后学师生勉励有加。
惊闻吴老与世长辞,“佩衡班”师生深感悲痛,追忆往昔,吴老言传身教之情景,历历在目,莘莘学子赋辞以悼之。
2014级“佩衡班”江月同学痛挽吴生元教授:《悼吴老》三秋肃杀,霪雨不绝,冬日凄惶,杏林呜咽。
惊闻,吴师生元辞世之噩耗。
天穹崩摧,神州医界痛失巨擘;星火坠海,佩衡学子泪洒青衫。
先生嫡传扶阳世家,悬壶济世;昆滇之畔生民大幸,妙手回春。
大医精诚,辩证精用火神兵将;宅心仁厚,云贵蜀山黎黍得荫。
理法方药,国医衣钵正伺选后辈才俊;桂附姜枣,仁德方技恰好传有缘髦士。
名门世家,良医高第。
庭训幼承家学溥,属学无辍伤寒精。
灵书九卷,玄机妙法悟圆通,仲景越人,医法真传藏恒论。
敷扬钦安弘旨,妙合东垣之说;活用主帅生阳,巧护胃气存阴。
杏林五十春秋淹,附君姜臣沉疴起;半生科研未有穷,西学中用真效证。
甲午之年,为追仰先公佩衡肇起云中岐黄之光,设佩衡班于斯载。
高山仰止,弱冠之龄忝蒙此号,景行行止,承先生谆谆垂训“置身需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
矍铄精神,徐行缓步,仍历历在目;滇中方言,轻语朗笑,尤句句在耳。
晚钟轻徊,吾辈临文咸掩涕,杏林冬雨,同学思贤皆恸泣。
弥生来,神无去;草木滋长拯元黎,神聚初云携魂翊。
天待晴,雨待霁;英灵已登蓬莱域,馨德犹化人间雨。
2014级佩衡班刀正平同学挽悼吴生元教授:《悼念吴生元教授》吴生元老辞世,举界悲思。
今有佩衡学子,特致挽词。
日前天色昏暗,微冷,余慌于琐碎,未觉无异,忽闻吴老仙去,惊愕惘然。
犹忆初见当年,精神所在,语笑皆然,适我辈殊荣,恰吴老术业有道之当时,呈扶阳法业之悉数,有幸闻吴老之道法,甚为贵也。
扶阳第一要药---附子历史渊源
扶阳第一要药---附子历史渊源一.附子系常用药物之一它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经用来治病,并指出附子是一种毒性植物药。
到了公元前220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附子的性能效用,并列为下品;继该书之后,历朝历代的医药学家,对附子的名称、产地、栽培、采集、炮制、成分、药理、适应症、临床应用以及毒性等诸多方面,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们后来者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正反两方面借鉴。
关于附子来历,曾有过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没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
那时候乾元山一带的人体质很差,生病的多,冬天又特别寒冷,到了冬天有不少人被冻死了。
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的疾苦,就提炼丹药给穷人治病。
可是生病的人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
太乙真人发现山里长了一种野苗苗,根底长了一个圆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片子。
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
人吃了这种药能增强体力,冬天吃了又能起防寒的作用。
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的加工方法教给了乾元山一带的人。
后来他又收了哪吨做徒弟,师徒俩又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再创造新方法进行加工,加工出了一种药效比乌药更高的新药来。
人们误以为太乙真人和哪吨是两父子,便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
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师徒关系,于是就把“父”字改为“附”字,称这种药为“附子”。
四川江油栽种附子,始于宋代以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
由于因土壤气候适宜种植,又有传统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所以江油特产的盐附子和附片可谓是道地药材。
近年来,国内外虽有很多部分地区引种附子,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栽培技术和制作工艺各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其质量、疗效均较江油地道附子稍有逊色。
由于其历史悠久,乃为驰名中外的地道药材。
解放前,在江油附子市街的附片局,石牌面上有一副对联写得好:“裕国通商,回阳返本”。
由此可见,附子主产于四川江油市(中坝),即道地药材川附子的产地。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治疗脾肾阳虚型滑胎36例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治疗脾肾阳虚型滑胎36例
姜丽娟;郭方兰;吴生元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6(014)024
【摘要】目的探讨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治疗脾肾阳虚型滑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脾肾阳虚型滑胎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黄体酮胶丸口服;治疗组36例,应用吴氏扶阳学术思想,予鹿仙汤联合黄体酮胶丸口服.所有患者自确诊妊娠后开始服药,均治疗至超过以往妊娠月份后1月,观察2组的保胎疗效,分析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9.44%,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血清生殖激素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治疗脾肾阳虚型滑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姜丽娟;郭方兰;吴生元
【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650021;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昭通657000;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6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J], 马迪;吴燕;张芸;吴生元
