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书法_《七言联_叠石》赏析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巅峰杰作——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在历次公私所见的林散之草书作品中,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墨色最具变化,乃是林散之草书墨法之经典,堪称“神品”。
墨透水洇,气象万千;奔放雄劲,结体奇险。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无可名状,令人叫绝!作品先后发表12次。
草书是书法艺术性中难度最大的书体。
从古到今,在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只有几个。
如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张旭、怀素,明末的王铎,当代就数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浦乌江人,名散之,号三痴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残老人等。
‚诗书画三绝‛,尤其是草书享誉世界,被称之为‚草圣‛。
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1974年创作,立轴,尺寸为 138×35㎝,约 4平方尺。
落款聋叟,名章是‚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是‚七十年代‛(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印有暗花的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品相上等,左下印章外有水迹。
作品内容是: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林散之先生用天才的智慧驾驭着那脱缰野马似的感性,任凭长锋羊毫在印有暗花的宣纸上纵横取势,自由挥洒,浓墨、淡墨和清水在‚草圣‛的笔下不停地流淌。
草书《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水融墨洇,浓淡枯湿,血肉分明。
出新意于主观法度之中,得奇效于客观意想之外。
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无可名状,令人叫绝!开头‚志在‛两个字是涨墨。
笔蘸浓墨,连字书写,水墨淋漓,浓淡分明。
写到第三个字‚新‛时,长锋羊毫笔尖的墨已沁入纸内,而腹部、根部的淡墨才刚刚注入笔尖。
林散之先生掭笔时羊毫处于斜切之状,两侧有浓淡之分,这时写出来的‚新‛字呈现出阴阳浓淡的多维空间效果。
‚奇无定‛3个字,从头到尾,墨色越写越淡。
‚则古瘦漓骊‛5个字,前两个字墨色较浓,‚瘦‛字出现了从浓到淡的现象。
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广 ,但它却 留住 了林老 的墨宝 ,留住 了林老 的 心智极灵 ,喜欢写字画画 ,特 别爱玩泥 塑。童 读 书。林散之在他家 作家教时 ,经他介绍 ,认 精神 ,留住 了皖 人的财富 。与该馆 工作人员攀 年 的伙伴们还记得 他把邻 居家 里珍藏 的金银 首 识 了和 县前清进 士张栗庵 。张栗 庵对诗书 文医 匿 谈 ,才了解 到林 散之先生成 名 、出名 的一些鲜 饰 拿出来 ,插在他 的泥塑作 品上 ,弄得邻 居大 都 有造 诣 ,而且家里 藏书丰富 ,这 使林散之 的
衣服破了 。刚进家 门 ,干女们简直认 不出他爿 ∈
了 !途 中既 育 险 , 义有 盗 。 林 散 之 先 生 历 尽 艰 辛 ,创 作 丽 稿 8 0 幅 ,诗 歌 1 0 首 。 沿 途 昕 0多 6余
曰画 ,专攻书法 !因为相对于画画 ,写字 的政
治 色 彩 应 该 淡 一 些 ,而 且 只 要 写 一 些毛 主 席 诗
12 年 ,3 岁 的林散 之拿着张栗庵 的推荐 99 2 信 。赴 上海拜学于大家 黄宾虹I 下 。这是使他 - ]
一
乐道 。 1岁时 ,林散之父 亲病,是块极 富魅 力的 “ 宝地 ”。相传唐
生道路 出现重大转折 的事情 。黄 宾虹先生 当
朝 大诗人李 白在 这里 “ 月” ,落水 而亡 ,蒿 之 ,种 田没 有气 力 ,经商 没 有本 钱 。经 人 介 时是神 州国光社主编 ,他看了林散 之临摹 的十 捉 葬在 这里 ,后迁葬 到不远处 的大青 山。至今 , 绍 ,去南 京跟 一位 师 傅学 习画人 像 。学 了 一 几幅 古人书画 后 ,指 点林散之要在 笔墨上下功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笔墨凝到化境自飘逸。
聪慧和灵犀都是修炼之果,书法家不是一种职业,不是程式化的训练和市场策略下炒作的终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顺理成章,是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本真境界,是人与艺术相通相融的互为化境——恰如一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以其气势奔放之“散体”草书独步当今,被誉为一代“草圣”。
是生性通灵、博学笃行、勤耕不辍最终成就先生艺术高峰?是,但又不是,我想这些还没有完全触及先生精神质地,我以为是大音希声人生化境造就先生书法臻境。
大音希声,“希声”即“无声”,蕴酝“大音”,非耳朵能听,而是以感悟去超越物化世界,驰骋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籁。
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分秒之间体现微妙感觉于毫端,无法于刹那之间掩饰自己,是一个真实、充实、坚定人生的副产品,是一个人的情感、积淀、求索的副产品,个人的感悟、心灵的旷达和技法的结合是一切优秀书法作品产生的前提。
两者境界的契合如林散之先生八十三岁时作诗所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此乃先生化境人生妙得心声。
