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吴佩衡温阳扶正学术思想探讨

合集下载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经验总结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经验总结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经验总结
李宁;王寅;张晓琳;吴生元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6(025)012
【摘要】总结吴佩衡及其传承人治疗痹证的经验。

体现在重视辨证基础上的分期分型施治,更加重视对扶阳学术思想的运用,尤其对附子在治疗痹证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总页数】2页(P75-75,77)
【作者】李宁;王寅;张晓琳;吴生元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
【相关文献】
1.吴佩衡学术思想用治硬皮病肌萎缩
2.关于举办"云南省首届扶阳论坛暨吴佩衡医学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有奖征文学术交流活动的通知
3.吴佩衡学术思想探讨(下)
4.吴佩衡学术思想探讨(上)
5.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介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升举三阴方”论治酒精性肝硬化腹水

“升举三阴方”论治酒精性肝硬化腹水

“升举三阴方”论治酒精性肝硬化腹水发布时间:2023-01-06T09:09:48.80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0期作者:唐菱梅[导读] “升举三阴法”是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吴荣祖教授结合50余年临证经验,唐菱梅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云南寻甸 655200摘要:“升举三阴法”是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吴荣祖教授结合50余年临证经验, 在传承佩衡先生之吴氏扶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凝练出具有“升举三阴”之效的“升举三阴方”。

基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论述酒精性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并结合吴荣祖教授的临床经验组成“升举三阴方”辨治酒精性肝硬化腹水,取得良好疗效,举验案为证以供探讨。

关键词:升举三阴法;酒精性肝硬化腹水;升举三阴方;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名医经验吴荣祖,男,中医主任医师、中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系云南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云南四大名中医之首、全国扶阳学派重量级人物吴佩衡先生之嫡孙,为云南吴氏扶阳学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继承并发扬了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临证中秉承了吴佩衡先生善用、广用、巧用附子的特色,力挽沉疴,救治了大量的疑难危重患者,深得广大患者及同道的认可。

“升举三阴法”即升举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之阳气。

吴佩衡先生提出的人体气机圆运动,吴荣祖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近5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和完善,认为人体气机圆运动运行的关键有三个方面。

第一,人体气机圆运动之动力源泉,在于肾中命门火的温煦与气化;第二,人体气机圆运动运行之中轴,在于中宫脾阳的运转;第三,人体气机圆运动正常运行启动之标志,在于肝木的升发。

归纳起来即为,动力源泉在命门火,即足少阴肾;运转中轴在中宫脾阳,即足太阴脾;轮轴运转标志在肝木,即足厥阴肝。

吴佩衡先生温阳大法在治疗危急重症案---阴阳俱脱(糖尿病高渗昏迷)

吴佩衡先生温阳大法在治疗危急重症案---阴阳俱脱(糖尿病高渗昏迷)

吴佩衡先生温阳大法在治疗危急重症案---阴阳俱脱(糖尿病高渗昏迷)案例5:阴阳俱脱(糖尿病高渗昏迷)王某,女,52岁,于2008年3月3日急诊。

患者于1994年确诊为“冠心病”,曾先后“心肌梗塞”3次;患“遗传性糖尿病”11年。

5年来血糖居高不下。

去年九月下旬,其母病重,接到家中照料。

半年来劳累并焦急,故冠心病发作4次,血糖很高。

3月2日,日间劳作,心脏不适。

当晚感心脏难受,隐痛,头昏,心慌,上床休息。

辗转难眠,夜间约1时许,心慌甚,出冷汗,自感低血糖,挣扎起床,急食饼干、糖水,后仍头昏、心慌、手抖、肢软乏力,行走不稳。

踉跄进入我卧室(笔者系其丈夫),把我推醒,喃喃道:“我不行了……”,随即倒在床上。

我使其平躺,询及病情后,患者即恶心呕吐,越吐越剧,吐出未消化食物及紫色小块状物。

我急煎小半夏汤喂之,稍安,又呕吐大作,呈喷射状,头昏痛,心慌甚,心前区刺痛,胃中极难受,腹部绞痛,大汗淋漓,有濒临死亡之感。

诊之,脉微细,四肢厥逆,舌晦暗,苔白。

此大吐后耗伤脾胃之阳,心阳亦受损伤而至心肌缺血。

治当振奋心阳,降逆止呕,以四逆汤合小半夏汤。

附片60g(已煎好)、法夏15g、生姜15g、甘草6g,煎好急喂之,渐安。

约半小时,患者又胃中难受,腹部绞痛难忍,畏寒出冷汗,颤抖。

加盖被子后又烦燥不安,心中极难受,又恶心呕吐,接着肢体痉挛,上肢抽搐,颈项肩背强直,目睛直视,牙关紧闭,口唇发绀。

此时,我焦急之中冷静思考:患者大吐后不但胃阳心阳耗损,且体液大量流失,液耗津虚,已成元阳真阴俱虚之候。

宜急回阳救逆、固摄真阴并举。

急煎四逆人参汤。

附片100g(已煎好)、干姜15g、红参15g、甘草8g。

煎药期间,忽听患者大叫一声。

我快步冲进卧室,见其又在呕吐,吐后喉间痰声辘辘,满口痰液,憋气、喘促,四肢抽摔,角弓反张,瞪眼直视,瞳孔散大,咬牙“咔嚓”作响。

随即不省人事,呼之不应。

口唇青乌如茄色,鼻息几无,脉微欲绝。

我焦急万分,急将其头朝后仰,一边大声叫其名,一边用手掏出口中痰液(其中有3小块碎牙)。

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介绍

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介绍

世界中医药2015年11月第10卷·680·结节红斑面积减小。

舌红苔中根腻,脉浮。

腹诊:脐右稍有压痛。

处方:上方加牡丹皮10g。

7付。

后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服药一个月,结节红斑痊愈,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应用小结: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刘教授擅长抓住疾病的本质,和腹诊的特点,以及经方运用的规律,将理、法、方、药统一起来,刘教授腹诊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结合运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腹诊是四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腹诊理论与经方结合起来,能够使临床辨证更加准确,从而早期发现疾病变化,提高疗效。

