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1课古诗三首语文S版语文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杭、汴”5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示儿》。

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兴趣导入1、小组诗歌比赛描写四季景色的诗(诗名,作者,句子)诗句中有儿童出现的诗(诗名,作者,句子)李白、杜甫、杨万里、白居易的诗。

2、点明内容,揭示课题。

二、学生字,熟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注意生字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并记忆生字。

3、教师范读(让学生聆听诗歌节奏)4、学生朗读,互听、互评三、品味王昌龄之《出塞》1、认识诗人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

他在当世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2、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反复读诗,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个人或小组)3、相互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理解)4、从诗句及诗句的理解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熟读成诵,结束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试着背诵本课三首古诗2、默写古诗《出塞》二、赏美景,品爱国《题临安邸》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2、全班齐读,教师加以纠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反复品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4、互相交流5、汇报三、陆游绝笔《示儿》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2、自由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3、你在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1、反复读三首古诗,品味诗人的爱国情怀。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 古诗三首 教案(含三维目标、教学反思)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  古诗三首  教案(含三维目标、教学反思)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凉州词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不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

A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2.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在诗文中的?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2.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u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u

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 , 会写“秦、邸、熏、杭 、
2.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
汴” 。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③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 ( 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汉时” 加以修饰, 使这幅月临关塞图, 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次回归到 古诗的韵味上来, 读出感情, 是有韵
课前准备:
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 他们写的
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 ,这三首古诗分 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设计说明
从单元主题 引入, 有利于学生 对单元主题的认 识。
四、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
6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9 姥姥的剪纸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 目叫《姥姥的剪纸》 。 ( 板书课题)本文的作者 叫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 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思 维迅速活跃起来,自然进入主 动学习状态。 设计说明

2019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_语文S版精品教育.doc

2019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_语文S版精品教育.doc

1.学会“秦、邸”等4个会认字,“熏、杭、汴”等5个会写字。

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收集作者资料。

2课时一、话题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学习《出塞》1(1)读正确、通顺。

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将(jiàng)教(jiào)(2)读出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作者资料及对诗题的了解,派代表汇报。

3(1)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习?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2)悟诗情。

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你还要怎样学?(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结:通过描写戍边的艰辛,表达了希望良将把守边关,百姓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3)请你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1)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三、布置作业12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2男女生赛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相同点:(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点:(1)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

(2)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1)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3)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体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i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i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1 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导入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二、新课(一)复习过去学习古诗的口诀“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1)读正确、通顺。

(板书:读古诗)(2)读出古诗的韵律。

(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1)诗题“出塞”是什么意思?(2)介绍诗人:出示资料:(展示课件第三屏)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①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明诗意)②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21《古诗三首:示儿》语文S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21《古诗三首:示儿》语文S版

《示儿》教学设计柳春华文化路小学《示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教材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课:孩子们,当你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愉快学习,当你在风景如画的公园幸福徜徉,当你正享受着温馨生活时,你可曾想知到在南宋时期,朝廷昏庸,国土沦丧,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当时,人们是多么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过上安定的生活啊!80多岁的诗人陆游在他临终时,把这种强烈的期盼融入了他最后的诗篇——示儿。

(板书:示儿)1、读题、解题:谁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那么是谁告诉儿子?(师板书:宋陆游)2、指生谈谈所了解的陆游(学生介绍所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

二、初读感悟读出韵律:1、这首诗是陆游在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那陆游在诗中要告诉儿子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2、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按诗的节奏自由读古诗。

后指名读古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最后生齐读古诗,读出作者的期盼。

三、小组探究理解诗意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经过大家这么深入的读,对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完全要读懂,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生答:了解诗意)对,我们只有理解了诗意,才能了解诗的内容,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那怎样才能了解诗意呢?理解诗意都有哪些方法呢?(指生说:反复读古诗,借助上下文;同桌交流、借助注释等)2、请按照你最喜欢的方法来理解诗意,理解后可批注在书上,也可同桌互相交流。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j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j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一)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
着重于应用 学到的方法。
比较异同, 为 助课文注释, 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 教师板书诗题: 悟诗情奠定基础。
《题临安邸》 《 示儿》 )
从整体上把 握, 调整课文两首 在 (二)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诗的安排顺序, 教学中处理更顺 读后交流。 手。 指名朗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让学生结合 理解诗意并 1.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金人终于攻破北宋首 注释, 不难, 这里只要学 都汴梁。 北方大片土地沦陷, 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 生理解正确, 不要 求表述一致。 上,遗民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示儿》 ,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4.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象: 诗人重病在床, 临终前费力地 说出这首诗, 作为遗嘱, 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 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一组数据, 凸 显了沦陷时间之 整整 65 年了。同学们,65 年啊,780 个月啊,近 2400 个日 久, 人们盼统一时 间之长。 日夜夜呀! 5.教师引导: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 中原已经沦陷 诗人从 20 岁,一直盼到 85 岁。这 65 年每一天作为北 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 出示(展示课件第六屏) 补充这首诗, 增强学生对沦陷 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区遗民痛苦地盼 望统一的理解, 促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 使 学 生 更 好 地 悟 出诗中之情, 体会 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 作者的感情所在。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③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读出感情,是有韵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味的更高要求。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古诗两首出塞教学设计2
以《出塞》为例: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1.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2.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1.熟记“秦”的读音及写法(可与“泰”比较)。

