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合集下载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珠联璧合——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书风古朴典雅,形质苍劲老辣,枯笔一任自然,布白恰到好处。

先后4次出版的草书极品《毛泽东词浪淘沙 ·北戴河》是诗艺和书艺的完美珠联,是名词与名书的巧妙璧合。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盛夏,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第一次去北戴河办公,下榻在刚建好的一号楼。

一天下午,风雨大作,海面上波涛汹涌。

毛泽东极目幽燕,抚今追昔,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念。

卫士长李银桥连忙劝阻,他却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毛泽东不但下了海,而且在大海中畅游了一个多小时。

第一次畅游大海,第二天就写成了这首不朽之词。

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

南唐后主李煜写过《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了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

毛泽东喜欢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伤悲,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书中瑰宝——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绝句》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大草《自作诗论书绝句》先后 8次著录,是林散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代表作,是研究林散之草书的范本。

极度奔放、圆劲浑厚、流畅柔韧的线条如同万岁枯藤,凝重盘郁,奇险峻拔,展现出神奇的飞动之美和刚健之美。

这幅作品创作于1977年,立轴,尺寸为96×34㎝,约3平方尺。

落款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作品正文内容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林散之先生认为,线条在草书创作中十分重要,要中锋用笔,只有中锋用笔,线条才能直,尤其弯曲的时候要写得直。

“意到圆时更觉方”,就是说线条圆中带方,方中有圆。

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反复研习,搅翻池水,把一池水写光,才能成为像钟繇、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

林散之一生把学习古人的书法作为做学问的基础,活到老学到老。

64岁临《颜真卿书李玄靖碑》,67岁临《礼器碑》,68岁临《石门颂》,72岁临《孔宙碑》,75岁临《熹平残石》,76岁临《淳化阁帖王羲之书》,77岁临《孙过庭书谱》。

林老在《自序》中十分感慨地写道:“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他还对学生陈慎之说:“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都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正是如此,千年不倒。

”大草《自作诗论书绝句》,中锋放笔,疾涩方圆,游丝连绵,奔放潇洒,流畅的线条极具动感、力感,又似万岁枯藤,展现出神奇的飞动之美和刚健之美。

正文一共28个字,有13个字相连,开头的“笔从曲”三个字是连笔,一次书写完毕。

“笔”字的中间一长竖和最后的两短横,写得像金龙绕玉柱,龙头向上,龙身环绕,紧紧锁住高高的玉柱,龙尾顺势抛出,构成了“从”字的第一画。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

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 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

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林散之草书赏析(33)

林散之草书赏析(33)

林散之草书赏析(33)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赏析33-2、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局部).jpeg33-1、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36×6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jpeg (162.04 KB, 下载次数: 1)赏析提要:作品身世传奇,得到书法大家赵朴初的首肯。

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以淡墨为主,集干湿浓淡于一体,立体感、金属感较强,当属精品之作。

作品6次出版。

这幅草书横幅《清静》是林散之先生1987年即兴而作。

尺寸为36×64㎝,约2平方尺。

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清静。

这幅作品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做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草书艺术特色,是一幅精品佳作,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集干、湿、浓、淡于两个字。

如“静”的最后一画是干墨,左边墨多的那一部分是湿墨,“清”中的两点是淡墨,三点水中的最后一点的黑色部分是浓墨。

“清”的最后一笔是一点,这一点的墨像是左边淡右边浓,浓淡并生,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与林散之先生用宿墨和破墨法有很大关系。

二是以淡墨为主,枯笔为辅。

在干湿浓淡中,林散之先生用淡墨最多。

“清”稍微夸张一点,全是淡墨书写而成。

“静”的左边部分也是以淡为主。

“争”的中间只有一些淡墨,其余都是枯笔。

“清”中有一点点枯笔,三点水的最后一点有飞白。

飞白最多的是“静”,特别是下半部分,枯笔墨迹清清楚楚。

三是立体感、金属感较强。

这幅作品布局奇特。

“清”字左轻右重,上重下轻。

“静”字左重右轻,上重下轻。

“清”位置很正,“静”的位置明显下移,两个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颇具立体感。

请看“清”中的三点水的最后一画,还有“清”字的上半部很有立体感,“静”的左上部也是如此。

“清静”两个字的淡墨呈银灰色,淡墨到浓墨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犹如天成。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世纪经典——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一生写得最多、尺幅最大、影响最深、最能反映草书风采的题材是《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这幅狂草是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二十世纪的经典。

