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合集下载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8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8

1.6虚火上燔,火不归原
李可认为,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火不归原之证。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
肺结核危症 刘某,女,22 岁。19”年5月23日初诊:患干血痨5年多,经某医院诊为肺空洞型肺结核,病危出院,羸瘦脱形,四肢枯细,体重锐减20公斤。骨蒸潮热,昼夜不止半个。双颧艳若桃李,口苦,舌光红无苔而干,食少,干渴能饮,脉弦而数。古今医家,皆谓“痨”为阳火灼阴,火炎水竭,真阴销铄。尤以昼夜皆热为重阳无阴,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乃选清骨散加龟板、黄芩、童便为治:龟、鳖甲(先煎)、地骨皮各30g,知母20g,银柴胡、胡黄连、泰艽、青蒿、黄芩、炙草各3g,童便1杯兑入,水煎分2次服。次日黎明病情突变邀诊。见患者呢逆频频,大汗肢厥,面如死灰,喘不能言,脉微欲绝。其母云:“昨日药进一煎,患者即不思饮食。睡前服二煎,泻稀便一次,随即阵阵汗出,气喘不能接续。半夜服参汤一杯,才勉强支持到天亮。”至此,余已知前方误投。盖患者虽在青年,但3年痨病,其阴阳气血已耗伤殆尽。初诊见其面苦桃李,艳若涂丹,误以为乃痨证必有征象,实则已是浮阳飞越之戴阳危象,当救阳固脱为先,反投清骨散,是为一错。胡连、骨皮、知芩苦寒败坏胃阳,稀便一泄,气从下脱;银胡、秦艽、青蒿之辛寒外散,多汗亡阳于上,尤以鳖甲一物,开破肝气之力甚强,促使肝气外泄,故药后出现上下俱脱之危候。二错在对脉学的书本式理解,“数”面主火、主热,然当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方不致误。肺痨脉多数,瀕危之际,有一分钟120 ~240次以上者,已是七急八败之死脉,何来“火”与“热”之可言!故数脉变局中有“数则为劳,数则为虚”两条。若非躬行实践,绝难领悟。遂急疏张锡纯氏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求逆汤,以救阳固脱:红参(捣末同煎)、附子各30g,干姜20g,炙草 60g,山萸肉90g,龙牡、白芍各30g。从煎沸10分钟后,频频喂服,余守护病榻,以大艾柱灸神阙,药进5次,约200亳升,半小时许,呃止、汗敛、喘定、厥回,幸得脱险(299页)。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简介:摘要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用量煎服法李可医案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

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

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1.1 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 孙其新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 孙其新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孙其新刘观涛按: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忙着我所供职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事务。

应出版社之邀,我负责编辑专门面向中医药大学师生的订阅号“悦读中医”(ydzhongyi)。

青年学子,是未来中医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系列的师承试验班级。

将来本订阅号的诸多师兄,就是青年学子的辅导员啊!而青年学子们的师承实验,又成为我们开发精品教程的源泉。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昨天,我们刊发的李可老先生的文章(封面照片即是李可老先生),得到热烈赞叹,今天,我们特意看法一位李老思想的师承者、主任医师孙其新的演讲。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首先我们来谈谈《附子丸散简效廉》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在济南第二届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会发表的,当时我是出于什么样的思想呢?因为附子谁都想用,但附子大量、久用,对大夫和患者来讲,都是一个心有余悸的问题。

那么如果你想把它做成水丸,那就比较好掌控了,一个人吃1.5g附子粉会怎样?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做试验,刚开始也怕中毒,就按李可的服法,把附子磨成粉30g,从去年10月份开始试验,这个试验是在我自己身上做起,吃完以后,一天两天没有什么反应,而且我在做的时候,都是用日本的松夏血压计来测量,测量自己的血压和脉搏,结果发现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效果。

所以说李可说的这段话:“自晋以后,诸家注疏之得失,不重视临床,对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书就…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其实误人不浅。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书上写过,不如自己用过,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都亲尝附子,患病则签字处方服附子,只有自己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

”这一点,我体会的非常之深。

我查找了一下,李可对附子小剂量有哪些论述呢?结果发现,他有一次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在1959-1960年治疗类风关的时候,他治了6例结果都失败了,后来得出一个结论,小剂量附子是隔衣挠痒,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量附子,而反对用小剂量附子,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时喜欢用大剂量附子,这是我在去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面,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李可把附子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5等,大家看第17篇文章就知道了,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

