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蝗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节肢动物门)

合集下载

实验:蝗虫的解剖

实验:蝗虫的解剖
去除一侧的体壁后,依次观察以下内部结构:
1.循环系统 2.呼吸系统
心脏 气管、气囊
3.消化系统 4.排泄系统
前、中、后肠 马氏管
5.生殖系统
精品课件
蝗虫内部结构图
精品课件
6.神经系统 脑、 食管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精品课件
对。
(2)翅:2对,前翅为覆翅、 后
翅为膜翅。 足:3对,前足和中足
为 精品课件 步行足、后足
精品课件
3. 腹部: 生殖、 代谢中心(11节腹板发达称为生殖 下板;肛上板、尾须
(2)外生殖器: (3)气门:第1—8节两侧,腹部共有8对气门
精品课件
(二)内部结构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精品课件
(一)蝗虫的外形
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精品课件
1.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 (1)单眼:3个、倒三角形排列 • (2)复眼:1对 • (3)触角:丝状
• (4)口器:
上唇、下唇、大颚、 小颚、舌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 胸部: 运动中心
(1)外骨骼:前胸背板发达; 中、后胸各具气门1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肌肉通过收缩产生力量,驱动附肢进行运动。同时,附肢的关节和 弹性结构有助于放大肌肉力量,提高运动效率。
运动模式多样性
蝗虫具有多种运动模式,如爬行、跳跃、飞行等。这些运动模式的 实现依赖于肌肉与附肢之间复杂的协同作用机制。
07 解剖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解剖后标本保存方法
固定标本
将解剖后的蝗虫标本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固定,以防止腐烂和 变形。
内部结构
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 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特点
蝗虫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 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农业 害虫之一。
解剖目的与意义
目的
了解蝗虫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 和生态习性,为防治蝗虫提供科 学依据。
意义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研究,可以深 入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规律,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 供有力支持。
中肠是蝗虫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其内壁分泌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 中肠还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后肠
后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器官解剖
气门
蝗虫的气门位于身体两侧,是气体进 出的通道。气门由多层薄膜组成,具 有调节气体交换的作用。
气管系统
气管系统由气门向体内各部位延伸, 形成分支状的网络。气管内壁湿润, 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
运动神经传导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运动指令沿 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引起 蝗虫的运动或生理反应。
神经调节机制
蝗虫的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 调质和激素等化学物质进行信息 传递和调节,以维持体内环境的 稳定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05 生殖系统与繁殖过程剖析
生殖系统组成及功能
雄性生殖系统

实验七蝗虫的解剖实验

实验七蝗虫的解剖实验

实验七蝗虫的解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节肢动物适应性的主要特征。

2.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动物体结构适应于其功能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
蝗虫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蝗虫、模型
四、实验操作
1.外形
(1) 头部:眼、触角、口器。

(2) 胸部:外骨骼(背板、腹板、侧板)、气门、附肢、翅。

(3) 腹部:外骨骼、外生殖器(雌雄区别)
2.内部解剖
(1)循环系统:心脏、大动脉。

(2)呼吸系统:气管、气囊。

(3)生殖系统:雄:精巢、输精管、射精管、副性腺、贮精囊;
雌:卵巢、卵萼、输卵管、受精囊、副性腺。

(4)消化系统:前肠(口、咽、食管、嗉囊、前胃)、中肠(胃、胃盲囊)、后肠
(直肠、肛门)、唾液腺。

(5)排泄系统:马氏管。

(6)神经系统:脑、围食道神经、腹神经链。

五、作业
绘蝗虫的内部结构图。

蝗虫的形态结构

蝗虫的形态结构

蝗虫的形态结构
蝗虫是一种昆虫,属于直翅目蝗总科,是农业害虫的代表之一。

蝗虫的形态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骨骼:
蝗虫的外骨骼是由硬化的壳组成的,呈现出坚硬的外表。

这种外骨骼可以提供保护,使蝗虫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二、头部:
蝗虫的头部由复眼、触角、口器和咀嚼器官组成。

