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祖教授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型抑郁证经验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246・药物研究《人人健康》Health For Everyone 2016年20期1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的来源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主要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其中就描写有利于健脾利水等功效的苓桂术甘汤这一良剂,该良剂有利于痰饮病的治疗,“《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

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

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

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赵良)。

人们很容易因为积痰成疾,因此,作为基础方剂的能够有效地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就应该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医学中。

2 利用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方解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的组方的药物主要是茯苓、白术、桂枝、甘草、生姜、吴茱萸、大枣、人参,而其主要的组方依据是气不化水,聚湿成饮,中焦阳虚,脾失建运。

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上凌心肺则可见心悸、短气而咳;饮邪内阻,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饮邪停胃,胃气上逆,则呕吐痰涎。

《金匮要略》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合方以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健脾渗湿,合吴茱萸汤更能温中止呕。

是为痰饮、呕吐者而没。

在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的用方指征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体现在:一是有中焦阳虚,痰饮内停的表现,如胸胁胀满,眩晕,心悸,短气而咳等;二是有痰饮中阻,胃气上逆的表现,可见痰饮呕吐等;三是舌脉表现为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当然,其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主要是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这些症状的表现是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声,脘腹喜温,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纳呆,大便溏,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者作为本方加减使用指征。

此类患者多因素体脾虚,运化不健,或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脾阳虚弱,水湿不运,形成痰饮,留于胃肠所致。

苓桂术甘汤加味的临床应用体会及验案举隅

苓桂术甘汤加味的临床应用体会及验案举隅

苓桂术甘汤加味的临床应用体会及验案举隅
叶青;吴品奎;余岚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22(20)11
【摘要】苓桂术甘汤一方出自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

笔者在吴品奎名老中医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抓住中阳不足之痰饮这一病机,临证时常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痰湿相关性头部疾患,如痰湿上蒙型多寐、眩晕、头痛等,临床效果显著,既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又促进了经方的传承发展。

【总页数】3页(P157-159)
【作者】叶青;吴品奎;余岚
【作者单位】宜兴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升降散加味治疗皮肤病临床验案举隅
2.苓桂术甘汤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验案举隅
3.王洋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验案举隅
4.苓桂术甘汤加味治验举隅
5.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体会及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腰痛初探

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腰痛初探

而 在 时间分 布上 , 寒 湿 腰 痛 证 虽属 阴 , 然则 多发 于 夏暑至 秋初 之 间 , 正 当长夏 炎 热 潮 湿 之 时 , 这 时与 四时
相较湿 邪更 甚 。《 素问 ・ 痹论》 日: “ 风、 寒、 湿 三气 杂至 ,
骨、 关 节重 着痹 痛 , 屈伸不利 , 难 以转 侧 , 并 多 随 年月 增
长呈 进行性 加 重 , 每 遇 阴雨 天气 或 感 受寒 湿 后 加 剧 , 而 得 温 则 痛 减 。西 医 学 中 多 对 应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 骨 质 疏
合 而为 痹 。 ” 当长 夏之 季 , 遇 炎 热 之候 , 肌 肤腠 理 疏 松 开 泄, 最 易受 邪 , 而 此 际湿气 尤盛 , 若 当风受 凉 , 寒 湿夹 杂 , 感 之最 易发 病 。故而 寒 湿腰 痛 的 时空 分 布 特点 往 往 在
者, 一 日气血 经脉 受邪 而闭 阻 之 象 , 一 日闭塞 不 通 之 病 机 。腰 为 肾之府 , 腰痛 往往 由肾伤而起 , 或 由外 邪 , 或由
内伤 。《 素问 ・ 六 元正 纪大 论 》 中述 : “ 感 于寒 , 则 患 者 关 节禁固, 腰椎 痛 , 寒 湿 推于 气交 而为病 也 ” 。 可 见 寒 湿 腰
较多 , 气 候 炎热 , 水火 交蒸 , 湿气 氤氲 , 人沐 浴其 中 , 自然
痛 多 由寒湿 伤 肾所 致 , 具 体 分 析 乃寒 湿 之 气 由外 而感 , 内着于 肾 , 久 而伤 肾 , 或 肾本不足 , 复感 外邪 , 合 而为病 ,
易受 其淫气 而感 邪 , 为 湿 所 困 而成 病 。因此 , 岭 南 地 区 因此 病前来 就诊 的患 者往 往表 现 出明显 的湿象 , 舌 苔多