附子用量煎服方法孙其新

附子用量煎服方法孙其新

附子用量煎服方法孙其新孫其新教授:附子用量煎服法 - 李可學術思想探討之七附子是中藥四帥之一。

李可創制的破格救心湯,附子一晝夜用到600克,而他實際用量最多達750克。

這樣看來,探討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為同道所關注的話題。

現根據其68則醫案,整理出以下內容:1“傷寒論”附子用量煎服法1.1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醫家中最善用附子者,“傷寒論”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認為,考“傷寒論”四逆湯的原方,生附子1枚,約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與藥效是制附子之兩倍以上,則傷寒四逆湯類方所用附子相當於現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為60?90克),而歷代用四逆湯僅是原方的1 / 6?1 / 10。

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誠然難矣(3404頁)。

四逆湯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強人大附子1枚;而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之附子均為大者1枚,相當於制附子60?90克,這是經方用藥的本來面目。

1.2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藥與水之比例:經筆者初步統計,傷寒之附子劑 19方(除烏梅丸),其湯劑中藥劑量按經方基礎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準)計算,藥與水之比例最低者為1:6,為通脈四逆湯;最高者為1:26,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其藥與水之比例平均值為1:10。

其次是煎煮時間:筆者考四逆湯類方用於救急,所用的應為鮮附子(如生地瓜),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恆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時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劑,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個半小時左右。

而比較特殊的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因麻黃先煎去沫,故加水較多,為2000毫升,煎煮時間2小時左右。

最後是煎服法:附子劑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頓服者1方,為乾薑附子湯;分2次服者6方,為四逆湯類方,分3次服者10方,為附子湯等;分4次服者一方,為真武湯。

二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創制的破格救心湯,其附子用量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經方的劑量,故其對附子又增加了3條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過30克時,不論原方有無,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監製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劑用於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時間 1個半小時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瀕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劑破格救心湯時,則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灌(70頁)。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6)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6)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6)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6)中风危证不避麻——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中风危证不避麻——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摘要针对中风之内外风的争论,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治中风思路: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麻黄利窍通脏腑,汗法可治脑水肿;阳气不到便是病,麻附细法透伏邪;中风危证不避麻,活血化瘀望莫及;闭证大续虎承汤,针药并施促苏醒;脱证小续破潜汤,上闭下脱苏合丸;中风后遗续命衍,麻细四五止痉散;不在内、外钻牛角,六经辨证统中风。

关键词中风大小续命汤药王续命散麻细四五止痉散中风培元固本散李可医案中风,汉唐以前以外风为主,沿用大小续命汤长达13个世纪;自明清以来,出现了关于内风、外风的争论。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国初,偏重于内风,将平肝潜阳、镇肝熄风广泛用于临床,已成为当今中医临床思维定式。

李可对后世中风理论提出质疑,并进行一系列批判。

现根据其数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 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李可认为,近代把内风、外风截然分开,不符合临床实际。

人处大自然大气之中,风为百病之长,外风可引动内风。

而且孙思邈明确指出:“诸急、卒、暴皆是风”从风论治,临床实效显然,实践才是检验是非的唯一标准(287页)。

药王中风唐代号称药王的孙思邈,他90岁时中风,言语蹇涩,完全不能动,就口述了一个方子“续命煮散”,让徒弟磨成粉,做成“煮散”。

什么叫煮散,就是一副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

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丸剂又快。

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就起床了(99页)。

方名:孙思邈“续命煮散”。

为了便于推广,应当起个顺口的名称,故笔者暂称之为“药王续命散。

”组成:麻黄、川芎、独活、防已、甘草、杏仁各90g,紫肉桂、生附子、茯苓、升麻、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g,生石膏150g,生白术120g。

加减:口歪眼斜:加清全蝎90g,大蜈蚣100条,僵蚕90g;失语:加麝香0.3g/日,另冲服。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李可运用附子经验

李可运用附子经验

李可运用附子经验李可老中医运用附子经验谈俗话说:中医秘不传用量。

量效关系的确是中医方剂运用之精华,也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的关键所在,古今医家对其都极为重视。

老中医李可崇尚仲景学说,将《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遣方用药,尤善附子、乌头类峻药治疗濒危患者。