2.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经验探讨 [J], 姜丽娟;李加云;马源泽;
王敏江;吴生元
3.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J], 朱熔;王宇静;吴生元
4.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J], 朱熔;王宇静;吴生元
5.基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 [J], 杨翼豪;吴文笛;姜莉云;许云姣;周瑞彬;蔡悦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扶阳”论治的经验总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扶阳”论治的经验总结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扶阳”理论作为完整的中医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探究,并发扬光大,造福患者。
肖泓教授师从于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一继承人吴生元教授,尽得其传,熟谙其师辨证及用药经验,杏林探法三十余载,临床运用“扶阳”理论诊治慢阻肺经验丰富。
现总结肖泓教授运用“扶阳”理论诊治慢阻肺的经验,以兹同道参考交流。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扶阳”理论;肖泓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rom "Fu Yang" summary treatment experience Tang wei1,Xiao hong2*(1. Master's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yunnan medical college,650500;2.A lung disease in yunnan province,650021)ABSTRACT As a common、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seriously threatens the lives of patients,reduce the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survival and increase the patient's financial burden。
As a complete academic thought of Chinese medicine,"Fu Yang" theory is worth learning、exploring and carry forward。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马迪;吴燕;张芸;吴生元【摘要】通过对吴氏扶阳学派的起源、发展、学术特点的梳理,论述中医对甲减病因病机的分析,探讨并总结了吴氏扶阳思想在甲减诊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运用扶阳思想诊治甲减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6(011)008【总页数】4页(P1429-1432)【关键词】扶阳理论;甲减;理论探讨【作者】马迪;吴燕;张芸;吴生元【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1.1 扶阳学派的起源早在150年前,理论上以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的“扶阳学派”,俗称“火神派”,就已在民间兴起,他们擅用附子、干姜、生姜、炮姜、桂枝、肉桂等温热药物为突出特点,其中,尤以擅长大剂量而灵活。
应用扶阳圣药附子,并能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而屡起沉疴大症,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体系[1],堪称“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清代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力倡其扶阳重阳的学术主张,相继出版了《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只为“为医林之一助”!扶阳学派的产生,便风靡一时,蜀中名医卢铸之,作为郑钦安的入室弟子之一,于成都开办“养正医馆”,以“扶阳理论”为基础为世人治病,后又设“扶阳讲坛”,以期传扬该理论,所化者众。
他认为:“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扶阳化阴。
”在郑氏扶阳理论指导下,云南火神派吴佩衡,上海火神派祝味菊,近代火神派卢崇汉,更是在危重症中,敢于大剂量运用附桂姜之类温热药,每起沉岢,又将扶阳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
1.2 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他学派一样,其理论无疑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该句将人身之阳气,比作天空和天空中的太阳,形象的说明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虚邪凑”是扶阳学派临床诊治疾病应当 准确把握的一条核心病机,充分理解阳虚的属性 和特性,掌握感受外邪的差异性,方能将扶阳理 论活泛的应用临床于实践。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在治疗疾病时,擅用多用 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是坚守中医辨证论 治思想核心和把握阳虚病机核心的具体表现。 吴氏认为将肉桂加入姜附中,有起死回生之 功,代表方如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甘 草),功效既能扶阳温通,又能引火归元——潜 阳,才能使阳气更好地生长与收藏。
