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的_平衡_与西方经济学的_均衡_
【精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有自己的聚焦点和研究题域,借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而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西方经济学,都是错误的。
一、西方经济学聚焦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聚焦劳动解放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聚焦点是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聚焦劳动解放,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学。
双方聚焦点上的这种差别,使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
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维度是稀缺性和最大化问题,这是贯穿西方经济学的一条轴心和主线。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学派林立、各种观点和见解异彩纷呈,但是,各派西方经济学都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
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
既然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那么,经济学就必然具有价值中性、即非价值性或非目的性的“中立”特征。
对此,罗宾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
因此,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
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
”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目的本身既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又是为全体人类所共同认可的。
因而,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经济学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来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困扰着人类的根本问题。
因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要素相对于欲望本身来说则是稀缺的,因而,经济学就始终以这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体系,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异同点。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以理性选择和市场机制为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由和效率,认为市场是资源分配的最佳方式。
其核心概念包括供求关系、效用、边际效应等。
西方经济学家相信,通过市场竞争和个人理性选择,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
二、分析方法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解释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注重于历史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西方经济学则主要采用了数理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以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和验证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追求科学性和预测能力。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经济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和贫富差距,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造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个人自由和物质繁荣的基础,主张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追求经济效益。
他们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浅谈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成果,两者既非完全对立,也非完全统一,而是对立统一的。
解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歧,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结合之处,可为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
关键词:分歧;联系;结合作为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发展阶段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皆对客观世界和经济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对正确的理论分析。
两者既有明显的相互对峙、相互竞争的分歧,也有显着的相互补充、相互耦合的联系。
研究两者之间的分歧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结合之处,对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不无裨益。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作为以公有制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的经济学和作为以私有制和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资本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主要观点,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具有很大分歧。
1.研究目的的分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目的,它不仅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也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当然,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出发点,而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承接点。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剖析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生产关系跟生产力结合的形式,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分析、研究、预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并最终为使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有反映自身经济运行特性的个别规律、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普遍规律、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探索、分析、揭示经济规律的科学。
与此不同,西方经济学探索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行机制,其目的在于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及资源效益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在以私有制和“经济人”假设作为内在规律和根本前提的基础上,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严格的计量检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规范,它不仅对商品、市场、现代经济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也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机理进行了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在当今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出发,对经济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观点。
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创立的,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内在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核心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这导致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断加剧,进而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理论。
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生产不断集中和垄断,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增加、经济衰退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则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众多流派。
西方经济学通常以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微观经济理论,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内容摘要:一般均衡理论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
早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在内容上显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深刻得多。
关键词:一般均衡;价值规律;自由竟争在中外经济学界,一提起一般均衡理论,人们就会立即想到瓦尔拉斯体系和阿罗—德布鲁模型。
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似乎就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利。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
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的提出不仅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早,而且在思想上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深刻得多。
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在经济学中,均衡的严格意义是指经济主体行为的相互一致。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就说明卖者的销售行为和买者的购买行为相互一致,市场实现局部均衡。
如果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相等,就说明所有卖者的销售行为和所有卖者的购买行为相互一致,市场就达到一般均衡(1)。
马克思十分重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
他明确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
