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归来》赏析

合集下载

林散之《草书作画有感二首诗轴》

林散之《草书作画有感二首诗轴》

林散之《草书作画有感二首诗轴》
林散之《草书作画有感二首诗轴》纸本草书81.4×28.4cm 1962年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释文:一代宗传一代风,金针苦度有中锋。

今人岂与古人异,画法原与书法同。

奇境险从平正出,粗豪力自细微攻。

沙锥壁坼留多少,体验应师造化工。

胸无点墨总平庸,气味浸淫书卷中。

无限天机存画本,如斯生意岂人工。

秋林已失河阳郭,薄海空传潭渡虹。

绝学蹉跎衣钵在,千山风雨怅前踪。

款署:一九六二年春日,作画有感二首。

散耳稿。

钤印:林散之印(白文)
【资料来源】《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
《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作者:暂无来源:《饮食科学》 2013年第9期王罡/文赏析提要:“屋漏痕”是最有美感、最有品位的草书线条。

林散之先生对“屋漏痕”笔法艺术见解独到。

这幅草书作品中的线条圆润浑厚、迟涩凝重,是“屋漏痕”笔法的代表。

作品4次权威出版。

翻开《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27页,我们就能看到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

作品尺寸为138×33㎝,约4平方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盖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美,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美,是一种存乎于内在而散发于形的神韵!当我们怀着一颗感受真美、感受真爱的心来欣赏林散之先生的这幅草书《杜甫客至》时,就能感受到林老用那蘸满智慧的神来之笔挥洒出草书艺术的最高境界———“屋漏痕”!“屋漏痕”是书法的专用术语,最早是唐代颜真卿提出来的。

陆羽在《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

”颜真卿问:“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从字面上看,“屋漏痕”指的是雨水由上而下流淌,自然顺势的痕迹。

在书法欣赏中,用来形容线条的美感。

古人常说的“屋漏痕”,强调的是中锋用笔,指的是线条的骨力之美。

写字时,笔头蘸墨要多,着纸要轻,运笔要慢,少用力按,多用力提,一定要指、腕、肘三力合一。

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线条圆润、毛涩、浑厚、凝重、沉着,被书法家认为是最有质感、最有美感、最有品位的线条。

这幅作品中的“舍”、“酒”、“对”、“余”等都是“屋漏痕”的线条,老辣遒劲,盘郁凝重。

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特写“舍”,疑似“屋漏痕”一滴一滴地“滴”成的,非常形象,十分直观。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林散之草书赏析(33)

林散之草书赏析(33)

林散之草书赏析(33)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赏析33-2、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局部).jpeg33-1、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36×6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jpeg (162.04 KB, 下载次数: 1)赏析提要:作品身世传奇,得到书法大家赵朴初的首肯。

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以淡墨为主,集干湿浓淡于一体,立体感、金属感较强,当属精品之作。

作品6次出版。

这幅草书横幅《清静》是林散之先生1987年即兴而作。

尺寸为36×64㎝,约2平方尺。

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清静。

这幅作品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做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草书艺术特色,是一幅精品佳作,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集干、湿、浓、淡于两个字。

如“静”的最后一画是干墨,左边墨多的那一部分是湿墨,“清”中的两点是淡墨,三点水中的最后一点的黑色部分是浓墨。

“清”的最后一笔是一点,这一点的墨像是左边淡右边浓,浓淡并生,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与林散之先生用宿墨和破墨法有很大关系。

二是以淡墨为主,枯笔为辅。

在干湿浓淡中,林散之先生用淡墨最多。

“清”稍微夸张一点,全是淡墨书写而成。

“静”的左边部分也是以淡为主。

“争”的中间只有一些淡墨,其余都是枯笔。

“清”中有一点点枯笔,三点水的最后一点有飞白。

飞白最多的是“静”,特别是下半部分,枯笔墨迹清清楚楚。

三是立体感、金属感较强。

这幅作品布局奇特。

“清”字左轻右重,上重下轻。

“静”字左重右轻,上重下轻。

“清”位置很正,“静”的位置明显下移,两个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颇具立体感。

请看“清”中的三点水的最后一画,还有“清”字的上半部很有立体感,“静”的左上部也是如此。

“清静”两个字的淡墨呈银灰色,淡墨到浓墨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犹如天成。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旷世鸿篇——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李白草书歌行》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瘦劲迟涩,刚柔相济;奔放纵逸,腾跃跌宕;鲜妍滋润,血肉分明;疏密交错,浑然天成。

