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节肢动物的实验2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一、实验目的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1.外形观察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
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
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
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
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
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性生殖孔。
雄虾有精巢1对,前部分开、后部合并呈“V”字形,位于心脏的前下方,向后发图9-3 日本沼虾的附肢雄虾:1.小触角背面;2.小触角腹面;3.大触角背面;4.大触角腹面;5.大颚外面;6.大颚内面;7.第一小颚外面;8.第一小颚内面;9.第2小颚;10.第1颚足;11.第2颚足;12. 第3颚足;13.第1步足;14.第2步足;15.第3步足;16.第4步足;17.第5步足;18.第1腹肢;19.第2腹肢;20.第3腹肢;21.第4腹肢;22.第5腹肢;23.雌虾尾肢;24.第1腹肢;25.第2腹肢;26.第3腹肢;.27.第4腹肢;28.第5腹肢。
实验六、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观察与解剖

B. 输卵管:一对,细小,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的雌 性生殖孔。
C. 纳精器:第四、五步足基部中间的腹甲上,有一 椭圆形小孔。
(2) 雄性: A. 精巢:一对,白色,位置与卵巢相当; B. 输精管:一对,于第五步足基部膨大成贮精囊, 开口于雄性生殖孔。
甲壳纲的种类繁多,全世界已发现2万6千多种
B. 三叶虫纲: 本纲动物只有1对触角,体背面
中央耸起,两侧斜落,形成三叶状。 无现存种类,只见于化石。
(2)有螯亚门 (Chelicerata) 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
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无触角,第1对附肢是 螯肢,第2对是脚须。 A. 肢口纲:
B. 蛛形纲:
3 . 有气管亚门: A. 多足纲:
B. 昆虫纲: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 100万种以上,占节肢动物门总数的94%以上,也占 整个动物界总数的80%以上。
昆虫的蜕皮现象
(二)、脊索动物:动物界最高等的动物门
1. 特征: (1)有脊索:支持性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神
节肢动物的循环方式为开放式循环。其循环系统 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是密切相关的,若呼吸器官只 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的鳃),那它的循环系统 就比较复杂;若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如昆虫 的气管),那它的循环系统就比较简单。
小节肢动物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它的循环系统 也可能完全退化了。如剑水蚤。恙螨和蚜虫等是没有 循环系统的。
培养皿、镊子、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 搪瓷盘、滴管、纱布、标本盒
四、实验步骤: I .节肢动物的观察与解剖:
(一)外形观察: 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两部分,外被几丁质外
节肢动物设计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 观察和比较不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其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分类地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蜘蛛、虾、蟹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解剖剪、解剖盘、酒精、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结构:观察蝗虫、蜘蛛、虾、蟹等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分节、外骨骼、足和触角等特征。
2. 解剖观察蝗虫的内部结构:(1)解剖蝗虫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蝗虫胸部,观察其翅、足等器官;(3)解剖蝗虫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解剖观察蜘蛛的内部结构:(1)解剖蜘蛛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蜘蛛胸部,观察其足、螯等器官;(3)解剖蜘蛛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解剖观察虾的内部结构:(1)解剖虾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虾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虾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5. 解剖观察蟹的内部结构:(1)解剖蟹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蟹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蟹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两对翅和三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2. 蜘蛛: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四对足和一对螯;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虾: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蟹: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华龙区第八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 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是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无脊椎动物基本都是节肢动物,如蜜蜂、蚂蚁、蜻蜓、蝴蝶、蚊子等,但学生不知道它们很多都是节肢动物,更难区分哪些是昆虫。