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2)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总劳动量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量在不同产品生产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必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基本经济问题,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社会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统一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致力于建立一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经济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很有可能。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基础、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浅析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立统一1 社会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性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
萨缪尔森曾在他的《经济学》中讲到,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作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要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在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看来,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有效地利用生产性资源。
因为人们有效利用生产性资源是一种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说,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侧重生产力研究的学科,它的强项不是生产关系研究。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侧重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它极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
马克思终生致力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背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从研究对象的方面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确是对立的关系。
虽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紧密相联、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在对立的统一中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讲到,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客观上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因此,研究生产力变化规律的西方经济学与研究生产关系变化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应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是当代经济领域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它们对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两种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一、经济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活动是社会的核心和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中,经济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经济思想。
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个体自由和效率。
西方经济学家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主张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经济效率。
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能有效调节供求关系,并推动自由竞争下的经济发展。
二、对市场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问题,市场经济无法公平分配资源和财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国家的干预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管理和控制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平等分配。
与此相反,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是高效配置资源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机制。
西方经济学家主张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竞争,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我调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行。
他们强调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以及价格机制的作用,更加看重市场参与者的自愿选择和交易自由。
三、社会变革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迈向共产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和经济自由化,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改革可以实现社会变革。
西方经济学家主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和个人积累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旨在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思想流派,它们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引起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前提条件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强调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需要首先分析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是支撑经济制度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前提条件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剥削,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支配工人的劳动力,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社会历史的演进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将经济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中进行分析。
马克思强调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存在。
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阶级斗争,驱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证分析和革命实践的结合马克思经济学强调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工具。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假设和简化模型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和简化模型。
通过对经济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西方经济学试图揭示经济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
但这种抽象和简化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经济世界。
个体行为和市场均衡西方经济学更加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均衡的分析。
浅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
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
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
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
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
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
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如前所述两套体系都使用了“经济”一词这就意味着两者都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引言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注重经济制度的分析。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体理性,注重市场机制的运作。
本文将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 理论基础1.1 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剩余价值,进而实现利润的增长。
资本积累理论则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不断积累,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1.2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等流派。
这些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资源闲置和不稳定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全民福利。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完全竞争和个体的理性行为,认为自由市场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福利。
奥地利经济学则注重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强调经济活动中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2. 分析视角2.1 分析对象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注的分析对象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强调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强调市场竞争和效率。
2.2 分析方法马克思经济学采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马克思经济学注重对经济制度的批判和改革,试图实现社会的解放和平等。
而西方经济学采用的是实证分析和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强调理性行为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均衡观: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的新视角