手卷超长特精,先后 5次著录,是林散之草书作品中极精之代表作。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纵 32公分,横 225公分,落款散之。

印有“林散之印”(朱文)、“长寿”(朱文)。

水墨纸本,半透明状的皮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品相中等。

正文具体内容是: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栈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诗仙李白诗中赞美的怀素,姓钱,字藏真,长沙人。

737年生,幼年出家,修禅之暇,学习写字。

怀素买不起纸,便效法古人,种了一万多棵芭蕉,以叶代纸。

他又做了一个木盘、一方板,用来练字。

写了擦,擦了再写,以至把盘板写穿,终于成为草圣。

怀素的草书秀颖超群,跌宕起伏,精妙绝伦,独树一帜,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怀素草书就多达 101件,可是流传至今却只有几件,如《自叙帖》、《藏真帖》、《千字文帖》。

古往今来赞颂怀素草书的诗歌数不胜数,只有李白的这首《草书歌行》影响最大。

林散之先生对李白、怀素十分崇拜,1973年1月创作草书长卷《李白草书歌行》,作品先后著录在《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与〈自叙帖〉》、《中国书法》杂志2002年第6期、《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和《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欣赏如此佳作,主要应把握三个方面。

瘦劲迟涩的线条林散之草书艺术形式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线条美。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四幅作品,读懂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其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林散之的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60岁专攻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创造了“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

其特点是: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早在1962年,高二适初次见到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曾拍案惊呼:“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以青山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林散之《金顶》横幅《金顶》,1989年创作,尺寸为59×228cm,约12平方尺,落款是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

真、草、隶、篆皆有,枯、湿、浓、淡并存,气势磅礴似米南宫,骨力雄强如李北海,再加上落款,错落有序,浑然一体,显得更加完美。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林散之书画赏析名称:林散之 1976年作草书七言诗横幅材质、形制:纸本尺寸:106.5×38cm介绍:录文: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林散之草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有数幅传世。

此幅模披创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书艺术所处的鼎盛时期。

所录诗作者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辞瑰丽,诗多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生不逢时的感慨。

李贺《南园》诗共十三首,是作者乡居时的即兴之作。

这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是第五首。

表现李贺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与其一贯抑郁伤感的诗作不同,此诗辞意明快,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的另一种风格。

“吴钩”,泛指宝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军阀割据的州郡。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若个”即“哪个”。

林散之将此诗抄录赠人,既鼓励友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与他五十年代出任过江苏江浦县副县长,从事过政务有关。

这幅草书用墨酣畅,笔势纵健,结字揖让有致,虽是应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尽现。

堪为此期林老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称:林散之 1974年作草书镜心双挖镜心材质、形制:纸本尺寸:28×34cm×2介绍:录文:△犹记当年拙政园,与君抵掌话文鸳。

对对双双三十六,芦花深入共留恋。

△大好河山忆旧游,匆匆岁月十年秋。

七十二峰三万顷,烟波无限为余留。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此“草书镜片双挖”,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岁时所作。

各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末款为“钜其老弟,属题二首”,当是应酬友人之作,书家称“老弟”,应是“晚辈”或“学生”之谓。

诗中提及“拙政园”,为苏州名园之一。

“何山”位于苏州寒山寺西枫桥镇南约三华里处,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狮子山,狮子逼真而景尤佳。

此两首诗忆写诗人兼书家与其老弟同游拙政园与何山之情景,虽寥寥数十字,却情、景交融,人、事俱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友谊、对人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珍视之情。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百年绝唱——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作品 5次著录,淡墨禅意,以圆为主,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是林散之先生的绝笔之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1989年10月15日,林散之先生家热闹非凡,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还有学生等 20多人欢聚一堂。

因林老身体日渐衰弱,家人决定提前为他庆祝 92岁生日,寿宴全程录像。

人逢喜事精神爽。

林老十分开心,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吃了不少菜,还喝了点酒。

之后没过多久的一个中午,林散之先生起床后突然叫二儿子林昌庚教授拿纸拿笔,说要写字。

这时候哪能写字?林昌庚教授叫父亲好好休息不要写,林散之先生两眼圆睁,怒视林教授,急得用拳头直捶桌子。

教授不敢违命,连忙裁了两张窄窄的宣纸条铺在他面前,立即磨墨。

这时林散之还是急促不安,林昌庚感到这是反常现象,立即打电话叫摄影技术比较好的三女儿贝青赶来为父亲拍照。

林昌庚教授是这样描述林散之先生书写《生天成佛》情景的:‚父亲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生天成佛’4个字,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

