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火归原 -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转)

合集下载

3(火不归原引火汤)

3(火不归原引火汤)

3(火不归原引火汤).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

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

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

火不归原引火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三火不归原引火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三简介:针对引火归原之火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研究引火归原的思路:火不归原证的概念;火不归原证的特点;火不归原分型论治;火不归原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关键字:火不归原证;概念;特点;分型论治;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法;李可;医案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

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

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

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

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

浅谈引火归元法

浅谈引火归元法

浅谈引火归元法艾御享堂今天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

引火归原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浮阳”、“浮火”等。

“相火”一词源于《内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间·天元纪大论》)之说.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君火和相火在人体内,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命门相火与心之君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

故七节之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相火系于命仃,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肾藏真阴而离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若肾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的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所以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

张景岳指出:“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原之二也”。

阴虚之火,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或面目升火,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系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

阳虚火浮,所谓“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在临床上呈现出两组相反的症状:一是肾阳虚,是疾病的本质: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泄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症状,如果临床上单纯出现上述症状,阳虚的辨证并不为难。

二是虚火,是疾病的假象,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13)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13)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作者:孙其新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一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一般急症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

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的,故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该书收录其急重疑难验案246例,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且均为真名实姓,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在中医史上勘称一绝。

他还坦诚失手的案例,进行由衷地反思,以警示初学者。

李可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医德高尚。

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救治穷苦百姓。

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因不能按医嘱服药,就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到脱险方可离去。

其著书、做人不拘一格,真实、动情、感人。

他打破了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开创了中医一代新风。

1、经方的返朴归真李可认为,研究经方要返朴归真。

他指出,回顾中医史上,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

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404页)。

李可从经方的剂量、煎服法、冲洗法等方面,发掘经方的不传之秘。

1.1 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克。

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

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

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

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

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

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

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

调燮三焦治水气——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一

调燮三焦治水气——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一

调燮三焦治水气——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一调燮三焦治水气——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一摘要针对水气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治水气病常用方: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小青龙汤、人参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千金苇茎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防已黄芪汤、海藻甘草汤、吴茱萸汤、真武汤、四逆汤、附桂理中汤、大黄附子汤、温氏奔豚汤、补中益气汤;治水气病经验方:小青龙虛化汤、瓜丹桂枝苇茎汤、麻辛四逆汤、麻辛附桂理中汤、麻辛真武汤、三饮四石汤、黄芪五苓三妙散、真武麻灵蛰虫丸、大附夏苓醒脾汤、破格救心汤、破格真五黄芪汤、奔豚干姜紫石汤;治水气病思路:水肿皆当先解表,伏邪入里当外透,中气不足二便变,命火阳根蒸气化,下病治上补中上;勿因局部专治水,起死回生汗法妙,五味主药大法握,三焦合一调整体。

关键词水气病常用方经验方治疗思路李可医案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与中医水气病有关的疾病,如脑水肿、内耳积水、胸腔积液、腹水、膝关节积液、全身水肿等。

对于这些西医病,如何从中医水气病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这是个实际问题。

李可对此有着丰富经验,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验案李可治水气病理论,多散见于医案。

必须先看其医案,然后再进行理论探讨。

1.1 头面水肿脑出血、水肿一农妇,37岁。

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肓。

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

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

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予麻黄汤一剂令服。

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m1,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

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 0.8(286页)。

李老详论火不归元

李老详论火不归元

李老详论火不归元引火归原是用温药医治龙火上燔的一种办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失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依据上述实际,将引火归原普遍用于临床。

但由于离原之火实际上的不确定,形成了诸多看法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互相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医治,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李可以为,肾为后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和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安康无病。

若因外感外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

按龙雷之火,望文生义,是描述它发生于须臾之间、忽然而来。

西医以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

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

2、水寒不藏龙无根之火上扰李可以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

《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

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

4 、八脉失养冲脉上攻李可以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

经方桂枝加桂汤是医治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

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

5 火不归原证的特点李可以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反。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6)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6)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6)•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6)血证关键在脾胃——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四简介: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熏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

