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说课稿(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课件(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课件(新版)语文版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 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应。
• 思考
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 品,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 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内心情感,引起 共鸣。这正好体现了艺术作品具有“真理的普 遍性”。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 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 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 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 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势会不断产生新的 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 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总结
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呢?
明确
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 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
比喻
一个硬币的两面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
问题1
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 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的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 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 已经存在的情感。
•理解: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 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的“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 遍,跨过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4.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 材——咏月,虽然有类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 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 的普遍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上课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上课课件语文版
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 以穿越时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内 心情感,引起共鸣。这正好体现了艺术作 品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Hale Waihona Puke 是否可以说艺术就是科学呢?
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 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 根于整个人类。
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 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植根的范围要大于艺术 家所追求的。
你觉得该如何理解关于月亮的这一争论?
是艺术违背了科学, 还是科学摧毁了艺术?
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与 艺术相通的例子?
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 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 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 理学的学问。)
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学院, 1950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 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 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 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 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 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04 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与艺术》的演讲。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语文版 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新课导入
艺术告诉我们: 月亮是这样的
科学告诉我们: 月亮是这样的
是艺术违背了科学, 还是科学摧毁了艺术?
作者简介
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上海。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想想:
在作者眼中,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似点? 并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备课资料(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备课资料(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备课资料(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章台①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交殊以后。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宫名,战国时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楚角:楚地音调的角声,形容角声悲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韦庄寄给在越中的家属写的。

忧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线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慢慢沉下章台。

芳草慢慢枯萎,已到生命尽头。

亲人故旧,从以后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诗中通过秋夜中忧怨的琴声、悲伤的楚角以及眼中的凄草、清冷的残月,渲染出刻骨的思乡念故乡之情,最后两句将此情推向极致。

Ⅱ.课前预备一、生字识记阐(chǎn):讲明白。

婵(chán):1.姿势美好,如:蝉娟。

2.指月亮,本文取此义。

奠(diàn):1.奠定;建立。

2.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辐(fú):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直棍儿。

二、词语识记意识:人的头脑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受、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不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定关系。

三、预习成效反馈1.本文论述的是什么咨询题?2.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4.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咨询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讲明什么?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人有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情感越宝贵,反响越普遍,跨过时空、社会的范畴就越,艺术就越。

3.尽管自然现象不依靠于科学家而存在,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不属于人类聪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制造是一样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

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首先是要加强平时的监管。

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

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

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比如,去年的香蕉风波出现后,某某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

⑥此外,还要追查谣言源头。

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必须追究源头,依法惩治,这是减少谣言流传的最好方法。

连续几起谣言传播的事件并未受到追究,这显然不利于从源头上堵住或减少谣言。

⑦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否则即使应对及时、手段齐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策略和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及时主动地加以处置,而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

鉴赏要点本文观点鲜明,例证确凿,语言简明易懂,是一篇佳作。

问题探究1.请在选文中用横线画出全文的论点。

2.选文的第②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

2019整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课文全解语文版.docx

2019整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课文全解语文版.docx

12. 科学与艺术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皆(ji ē)婵娟(chán)结晶(j īng)奠定(di àn)2、形近字┏遍(bi àn)普遍┏跨(kuà)跨越┏狭(xi á)狭窄┃┣蝙(bi ān)蝙蝠┣挎(kuà)挎包┗偏(pi ān)偏僻┗胯(kuà)胯下┗峡(xi á)峡谷3、多音字┏(mì)神秘┏(bǎ)把持┏(di ào)调动秘┫把┫调┫┗(bà)花把儿┗(ti áo)调笑┗(bì)秘鲁4、词语解释【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婵娟】指月亮。

【咏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

读的颂是形成【抽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

(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

(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李政道物理学诺贝尔奖(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把酒问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 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 、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 、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 、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 、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教学说明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教学说明素材 语文版

教学说明课文说明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

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异、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

作者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此二点,真是独具慧眼,学力超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KG(3x]二部分具体论证论点。