倾销案例介评 (99 20 ) ] 19 - 0 2 [ . M 北京: 法律 出版社, 0 . 2 4 0
( 责任 编辑 : 海波 ) 朱
・
5 ・ 7
《 蜂南擘 》 0 9 2 0 年第 1 期
经 济与经 济管理
想 , 以为两 者的 比较 提供新 的视 角 。 可
一
同时也 呼唤一 种新 的均衡观念 。
经济与 经济 篁理
均衡观 : 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
此较的新枧角
徐 可
( 徐州 师 范大 学经济 学 院 副教 授 , 经济 学博 士 )
【 要】 摘 与西方经济学静 态均衡 思想不 同的是 , 马克 思反 对终极的静 态均衡 , 认为 资本 扩张是 由一 系列社会
累积 作 用 构 成 的 打破 静 态 均衡 的推 动 力 量 , 由此 分 析 了资 本 的 推 动 力与 社 会 经 济 系统 中各 种 趋 向 于均 衡 的 力 并
社,9 8 19.
[] 冬 梅 , 旭 . 国 应 对 国外 反 倾 销 对 策 研 究 【. 3朱 孟 我 J 苏 J
州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0 32. 哲 , 0 () 2
[] 4董世龙. 我国外 贸企业 遭受反倾 销的原因及对策[. J ]
现代企业, 0 (. 2 31 0 )
机理 就成 为其 研究 对象 。可 以说 , 均衡是 马 克思 与
西方 经济 学所 共 同使用 的概 念 与理论 构造 工具 。 然而 , 两者 的均 衡 观却迥 然有 异 。 方 经济 学 西
克 思 的均衡 观 念 ,从 中挖 掘 、提炼 其 中 的经 济思
科全 书 出版 社 , 0 . 2 4 0 [】 凤 丽 . 形 势 下 应 对 反 倾 销 的 策 略 [. 代 企 业 , 2王 新 J现 】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学科,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兴起以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从它们的根本观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践价值等方面,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经济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社会形态变化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以古典经济学为源流,通过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分析来解释市场的运行机制,主张自由市场的优越性,强调效率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
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进行深刻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供给、需求、成本、边际效益等概念。
通过市场的自由调节与竞争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主张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与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进行剖析,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数理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计量模型和实证研究来分析经济问题,强调理性决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性。
四、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和社会主义制度来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人自由选择,主张市场的自发调节和资源配置可能实现的最大效益,追求经济增长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根本观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践价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批判性,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效率性,推崇自由市场和个人选择权。
两种经济学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面临着各自的局限性和挑战。
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
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在经济学的领域中,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们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分歧。
这些分歧不仅反映在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上,更体现在对经济本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判断上。
首先,两者在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上就有所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其出发点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规律,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过程,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马克思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往往是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的运行机制,其目的在于解释和解决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以实现经济的效率和增长。
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消费者的偏好、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微观层面的问题,以及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经济增长和稳定等问题。
它通常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视为既定的前提,试图在这个框架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在价值理论方面,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价值理论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理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边际效用的评价;均衡价格理论则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
在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的集中体现。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摘要】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理性比较。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价值观念、方法论和实践运用上的差异。
在分析了各自的优劣势,并深入剖析了互补性与冲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核心理论、价值观念、方法论、实践运用、比较、优劣势、互补性、冲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始于19世纪,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是一种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不同的派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存在,以及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体利益的调节,认为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经济理论的差异和优劣势所在,有助于指导实际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于不同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两种经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经济学视野,提高我们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初探(论)
模型,不会改变这里的结论。我们只需将各部类的 价值方程式c+v+m=w,变成c+v+r(c+v)=kw 进行推导就行了。
扩大再生产模型比之简单再生产模型,只是放 弃一个不积累的假设,且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都 保持不变;依其条件其经济按“常量”速度增长。虽
然有时间因素,仍然只是一个比较静态分析。 4.扩大再生产模型的静态发展:宏观均衡。
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价值形态看,(5)式 左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但计算上有差别①;为
免混淆,用Y表示。将(5)式的右边重新整理,得:
Y=[I(v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Ⅱ(v+m。)]+[I(△e
+△v)+Ⅱ(△c+△v)]+[工c+Ⅱc]
34
万方数据
其中,I(v+m。)+Ⅱ(v+m1)是社会消费总
额;I(△c+△v)+Ⅱ(△c+△v)是新增投资总 额;I c+Ⅱc是不变资本价值补偿,即折旧。分别 用C、I、D表示消费、投资和折旧,令:
(5)
从物质形态看,(5)式的左边是两大部类生产 的产品总量,即社会总产品量,它构成社会的总供 给;右边的是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总额,它构成社 会总需求。设
AD:[I(c+△c)+Ⅱ(c+△c)]
+[Ⅱ(v+△v+m1)+工(v+△Ⅳ+m1)] AS:I(c+v+m)+Ⅱ(c+v+m) 贝0有:AD=AS
《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 系初 探
杨继国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是现代经济学的两种基本分析范式。研究发现,马克思经济学包含一个局部均衡、一 般均衡、非均衡及其相应的微观均衡、宏观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组成的理论体系。依次对应的是:第二 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局部均衡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简单和扩大再生产理论—— 静态一般均衡和动态一般均衡及以之为基础的宏观均衡和非均衡理论。与现代均衡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的 均衡理论是涵盖所有均衡和非均衡形式的、统一于价值规律的、逻辑一致的辩证体系;其均衡的具体途径和内 容与现代均衡非均衡理论有本质的差别,尽管在某些量的方面可能相同。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比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引领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后,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问题。
这两种经济学各自都存在着不同的聚焦点与不同的研究领域,如果在发展中,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否定了西方经济学,这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更加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正确的理论思想,从而影响社会快速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解放,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其主要聚焦点的所在,从本质上看,西方经济学属于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解放是其主要的聚焦点,它的本质是指生产关系的存在。