扶阳派谈肝阳虚-吴萸四逆汤

扶阳派谈肝阳虚-吴萸四逆汤

扶阳派谈肝阳虚-吴萸四逆汤因此,针对三阴脏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机核心,选用方药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吴萸四逆汤。

吴萸四逆汤,是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倡导的,其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中频繁出现,主要是针对三阴证中厥阴肝寒证而用。

四逆汤是张仲景回阳救逆之主方,具有温肾助阳之作用,由于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理,阳虚肝寒证其本质在于肾阳亏损,命门火衰,故此四逆汤力能温补命门真火,并助肝阳。

因此以四逆汤为基础,加吴茱萸一味,辛苦而热,专入温肝助阳,理气散寒,加入四逆汤之中,可助其回阳救逆之效,并有暖肝温阳助升之功,一方面温补肝肾,助阳散寒,重要的是可助肝阳升发条达,主疏泄复常而调理气机之用,三其能入少阴厥两经之中,抓住了相火(命门火)这一生命线,可调补两脏之阳虚证。

依据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药物剂量参考:熟附片60~100g(先煎),吴茱萸30~60g,干姜45g,炙甘草60g。

吴萸四逆汤是一切阳虚肝寒证的通治方、基础方,随症加味,可通治一切由阳虚肝寒证所导致的诸多病症。

二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该方出自《伤寒论》,张仲景认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手足厥寒,加之人内有久寒,证明其因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末梢阳气升发不到,因《内经》“清阳实四肢”,阳虚肝寒,阳气不升,难以达到四肢末梢,故而出现四肢逆冷,并素体阳虚寒盛。

故此,方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养血和营,温肝助升,通脉升血之功效。

特别方用吴茱萸一味,暖肝助阳,助升发条达,配以生姜、桂枝升发之用,以助吴茱萸升发条达,补阳温肝之用,故此临床疗效显著。

当临床上出现以四肢末端经脉不畅、升发不能、阳虚肝寒之证者,均有良效。

为强化该方之疗效,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认为:该方加入附片,特别是重用附片,则疗效可进一步提高,并把该方命名为“吴茱萸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用附子助肾阳以暖肝补阳,达补命门以助相火升发之用。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利膀胱气。

(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

白术、甘胸胁当以当则曰:“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

盖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肾肝。

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出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

一证二方,岂无故哉!”)误汗动经身振摇,阳虚轻者斯能御意《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1973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

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按语;姜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

如属耳源性眩晕,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

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

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

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

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末再发作。

吴老师医案!

吴老师医案!

吴老师医案!案例一:水寒土湿木郁―胃炎、胆结石夏XX,女,45岁,慢性胃炎,胆囊结石,平时怕冷,性格内向,疲乏、无力,胸闷、大息、两肋胀痛、胃脘胀闷、呃逆、反酸、胃中嘈杂感。

食少、纳呆、大便不畅,失眠、梦多、口干苦、不思饮、舌胖大、润、淡红、苔白腻有津、脉双关弦无力。

辩证:水寒土湿木郁,予温水燥土达木法,方用吴萸四逆二陈合温中汤加减(制附子96g,干姜20g,炙甘草10g,炒吴萸6g,法夏15g,茯苓30g,佛手15g,川芎10g,公丁10g,桂子10g,砂仁10g,台乌10g,海螵蛸15g,远志10g,益智仁10g,茵陈20g,生鸡内金20g)3剂、服药后肠鸣、矢气增加、呃逆明显好转、大便通畅,腹中倍感轻松,口干苦、胃中嘈杂减,唯睡眠改善不明显、眼胀。

守方加茯神20g,夏枯草20g,3剂诸症若失。

按:本例患者胸闷、太息、胃脘胀、口干苦、似肝郁实证,但仔细揣测,双关脉弦而无力,乃虚中有滞,加之平时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舌胖大、润、淡红,阳虚可见,苔白腻,乃脾虚湿阻。