腹诊方法和脉诊、舌诊相比,相对来说更容易学习,更容易掌握,也更加客观,有必要进一步推广。

腹诊起源于中国,作为中国中医工作者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1]曹丽静,刘保和.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2).[2]宋金岭.伤寒杂病论,腹诊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DOI:10.7666/d.y1992123[3]庄昭龙.中国腹诊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MLA[4]岩崎.GB/T 7714.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5]张朝玉,崔向南.黄帝内经》腹诊理论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3):12-14.[6]候美英,余晓清.《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江西中医药,2006 1(37):15.[7]周埼,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辽宁中医学大学报,2010.12(6):152-153.[8]宋金岭.愈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中医研究,2014.11(27): 62-64[9]李夏平,腹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75—77.[10]陈锦团.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江西中医药,2011,10(42): 7-8[11]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2012-8-1.作者简介:刘丽,女,出生于1968年9月份,本科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职称:副主任医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谨守病机清壮火临床治验体会

谨守病机清壮火临床治验体会

谨守病机清壮火临床治验体会作者:郭进正邓永馥曹雪李丽武鸿翔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7期摘要: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十分重视实热邪气的治疗,提出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的治疗原则。

通过4则病案,讨论在临床中清壮火、存少火以及把握病机、分别虚实次第治疗的心得,为临床治疗发热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机;壮火;治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7-0099-04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创始人吴佩衡先生以重视人体阳气、善用附子温阳扶正、深刻领会仲景先师医理而享誉业界。

先生善辨阴阳寒热,临床所倚重的“十大主帅”除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外,也有石膏、大黄、芒硝、黄连等寒凉之品,充分体现了佩衡先生对邪热壮火的重视,本着“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的《内经》旨趣,临证时对为患之壮火,提出壮火为贼子,当诛灭之的治疗原则,以石膏等清热泻火之品剿灭壮火以维护生生之少火。

笔者师从佩衡先生学术思想传人、全国扶阳学术流派代表性人物、国家级名老中医、云南省国医名师、云南省名中医吴荣祖教授,老师秉承家学、在保持和发扬吴氏扶阳学术特色的同时,始终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的辨证思想。

对临床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善于从阴阳(寒热)角度执简驭繁把握病机,灵活处方用药而屡起沉疴;除了业内熟悉的用姜附治疗阴寒证外,也不乏桂枝白虎汤加味治愈痛风急性发作、麻杏石甘汤加味治愈咳喘、白虎汤加味治愈大头瘟[1]等清壮火、治热证的验案。

老师的临证思维,开拓了视野,使吾辈得以渐窥中医堂奥,面对临床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能够更加清楚地从阴阳角度把握病机、分清标本缓急灵活用药,取得满意疗效。

笔者临床多年,深切感受到准确辨别寒热并非易事,尤其对于一些本寒标热的患者,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辨别壮火、圆通运用理法方药,是对初入中医行业者的考验,现结合临床治验,从清泻壮火的角度谈谈自己治疗以阳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体会,不妥之处,敬请高贤批评指正。

扶阳流派与吴生元新 (1)

扶阳流派与吴生元新 (1)

“阳虚邪凑”是扶阳学派临床诊治疾病应当 准确把握的一条核心病机,充分理解阳虚的属性 和特性,掌握感受外邪的差异性,方能将扶阳理 论活泛的应用临床于实践。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在治疗疾病时,擅用多用 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是坚守中医辨证论 治思想核心和把握阳虚病机核心的具体表现。 吴氏认为将肉桂加入姜附中,有起死回生之 功,代表方如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甘 草),功效既能扶阳温通,又能引火归元——潜 阳,才能使阳气更好地生长与收藏。
一 二
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工作室介绍
吴生元学术思想
辨证及用药思路 扶阳理论应用


一、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一) 工作室介绍
发展
继承
抢救
创新
•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 流派工作室,于2013年 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评定为第一批全国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 作室建设项目,并于 2016年12月高分通过国 家验收。
阳虚邪凑论
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 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感受外邪是产生疾病 的重要条件。 正气亏虚,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外邪容易乘虚凑 袭,致经脉气血阻滞不通, 则易发病。 正气之中,宗气为首, 元气为枢,阳气为根。若 阳气受损,不能卫外,阴 精不能内守,外邪易侵, 导致经络脏腑气机紊乱而 发诸病。
• 二、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
阳气本论
阳虚邪凑论
吴生元教 授学术思 想 三阴化寒论
气血融通论
脾胃枢纽论 肝肾亏损论
阳气本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 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 也。”由此可见,内经把人体阳气与太 阳相类比,以阐明阳气在人体中所处地 位的重要性,犹如太阳之光明具有不可 替代性,阳气具有积极向上、升发、防 御外邪的特性。因此,历代著名中医学 家大都推崇阳气和重视阳气及其作用。

