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合集下载

林散之在马鞍山市境内的诗歌创作研究

林散之在马鞍山市境内的诗歌创作研究

林散之在马鞍山市境内的诗歌创作研究汪昭坤【摘要】林散之先生是诗、书、画全能的艺术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书法为人所熟知.林散之一生成诗两千多首,有《三痴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林散之有多首诗篇抒写了马鞍山市境内的山水、名胜和人物,这些吟咏佳作,无论写景、咏史,都以景物或史实引触感情之抒发见长,情真意切,言简恩深.【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3页(P58-59,101)【关键词】林散之;诗歌;马鞍山【作者】汪昭坤【作者单位】马鞍山市委党校;马鞍山电大,安徽马鞍山243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7林散之是当代诗、书、画全能的艺术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名震海内外。

提起这位艺术大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书法,而其作为诗人却并不为多数人所熟知。

殊不知,这位蜚声海内外的书画大师自书的墓碑却是“诗人林散之”。

他在《林散之序跋文集》中也说过他学诗用的功夫最深,花了七分精力,写字只是花了两分精力,余下的才是作画。

可见,林散之先生自己最在意的是他的诗。

林散之有《古棠三痴生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前者搜集20岁之前的诗作,约百余篇;后者多作于1928年至1980年间,有诗1985首,词20首,再加上晚年被偷走的几百首诗,一生成诗两千多首。

他的诗,内容十分广泛,大到近一个世纪的国家大事,小到一草一木、一粥一饭,皆因情而发,语言平易流畅。

“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

”[1]这是启功先生对林散之诗歌的最高评价。

赵朴初先生对其诗也有“老辣文章见霸才”的评价。

林散之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江浦县和现隶属马鞍山市的和县毗邻。

和县是林散之先生的祖籍地,林散之的外婆家就在和县城内,1911年,林散之父亲去世,家中生活困难,便到和县依外婆为生。

林散之的姐夫也是和县卜集人,后来林散之在姐夫家里教书。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笔墨凝到化境自飘逸。

聪慧和灵犀都是修炼之果,书法家不是一种职业,不是程式化的训练和市场策略下炒作的终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顺理成章,是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本真境界,是人与艺术相通相融的互为化境——恰如一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以其气势奔放之“散体”草书独步当今,被誉为一代“草圣”。

是生性通灵、博学笃行、勤耕不辍最终成就先生艺术高峰?是,但又不是,我想这些还没有完全触及先生精神质地,我以为是大音希声人生化境造就先生书法臻境。

大音希声,“希声”即“无声”,蕴酝“大音”,非耳朵能听,而是以感悟去超越物化世界,驰骋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籁。

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分秒之间体现微妙感觉于毫端,无法于刹那之间掩饰自己,是一个真实、充实、坚定人生的副产品,是一个人的情感、积淀、求索的副产品,个人的感悟、心灵的旷达和技法的结合是一切优秀书法作品产生的前提。

两者境界的契合如林散之先生八十三岁时作诗所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此乃先生化境人生妙得心声。

聋人多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无声世界膨胀着他们较常人内心更丰富的感知。

先生3岁时患中耳炎,左耳微聋,加之性憨痴多沉默,人以为呆,故呼其为“五呆”。

对外界声响的迟钝并没妨碍先生的成长,反之强化了他对内心世界的体察,自小表现出超群的绘画天赋。

父亲的早逝、家道的中落,更在这个家中唯一男孩心中深埋“不及,非人也”的倔强种子。

先生从未隐蔽耳聋的隐私,而是承认它,藐视它,自号“左耳”、“散耳”,公开左耳微聋的事实;晚年双耳全聋后,则改号“聋叟”、“阿聋”,他对疾病的达观心态,则是对自己饱满精神世界的自信。

道行天地有形外,玄通万物无形中。

如果说内敛的触觉、坚韧的个性为先生打开艺术之门,那么可贵的是,先生把钝化的听觉延伸为静谧的生存状态,于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澄澈空灵的精神世界,层层穿越,步步入胜。

草圣千秋风流独步——有感于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草圣千秋风流独步——有感于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草圣千秋风流独步——有感于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蔡慧敏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一rn自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以后的几百年,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草书艺术渐趋衰微,后继乏人.然近代林散之先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上下求索的精神,在草书领域里"入古出新",以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书法语言,对草书艺术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总页数】2页(P207-208)
【作者】蔡慧敏
【作者单位】扬中高级中学,江苏,镇江,212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书法赏析 [J], 赵桂芬
2.草圣精粹——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 [J], 王罡
3.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J],
4.南方拍卖之王林散之书法:一代草圣 [J], ;
5.弘扬当代“草圣”林散之精神品格 [J], 徐耀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