2.可先个体读,再同桌互读互查。

(三)查阅注释,弄清诗意。

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还”,是回家的意思。

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时的明月照在汉代的关内”。

(四)细读诗文,理解感悟。

一边读诗句,一边思考:
1.“秦时明月汉时关”,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景象有变化吗?(一直如此)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

课文2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文2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3.家长签字确认,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4.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促进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句式及文学常识,如“题”、“临安邸”、“楼台烟雨”等。
2.鉴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5.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表演,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在适当的地方添加背景音乐、舞蹈等元素,将古诗的意境展现出来。
6.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等古典诗词选集,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7.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尝试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接龙、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4.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古代诗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1.抄写并背诵《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意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3.尝试创作一首以“春日”为主题的五言绝句,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家长辅助: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并收集有关古代临安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2i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2i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一)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
着重于应用 学到的方法。
比较异同, 为 助课文注释, 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 教师板书诗题: 悟诗情奠定基础。
《题临安邸》 《 示儿》 )
从整体上把 握, 调整课文两首 在 (二)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诗的安排顺序, 教学中处理更顺 读后交流。 手。 指名朗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让学生结合 理解诗意并 1.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金人终于攻破北宋首 注释, 不难, 这里只要学 都汴梁。 北方大片土地沦陷, 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 生理解正确, 不要 求表述一致。 上,遗民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示儿》 ,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4.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象: 诗人重病在床, 临终前费力地 说出这首诗, 作为遗嘱, 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 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一组数据, 凸 显了沦陷时间之 整整 65 年了。同学们,65 年啊,780 个月啊,近 2400 个日 久, 人们盼统一时 间之长。 日夜夜呀! 5.教师引导: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 中原已经沦陷 诗人从 20 岁,一直盼到 85 岁。这 65 年每一天作为北 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 出示(展示课件第六屏) 补充这首诗, 增强学生对沦陷 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区遗民痛苦地盼 望统一的理解, 促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 使 学 生 更 好 地 悟 出诗中之情, 体会 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 作者的感情所在。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y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y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一)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
着重于应用 学到的方法。
比较异同, 为 助课文注释, 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 教师板书诗题: 悟诗情奠定基础。
《题临安邸》 《 示儿》 )
从整体上把 握, 调整课文两首 在 (二)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诗的安排顺序, 教学中处理更顺 读后交流。 手。 指名朗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让学生结合 理解诗意并 1.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金人终于攻破北宋首 注释, 不难, 这里只要学 都汴梁。 北方大片土地沦陷, 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 生理解正确, 不要 求表述一致。 上,遗民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示儿》 ,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4.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象: 诗人重病在床, 临终前费力地 说出这首诗, 作为遗嘱, 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 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一组数据, 凸 显了沦陷时间之 整整 65 年了。同学们,65 年啊,780 个月啊,近 2400 个日 久, 人们盼统一时 间之长。 日夜夜呀! 5.教师引导: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 中原已经沦陷 诗人从 20 岁,一直盼到 85 岁。这 65 年每一天作为北 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 出示(展示课件第六屏) 补充这首诗, 增强学生对沦陷 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区遗民痛苦地盼 望统一的理解, 促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 使 学 生 更 好 地 悟 出诗中之情, 体会 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 作者的感情所在。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w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w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1 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导入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二、新课(一)复习过去学习古诗的口诀“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1)读正确、通顺。

(板书:读古诗)(2)读出古诗的韵律。

(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1)诗题“出塞”是什么意思?(2)介绍诗人:出示资料:(展示课件第三屏)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①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明诗意)②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1课《古诗三首》_语文S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1课《古诗三首》_语文S版
考查同学们平时对古诗的积累。
课堂小结
《登鹳雀楼》中,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古朗月行》中,我们不仅要体会月亮的神奇美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变化和诗人奇特的想象,还要有观察月亮的欲望及探索夜空的好奇心。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
欲:想要。
千里目:眼界宽阔。
呼作:称为。
指生回答。
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重点词语的理解。
作业布置
1.背诵每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诗意,默写古诗。
让学生在课后做作业的过程中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板书
2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古朗月行》
白日依山尽,小时不识月,
黄河入海流。呼作白玉盘。
欲穷千里目,又疑瑶台镜,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师解释什么是古诗?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
2.学习古诗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老师来总结一下。
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知道知诗人,也就是谁写的;第二要理解解诗题,这样你才能从整体上感受诗的内容;第三要读诗文,也就是要熟练朗读古诗内容,达到背诵;第四是明诗意,就要明白整首诗的意思;第五是入诗境,就是要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去感受作者的感情;第六是语诗情,就是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如果做到这六点,那一首古诗在我们手里就像说话一样简单了。
课件出示解释:
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o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o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21 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导入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二、新课(一)复习过去学习古诗的口诀“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1)读正确、通顺。