肾阳虚、釜底无薪、中轴运转无力,湿困于中,故食少、纳呆,口干苦乃胆郁不降反逆于上。

木曲直作酸则胃中灼热反酸,肝木不得畅达则大便不畅,心肾不交则失眠、多梦。

综而观之,当责之水寒、土湿、木郁。

故以吴萸四逆二陈合温中汤温水燥土达木收功。

黄元御:“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风恬。

”案例二:水寒土湿木郁―不孕塔X,女,31岁,教师,结婚6年未孕,体型明显发胖,月经衍期,2-3月甚则半年1行,B超示:多囊卵巢。

易上火,易感冒,长期口服清凉药、声哑,夜间骨蒸潮热,汗出多,颈部前胸明显。

形寒肢冷。

白带多,黄,异味明显,舌淡暗,苔白腻,关脉弦、双尺沉细,辩证:水寒、土湿、木郁,拟吴萸四逆二陈合补肾汤(制附子96g,干姜20g,炙甘草10g,炒吴萸6g,香附15g,川芎10g,茯苓30g,陈皮10g,法夏15g,杜仲20g,续断30g,炙麻根15g,炒小茴10g,炒艾叶10g,苍术15g,焦柏9g,砂仁10g,骨碎补30g,淮牛膝20g,桔梗15g,肉桂15g)因患者住蒙自、复诊不方便,一次取药15剂。

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眩晕验案

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眩晕验案

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眩晕验案
臧某,男,18岁,高中生
初诊:2019年10月6日
眩晕2月,加重1周,与体位有关系,晕甚则呕吐,伴巅顶痛,颈椎2—3节压痛,西医做头部CT,未发现异常病变,服补气血中成药后病情无改善。

进食后腹部有下坠感,精神差,寐差,睡眠一直受眩晕影响,无明显怕风怕冷,出汗多,口干不苦,饮水不多,喜饮热水,纳少,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调,舌尖红点,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

分析:厥阴病,寒饮上冲证,以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15g,人参15g,大枣12枚,生姜30g,茯苓30g,桂枝20g,生白术20g,炙甘草10g
结果:药后眩晕头痛均消失,睡眠好转,随访无复发。

按:中医治疗眩晕效果非常好,经方有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吴茱萸汤、五苓散、泽泻汤等,时方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温胆汤等,用好以上处方,需要注意方与方之间的鉴别眼目。

当然还有一些经验方要学会,比如陈宝田教授的镇眩汤、陈潮祖先生的定眩饮等。

李东垣对吴茱萸的认识:吴茱萸,辛苦大热,治寒在咽嗌,噎塞,胸膈不利。

经言膈咽不通,食不下,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隔,气不得上下。

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膜胀。

下泄寒气如神,诸药不能代也。

吴茱萸汤能治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等,用之得当,有起死回生之效,临证不可不知。

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劳、全身乏力医案案例

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劳、全身乏力医案案例

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劳、全身乏力医案案例1.张某,男,48岁。

素嗜烟酒,耽于劳累,渐至全身乏力,消瘦,纳少,手足麻木,便溏,尿频,时有失禁,病已七八年,无法工作。

舌淡胖润有齿痕,脉弦,右寸弱。

此一派阳虚气弱,水湿偏盛之象,近似虚劳,应培补元气,兼利水湿,四逆汤加味:附子25 g,干姜15 g,白术15 g,茯苓30 g,桂枝10 g,黄芪30 g,葛根20 g,当归10 g,补骨脂15 g,仙鹤草30 g,炙甘草15 g。

10剂后,感觉气力增加,手足麻木亦减。

原方再加淫羊藿25 g,继续调理月余,各症基本消失,恢复工作。

按:本案阳虚气弱,用四逆汤扶阳,加术、苓、桂枝,意在化气利湿,合黄芪、葛根、柴胡意在升提大气,仙鹤草为强壮要药。

虚劳之治必以扶阳为先,乃是郑钦安卓见:“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一点真阳耳…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

昧者多作气血双补,有云大剂滋阴…不一而足,是皆杀人转瞬者也。

”“要知虚损之人,多属气虚,所现证形多有近似阴虚,其实非阴虚也。

予尝见虚损之人,每每少气懒言,身重嗜卧,潮热而不渴,饮食减少,起居动静一切无神,明明阳虚,并未见一分火旺阴虚的面目。

”作者体会,郑钦安所论更贴近临床。

俗见多作气血双补,或者滋阴降火,“是皆杀人转瞬者也”。

2.王某,男,29岁。

2009年7月7日初诊:北京某名牌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身体素弱,疲乏,精神不振,心悸,时有早搏,自汗,失眠,常流鼻血,喷嚏频作,纳差,便溏,足凉,腰膝酸软。

细考各症,牵涉心、肺、脾、肾多脏,已成虚劳之症。

据云,从大学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长期读书劳心,生活没规律,有时读至夜半心血来潮,出至户外跑跳锻炼出一身汗,难免受寒,“乱折腾”,在香港游学期间曾大喝凉茶,舌淡胖润有痕,右滑寸弱,左弦寸弱。