运用吴佩衡温阳扶阳法治疗危急重症

运用吴佩衡温阳扶阳法治疗危急重症
关键词:吴佩衡学术思想;温阳扶阳法;危急重症
Treating emergency and severe case by WU Pei-heng’s methods of warming yang and assisting yang
GU Shu-hua
(Kuming Sheng’ai TCM Clinic, Kunming 650031, China)
• 1234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0年 8 月第 25 卷第 8 期 CJTCMP , August 2010, Vol . 25, No. 8
床实践中的科学性、实用性。 病案举例
1. 经行血崩 患者某,女,49岁,2005年10月13 日初诊。主诉:平素身体较弱,多年来痛经较甚,经 常自服三七、丹等活血化瘀之药,上月行经,经量 极多,血崩不止。经住市某医院,治疗半月余,仍出 血不止,患者极度虚弱,医院下病危通知。出院后其 丈夫邀笔者诊治,症见:面色惨白,恶寒,肢冷,脉沉 细弱,舌极淡,苔薄白。中医诊断:经行血崩;西医诊 断: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治以扶阳温肾,固气止 血。以四逆汤加味:附片100g(先煎3h),炮姜20g, 黄芪20g,炒杜仲15g,炒艾叶15g,炒荆芥8g,补骨脂 10g,大枣5枚(烧黑),甘草10g。连服2剂,出血减少, 余症稍缓解。二诊:以上方加减治之:附片120g,炮 姜20g,黄芪24g,炒杜仲15g,补骨脂12g,菟丝子15g, 砂仁15g,炙甘草10g,连进3剂,出血止,精神渐增, 后以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调理善后。
吴佩衡先生善用附子大剂起死回生,对疑难危 机重症的治疗胆识过人,世誉“吴附子”。吴佩衡先 生用附子剂量超常。如附子重剂救治昆明某子“肠 伤寒”危证,众医宣告无救,先生以大剂通脉四逆汤 治之,前后共投附子3 000余克,终于挽回生机。剂 量最大者如治某子(13岁)的伤寒重症,初诊方即用 250g,后加至每剂400g,而且昼夜连进2剂,即800g, 终于挽回厥脱重症。

中医痹病学科建设研究思路与方法探析

中医痹病学科建设研究思路与方法探析

中医痹病学科建设研究思路与方法探析作者:万春平彭江云李兆福汤小虎吴晶金吴洋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年第11期【摘要】结合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在吴氏学术思想和特色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中医痹病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结合、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等方面,探析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研究方法和经验,以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温阳通络法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1.015中医痹病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认识和研究风湿病的病因、病理、分类、诊断、治疗、护理、养生、康复、预后转归等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从2009年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团队紧紧围绕着学科建设的目标,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机构制剂开发和学术辐射力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本文将探析本院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1 学科建设注重吴氏学术思想和特色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长期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2]。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渊源始于《黄帝内经》人体阳气理论,法自《伤寒论》三阴寒化证温阳扶正思想,传承发扬了郑钦安学说之精华,其核心是及其重视阳气在人体的作用,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立法论治首重扶阳,扶阳学术思想广泛用于临床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疗效显著,特色明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扶阳学术流派。

本学科建设以吴氏学术思想的传承创新为重点,结合本学科临床实际,围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痛风、骨关节炎3个优势病种,在吴氏学术思想文献研究、历代传承人学术思想及整理应用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吴氏学术思想,提炼临床常见风湿病的诊治原则及治疗大法:①温阳通络法治疗RA;②清热通络法治疗痛风急性期,健脾渗湿法治疗痛风间歇期;③益气养血法治疗骨关节炎。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马迪;吴燕;张芸;吴生元【摘要】通过对吴氏扶阳学派的起源、发展、学术特点的梳理,论述中医对甲减病因病机的分析,探讨并总结了吴氏扶阳思想在甲减诊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运用扶阳思想诊治甲减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6(011)008【总页数】4页(P1429-1432)【关键词】扶阳理论;甲减;理论探讨【作者】马迪;吴燕;张芸;吴生元【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6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1.1 扶阳学派的起源早在150年前,理论上以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的“扶阳学派”,俗称“火神派”,就已在民间兴起,他们擅用附子、干姜、生姜、炮姜、桂枝、肉桂等温热药物为突出特点,其中,尤以擅长大剂量而灵活。

应用扶阳圣药附子,并能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而屡起沉疴大症,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体系[1],堪称“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清代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力倡其扶阳重阳的学术主张,相继出版了《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只为“为医林之一助”!扶阳学派的产生,便风靡一时,蜀中名医卢铸之,作为郑钦安的入室弟子之一,于成都开办“养正医馆”,以“扶阳理论”为基础为世人治病,后又设“扶阳讲坛”,以期传扬该理论,所化者众。

他认为:“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扶阳化阴。

”在郑氏扶阳理论指导下,云南火神派吴佩衡,上海火神派祝味菊,近代火神派卢崇汉,更是在危重症中,敢于大剂量运用附桂姜之类温热药,每起沉岢,又将扶阳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

1.2 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他学派一样,其理论无疑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该句将人身之阳气,比作天空和天空中的太阳,形象的说明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扶阳思想有争议近几年来,中医界兴起了一个重视人体真阳,擅长重剂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辨治阴寒之证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

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的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渐成体系。

但在“扶阳学派”临床疗效受人瞩目的同时,也颇受争议。

质疑“扶阳派”者,主要是认为“火神派”理论偏激,用药偏执温法,重阳而忽视阴,滥用大剂量附子,弊大于利等。

出现这种质疑的原因:一是部分医者把扶阳学术思想所说的,人体病理上的“阴邪”与生理上的“阴气”概念混为一谈,或不自觉地偷换了概念,故而产生了一些对扶阳学术观点的误解。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习和应用扶阳学说的医者不重视学习《伤寒论》六经理法,没有透彻领会郑钦安学术观点的精髓,没有真正理解扶阳学术思想中“阳”的真正内涵;临证时不详辨舌脉证,逢病多视为阳虚,遣方用药时,应用附子等峻药,不论是功效、剂量,还是作用靶点等都心中无数,且不分病证轻重和个体差异,常盲目大剂量、超大剂量滥用,以致人们颇有微词。

