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步》为例浅议朗读的多重作用

合集下载

《散步》的多重解读

《散步》的多重解读

《散步》的多重解读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下面就是关于《散步》一文多样化、差异性的解读,相信你会从中受到启迪。

愿它为你的阅读同时打开几扇门窗。

特约主持人:黄伟一、写“儿子的孝心”,还是写“家庭的浓浓亲情”?丁兆勇老师和他的学生(安徽霍邱县河口初级中学)老师观点:写儿子的孝心,体现“孝”字。

学生观点:写家庭的亲情,突出“情”字。

主持人:丁老师,听说你在教学中就课文《散步》的主题与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能介绍一下吗?老师:好的。

教学中,同学们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不尽一致,我正想请教呢。

我认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孝心,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观。

主持人:你能联系课文具体谈谈吗?老师:第一,散步,本来是可以把母亲留在家里的,因为母亲已年迈体衰,更何况“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

但“我”还是劝她出来多走走。

这里,表现了“我”对母亲身体健康的关心,特别是,“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在这种情形下,邀请母亲出来散步,就更饱含着对母亲的关心和孝心。

第二,在祖孙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意见上发生了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坚持母亲的意见:走大路。

在如何处理儿子和母亲的分歧上,“我”不是迁就“小皇帝”,而是服从母亲,这里进一步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敬,这一点在今天特别具有教育意义。

第三,后来由于母亲变了主意而走了小路,但是在母亲不好走或走不过去的地方,“我”便蹲下来,背着母亲,这正是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母亲的“孝”。

主持人:听了你的解说,觉得很有道理,那么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见解呢?学生:老师说本文中的“我”对母亲很孝敬,自然是不错的,但把它作为课文的主题来理解就不太妥当,失之片面。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解读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解读

例谈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文本解读——以《散步》为例语文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在课堂上才能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是如何解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实还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不甚了了。

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课文解读基本还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和意义的聚焦上。

其实,从语文教师专业阅读的角度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

以下,笔者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步》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专业的语文课文解读。

《散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

说它经典,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文本本身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全文仅600多字,所写故事内容相当简单,但文章的意蕴却非常丰厚,值得细细咀嚼,品读回味。

二是从语文教材编写的角度看,编者选入一篇文章,除了文章要文质兼美,对成长中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之外,更多地还要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选一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还必须考虑其作为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所以,文本解读必须既重视文本自身的价值,也要重视文本作为阅读教学课文的教学价值。

由此,解读《散步》这篇课文,我们不妨也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先说文章意蕴丰厚。

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作为语文教师这样一个专业阅读者的角色,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文章究竟写了什么。

《散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如果草草读一遍,我们觉得文章所表达内涵的一点也不复杂,主要表现了浓浓的亲情。

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一起到郊外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分歧,年纪大、身体不太好的奶奶希望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容易走,而年幼好奇心强的小孙子却要求走小路,因为小路上沿途的风景更美更好,更值得赏玩观光。

祖孙之间产生了分歧,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问题自然而然地交到了“我”这个家庭顶梁柱的手中。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李红波莫怀戚的《散步》,语言简洁、构思精巧、结构白然,入选中学教材已经多年。

近年来,随着不少中学老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解读,一些研究者从文学研究的角度阐释,《散步》的多元意义被相对充分地挖掘出来。

其中,以下两种意义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和高强度的认同。

第一,家庭亲情。

从本文所叙述的故事来看,确实如此。

文章有“我”对“母亲”的关切和体谅,也有“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感激,同时,还写到了夫妻及祖孙之间的爱和让。

这一切无不弥漫着中国普通家庭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都具有的那种其乐融融的人伦亲情。

再把这种亲情具体一点,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如母子之间的互相关爱,祖孙之间的爱的传承,家庭氛围的幸福和谐等等。

这也是教材编辑者和中学教师乐于采纳的一种读法,因为这些更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是学生易于体验到的意义。

第二,也有读者变换阅读的角度,仅从文中主要的人物“我”的行为上来读出意义。

“我”——一个中年男人,在面对母亲、妻子和儿子时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面临“两条路”抉择时,显示出的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包容和担当。

所以,自然有一些读者把本文的意义凝练为——中年人的责任。

这也是很多读者可以体验到的一种意义,所以一些老师会对学生就此意义进行合适的引导和讲解。

应该说,以上两种意义,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让学生研渎的必要。

但是,把这两种意义放在社会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会发现,从范围上看,此两种意义都囿于家庭这个基层的社会单元,可谓“小”;从性质上看,此两种意义都拘泥于人伦情感方面,可谓“同”。