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关键字:血证;分型论治;特点;李可;医案出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溢出于外,中医术语称作“血液妄行”。

治疗血证,首先应分别出血部位。

因为鼻出血和大小便出血的内脏和病因不同。

一般以血得热而妄行,清血比较多用。

又因急则治标,故多用收涩法。

但失血原因并不简单,不是凉血涩血所能包括的,因而有用温补法,如黄土汤治便后下血。

有用益气法,如当归补血汤治崩漏不止。

虚火上浮的吐血,还可用引火归原法,方如肉桂七味丸。

李可在前人血证理论基础上,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

笔者根据李氏之血证医案近30例,整理出以下内容:1 见血休止血前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说,意思是出血只是表面现象,酿成血证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不探求其本源,仅用止血法是不起作用的。

李可认为,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也是医者易犯的通病。

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必致冲决堤坝。

见效于一时,遗害于无穷(125页)。

下面看一则见血休止血案:脑出血合并眼底出血一农妇,37岁。

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

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

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

李可见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

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

引火汤与引火归原

引火汤与引火归原

引火汤与引火归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疑难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临床上常规的止痛剂对于缠绵难愈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一般,即使有效也产生依赖性,难以撤药,远期疗效不稳定。

患者迫切就诊的主要症状就是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对于患者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止痛。

寻求起效快,远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急需的。

山西临床大家李可老中医善用重剂治疗急危重症,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应用引火汤加减治疗各种疾患,其中应用重剂引火汤加减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每起沉疴,并疗效稳固。

受此启迪,本文近三年应用引火汤加减并采用重剂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积累了30例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其疗效卓著稳定。

并就其产生临床疗效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但愿对临床能有所裨益,以飧于同道。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临床疑难性的发作性疾病。

尤其是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其病势不呈发作性的特点,呈持续性,缠绵不愈。

有的患者在痛苦中要煎熬几年时间。

该病病因不明确,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当属头痛、头风、雷头风等范畴。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曾描述:“发之处则上连头,下至喉內及牙跟,皆如針刺火灼,不可手触,乃至口不得开,言语饮食並废,自觉火光如閃电,寻常涎唾,稠粘如丝不断。

”这是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最贴切的描述。

临床上中医治疗该病针对病证不同,遣方用药亦有独钟,临床疗效各有千秋。

本文应用重剂引火汤加减,治疗肾水亏乏,虚火上扰证的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结果显示临床疗效卓著。

该汤剂的特点:起效快,常一剂知,二、三剂缓,效如浮鼓;远期疗效稳定,本文治疗30患者中21例痊愈,半年追访未复发。

与李可老中医介绍的临床疗效相当,该疗效的获得自我体会应与以下几个方面密不可分:辩证要准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依据发病症状临床各家多从风、火、痰、瘀等证交杂论治,或可取效一时,但常反复发作,临床颇为棘手。

寻找切合本病的精准病机实为关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雷头风”的病名来表述更为贴切。

“引火归元”辨析

“引火归元”辨析

“引火归元”辨析王勇【摘要】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阳虚火浮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本文简要论述了引火归元的理法方药沿革与常用方药析义,还展开自我体会即温阳和滋阴结合配伍、莫忘厚土敛火和肾阳微虚者亦有浮火.【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10【总页数】3页(P1068-1070)【关键词】引火归元;火不归元;命门相火学说【作者】王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康复理疗科,济南 2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

引火归元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浮阳”、“浮火”等。

命门相火与心之君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

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朱丹溪著《相火论》,提出相火即为肝肾两脏专司,复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等诸脏腑的观点,后世大都以朱丹溪之说为其理论基础。

不过朱丹溪既言“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又说“相火元气之贼”,前者言其常,后者言其变。

相火虽一,常变迥异,朱丹溪均称相火,给人以概念混淆不清之感。

张景岳则发展了朱丹溪相火论,谓“相火当在命门”与“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根本”。