但疗效是硬道理,扶阳学派既然能够存在和兴起,自有其不可否认的临床疗效,应当将其理法观点的核心所在阐释清楚,才能让人们理解和认同,笔者现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做一阐述。

理论根基是《伤寒论》实际上,真正的扶阳学术思想创始人应当是张仲景,张仲景是最擅长应用扶真阳、温中阳、回阳通阳方药的。

《伤寒论》的精髓除了保胃气,存津液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的。

六经中三阴经理法阐释详尽,三阴方证,皆为虚寒之证,经方中有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温热药的方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都是治疗真阳亏虚,或阳衰寒盛之大病重症的,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扶阳气而祛邪。

四逆汤等经方用活了(用好附子),的确能够大大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可以说,扶阳学说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吴祖荣学术思想总结

吴祖荣学术思想总结

吴祖荣学术思想总结吴祖荣学术思想总结_滔滔而来_新浪博客一、学术思想核心:温阳扶正。

二、治病总原则: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任何一个症状,都要从阴阳两个对立面去思考,去辩证。

3、临床要把好太少两关,即太阳病和少阴病两关。

三、身体健康的最高境界:阴秘乃固。

“阳强不能密,精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要平,平为正,阳要密,密为要。

”四、代表药方:1、大回阳饮――附子,甘草,干姜,肉桂。

很多重证,在大回阳饮上做一些加减。

2、温心通――附子,肉桂,三七。

五、治三阴病的总指导思想:四逆法。

凡三阴病,急、宜四逆汤,专在分量轻重上斟酌,可为上工。

六、附子的药性:1、最重要的特点:通十二经络,走而为守。

2、能补命门之火并假三焦以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无所不至。

所以无论是表证、里证,脾胃病、肝肾心,都可以运用。

但要有辩证的前提,如果是阳明病,你也用附子,那就是误治。

3、能引补气、补血、发散、温暖之药治各类病。

“附子凛雄转之气,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以追扶失散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能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逐在里之寒实。

”(清代医家吴寿语)。

4、附子减毒,就是靠加热,水解。

附子不在制透,而在煮透。

5、附子中毒后,再发煮好的四逆汤给人吃,这是吴佩衡老先生的经验。

七、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圆通应用:八、用药效果的三个标准:1、精神如何。

2、饮食怎样。

3、脉象有根否。

吴祖荣的学术思想摘录_滔滔而来_新浪博客一,核心:温阳扶正。

二,代表方--大回阳饮: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很多重证在此方上做一些适应的加减。

三,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圆通应用。

能治很多病,偏头痛,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目疾,咽喉疼痛如扁桃体炎咽炎等,声嘶失音,腰痛,痹证(寒,风,湿),乳痈即乳腺炎,体弱感冒久不愈,肺胀,慢支炎,感冒咳嗽久不愈,产后伤寒(产褥热),带状庖疹等。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经验总结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经验总结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在痹证治疗中的经验总结总结吴佩衡及其传承人治疗痹证的经验。

体现在重视辨证基础上的分期分型施治,更加重视对扶阳学术思想的运用,尤其对附子在治疗痹证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标签:吴佩衡;扶阳思想;痹证吴佩衡(1888~1971)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其临床精辨寒热,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崇尚经方,善用峻药,为扶阳学术思想的应用留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吴佩衡先生运用扶阳的学术思想治疗外感、内伤杂病诸疾,具有其特色优势,尤其是在风湿痹证的治疗上,流派后人在吴氏基础上也多有创新发展。

1 吴佩衡治疗痹证经验在《吴佩衡医案》中记载吴佩衡治疗“风湿关节痹痛”验案一则[1]89-90,一位三十余岁的女性患者,患风湿痹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间灼热,但见寒生畏,病已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当归、白术等无效,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

其用方:附片60g,干姜15g,桂枝24g,细辛5g,茯苓24g,甘草10g,一剂显效,二剂霍然。

吴氏认为本病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致经脉阻遏,阳气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

之前虽用四逆汤之干姜、附子来化散寒湿,但掺杂了当归、白术等壅补滋腻,犹如闭门留寇,使邪气难化。

其后用药中去掉了当归、白术,加桂枝、细辛以散寒通经,茯苓以淡渗利湿,获效明显。

吴氏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经验较为丰富,其推崇“温扶阳气”的治疗大法,认为扶阳驱寒,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所以在临床用药上采用四逆汤、白通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时,很少加用滋补药品。

该验案中附子用量较大,这是吴氏运用附子治病的一个特色。

其在辨证准确,确属阳虚阴盛的前提下,敢于大剂量应用附子,且注意配伍及煎煮,以避免附子毒性。

关于附子与干姜的配伍,吴氏认为干姜温气,则上焦之阴寒散而外阳回矣,附子温水,则下焦之阴寒散而内阳回矣。

得甘草之和中,则姜附之力合,上下连成一气,而旭日当空,表里之阴霾自散[1]117。

扶阳强心、温肾利水法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机理探讨——吴华

扶阳强心、温肾利水法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机理探讨——吴华

扶阳强心,温肾利水法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机理探讨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在内科疾病中占较大的比重,且多较严重,常明显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治疗心功能不全,对保障人民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指导下,以“扶阳强心、温肾利水”法,治疗心肾阳虚,水湿泛溢、痰湿、瘀血阻滞证型之心功能不全病人,收到了肯定疗效。

(一)病案举例案例一:罗某,男性,63岁。

西医诊断:原发性心肌病、充血型、全心扩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IV级。

经西医强心利尿,控制心律紊乱,改善心肌代谢等治疗,住院月余,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无改善,遂改服中药。