这种趋小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固守了文学研究的“小叙事”范式,而要从小叙事走向大叙事,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

回顾以上两种意义的获得途径能够得知:第一种意义是从文本的情节之中读出来的;第二种意义是从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得出来的。

但是,以上两种意义: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都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都没有关注到文本的形式。

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

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

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美文是新文学领域最亮丽的一方新土地,具有可意会难言说的韵味。

它唯美、精致、隽永、智慧,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既充满生活情趣,又不乏理性光芒,尤其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在入选的所有美文中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堪称美文中的美文。

于是,关于《散步》的解读自然成了此类文本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莫怀戚的《散步》辞文并茂,美不胜收,篇幅极其精巧。

全文仅683个字(人教版683,苏教版698个字),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寻常家事,却表现出亲情、生命、使命的深刻命题。

这样回味无穷,感动常在的作品选入新教材,为初中语文增添的不只是美丽。

一篇耐人寻味的极美之作,自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倘若众口一词,抑或用一两句话就能说出其全部的“美”,恐怕也算不得美文了。

真正的好是说不清好在哪里的好,真正的美是看不透美在何处的美。

《散步》就是这样- 篇从不同侧而欣赏,从不同角度解读,都能折射出不同美的当之无愧的美文。

不必问《散步》一文在歌颂谁,不必求《散步》的主角到底是谁,也不必争《散步》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可以尝试从多角度解读美文,这样才能发掘出《散步》多重的美。

简约曲折的情节——故事美《散步》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却出奇、看似寻常无比实则感动无穷的故事。

故事极尽简约,简约到两个字就能概括无遗——“散步”一家四口,二代同行,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故事情节简单,然而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平顺。

先是年迈身体又不好的“母亲”不愿意出来,在“我”的说服下“母亲”才答应和我们一起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而,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而”,“前而也是妈妈和儿子,后而也是妈妈和儿子”祖孙二代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相携走在生命复苏的日野上不想行至半途却“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而在我己经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时,“母亲”又“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于是,一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角塘走去”至此和谐的一家定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极尽唯美的镜头里。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妙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妙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妙用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强调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究竟怎样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和课改精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我在教学实践的点滴中感悟到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朗读训练,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对其知识的运用、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谈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妙用:一、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

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朗读是读的典型形式,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语言美。

语文教材里华美的语段很多,老师讲解固然很必要,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美的。

朗读还可以让学生领略意境美。

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优美隽永的意境,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美,从而活用教材,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语文教师要活用教材、用好教材。

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时间“挤”出来精讲多读,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培养训练语感。

二、朗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具有魅力。

阅读是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读的多种审美功能,使作品遣词造句的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练奇巧诉诸于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可以看出朗读的美育作用。

教读课文教学分析及策略——以《散步》教学为例

教读课文教学分析及策略——以《散步》教学为例

教读课文教学分析及策略——以《散步》教学为例作者:王彩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2期王彩凤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确立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课排在首位,可见教读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教读课教学是精细化教学,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会学生阅读,达到预设的阅读目标,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的教学。

自读课教学则由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教学中获得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自主质疑、讨论、总结的一种阅读模式,进而形成阅读能力的教学。

可见,教读课教学与自读课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读课教学重在“教”,重在“扶”;自读课教学重在“用”,重在“放”。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读课上成教读课,而不能教读课、自读课不分家。

笔者以《散步》为例,提出教读课的四种教学策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借助单元说明确定教学重点策略由温儒敏、王本华主编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依据,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从问题意识出发,既有整体的单元内容说明、解读,又给教师留有独立钻研教材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

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研读的教辅用书,肖培东老师就告诫我们,不可不关注教辅用书。

《散步》安排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教读课。

本单元的目标有三:1.感受、理解亲情,唤醒亲情体验;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感情基调;3.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

《散步》的教学重点定位是: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凑的技巧;3.探究文本的语言特点。

由此可见,无论是单元目标,还是教学重点定位,两者都突出“理解体验”“朗读技巧”“抒情特点”的重要性,教师可抓住这三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探究问题、积累拓展,力求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散步》的多重意蕴

《散步》的多重意蕴

《散步》,借生活小事叙写家庭关系,于朴实中见真情,于平凡中现深情,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一、人伦美德的凸显一家四口三代人出去散步。