由于双方在聚焦点上存在着这样的差异,使得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质。
贯穿西方经济学的轴心与主线是资源配置的稀缺性与最大化问题的研究。
尽管在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学派纷纷建立,各大学派中对西方经济学中各自观点与见解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各个学派在西方经济学方面却都存在着相同的观点。
曾有英国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学是一种将人类行为当做目的和拥有不相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研究科学。
”为此,有人将西方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一种科学。
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宗旨所在,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拥有一定价值中的特性,在这方面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利用稀缺手段去实现既定目的的一种行为。
为此,对于各种所要实现的目的而言,经济学所处的地位都是中立的;如果要实现某一种目的,那么稀缺手段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一种重要的现象。
要知道,经济学更加注重的稀缺手段的应用,并不考虑目的的本身,但是它的理念也有很多人认可。
将二者比较起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存在着相反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试析马克思的/平衡0与
西方经济学的/均衡0
林黎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平衡0和西方经济学的/均衡0是一组易混淆的概念,两者既有相似
之处又有根本区别。
比较/平衡0和/均衡0的异同,明确这两个经济学重要术语,以指导我国的经济实
践。
[关键词]平衡;均衡;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一、平衡和均衡的含义
平衡的英文单词是/Balance0。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 /平衡0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货币需求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社会再生产中总产品的实现。
均衡的英文单词是/Equilibri um0。
5萨缪尔森辞典6对其解释如下:/在经济学中,其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经济力量处在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其价格和数量使购买者和供应商达到愿望一致。
0[1]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又可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平衡概念的解析
Å货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
马克思指出,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已知,则货币流通量/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2]。
货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阐述了平衡的含义。
随着商品的价值形式演变至货币形式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但是由于价格和价值量之间量的不一致性,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这就是供求不平衡的体现。
要实现供求平衡就要求货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
这样,通过货币的分析,我们得出平衡的第一大内容:货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
Æ社会再生产中总产品的实现
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v+m价值额(也就是第I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IIc,也就是第II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I(v+m)=IIc0。
[3]
从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公式还可以推出以下两个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公式:
¥I(c+v+m)=Ic+IIc,即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所消耗的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
¦II(c+v+m)=I(v+m)+II(v+m),即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消费的表现为消费资料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将¥、¦两个公式相加,我们可以得到§式:
§I(c+v+m)+II(c+v+m)=Ic+IIc+I(v+ m)+II(v+m)。
该式表示所有两大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要与两大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总和一致。
可见,马克思的再生产平衡(即总产品的实现过程)是总量和结构的共同平衡。
三、均衡概念的解析
Å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一般均衡的含义则不同,每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它商品的价格。
即必须使所有n个商品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Q1d(P1,,,P n)=Q1s(P1,,,,P n)
,,
#
167
#
Q n d(P1,,,P n)=Q n s(P1,,,,P n)
Æ宏观经济学中的均衡
宏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主要体现在社会总供求平衡理论中。
该理论是以总量分析为特征的,它从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态(国民生产总值)出发,提出了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公式为:C+S=C+I,即消费+储蓄(社会总供给)=消费+投资(社会总需求)。
而作为阐述该理论的主要工具IS-LM模型(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均衡条件同样表明了只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供求分别相等的那一点,才是均衡点。
综上所述,在西方经济学中,不论是微观经济部分还是宏观经济部分,均衡的本质都是:即供给=需求。
四、平衡与均衡的比较
Å相同之处
马克思的平衡与西方经济学的均衡最主要的相似在于都包括了供给=需求。
平衡内容之二的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公式的变形即§式就表示了所有两大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要与两大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之和一致,这实际就是总供给=总需求的另一种说法。
Æ不同之处
11马克思的平衡理论偏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偏重对微观经济的分析。
马克思平衡三大内容同时实现的过程就是宏观经济平衡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侧重于对微观经济的分析。
它主要是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在价格制度的作用下,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均衡状态是如何达到的。
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虽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但仍沿用微观经济部分的均衡方法,其实质就是扩大研究范围的微观经济学。
21均衡只是一种数量均衡,平衡则包括数量和结构的共同均衡。
西方经济学以同一种产品是否用于当前消费为标准将产品划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这种划分无法解决产品的结构问题。
另外,西方经济学的均衡公式S=I是由C +S=C+I简化而来的,这种简化实际上暗含了一个结论:消费品(C)的实现不成问题,而对于消费品如何实现却略过不谈。
这进一步说明,西方经济学家的均衡仅仅是数量上的均衡,西方经济学家有意无意地避开了结构均衡的研究。
平衡则不同,马克思得出的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I(v+m)=IIc。
从实物形态看,第一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除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补偿本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外,剩下的生产资料I(v+m)
必须足够补偿第二部类一年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通过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交换得到了补偿,而第二
部类的(v+m)则作为本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品
在本部类内部交换得以实现。
这就既实现了总量的平衡
也实现了不同产品种类(即产品结构)的平衡。
五、明确马克思平衡理论和
西方经济学均衡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我们利用马克思平衡理论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
马克思关于货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的平
衡理论揭示货币的价值尺度是否稳定是货币流通稳定与
否的标志。
我们可以用货币是否贬值来考察是否存在通
货膨胀,用货币贬值程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程度。
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促进总供求平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实现的理论,揭示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的共同实现,是总量和结构的共同平衡。
我国经济一直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相统一的思想,兼顾总量和结构的调控,使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宏观部分相当不完
善,但其对微观经济的科学分析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均衡价格理论揭示了价格运动的规律,为我们发挥价格杠杆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调节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纽带的/新经济0时代,人们有理由相信高新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最终可以实现全部信息的透明、网上资源和网络经济的共享。
如果这一条件出现,那么古典经济学所期望的市场均衡便实现了。
因此,在新经济时期,我们更要科学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吸收它的有用成分。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辞典[Z].京华出版社,200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15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4461
# 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