复眼是蝗虫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重要器官,能够提供广角视觉。

触角则用于感知食物和环境的化学信号。

口器和咀嚼器官用于进食和咀嚼食物。

三、胸部:
蝗虫的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部分。

前胸上有一对前翅,中胸上有一对中翅,后胸上有一对后翅。

蝗虫的翅膀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能够帮助蝗虫在空中飞行。

四、腹部:
蝗虫的腹部是其身体的末端部分,由11个节组成。

腹部上有一对附肢,用于辅助蝗虫的运动。

腹部的末端有一对产卵器。

蝗虫通过产卵器将卵产到土壤中,以繁殖后代。

五、足部:
蝗虫的足部有六对,共12只。

足部上有绒毛状的感觉器,用于感知地面的振动和触觉。

蝗虫的足部非常灵活,能够帮助它们在地面上行走和跳跃。

蝗虫的形态结构包括外骨骼、头部、胸部、腹部和足部。

这些结构使得蝗虫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具备飞行、觅食和繁殖的能力。

蝗虫的形态结构对其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蝗虫生态和行为的基础。

蝗虫解剖实验报告合集(3篇)

蝗虫解剖实验报告合集(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发育过程,进一步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棉蝗(成虫)2. 实验工具:解剖剪、解剖针、镊子、解剖盘、解剖镜、剪刀、滴管、生理盐水、70%酒精、10%福尔马林、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10%盐酸溶液、蒸馏水等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外部形态(1)观察蝗虫的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的外部形态,记录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2)观察蝗虫的触角、复眼、口器、足、翅等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功能。

2. 解剖蝗虫头部(1)沿蝗虫头部背中线剪开,暴露头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结构。

3. 解剖蝗虫胸部(1)沿蝗虫胸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胸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结构。

4. 解剖蝗虫腹部(1)沿蝗虫腹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腹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呼吸器官等结构。

5. 观察生殖器官(1)观察雌蝗虫的卵巢、输卵管、受精囊、产卵器等结构。

(2)观察雄蝗虫的精巢、输精管、储精囊、生殖突等结构。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蝗虫的气管分支情况。

(2)观察气管末端的气门,了解气门的数量和分布。

7. 观察排泄器官(1)观察蝗虫的排泄器官,如马氏管等。

(2)观察排泄器官的排泄过程。

8. 观察消化系统(1)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如口腔、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等。

(2)观察消化过程中的消化酶分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蝗虫头部主要由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组成。

其中,脑是蝗虫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生殖器官负责蝗虫的繁殖。

2. 蝗虫胸部蝗虫胸部主要由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组成。

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蝗虫体内;肌肉负责蝗虫的运动;神经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翅是蝗虫的飞行器官。

05蝗虫解剖与观察.

05蝗虫解剖与观察.

2. 内部结构解剖观察

从腹部末端背侧开始(第8腹节背板侧面), 向前沿气门上方将左侧体壁剪开,剪至前 胸背板前缘背侧。剪时勿上机内部器官。 用小镊子或解剖针剥离体壁,由于胸部和 腹部末端肌肉发达,剥离时应特别注意。

1)循环系统
由心脏、动脉、血窦组成。将体壁翻开,可 见一条半透明的细长管状结构—心脏。心 脏按体节有若干膨大的部分,即为心室, 心脏两侧有扇形的翼状肌。注意观察棉蝗 有几个心室?心室上有无心孔?

1.2 胸部


足:各胸节上均有1对足—前、中、后足。 前足和中足为步行足,后足粗大,为跳跃 足。各足均有6节构成,观察各节的特征。 翅:2对—前翅、后翅。观察2对翅的形状、 大小、质地以及翅脉有何不同?功能有何 不同?
1.3 腹部