散步前,母亲本不愿去,在“我”的劝说下,母亲“信服”听从了――她知道散步对身体的好处,理解儿子的一番心意。

听话的行为,说明母亲像“老小孩”,“我”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依靠。

散步中,母亲和孙子发生了分歧:一个要走大路,一个要走小路。

两难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将就母亲,原因是“我”伴母亲时日不多。

这体现了“我”的孝顺。

而母亲却要依从孙子,改走小路,这表现出了母亲的慈爱。

妻子的不反对,表现了妻子的贤淑以及对老年人的孝敬。

孙子的安静,表现了孙子的乖巧以及对奶奶的热爱。

母亲的慈、“我”的孝、妻子的贤慧、孙子的乖觉,这种种人伦美德,让人感动。

二、家庭亲情的传递母子情深、夫妻情真、父子情浓、祖孙情醇――《散步》传递出至善至美的亲情。

在散步的先后顺序上,“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表明了“我”的扶老和妻子的携幼。

“我”扶母亲,正是儿子对母亲的亲敬之情。

但是母亲并未倚老卖老,当与孙子的路径选择发生冲突时,母亲主动放弃自己的想法,不顾自己的不便毅然选择走小路――这一方面也许母亲觉得小路确有意思,另一方面也是她不愿扫孙儿的兴,其宽厚慈爱之情跃然纸上。

走不过去的地方,“我”就背着母亲。

“背”的动作是文中感情最深的一笔。

儿时母亲背“我”,老来“我”背母亲,一背见深情。

整个事件中,妻子的乐意奉陪,孙子的不哭不闹,都传递出浓浓的婆媳融洽之情、夫妻恩爱之情、父子的信赖之情。

三、个体生命的传承生老病死,子子孙孙,生生不息。

年老的生命慢慢衰老,青壮年承前启后,承担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责任,年幼者健康快乐地成长。

个体的生命消亡了,整体的生命却代代延续。

新春终于来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不正是生命传承的象征么?生命的年龄表现,不外乎是老年、青壮年、少年,分别代表生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合起来不就是生命的全部吗?四、家庭和谐的构建《散步》还是家庭和谐的象征。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语音、语调、表达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下面我来详细阐述一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

通过朗读课文和诗歌,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语音和语调,逐渐培养起准确、流畅的朗读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注意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

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字理解能力。

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情感表达,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语言特点,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大量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结合语音、语调、语气等因素来理解和感受文本,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乐趣,并且培养学生阅读长篇文章和复杂文本的耐心和毅力。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感。

通过朗读优秀作品和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体会到文学的高雅和美好,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修养自己的心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字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感。

在语文课堂中要加强对朗读的重视,为学生提供多种朗读机会和形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朗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声音技巧、呼吸技巧、语音技巧等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不断地练习自己的发声技巧,如音量、音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同时也可以加强自己的呼吸控制能力。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语言交流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其次,朗读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不断地练习自己的口语能力,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此外,朗读还可以加强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

而这种深度理解可以加强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其他文章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朗读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表达出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对于执行任务等方面也有助于孩子更加自如地发表意见和观点。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孩子的发音、口语、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自信心。

教师们应该重视朗读的教学,将其视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讲解和指导,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

《散步》朗读体验性教学案例品析

《散步》朗读体验性教学案例品析

◎张胜和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的散文。

在朴实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亲情、人性、生命等人间之美的颂扬和深思,这或许正是其两度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原因所在。

理想的体验性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对文章中朴实无华却又真挚感人的语言产生感性的体验,唤起学生对亲情、生命、人性的思考和热爱。

以下是一立足于朗读式体验教学的《散步》教学片断实录,它并不代表着整堂课的成功或是失败,但它会引发我们对如何有效进行体验性教学的一些思考。

师:我决定走大路,非常的坚定。

但是,我们走成了吗?为什么?生:没有,因为母亲还是顺从了自己的小孙子,说:还是走小路吧。

师:你认为该怎么读?生读(没有什么情感体会)师:嗯,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生:奶奶对孙子的疼爱。

师:你从哪个词当中感受到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生:摸。

师:噢,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待遇吗?
◎张胜和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的散文。

在朴实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亲情、人性、生命等人间之美的颂扬和深思,这或许正是其两度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原因所在。

《散步》朗读指导

《散步》朗读指导

《散步》朗读指导
《散步》是一首诗歌,朗读时需要表达出诗歌的节奏感和意境。

以下是《散步》的朗读指导:
1. 语速把握:朗读时可以以自然、舒缓的语速进行,避免过快或过慢。

要保持稳定的速度,使听者能够跟随你的朗读。

2. 音调变化:在朗读过程中,适当地使用音调变化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注意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诠释诗句的情感变化。