2至6段是一个层次,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2段的第1句话就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说“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这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接着2至4段中举了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第5段又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第6段是这个层次的结语,重申强调了艺术“真理的普遍性”。

这里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7至10段是另一个层次,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其中7、8段讲科学的“创造力”,9、10段讲科学的“普遍性”。

7段揭示了科学家“创造”科学的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并指出“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科学与艺术》精品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科学与艺术》精品教案 语文版

《科学与艺术》教学目标:1、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点。

本文逻辑性很强。

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清晰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近世出土的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新星的观测记录。

新星是一种爆发变星。

它本来很暗,通常不易看见,爆发后的亮度却可在几天到一个月的短暂期间内突然增强几万倍,使人误以为是一颗“新星”,故得此误称并沿用至今。

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纪的某一天刻写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发。

在这片甲骨文中,说到“新大星”时,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着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

这个古老生动、艺术形象的象形文字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创新性,显示了科学发现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散文》2001年第5期。

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

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4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4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异、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

作者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在大量的事例中找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很好的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真是独具慧眼,学力超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政道,积累“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等词语。

2.能读懂文章,概括出课文大意,理清思路。

3.能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性,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1.能读懂文章,概括出课文大意,理清思路。

2.能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性,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能理解作者关于科学与艺术有相同之处的观点。

【教学环节】1.展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会议”的主题画,其中最早两届学术会议的主题画就是由李政道教授亲自设计并创作的,引出话题: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介绍作者李政道及本文写作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并且积累“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等词语。

4.逐段概括段意,了解大意,理清思路。

5.能概述作者对于科学与艺术二者共性的观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举例论证及作用。

2.能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举例论证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环节】1.由中国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小说入手,强化科学与艺术二者有相同之处的观点。

2.学生分组探究:作者论证的方法与作用。

3.学生交流本文主要运用的举例论证及作用。

其间学生可具体解说事例,以丰富学生知识。

教师亦可播放课文相关内容的幻灯片,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与理解。

4.学生质疑、解惑。

预测:学生对一些富含哲理的语句、术语理解不到位。

解惑的重点应放在哲理性语句上。

5.针对论点或者有哲理的语句,学生结合实例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学案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学案 (新版)语文版

科学与艺术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章台①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宫名,战国时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楚角:楚地音调的角声,形容角声悲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韦庄寄给在越中的家属写的。

忧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线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

亲人故旧,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诗中通过秋夜中忧怨的琴声、悲哀的楚角以及眼中的凄草、清冷的残月,渲染出刻骨的思乡念故乡之情,最后两句将此情推向极致。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阐(chǎn):讲明白。

婵(chán):1.姿态美好,如:蝉娟。

2.指月亮,本文取此义。

奠(diàn):1.奠定;建立。

2.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辐(fú):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直棍儿。

二、词语识记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三、预习效果反馈1.本文论述的是什么问题?2.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4.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人有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就越,艺术就越。

3.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不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12科学与艺术》word教案 (2)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12科学与艺术》word教案 (2)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二教时安排 2课时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

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互动1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

(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2.实践探索6.板书设计科学与艺术李政道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科学与艺术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语文版

《科学与艺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提出论点后分层展开阐述和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文平实、准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艺术观。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提出论点后分层展开阐述和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写法,口味本文平实、准确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领域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

可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这两点,真是独具慧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为《科学与艺术》作的序,看看他提出了什么观点。

二、作者名片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

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学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

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

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著作有《李政道科学论文选》《物理的挑战》等。

李政道教授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三、检查预习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依据:根据。

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升华: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3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科学与艺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复杂深奥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科学术语尤其让学生感到陌生。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将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习本文议论中夹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培养严谨的学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艺术(美术、音乐、雕塑……)。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

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大家曾想过艺术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吗?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多媒体展示)
1.李政道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扫除生字生词。