证见面色晦暗、眼眶发黑、神疲乏力、但欲寐、心悸气促,述双下肢冷“犹如冷水一点点滴进骨髓里……。

”舌质淡而夹青,苔白腻,脉沉细或虚数(心动过速发作时)。

入院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伴频发室早及房早、心肌损伤、左束支传导阻滞。

”证属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寒水泛溢,上凌于心之危证,主以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之大回阳饮加味,连进十余剂后,病人一般状况明显好转,下肢冷感减轻,“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减少,且发作时一般处理(如:压迫眼球等)即可消除,不必用其他药物。

继续中药治疗二个月,病人已能下床自由活动,下肢转温暖,心率增至六十余次,心动过速未发作。

心电图提示:“窦律不齐,偶发房早。

”案例二:杨某,男性,59岁。

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全心扩大、窦性心律、心功IV级。

由于病人主动脉瓣损坏严重,舒张期反流量大,心脏每分输出量极少,心肌严重损伤。

曾用小剂量强心剂,即引起中毒反应,心律失常,遂停用,改服中药。

症见面色苍白、晦暗、日夜端坐、不得平卧;心悸、气促、自汗、四肢冰冷、肝肿大、下肢浮肿、小便不利。

舌质淡而夹青,苔白,脉虚大,重按无力。

证属心肾阳虚,水湿泛溢,水气凌心。

用大回阳饮加行气利水之剂,连进十余剂后,见明显效果,心功改善,能下床走动,夜间也能高枕入睡。

谁说扶阳不重寒凉药?一代宗师吴佩衡将大黄用得出神入化

谁说扶阳不重寒凉药?一代宗师吴佩衡将大黄用得出神入化

谁说扶阳不重寒凉药?一代宗师吴佩衡将大黄用得出神入化小编导读说起“扶阳学派”,想必大家马上会想到附子、干姜、肉桂、细辛一派大热之药,但如果你以为扶阳派只会重用辛热药酒,大错特错了,在扶阳派一代宗师吴佩衡先生总结的“中药十大主帅”中,寒凉药占据了其中四味。

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吴佩衡先生应用“将军”大黄的经验心得。

大黄色黄根粗,有黏液,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毒而排脓血。

《本经·下品》:“大黄,味苦,寒。

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张隐庵曰:“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肃清中土之剂也。

其性走而不守。

”最滑润肠胃而通便结。

《伤寒论》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治阳明腑证,胃肠燥结便难,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等证,并治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治阳明腑热方作,大黄泻其燥热,枳朴开其郁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也。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炙甘草二两。

只下胃热面无燥结,故不用枳朴之推荡。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斤,甘遂一钱匕。

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因表阳亦陷,阴阳拒隔,结于胸中,寒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躁懊憹。

硝黄泻其郁热,甘遂排其水饮也。

《伤寒论》有三阳下法。

本太阳经证,误发大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情转属阳明,灼伤脾阴,而成太阳阳明脾约证,以麻仁丸润下之。

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黄一斤,厚朴一斤,枳实半斤(炒),芍药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阳明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情转入阳明腑而成为正阳阳明腑证,宜大承气汤下之。

(方在上)本少阳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属阳明而成为少阴阳明腑证,以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温扶阳气法临床运用举隅

《伤寒论》温扶阳气法临床运用举隅

《伤寒论》温扶阳气法临床运用举隅作者:顾树华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2008年第02期关键词:《伤寒论》;温阳法;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2-0059-02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所创经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

《伤寒论》创立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温法即温扶阳气之法,是《伤寒论》整个治疗法则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思想。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吴佩衡(笔者外祖父),毕生研究《伤寒论》,十分尊崇《伤寒论》“温阳扶气”的治疗大法,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经验丰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吴氏学术流派。

他临床上擅用仲景诸方,对四逆辈诸方应用娴熟,对附子的应用独具特色,炉火纯青。

他认为附子强心而暖肾水,回阳生津而固肾气。

笔者受其学术思想熏陶、影响,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一些阳虚阴寒患者运用温扶阳气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张某,女46岁,于1977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下肢关节疼痛10余年,近来疼痛加重,卧床不起2年。

现病史:患风心病并发心衰14年,于1975年6月在市某医院行“左径二尖瓣扩张术”,瓣口从1cm扩至3cm,瓣型为膈膜增厚型。

既往患者大约每半年风湿活动1次,下肢关节痛甚,卧床半月至1月即缓解起床,自术后2年以来,每1~2月风湿即活动1次,故一直卧床近2年。

初诊见患者极度恶风畏寒,稍一受惊即感冒或引起风湿活动。

现卧床呻吟,膝关节酸痛,髋关节剧痛,面瘦无华,两颧暗红,唇紫、目光无神,语音低微,四肢凉,出汗。

起坐时即心悸、气喘、头昏、寒颤。

脉微细而结,舌淡暗,苔白腻。

实验室检查:抗“O”625单位,血沉30mm/h,白细胞2.4×109/L。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经验探讨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经验探讨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经验探讨姜丽娟;李加云;马源泽;王敏江;吴生元【摘要】吴老尊崇温扶阳气的思想,认为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根本,重视扶阳,而扶阳不必待到阴盛阳衰时.导师吴生元教授临床六十八年,经验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导师吴生元教授应用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临床体会.【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22【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吴氏扶阳;脾肾阳虚;滑胎;学术思想【作者】姜丽娟;李加云;马源泽;王敏江;吴生元【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科教科,昆明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科教科,昆明650021【正文语种】中文滑胎指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1]。

西医称为“习惯性流产”或“复发性流产”,是育龄期妇女妊娠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近年自然流产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一胎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后,本病的发病率更高,而目前因无疗效好及肯定的治疗方案,导致治愈率低,并且由于反复流产,又容易导致不孕症的发生,从而给更多的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