例如,对于形容快乐的诗句,可以提高音调;对于形容悲伤的诗句,可以降低音调。

3. 感情表达: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变化,用适合的语气来表达诗句的情感。

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明暗、柔美等来塑造不同的情感,让听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

4. 停顿处理:在诗句之间、句子内部以及重点词语处适当停顿,可以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并吸收诗歌的意义。

但要注意不要停顿过长,以免影响整体的节奏感。

5. 语气调整:根据诗句的描述和意义,适当调整语气的明暗度。

对于积极向上、欢快的内容,可以用明朗轻快的语气;对于沉重、忧伤的内容,可以用低沉柔和的语气。

6. 自然流畅:朗读时要让自己的声音自然流畅,避免过分刻意或生硬的感觉。

要保持舒适的呼吸,不要憋气或过度用力。

同时,注意字音的准确发音,使听者能够清晰地听到每个词语。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进行朗读,展现出你对《散步》的独特演绎。

尽量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听者,让他们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散步》课文 解析

《散步》课文 解析

《散步》课文解析一、整体把握本文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感受、联想和思考;作品内涵丰富,又很适合做多元解读。

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可以参考他的“创作谈”,但文学阅读的规律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一旦问世,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

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

甚至,如有学生认为本文写得过于“矫情”,也应鼓励他自圆其说,这是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绝好契机,也是对课程标准中“阅读对话”原则的贯彻。

本文的写法,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在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

作者的文学创作本以小说见长,他在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也引入了小说笔法。

正如作者所言,本文写的内容有真实生活的基础,却经过了截选、嫁接与改造,更富有曲折性和镜头感。

即使是叙述“散步”这样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也要制造一些波澜,带来一点曲折,这使得本文颇有几分小说的色彩。

另外,散文本是一种“向内转”——专注于自我心灵倾诉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却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来说话,这也是小说笔法的体现。

第二,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

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

例如第二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多用对称句与回环句上。

例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个回环句,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

《散步》朗诵指导

《散步》朗诵指导

《散步》朗诵指导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划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

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

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

《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

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

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

重音的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

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朗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以下是一些关于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讨论。

首先,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特点和用法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韵律、节奏、音调等元素,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同时,朗读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音、语调、语速等细微差别的辨认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加敏锐地触发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运用。

其次,朗读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训练嘴唇、舌头和声带的肌肉,促进儿童的口腔发音器官的形成和发育。

同时,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矫正错误发音,改善语音流畅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模仿优秀的语音、词汇和句子,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再次,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文本。

通过朗读文本,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语调、停顿等来表达和传达文本的意思。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情感、语气和内容。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内涵,并能更好地解读难以理解的句子和段落。

此外,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流畅度。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逐渐增加阅读的流畅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本的内容。

通过口头朗读,学生可以在自我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提高阅读理解和技巧。

最后,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放开嗓子,大声朗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锻炼自己面对观众的能力,减轻紧张和恐惧感,培养自信和勇气。

综上所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改善学生的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文本,提高阅读速度和流畅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充分受益于朗读的种种好处。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朗读的定义朗读是指用发声的方式将书面文字转化为语音并传达给听者的过程。

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和语篇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1. 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语言的语音语调。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模仿教师或音频中的语音语调,使自己的语音更加地规范和准确。

通过不断地朗读练习,学生的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度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表达的流利度。

通过不断地朗读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速度和连贯性,使语言表达更加流畅自然。

这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语感和文学素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接触到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学生会渐渐地形成对文学的认识和感悟,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并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境和语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语调、语音来传达文本的意义,这不仅要求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准确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5. 增强自我表达能力朗读是一种对外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思想的方式,适合于初中生心理特点。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在表达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增强自信心,自觉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我表达的能力。

6.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常朗读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朗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朗读教学应该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逐步增加朗读的时间。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指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并进行表达的活动。

在语
文学习中,朗读的作用不容忽视。

具体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语音表达文字,这需要他们不断地理解文字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文化程度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通过朗读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音美和语言的表现力,提
高表达能力和语调感受能力,使学生更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第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优美的语言和乐音都具有美感,通过朗读可以
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感受语言的音美和韵味,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四,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朗读需要学生通过声音表达文字,这提高了学生
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在朗读时,学生可以随时掌握自己态度和语音,增强自信心,从
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

最后,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单词和语法知识。

在朗读中,学生需要不断运用已经
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从而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素
养。

综上所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正确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审美情趣、提高自信心和增加记忆量,这些都对于学习语文及以
后的职业生涯都有重要的帮助。

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指按照一定的节奏、语调和声音,以口语形式朗读文字或文章的行为。