(板书:读古诗)(2)读出古诗的韵律。

(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1)诗题“出塞”是什么意思?(2)介绍诗人:出示资料:(展示课件第三屏)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①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明诗意)②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理解,能说出几点都行。
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诗人资料。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古诗,从而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时乐工制曲歌唱。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著称。其代表作有名动一时,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凉州词》等。《登鹳雀楼》、“谪仙“青莲居士”,又号李白,字太白,号“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人”,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蜀道难》《行路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等多首。
根据字词的解释,翻译整句话的意思。根据字词的解释,翻译整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句的对诗解。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青山、出太阳、黄河、大海。
掌握古诗的正确读法。锻炼学生自己翻译出整句诗句。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去分析诗句。
页3第
壮观、气势磅礴的特点。
师问:哪两句诗是诗人登上鹳雀楼时想到的?课件出示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问:那诗人通过这句想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师小结: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回答问题。从学生引导层上一“更楼”去感受作“站得高,者的看得远”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站得高,才,去体能看得远”会我们要学习知识、本领,才能境界的开阔眼界。
三、学习古诗《古朗月行》1.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梢,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打一自然景物)(月亮。)师小结:月亮,我们都认识,晚上会出现在天空,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李白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所以当他看见天上圆圆的月亮时,就有了很多遐想。
男女生必读;同桌互读。
扫除生字、词障碍。让学生了解本诗雀鹳到的中提楼。
页2第
出示古诗的正确读法2.学生跟读,师示范朗读。学习诗句3.”课件出示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解释:白日:落山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尽:完,消失。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课件出示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解释: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替,换。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4.理解诗句师问:哪两句是写诗人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课件出示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师问:那诗人都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呢?课件出示:太阳、青山、黄河、大海。“黄,写的是“白日依山尽”其中师小结:远景,这样写出了所看到的景象近景河入海流”写的是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解释什么是古诗?1.1840在时间上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2.学习古诗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老师来总结一下。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知道知诗人,也就是谁,这样你才能从整体上感写的;第二要理解解诗题,也就是要熟练朗读古受诗的内容;第三要读诗文,就要明白整首诗内容,达到背诵;第四是明诗意,就是要进入到诗的意境诗的意思;第五是入诗境,就是能语诗情之中,去感受作者的感情;第六是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如果做到这六点,那一首古诗在我们手里就像说话一样简单了。3.认识两个作者。王之涣,或作王之奂。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性格豪
讲授新课
一、学习生字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出示生字:
yījìn dēng shīshǒu尽诗首登依
céng huáng liúqióng qiān层黄流穷千
ng jìl?ng shí镜朗识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二、学习古诗《登鹳雀楼》认识鹳雀楼1.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及简介。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王之涣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诗文《登鹳雀楼》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语文年级
一年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
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根据字词的解释,翻译整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句个译整翻子。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理解,回答问题。小组讨论。
掌握古诗的正确读法。锻炼学生自己翻译出整句诗句。锻炼学生自己翻译出整句诗句。引导学生感受到把什么看成什么
页5第
师提示:你还记得“瑶台”的意思吗?(神仙居住的地方。)指生回答。,又怀疑那是神仙“又疑瑶台镜”师小结:对,居住的瑶台里的仙境。由于诗人不认识月亮,所以把月亮比喻成了瑶他想象到月亮是瑶台仙镜。这里,也用了台仙镜比喻的修辞手法。5.小结“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这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月亮比喻成了“白玉、颜色“瑶台镜”盘”、,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和“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呼”、烂漫之态。行,16《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行。诗句的意思是:年幼时不认识4课文节选其前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四、巩固提升师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呢?。《中秋月》课件出示李白的《静夜思》和苏轼的
猜谜语。
引导学生对月亮的认识。
页4第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白小时候眼中的月亮。2.课件出示古诗的正确读法学生朗读,教师示范朗读。3.学习古诗课件出示句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课件出示解释:识:认识,识别。呼作:称为。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做的盘子。课件出示句子“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课件出示解释。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4.分析诗句师问:“呼作白玉盘”是把什么看成了什么呢?生举手回答:把月亮看成了白玉盘。师小结:把月亮看成了白玉做的盘子。那月亮是白玉盘吗?当然不是,所以这是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呢?生举手回答:比喻。师小结:把月亮比喻成了白玉盘。师问:那你还能从诗中再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吗?也是把什么看成了什么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