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1.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单元中的“集合”部分,属于基础数学概念教学。
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并集、交集等。
此内容与前后知识点紧密相连,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在于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用。
形成这些重点难点的原因在于,集合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说学情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分类和计数问题,这为学习集合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集合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
学习困难预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并集、交集等。
解决策略包括使用具体实例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来加深理解。
3.说教学目标目标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
4.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阐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在于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用。
解决这些重难点的具体方法包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关系分析:重点和难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同时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关系,但是对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能还有一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2.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集合的表示方法来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准备一些集合的卡片,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例如,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所有的苹果,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必备的能力之一。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维恩图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维恩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集合的思想,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的教学。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维恩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引导学生理解维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教学策略1. 体会集合思想。
在学生解决“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问题时会用到多种方法,如画图或列算式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
2. 把握好教学要求。
集合思想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渗透,但并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不是掌握与集合有关的概念,也不是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集合(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集合的思想,了解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分类和交集并集操作。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相关示例等。
2.教具:数学教具、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辅助。
3.板书:整理清晰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示例、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授课1.理解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集合的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对集合进行分类。
3.集合的交集并集: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3. 操练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2.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集合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分类•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分类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运用集合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集合图示卡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具,识别集合的元素,并尝试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4.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实物模型表示集合,并交流分享。
5. 活动三: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操作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操作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8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8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了解集合的概念,会用集合的概念表示具体事物。
了解空集、全集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的相关知识点。
2.集合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全面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集合概念的图片和案例。
2.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3.课堂活动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集合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此图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谈谈集合的理解。
2. 概念学习1.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何用集合表示具体事物。
2.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如对容器、颜色等的集合的概念。
3. 练习1.设计一些集合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2.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他们学到了什么,对集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更多的集合概念,写下来。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更能自主去思考、总结。
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学生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还有欠缺的地方,因此下节课需要补充集合概念的相关案例,以便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的应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集合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讲解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集合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如用花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分类和性质,如空集、有限集、无限集等。
3. 教师讲解集合的运算和运用,如交集、并集、补集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详细补充和说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知识的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集合现象,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普遍性,激发学生学习集合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集合a.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集合现象,如家庭成员、学习用品等。
b.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集合的特点,如元素的不重复性、无序性等。
c.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内涵。
(2)集合的表示方法a.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
b.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集合,如家庭成员、水果等。
(3)集合的分类a.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等。
b.让学生举例说明各类集合的特点。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集合学习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表示集合的方法,并能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是集合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介绍了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集合教案
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一.教学过程1.小棒拼三角形(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2.思考与发现(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1)“重叠”或“重复”一词;(2)列式中“减1”的意义;(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3.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小小辩论赛为了证明在陆地上生活好还是在水里生活好,小动物们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这些小动物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又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你能帮助小动物找到他们的家吗?课件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哪些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哪些动物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又可生活在陆地?(讲解两栖动物)(1)问: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辩论赛?①有人数了数水里生活的小动物有5只,陆地上生活的有6只,共有11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有人说参加辩论赛的小动物没有11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1只,是因为有小动物是两栖的是重复的)(2)那到底有多少只小动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请几个孩子拿着动物卡片到台前演示一下,水里生活的站左边,陆地上生活的站右边,(制造矛盾,乌龟和青蛙只能在中间,表示两栖,既….又…)(3)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动物只能生活在水里,哪些动物只能生活在陆地,那些动物是两栖,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9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9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的组成和特点。