四逆汤是张仲景治疗心肾阳衰寒厥证的代表方剂。

李老在临床应用四逆汤时颇有心得,不仅限于少阴病,同时在肿瘤、咳喘、足心发热等病的治疗中多有应用。

医者对量效关系的把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中药复方以单味中药为载体,想要全面理解量效关系,就要从最简单的单味中药研究开始。

那么,下面我就来谈谈李可老中医关于主药附子的用量。

李老师重视六经辨证,认为“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 ,临证之时,“知其要义,一言而终”,不必执于病名,而应执简驭繁,万病一理。

李老认为,阳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形精血不能骤生,无形阳气需随时固护”,而阳气易伤难复,阳常不足,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阳气的消长进退。

李老认为,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病危重证多是元气虚弱至极,阴竭阳亡,阴阳离决之证。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其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但因其有毒,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下品。

李老临证尤善用附子。

李老认为,中医救治心力衰竭垂危重症仍生死参半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经方的剂量问题,二是经方的枚、尺问题,三是经方的生附子问题。

四逆汤原书记载“用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而当代应用附子大部分参照教科书中 15g 左右,且还要注明先煎。

许多学者对经方原剂量进行考证,结果相差甚大,从一两之重等于 1g、3g、7. 8g、 13. 8g 到 16. 8g,相差倍数甚大。

以东汉一两约合今之 13. 8g 或 15. 6g,假设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相当于现代制附子 30 ~ 60g 。

【同药不同效】附子你敢用到多少?名中医李可告诉你

【同药不同效】附子你敢用到多少?名中医李可告诉你

【同药不同效】附子你敢用到多少?名中医李可告诉你注:2005年国家药典规定用量为3-15g。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将乌头类列为下品。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

因其毒性,在临床上应用较为谨慎,但是李可老先生在应用附子时剂量重用是人人皆知的,甚者能用到200g、300g的情况。

今天小师妹就把应用李老思想在附子治疗心衰的3则医案和李老应用附子的心得带给大家,有是病用是药,助你放下顾忌,药到病除。

医案举隅01、肺心病心力衰竭案吴某,女,49 岁,2010 年 3 月 1 日入院。

病史:患者有先天胸廓畸形病史。

2007~2009 年,因肺心病反复心力衰竭先后多次住院,常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服用西药后病情虽能有所好转,但每因天气变化,感受外邪则病情加重,也曾求治于中医,多以清热化痰为主,然均无明显改善。

近日因受凉后病情加重再次入院。

刻下症:精神疲倦,面白,口唇稍暗,气促,活动后尤甚,间有咳嗽,痰黄难咯,四肢欠温,渴饮热水,双下肢轻度浮肿,少许口干口苦,纳寐均差,小便量多,大便稍干,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数。

查体:咽充血(- ),胸廓畸形,胸椎后凸,双肺叩诊过清音,心界向两侧扩大。

听诊呼吸音稍粗,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

入院时查血气分析:二氧化碳潴留明显,需要持续无创辅助通气。

中医诊断:心衰,证属:阳虚水泛,瘀血阻络。

治法:散寒蠲饮,温阳利水,兼以行气活血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熟附子(先煎)、山茱萸各30g,麻黄 3g,白芥子 4g,桂枝、炙紫菀、炙款冬花、干姜、茯苓、生半夏、细辛、茯苓、五味子、猪苓、泽泻各 15g,厚朴、苦杏仁、丹参、肉桂(泡服)、生姜各 10g,石膏 40g,麝香(冲服)0.5g。

每天 3 剂,水煎服。

3月3日复诊:服药2天后患者精神好转,气促较前缓解,双下肢浮肿消退,小便量多,大便次数增多,质烂。

仍见手足欠温,两尺脉沉细无力之症。

李可老中医附子运用经验

李可老中医附子运用经验

李可老中医附子运用经验附子,是救治亡阳重症的“第一品药”。

但因其性刚烈,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用之不当,易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导致死亡。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了附子的用量为3~15g。

李可老中医是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善用大剂量附子著称。

可用到200g甚至更多。

今天金华佗就给朋友们介绍下李可老中医运用附子的经验特色:一、用量虽大有据可依李老认为他的一生最大的突破是对药量的突破。

主张在急危重症的治疗中运用大剂量附子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曾考证过附子的运用技巧——《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附子大者为20~30g)。