吴佩衡扶阳学术师承清末名医郑钦安,中心论点为人身以元阳、元阴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故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病,被人尊称为“吴附子”,是“火神派”杰出大家。

扶阳学派临证辨治的关键是在扶阳的基础上来救生理上的阴,扶阳学说所扶的“阳”,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即以扶阳的理法方药通过回阳、通阳、温阳来达到救助机体真阴及其所属的阴津、阴血的目的,从而修复机体正气,以助祛除病理上的阴邪,纠正阴阳互损,或防止阴阳离绝的现象发生,使机体恢复并维持动态的“阴平阳秘”状态。

滑胎中医病机主要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母体因素和胎元因素都可致屡孕屡堕。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中医的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是不少的,但不论是何种流派,疗效是硬道理。近些年来,扶阳学术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学说和临证实践中的良好疗效,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认可和一些中医的重视,而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医者对扶阳学术观点和流派的争鸣和质疑。在学术上,争鸣和质疑是一种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及理性思辨,理愈辨愈明,有利于一个学术思想和流派的不断完善,这应当是正常的。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界有一个以重点应用并善于活用四逆汤等经方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李可老中医又称之为“古中医派”,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就渐成体系,传人有卢铸之、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等各以扶阳学术特点临证而享誉一方的著名医家。
对于急危重症,疑难杂症,需要应用大剂四逆汤和大剂量的附子时,必须把握准确方证病机,胸有定见,既要敢于用,又要谨慎用,用药期间,勤观察,勤随访,把握好病证机转,随证加减,正所谓“胆欲大而心欲小”。
实际上,扶阳学术思想的基本内核仍然是阴阳相对平衡的,也就是生理上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并不是不重视阴。在病理上,认为生病就是阴阳平衡失调。治病的关键就是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防止阴阳互损,或阴阳离绝的现象发生。扶阳派医家多是伤寒大家,在临证中深刻领悟了《伤寒论》四逆汤、桂枝汤等方证的精义,并将四逆汤、桂枝汤等经方活用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火纯青,临证疗效卓著。
由此可见,要想领悟扶阳学术思想,就必须先学好《伤寒论》。应用姜桂附,特别是四逆汤类方,必须认证准确,严格依据病证和体质情况,依据病机来掌握应用指征,方药配伍比例必须严格遵照《伤寒论》经方理法,配比合理,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人而宜,因病证而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据证加量,中病即止。特别是附子,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也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据证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治疗量。

转:吴佩衡重用附子的经验

转:吴佩衡重用附子的经验

转:吴佩衡重用附子的经验
吴佩衡重用附子的经验
近代名医吴佩衡擅长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其经验系统归纳十个方面:
1.助阳解表,扶正祛邪,代表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用量为30g;
2.益火之源,回阳救逆,代表方是四逆汤,附子用量至每日120g;
3.温补脾阳,燥湿运土,代表方是附桂理中汤,附子一般用量为30~60g;
4.温阳托毒,活血通滞,代表方是阳和汤,附子用量为60g;
5.温经通络,祛风止痛,以乌头煎化裁,附子剂量常用为60g;
6.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是附子汤,附子用量为30~120g;
7.暖水燥土,温阳止泻,代表方是四神丸,附子用量为30~60g;
8.祛痰止咳,温化痰饮,代表方是附子加苓桂术甘汤,附子常用量为30~60g;
9.温暖胞宫,调经止痛,常以桂枝茯苓丸化裁,附子用量为30~60g;
10.滋养补虚,温通寒结,多用于老年寒性便秘,以附子理中丸化裁,附子常用量为60g。