他闭目端坐,显得那样安详、超脱。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即将走完这个世界的终点,迈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林散之先生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 12月 6日离开了人间。

《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生天成佛》,条幅,尺寸为75×20㎝,约2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这幅作品线条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草书,希望对你有用!林散之先生人物生平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

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

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

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

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

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

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

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

”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

林散之七言诗书法

林散之七言诗书法

林散之七言诗书法1. 林散之的七言诗书法啊,那可真是一绝!就像是在宣纸上跳舞的精灵,每一笔都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我看他写的“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那字儿就像是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娇艳欲滴,笔画的舒展就如同花瓣的绽放,美到让人移不开眼。

你就说,这样的书法能不让人着迷吗?2. 林散之的七言诗书法,我简直爱死了。

他的字就像一个有故事的老人,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像“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这幅作品,那些字的线条粗细变化,就像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起有伏。

这书法啊,不看可就亏大了,难道你不想感受一下这种独特的韵味吗?3. 哟呵,林散之的七言诗书法可不得了!他写的字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的雅士,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拿“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来说,那书法的布局就如同幽静的山涧,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就像黄鹂与幽草的和谐共处,你要是错过了欣赏这样的书法,那可就像错过了一场千年难遇的盛宴,多可惜啊!4. 林散之的七言诗书法,那简直是书法界的宝藏。

你看他的字,就像一首无声的乐章,节奏感十足。

就说“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一幅,笔画的轻重缓急如同音乐里的音符跳动,墨色的浓淡就像乐章里的高低音转换。

这样的书法摆在眼前,你能不心动吗?反正我是心动得不行。

5. 我跟你讲啊,林散之的七言诗书法超厉害的。

他笔下的字仿佛是一群灵动的小仙子,在纸上欢快地嬉戏。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书法呈现,那一个个字就像黄鹂和白鹭一样鲜活,字里行间的神韵就如同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等书法,你难道不想好好品味品味?6. 林散之的七言诗书法啊,那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字像是武林高手的招式,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

看他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就像高手过招时一气呵成的动作,墨韵就像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晶莹剔透。

这么棒的书法,你咋能不感兴趣呢?7. 嘿呀,林散之的七言诗书法那是相当迷人啊。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以下是林散之论书法的诗十首:
1. 春来湖上坐坡陀,目曰湖中看水波。

风水相生浪自起,文章奇谲一天罗。

2.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3. 大雄,佛的尊称。

李白文:“首出众圣,卓称大雄。

”喻独立不倚,形成自己风貌的书家。

4.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5. 沉沉高热压头颅,笔力犹思大令书。

我叹文皇有偏嗜,千秋饿隶自成诬。

6. 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脍平原具独介,沙锥深处悟真诠。

7. 卧病医院笔力衰,有诗留得后人猜。

文章公案等云过,唯有书法不能谐。

8. 笔走龙蛇纸上飞,神到之笔价值微。

解缙书法通古意,能为楚辞赋离骚。

9. 笔墨精神千古在,纵横挥洒只神闲。

若无撑柱堂中立,便有风骨在世间。

10. 书道深处是人心,书写技巧贵在真。

学书莫求媚俗态,风骨铮铮是灵魂。

如需更多林散之论书法的诗作,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也可以观看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杜甫客至》是浙江省著名书法家林散之的著名作品,这件著名作品充分体现了林散之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颇受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而有力,笔势优美而雄健,在艺术创作上体现出林散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它清晰地把握住了杜甫诗歌中诗句“客至不知来程,梦到千里外”的核心主题,把它用神奇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诠释了传统书法家对杜甫诗词的精神深刻理解,是一张凝练而雄浑的传统大作。

林散之的书法不同于别的书法家的作品,它充满了他个人对书法的深情,着力表现出他个人特有的情感,使其书法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在书法创作界有着杰出的地位。