由11节组成,第一节与后胸节愈合,其两侧 各具椭圆形的鼓膜听器。 各节只有背板和腹板组成,侧板退化为膜 状。 第1至8腹节形态相似,在每节背板两侧下缘 前方各有1个气门。
5)排泄系统
马氏管:位于中 后肠交界处,有 许多游离于血体 腔的盲管。
6)神经系统
脑:位于消化管背面,两复眼之间的淡黄色 块状物。 围咽神经:1对,位于食道两侧。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五、作业
绘雌性棉蝗内部结构图,示消化系统、排泄 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
2)呼吸系统
包括:气门(10对)、气管、气囊。掀开体 壁可看到自气门向体内,有许多白色分支 小管分布于脏器和肌肉中—气管。在内脏 背面两侧有许多膨大的气囊。气管内壁具 几丁质螺旋丝。
3)生殖系统
棉蝗是雌雄异体且异形(雄小雌大)。 雄性:精巢位于腹部消化道背方,为1对左右 相连的长椭圆形结构,由许多精巢小管组 成。精巢腹面向后伸出一对输精管。两管 绕到消化管腹面汇合成1条射精管,射精管 前端两侧有一些迂回的细管—附腺,通入 射精管基部。将附腺的细管拨开,还可看 到1对贮精囊,也开口于射精管基部。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观察昆虫专题实验报告

观察昆虫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基本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和头、胸、腹三个主要部分。

昆虫的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繁殖、栖息地等。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蝗虫、蚂蚁、蜜蜂、蝴蝶等昆虫标本或活体。

2. 实验工具:解剖刀、放大镜、镊子、解剖盘、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包括头、胸、腹三个部分,注意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比例。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了解其功能。

(3)观察昆虫的足、翅等运动器官,了解其运动方式。

2. 解剖昆虫内部结构(1)用解剖刀将昆虫解剖,观察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2)使用放大镜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观察昆虫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食性,记录其食物种类。

(2)观察昆虫的繁殖方式,记录其繁殖过程。

(3)观察昆虫的栖息地,了解其生活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1)蝗虫: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咀嚼式,足为跳跃式,有翅。

(2)蚂蚁:头部较大,触角较短,复眼较小,口器为咀嚼式,足为爬行式,无翅。

(3)蜜蜂: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嚼吸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4)蝴蝶:头部较大,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吸管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2. 内部结构观察结果(1)蝗虫: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2)蚂蚁: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3)蜜蜂: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二

蝗虫的腹部
气孔
气孔是蝗虫呼吸的通道,位于腹部,可以让空气进入体内的气管系统。
产卵器
雌性蝗虫的产卵器包括产卵瓣和产卵管,用于将卵产在土壤中。
03
蝗虫的内部结构
消化主要作 用是输送食物进入胃中。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通过肠壁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 质。
口器
蝗虫的口器由上唇、上颚、下 颚、下唇和舌组成,用于咀嚼 和吸食植物叶片。
解剖蝗虫的重要性
促进科学研究
蝗虫作为一类重要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解剖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蝗虫的生理机制和生态行为,为解决蝗虫灾害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 据。
培养实验技能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 素养和实践能力。
02
蝗虫的外部结构
蝗虫的头部
解剖步骤
01
02
03
04
观察外部结构
首先观察蝗虫的外部结构,包 括头部、胸部和腹部,了解其
基本形态特征。
切割外骨骼
使用解剖刀沿着胸部和腹部的 交界处轻轻切割,将腹部暴露
出来。
观察内部器官
使用镊子轻轻拨开外骨骼,观 察蝗虫的内部器官,如心脏、
消化系统等。
记录观察结果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笔记本 上,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安全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过锐的解剖 刀,以免划伤自己或 损坏显微镜。
在解剖过程中,要保 持实验室的整洁,避 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使用镊子时,要确 保夹持牢固,避免掉 落或滑落伤及自己或 他人。
05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 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蝗 虫的内部结构,包括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等。