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幅手卷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周年。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四幅作品,读懂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其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林散之的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60岁专攻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创造了“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

其特点是: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早在1962年,高二适初次见到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曾拍案惊呼:“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以青山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林散之《金顶》横幅《金顶》,1989年创作,尺寸为59×228cm,约12平方尺,落款是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

真、草、隶、篆皆有,枯、湿、浓、淡并存,气势磅礴似米南宫,骨力雄强如李北海,再加上落款,错落有序,浑然一体,显得更加完美。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林散之书画赏析名称:林散之 1976年作草书七言诗横幅材质、形制:纸本尺寸:106.5×38cm介绍:录文: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林散之草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有数幅传世。

此幅模披创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书艺术所处的鼎盛时期。

所录诗作者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辞瑰丽,诗多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生不逢时的感慨。

李贺《南园》诗共十三首,是作者乡居时的即兴之作。

这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是第五首。

表现李贺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与其一贯抑郁伤感的诗作不同,此诗辞意明快,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的另一种风格。

“吴钩”,泛指宝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军阀割据的州郡。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若个”即“哪个”。

林散之将此诗抄录赠人,既鼓励友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与他五十年代出任过江苏江浦县副县长,从事过政务有关。

这幅草书用墨酣畅,笔势纵健,结字揖让有致,虽是应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尽现。

堪为此期林老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称:林散之 1974年作草书镜心双挖镜心材质、形制:纸本尺寸:28×34cm×2介绍:录文:△犹记当年拙政园,与君抵掌话文鸳。

对对双双三十六,芦花深入共留恋。

△大好河山忆旧游,匆匆岁月十年秋。

七十二峰三万顷,烟波无限为余留。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此“草书镜片双挖”,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岁时所作。

各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末款为“钜其老弟,属题二首”,当是应酬友人之作,书家称“老弟”,应是“晚辈”或“学生”之谓。

诗中提及“拙政园”,为苏州名园之一。

“何山”位于苏州寒山寺西枫桥镇南约三华里处,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狮子山,狮子逼真而景尤佳。

此两首诗忆写诗人兼书家与其老弟同游拙政园与何山之情景,虽寥寥数十字,却情、景交融,人、事俱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友谊、对人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珍视之情。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 独尊草圣

诗画双擅独尊草圣作者:衡正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4期中國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真草隶篆行各呈姿态、各具魅力,草书(尤其是大草)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境界来考量都是最难、最高的,因此,真正在历史上被公认的草书大家,乃凤毛麟角,而林散之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当代草圣”之誉。

以其诗、书、画、文全面的艺术修养,成为近现代书画家的典范。

一、林散之的诗林散之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这一结论毋容置疑,不管从作诗的水平还是诗的数量来审读都当之无愧。

他有《三痴吟稿》和《江上诗存》诗集存世,前者搜集20岁之前的诗作,约百余篇;后者多作于1928年至1980年间,有2000多首,足见其童子功和所付出的心血。

从他一生诗文书画经历来看,林散之对于诗最为痴迷也是用功最勤,他曾言:“以七分精力用力学诗,功夫最深。

两分用于写字,画乃书法余事。

”还说,自己诗第一。

墓碑上自题“诗人林散之”,足见非常自负也非常看重。

散翁所作诗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写景、叙事、议论、言志等,而我最喜欢他的“情诗”和“论诗”。

“情诗”是对妻儿、老友、亲朋、故交的挚诚之爱,感情至深、情真意切:“读莪每下王褒泪,捧檄难为毛义心”、“身残只为劳儿女,力竭皆因累米盐”,不仅用典贴切,对仗工稳,也真情地道出艰苦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使人沉思、催人奋进。

林老和诗人、著名学者、书法家高二适的情谊、唱和,成为文人相互欣赏、交谊的楷模,为其撰写的联语更是感人至深,情意绵绵:“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诤友;烟波惊湖上,衰残衔泪,哪堪昨夜写君碑。

”等诗句,读后使人潸然泪下、难以平静。

所谓“诗言志”,其实诗更是言情,只要感情笃深,怎不能写出好诗?散翁曾自言:“诗,性情而已。

”“诗贵乎至情,真情出好诗。

”真是一语中的。

林老的“论诗”,大多是自我学书、作画、作文的深刻体会和独特理解,确乎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