聋人多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无声世界膨胀着他们较常人内心更丰富的感知。
先生3岁时患中耳炎,左耳微聋,加之性憨痴多沉默,人以为呆,故呼其为“五呆”。
对外界声响的迟钝并没妨碍先生的成长,反之强化了他对内心世界的体察,自小表现出超群的绘画天赋。
父亲的早逝、家道的中落,更在这个家中唯一男孩心中深埋“不及,非人也”的倔强种子。
先生从未隐蔽耳聋的隐私,而是承认它,藐视它,自号“左耳”、“散耳”,公开左耳微聋的事实;晚年双耳全聋后,则改号“聋叟”、“阿聋”,他对疾病的达观心态,则是对自己饱满精神世界的自信。
道行天地有形外,玄通万物无形中。
如果说内敛的触觉、坚韧的个性为先生打开艺术之门,那么可贵的是,先生把钝化的听觉延伸为静谧的生存状态,于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澄澈空灵的精神世界,层层穿越,步步入胜。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四幅作品,读懂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其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林散之的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60岁专攻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创造了“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
其特点是: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早在1962年,高二适初次见到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曾拍案惊呼:“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以青山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林散之《金顶》横幅《金顶》,1989年创作,尺寸为59×228cm,约12平方尺,落款是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
真、草、隶、篆皆有,枯、湿、浓、淡并存,气势磅礴似米南宫,骨力雄强如李北海,再加上落款,错落有序,浑然一体,显得更加完美。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林散之书画赏析名称:林散之 1976年作草书七言诗横幅材质、形制:纸本尺寸:106.5×38cm介绍:录文: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林散之草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有数幅传世。
此幅模披创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书艺术所处的鼎盛时期。
所录诗作者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辞瑰丽,诗多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生不逢时的感慨。
李贺《南园》诗共十三首,是作者乡居时的即兴之作。
这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是第五首。
表现李贺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与其一贯抑郁伤感的诗作不同,此诗辞意明快,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的另一种风格。
“吴钩”,泛指宝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军阀割据的州郡。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若个”即“哪个”。
林散之将此诗抄录赠人,既鼓励友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与他五十年代出任过江苏江浦县副县长,从事过政务有关。
这幅草书用墨酣畅,笔势纵健,结字揖让有致,虽是应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尽现。
堪为此期林老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称:林散之 1974年作草书镜心双挖镜心材质、形制:纸本尺寸:28×34cm×2介绍:录文:△犹记当年拙政园,与君抵掌话文鸳。
对对双双三十六,芦花深入共留恋。
△大好河山忆旧游,匆匆岁月十年秋。
七十二峰三万顷,烟波无限为余留。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此“草书镜片双挖”,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岁时所作。
各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末款为“钜其老弟,属题二首”,当是应酬友人之作,书家称“老弟”,应是“晚辈”或“学生”之谓。
诗中提及“拙政园”,为苏州名园之一。
“何山”位于苏州寒山寺西枫桥镇南约三华里处,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狮子山,狮子逼真而景尤佳。
此两首诗忆写诗人兼书家与其老弟同游拙政园与何山之情景,虽寥寥数十字,却情、景交融,人、事俱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友谊、对人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珍视之情。
林散之谈书法
林散之谈书法——精选100条林散之书法圈·2015-02-06 17:59一、谈品格◆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与桑作楷谈)◆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