处方:附子25 g,白术30 g,茯神30 g,桂枝25 g,白芍25 g,酸枣仁30 g,龙骨30 g,牡蛎30 g,红参10 g,肉桂10 g,补骨脂25g,益智仁25 g,淫羊藿25 g,炮姜30 g,砂仁10 g,麦芽30 g,炙甘草15 g,生姜10片,大枣10枚。

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最强的中成药)

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最强的中成药)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桂苓疏肝汤验案二则桂苓疏肝汤,《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如心中恶心,起病头晕,脉紧等。

适用于饮酒时中阳郁结、中焦郁结之证。

作者应用桂苓疏肝汤治疗梅核气、呃逆等疾病,疗效满意。

以下是2个案例的经验。

梅核气患者,男,44岁,2016年10月27日就诊。

患者平日胸闷、咳嗽、痰多,感觉咽喉不适,如梗阻,如盐黏、口干、咽干、舌质轻而肥、苔薄而白、水滑、脉沉。

辨证:阳不运,饮使胸咽。

诊断为梅核气,宜治温阳健脾,降浊解酒。

加入桂苓疏肝汤:茯苓30g、肉桂10g、白术10g、甘草6g、半夏10g、厚朴12g、生姜10g。

每日一剂,水煎。

服用上述3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年无复发。

按语:的肾是主要的水,味道是咸的。

今阳不运,脾土难控肾水,水饮于胸咽,致病。

因此,桂苓疏肝汤是用来培土造水,温阳化饮的。

加入半夏、厚朴、生姜,减少副作用,调节气机。

各种药物合用,中杨灿可运,肾水可控,痰可解,浊阴可降,故有疗效。

呃逆患者,男,30岁,2016年11月21日就诊。

患者疲劳后,喝了10多天冷水打嗝。

每次吃喝都是吐槽,清口水,清粘液,吃中西药没效果。

体检:诶,声音连续,脸黑,胸满气短,头晕目眩,舌质轻胖带齿痕,皮毛薄白水滑,脉弦紧绷。

辨证:饮酒过量,胃失健。

诊断为呃逆,宜温阳化阴,降低不良反应。

桂苓疏肝汤的配方为: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姜半夏12克、吴茱萸10克、丁香10克、柿蒂10克、生姜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3剂后,打嗝得到缓解,人们可以吃饭了。

服用2剂后,呃逆消失,并被告知不要吃冷食。

在这种情况下,按语:的病人患有体内阳虚,过量饮酒导致体内阳气抑制,胃不协调而减少,从而导致疾病。

桂苓疏肝汤温阳化饮,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姜半夏、丁香、柿蒂反降,符合“饮痰者,温药治之”之义,药的病机为速效。

【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

⼗⼋岁的学医⽇记:苓桂术⽢汤妙效2018.12.13 晴天星期四这两天⼀下完早课,师都不急着看病,⽽是先来⼀拨拍打。

不单是能让我们放松久坐的肌⾁,更是让来诊病的患者见识⼀下我们拍打的魅⼒。

⼀位年轻的⼥⼦,前来找师诊病。

师⼀为其切脉,⾸先便开出了颈三药,随后便问她:“从哪⾥过来?”谁知,师话⾳刚落,这⼥⼦就⽴即回答师:“我头晕,总觉得天旋地转。

”师微微⼀笑,便说:“哦,美尼尔⽒综合症,你这就是颈椎压迫所致。

”难怪,师刚才⼀诊脉便开出颈三药,原来是诊出其颈椎有压迫之象。

⼥⼦连声应到:“是是是,我有颈椎增⽣!”师随后便加⼊茯苓、桂枝、⽩术这三味药。

加之四逆散中的⽢草,这便是苓桂术⽢汤了。

这⾸⽅⼦是⼀⾸⼗分了不起的经⽅。

许多中医⼤家,都对此⽅誉以很⾼的评价。

北京中医药⼤学的伤寒⼤师刘渡⾈⽼师曾这样评价过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师在临床上,也常常⽤到此⽅。