总之,朱丹溪集相火学说之大成著《相火论》,奠定了后世相火学说的基础,完成了命门相火的理论体系。

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

若肾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

李可:三叉神经痛要在火不归元

李可:三叉神经痛要在火不归元

李可:三叉神经痛要在火不归元中医书友会第2095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三叉神经痛,疼起来常如刀割、电击、火灼,病人万分痛苦。

对医者来讲,本病也颇为棘手,李可老用引火汤加味治疗,疗效不错。

文后兼论火不归元及常见症状,可师可法。

(编辑/魏甲奇)三叉神经痛痼疾一兼论火不归元证与傅山引火汤作者/李可血管神经性头痛铁厂女工李秋兰,38岁,住院病人(住院号002194),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于1984年3月24日入院。

经山医一院神经内科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余会诊。

见患者面赤如醉,自觉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轰热难忍。

至3月19日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约3-5分钟发作1次。

每次发病,皆从下颌角颊车穴下方呈弧形向后经风池穴窜至右太阳、下关复入颊车穴。

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戛然而止,移时又发作如前。

每日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

每日如此循环不已,已17日。

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

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

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

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

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

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

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元,佐入酸甘柔肝缓急:引火汤(九地90克,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白芍100克,炙草30克,枣仁30克,葛根60克。

4月6日再诊,药进3剂,药后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

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

一闪即过。

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

追访3年未复发。

三叉神经痛痼疾组织部长裴义林之妻,55岁。

1984年3月26日初诊,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年,迭用酒精封闭、针灸,服中药百剂皆无效。

近年来发作频繁,外受风寒,大喜大怒,过度劳累,高声讲话,咀嚼食物,洗脸刷牙、打呵欠皆能触发。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应用心得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应用心得
三界方加减治疗慢性肾炎效果良好。 乌蛇荣皮汤治疗银屑病、荨麻疹、顽固性痤疮性 瘢痕、脚气病、顽固性单纯性奇痒、斑秃等病疗效 可靠。 引火汤加乌梅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失眠、皮肤 干燥症、糖尿病疗效好。
高山流水治疗感冒后长期高热不退、小便 不利、风疹、加过敏煎治疗慢性鼻炎疗效好。
东方红治疗月经过多疗效好。
第十七页,共63页。
8月24日十四诊 恰逢吕英老师在酒泉义 诊,患者白天间歇性咽痒咳嗽,平卧时咳 多,但入眠后不咳,每至凌晨5点出现咳 嗽,咯痰(ɡē tán)少,咳嗽时右侧胸部 仍有疼痛感,气不短,时有口干喜热饮, 服中药时纳差,停药后纳可,大便不成形, 日2次,舌淡苔薄。
第十八页,共63页。
处方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 应用(yìngyòng)心得
2021/11/8
第一页,共63页。
李可老中医已离我们 而去,但他的学术思想 今天仍被弟子们传承并 广泛应用到临床,拯黎 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 安。在其学术思想指导 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 践,我们取得了满意 (mǎnyì)的疗效,现就临 床应用心得总结如下:
第十五页,共63页。
3剂 加水5000ml,文 火煮至600ml,分早晚 二次,每次100ml,红 参加(cānjiā)水150ml ,另炖1小时兑入服, 服三天停四天。
每七日一剂 第十六页,共63页。
服上药后因患者病情平稳,在5月6日十 一诊,5月28日十二诊,6月25日十三诊时 ,处方仍以前方为主略施加减,共服8剂, 期间白天间歇性咽痒咳嗽,以平卧时咳多, 但入眠后不咳,每至凌晨5点出现咳嗽,咯 痰少,口干缓解;不欲饮食,但停药后纳可 ;偶有自汗,气不短,手足心热消失,大便 不成形,患者整体状态(zhuàngtài)良好。
第二十二页,共63页。

李可主要学术思想

李可主要学术思想

李可主要学术思想
李可老中医学本《内经》、仲景,凡病皆以六经辨证论治,尊火神郑钦安之论,重阳轻阴,为仲景之经方重剂之第一传人,起重疾沉疴,实为天下可师可法之大师,以下简述其学术思想。