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与张尔宾谈)◆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
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二、谈门径◆[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 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独尊草圣作者:衡正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4期中國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真草隶篆行各呈姿态、各具魅力,草书(尤其是大草)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境界来考量都是最难、最高的,因此,真正在历史上被公认的草书大家,乃凤毛麟角,而林散之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当代草圣”之誉。
以其诗、书、画、文全面的艺术修养,成为近现代书画家的典范。
一、林散之的诗林散之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这一结论毋容置疑,不管从作诗的水平还是诗的数量来审读都当之无愧。
他有《三痴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前者搜集20岁之前的诗作,约百余篇;后者多作于1928年至1980年间,有2000多首,足见其童子功和所付出的心血。
从他一生诗文书画经历来看,林散之对于诗最为痴迷也是用功最勤,他曾言:“以七分精力用力学诗,功夫最深。
两分用于写字,画乃书法余事。
”还说,自己诗第一。
墓碑上自题“诗人林散之”,足见非常自负也非常看重。
散翁所作诗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写景、叙事、议论、言志等,而我最喜欢他的“情诗”和“论诗”。
“情诗”是对妻儿、老友、亲朋、故交的挚诚之爱,感情至深、情真意切:“读莪每下王褒泪,捧檄难为毛义心”、“身残只为劳儿女,力竭皆因累米盐”,不仅用典贴切,对仗工稳,也真情地道出艰苦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使人沉思、催人奋进。
林老和诗人、著名学者、书法家高二适的情谊、唱和,成为文人相互欣赏、交谊的楷模,为其撰写的联语更是感人至深,情意绵绵:“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诤友;烟波惊湖上,衰残衔泪,哪堪昨夜写君碑。
”等诗句,读后使人潸然泪下、难以平静。
所谓“诗言志”,其实诗更是言情,只要感情笃深,怎不能写出好诗?散翁曾自言:“诗,性情而已。
”“诗贵乎至情,真情出好诗。
”真是一语中的。
林老的“论诗”,大多是自我学书、作画、作文的深刻体会和独特理解,确乎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
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
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
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
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
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
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
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
”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
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赏析
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赏析林散之七十年代的草书作品是主体,精品是主角。
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涨幅较大,少数极品是价格井喷。
我们要收藏像《七言联叠石》这样的佳品。
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131×31㎝×2 徐纯原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131×31㎝×2 徐纯原收藏书法《七言联叠石》,立轴,尺寸为131×31㎝×2,约8平方尺。
落款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长寿”(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印有底纹,长锋羊毫笔,磨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叠石小山张水部,酒旗芳草杜司勋。
这幅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与成名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相差两个月。
这个时期,林散之先生取百家之长,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自成“林体”草书。
这个时期,林散之先生精力充沛,生活稳定,心情舒畅,佳作迭出,书法《七言联叠石》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特写一)这幅作品的特色是以方笔为主,有楷则隶意。
作品中的“石”、“小”、“芳”、“杜”,大都是方笔。
最明显的是“杜”中的“土”字,基本上是笔笔为方,还有“叠”、“山”的最后一笔,是方笔收尾。
