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物 思想(反映论) (思想仅仅是对物的反映而已) 列宁: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唯心主义:思想 物(先验论) (思想优先于物而存在)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第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 则恰恰相反.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①“知而非艰,行之 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 含有辩证法的因素。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 “学而知之”的知行观。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 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 验论的知行观。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 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 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苟 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 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 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
表象是在知觉 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有助于我 们提高自身的 思想修养和精 神境界。
有助 在改变 的同时 转向自 重视并 人自身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 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 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 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 态。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的改造”。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 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 是人的自有限度,也是自由 规律。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 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 观规律。
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AB

能够将获得的规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 史性的过程。
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 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 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 不可能实现的。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从事实出发。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 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改造世界——有利于生 展的需要,创造自己 界和生活方式。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
对立统一
客观世界
主观世
改造二者: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世界的观点有重要意义:
1
2
有助于我们 提高认识世界的 能力,在工作中 努力做到主观符 合客观,更好地 处理主观世界和 客观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 不是主观随意的,受客观物质条件、 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 有客观性。
价值又具有主体性:1、客体及其 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 以主体的需要为基准。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 的价值,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掌握的材料再多,如果无法或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也 无法形成为科学理论。牛顿之前人类有关运动的经验太 多了,天天时时处处都能碰到或参与运动,但并不理解 运动的本质。人类自从产生以来有关社会生活的经验可 谓多矣,但并不等于就掌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唯理论过分强调理性认识,而 忽视了感性认识,脱离了客观实际 而成为虚妄。
为什么必须要进行从认识到实践 的飞跃?
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3、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
加以检验。
实现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由谁保 证?
2、理论必须被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所掌握。
3、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 合;
4、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 定的物质条件.
几个注意的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是什么条件?
真理的适用范围。
2、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并不 意味着真理本质上与谬没有区 别。如:牛顿力学的正确性问题, 其中存在着绝对的东西。
3、谬误并不是肤浅的,而是几 乎与真理同样深刻的,如从小学 到哲学家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的完整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三个阶段,两次飞跃的否定之否
定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形成 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 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 终知其是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实 践 检 验 常 常 不 是 一 次 完 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每 次 的 实 践 检 验 总 是 有 限 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任 何 时 候 都 有 暂 时 无 法 检 验的认识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 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 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 义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 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 统一。
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 过程。
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 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 由的过程。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 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 造世界,又必须正确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 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
界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 体实际相结合
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 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 观世界的过程。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 的认识课题,不断提供 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与 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 ,不断地推动人们去进 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 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 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 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是不能达到的。这是 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 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 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往往 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一般性的东西,而实践是具 体的。因此,理论要从实际出 发,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 直接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即 一定的目的、计划、方案,才 能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例如,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化为党 的一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具 体观念时,才能直接指导无产 阶级革命的实践,付诸实现; 经济管理理论,只有具体化为 经济政策,对人、财、物管理 的规章制度,生产经营计划, 才能直接指导经济活动,付诸 实施。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 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 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 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 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 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理性主 义就像蜘蛛,只会从自己肚子里拉出丝来纺织知识之网, 狭隘的经验主义就像蚂蚁,只会碰到东西就把它统统搬到 洞穴,习惯于堆积事实材料,而不会加工制作。培根不赞 成这两种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应当象蜜蜂。 工蜂从花园里和田野里采集百花,将甜汁带回蜂房里,然 后酿蜜的蜂经过近一、二百次的交互吞吐,反复加工,才 酿出蜜来。他的比喻对我们很有启发,在认识过程中,要 象蜜蜂那样收集感性材料,并用头脑的思维对其改造制作, 才能使认识发生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第 一 次 飞 跃


理性认识
第 二 次 飞 跃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⒈感性认识
⑴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 表面现象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⑵形式
感觉是对事
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硬!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整
体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大前提
结论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
相同,从而推出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 形式。 (声) M ------ S 直线传播 (光) N ------ S ------ p ------ p 反射、折射 ------ q
波动性
N ------ q
波动性
(3)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深刻性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缺点和局限性。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 不能把握秒速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 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黑格尔
一只猫与法军高级指挥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一个军官用望远 镜观察法军的前沿阵地,忽然发现一只名贵的波斯 猫在对面的山包上晒太阳,第二天、第三天还是如 此。德军指挥官猛然醒悟了:山包附近一定设有法 军的一个高级指挥部。于是,他立即调来两个团的 炮兵,对这个山包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事后知道猫 晒太阳的那个山包的确是法军一个旅的指挥部。
经验具有主体的狭隘性。 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 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 穷多的,这样,当他,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 事物或问题时,如果仅靠已有的经验去判断就大 错特错。

马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2.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认识必然争取 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 目的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 发。