《杜甫客至》的书法笔势十分热烈,笔尖不时地舞动,只见其笔下“客至”二字,越发地显得雄浑有力,仿佛在讲述一个激情四射的故事。

紧接着,书法中“不知来程”一句,其笔墨沉浸在愁绪中,充满凄凉婉转之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甫的人生历程。

而“梦到千里外”一句,则用轻盈隽永的笔触,表达出杜甫那种豁达自由的意境,将虚无的想象付诸实践,用书法表达出杜甫之诗句的深刻思想。

《杜甫客至》是一幅凝练而精妙的书法作品,它紧扣杜甫词句的主题,以雄健有力的笔势,表达出了杜甫诗句深刻的思想。

杜甫词句中流露出的哲学思想,正是林散之艺术创作深度思考的结果,他以丰富而隽永的笔触,将杜甫表达的“客至不知来程,梦到千里外”的主题写在了优美的空白纸上,诠释了对杜甫诗歌的丰富想象,也表达了
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以这一精美的作品应景杜甫的诗句,汇聚得“我心之光”,令人叹为观止。

林散之《许瑶诗论怀素草书》书法欣赏回坊生活

林散之《许瑶诗论怀素草书》书法欣赏回坊生活

林散之《许瑶诗论怀素草书》书法欣赏回坊生活林散之(1898—1989),草圣。

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性中难度最大的书体。

从古到今,在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只有几个。

如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张旭、怀素,明末的王铎,当代就数林散之。

狂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1974年创作,立轴,尺寸为138×35㎝,约 4平方尺。

落款聋叟,名章是“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是“七十年代”(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印有暗花的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品相上等,左下印章外有水迹。

作品内容是: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落款:怀素论书一则,书为作楷同契留念,聋叟。

妙绝神工——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毛泽东词二首》赏析

妙绝神工——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毛泽东词二首》赏析

妙绝神工——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毛泽东词二首》赏析王罡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这是以"草书字帖"单行本的形式公开出版发行的作品。

题材重大,笔墨精湛,数量极少,5次出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王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旷世鸿篇——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李白草书歌行》赏析
2.第一草书——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中日友谊诗》赏析
3.世纪经典——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赏析
4.珠联璧合——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5.珠联璧合——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王罡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赏析提要:“屋漏痕”是最有美感、最有品位的草书线奈。

林散之先生对“屋漏痕”笔法艺术见解独到。

这幅草书作品中的线条圆润浑厚、迟涩凝重,是“屋漏痕”笔法的代表。

作品4次权威出版。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王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书坛传奇——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赏析
2.盛年佳构——林散之草书精品《鲁迅诗赠日本画师》赏析
3.翰墨风神——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横江词二首》赏析
4.老板至爱——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诗南园一首》赏析
5.精品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牧江南春》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散之《李白草书歌行》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现力

林散之《李白草书歌行》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现力

林散之《李白草书歌行》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
现力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纵32公分,横225公分,落款散之。

先后 5次著录,是林散之草书作品中极精之代表作。

林散之一生勤奋刻苦,上下求索,以碑隶入草,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找到的适合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成功之路,而成为一代宗师、当代草圣,被评为“千年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

瞻顾我国近现代书坛,名家辈出,风格新变,精作如林。

然而,对中国书法作出卓越贡献而影响巨大的书家——即被人们称为大师的人物,却为数不多。

我们认为:仅就草书而言,能与书法史上的“草圣”张旭、怀素、王铎等相提并论者,也许只有林散之先生一人而已。

林散之先生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散之先生的书法在笔墨上开拓了传统书法的新格局。

他的用笔既守法则又不拘陈规,以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现力。

他认为书法用笔“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

这曾是黄宾虹老人对绘画用笔的要求,而散之先生在书法实践中一直奉行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语言。

试看他七十六岁书的长卷《李白草书歌行》,如神虬腾霄汉,夏云出嵩华,逸势奇状,莫可穷测。

随着他精力的减退与返老还童心境的出现,他的字便向“内敛”方向转变,退去昔日大开大合,长线条舒展张扬的盛气,而变得平淡、恬静、自然。

如他八十七岁书的《自作诗题画》,犹如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减灭外在的起伏变化,真正走向“天真烂漫”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
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取意高古,平淡优雅,禅意浓烈,布白疏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珍品。