方笔用墨十分讲究,墨少了没有方笔,墨多了就失去棱角,就会变圆。
林老在收笔时用墨恰到好处,横画收笔时直落笔,竖画收笔时横落笔。
我们再看“杜”和“山”中的方笔,横切面像刀削过一样,极其整齐,十分锋利。
“旗”、“司”,字体以草为主,线条以圆为主,纤劲苍古,深韵远出。
“张”、“酒”,粗细结合,圆方并生。
整个作品结字精紧,布白疏朗,亦紧亦疏,对比鲜明,展玩品嚼,尤见风神。
人书俱老——林散之草书对联欣赏
人书俱老——林散之草书对联欣赏
人书俱老——林散之草书对联欣赏
中国书法史册2020-08-23 10:37:00
林散之草书《栖霞寺抱柱联》欣赏
此作为林散之先生为南京栖霞寺毗庐宝殿所书抱柱之一,又名《草书十一言联》,作于1980年,尺寸294厘米×38厘米×2幅。
为林老访栖霞寺时所题,林氏时年83岁,已是人书俱老的时期。
林散之笔下的线条曲中有直,直中寓曲,刚中有柔,柔中寓刚,从而达到一种清逸虚妙之境。
林散之的草书风格虽然欹正相生,但往往会把其中的变化复归平正,偏能得中,奇而能稳,故显得格外的老成与持重。
由于林散之的艺术思想受佛家影响较深,而此为三论宗的发源地栖霞寺所书,更能见其书写之虔诚。
【释文】:佛日重辉,四面青峦惊昨梦;江天无恙,满林红叶灿如花。
【款识】:栖霞寺留念。
庚申年六月中旬,八十五叟林散耳撰并书。
【题签】:
1.林散之题栖霞寺联(上)。
竺雨识。
钤印:金
2.林散之题栖霞寺联(下),大舟居士竺雨题。
金竺雨题签并题盒,题盒:林散之撰并书栖霞寺联。
癸巳夏大伏中,大舟竺雨。
翰海奇葩——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
翰海奇葩——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
林散之,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书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草书精品册页”。
他的作品深入流传,被苏东坡、袁枚等经典著作
家所写入其诗体中。
在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中,有一份为《自作诗三首》,是他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的独特风格。
从笔法看,《自作诗三首》草书精品册页笔划细腻,笔力稳健,
运笔游刃有余,笔墨之间有种柔婉之美。
这种笔墨结合,使得林散之的草书精品册页笔划更加立体,更增加作品的技巧性与艺术性。
另一方面,书法家林散之没有一味追求视觉美,而是将书法和语言相结合,让书法在语言上得以体现。
《自作诗三首》以诗词为主题,内容极富情趣,引人入胜。
例如,诗中“娉婷清新悬冰芯”,将林散
之草书写清写玩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使人有如置身梦境。
其次,《自作诗三首》中林散之使用连续活体技法,也表现了他
在书法上的独特魅力。
在这几首诗中,主要采用“虚实”技法,书写的笔划变化多端,虚实相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种绵延自如的节奏感,使整幅图案更像诗歌一般动人,深具意境。
总之,林散之的《自作诗三首》草书精品册页不但从书法技法和笔划上表现出其高超的书法技巧,而且也从语言和文学表现出其对文字的博大视野及巨大才华。
他的草书精品册页,凝聚了林散之无穷的创作智慧,是当代艺术界中所罕见的杰作,值得一读。
- 1 -。
翰海奇葩——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
翰海奇葩——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以《翰海奇葩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林散之,字子瞻,号水砚,贵州大方人,明末清初书画家、政治家。
林散之的草书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卓尔不群的变化多样,令人赞叹。
在林散之的众多书法作品中,《自作诗三首》令人津津乐道。
《自作诗三首》是林散之于1712创作的一幅以诗文为主题,记录启示等内容的草书,体现着林散之作品的精华所在。
书法字体简洁大气,放笔自然,构图精美,句号间隔恰如其分。
从而体现出林散之作品的堂皇、端庄之美。
林散之长于书法,其诗文也名闻遐迩,《自作诗三首》赋诗三篇,题为“致覆抱”、“谢贺洪祝”、“祝愿武昌”,此三诗法咏前贤,叹古今,情深致远,实乃绝好之作。
“致覆抱”诗词中,林散之深遂先清代思想底蕴,表达了一种对清朝历史积淀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礼义行径以及政治道理的谨慎致敬。
林散之这首诗,给人一种宁静、安祥、端庄之意,充满着敬畏之情。
“谢贺洪祝”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新朝任命高级诏书、受任参将、回祝国分等诸多事件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林散之对宗教信仰的坚定,对政治之道的清晰思考,以及对君主的崇敬之情。
最后一首“祝愿武昌”,林散之以“昔刘袁相楚晋,廓然发福累天年”为开头,叙述了当时新朝建立之时,以及君行仁义、孝文之及其功德,从而感慨中华大地上兴下衰,交替更新的变化。
以上三首诗,都是林散之深刻的思考和朴实的讴歌,对历史的追溯和发展的期许,显示出林散之书法成就的开拓性与深邃,具有持久而独特的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自作诗三首》由林散之创作,是一幅充满沧桑的草书作品。
林散之的每一笔笔法,都表达出他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历史人物的真诚赞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由此可以看出林散之作品所传达的价值,以及他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林散之 扬州八首 -回复
林散之扬州八首-回复林散之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有许多传世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扬州八首》。