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

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10一1/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故李可老中医临床用药一般以经方原方(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折半量为准(即古之一两合15g),此观点又为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g,一升合现代200ml。

二、治阳:依证施用量足效达李可老先生对附子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根据阳衰/心衰轻重选择不同剂量。

具体见表1。

李可之附子用量极其严格:分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

其中附子用平剂(30克)、中剂(45~90克)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

至于附子用大剂,那是用于古代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即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是对前人和现代医学的突破。

三、治癌:逐渐加量效达即止针对癌症等慢性重症病人,李老在附子应用时,常常采用逐渐加量制附子的方法,以达最大的治疗剂量。

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用附子成倍增加,如首次用制附子45g,二诊之后加制附子为90g(1周后),三诊制附子加至150g,再诊加之300g,直至达到最大疗效(症状明显减轻或出现瞑眩反应等药效反应)。

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

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

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擅治急症是中医的固有传统,但在现代医院中,中医已多数退出了急诊的阵地,“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这些本是对中医大师的极高赞誉也渐与中医无缘,在“慢郎中”成为中医代名词的今天,李可老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令整个医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医的真正价值;2008年国家“973”计划中医专项“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的确立,使李老对附子等剧毒中药的熟练运用日渐得到关注。

本文重点介绍李老破格重用附子救治心衰的经验,研究分析其用药的思路与细节,以期对临床的推广应用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李老的每一张正规处方都详细地标明了药品的炮制方法、煎煮方法、用水的剂量与服用方法,用药前后的注意事项,这些往往占了处方篇幅的一半,而这些正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破格救心汤组成: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 30g(另煎浓汁),生山萸肉60~ 1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活磁石粉30g,麝香0.5g(分次冲服);心衰重症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合参汁,分5次冲服麝香,2小时一次,日夜连服1~ 2剂。

病势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持续小量服1~ 3剂。

功效与主治:本方有挽救垂绝之阳、暴脱之阴之效。

凡危重急症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苍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或数急,急投本方。

具体应用中,凡亡阳竭阴诸症初显端倪,隐性心衰症状出现: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心肌梗死之倦怠,胸憋,自汗等可投本方平剂。

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急投本文中剂,垂死状态,急投本方大剂。

极重症24小时可连服三剂。

其案例见《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经验专集》。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7 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7  附子用量煎服法

一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简介:摘要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用量煎服法李可医案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

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

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1.1 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

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

大师谈一代名医李可:“救命的东西,我们不保密”(李可30首验方分享)

大师谈一代名医李可:“救命的东西,我们不保密”(李可30首验方分享)

大师谈一代名医李可:“救命的东西,我们不保密”(李可30首验方分享)医知说:李可,1930年出生于山西灵石。

他从赤脚医生做起,致力于传承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成为我国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当代临床大家,尤擅长以重剂救治急危重症,医术高超,有“现代张仲景”之美誉。

其专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他在急危重症疑难病方面的珍贵治疗经验,理法方药精辟,实用性强,成为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案头必备之书。

2013年2月7日,传奇老中医李可在山西家中去世,享年83岁。

消息传来,中医界人士无不叹惋。

李可是古中医学流派的“开山鼻祖”,以擅长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而出名。

他经40年临床实践自创中药方28首,其中尤为著名的“破格救心汤”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赞为“中医的脊梁”。

晚年的李可致力于弘扬和复兴中医学,并在广州南方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

他说:“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

”李可最器重的门生之一、基地主任吕英教授曾深情回忆并展示了李可在为医、为师、为人方面的医学大家风范。

李可有着一条传奇的学医路:他是在牢狱中自学成才的。

1930年,李可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一个小农商家庭,16岁初中毕业后参加军队,曾在西北野战军做过战地记者,也做过军队报纸的编辑。

1953年,性格耿直的李可因为对一封重要信件发表了不同看法,便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反革命,锒铛入狱。

在狱中,他结识了一位姓黄的狱友,他指点李可,学中医要背“汤头”,看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从此,李可开始在狱中看医书,踏上了漫长的中医自学路。

“文革”期间,李可因为被人诬告再次蒙冤入狱。

在狱中,他继续刻苦钻研《易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

用中医方法抢救重症病人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可逐步形成了极具“古中医”特色的学术流派。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作者:医者佛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使用附子的一点心得