解释世界 揭示规律
认识的任务
改造世界
指导实践
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 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二者统一基础是实践。前者是前提,后者是 归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决 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 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通过认识和利 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 态。 必要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 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 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王国
人受物支配的 社会状态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 心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思想方 法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关系原理的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 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实 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 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 的在于改造的,相互 制约的,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 的改造世界。 第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 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具体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 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 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 体现。 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 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 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 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 目的服务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 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 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 由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 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 求是”四个大字。 ——邓小平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开普勒
(四)正确认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理性因素 是指人的理性直 观、理性思维能 力,在认识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 2.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意 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意识形式。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动力作用 (2)诱导作用 (3)激发作用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 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 力量。 ——马克思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 说——板块构造说——……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 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被大西洋隔开的大 陆是一个整块,由于大陆会 在水中漂移,所以整块的大 陆就分离开来了。
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
1961年,美国科学家赫斯和 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这 种理论认为,由于洋底岩石不断 生长和地球不断扩张,从而把老 的岩石向两侧推挤,进入巨大的 板块下面,造成这些老岩石的消 亡,而使洋底岩石永远处于年轻 状态。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统一的基础
1.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
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调查实践 2.理性思考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 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
黑洞能吞掉整个宇宙吗?
人类认识宇宙水平与 人实践的水平相一致
超新星爆炸
太阳系边缘发现的新天体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主张 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是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 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主 义认识路线。
休谟的“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认为,感觉 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 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 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 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 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 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 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 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休谟
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世界
一、影响主体能力的基本因素
主体的基本属性:物质性、社会性、意识性
1.物质生理性因素
2.社会性因素
3.意识性或精神性因素
二、主体精神世界的形成、发展及其结构
1.主体有一个精神世界
2.主体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3.主体精神世界的结构
三、主体精神世界在认识中的作用
1.主体的知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
(三) 真理的检验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惟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 正确反映,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相一致、 相符合。这就要求检验的标准必须能够把主客 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以确定两者是否具 有一致性。
2、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 飞跃的条件 (教材P70)
第二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三) 认识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一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在实践和认识的这种 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中,人的 认识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 识的辨证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基本立场 出发,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任何认识从 实质上说都是反映,客体、对象是反映得 以形成的必要前提,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 观对象,认识是主体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
(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根本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神学唯心主义真理观
把上帝、最高的神看成真理的 化身和标准,主张真理是神的启示。
(2)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夸大真理的主观形式,宣扬
真理是人的主观创造。
观点: “多数人公认的经验”就是真理。 错误:把多数人的经验当作真理的本质规
定,用多数人的主观意志否认了真理的客 观性。
另一方面,理性思维的过程 中有感性形象的介入。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教材P69)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 材料。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 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 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 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于认识论的 必然的理论结论。反映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基本 观点: 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是唯 物主义反映论区别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之点 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这是 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于不可知论的根本之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 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以 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采用语言文字等可感物质外壳。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
评:把感觉比作蜡块,把事物本质的形式比作金属 的图纹,图纹作用于蜡块,会产生印记,外界事物 的形式作用于人的灵魂,人才会产生知识。蜡块说 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洛克的“白板说”
约翰· 洛克(1632—1704)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 洛克反对当时盛行于欧洲哲学界的天赋观念论。 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他说:“人的 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 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 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 有印象.”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 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
第谷、开普勒和行星三定律
这一事实说明,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固然不能凭空产生 科学的理论,但是单纯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也不能自然 而然地形成科学理论。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提出,就是 对于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

第二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案例:这是关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明代中期,在 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 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 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 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 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王阳明 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 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 没有一点效果。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 抬了下去。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 无所获。 • 讨论:认识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呢?或者说,客观世界 是通过什么渠道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的呢?