这是一组写描绘扬州美景的诗歌,每一首诗都描绘了扬州的不同景点,从而展示了这个古城的宏伟和魅力。
本文将以扬州八首中的一首「秋色平波」为主题,详细讨论林散之如何通过诗歌描绘手法来表现扬州的美景和风情。
首先,我们要了解「秋色平波」指的是扬州无锡湖的秋天景色。
这座湖是扬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而且因为湖水平静如镜而得名。
林散之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这个景点,使读者充分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妙之处。
文章的第一段可以从介绍林散之和他的诗歌创作开始。
讲述他作为一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对于描绘扬州美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才华。
然后,进一步展开讨论「秋色平波」的描写手法。
首先,可以从描写季节、天气和自然现象入手,例如,描写秋天的凉爽和湖泊的平静,这样可以突出整个景色的特点。
然后,可以描绘湖水的颜色和光影,如何反射了秋天的颜色和光线,以及湖面上倒映的山峦和树影,这样可以增添诗歌的艺术感和层次感。
接下来,可以着重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整个景色的美丽和壮丽。
这包括描写湖边的柳树和菊花,以及湖中的小船和渔民,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此外,还可以讨论一些诗句的用意和象征意义,例如,湖面上「云色连空谷,候船泛凉风」的描写,可以表达出秋天的宁静和闲适。
最后,可以讨论诗歌的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
林散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者可以沉浸在诗歌的描绘之中,感受到扬州美景的壮丽和魅力。
通过以上一步一步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林散之的《扬州八首》中的「秋色平波」诗歌的描写手法和表现力。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扬州无锡湖秋天的美景,同时也展示了林散之丰富的诗歌才华和描写技巧。
通过详细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扬州这座美丽的古城。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太湖东山一首》赏析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精品也分上中下,精品的争论往往在于精品和非精品的边缘地带。
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先后5次出版。
作品刚柔相济,浓淡并生,结构巧妙,单款精裱,品相十全,是林散之书中之精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136×67㎝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欣赏“草圣”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一个绕不过、避不开的题目,就是精品。
每个收藏家都喜欢收藏精品,最好自己收藏的林散之草书作品都是精品。
那么,林散之先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精品?精品又有什么标准呢?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立轴,尺寸为 136×67㎝,约 8平方尺。
林散之评吴冠南书法:高山堕石
林散之评吴冠南书法:高山堕石一日,吴冠南与胡石聊:“书法是牛,画如车。
车不前进须打牛。
对极!如今画家只打车不打牛,故车不进。
哈哈!书法之于绘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黄宾虹画之妙,妙在用笔锥画沙,用墨屋漏痕。
不练书法只有望洋兴叹了。
”吴冠南题字吴冠南先生在绘画上比任何人都勤奋,特别是在书法上下过狠功夫。
带着勤能补拙的坚定信念,他时常把自己关在屋里,整天整夜地练字。
临帖时,第一个字写得不像,绝不写第二个字,强迫自己写像写好。
十几年的基础训练,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吴冠南说,如果没有这么多年对传统文化的苦读和积累,后面的创新那是肯定不行的。
基于此,吴冠南才有了今天能开辟出一种属于自己风格的局面。
行书五言联作者吴冠南《边缘·艺术》杂志主编许宏泉有一篇写吴冠南先生的文章,很精到,开头更为有趣——吴冠南从画案上提起刚写好的一副小对联,说:与林散之比如何?说罢哈哈一乐,笑声里充满快感和自信。
自信,是老吴家的“独门秘籍”,无论写字画画,从容落笔,绝不扭捏故作深沉状。
那真叫“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也并非完全就是文人的狂狷吧。
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曾在吴冠南的一幅画上题上了“墨中有色色中墨,此得吴缶老法,可师之”的字句,对他大加赞赏。
一直到现在,林散之先生的崇高人格对吴冠南的影响还很大。
葫芦能肥,将色化开运用,此上法也。
笔如枯藤,色能揉人,色中有墨,可师也。
用笔能重,如高山堕石,此书法中之上乘。
——林散之吴冠南他有扎实而深厚的书写功底和灵活多变的笔墨驾驭能力,讲究笔法、笔势、笔意,用笔酣畅淋漓,敛放有度,以中锋出之,而横划侧扫,竖如锥划沙,生动逸宕,柔中求刚。
他尤其注重书法的线条美,所书线条深稳自然,苍劲豪迈、凝重刚健,生涩处透出坚韧和老辣,转折处隐寓着运笔者的傲倔和险峭,给人一股天设地造的惊绝气息。