吴老在超大剂量应用附子时,特别强调须久煎,以煎液不麻口为度。

而且服药后3~4小时内忌食生冷,避风寒。

据此,附子虽然有毒,只要确切掌握其适应证,超大剂量应用附子应当是安全的。

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久煎,以0.5~4小时为宜,具体标准是煎液不麻口,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2.剂量应逐渐加大,不可盲目地一次性加大剂量;
3.适应症必须明确,必须是寒湿之证;
4.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附子的毒性和中毒反应及其救护措施;
5.服药期间应禁酒、避风寒、禁食生冷。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 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若虚 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 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 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 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阳虚, 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 庸手乎?
近似实火处:
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 凭)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 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 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 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 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 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 至理也。
论坎卦: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 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 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 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 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 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 一阳也。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内容:
一.“火神派”与“扶阳派” 二.主要学术观点 三.讨论
一、“火神派”与“扶阳派”
郑钦安 (1824-1911)
卢铸之 (1876-1963)
卢永定 (1901-1986)
卢崇汉 (1947-)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诊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理论探讨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I 1 t h e o r i g i n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a c a d e mi c f e a t u r e s o f Wu s a s s i s t i n g Ya n g a c a d e mi c t h o u g h t s ,t h i s p a p e r i s t o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h y p o t h y r o i d i s m f r o m T CM,a n d s u mma r i z e i t s p r a c t i c a l u s e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d i s c u s s t h e e t i o l o g ya
摘要 关键词
通过对吴氏扶 阳学派的起 源、 发展 、 学术特点 的梳理 , 论述 中医对 甲减病 因病 机的 分析 , 探 讨并总结 了吴氏扶 阳思 扶 阳理论 ; 甲减 ; 理论探讨
S t u d y o n Wu s As s i s t i n g Ya n g Ac a d e mi c Th o u g h  ̄ i n t h e Tr e a t me n t o f Hy p o t h y r o i d i s m
1 . 1 扶 阳学 派上 以推 派祝 昧菊 , 近代 火 神 派 卢 崇汉 , 更 是在 危 重 症 中 , 敢
崇 阳气 , 临床 上 强 调 温 扶 阳气 的 “ 扶 阳学 派 ” , 俗 称
“ 火神派 ” , 就 已 在 民间 兴 起 , 他们擅用 附子 、 干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佩衡医案》中所述温阳扶正病例,有力地抨击了滥用寒凉药物的弊端,用辛温药物救治了无数病证错综复杂的精彩案例,辨假识真,显示出非常高超的水平和扶阳药物应用的广阔前景。
四、重先后天,扶阳治本
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先天心肾阳气是人生阳气之根,人之奉生而不死,以其赖以饮食也。脾之运化水谷精微,故脾为后天之本。郑钦安阐述八卦学说认为,离 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坎 为水,阴也,血也,而真阳寄焉。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故离坎为人生命之根。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认为“万物皆损于阳气。”
阳虚阴盛的治疗要达到“邪尽正复”,宜“与其失治于寒凉断难生活,不若试之于温补尤可救疗”,先师遵郑钦安“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为疗效判断标准,“周身腹中发热”是真阳全面来复的必然反应并以此作为限用辛温药物的疗程依据。但何以要发热至“难安”方罢呢?须知阳虚阴盛者最突出的病机变化特点是阳易消而阴易长,阳旺方能消阴,“难安”强调矫往必须过正,此道最微,理实无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先师主张温扶真阳,运用要点,以及对所以然之理的阐释,确是不二妙法,至理名言。可惜当今世俗之医者,首先抱定火热成见,脱离辨证原则,迷失辨证方向,不识阳虚之本质,已成举世通病,先师之论,在今天仍有补偏救弊的现实意义。
五、崇尚经方,妙用峻药
先师推崇仲景学说,除习用经方外,还倡用峻猛方药。学术上“尊古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他在《医药简述》一书中,对附子、干姜、桂枝、肉桂、麻黄、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十味药品的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详细阐述,认为:“此十味药品,余当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作用之大也,”“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不但治一般常见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症及顽固沉疴,无不应手奏效。”“十大主帅”集寒热两类药物中之攻坚祛邪峻品,为四逆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主药,是阴阳二证之猛剂。先师运用灵活奇妙。在吴佩衡医案中总计89例,使用附子者56例,石膏11例,大黄8例,黄连6例,芒硝3例。(5)广用附子,且善用大剂量,曾治一伤寒重症,昼夜连进附子800g,惊世骇俗,然终力挽厥脱,令人叹服!故有“吴附子”之雅称,用药风格足显大家风范。并非哗众取宠,实在是救治重症垂危患者的所需。对阳热之证亦颇多见识和独到经验,《案》中治瘟疫3例,投用达原饮,内加用石膏、大黄两味苦寒峻药,一剂热退,数剂治愈。临证做到“有是证,用是药,选是方。”对“药对方,方对法,法对证”领悟极为深刻,决不拘泥,他从不“以扶阳为时尚,以附子论英雄”,始终坚持经典是共同的基础,谨守辨证论治是永恒的法宝。世医以为先师只知温扶阳气用姜附草,显然是执意以偏概全,只知皮毛,未晓精髓。只有深刻领悟他在治学上倡导的“尤重自悟,少有盲从,多有独创”的学术思想,才能深刻理解先师渊博的学术之理。