使用附子的一点心得

使用附子的一点心得我自从学习中医以来,对中药附子一直还不理解,更不用说体会到什么心得了,只是记得我师傅教给我对用附子的诀窍在于:温经破寒四字真言.我想要理解它,还得亲自尝尝.可惜的事是我没有悟透附子啊!希望有道之士加于指点.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有很多,各有各的说法,实在难以寻味啊!附子一药近代来争议颇多,有人谈附色变、视其为蛇蝎,有人视为救命仙丹。

这几年随着扶阳学说的兴起,更是倍受关注,受关注之程度在中药里恐是无药出其右了。

经过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李可老师的指导和自己较大量的使用附子(最近统计了一下医院的药房进药清单,最多一个月使用制附子的数量大约300公斤),加上对临床许多医案的用心揣摩分析,略有心得,大胆提出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若其中认识能使后来想使用附子一药的同仁,少走些弯路,则倍感欣慰。

首先我结合圆运动的理论提出一点与前人对附子不太一样的的认识,即把附子定位为一味通阳药,似乎比温阳药更贴切一些,而且它的通阳作用无它药可匹敌。

个人体会是,只要下焦先天元阳(先天命门真火)尚未全散,一息尚存,附子进入体内后,以迅雷之势可将十二经脉一俱打通,让残留在身体各处的残阳回纳下元,使身体阳气的圆运动复圆。

注意:这种阳气的回纳复元功能,并非附子的功能,而是先天元阳自身的功能,附子只是将这些回纳复元的通道打通而已。

附子既然走而不守,性烈霹雳,过用必能通极而耗散阳气,耗伤真水,引动下元真火。

而且在经脉通达之后,不宜久用,一定要用敛藏之药驾御它,从圆运动的理论来看,它的作用主要在圆的左下部位,把附子当作一味补阳药来使用,我认为是不妥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佐证一下上述的观点:① 破格救心汤在加入山萸肉、生龙牡后效力大增,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先生创立的一首治疗心衰等急危重症的特效方,脱胎于四逆加人参合张锡纯的来复汤。

大家知道山萸肉、生龙牡具有敛藏之功,在附子、麝香等药将阳气的通道打通后,用山萸肉、生龙牡驾御附子等药以防开破太过,若开破太过则易使仅存的一丝阳气耗散殆尽。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附子的剂量探讨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

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7)---附子丸散简效廉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7)---附子丸散简效廉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7)---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作者:孙其新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附子有大毒,据现代检验结果,15克附子就町以毒死一头牛。

如果一头牛能顶10个人的份量,那么1.5克附子粉要是给一个人吃上,应当和15克附子毒死一头牛是一样的结果吧,这你亲自试过吗?李可指出,自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崇尚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等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医书就可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实际误人不浅。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

书上写过,不如自已用过。

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的都亲尝附子,患病则亲自处方服附子。

只有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5页)1 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李可以使用大剂量附子闻名。

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使用小剂量附子的问题时,他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行医初期,即1961年治7例急危重症,某中有6例患者因附子量小而无效死亡。

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能够冶疗成功的。

所以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小剂量附子只能是隔靴瘙痒(13页)。

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附子,而反对用小剂量附子。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大剂附子。

笔者在《附子用量煎服法》一文中提出附子证,即李可把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等5个等级,其中阳虚用小剂附子10克,如缺乳案之五更泻、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等(95、251页),全书附子小剂者17例,占总数的24.3%,这些足以证明,其治非急危重症亦用小剂量附子。

1.1 小剂四逆汤养阳长寿李可自述:在2004年的时候,我拫据邓铁涛的建议,在南方那几个省跑得比较多,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阳虚的人十占八九,阴虚的人百不见一。