教材提供了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列表进行比较,但这种仅靠图片观察的形式学生仍然觉得抽象,容易忘记。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观察真实的节肢动物和昆虫,分析他们的特征,再通过教学模型学习,自主构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教学策略与手段】1、通过自己捕捉到小动物制作动物标本,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动物标本,总结归纳,初步建构“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3、通过展示昆虫的结构模型等,加深理解昆虫的特征,“昆虫”这个概念。
4、通过展示常平镇常见昆虫种类,让学生了解本土资源。
【教学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各类节肢动物了解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训练观察归纳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5、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加强与同学合作与交流的感受。
感受生物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学生自主构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虾、蜈蚣、蜘蛛等)的标本和蝗虫模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引导部分学生介绍捕捉到的动物及该动物的生活环境(捉动物时要戴手套,注意防疫病)。
介绍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学生拿出自己带回来的动物,说出捕捉的地点及该动物的特征.感受生物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
鼠妇生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鼠妇,学名Blatta orientalis,是一种常见的陆生节肢动物,隶属于直翅目,蟑螂科。
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在我国,鼠妇作为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此外,鼠妇还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可用于研究生物行为、生理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为了解鼠妇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环境因素的需求,我们开展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鼠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活习性。
2. 分析鼠妇对不同湿度环境的需求。
3. 了解鼠妇的繁殖习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鼠妇若干。
2. 实验器材:培养皿、湿度计、温度计、光源、湿度调节装置、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光照实验:将鼠妇分为两组,分别置于阴暗和明亮的环境中,观察其生活习性,记录活动频率、摄食情况等。
2. 湿度实验:将鼠妇分为两组,分别置于高湿度和低湿度环境中,观察其生活习性,记录活动频率、摄食情况等。
3. 繁殖实验:将鼠妇放入培养皿中,观察其繁殖情况,记录产卵次数、孵化时间等。
五、实验步骤1. 光照实验:- 将鼠妇分为两组,每组10只。
- 将一组鼠妇置于阴暗环境中,另一组置于明亮环境中。
- 每日观察并记录鼠妇的活动频率、摄食情况等。
- 连续观察7天,分析结果。
2. 湿度实验:- 将鼠妇分为两组,每组10只。
- 将一组鼠妇置于高湿度环境中(湿度80%以上),另一组置于低湿度环境中(湿度40%以下)。
- 每日观察并记录鼠妇的活动频率、摄食情况等。
- 连续观察7天,分析结果。
3. 繁殖实验:- 将鼠妇放入培养皿中,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 观察并记录鼠妇的产卵次数、孵化时间等。
- 连续观察30天,分析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实验:- 在阴暗环境中,鼠妇活动频率较高,摄食情况良好。
- 在明亮环境中,鼠妇活动频率较低,摄食情况较差。
- 结论: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环境中,光会影响其生活习性。
2. 湿度实验:- 在高湿度环境中,鼠妇活动频率较高,摄食情况良好。
节肢动物及棘皮动物门的观察及分类

实验六
其他节肢动物及棘皮动物门的观察及分类
一、实验目的:见《实验指导》 二、用具及材料:见《实验指导》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虾的外形观察 1、头胸部:①头胸甲 ②额 剑 ③鳃盖 ④复 眼 2、腹部:由7节组成,外骨骼可背 片、腹片和肋片。 3、附肢:头胸部13对,腹部6对, 依次摘下按次序排列在蜡盘内。 ①触角 2对 ②口器:1对大颚、2对小颚、 3对颚足 ③步足:5对 ④游泳足:5对 ⑤尾肢:1对与尾节一起构成尾扇。
• 观察时,左手持虾,使其腹面向上。首先注意各附肢着生位置, 观察时,左手持虾,使其腹面向上。首先注意各附肢着生位置, 然后右手持镊子,由身体后部向前依次将虾左侧附肢摘下, 然后右手持镊子,由身体后部向前依次将虾左侧附肢摘下,并 按原来顺序排列在解剖盘或硬纸片上, 按原来顺序排列在解剖盘或硬纸片上,放大镜自前向后依次观 察。 • (1)头部附肢:共5对。 头部附肢: • 小触角:位额剑下方。原肢3 末端有2 ①小触角:位额剑下方。原肢3节,末端有2根短须状触鞭 (日本沼虾小触角基部外缘有一明显的刺柄,外鞭内侧尚有一 日本沼虾小触角基部外缘有一明显的刺柄, 短小的附鞭)。触角基部背面有一凹陷容纳眼柄, )。触角基部背面有一凹陷容纳眼柄 短小的附鞭)。触角基部背面有一凹陷容纳眼柄,凹陷内侧丛 毛中有平衡囊。 毛中有平衡囊。 • 大触角:位眼柄下方,原肢2 ②大触角:位眼柄下方,原肢2节,基节的基部腹面有排 泄孔。外肢呈片状,内肢成一细长的触鞭。 泄孔。外肢呈片状,内肢成一细长的触鞭。 • 大颚:原肢坚硬,形成咀嚼器, ③大颚:原肢坚硬,形成咀嚼器,分为扁而边缘有小齿的 门齿部和齿面有小突起的臼齿部;内肢形成很小的大颚须, 门齿部和齿面有小突起的臼齿部;内肢形成很小的大颚须,外 肢消失。 肢消失。 • 小颚: 原肢2节成薄片状,内缘具毛( ④小颚:2对。原肢2节成薄片状,内缘具毛(日本沼虾原 肢内缘具刺)。 )。第 小颚内肢呈小片状,外肢退化; 肢内缘具刺)。第1小颚内肢呈小片状,外肢退化;第2小颚内 肢细小,外肢宽大叶片状,称颚舟叶. 肢细小,外肢宽大叶片状,称颚舟叶.