对治⼀切⽔湿痰饮蒙蔽⼼胸,此⽅如同拨云见⽇般,能令所有阴霾⾃散。

《⾦匮要略》条⽂⾔:“⼼下有痰饮,胸胁⽀满,⽬眩,苓桂术⽢汤主之。

”⼼为君主之官,在⼈体之中,便相当于太阳。

⽽⽔寒湿⽓太盛,就像是天空之中忽见乌云,将这太阳给蒙蔽了。

就会导致⼼胸痞满,总觉着有股⽓堵在胸中,不吐不快。

若是⽼⼈家,还会有咳嗽、⽓喘等情况。

因为⼼与肺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脏腑,⽽且离得最近。

若是⼼出了问题,影响最直接的便是肺。

⽽此时,⽔湿寒饮之⽓进⽽上犯原本清轻的头脑,则易导致眩晕。

古⼈有句话,叫“⽆虚不作眩,⽆痰不作眩。

”正因为这痰饮之⽓,堆积在⼼胸中⽇久,才会导致⽓机升降的不通畅,进⽽⼤脑的清阳不升,下焦的浊阴⼜上泛,则导致头晕⽬眩,感觉⼀站起来整个天都在旋转,站都站不稳。

此时,以桂枝,在上出太阳;茯苓,在下通⽔道;⽩术,在中补脾燥湿⽓;⽢草,周⾝运能量。

相当于海陆空三军同时作战,并且还备有相当充⾜的后备粮草。

加之颈三药,早已在前铺好路,挖好战壕,就等着吹响战争的号⾓。

《伤寒悬解》少阴病——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

《伤寒悬解》少阴病——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

《伤寒悬解》少阴病——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少阴十六: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入口即吐者,新入之饮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旧日之痰涎。

此先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

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之象也,手足寒者,阳郁不能四达也。

阳衰湿旺,是以脉迟。

土湿木郁,是以脉弦。

此胸中邪实,不可下也,腐败壅塞,法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

1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者,是入口即吐,不能下咽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此是心胸中浊气翻腾之象也,此先旧日之痰涎在胸,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隧道壅阻,阳郁不达,故始得之,手足寒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为胸中宿痰,壅寒不通,是实证也,实则宜泻,故当吐之。

不可下也,下之败中,胃气益逆,则实其实,故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水气,干呕者,则为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温燥脾肾。

2此胸中之实,而言少阴脏病者,是水寒不升,气逆不降,气郁化饮,填塞胸膈壅满之实也,也就是此仍是少阴病,下寒而气逆,上盛之病也。

此气化寒饮者,区别火逆咽痛,其实一理,也是下寒上盛之理,也就是上盛,火盛与痰饮之别。

上条提纲之胸满与心烦者,即是本条提纲之引子,水寒气逆之胸满对比水寒火逆之心烦,其实一理,你细品。

上条提纲,胸满证,即本条提纲胸满证之引子。

上条胸满,为肺气不降之虚满,本条胸满,气化痰饮,胸膈壅寒之实满。

皆是下寒水旺,皆是气逆不降之理,虚满与实满不同也。

本条少阴病,宿痰胸实之呕吐(入口即吐),区别于水寒土败,脾陷胃逆,呕利之呕吐。

胸实之呕,不可下,胃逆之呕,不可吐。

虚不可实治,实不可虚治。

3胸中实者,《金匮》卷十六,隧道壅阻不通,可有宿物阻格而不达,是实证也。

实则宜泻,当以行瘀开闭之方,除旧布新之法,排决郁陈则气降而息顺也。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验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验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验摘要】苓桂术甘汤为医圣仲景方,主要治疗痰饮诸证。

以方义为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脾健则能治水;茯苓渗湿利水;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合之可使心阳振、土气旺、转输利、水气行。

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应用甚广,笔者结合临床多年治验,举例如下:【关键词】苓桂术甘汤眩晕胸痹乳癖心悸美尼尔氏综合症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冠心病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乳腺小叶增生症房颤一、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1.张××,男,41岁,中学教师。

1999年7月12日初诊。

头晕,走路不稳,心烦已一年多。

检查发现手抖,项强,头不能转动,闭目并足不能站立,走路时不能向正前方挺进,左斜后再向右斜摇摆前进。

舌苔白黄,脈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印象:眩晕。

辩证: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致眩晕。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炙甘草12克栀子9克淡豆豉9克地龙24克蜈蚣2条共服21剂,头活动自如,手抖止,唯在情绪紧张时还出现头晕、大便仍干、苔白、脈左关滑、右尺滑。

照上方加减,续服12剂,诸症消失,临床治愈,追访之无复发。

2.曹××,男,52岁,工人。

2002年8月30日初诊。

于半年前因外伤感染,注射青链霉素后出现重度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有时恶心、呕吐,看见马路上的人和物好像跳动,与电视机信号不好时的跳动相似。