蝗虫的解剖

蝗虫的解剖

1、上唇:1片,连于唇基下方,覆盖着
大颚,可活动。

上唇略呈长方形,
其弧状下缘中央有一缺刻;外表面
硬化,内表面柔软。

2、大颚:为1对坚硬的几丁质块,位于
颊的下方,口的左右两侧,·被上唇
覆盖。

两大颚相对的一面有齿,下
部的齿长而尖,为切齿部;上部的
齿粗糙宽大,为臼齿部。

3、小颚:1对,位于大颚后方,下唇
前方。

小颚基部分为轴节和茎节,
轴节连于头壳,其前端与茎节相连。

茎节端部着生2个活动的薄片,外侧
的呈匙状,为外颚叶,内侧的较
硬,端部具齿,为内颚叶。

茎节中
部外侧还有1根细长具5节的小颚须。

4、下唇:1片,位于小颚后方,成为口
器的底板。

下唇的基部称为后颏,
后颏又分为前后2个骨片,后部的称
亚颏,与头部相连,前部的称颏。

颏前端连接能活动的前颏,前颏端
部有1对瓣状的唇舌,两侧有1对具3
节的下唇须。

5、舌,位于大、小颚之间,为口前腔
中央的1个近椭圆形的囊状物,表面
有毛和细刺。

有一突起,即阳茎。

A.雄性;
B.雌性。

蝗虫口器解剖实验报告

蝗虫口器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蝗虫口器的结构特点,掌握解剖方法,观察口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蝗虫的摄食机制提供基础。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或浸制蝗虫、解剖剪、解剖针、镊子、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盐酸、酒精、清水等。

2. 实验仪器:解剖台、显微镜、培养皿、酒精灯、烘箱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新鲜或浸制蝗虫置于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剪去头部,使头部与身体分离。

(2)用解剖针轻轻挑起头部,暴露出口器。

2. 解剖观察(1)观察口器的整体结构,包括上唇、下唇、舌、上颚、下颚等部分。

(2)用解剖剪和镊子将上唇、下唇、舌等部分分离,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3)将上颚和下颚分别剪下,置于载玻片上,用盐酸和酒精进行固定。

(4)将固定好的上颚和下颚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其形态、结构和功能。

3. 口器功能观察(1)观察上颚和下颚的咀嚼功能,通过观察其咬合动作和运动轨迹,了解其咀嚼过程。

(2)观察舌的运动,了解其在摄食过程中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口器整体结构蝗虫口器主要由上唇、下唇、舌、上颚、下颚等部分组成。

上唇位于口器的上方,下唇位于口器的下方,舌位于上唇和下唇之间。

上颚和下颚分别位于舌的两侧,负责咀嚼食物。

2. 上颚和下颚的结构与功能上颚和下颚由外骨骼构成,具有坚硬的咀嚼面。

上颚位于口器的上方,负责咬合和咀嚼食物。

下颚位于口器的下方,与上颚协同工作,完成咀嚼过程。

3. 舌的运动与功能舌位于上唇和下唇之间,具有协助上颚和下颚进行咀嚼的作用。

在摄食过程中,舌的运动有助于将食物送入咀嚼面,提高咀嚼效率。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蝗虫口器的结构特点,掌握了解剖方法,观察了口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了其功能。