李可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3.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李可学术思想的内涵
1.阳气不化——凡一切有形之邪皆阳气不化所致.凡一切阴血之亏皆可以阳化阴。

2.阳虚可助阳,阴虚也可以助阳。

3.阳气可以助人身之一切气化。

4.助阳可以治人身一切病证。

李可学术创新点
1.六经伏寒;
2.三阴同病;
3.统杂病于六经;
4.培源固本;
5.创立新方;
6.破格用药;
7.注重煎服法。

李老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1.理论上:沿袭《易经》、《内经》、《伤寒论》之学术思想,特重阳气、元阳、真气,特重六经气化。

2.诊断辨证上:首辨阴阳,重辨六经,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3.论治上:“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4.用药上: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多用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子、干姜、肉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引火归元“引火归元"是中医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

“引火归元”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

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

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其治疗,可于滋肾药(熟地、山药、山萸、女贞子等)中加肉桂、附子之类以引药下行,也可用肉桂、附子、五味子熟地等治疗。

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使之归于肾中;熟地、五味子补肾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上热下寒诸证可以消除。

肾火即命门之火。

肾藏元阴元阳。

肾阴需命门之火的温养,命门则需肾阴的滋涵。

有人把命火喻为龙火,如龙伏水中不宜浮越。

说明了命火与肾阴的关系。

若肾阴不足,往往导致龙火浮动(即肾火妄浮),便会出现上述多方面的症状。

“肾火妄浮”由于它既有阴虚的一面,又有阳虚的另一面,治疗上若一派滋润,不顾温阳或大剂温阳,不顾养阴,则妄浮之肾火愈演愈烈。

前贤创引火归原之法,于滋阴方药中加肉桂、附子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疗效较好。

正如陈仲龄所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于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是也。

”引火归原法在临床上应用研极广,可治疗下列疾病:1、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头昏胀痛,太阳穴疼痛更甚,性情急躁,面部烘热,口干不欲饮,唇舌溃破,畏寒肢冷,两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属下元空虚,阴不敛阳,阳浮于上,虚火上扰,治宜填精温肾,引火归原。

方药:首乌、枸杞、龟板、龙骨各30克,肉桂冠5克,(后下)细辛4,5克,吴萸6克,川流不息芎、蒿本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尿崩症:口渴难忍,大量饮水,小便频数且量多,面红唇赤,畏寒,舌红无苔,脉虚数,证属下元虚寒,孤阳上浮,治宜温肾补虚,引火归原。

方药:制附片10克(先熬),肉桂花3——6克,山药30克,熟地20克,枸杞15克,乌梅10克,甘草20克,红参10克,水煎服。

火不归原引火汤——专家学术思想探讨

火不归原引火汤——专家学术思想探讨

火不归原引火汤——专家学术思想探讨简介:针对引火归原之火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探讨了专家学术思想。

专家研究引火归原的思路:火不归原证的概念;火不归原证的特点;火不归原分型论治;火不归原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键字:火不归原证;概念;特点;分型论治;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法;专家;医案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

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专家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1 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专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

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

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

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

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

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

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

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菁华】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七大要点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菁华】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七大要点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菁华】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七大要点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七大要点一、气一元论:回归汉代以前的中医之路,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四本经典指导下的理法方药诊治疾病,临证实践不分病种,不分年龄,按照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太阳篇到厥阴篇(后人称之为六经)进行辨证论治。

六气为一气的变现。

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是混元一气,先天、后天互为其根。

二、元气:元气乃宇宙、天地、生命之本原,对应《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道”、“真气”、“虚无” 及《易理阐真》中的“先天真一之气”。

元气包括人与生俱有的精气神三宝。

郑钦安认为坎中一点真阳乃人立命之根。

李可老中医概括为“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

生命之奥秘全在于此,因此,一首四逆汤可通治百病。

此论先天肾气。

”三、中气:中气乃元气所生。

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在不同时空对应不同的名称及其相应功能:土气、中轴、中气、中央戊己土、脾胃。