海洋生物学实验——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的观察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常见浮游生物综合分类实验指导老师:赵盛龙专业:生物技术班级:A10生技1学生姓名:张科嘉35实验日期:2012年3月15日实验目的:综合运用形态学知识,借用检索表分类工具,准确、快速鉴别生物种类,是生物学应用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海洋生物形态及内部结构理论知识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观察特征、分析特征、规范表达特征以及组织特征等能力,训练生物鉴定、分类技巧,提高海洋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
实验材料:常见软体动物、常见虾、蟹类节肢动物。
器械及工具:常用解剖工具、放大镜。
实验结论:节肢动物:方额亚派种检索表1.(3)两触角直立····································梭子蟹科2.(4)有游泳足······································细点圆趾蟹3.(1)第一触角横卧,第二触角直立····················方蟹科4.(2)无游泳足5.(6)第三鄂足间有明显的斜方形空隙················天津厚蟹6.(5)第三鄂足间无斜方形空隙······················中华绒螯蟹【中文名】细点圆趾蟹【学名】Ovalipes punctatus【分类地位】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方额亚派,梭子蟹科【形态特征】头胸甲呈卵圆形,表面隆起。
实验六医学节肢动物动物

用于观察医学节肢动物的细微结构, 如口器、触角、足等。
放大镜
辅助显微镜观察,提供更直观的视觉 效果。
实验手册、笔记本等记录工具
实验手册
提供实验步骤、观察内容及记录格式, 指导实验过程。
笔记本
用于记录观察结果、实验心得和问题 思考等。
03
实验步骤
观察医学节肢动物标本
观察标本形态特征
观察危害性
分析防治方法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评估防治 方法的有效性。
如果防治方法有效,可以继续 采用;如果防治方法无效,需 要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杀虫 剂或改变防治策略,以提高防 治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实验内容与成果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医学节肢动物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传播疾 病等方面的特性,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观察到这些动物在人体上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如蚊子主要在人体暴露部位活动,而 虱子则主要分布在头发和衣物中。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医学节肢动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对医学节肢 动物进行分类和鉴别。
可以根据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
分类和鉴别。
例如,可以根据节肢动物的触角、 翅膀、足等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
仔细观察医学节肢动物标本的外形、 颜色、大小等特征,了解其基本生物 学特征。
了解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危 害,包括传播疾病、机械性损伤等, 有助于提高防治意识。
观察生活习性
了解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 栖息环境、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有助于理解其生态行为和传播疾病的 方式。
学习医学节肢动物的分类与鉴别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与思考:观察节肢动物的实验
环节
序号
画面及动作说明
解说稿
效果说明
引入
1
提出问题
1.蝗虫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2.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文字显示问题1、2、3
器材介绍
2
实验材料用具介绍
活蝗虫、蝗虫模型、解剖盘、镊子、解剖
针、放大镜、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
显示其它验后要放回自然环境中
2.注意区别昆虫特征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实验总结
10
总结实验
通过我们的这个实验我们总结出:蝗虫身体表面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三只单眼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昆虫的特征是: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节肢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显示蝗虫示意图
6
观察如何获取食物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
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
显示其它节肢动物的图片
7
观察呼吸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看看那些比
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显示其它节肢动物的图片
8
观察运动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你能归纳出表格中的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挂图和投影片)。
观察缢蛏的形态特征
方法步骤
3
观察外形
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观察外部形态。触摸蝗虫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显示蝗虫图片
4
打开贝壳
看一看蝗虫,想一想蝗虫的身体有什么结构特点?
显示蝗虫图片
5
观察内部
看一看蝗虫的身体的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