2.能够掌握集合中元素的增减运算。
二、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增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集合的概念的抽象性。
2.掌握集合元素的增减运算规则。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教学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引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集合的知识。
2.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元素是集合中的个体,而集合是元素的总体。
3. 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表示,里面列举出集合中的元素,如集合A={1,2,3,4}。
4. 集合的运算4.1. 集合的元素增减运算•集合的元素增减运算包括添加元素和删除元素两种操作。
添加元素时,将新元素加入到集合中;删除元素时,将指定元素从集合中去掉。
4.2. 集合的并运算•集合的并运算指的是将两个集合合并成一个新的集合,新集合中包含原有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4.3. 集合的交运算•集合的交运算指的是找出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一个新的集合。
5. 练习1.已知集合A={1,2,3,4},集合B={3,4,5,6},求A和B的并集。
2.已知集合C={2,4,6,8},集合D={3,6,9},求C和D的交集。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规则,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练习,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
七、作业1.完成练习题目。
2.思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希朓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 集合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集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并、交、差运算,让学生理解这些运算的含义和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交、差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集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班级中喜欢足球和篮球的学生。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描述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
2. 请学生用集合的方法,找出班级中喜欢唱歌和跳舞的学生。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讲解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的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分类、归纳等。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合、无限集合。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4. 集合的应用:分类、归纳。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分类、集合的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集合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集合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等。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集合的基本概念。
4. 讲解:讲解集合的分类,包括有限集合、无限集合等。
5.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巩固集合的分类。
6. 讲解:讲解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等。
7.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巩固集合的运算。
8. 应用: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应用,如分类、归纳等。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
3. 按照教学过程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做一些集合的基本概念的练习。
2. 提高题:让学生做一些集合的运算和应用题。
课后反思1.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集合运算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3.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集合应用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教学过程1. 引入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建立集合的直观印象。
方法:利用PPT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实例,如水果篮中的水果、文具盒中的文具等。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爬坡题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例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解析:本题只趣味脑筋急转弯。
解答时注意:爸爸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解答:爷爷、爸爸、儿子【例2】把2张长度都是10厘米的彩纸重叠粘贴在一起(如下图),重叠部分长多少厘米?如果3张彩纸同样重叠,重叠后的彩纸一共长多少厘米?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重叠问题。
解答时要明确的是2张这样的纸有1个重叠部分,用2张纸的长度和减去重叠粘贴在一起的长度,可得重叠部分的长度;3张这样的纸就会有2个重叠部分,用3张纸的长度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得出重叠的长度,然后求出总长度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
解答:(1)10×2-18=2(厘米)(2)10×3-2×2=26(厘米)或18+(10-2)=26(厘米)答:重叠部分长2厘米,如果3张彩纸同样重叠,重叠后的彩纸一共长26厘米。
【例3】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每人至少带一样。
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几人?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春游问题。
解答时利用集合思想分析,这样两样都带的人数被算了2次,也是带矿泉水和带水果的人数比总人数多出的人数。
带矿泉水的有78人和带水果的有77人加在一起,然后减去三年级的总人数就是两样都带的人数。
解答:78+77-107=155-107=48(人)答: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48人。
【例4】3个小朋友猜灯谜,小明猜对了16个,小芳猜对了9个,小东猜对了12个,小芳猜对的9个小明都猜对了,小东猜对的有4个和小明是一样的.(1)小明和小芳一共猜对了多少个灯谜?(2)小明和小东一共猜对了多少个灯谜?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集合思想解答容斥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是:总数量=A+B-既A又B。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集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04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设计:一、课前谈话。
二、激趣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一起看一个在一年级就学习过的思考题;看看谁能够最快时间完成?早上广播体操排队;从左往右数小明排在第4位;从右往左数小明也排在第4位;这个队伍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指名学生上黑板用两种方法完成;①列式计算;②画图的方法。
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将两张各有6个格子的硬纸壳拼在一起;看看一共有多少个格子?重合部分的变化导致了格子多少的变化;重合在数学中又称为重叠。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重叠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重叠问题。
三、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说一说。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级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课件出示第104页表格)师:观察表格;同学们从表格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你会计算吗?生:9+8=17(人)那到底是不是17人呢?我们一起将这些参加比赛的同学排一排;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到底是不是17人?(二)、排一排。
为了方便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将这个问题演示一遍;请班上的同学们分别对应的代替其中一人;在讲台上来站站队。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2)集合运算的应用:如何将交集、并集、差集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在掌握集合运算规则的基础上,需要将运算应用于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在解决班级学生身高、体重问题时,如何运用集合运算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2.观察分析:学会观察、比较、分类集合中的元素,提高对事物共性与个性的认识,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解决问题: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表达:学会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集合及其运算,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5.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分享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特定属性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它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共性与个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班级学生为例,我们可以根据身高、性别、兴趣爱好等属性形成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集合。这个案例展示了集合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生活中的集合问题:将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类与整合。