林散之笔谈书法

林散之笔谈书法

林散之笔谈书法一、谈品格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与桑作楷谈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

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与张尔宾谈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

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林散之序跋文集》二、谈门径[陈慎之问: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学的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

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

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

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学近代人,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

他们一个也不写汉隶,因为用不上,练练笔力是可以的。

但要先学楷、行。

李邕说:“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要从米、王觉斯追上去。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

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

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

因此,学要专一。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因为这样,千百年不倒。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18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18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力透纸背——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秋思》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从数千件作品中选出近500件佳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180件,草书《自作诗秋思》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中锋用笔,瘦劲苍遒,力透纸背,两次著录。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自作诗秋思》,立轴,1979年作。

尺寸为135×34㎝,约4平方尺。

落款散之,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九五。

正文内容是: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前何事墉如此,为有宾鸿久不来。

欣赏林散之的草书佳作,不能不提“力透纸背”,这里先讲一个“力透纸背”的故事。

1973年9月24日,冯仲华先生去看望在南京工人医院住院的林散之老师,林散之先生将自己在医院写好的一首七律诗《辛苦》写成了小斗方送给他,并叫他回去好好读一读。

《辛苦》一诗是写在夹宣上的,裱画师装裱时,揭成了两张。

林老看到时,认为第二层和第一层的效果差不多,便叫冯仲华在第二层上补盖了自己的印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透纸背”。

大字容易透,墨多容易透,《辛苦》小斗方是小字,而且用墨不多。

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这里不是只有几个笔画、几个字“力透纸背”,而是一首诗全部“力透纸背”,透得是那么均匀,透得是那么清晰,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

何谓“力透纸背”?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中讲:“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说的是书法中的中锋用笔,就是说在书写时,笔尖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心位置,是书法大家通过长期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正如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说的那样:“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在宣纸上呈现的墨像是:墨迹向两边洇渗的宽度均匀。

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比较好地概括了达到“力透纸背”的路径。

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林散之:时势逼出的“草圣”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辟有一片林园,建有“林散之艺术馆”。

这个“艺术馆”占地虽不广,但它却留住了林老的墨宝,留住了林老的精神,留住了皖人的财富。

与该馆工作人员攀谈,才了解到林散之先生成名、出名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总页数】2页(PI0012-I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草圣千秋风流独步——有感于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2.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书法赏析
3.草圣精粹——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
4.南方拍卖之王林散之书法:一代草圣
5.弘扬当代“草圣”林散之精神品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草书,希望对你有用!林散之先生人物生平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这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的内容。

作品创作于1980年,横幅,尺寸为145×354㎝,约 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

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一流,十全品相。

这幅草书作品的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刁难一位大书法家,给他只能能写8个字的墨量,要求他写出10个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无赦。

大书法家聪明过人,略加思考之后,奋笔疾书,8个字的墨竟写出12个字来,而且笔笔到位,字字清楚。

皇帝看后大喜,立刻赏金百两。

这个大书法家用的就是“枯笔”,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还得到了御赐。

枯笔,是指在笔墨很少的情况下,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用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书法大家蔡邕把这种墨痕叫“飞白”。

笔迹中的丝丝露白,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从中得到启示,便把这种办法用于书法。

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喜欢飞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是如此。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

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

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丝丝飞白,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

这些字枯润相生,神旺气足;墨处厚重,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

“入画”、“几”、“刍”,仿佛随手挥毫,尽得自然,粗细多变,断连相应,一副威武,令人称绝!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

这境界,不是空无而是充实,蕴含极为丰富。

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去体会、去欣赏。

尽管个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是一种美的升华。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作品赏析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

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

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

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

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

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

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

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

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

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

”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以下是林散之论书法的诗十首:
1. 春来湖上坐坡陀,目曰湖中看水波。

风水相生浪自起,文章奇谲一天罗。

2.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3. 大雄,佛的尊称。

李白文:“首出众圣,卓称大雄。

”喻独立不倚,形成自己风貌的书家。

4.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5. 沉沉高热压头颅,笔力犹思大令书。

我叹文皇有偏嗜,千秋饿隶自成诬。

6. 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脍平原具独介,沙锥深处悟真诠。

7. 卧病医院笔力衰,有诗留得后人猜。

文章公案等云过,唯有书法不能谐。

8. 笔走龙蛇纸上飞,神到之笔价值微。

解缙书法通古意,能为楚辞赋离骚。

9. 笔墨精神千古在,纵横挥洒只神闲。

若无撑柱堂中立,便有风骨在世间。

10. 书道深处是人心,书写技巧贵在真。

学书莫求媚俗态,风骨铮铮是灵魂。

如需更多林散之论书法的诗作,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也可以观看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基本介绍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