李可老中医认为:“彭子益先生以易论医,创河图五行运行以土为中心论,中气为轴,十二经(五脏、六腑)经气为轮。

轴运轮转,轴停轮止,生命终结。

此论后天胃气。

”四、先后天两本——“火生土,土伏火”:李可老中医认为:“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是混元一气。

‘火生土’是说先天一点真阳乃原动力,此火一动,四维升降各循其道,生命欣欣向荣。

此火一熄,阳根被拔,生命终结。

‘土伏火’ 是说后天胃气(中气)乃先天肾气之根,生命之延续全赖中气之滋养、灌溉,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五、三阴三阳:一部《伤寒论》,一个河图尽之矣!八法不可废,扶阳是真理!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

阳气:《易经·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脚踏实地不断精进的明医堂师承之路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

脚踏实地不断精进的明医堂师承之路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

吴茱萸15g
白芷10g


6剂
用法:1剂/15日,每剂加水4000ml,一直文火煮
4小时以上,煮取700ml,分7日早晚服,停8日。
服药期间:

发热;


舌面部分溃烂点,疼痛,口部溃疡;
鼻涕,咯痰;


肛周痒;全身长红色痒疹、风团、皮疹;
脚底水泡、红疹,瘙痒甚,两天后水泡可自行
消失,手指脱皮;

左耳尖处出现一大小约2×2cm的包块,质稍硬,
瘙痒;右耳间亦发红,2天后上述症状自行消失。


2011年3月---2012年6月共8诊
精神佳,体力增强;

协调能力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明显改善,
沟通、语言表达、学习能力增强,识字增多,学习
进步;

运动能力增强(跳绳连续300次以上);

食欲佳;寐佳(身高较前增高14cm,半年体重增
加8斤);
病例1

肖* 女 8岁 2011-3-24初诊 主诉:五迟五软8年。 现病史:患儿于8年前出生后三个月抬头、坐、
走路较晚;

现学习能力差,善忘、注意力差,心智落后;
运动能力差,自理能力差;

现头围47cm,后胸瘪平,含胸; 散光,左眼320度,右眼450度,弱视;

四肢乏力,手脚心冰凉,夏季头部易汗出;

五运六气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 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 之。” —《素问· 天元纪大论》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明主之;寅申 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 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 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 矣。” — 《素问· 六节脏象论》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2 中医之秘在于量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2  中医之秘在于量

7777一中医之秘在于量——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

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

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

他在全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

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1红参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

如暴崩欲脱案(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

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

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

③破格救心:高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

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

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

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麝香0.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

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止痛,半月痊愈(178页)。

咽痛虽小,思维很大——引火归元

咽痛虽小,思维很大——引火归元

咽痛虽小,思维很大——引火归元正文:咽痛这个小问题太常见了,这个季节也特别常见。

我以前上大学时候也受咽痛困扰过一段时间,尤其是大五本科实习那年,在急诊科总是上夜班,三四天一个夜班,于是咽痛久治不愈,吃头孢和罗红霉素时有效时无效的,反反复复。

这种小毛病看似很小,实则隐含很大的隐患,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和肾小球肾炎跟这个咽痛都有一定的关系。

咽喉这个门户实则是非常重要的,门户经常出问题的基本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就在生病的边缘。

甚至每次想到这个咽痛我都会想起20年前老家的某位村书记,那是一位很好的村干部,很负责,大家都说他的好,做了很多实事。

他不抽烟、不喝酒,但是身体依然不好。

老家淮安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平原,每年夏天雨水多的时候都要饱受洪涝被淹没的困扰,这种问题一直持续到后来国家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淮安作为枢纽修建了很多调水工程才得以解决。