B
c
a2+b2=c2
a
C
b
A
2、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在广度、深度等方 面的有限性。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 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 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几何名称 几何性质 可作平行线 内角之和 欧氏几何 平面几何 1条 =180度
硬!
感觉是客观事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 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 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班· 达依尔 :陛下, 我只要 ……
舍罕国王 :当然可 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些花是红的 感觉
批判
经验论: 洛克 霍布斯等 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等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回到实践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 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理性认识
含义 :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 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果
主义
反映 论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 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为什么
1)它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2)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消极直观的对象; 3)把主客体的关系仅看成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 1)脱离实践 2)不懂辩证法
(2)根本缺陷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含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局限: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12 (1202-1200021B-012) > 学习指导书>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本章知识点(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不仅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确立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懂得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造世界(三)主要内容简述: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本节的逻辑线索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正确分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揭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活动过程是在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存在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客体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认识 客体
认识中介
物质工具
认识中介
观念工具
认识中介
语言工具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柴门霍夫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 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 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 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 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 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 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庄子
康德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 展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 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来说,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 统一。
摹写
选择
主体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 区别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 映者,就不 能有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 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 先于感觉经验、先于 实践的东西,是先天 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要求
• 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 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 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 • • • •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
培根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 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能 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 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 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在写作过程中认识上的模糊点、未知领域全都暴露 出来,迫使你不得不放下笔再去学习、思考,直到真正理 解了才能继续写下去。通过写作可以加深认识,把领会、 理解、形成整体概念这个学习过程的一个循环走完。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 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 式,对综合素质的改善产生影响,使他得到许多意想不到 的收获。首先是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方法无疑会大 大增强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整体框架的建立和形成,既是 一项复杂的高难度的智力劳动,也是一种乐趣。其次,捕 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会明显增强。如果把学习视为概 念框架建立和形成的过程,那么对信息的选择、处理就有 了明确的目的性,使其成为一个收敛的过程。这种带有较 强的自觉意识的行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于信息的搜集 、处理能力也是一种专门的训练。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引起的一种最简 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
表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从系统论来看整体概念是一个系统,系统的 边界是事物的外延,系统内部的结构、各子系统 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其内涵。从控制论来看 整体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稳态建立的过程。认识上 的稳态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标志着对认 识对象的把握,所以整体概念的形成是认识上的 飞跃。反过来说,不重视概念的人花费了同样的 时间却依然游荡在杂乱的信息场中,他们对某些 信息的反映和理解可能并不差,但在他们的头脑 中只储存了一些闪光的点,而无法从整体上去把 握、认识。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志一生遵循 和倡导的工作作风。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 众所掌握。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 策等中介。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 调查研究是做 好工作的最根 本的方法。
• 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 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 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哥白尼
第谷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 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 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 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哲学案例分析
关于学习和学习方法
学习,从哲学意义上讲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俗地讲,学 习即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 说到学习,人们 往往把它与学校的教育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离 开学校后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其实学校的教育 只是一种特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它的功能主要 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训练。
可以说,一个人只有在工作、生活中能有 效地发挥他在学校获取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 ,在广度和深度扩展它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地 予以更新、优化,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他身上才 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可见,离开学校后的学习 对人的一生更为主要也更为重要。 从方法论来讲学习即是把离散的信息系统 化,形成框架概念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是 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学习方法就 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个过程。我认为形 成整体概念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或目标。
F=GM1M2
2 /R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形 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