作画之物作者吴冠南吴冠南还是用淡墨的高手,能以淡墨写出苍味和爽意,线条的使转缠绕处时时出现笔墨中的水的滋润和渗化,充满动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书中瑰宝——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绝句》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大草《自作诗论书绝句》先后 8次著录,是林散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代表作,是研究林散之草书的范本。
极度奔放、圆劲浑厚、流畅柔韧的线条如同万岁枯藤,凝重盘郁,奇险峻拔,展现出神奇的飞动之美和刚健之美。
这幅作品创作于1977年,立轴,尺寸为96×34㎝,约3平方尺。
落款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作品正文内容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林散之先生认为,线条在草书创作中十分重要,要中锋用笔,只有中锋用笔,线条才能直,尤其弯曲的时候要写得直。
“意到圆时更觉方”,就是说线条圆中带方,方中有圆。
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反复研习,搅翻池水,把一池水写光,才能成为像钟繇、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
林散之一生把学习古人的书法作为做学问的基础,活到老学到老。
64岁临《颜真卿书李玄靖碑》,67岁临《礼器碑》,68岁临《石门颂》,72岁临《孔宙碑》,75岁临《熹平残石》,76岁临《淳化阁帖王羲之书》,77岁临《孙过庭书谱》。
林老在《自序》中十分感慨地写道:“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他还对学生陈慎之说:“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都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正是如此,千年不倒。
”大草《自作诗论书绝句》,中锋放笔,疾涩方圆,游丝连绵,奔放潇洒,流畅的线条极具动感、力感,又似万岁枯藤,展现出神奇的飞动之美和刚健之美。
正文一共28个字,有13个字相连,开头的“笔从曲”三个字是连笔,一次书写完毕。
“笔”字的中间一长竖和最后的两短横,写得像金龙绕玉柱,龙头向上,龙身环绕,紧紧锁住高高的玉柱,龙尾顺势抛出,构成了“从”字的第一画。
林散之笔谈书法
林散之笔谈书法一、谈品格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与桑作楷谈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
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与张尔宾谈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
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林散之序跋文集》二、谈门径[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林散之书法经验100条
林散之书法经验100条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居南京。
工书法、诗文,擅山水。
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诗书画选集》等。
1. 谈门径◆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
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
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
(与庄希祖谈)◆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
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
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书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笔墨,难以成名。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书法《七言联叠石》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收入大学书法教科书,编入《近现代书法史》。
以方笔为主,如斧劈刀削,展玩品嚼,尤见风神。
作品先后8次著录。
同样是傅抱石的画,精品和一般作品的价格差距很大;
同样是钱松喦的画,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价位大不一样。
从近几年的拍卖行情和画廊交易来看,林散之书法作品的价位还处在“齐步走”的初级阶段,价格没有拉开,或者说拉得距离不大。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尤以草书名闻世界,被称为“草圣”、“三百年一散之”。
随着时空的远去,林散之的草书和非草书的价位一定会拉得很大。
同样是草书,尺幅、年代都一样,有没有“身份证”(参展、著录等)价格大不一样。
七十年代的作品和八十年代的还要拉开距离,精品和一般作品的价差将进一步增大,特别精的作品不是按尺论价,而是按质考量。
林散之七十年代的草书作品是主体,精品是主角。
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涨幅较大,少数极品是价格井喷。
我们要收藏像《七言联叠石》这样的佳品。
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 131×31㎝×2 徐纯原收藏
书法《七言联叠石》,立轴,尺寸为131×31㎝×2,约8平方尺。
落款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长寿”(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印有底纹,长锋羊毫笔,磨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