步履蹒跚,左右乱撞,夜间不能外出行走,踏地发软。

睁眼并足亦不能站立,必须两足相距一尺多远方能站立片刻,苔白腻,脈左关滑过尺沉细,又寸关尺滑。

印象:眩晕。

辩证:痰湿中阻。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泽泻45克。

服12剂症状明显好转,走路较稳,看到马路上的人和物有轻微晃动。

脈左关滑,右滑。

继服前方30剂,症状基本消失,唯在黑暗中走路仍欠稳健,耳鸣稍有减轻。

按:链霉素中毒性眩晕,西医认为是不可逆反应,笔者近来还遇到一例也是链霉素中毒引起,症状稍轻些,也用此方18剂治愈。

吴荣祖扶阳密阳法治疗阳虚发热经验

吴荣祖扶阳密阳法治疗阳虚发热经验

吴荣祖扶阳密阳法治疗阳虚发热经验
钟慧;孙承赛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7(37)12
【摘要】吴荣祖教授认为,在临证时,不可固执于西医的检查和诊断,也不能于辨证用药时偏执于辨病,而应以中医四诊八纲以识主证。

辨治发热当以阴阳为纲,应依脉证以明病机,辨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按照病机立法遣方用药。

吴荣祖教授强调调整阴阳、首重命门,扶阳之法、其要在密。

吴荣祖教授临证治病必求其本,注重人体阳气,强调"阳密乃固",擅用附子及干姜、肉桂。

【总页数】3页(P2080-2082)
【关键词】扶阳密阳法;阳虚发热;调整阴阳;命门;附子;吴荣祖
【作者】钟慧;孙承赛
【作者单位】宁洱县中医医院;普洱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吴荣祖教授秘阳法临床应用体会 [J], 李文江;姜莉云;吴文笛
2.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经验探讨 [J], 姜丽娟;李加云;马源泽;王敏江;吴生元
3.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治疗脾肾阳虚型滑胎36例 [J], 姜丽娟;郭方兰;吴生元
4.吴荣祖教授运用温阳扶阳密阳法治疗阳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经验 [J], 孙承赛;吴荣祖
5.吴荣祖教授运用温阳扶阳密阳法治疗阳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经验 [J], 孙承赛; 吴荣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苓桂术甘汤加味辨治阳虚痰盛胸痹患者的效果

苓桂术甘汤加味辨治阳虚痰盛胸痹患者的效果

医症状积分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效果。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苓桂术甘汤;阳虚痰盛;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21. 03. 033
中图分类号: R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21)03-0079-03
79
2021 年 2 月 中国民康医学 Feb.,2021
第 33 卷 半月刊 第 3 期摇 摇 摇 摇 摇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Chest obstruction; Linggui Zhugan decoction; Yang deficiency and phlegm excess; TCM symptom score; Adverse reaction
Vol. 33 Semimonthly No.3
揖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医结合铱
苓桂术甘汤加味辨治阳虚痰盛胸痹患者的效果
马青海
(凌源市中医院心内一科,辽宁 凌源 122500) 【摘要】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味辨治阳虚痰盛胸痹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 ] 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95 例阳虚痰盛胸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2021 年 2 月 中国民康医学 Feb.,2021
第 33 卷 半月刊 第 3 期摇 摇 摇 摇 摇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吴荣祖教授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型抑郁证经验

吴荣祖教授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型抑郁证经验

吴荣祖教授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型抑郁证经

吴荣祖教授是吴氏火神派中医学第二代传人、云南省名中医。

吴老熟悉中医经典著作,尤其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擅长六经辨证。

特别是在中药附子的应用上继承家学且有所创新,临床上常以'扶阳固本'大法为指导,应用附子配合组方,于疑难病辨治中取效显著,文章从临证治验个案中总结分析阴阳辨证思路,体会吴老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阳虚型抑郁证之经验。

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腰痛初探

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腰痛初探

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腰痛初探
陈志厚;郑明锋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5(23)7
【摘要】寒湿腰痛是腰痛中的一种,患者多觉腰部肌肉、筋骨、关节重着痹痛,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并多随年月增长呈进行性加重,每遇阴雨天气或感受寒湿后加剧,而得温则痛减。