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

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

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生平详述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联中大件——林散之书法精品《八言联万山》赏析

联中大件——林散之书法精品《八言联万山》赏析

联中大件——林散之书法精品《八言联万山》赏析
王罡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这幅八字对联当属红色题材,先后3次出版。

线条以圆为主,苍健遒劲,潇洒豪逸,润枯互生。

如此大尺幅的对联,林散之先生写得很少,可谓联中大件,藏家当宝存之。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王罡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疏密有致——林散之草书精品《五言联不俗》赏析
2.精品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牧江南春》赏析
3.方笔之冠——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赏析
4.晚年巨制——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
5.林散之书法艺术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翰墨风神——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横江词二首》赏析

翰墨风神——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横江词二首》赏析

翰墨风神——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横江词二首》赏析
王罡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林散之认为,学草书要"以楷入草",要"先刚后柔",要"中锋用笔"。

这幅作品年代好,笔墨精,尺幅大,出版早,是反映林散之草书艺术最高水品的妙品力作。

作品先后5次权威著录。

草书《李白横江词二首》是立轴,尺寸为114×229cm,约23平方尺。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王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旷世鸿篇——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李白草书歌行》赏析
2.妙绝神工——林
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毛泽东词二首》赏析3.扛鼎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毛
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赏析4.红色典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5.笔精墨妙——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

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 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

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

落款林散耳,水墨纸本,生宣纸有暗条纹,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
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

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气势雄伟,令人震憾;多体并现,相互映衬;布白疏朗,流畅自然,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精品之作,解读这幅佳作要把握三个看点。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第一个看点是多体并存。

从总体上看这幅作品是行草,
但是作品中既有草书、楷书,还有行书、隶书。

如“青峰两
岸”、“万千重”、“惊”、“航”、“遍”等,以符号代替笔画和字的偏旁,是草书。

“展”、“东”、“人”、“神”,一笔一画,是典型的楷书。

“浓”、“半”、“间”等是行书,“江”、“月”是隶书。

“红”是行书,却有隶书的笔法。

“岸”是草书,却有楷书的笔意。

草书楷书,行书隶书,有草有楷,行隶结合,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在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中能有这么多的书体,恐怕只有林散之先生敢写,也只有林散之先生能写。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
第二个看点是尺幅巨大。

查看相关书目,林散之晚年一共创作过5幅较大的作品。

第一幅是1980年的《自作诗论
书一首》,尺寸为140×354㎝。

第二幅是 1987年为林姓总发源地福建莆田湄州岛创作的“和平海峡女神之岛”8个大字。

书写在四尺整纸上,后来每个字放成字径 3米的大字刻在湄州岛临海的岩石上。

第三幅是林散之先生为全国书展创作的四尺整张,内容是陆游的一首诗。

第四幅是 1989年为峨眉山创作的横幅,59×228㎝,内容是两个字:金顶。

如果从字数多和尺幅大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堪称“巨无霸”。

第三个看点是影响深远。

一方面,这幅作品的内容是赞颂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象征。

另一方面,这幅作品是为十竹斋而作。

十竹斋是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店,《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首开了中国套色水印木刻的先河,把中国的雕版印刷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竹斋在版画史和印刷史上具有恢宏的、划时代的意义。

林散之先生与十竹斋感情很深。

1964年 6月,林散之先生和江苏省中医院院长邹云翔在十竹斋写字作画一上午。

林散之先生所用的笔、墨、纸、砚不少是从十竹斋买来的,特别是光绪年间的老陈墨,只有十竹斋才有。

1987年 5月,大兴安岭发生大火,十竹斋组织义卖,林散之先生积极响应,写了10多幅精品义卖支援灾区。

再一方面,这幅作品参加了十竹斋举办的“金陵风物诗书画展览”,在南京、北京展出,影响极大。

20多年过去
了,不少年龄大的人还经常说到那个展览,还经常提到这幅作品。

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加盖林散之先生的印章。

对这幅晚年很有影响的“巨无霸”作品来讲,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现由十竹斋收藏。

——原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
相关链接: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王罡,江苏扬州人,1957年生,大学本科。


苏省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

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受到两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并合影,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

王罡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林散之的文章近百篇,编著《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历时4年。

《中国网》、《中国书法网》、《雅昌艺术网》、《凤凰网》等多家官网开辟专栏转载、选登《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