巅峰命笔,珍品之作,红色题材,两次出版,尺幅较大,全名单款,名人治印,品相一等,鉴别样本。

但是,这个内容的作品仿得最多、仿得最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一代草圣”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内容。

作品是镜片,全名单款,尺寸为175×64㎝,约10平方尺。

两方红印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所刻:“林散之印”(朱文)、“七十年代”(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品。

作品先后2次着录: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91页,古吴轩出版社。

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35页,文物出版社。

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是林散之先生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具体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气势磅礴。

作品任意恣肆,力压乾坤,节奏铿锵,跌宕起伏,极具张力,非常壮观。

观后令人震撼,令人拍案称绝!二是牵丝引带。

“风雨送春归”5个字是“一笔书”,字的单体结构在这幅作品中基本被打破!你连我,我靠你,笔画相靠,字字相连,形成了一个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有机体。

三是欹正相依。

作品第一行中的“飞”、“春”,第二行中的“百”明显偏离中轴,但这些字又紧靠着旁边的字,如“飞”字看似偏离,但是和“雪”在一起,又觉得不是太偏。

“百”和“丈”也是如此,欣赏者既感到新奇又不感到突然。

四是结体多变。

每行字数不一,大小相配。

“归”、“来”、“到”等,字特别大,大得出奇,而“不”、第三行的“春”、“待”则小得微妙。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扛鼎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美妙绝伦的线条,大开大合的章法,舒展飞动的气韵,雄伟高深的意境,两次权威出版的狂草《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堪称博物馆级的精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上是林散之狂草作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内容。

作品是立轴,1973年前后创作。

纵 130公分,横 33公分,约 4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散之无恙”(朱文)、“曾登太白”(朱文)。

单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整绫挖裱,品相十全。

作品于2012年 1月发表在《华人时刊》杂志第 1期,2012年5月收入《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文物出版社出版。

只要你稍微懂得一点草书,只要你了解一点“草圣”林散之的书法,看到这幅狂草就会眼睛一亮,甚至血脉膨胀,心跳加速,为“草圣”林散之这惊风雨、泣鬼神的线条激动不已。

这线条是经典的“锥画沙”!如“断”、“到”、“万”、“山”的最后一笔,十分自然,非常有力。

近百年来能写出这种线条的书法家寥若晨星,然而林散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这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是林散之先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练就出来的。

在林散之先生的草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锥画沙”的线条,但是就一幅作品而言,没有哪一幅有这么多的“锥画沙”,造型各异,潇洒飘逸,真是“锥画沙”线条的集结地。

又如“汉”的第一画,“何”、“龙”的最后一画,还有“峰”、“耳”等等。

这幅作品的线条与林散之先生其他的“锥画沙”又有一些不同,细而圆,多而长,用墨少,若隐若现,欲跑欲飞,动感十足。

如果离得稍远一些,眯起眼睛,那“云”、“断”、“龙”等就像不同造型的风筝,这些字的最后一画又仿佛是风筝的尾巴,随风飘荡,时有时无,妙不可言!再看这幅作品的布白,叫你为“草圣”林散之高超的技艺拍案叫绝。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

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幅手卷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周年。

当代草书第一人,写了70年才成名,被称为一代“草圣”!

当代草书第一人,写了70年才成名,被称为一代“草圣”!

当代草书第一人,写了70年才成名,被称为一代“草圣”!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俗”,千百万人脱不掉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林散之画像王希孟18岁,就画出了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怀素42岁写出了《自叙贴》黄山谷50岁左右写了《诸诸上座帖》王铎56岁写出了《草书杜诗卷》这些都是正值盛年开的花,没有林散之这么晚的“三十岁以后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书”70岁左右出成果林散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但习草书仅十余年就登峰造极,可谓惊人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但林散之认为,这是他学艺八十年积累的成果生活在中国最受难和最动乱的年代他很小就学书画,早年是个教书先生后来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他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紧衣缩食,积攒旅费,游历祖国大江南北使书艺更上一层大部分时光还是清苦生活,寂寞研艺居陋巷,住简屋每天四点起床,先练一路太极然后回到室中,悬腕百字或楷或隶,悟其心得,凝于笔下若干年下来,他积攒了满满两大柜“颜柳”和“汉碑”他对待写字非常认真有一回,成都杜甫草堂请他写对联——侧身天地常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来人求的急,他临时上阵,没有反复构思结果把“自咏诗”,写成了“咏自诗”求者说没关系,刻字的时候可以调过来而林散之连忙摇头:那行气就不对了于是,他又重写了数张,让求者感动之极在长达八十年的书艺创作生涯中他反复提炼,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比如:一个上午,他往往只写同一个内容一写十几遍,几十遍摊在地上,挑出最好的,余者揉之他说:这样写字,熟能生巧,能入佳境,易得精品虽然在60岁才开始习草书但这几十年的积累,对草书的迅速领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生活里,林散之则诙谐不断,他在书斋吟诗:我本山中一秃翁,秋天吹断耳根聋……刚要继续,家人唤他帮忙淘米他无奈步入厨房,取上几把米,放点水,晃动几下家人说:没见过这样做事的?他呵呵一笑:这叫大写意!又接着吟:我本山中一秃翁,秋天吹断耳根聋。