在语文
教学中,朗读被广泛运用。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口语表达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语文
知识和文字的理解。

首先,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朗读时需要讲究语调、节奏和声音,这有助于他们在口语交流中更加自如地表达。

并且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他们具备清晰、流畅、有韵律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朗读可以让学生熟悉语
言的音韵规律,掌握语言的基本意义,从而正确使用语言,有效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

其次,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意思,并通过语音和语调表达出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
的韵律和语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
的情感变化,体会到语言的美感,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的精髓。

此外,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逐步
了解和掌握语音的发音和各种语音的组合规律,培养语感和肌肉记忆。

同时,朗读还可以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更高的文字表达能力。

散步教学设计朗读

散步教学设计朗读

散步教学设计朗读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身体锻炼方式,不仅能够改善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散步教学设计朗读是一种结合散步和朗读的教学方法,通过在散步的同时进行朗读练习,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增加他们的体育锻炼时间。

本文将介绍散步教学设计朗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并探讨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和效果。

散步教学设计朗读的基本原理是将朗读练习与散步相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散步过程中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散步时,学生可以随时背诵或朗读一些文章、诗歌或对话,并在散步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散步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量,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实施散步教学设计朗读的步骤如下:1.确定散步地点和时间:选择一个安全的散步地点,例如学校的操场或周围的公园,并确定一个适合的时间段,例如早晨或傍晚时分。

确保散步的环境安静舒适,不受干扰。

2.选择适合的朗读内容: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年龄段,选择适合的朗读材料,例如儿童故事、小短文或诗歌。

内容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3.制定朗读计划:根据散步的时间安排,制定一个朗读计划。

例如,每次散步朗读10分钟,每天散步朗读一次,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

计划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开始散步朗读:在散步时,学生可以单独进行朗读,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朗读。

朗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5.进行散步朗读评价:散步朗读结束后,可以进行小组评价或个人评价。

学生可以互相评价,改进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散步教学设计朗读在学生学习中具有以下价值和效果: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言流利度和表达能力。

2.增加学习效果:散步时进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离不开对课文的朗读。

课堂上朗读的多少,朗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把握。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很少听到学生朗读的声音了,即使课堂设计有朗读的环节,也避免不了或要求简单,或朗读方法指导不到位等现象,导致学生不会朗读,不敢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4学段阅读要求中都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关于阅读教学实施建议部分也特别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下面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对朗读作用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有些人说话能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是语感在起作用。

语感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能力,是伴随着读、写、听、说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

”这也正是为什么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口齿清晰、条理清晰的重要原因。

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诵读经典片段、重要语句,就是让学生模仿这些典范文字,接受其影响。

《散
浅议朗读的多重作用
高阿宁
步》一文中多处语句结构上大致对称,形式上整齐匀称,和谐流畅,有很强的特点。

例如:
①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②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
轻。

③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④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结构上的对称,是语意上对应的反映,祖孙对应,表明祖孙之间既有不同的要求,又有共同的特点;夫妻对应,表明双方既各有所为,又共同为家尽心尽力。

语句结构对称,既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家庭亲情,又音韵和谐,富有趣味。

把文章读得朗朗上口,对课文的词语搭配、句子的结构、语句的格调十分熟悉,内化于胸,经常训练,反复训练,良好的语感就逐步培养起来了。

通过反复朗读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规律。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曾说过:“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作者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叙述情节时,总是将自己的丰富情感渗透以《散步》为例
KETANG / 课堂
于语言文字之中,朗读可以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产生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力量。

在文章的第6自然段意见发生分歧时,“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由此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妻儿三人的浓浓亲情。

我首先示范朗读,“责任的重大”重音强调,读得庄重一些;“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读出依依难舍之情。

学生随后反复朗读,那种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学生就能够有切身的感受。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当前21世纪的青少年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面对社会上的很多不良诱惑。

一段时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5+2=0”其中“5”指周一至周五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指学生双休日在社会上受到的消极负面影响,二者互相抵消。

“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散步》第6自然段“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表明了在艰难的抉择之后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尊老爱幼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学生朗读、感悟、品味这些语句,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怀油然而生。

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课文都是优秀的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文,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抓住精彩的部分进行朗读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去感受文本,为习作积累素材。

著名作家巴金在少年时即能背诵许多的古文名篇。

后来他回忆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

”《散步》一文中有两处优美的春天景物描写,第4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第7自然段:“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新绿”是随意地“铺着”,用词形象生动。

“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充分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是经典的乡村美景。

学生边朗读边将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画面,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于反复朗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文章的语言。

朗读,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重新审视朗读,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中学)
72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