2.教学难点
(1)集合成员的属性与特征: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类集合中的元素,理解集合成员的属性与特征。
难点解析:学生在理解集合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集合成员的共性与个性,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集合的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及特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等。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抽象概念,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集合,并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抽象概念理解:由于集合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集合的内涵。
2. 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示、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通过举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集合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并学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目录:一、集合的定义;二、集合的表示方法;三、集合的分类及特点;四、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五、集合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2. 判断题:判断给出的集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应用题: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
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
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课型】:新授【课时】: 1节【节次】:1节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情境图。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板书:爷爷、爸爸、儿子】2、两个爸爸【板书:2】,两个儿子【板书:2】,却只买了三张票【板书:3】。
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爸爸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板书:既……又……】【爸爸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
【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
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得最好?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了解运动爱好同学们平时喜欢体育运动吗?体育运动各种各样,你喜欢什么样的运动?2、假如学校里要组织活动,一项跑步,一项跳绳,请你选择的话,你喜欢什么运动?我们举举手看,喜欢跑步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都很多,有没有两样都比较喜欢的?3、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你们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看看哪个小组今天的精神面貌最好!4、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蓝色的圈表示喜欢跑步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5、【指定小组】现在请喜欢跑步的同学到左边蓝色的圈内集合【有6人,板书:6】;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有4人,板书:4】。
6、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第?小组喜欢跑步、跳绳学生名单”,请第?小组的同学分别在“跑步”和“跳绳”后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第?小组喜欢跑步、跳绳学生名单【故作惊讶】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有4人,这个小组没有10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有两个同学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同学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是重复的,在计算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7、看来表格不方便我们统计总人数!之前,在老师左边蓝色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在老师右边红色的圈表示的是什么?现在,老师让第?小组的同学一起上来,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跑步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8、谁愿意展示下你的想法?根据老师所掌握的,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
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蓝色的圈圈住的是什么?【喜欢跑步的同学】红色的圈圈住的是什么?【喜欢跳绳的同学】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分呢?【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的同学】一共是多少个同学?【8人】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
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
接下来,假如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跑步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①算法1:6+4-2=8人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喜欢跑步的和喜欢跳绳的分别加起来。
算式是6+4=10,然后再用10减去两个重复的,10-2=8】②算法2:4+2+2=8人请你解释一下。
【4是只喜欢跑步的,2是只喜欢跳绳的,2是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的,即重复的】③算法3:6+2=8人【喜欢跑步的4人,加上只喜欢跳绳的2人】④算法4:4+4=8人【喜欢跳绳的4人,加上只喜欢跑步的4人】10、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
吧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三、回归生活,实际运用1、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
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第1题】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⑦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③天鹅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会游泳】同意吗?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2、水果店昨天进了4种水果,今天进了4种水果,两天可能一共进了几种水果?五、总结归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有重复的】都通过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的?【画韦恩图、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第九单元教学反思《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08页例1。
是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三年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我对教材的理解是这样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复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在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前围绕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猜一个有重叠问题的脑筋急转弯为交流内容,“两对父子一起到餐厅吃饭,服务员只给了他们3个饭碗,为什么?”这样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灵活处理教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稍做改动,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音乐、美术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而且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贴一贴”的游戏,如果你喜欢音乐,就把名字卡片贴到喜欢音乐的下面;喜欢美术的,就贴到美术的下面,如果两个都喜欢,那么你就各贴一张。
再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交流,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拿去过程,直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巧妙地设置一个让学生一下就找出喜欢音乐的学生,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在交流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喜欢音乐的,只喜欢音乐的,既喜欢音乐的,又喜欢美术的。
”含义。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部分的意思。
红色圈是表示“喜欢音乐的人数”,黄色圈是表示“喜欢美术的人数”,中间的部分表示“既喜欢音乐的,又喜欢美术的人数”,让学生明白这中间是表示两样都喜欢的人数。
而去掉两样都喜欢的部分后就是“只喜欢音乐的”和“只喜欢美术的”。
多了一个“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
在探讨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比较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和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求出总人数。
两种方法各个数表示什么。
五、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另外两组同学喜欢的情况。
老师在地上和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个集合图,让学生喜欢什么就站在哪个圈里,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的圈里。
这样通过站一站,自己画一画集合图,变式,再计算,进一步了解各部分意义,以及解题方法的优化。
六、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先是出示孩子们熟悉的“排队问题”。
再出示有一个重叠问题列成算式是“4+9-3=”,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事例来编题或画图来表示。
这样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重叠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又使学生自主想象。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1.关于重叠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还不够。
2.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够透彻,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够充分。
3.在板书算式时出现了不能用两个等号的错误。
任何一堂课在反思的时候,都有成功点也有不足和遗憾。
不足和遗憾并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