春夜喜雨古诗的林散之草书作品欣赏

春夜喜雨古诗的林散之草书作品欣赏

春夜喜雨古诗的林散之草书作品欣赏哇塞,你知道林散之的草书作品有多厉害吗?特别是他写的草书作品,那简直就是让人惊叹不已啊!
你想想看,这首诗本身就那么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多有意境啊!林散之呢,用他那神奇的草书把这首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一位舞者,用灵动的舞姿把音乐的情感完美呈现出来一样。

林散之的草书线条流畅自然,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如潺潺溪流,这不就是在呼应着诗中那或急或缓的雨吗?他的字仿佛有了生命,在纸上跳跃着、舞动着。

我曾经有幸亲眼看到过这幅作品,哎呀呀,真的是被震撼到了!那一笔一划之间,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功力和情感啊!就好像是诗人杜甫穿越时空,借林散之的手把这首诗重新演绎了一遍。

旁边有人在轻声赞叹:“这字写得太绝了!”可不是嘛!这哪里只是字啊,这简直就是艺术品!能把古诗用草书表现得如此完美,林散之真的是大师中的大师啊!
你再看看现在那些所谓的书法作品,有几个能比得上林散之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瑰宝啊!我觉得我们真应该好好欣赏、好好品味这样的杰作,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

总之,林散之的草书作品绝对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和研究,它就是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

林散之书画赏析林散之书画赏析名称:林散之 1976年作草书七言诗横幅材质、形制:纸本尺寸:106.5×38cm介绍:录文: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林散之草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有数幅传世。

此幅模披创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书艺术所处的鼎盛时期。

所录诗作者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辞瑰丽,诗多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生不逢时的感慨。

李贺《南园》诗共十三首,是作者乡居时的即兴之作。

这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是第五首。

表现李贺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与其一贯抑郁伤感的诗作不同,此诗辞意明快,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的另一种风格。

“吴钩”,泛指宝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军阀割据的州郡。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

“若个”即“哪个”。

林散之将此诗抄录赠人,既鼓励友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这与他五十年代出任过江苏江浦县副县长,从事过政务有关。

这幅草书用墨酣畅,笔势纵健,结字揖让有致,虽是应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尽现。

堪为此期林老草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称:林散之 1974年作草书镜心双挖镜心材质、形制:纸本尺寸:28×34cm×2介绍:录文:△犹记当年拙政园,与君抵掌话文鸳。

对对双双三十六,芦花深入共留恋。

△大好河山忆旧游,匆匆岁月十年秋。

七十二峰三万顷,烟波无限为余留。

说明:附萧平鉴定证书、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鉴定证书。

此“草书镜片双挖”,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岁时所作。

各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末款为“钜其老弟,属题二首”,当是应酬友人之作,书家称“老弟”,应是“晚辈”或“学生”之谓。

诗中提及“拙政园”,为苏州名园之一。

“何山”位于苏州寒山寺西枫桥镇南约三华里处,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狮子山,狮子逼真而景尤佳。

此两首诗忆写诗人兼书家与其老弟同游拙政园与何山之情景,虽寥寥数十字,却情、景交融,人、事俱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友谊、对人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珍视之情。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百年绝唱——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作品 5次著录,淡墨禅意,以圆为主,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是林散之先生的绝笔之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1989年10月15日,林散之先生家热闹非凡,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还有学生等 20多人欢聚一堂。

因林老身体日渐衰弱,家人决定提前为他庆祝 92岁生日,寿宴全程录像。

人逢喜事精神爽。

林老十分开心,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吃了不少菜,还喝了点酒。

之后没过多久的一个中午,林散之先生起床后突然叫二儿子林昌庚教授拿纸拿笔,说要写字。

这时候哪能写字?林昌庚教授叫父亲好好休息不要写,林散之先生两眼圆睁,怒视林教授,急得用拳头直捶桌子。

教授不敢违命,连忙裁了两张窄窄的宣纸条铺在他面前,立即磨墨。

这时林散之还是急促不安,林昌庚感到这是反常现象,立即打电话叫摄影技术比较好的三女儿贝青赶来为父亲拍照。

林昌庚教授是这样描述林散之先生书写《生天成佛》情景的:‚父亲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生天成佛’4个字,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