一 二
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工作室介绍
吴生元学术思想
辨证及用药思路 扶阳理论应用
三
四
一、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一) 工作室介绍
发展
继承
抢救
创新
•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 流派工作室,于2013年 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评定为第一批全国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 作室建设项目,并于 2016年12月高分通过国 家验收。
阳虚邪凑论
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 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感受外邪是产生疾病 的重要条件。 正气亏虚,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外邪容易乘虚凑 袭,致经脉气血阻滞不通, 则易发病。 正气之中,宗气为首, 元气为枢,阳气为根。若 阳气受损,不能卫外,阴 精不能内守,外邪易侵, 导致经络脏腑气机紊乱而 发诸病。
• 二、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
阳气本论
阳虚邪凑论
吴生元教 授学术思 想 三阴化寒论
气血融通论
脾胃枢纽论 肝肾亏损论
阳气本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 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 也。”由此可见,内经把人体阳气与太 阳相类比,以阐明阳气在人体中所处地 位的重要性,犹如太阳之光明具有不可 替代性,阳气具有积极向上、升发、防 御外邪的特性。因此,历代著名中医学 家大都推崇阳气和重视阳气及其作用。
建设目标与内容
本流派工作室建设遵循传承学术思想、发扬特色优势、提高临 床疗效、培养优秀传承人才及创新传承机制的建设原则,以法 为纲,以科为目,以学术整理与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合作交流为重点,以条件建设、机制创新为支撑,在全面传承 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构建四平台一基地: 学术整理,构建文献研究与数字化平台 ▲团队建设,构建传承与人才培养平台 产学研结合,构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开放合作,构建对外宣传与交流平台
办法垂询甚详,还建议其到昆明行医。
1948年—开办了云南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
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
解放后—任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
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长直到辞(1971年4
月25日,享年 83岁)。
扶阳理论源流
肇端于先秦, 发扬于汉代张仲景,
扶阳
伤寒论
易经
光大于金元明清易水、温补诸家, 至晚清郑钦安先生,蔚为大观,以鲜 明的扶阳风骨名于当世。
畏食酸冷,溺清便溏,诸寒引
痛,易感风寒,甚或形寒怕冷, 手足厥逆,恶寒踡卧,喜暖向阳,多重衣被,口润不渴或渴喜热 饮而不多,舌质淡(或兼夹青色),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多见 沉,迟、细、弱,虚、紧等。
附子——临床配伍
配温里 药
增强扶阳散寒除湿的效果
配补气药
追复散失之元阳
附子
配补血药
以滋润不足之真阴
附子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 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 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 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 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 痹痛。
誉满天下,世誉“吴附子”。
2.擅用附子
吴佩衡胆识过人,对附子一药,较有研究,有“吴附子”的雅称。
临床应用有独到之处。临床多用 60g 以上,附子重用则多至 500g。
60-250g 20-100g 10g 一般性虚寒证
急性阴阳格拒、 阴盛阳虚危候
临床最少用量
附子证——证候特征
面色淡白无华(或兼夹青色), 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 心,动则心慌气短,自汗食少,
时间地 学员 授予 点 人数 学分
2013.10昆明 150 10分
审批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453032050
30
彭江云
2014.9腾冲
100
10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5190311012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临证 经验研修班暨首届西部中西 医结合风湿病论坛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内科 临证经验高级研修班
圣爱中医馆
示范 门诊
昆明市中医
医院
吴荣祖教授流派示范门诊
传承人所在14家医院
工作站建设
云南中医学院 昆明市中医院
临沧市中医医院
吴佩衡 扶阳学 术流派
曲靖市中医院
昭通市中医院
大理市中医院 普洱市中医医院 贵州毕节市中医医院
二级工作站
(二)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起源
• 流派创始人—吴佩衡
吴佩衡介绍
工作室收集流派历代传人传记1篇(《中
华中医昆仑-吴佩衡卷》),代表性著作3
部、流派文献50余篇。
论文论著
学术论文:109篇
SCI收录1篇
出版专著4部
论文论著
国内核心期刊 47篇 待出版3部 在编2部
主要著作
传承图谱
流派人员结构
人才梯队:二级工作站传承人
流派内人才培养
开展临床跟师带教、临证思辨探讨、 撰写跟师心得、读书笔记等学术交流 活动