作品传承有序,先后 5次出版。

圆霖是南京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主持,林散之先生的挚友,著名画家,有“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像”之美誉。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归来》 70×40㎝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自作诗归来》,立轴,尺寸为70×40㎝,约 2.5平方尺。

落款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九品。

正文内容是:
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

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先生创作时的心情非常愉快。

作品中既没有过去很浓的浓墨,也没有往常很淡的淡墨;既没有对照强烈的情节,也没有大疏大密的布白,作品从开头到结尾,基本上处于一个水平面,这与林散之先生用水破墨的风格明显不同,应该说这是先生有意而为之。

这是送给圆霖大法师的作品,佛家追求的是清静、淡雅和空灵。

这幅充满了禅意的作品显得十分淡雅,特别是后一部分墨色偏淡,带有枯笔。

明代董其昌经常用淡墨书写,人称“淡墨宰相”,淡墨有禅意。

这幅作品融书理、禅意和作者的心意于一体。

从章法上来看,布白疏朗,字畅气通,与作品的内容、被赠人圆霖的身份十分吻合。

作品前紧后疏,“万里我归来”,字与字之间相对衔接紧密,第二行也是如此。

“佛
光照大地”相对来说比较疏,特别是“佛”,占的位置最大,因为“佛”把诗作、书作、赠送人和受赠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不是吗?!诗的内容与佛有关,书法追求佛意,受赠者圆霖是大法师,赠送者林散之先生也是信佛之人。

整个作品是上紧下疏,上半部分比较密,如“携满袖”,还有“圆霖和尚”,而下半部分比较疏,正文的最后是留白。

圆霖,号山僧,南京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主持,为人超脱厚道,擅长画观音像,在收藏界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像”的美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和林散之先生相遇、相识,并最终成为挚友。

从此,不是圆霖来乌江镇向林散之先生讨教书画,就是林散之先生去兜率寺小住,与圆霖吟诗作画,晨钟暮鼓。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圆霖法师被赶出庙门,到老山林场看守桃园,林散之先生也回到扬州,在女儿家暂住。

1972年,圆霖在看守桃园之余,常常思念老友林散之先生,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一幕一幕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现。

凭着感情,凭着直觉,凭着心中不变的印象,画了一幅工笔兼写意的林散之先生彩色肖像。

画好之后,他白天不敢拿出来,直到夜晚,关上门,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才偶尔取出来,睹画思人。

直到 1978年10月,圆霖辗转来到南京,终于又见到了林散之先生。

两人相见,恍如隔世。

当圆霖拿出此画,说明绘制过程后,林散之先生十分感动,立即在画像的下方题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苦行岁年,一无所得。

幻此色身,归诸乐国。

一念因缘,依依选择。

老婆心切,光阴日迫。

由旬万千,徒劳跋涉。

”第二年,圆霖的师弟圆撤将此画像呈赵朴初先生观看,朴老大加赞赏,并在像的右上侧题词。

题词出自《庄子大宗师》之语,是对林散之先生为人为书的高度评价和概括,也是对圆霖画像的肯定和赞美。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归来》(特写)
1981年,林散之先生再一次见到圆霖时,为他创作了这幅作品。

这首诗《归来》是林散之先生刚创作的《昔游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描写的是林散之当年师法大自然归来的情景,又有佛教方面的内容。

圆霖大法师十分高兴,逢人便讲,林散之送他“阿弥陀佛”的书法。

从此,不少人点题跟林散之先生求这个题材的作品。

林老对这首诗很满意,也愿意书写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信佛之人,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这种题材的作品,大概有两种版本,一种与圆霖大法师的内容一样,还有一种诗的前两个字不一样,是“八月我归来……”而不是“万里我归来”。

据考证,“万里我归来”在“八月我归来”之前。

查看有关专集,草书作品《自作诗归来》先后 5次著录。

1985年 12月,《林散之书法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年 6月,《林散之》插页,江苏省文史资料第 42辑。

1998年 10月,《近现代书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6月,《林散之与禅》插页,黄山书社。

2012年 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文物出版社。

——原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
相关链接: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王罡,江苏扬州人,1957年生,大学本科。

江苏省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

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受到两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并合影,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

王罡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林散之的文章近百篇,编著《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
品赏析》一书,历时4年。

《中国网》、《中国书法网》、《雅昌艺术网》、《凤凰网》等多家官网开辟专栏转载、选登《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