他闭目端坐,显得那样安详、超脱。

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即将走完这个世界的终点,迈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林散之先生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 12月 6日离开了人间。

《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生天成佛》,条幅,尺寸为75×20㎝,约2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这幅作品线条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欣赏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草书,希望对你有用!林散之先生人物生平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

枯笔典范——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这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的内容。

作品创作于1980年,横幅,尺寸为145×354㎝,约 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

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一流,十全品相。

这幅草书作品的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刁难一位大书法家,给他只能能写8个字的墨量,要求他写出10个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无赦。

大书法家聪明过人,略加思考之后,奋笔疾书,8个字的墨竟写出12个字来,而且笔笔到位,字字清楚。

皇帝看后大喜,立刻赏金百两。

这个大书法家用的就是“枯笔”,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还得到了御赐。

枯笔,是指在笔墨很少的情况下,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用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书法大家蔡邕把这种墨痕叫“飞白”。

笔迹中的丝丝露白,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从中得到启示,便把这种办法用于书法。

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喜欢飞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是如此。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

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

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丝丝飞白,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

这些字枯润相生,神旺气足;墨处厚重,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

“入画”、“几”、“刍”,仿佛随手挥毫,尽得自然,粗细多变,断连相应,一副威武,令人称绝!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

这境界,不是空无而是充实,蕴含极为丰富。

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去体会、去欣赏。

尽管个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是一种美的升华。

[VIP专享]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6)

[VIP专享]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6)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6)雄浑厚重——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为仲华先生雅存》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深邃豪迈的书境,苍健强雄的笔力,存世极少的数量,不可低估的价值。

草书《自作诗为仲华先生雅存》是林散之丰碑式的作品,先后4次参展出版。

林散之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书画三绝”,尤以草书名扬海内外,有“当代草圣”之美誉。

林散之先生得到黄宾虹大师的真传之后,开始师法大山大水大自然,书法、绘画技艺大有长进。

正当他向新的高峰迈进时,抗日战争爆发了。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林散之先生仍然坚持手不离笔、口不离诗,借助诗书画来抒发蕴藏在心底的炽热情感。

草书《自作诗为仲华先生雅存》是林散之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创作时间是1946年。

作品是立轴,尺寸为115×22㎝,约 3.5平方尺。

落款林散之,印有“散之”(白文),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磨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点点青山对草堂,劳人纸笔费携囊。

心期妙相瞎尊者,思入多罗好大王。

野涨无边春影乱,闲云几处墨痕张。

此情多少容收拾,付与幽朋仔细商。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为仲华先生雅存》最早出版在《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第56页,之后于2011年8月在北京参加“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展”,还著录于《同源异彩——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研究》第137页和《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11页。

这幅十分难得的早期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作品极精。

林散之的草书受老师黄宾虹影响很大,黄宾虹书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笔墨。

他说:“笔墨精神千古不变。

”具体办法是学古人,主要是临摩,碑帖结合。

还有就是“内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俗病。

黄宾虹的书法以大篆见长,由于他致力于山水画,书法上用的精力并不多。

因而独立的书法作品较少,很多是临摩之作。

林散之按照黄师的教导苦心研练,继承光大。

我们从这幅草书中可以看出林散之的草书艺术已达到很高的境界,超过了黄宾虹老师的书法水平,并延续了老师在书法上具有开拓性却尚未完备的探索。

林散之草书唐诗

林散之草书唐诗

林散之草书唐诗1. 我呀,一看到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唐诗,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魔法世界。

你看那字,就像一个个舞动的小精灵。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书法教室,老师拿出林散之写的草书唐诗给我们看。