2.粗读课文,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3.再读课文,谈谈科学与艺术有哪些异同。

4.你如何理解“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文中的含义?
5.梳理文章的结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莎士比亚一例的理解。

3.体味文章语言,谈谈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四、课外延伸
小结“序”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小组讨论),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说课稿(语文版初三下)
doc初中语文
一、讲教材:
〔一〕讲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时期目标规定:7~9年级的学生,应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应表达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科学与艺术»一文在教材中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序和跋,这类文章可关心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本文是美籍华人,闻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的序。

作者站在理论的高峰上,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制造力,追求的目标差不多上真理的普遍性。

他告诉人们,不管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依旧追被从事科学或艺术的人,都要具备制造精神和提高制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如此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大有进展。

本文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所学议论文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还能使学生受到有益启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二〕讲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深刻,概念较抽象。

作者的观点与学生的认知体会专门难处于一个能够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得文章对学生来讲,相对比较空泛,学生也许只能明白得到文中所举事例如何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据此,本课中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1、作者的论证思路。

2、严谨的论证语言。

难点:关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明白得。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讲目标:
«新课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讲明:课程目标依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9年级时期目标阅读部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明白得文章要紧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有益启发。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觉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依照文章中的论点,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和清晰的论证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论证过程分析,画出文章结构图。

感受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事物不是孤立的,明白得科学、艺术、制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讲教法: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新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依照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依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教材观点与常规思想之间的差异,向学生提出咨询题,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课堂创设积极、烈火的学习情
境,为课堂结尾部分引导学生打破旧有观念,建立或提升自己的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做下良好铺垫。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标»差不多理念显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明白得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摸索〞。

据此,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体会,对文章内容进行自主阅读、明白得;然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并修正自己的知识见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之完善。

3.默读把握,朗读感悟:
«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必须依照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默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明白得的要紧方法,本文是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抽象,读一遍确信明白得上有偏差,默读能够加快阅读速度,同时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可依照自己的具体情形对文章局部进行重点关照,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把握文章内容。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另一重要方法。

作者严谨的论证语言仅靠一遍默读,明白得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眼、口、耳三种感官来加强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和明白得。

四.讲教学程序: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介绍作者——朗读课文、提炼论点——合作探究、理清思路——分析语言、拓展延伸——终止寄语
1、激趣导入、介绍作者
由于学生所处环境比较单一,接触面比较窄,专门少有学生会摸索科学与艺术的咨询题。

因此能够举周围常识性事例激起阅读爱好和好奇心,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展现图片〕
2、朗读课文、提炼论点
因为文中概念比较抽象,故设置两个环节:先默读找出关键句,后朗读提炼论点。

设置咨询题如下:1、本文论述了什么咨询题。

2、科学与艺术有那些相同点。

从而总结出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制造力,追求的目标差不多上真理的普遍性。

3、合作探究、理清思路
从文章中所列举的李白、苏轼的事例入手来分析探究文章的结构。

从最简单出一小点入手,分析出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尽管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这确实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从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其它结构部分。

4、分析语言、拓展延伸
通过具体语言的分析来进一步明白得课文的中心论点。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一些概括抽象的话,通过明白得,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事物。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发觉科学中的艺术美。

通过诗词引导学生发觉艺术中的科学美。

〔图片展现〕
科学与艺术,科学既有严谨缜密的逻辑美,更具有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诗意美;艺术,如诗歌,既有夸张浪漫的情致和诗意联想,又可有渗透科学原理包括自然的、人一辈子的科学美。

两者既独立互补又互通,和谐统一。

我们学生应该在科学的研究上具有诗意的想象力,在艺术的创作上具备理性的思辨力。

5、终止寄语
19世纪中叶的文学大师福楼拜预言:〝科学与艺术在山麓下分手,必将在山顶重逢。

〞让我们热爱科学与艺术吧!它给我们带来无限魅力与遐想。

给思维带来无限灵感与制造。

给设计带来无限生气与活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

讲板书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他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是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

我的板书设计就严格的遵循了这一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