一开始我也解释不了,但经过好长时间反思以后,最后我找出这么几点:①南方是丙丁火:从中医讲,南方就是丙丁,属火的那种气候。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孙其新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09(008)004
【摘要】针对经方附子丸散的状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四逆汤,金匮肾气丸,药王续命散,偏正头风散,类关乌头酒;李可附子丸散的研发:李氏破格救心丸,李氏麻细梅参丸,李氏培元固本丸,李氏偏正头风丸,李氏四逆丸,李氏青龙丸,李氏金匮肾气丸,李氏乌头丸,李氏附子理中丸,李氏奔豚丸;附子丸散的设计思路:附子丸散的基础方,附子丸散的基础有效量,附子丸散的改良,附子丸散的变通,附子丸散的禁忌.
【总页数】7页(P9-15)
【作者】孙其新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李可攻癌2号方补遗——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五 [J], 孙其新
2.经时兼收创新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上) [J], 孙其新
3.经时兼收创新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下) [J], 孙其新
4.李可攻癌2号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四 [J], 孙其新
5.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J], 孙其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
李洪渊;严芳;李建西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8(016)004
【摘要】李可先生,著名中医学家,山西灵石县人,生于1930年12月9日,少年从军,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历任一野三军文艺新闻工作。

后蒙冤逆境学医,从事中医临床与探索55年,是灵石县中医院终生荣誉院长。

李老崇尚仲景学说,博采众家,私淑清末伤寒火神派始祖郑钦安、民初古中医学派鼻祖彭承祖,尽得精髓,临证以人为本,顾护脾肾元气为先。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是我国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家。

离休后,从事医学研究与撰述,出版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总页数】2页(P3-4)
【作者】李洪渊;严芳;李建西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太原,030024;山西中医学院,太原,030024;福建省漳平
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针灸理论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经验 [J], 郝明泽
2.李可老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剂配伍规律探讨 [J], 高博;侯伯男;王敏;李同军
3.解读李可老中医治疗皮肤病经验 [J], 张英栋
4.李可老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经验 [J], 俞凤英
5.李可老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学术思想初探 [J], 王祚邦;周晓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附子有大毒,据现代检验结果,15克附子就町以毒死一头牛。

如果一头牛能顶10个人的份量,那么1.5克附子粉要是给一个人吃上,应当和15克附子毒死一头牛是一样的结果吧,这你亲自试过吗?李可指出,自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崇尚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等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医书就可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实际误人不浅。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

书上写过,不如自已用过。

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的都亲尝附子,患病则亲自处方服附子。

只有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5页)1 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李可以使用大剂量附子闻名。

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使用小剂量附子的问题时,他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行医初期,即1961年治7例急危重症,某中有6例患者因附子量小而无效死亡。

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能够冶疗成功的。

所以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小剂量附子只能是隔靴瘙痒(13页)。

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附子,而反对用小剂量附子。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大剂附子。

笔者在《附子用量煎服法》一文中提出附子证,即李可把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等5个等级,其中阳虚用小剂附子10克,如缺乳案之五更泻、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等(95、251页),全书附子小剂者17例,占总数的24.3%,这些足以证明,其治非急危重症亦用小剂量附子。

1.1 小剂四逆汤养阳长寿李可自述:在2004年的时候,我拫据邓铁涛的建议,在南方那几个省跑得比较多,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阳虚的人十占八九,阴虚的人百不见一。

一开始我也解释不了,但经过好长时间反思以后,最后我找出这么几点:① 南方是丙丁火:从中医讲,南方就是丙丁,属火的那种气候。

由于外界的这种热,再加上人本身这个阳气不断释放,他里面就空虚了。

在这种情况下,损伤的阳气肯定要比北方人多。

② 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南方气候特别热,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

由于空气热,就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即常年喝冷饮、冰镇过的汽水、果冻,冲冷水澡。

③ 南方普遍使用空调:阳虚的主要证状是怕冷,这与南方普遍使用空调有关。

外面是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里,空调开到几度,就像掉到了冰窟窿里。

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邪。

而我们人造的寒邪(即空调病)比那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历害,比如说头痛、慢性鼻炎、阴暑症、常年感冒、妇女痛经、产后病、哮喘、拉肚子等,比比皆是。

④ 南方搞中医的误区:南方搞中医的人,误以为他们处在南方,处在最热的地方,就应该补充凉的东西,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

总之,由于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习惯,错误的治疗思路,这都进一步伤害了阳气,导致阳虚的人十占八九。

《内经》讲“存复养阳",这足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因为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所以这个时候要特别强调养阳,以小剂四逆汤常服(即炙甘草30g,干姜、制附了各15g,服7日停3日,从春分服至立秋),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延年益寿(5、24、33、49、153页)。