小伙伴小明瞪大眼睛说:“这字咋像乱画的呢?”我笑着说:“你可别乱说,这就像大魔术师的魔法,乍一看乱,其实可神奇了。

你看这个‘飞’字,就像一只真的要飞起来的鸟呢。

”这让我懂得了,很多东西不能只看表面,得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

2. 嘿,你知道林散之草书唐诗吗?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是一场独特的音乐会。

我记得在爷爷的书房里,爷爷指着墙上挂着的林散之草书唐诗作品跟我说:“孩子,这字可有灵魂了。

”我歪着头问:“爷爷,字咋还有灵魂呢?”爷爷摸摸我的头说:“你看这笔画,像不像音符在跳动?”我仔细一瞧,还真有点。

就像那“云”字,弯弯扭扭的笔画,就像云朵在随风飘动。

从这我明白了,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有它独特的韵律。

3. 林散之的草书唐诗啊,在我眼里那就是神秘的宝藏。

有天在图书馆,我看到一本书里有他的作品。

旁边的大姐姐也凑过来看,她惊讶地说:“这字好难认哦。

”我兴奋地说:“这才有趣呢。

你看这像不像密码?我们要慢慢解开。

”我指着“山”字说:“这个字看起来就像连绵的山峰。

”这就如同探险一样,越难就越有乐趣,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这样,充满挑战才更有意义。

4. 哇哦,林散之草书唐诗简直酷毙了。

那感觉就像在看一场超级精彩的杂技表演。

在学校的书法展览上,我和同桌看到林散之的作品。

同桌皱着眉头说:“这字我都看不懂。

”我大声说:“这就是它的魅力啊。

你看杂技演员在空中飞来飞去,一开始你也觉得乱,可其实人家那是高难度动作。

”我指着“风”字说:“这个字就像一阵旋风刮过。

”这让我觉得,不懂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要去探索。

5. 我跟你们说,林散之的草书唐诗可像一部精彩的动画。

有一回在舅舅家,舅舅给我看他收藏的林散之作品。

舅舅问我:“孩子,你能看出啥?”我想了想说:“舅舅,我觉得这字像动画里的小动物在动呢。

林散之草书境界真伪辩

林散之草书境界真伪辩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2林散之草书境界真伪辩TEXT /卞瑞胡适之先生常言,待人与有疑处无疑,读书与无疑处有疑。

(孔丘亦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余妄言林散之草书非真草书之境界也,夫非故作惊人语也诚乃一家之言不求苟同。

林散之先生,国人称其当代草圣者也,日本人亦赞之为“草圣遗法在此翁”,凡擅书画者皆推其为大师也,众口一辞,竟无异议者,余颇惑之耳。

散之先生近古稀之年犹不甚为国人或同业者知其书艺,因缘得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人肯定,享誉书法大师美名至今犹盛,闻诸中外。

若云散之先生之书艺已臻包前孕后,古今独立之大师境界,而必待于郭沫若、赵朴初、启功诸人之肯定,则三人者又非书家之第一流者,亦非善草书者。

即肯定之后,蒙昧者自为蒙昧如故,夫今日众口一辞而竟无一异议者邪?其甚怪哉!则知附和者甚众,委于名人之推奖而不敢出己见,吾国艺术之衰,由是不敢出己见之精神,即可推知其末路为何若也!所谓悲哀者,孰而甚于是焉!夫国人弗知方家亦有误言,宋人东坡居士尝有诗曰: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

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

……东坡居士谩骂旭素书风之邪其一大家亦有误言甚或郭沫若、赵朴初、启功之辈识见偏颇亦合乎常理;其二宋人书风尚意旭素之壮美草书亦不合其时也。

故书之美与时代之风亦相关矣!余深究散之先生草书,一则曰其草书之境界非所谓草圣者也,又则曰其书为丑书之首,且启而败坏近代书风之尤者也,今分而论之如次:散之先生为黄宾虹入室弟子世人尽知,今观散之绘画犹临习宾虹翁之习作焉,且深得黄老虚淡之境也,而李可染得其厚密之实景矣,黄老之成就非典籍不能述也故暂搁笔。

散之先生一直自称其诗人也(他自称诗第一),(又,好事者取散之诗集示今人钱仲联问佳否,钱氏摇首无语)书画从未以家自居,亦可知其修养尚好,吾斗胆论其人以其更高之标准推论矣。

林散之先生亦尝自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

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

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

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

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

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

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

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

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

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

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

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

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

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

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

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

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

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

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

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

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中刻石印行。

“以上这些典籍仅供初学,偏旁以例举,尚未自成系统,正如刘延涛先生所云:“草诀百韵(歌)仍为列举的,而非系统的。

且于草书形联之微妙变化处,无以阐述。

”显然这时还处于一个实验性的初知阶级。

现存最早的书学论文东汉赵壹《非草书》,以及晋索靖《草书势》、梁萧衍《草书状》直到明清草书论着,皆叙书史,叙流变,叙书家未见有论及草书结构及符号者。

发现草书构成规律和符号者,于右任为古今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