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学家李⽩所著。
其全⽂古诗如下: 谁家⽟笛暗飞声,散⼊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前⾔】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李⽩创作的⼀⾸七⾔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思乡。
全诗扣紧⼀个“闻”字,抒写⾃⼰闻笛的感受,合理运⽤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有余蕴,令⼈回味⽆穷。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笛:⽟制或锻⽟的笛⼦。
⽟:指⽟⽯。
暗飞声:声⾳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皆⾔《折柳曲》也。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暗含⼀种习俗:⼈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笛声?融⼊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能不⽣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这⾸诗是唐⽞宗开元⼆⼗三年(735年)李⽩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客居洛城,⼤概正在客栈⾥,因偶然听到笛声⽽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诗⼈因闻笛声⽽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难于成寐,忽⽽传来⼏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刻触动诗⼈的羁旅情怀。
诗⼈不说闻笛,⽽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及赏析如下: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创作背景:这首诗句是736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一: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谁家的玉笛随着春风悄悄地飘荡,传入洛阳城里。
今夜里曲调时而奏起《折杨柳》,撩动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洛阳客居时,夜晚听到笛声后产生的强烈乡愁。
诗的全文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 洛城:指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表明诗人是在他乡客居。
2. 玉笛:精美的笛子,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的美妙。
3.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形容笛声悠扬,随风飘荡。
4. 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指春天的风,暗示了季节和时间背景。
5.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旧题,是一种古代的乐曲名,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
6. 故园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听到《折杨柳》这首曲子,引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整个洛阳城的景象,而后两句则是诗人因听到笛声而想起了远方的故乡,从而抒发了深深的乡愁。
李白的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作者:李白3、诗词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翻译要点:准确传达诗词含义,体现原诗意境。
5、赏析重点:诗歌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历史背景等。
二、原文翻译1、谁家玉笛暗飞声不知是哪家的庭院,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在这静静的春夜中暗暗地飘散出来。
2、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3、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个夜晚,听到这曲《折杨柳》。
4、何人不起故园情又有谁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深情呢?三、诗歌赏析1、艺术手法11 以声传情诗人通过“玉笛暗飞声”这一听觉形象开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未见吹笛之人,先闻悠扬笛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动人的氛围。
12 情景交融春风、笛声、夜色相互交融,笛声借春风之力传遍洛城,春风也因笛声而增添了几分诗意。
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13 用典抒情诗中提到“折柳”,“折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古人有“折柳赠别”之说,听到“折柳”曲,自然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2、情感表达21 思乡之情全诗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结,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在这春夜,听到熟悉的笛声,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乡情。
22 孤独之感诗人在异乡的春夜,独自一人听闻笛声,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3、历史背景31 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繁荣,但人们的流动也较为频繁,游子思乡是常见的情感主题。
32 个人经历李白一生游历四方,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四、总结《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的一首经典诗作,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其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中,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上协议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背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
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
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
作者在洛阳的春夜听见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感叹时光流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春夜的景象,作者在洛阳听到了弯月下独奏的
笛声,想起了故乡,生发了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首句“春夜洛城闻笛”中用“春夜”两个词精炼地描写了时节和气氛,接着“洛城闻笛”,描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境遇和听到笛声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笛声的音乐效果和音乐家的情感表达,以及
作者借此感受到的心境和思绪。
最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
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对人生与自然的轮转感到无奈和唏嘘。
全诗构思
深远,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思乡的情感,同时又运用了富有
音乐感的诗歌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春夜洛城闻笛》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现了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和唐诗经典之一。
诗歌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诗歌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 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 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一年(733)春,李白到达东都洛阳。
洛阳跟长安一样,宫殿巍峨雄壮,坊里熙来攘往。
一条洛水将洛阳分成南北两半,商船往来不断,到处都是繁华热闹的场面。
漂泊异乡的李白找了客舍安顿下来。
春夜里,白天的嘈杂声都渐渐沉寂下去,李白似乎听到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笛声,仔细聆听,原来吹奏的是一曲《折杨柳》,婉转悠扬的笛声不禁勾起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于是李白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鉴赏】关于“折枊”李白的才情不仅体现在他的自信豪放,在另外一面,他又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
他能感受到的细致入微的情感,又能用巧妙的方法表达出来,比如这首诗中的诗人对“折柳”这一细节的处理。
在唐代流行的笛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就是《折杨柳》,这首曲子与我国古代一种习俗有关。
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通过这样优美的诗句来表现离乡者眷恋故土的心情。
在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
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为流行,人们不仅在亲友远行时赠送柳枝,还会在分别之后的春天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李白在这首诗里,没有直接说他听到了一首《折杨柳》的曲子,而是说他在曲中听到了折柳。
“折柳”两个字既是曲名,又是一种习俗,让人想到分别的亲友,引起人想念家乡和友人的情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
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
此“暗”字寓意颇深。
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唿应。
“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
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词释义】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玉笛:精巧的笛.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故园:指故乡,故乡.【参考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响亮的玉笛声,笛声跟着春风,飘满全部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怀念故乡的蜜意!【摘要题解】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诗人在旅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怀念本身的故乡或亲人呢?从而引起思乡之情.【文本赏析】此诗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连忙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第二句着意衬着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天然是有心人的主不雅感到的极端夸大.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前人送别时折柳,希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暗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酷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本身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故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记.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述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这才是它动人的地方.【佳句集锦】1.浮云游子意,夕照故情面.——《送友人》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峭壁.——《蜀道难》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前人.——《把酒问月》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6.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思乡是个永恒的主题,热爱故乡、依恋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自己打小生长、生活的故乡,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特别是游子身处异乡之时,这种思念变得尤为强烈。
李白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达的正是这个主题。
原诗如下,略作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
“折柳”运用了典故。
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
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展开全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赏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一: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