简介 彭江云,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
彭江云教授 省名中医,云岭名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云 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 世界中医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常务理事 ; 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云南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风湿病协作组骨痹分组组长;
四 平 台
★条件建设,打造扶阳流派继承与创新基地
一基地
流派人员结构
• 流派人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
√ 工作室现有人员30人:主任医师、教授12人,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讲师9人, 住院医师、助教4人,实验员3人。 √ 博士7人,硕士11人;博导4名、硕导8名; √ 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人、云南 省名中医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 备人才2人;云南省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1人、学 科带头人2人;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3人。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 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 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在防病治病摄生保健 中发挥重要作用。 阳气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与阴精的互根和转化,只有阴阳和 谐,阴气和平,阳气固密,机体才发挥正常生理功用,人人才 能得享健康,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 乃绝。”溯古至今,历代医家把调和阴阳 作为防病治病及摄生养年抗衰老的根本法 则,对于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无非是把 握其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故 调理人体阴阳之相对平衡,方能够保护和 维持人身的健康和长寿。
临床上擅用长沙诸方,很少用滋补药品,采用四逆汤、通脉 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愈许多 阳虚阴寒病证,时值阴寒危笃重证,敢于以温热大剂力挽沉疴。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吴佩衡扶阳学术的核心思想
极其重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
立法论治首重扶阳,
善用、广用、专用、重用附子力挽沉疴!
24
彭江云
2015.10 昆明 2016.10 昆明 2016.9 云南,砚山
199
8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Z20165301016
24
彭江云
120
8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6-1-61
吴荣祖名老中医扶阳学术经 验传承班
24
姜莉云
80
5分
云南省卫计委
提炼研究方向(科研项目)
工作室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7项,其中国家级8 项,省部级14项,厅局级15项,院级10项 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开放基金院内课题35项。 合计科研及科教项目经费1800余万元。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我国中医扶阳学派的代
表性人物、云南四大名医 -- 吴佩衡先生,晚清光诸十四年
(1888 年 5 月 11 日 ) ,出生在四川省会理县鹿厂区鹿厂街红岩 子一个自耕农家庭。 1994年出版的《会理县志》, 把吴佩衡列为清代至民国时期, 全县知名的中医之一。
1921年—吴佩衡徒步南下赴滇,路逢滇军将领朱 德从昆明率军路过禄丰,朱德谈起当下昆明 瘟疫流行的状况 , 并对白喉、猩红热病的治疗
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4项,参与国家省级课题10余 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3部;获国家发明专 利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云南省卫生科 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
吴生元教授辨证及用药思路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
彭江云
CONTENTS
1
云南中医学院“佩
2
吴生元名医工作
3
国家级名老中医
衡班”
室培养
师带徒培养
4
工作室二级工作 站人才培养
5
风湿科进修、研 究生、本科生实 习带教
继续教育项目
编号
2013190302028
项目名称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经验 学习班 扶阳理论在内科疑难病的运 用暨名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 学习班
学时 负责人
30 彭江云
三阴寒化论
三阴是说三阴经,根据《伤寒论》的论述,外感 阴证如果失治误治或阳气虚损,外寒可传经而入内或 直中三阴,形成内伤三阴证; 而内伤阴证则是雾露雨湿从口鼻入腹,或冷物凉 药直接入胃,病位不在表,而在脾胃。脾胃居于内, 而雾露雨湿、冷物凉药性寒属阴,故称之为内伤阴证 三阴病主要体现阳气受损,多为虚寒证性质,故 治疗施以温扶为主,尤重温阳。 在临床中,应审明病因,辨证论治。治疗三阴证 时应该注意顾护阳气,防止邪气传遍三阴,或者阳气 不足致寒邪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