那年我上小学,夏天放暑假,又下了一个星期的大雨,又要水淹了,我们这位村干部组织大家排水,晚上因为要稍微盯一下,第二天就看他咽哑咽痛了。

我的印象中他身材魁梧,却面色有些黑,结果我还在高中,他就生了癌症,四十多岁就没了。

咽痛这个病在古代也是颇受重视的,很多书里面都专门列出一个章节来讨论这个问题,伤寒论里面也搞了好几个方子治这个咽痛,比如辨少阴病脉篇的猪肤汤、桔梗汤、甘草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我特别喜欢的程钟龄《医学心悟》也列了咽痛一节。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现在基本认为咽痛的问题,多半是虚火。

所谓虚火就是程钟龄说的子火,程氏把火分为“子火”和“贼火”,贼火一般就是外来之火,贼火可驱不可留,就是我们常说的清热解毒。

子火可养,不可害,就是我们常说的养阴生津之类。

程氏还交代了这种问题的治疗方法,叫引火归元: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

程氏还说这种咽痛必兼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症。

然后看到这个导龙入海,我就想到了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专题》专门写过引火汤与雷龙之火,旁人对于李可褒贬不一,但是我前些年看这本书还是有些收获的,李可写引火汤(熟地、巴戟天、天冬、麦冬、茯苓、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细辛)治疗三叉神经痛,兼论火不归元证与傅山引火汤,李可说自己的这个引火汤是学傅青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火不归原发病特点
龙火上燔有两大特点:①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0页)。如“鼻衄奇案”,病发冬至时节,清晨4时突然鼻衄出血(279页)。②来势暴急,顷刻突变: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突变(241页)。如“白塞氏综合症案”,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刻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页)。
阴盛格阳赵某,女,29岁。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一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轰热不止,面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而急,120次/分。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有此变。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附子,干姜各30克,葱白 3节,童便,猪胆汁各1杯对入,2剂。次日来告,上药服1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热,月余之轰热证亦罢。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以白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页)。
按: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艽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90克,红参 15克,龙牡,白芍各30克,炙草15克),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23页)。
4八脉失养冲脉上攻
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页)。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故在此举例证之:
齿衄王某,男,44岁。腹泻日3?5次,月余不愈。近1周来,上下牙龈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双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气怯身软。证由泄泻日久,中阳大伤,脾失统血之能,且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火不归原。拟四君补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党参,焦术,茯苓各30克,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克,熟地,砂仁各10克,山药,山萸肉各30克,五味子,泽泻各10克,骨碎补 12克,肉桂冲服 3G网络。二诊:6剂后泻止,牙龈肿敛,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剂善后( 297页)。
按此方为四君理中汤培土敛火,肾四味,肉桂引火归原,加细辛火郁发之。李氏凡遇火不归原证而脾胃虚弱之病人,即投上述变通方,皆效。
7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自明清以来,温补派医家在临床上频繁应用引火归原法,用于阴虚,阳虚,阴盛,戴阳,格阳等,其方法有内服,外敷,噙含等,使得该理论有些泛化,造成诸多认识上的混乱。笔者认为,探讨引火归原的内涵与外延,应认清以下有关问题:
5.2火不归原证候特点
火不归原证候,可以这样概括:头面五官赤痛衄,上热下寒热上攻,尿多不渴膝独冷,舌红无苔脉大洪。下面分别论述:①头面五官赤痛衄:证见头痛,头晕,面赤如醉,耳鸣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疮,齿痛,齿浮,目赤如鸠,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页)。②上热下寒热上攻: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按火不归原治速效。外感无此现象,误用苦寒直折则危(241页)。③尿多不渴膝独冷:下寒常见膝冷,尿多不渴,还见腰困,足膝软弱等肾虚之证。全书火不归原案约 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从中可见“膝冷”在辨证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还注意到“膝冷”有轻重之别,轻者为自觉膝冷,重则膝扪如冰(280页),或足膝扪之如冰(288页)。④舌红无苔脉大洪:全书火不归原案,舌红无苔者12人,脉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故此舌脉应为龙火上燔的指证。