西医学中多对应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等病证属寒湿外受或肾阳不足者。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陈志厚;郑明锋
【作者单位】广东省罗定市中医院,527200;广东省罗定市中医院,527200【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吴荣祖教授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型抑郁证经验
2.耳石复位法配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初探
3.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脾虚寒湿证临床观察
4.自拟腰痛散联合热量设计功耗(TDP)灯照射治疗寒湿型腰痛的效果观察
5.肾着汤合附子饼灸治疗寒湿腰痛58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眩晕临床治疗观察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眩晕临床治疗观察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眩晕临床治疗观察洪如龙【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21【摘要】Objective To studuy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lingguishugan decoction and wuzhuyu decoction about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of vertigo.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6,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vertigo were studied,using a digital method of random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with 41 cases. Patient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drug therapy,observation group with lingguishugan decoction to add and subtract operation treatment. Observ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life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and blood flow velocity.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12.15±1.91)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data:t he left vertebral artery(20.29±3.56) cm/s,basal artery(25.37±5.66)cm/s,right vertebral artery(22.79±4.05)cm/s,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score(82.50±2.93),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Lingguishugan decoction and wuzhuyu decoction subtraction operation is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vertigo,obvious effect,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patient's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the clinical symptoms improved has a promoting effect,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目的:研究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眩晕的临床效果。

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水停型心悸探析

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水停型心悸探析

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水停型心悸探析
郭金昊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4(34)4
【摘要】心悸之由多是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所致。

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脾阳虚而致痰饮内生,出现心下逆满,心悸,头晕,气上冲胸,咳喘诸症均有良好效果,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胸膜炎、耳鸣、哮喘等疾病。