叠石小山张水部,酒旗芳草杜司勋。
这幅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与成名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相差两个月。
这个时期,林散之先生取百家之长,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自成“林体”草书。
这个时期,林散之先生精力充沛,生活稳定,心情舒畅,佳作迭出,书法《七言联叠石》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特写一)
这幅作品的特色是以方笔为主,有楷则隶意。
作品中的“石”、“小”、“芳”、“杜”,大都是方笔。
最明显的是“杜”中的“土”字,基本上是笔笔为方,还有“叠”、“山”的最后一笔,是方笔收尾。
方笔用墨十分讲究,墨少了没有方笔,墨多了就失去棱角,就会变圆。
林老在收笔时用墨恰到好处,横画收笔时直落笔,竖画收笔时横落笔。
我们再看“杜”和“山”中的方笔,横切面像刀削过一样,极其整齐,十分锋利。
“旗”、“司”,字体以草为主,线条以圆为主,纤劲苍古,深韵远出。
“张”、“酒”,粗细结合,圆方并生。
整个作品结字精紧,布白疏朗,亦紧亦疏,
对比鲜明,展玩品嚼,尤见风神。
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特写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林散之创作过一批有方笔特色的作品,如现在由林散之艺术馆收藏的《七言联小雨藏山》(《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第 9页),是 1954年创作的,方笔用得比较多。
又如 1964年创作的、现由江苏省国画院收藏的《八言联万山》(详见古吴轩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等等,相比之下,《七言联叠石》中的方笔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
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十
分满意,1985年 12月,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林散之
书法选集》,林老专门将这幅作品收入书中。
2000年6月,林散之学生庄希祖教授出版专著《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这副对联作为方笔代表作收入林散之作品欣赏中,排在第66页。
值得一提的是,《七言联叠石》收入由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编写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
大学书法教材集成共分 15册,《近现代书法史》是其中的一本,这是第一部列入大学教材的近现代书法史,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草圣林散之的生平、书法理论和草书成就,收入了林散之先生在不同时期风格不同的 4幅作品,《七言联叠石》就是其中的一篇。
我们从这本书的名称和收入林散之作品的数量可以看出,非林散之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之作而不会收入《近现代书法史》。
据考证,《七言联叠石》还出版过 5次:1997年 9月《林散之书法集》,2000年7月《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03年5月《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2013年9月《华人时刊》杂志第9期。
作品的上款仁元是徐纯原。
徐纯原系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著名书画家。
徐纯原先生和林老相识很早。
1964年 6月的一天,林老在江苏省中医院院长邹云翔的陪同下,在百年老店十竹斋写字作画。
能写会画的徐纯原磨墨裁纸、端茶倒水。
林老从心底里喜欢他,便对徐纯原说:“小朋友,今天你蛮辛苦的,去拿一张纸来,我也给你写一张。
”徐纯原立即拿来一张汪六吉的煮垂宣,林散之先生看后说:“是好纸,
现在很少了。
”之后欣然命笔:“此地乃分野,千峰自古今,烟波秋浩渺,林木影缤纷……”落款是“仁元同学留念,六四年六月,林散之”。
从那以后,徐纯原成了林散之先生的学生,书艺大进。
1972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林散之先生为徐纯原写了这副对联,并要他好好收藏,不要送人。
作品《七言联叠石》,现仍由著名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徐纯原先生收藏。
——原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
相关链接: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王罡,江苏扬州人,1957年生,大学本科。
江苏省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
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受到两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并合影,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
王罡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林散之的文章近百篇,编著《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历时4年。
《中国网》、《中国书法网》、《雅昌艺术网》、《凤凰网》等多家官网开辟专栏转载、选登《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