现实医疗实践中对“阴盛格阳”证认识不清而误用寒凉清热药者屡见不鲜,所见杂病及慢性病中,虚寒证约占半数以上,而选用温阳扶正者甚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金元时期,河间力倡“火热论”学说以来,寒凉药物的运用由补金元前以伤寒概外感认识之偏,用辛温通治一切热病用药之弊,逐渐发展学不思《经》旨,不明辨证候,盲目过用甚至滥用寒凉的另一极端。 二是曲解医训,谬种流传,明清以来,医林中流传着“热病误用热药,下咽立毙!”的避误训戒,原是明眼人的警世高论,要点全在“误用”二字上,可叹如此浅显明白的训示,却被世俗误解为:热药杀人,断不可用!三是中西医学理法的简单代换,以“火热邪毒”释“炎症”,以“清热解毒”抗“感染”,中药西用之风盛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影响,因而使得虚寒疾病的治疗迷失了正确的方向。现实地看,这就为辛温药物的研究运用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社会空间。长远地看,则是为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个拨乱反正的课题。”
二、真假寒热,睿智善辨
凡病有真寒与真热证之分,又有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之别,真者易识,假者难辨。“阴盛阳必衰,阳盛阴必弱。”临床上前者居多,后者亦不少。《内经》云:“阳复则生,阴盛则死。”先师十分重视真寒假热的辨证,善于在阴阳上探求至理。他说:“论病之要在于认证,论证之要在辨阴阳,唯辨证确凿方能得心应手。”从而总结出寒热辨证的基本纲领“十六字诀”,即热证为“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寒证为“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真热证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真寒证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此为辨明证候的要领和鉴别真伪的关键。特别指出“阳虚阴寒”往往被忽视,致使误治而垂危,实为病者一难关,医者一难题。对“阳虚阴寒”一类证候,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主张温扶真阳,扶正驱邪,“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他在临床上常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辛附子汤治之,疗效可靠。对四逆汤的运用,先师曾论曰:“按四逆汤为少阴证主方,太阳少阴合病,重其发汗,则汗出不止而出现亡阳,此证可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证亦用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以救里;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临证中若遇邪热内盛,热邪内陷,造成真热假寒者,转变成阳明腑证者,遂以承气加白虎汤治之,以期达到方药对证而收功。”
杜光明:先师吴佩衡温阳扶正学术思想探讨
先师吴佩衡温阳扶正学术思想探讨
——为纪念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诞辰120周年而作
杜光明
[摘要] 先师吴佩衡,擅长温阳扶正,辨证中善于抓住阳虚本质,精辨寒热;温扶阳气为治,巧用四逆辈方,多有独创,擅用附子,剂量超常,力挽厥逆重症,效若桴鼓。
[关键词] 温阳扶正;名中医学术思想;吴佩衡
笔者曾治一患者,李XX,男,68岁,昆明市人,因外感服用西药解热镇痛剂、银翘片、氨卞西林胶囊,服用四天,病势未减。首诊于1994年4月20日,应邀中医诊治,症见:发热不恶寒,体温39.8℃,身痛胸闷,重病容,面赤,咳嗽,端坐呼吸,痰色清稀,口渴喜热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色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首剂以麻辛附子汤和二陈汤内服。川附片100g,炙麻黄12g,细辛10g,化红10g,京夏15g,茯苓20g,炙甘草10g,服用首剂后,身痛减轻,咳喘已减三分之一,守上方再进2剂后,身热不作,咳喘已减半,且能平卧而寐,宗上方加减出入调治半月而病愈。本法附片与麻黄同用,意在“寒邪散而阳不亡,精自藏而阴不伤”以期散寒平喘。取细辛以助其解表,温经散寒;配以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而收功,本例患者随访一年康复如常。
先师吴佩衡,是中国现代名医,著名中医学家,是20世纪以来我国具有第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名人(1)。今天是先师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他毕生从事中医临证和医学教学六十余载,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学术上对仲景《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研究和造诣。临床上善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辨证精当,用药超常,屡起沉疴,享誉四方。笔者曾就读于云南中医学院“西学中”第一期研究班,课堂聆听,临床侍诊,耳濡目染,受益良多。现就先师之温阳扶正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兹承扬。
一、注重表证,变中求治
太阳病是《伤寒论》六经病名之一,太阳主人身之表,统摄皮肤营卫,有卫外御邪之功。太阳病脉证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先师对外感一证辨证极为重视,“若不认真,辨明在表之虚实寒热,极易误治,甚至导致疾病的传变”。十分强调“一定要把住太阳这一关。”抓住“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主要特征。发热亦是太阳病常见症状之一,又因感邪性质和人体虚实差异,分别表现表寒、表虚、表实、表热。若确认为表证则当急治、早治,以免病邪传变之患。严格按照风、寒、温三纲变法及三者辨证要点,抓住“恶寒”与“恶热”之分,“渴与不渴”或“渴喜热饮或冷饮”之别等临床要点,其治法上主张太阳表虚寒证用桂枝汤,伤寒表实无汗者用麻黄汤或相应方剂,两者之间一虚一实全在有汗和无汗,脉之浮缓与浮紧之别。如发热无汗头体疼痛,但欲寐,脉细微者,此乃太阳少阴两感证。《内经》里对两感证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因表邪内陷直接威胁到心肾,心肾俱伤,病情危笃。先师用麻辛附子汤治疗,挽救了很多危重患者。盖少阴心肾两虚,寒邪在太阳,又因肾虚抵抗力弱,寒邪陷入少阴而成太阳、少阴两感合病证。方以麻黄开腠理,散表之寒,附子温里寒而暖肾水,再得细辛温散少阴经络之寒,使之由阴出阳,达于太阳,借麻黄之功达肌表得汗解,为温经解表扶正除邪之良剂。如遇发热无汗口渴喜冷饮,脉浮滑而数者,选用麻杏石甘汤以治,取其麻黄一辛温,石膏一辛寒,杏仁宣利肺气,往往一剂而热退,再剂而病愈。此间必须牢记先师教诲:“表证看似简单,若一误治,变化莫测。谚云用药如用兵,究其弊端;如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误施滋补,犹闭门逐寇;选用寒凉,犹引贼深入;方药夹杂,犹奸细作祟,表散过甚,则汗流不止,到大汗亡阳……”恭读之余,启迪良多。
虚证多从寒自内生,在上焦者多为心阳虚,中焦者多为脾阳虚,下焦者肾阳虚使然。《医学心悟》常治法曰:“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宜温治之;体虚夹寒者,温而补之;寒客中焦者,理中汤治之,寒客下焦者,四逆汤治之”。先师在治脾肾阳虚证时,常遇久治不愈,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足面浮肿之证,评审病情依法治之,既有主方,亦有化裁。常用附子理中汤调治,先后天并固,脾肾两补,较理中汤疗效更佳。此论源于“后天无先天不立,先天无后天不继。”治脾肾两虚者,以四逆汤温运脾肾之阳。先师认为只重后天之调理,忘却先天心肾之关系,徒治其末,忽略其本,对于四逆汤和理中汤之差异,提出治疗深浅层次的差别,再用理中汤之白术、党参类补气之品会大大有碍于疾病的退却。选用四逆汤,亦为先后天并治之本源。故谓“理中不中也,当以四逆汤补火生土。”他数十年医疗实践见之甚多,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既能起死回生。实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仲景“用姜附而有深义也。”
遵照先师善用峻药的学术思想,笔者曾用峻药救治一名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取得可喜成绩,现报导如下:赵某,男,19岁,救火英雄,1970年3月因扑灭山火致全身特大面积烧伤(Ⅲo,95%),并中毒性黄疸型肝炎。病情危笃,急邀会诊。症见巩膜深度黄染,恶心呕吐,小便深黄,舌苔黄腻,舌质红少津,因烧伤无法切脉。证属湿热互结,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栀子20g、大黄15g、黄连10g、薏仁30g、波蔻10g,连服四剂,巩膜黄染明显消退,遵上方加减调治二月后肝功能正常,《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在头版头条刊载了英雄事迹及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英雄事绩的经过,赴广交会参展后受到广泛赞誉,谌称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