奇经频发痼疾赵某,女,45岁。1周前晚8时,忽觉舌根部如电击样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继而双腿从踝部以上,震颤抖动不止,寒战嘎齿,不能自制,10余分钟后渐止。此后,每晚8时,准时发病。心荡神摇,恐惧殊甚。脉急而细,120次/分。舌红,口渴喜热饮。西医诊为 病,用药 3日不能控制,请李可诊治。询知患者5年前暴崩几死,久病耗伤,损及于肾,肾阳虚不主温煦,寒由内生。肾之经脉络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肾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故震颤抖动,无故恐惧;肾精不充,血海空虚,八脉失养,故有此变。予温氏奔豚汤(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克,油桂10克,壮命门之火,加 归阿胶益气养血,龟鹿胶填充八脉,龙牡磁石摄纳上下而定志。煎取浓汁 300毫升,于每晚七时病发前1小时顿服。药进一剂,发作停止,3剂后痊愈,予培元固本散一料治本(386页)。
按:李氏在本案中指出,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 “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实际就是“引火归原”。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英某,女,68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李氏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克,红参(另炖)15克,龙牡,白芍各30克,炙草15克,油桂3克(米丸吞),附子30克。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调养(23页)。
6.2火不归原变通型
对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增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七味地黄汤变通。详见下面案例:
复发性口腔溃疡燕某,女,29岁。口舌生疮 6年,1月数发,时愈时作。近1个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大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按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黄,腰困膝软,此属肾虚脾寒,虚火上僭。“证治准绳”治此类口疮,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参,细辛,极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气弱殊甚,寒凉滋腻不可沾唇,变通如下:红参(另炖)10克,焦白术,茯苓各30克,炙草,姜炭,细辛各10g的,油桂1.5克(饭丸先吞),肾四味各15克,3剂。二诊:诸证均愈。予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胎盘粉5克(冲),10剂,培元固本,以杜再发(286页)。
6火不归原分型论治
6.1火不归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归原分为两个基本证型: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241页)。笔者理解,水寒不藏龙是在水浅不养龙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指证是双膝冷甚(363页),它不是实寒,阴证,而是虚寒,阴损及阳。如“齿衄案”,李氏明确指出是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用七味地黄益肾,骨碎补,油桂引火归原(297页);“虚寒性糖尿病案”,阴虚于下,水浅不养龙雷,故目赤轰热;阴损及阳,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达,故饮多;肾失统束而膀胱失约,故尿多。治以引火汤加肉桂,山萸肉,红参,胡桃等滋阴助阳,引火归原(55页)。明清医家多用七味都气丸,七味地黄丸治水亏者,用八味地黄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却喜用引火汤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笔者分析:①引火汤乃滋阴大剂,熟地用至90克,力量专一,取效甚捷。如癌证化疗,放疗损伤肾阴,而见头面升火之火不归原证,引火汤两剂必退(363页)。②引火归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阴中求阳”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于乌梅丸之法,专用于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按:此案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膝冷腰困,证属肾气虚寒,无根之火上扰。李氏喜用引火汤加肉桂,温脏敛阳。但本例病人,脾虚泄泻,中阳大伤,故改为四君补脾,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
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
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李可也有这方面案例,例如:
按本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双腿震颤,舌根麻辣,寒战嘎齿,不能自制。证由5年前暴崩欲死,损及于肾,八脉失养。故以温氏奔豚汤壮命门之火,龟鹿胶填充八脉, 归阿胶益气养血,3剂而愈。
五火不归原证的特点
李可认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同。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现根据其医案,归纳以下内容:
7.1上热下寒之真假 为了说理方便,可把与引火归原有关的上热下寒证,分为真寒假热和真寒真热。上热下寒之真寒假热证,主要指格阳与戴阳,“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明证。上热下寒之真寒真热证,主要指龙雷之火,上热与下寒俱真,皆为离位之火上移所致。
论引火归原 -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转)
发表者:邓宏 1434人已访问 收藏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批注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巴熟天茯五麦,原方组成为熟地90克,巴戟,天麦冬各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主治阴虚乳蛾。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
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