【总页数】2页(P597-598)
【关键词】心悸;阳虚水停证;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张仲景
【作者】郭金昊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
【相关文献】
1.王强老师应用加减真武汤取正汗治疗阳虚水停型原发性高血压经验 [J], 张晶;王春亮;孙侃
2.麻芪桂术汤配合西药治疗阳虚水停型肝性胸水临床观察 [J], 田莉婷;傅琪琳;李兴国;曹倩;王丽芬
3.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经验 [J], 谢娟
4.真武汤联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阳虚水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J], 陈松柏
5.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的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 巩倩惠;都佩瑶;祁鹏;戴燕玲;陈梦婷;黄路梅;刘明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15年第36卷第 12期
吴荣祖教授运用吴萸 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 阳虚型抑郁证 经验
卞 秀娟 ,吴 荣祖 (1.大理 州中 医医院 ,云 南 大理 671000;2.昆明市 中 医医院院 ,云 南 昆明 650011)
摘要 :吴荣祖教 授是 吴 氏 火神 派 中 医学 第二 代 传人 、云 南省 名 中 医。 昊老 熟 悉 中 医经典 著作 ,尤其 对 《伤 寒 论》有 深入研 究 ,擅 长六经辨 证 。特 别是 在 中药 附子的 应 用上 继承 家学且 有 所创 新 ,临床 上 常 以“扶 阳 固本 ” 大法为指导 ,应用附子配合组方,于疑难病辨治中取效显著 ,文章从临证治验个案中总结分析 阴阳辨证思路 ,体 会 吴老 运用 昊萸 四逆 汤合 苓桂 术甘 汤加 减治疗 阳虚 型抑郁 证之 经验 。
导师在临床实践 中,据炙罂粟壳酸涩之性 ,将其 收敛之 功 ,移用 于汗 证 的治 疗 ,通 过 大量 患 者 的 临床 随访证实,炙罂粟壳有明显的“敛汗”作用 ,尤其对心 失所养 、心血不足之久汗不止伴心悸 、失眠者 ,配合炙 远 志效果 更 为 明显 ,一则敛 汗 ,二则改 善 睡 眠 ,可 谓一 药 多用 ,药尽 其用 。
2015年第36卷第 12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师从 吴 老学 习 ,现 将 阳虚 型 抑 郁 证 经 验 及 体 会 作 介 合苓桂 术甘 汤加 减治 疗 。
绍 ,以飨 同道 。
2 组方原 则及 特 点
1 阳虚是 多数 抑郁 证 的关键
少 阴病 提 纲 :“少 阴 之 为 病 ,脉 微 细 ,但 欲 寐 ”。
小 便 清长 等 阳气不 足 的体 现 。
太阴脾经,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同时合用苓桂术甘
扶阳派的郑 钦安认 为:“人身所侍 以立命者 ,其 汤 ,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饮之剂 ,加强化气
关键 词 :吴 萸四逆 汤合苓桂 术 甘 汤 ;吴 荣祖 ;阳虚 型抑 郁证 中图分 类号 :R277.7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007—2349(2015)12—0006—03
吴荣 祖 教授是 吴 氏火神 派 中医学第 二代 传 人 、云 南省名 中医。吴老熟悉中医经典著作 ,特别对《伤寒 论 》有深 入 研 究 ,临 床 常 以 “扶 阳 固本 ”大 法 为 指 导 ,
导师 总结 发现 的炙罂粟壳 具有敛 汗 的作 用值 得推 广应用 。 同时导师这种 继承 、创新 ,在实 践 中摸 索 总结 老药新用 的精神 和方法 值得后辈学 习、发扬 光大 。
参考文 献: [1]吴生元 .扶 阳存津 擅用温 通大法一吴生元 学术思想 与临床 经验
集 ,北京 :中国中医药版社 ,2015:8. [2](明 )李 中梓 ,王 体 .内经 知要 [M].北 京 :中国 医药 科技 出版
碍 :如 失 眠 、早 醒或 睡 眠过 多 ,易 疲劳 ;焦 虑 、自杀 倾 向 吴萸 四逆汤 。吴 茱 萸 味辛 而 苦 ,性 燥 热 ,既 可 温 胃散
等 ,而这一 类 患者 多 数 还 伴 有 :手 足 逆 冷 、大 便 稀溏 、 寒 ,开郁 化滞 ,又 可下风 降浊 ,善入 足厥 阴肝 、少 阴 肾 ,
应用附子配合组方 ,于疑难病辩治 中取效显著 ,深获 患者笃信 ;临床带教重视突 出中医特色广为学子敬 重 。笔者作为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传承继承人 ,有幸
别 选用 桃红 四物 汤或补 阳还 五汤汤 。 3 个 人用 药经 验 3.1 黄 连 ,莲 子心 因 “汗 为心 之液 ”,虚 汗不 固 ,久 则 耗 阴 ,易致 心 阴受损 。导师 在辨证 的基 础 上喜 欢加 入“黄连、莲子 心”等清心 之品为佐使 之用 ,清 降心 火 ,则 收汗不 伤心 阴 ,兼 清心 安神 。 3.2 炙 罂粟 壳 ,炙 远志 炙罂 粟壳 :性 平味 酸 、涩 ;有 毒 ,归 大肠经 、肺 、肾经 。功能 涩肠 止泻 、止痛 ,敛 肺 止 咳 。临床多 用于久 泻久 痢 、脱 肛 ,心腹 筋 骨诸 痛 ,肺 虚 久 咳不 止 。炙 远 志 :味 苦 性 辛 温 ,无 毒 ,归 心 、肾、肺 经 ,能上 通心 经而下 通 肾经而 交通心 肾 。功能 镇 惊 宁 心 ,解郁 ,散痰 涎 、解 毒 、养 心血 。主治 心悸 健 忘 ,失 眠 多梦 ,梦遗 咳嗽 、疮 疡肿 痛等 。
社 ,2011.1. [3]吴元 坤,吴生元 .云南中医教育 的奠 基人一 一代名 医吴 佩衡 [J].
云南 中医学 院学报 ,1989,12(3):42. (收 稿 日期 :2015—10一l1)
作者简介 :卞秀娟 (1977一),女 ,云南洱源县人 ,白族 ,讲师 ,中医主治医 ,本科。研究方向 :神经内科。
4 讨 论 基 于“阴阳失 调 ”为汗证 基 本病 机 的认识 和总 结 ,
导师在 汗证 的治疗 中 ,始终遵循 “扶正祛 邪 、标本兼 顾” 的法则 。虚者补 之 ,据病 因不 同治 以益气 ,温 阳 ,补 血 、 滋 阴 ,调 营和卫 ;实者泻 之 ,清热 利湿或 温化 寒湿 ,益气 活 血化瘀 通络 ;上热 下寒 、寒 热错 杂者 ,则清 上温下 ,引 火归元。简言之 ,“表邪当解 ,湿热当清 ,阳虚当温 ,气 血当调,瘀血当化 ,虚火当潜 ,脾 胃当顾”。
西 医的抑 郁症 及精 神 分裂症 患 者 ,在 长 期 服用 抗 抑郁病人长期服用抗 分裂 的药 物后 ,表 现 为 :兴趣 低 状态 ,呈现少 阴病之表现 ,吴 老沿用《伤寒论》四逆汤
落 ,不爱与人交流 ,脾 胃功能障碍 ,食 欲下降 ;睡眠障 温 肾 阳 、暖水 寒 ,但 又在 此 基础上 加人 吴茱 萸 一 味 ,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