1.2 金匮肾气丸治肾虚、高血压李可在在论述小剂四逆汤养阳时,考虑到长期煎煮有些不便,就进一步给出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用金匮肾气丸,但千万不要用六味地黄丸。

就是把金匮肾气丸毎次5丸,煮成糊状喝下去,早晚各1次,有十天半月就可以把好些属于肾虚的证状都扭转过来。

金匮肾气丸可以经常吃,没众副作用,尤其象一些阳虚引起的证状性高血压.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调整过来。

即使血压暂时升髙也不要紧,要继续吃。

此系邪正交争,你不要老査血压,要问他有什么感觉。

只要阳盛阴退,血压自会安宁,勿虑(153页)。

那么5丸金匮肾气丸含附子多少呢?一般每蜜丸9克,其蜂蜜占一半,则药粉为4.5克。

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占1/27,即:4.5克X5≈0.8克。

所以,5丸金匮肾气丸含制附子0.8克。

1.3 药王续命散治中风李可在论述中风时十分赏用药王续命散(即孙思邈之“续命煮散”),其用法:毎天14克,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服,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分作8次服,3小时1次,不可间断,连饮7-10日(101页)。

那么毎次药王续命敢含附子多少呢?药王续命敢中的附子占1/21。

即“14克X1/4X1/21≈0.17克;重症为:28克X1/8X1/2117克。

所以,药王续命散毎次含生附子0.17克。

1.4 偏正头风散治头痛李可自述:余在1958年偶得一则专治头痛的秘方“偏正头风散”,经临床反复运用,筛选药物,调整主辅药比例,用治各类各甩头痛痼疾,收到药到病除之效。

而且重订之后,已大大打破了原方的主治范围。

诸药共研细粉,日服2-3次,毎次3克(245页)。

3克偏正头风散含川乌多少呢?偏止头风敢中的乌头占1/19,即:3克X1/19≈0.16克。

所以,3克偏正头风散含制川乌0.16克。

1.5 类关乌头酒治类风湿李可师法仲景,仿乌头汤之意,加桂枝汤、活络效灵丹、止痉散,配制成类关乌头酒。

类关乌头酒1料,共药粉约450克,共服45天,平均毎次服药粉5克(208页)。

那么每次类关乌头酒含川乌、附子多少呢?类关乌头酒中的川乌、附子各占1/15,即:5克X1/15≈0.33克。

所以,类关乌头酒毎次含制川乌、制附子各0.33克。

2 李可附子丸散的研发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特别是小剂四逆场、金匮肾气丸、药王续命散、偏正头风散、类关乌头酒中的附子、乌头含量,引起笔者的关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李氏附子水丸系列。

下面举例证之:2.1 李氏破格救心丸治房颤曲某,女,60岁,农民。

房颤3年了,起初一年犯三五次,去年发作比较频,今年几乎天天犯。

发作时心慌、多汗、乏力,腿软上不了台阶,整天在炕上躺着不能做饭。

10年前,因子宫肌瘤而切除。

平时睡觉觉手麻凉,右手拇指尖凉,腿酸、失眠、头面轰热、胃胀、大便稀。

Bp130/90mmHg,心率111次/分。

舌略暗苔腻,脉雀啄、浮躁急。

证属心肾阳虚,寒湿窍踞阳位。

遂予李氏破格救心丸8克,日2次,服半月。

二诊:心慌次数减少,胃不胀,大便调,手凉减半。

继服上方半月。

三诊:心不慌,腿不软,能做饭。

心电图提示:房颤无,心率72次/分。

改为培元固本丸善后一个月。

四诊:药后复査心电图正常。

按李氏破格救心丸,每次6-9克,02-3次。

其源于破格救心汤〈4页),原方組成: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肉60-120克,龙牡、磁石各30克,麝香0.5克。

此患者当做完无房颤心电图时,就拿出第一次有房颤心电图问这位心电图大夫:我的房顫是不是好了?那位医生以十分肯定的口吻回答:房颤是不可逆的。

恰好该院的内科主任跟我学中医,对此亦抱怀疑态度,就又领患者做了一遍心电图,结果仍无房颤,这下无话可说了。

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是那位心电图大夫,从那以后凡是遇到房颤的患者就介绍给我。