蝗虫口器由上唇、下唇、舌、上颚、下颚等部分组成,其中上颚和下颚负责咀嚼食物,舌协助上颚和下颚进行咀嚼,提高咀嚼效率。

六、实验体会本次实验使我对蝗虫口器的结构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蝗虫的解剖课件

实验蝗虫的解剖课件

我们还可以结合生理学、生态学和行为 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 解蝗虫的生活史和生态适应性,为防治
蝗虫灾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05
CATALOGUE
思考题与讨论
关于蝗虫解剖的思考题
总结
请简述蝗虫的消化系统结构及功能。
思考
与其他昆虫相比,蝗虫的消化系统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 特点对蝗虫的生存有何意义?
经系统等。
03
清理并整理实验现场, 确保实验室整洁。
05
使用镊子轻轻撕开蝗虫 的体壁,注意不要损坏
内 细观察蝗虫的细部结构
,如口器、复眼等。
04
02
CATALOGUE
蝗虫的外部结构
头部结构
总结词
头部是蝗虫的感觉器官 和摄食器官的所在地, 具有触角、复眼、口器
等结构。
关于蝗虫生态作用的讨论题
讨论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输入 标题
描述
了解蝗虫的食物来源、天敌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 用,分析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作用。探讨蝗虫种群 数量波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总结
思考
思考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来制定有效的蝗虫防治策略 ,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
应用
分析蝗虫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以及其对 土壤肥力的影响。思考如何通过保护天敌或改变土地 利用方式来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比较不同蝗虫种类的解剖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蝗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 适应性。
实验意义与展望
本次实验对于理解蝗虫的生物学特性和 行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解决蝗
虫防治等实际问题。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蝗虫与其他 昆虫之间的比较解剖学,探究昆虫的共 性和差异,为昆虫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嗉囊
卵巢
气管
马氏管
直肠
肛门
1.呼吸系统: • 剪取一段气管,置于低倍镜下,可见气管内壁有几丁质螺旋状细环。
气管
2.消化系统:分前、中、后肠三部分。 (1)前肠:口腔、食道、嗉囊、前胃。 (2)中肠:又称胃。在胃与前胃交界处有6条指状突起的胃盲囊。 (3)后肠:回肠(胃后一端较粗的肠管)、结肠(较细)、直肠(结肠后一端 粗大的肠管)。 3.排泄系统: • 马氏管,100多条细盲管,着生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6.生殖系统: (1)雌性: 1)卵巢:1对,许多卵巢管组成。 2)输卵管:1对,绕至消化道腹面,连中输卵管。 3)阴道:中输卵管后方的一端粗管。 4)受精囊:位于中输卵管背方。 5)副性腺:1对,在输卵管前端,紧靠卵巢管。
受精囊
输卵管
卵巢
(2)雄性: 1)精巢:1对,合在一起,有许多精巢管组成。位于消化道背面。 2)输精管:1对,从精巢两侧腹面通过。 3)储精囊:1对,通受精管。 4)阳茎:射精管末端膨大的部分。 5)副性腺:位于射精管前端的两丛细管状腺体。储精囊就包在副腺丛中。
实验五 蝗虫的外部形态观察及内部解剖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掌握昆 虫纲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 – 解剖镜、蜡盘、镊子、剪刀、大头针、解 剖针。 三、实验材料 – 蝗虫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取1头放于蜡盘中。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有几丁
雌性
雄性
听器
气门
肛上 尾须 阳茎 生殖 产卵 产卵 板 下板 腹瓣 背瓣
(二)内部解剖和观察:
• 用剪刀先剪去翅和附肢,再沿体侧的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剪至头部, 另一侧也同样剪整性)。

用大头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水淹没虫体,观察内部构造。
质外骨骼。
触角
头部
胸部


腹部
1.头部: (1)复眼:1对,由许多小眼组成。 (2)单眼:3个,位于两复眼之间,倒三角形排列。 (3)触角:1对,丝状,由若干节组成。 (4)口器:咀嚼式。仔细识别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下颚须、下唇须、舌。
上唇 触角 上颚 复眼 舌 单眼 下唇 下颚
口器
下唇须 下颚须
口腔
食道
唾液腺
嗉囊
前胃
胃盲囊

马氏管
回肠
结肠
直肠
肛门
4.循环系统: (1)心脏:长管状,位于消化道背面,悬挂于背壁上。 (2)大动脉:心脏至头部的一段血管,前端开口。
心脏
5.神经系统: (1)脑:位于头背面,分前、中、后脑3部分。 (2)咽下神经节:位于食道下方。 (3)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
储精囊
输精管
精巢
五、作业:
绘制蝗虫外形图(侧面观),注明各部 分名称。
2.胸部:分前、中、后胸 3节。 (1)前胸:有1对前足,背板发达,马鞍型。 (2)中胸:着生1对中足, 1对前翅。 (3)后胸:着生1对后足,1对后翅。 每只足由6部分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
前足 前胸背板 前翅
中胸
后翅
后胸
中足 后足
基节
转节
腿节
胫节
跗节 前跗节
3.腹部: • 共11节,1-8节的背板两侧各有1个气门。第1对气门后有1对听器。无运动附肢。 • 雌性:腹末具产卵器;雄性:腹末具交配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