2.2 李氏麻细梅参丸治感冒邢某,女,37岁。

正值三九寒冬之季,忙于搬家,身患感冒,体温38.8℃,周身冷痛,下肢酸软,就想席地而坐。

经抗菌素、布洛芬治疗,仍不缓解。

舌淡苔薄,脉沉细稍数,拒服汤药。

予李氏麻细梅参丸8克,日3次,按桂枝汤服法,服3天。

二诊:服药当天夜里,周身微汗,疼痛顿减,第二天热退身凉,尽剂而愈。

按李氏麻细梅参丸,毎次6克,日2-3次。

其源于麻附细梅参甘草汤(《塘甩文集》2页),原方组成:麻黄、附子、细辛、乌梅、人参、炙甘草。

李可指出,现代人体多虛,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万病皆本气自病。

由此而引申出一条重要原则,—切外感必夹内伤,因此,麻黄汤、银翘散、白虎汤绝不可用,唯此方可通治一切外感,因为它在幵表闭的同时,以固本气为主,属于扶正托邪法(2页)。

2.3 李氏培元固本丸治糖尿病钟某,男,46岁。

某企业厂长,患糖尿病3年,就诊前血糖一直用西药维持在7.2-8.2之间。

近年来消瘦,倦怠乏力,就想躺着,眼花(上网不能超过半小时)、心慌、早泄,大便溏,尿频,且有很重的臊味。

寻求中医诊治,以改9长期以来的虚弱证状。

遂予五味培元固本丸,初服1.5克,日2次,一周后改为3克,日2次,服一个月。

二诊:空腹血糖6.2。

服药一周,大便成形,随后倦怠乏力大减,有精神头了,也不想躺着了,眼亦不花,早泄巳去七八,很重的尿臊味亦没了,令患者信心倍增,继服上方一个月。

三诊:疗效稳定,守方常服。

四诊:进人冬季便溏又作,下肢亦凉,予李氏培元固本丸(即五味培元固本丸加附子,炙甘草)6克,日2次,服一个月。

五诊:服药一周时,大便即成形,腿亦渐暖,继服李氏培元间本丸至今。

按五味培元固本丸,毎次3克,日2次;其源于五味培元固本散(364页),原方组成:鹿茸50g,紫河车1具,高丽参50g,三七100g,琥珀50g。

李氏培元固本丸,毎次6克,日2次;其源于五味培元固本散加附子、炙甘草。

笔者是从2006年开始试服五味培元固本散,十月份以前服,效果一直都挺好的。

一进入冬季,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加了附子得效,说明培元固本散治虚不治寒。

经李可加附子、炙甘草大大增加了主治范围。

笔者用李氏培元固本丸主要用于改善糖尿病的脾肾虚损证状。

如一例糖尿病是60岁的老太太,一进诊室就躺在床上,连眼皮都不想睁,说话只能说半句,可见虚到什么程度了,服药一周后即能上商业城给老伴买东西了。

这对糖尿病人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质的飞跃,他们就象成“瘾”一样,到月就来开药,说明培元固本丸很值得玩味。

2.4 李氏偏正头风丸治风心病刘某,女,45岁。

病史:风心病,二尖辦狭窄,闭锁不全,心衰Ⅱ度,肺瘀血已5年。

一周前因感冒发热恶寒、无汗,体温39℃,住院4日仍不缓解。

邀余会诊。

刻诊心悸气喘.咳痰带血,眼睑、下肢浮肿,胸闷刺痛,四肢厥冷,唇、指、舌肯紫,夜不能左侧卧,否则呛咳喘悸不停。

脉促,畏惧汤药。

诊为寒湿之邪伏匿三阴,扶正透邪开表,予以李氏偏正头风丸加麻黄颗粒3袋(即18克〉透邪开表,合李氏破格救心丸回阳逐寒,服了3天药,日3夜一服。

二诊:当日服药1次,半小时后,头部见汗,咳喘顿减。

2小时后,又服药1次,全身得畅汗,小便大增,肿消大半,身痛顿减,上方去麻黄,继服3日。

三诊:感冒、浮肿痊愈出院。

按李氏偏正头风丸,毎次3-4克,日2-3次。

其源于李可重订之偏正头风散(343页),原方组成从略。

笔者8治一例关节炎兼咳喘之病人,仅以李氏偏正头风丸先治关节痛,没想到咳嗽亦好了,从此悟出亦可用于外感,故用它治风心病之咳、喘、肿、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