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方法论,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
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招聘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开展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推动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创新。
企业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还可以加强行业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共同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需要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企业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比赛、设立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另一重要途径。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还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
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企业还可以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
管理创新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设计(一)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设计(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设计背景介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已经逐渐迈向了中国创造。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将是教师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讨论、分组合作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经验的分享教师应该积极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创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通过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实践案例的分析结合相关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创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案例中创新思维的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在未来创新的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不仅如此,此类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一种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设计方式。
面向未来的思考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将创造性思维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将面临多样化的挑战,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应该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未来思考能力。
结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探索和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国创造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文档资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如何看待中国加工类企业的产业链定位由于国际分工的存在,每个国家看起来都在完成自己拥有最充足资源、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中国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被外商觊觎,承担着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其制造能力已得到世界认可,很多国外购买的商品上面也会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产业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相反的,这使得中国很多企业沦为“代工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就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困境所在:辛辛苦苦赚取的加工费,远远不及外国企业获取的品牌费。
而且,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品牌发展,中国企业只会一味的吸引外商投资、追求海外订单,不惜大幅度的压榨劳动力去降低加工费,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签订合同,以此追加订单来弥补其扩大生产带来的维护成本。
简言之,中国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完成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激烈的竞争使其被迫降低报价去吸引客户,获得微薄的加工手续费,无力开发自主品牌和技术革新,将资金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国外的企业,手中握有品牌技术,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便可以依靠中国加工为其带来巨额的利润。
因此说,没有自主品牌,中国的企业就是世界的打工仔,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赚的却是最少的钱。
没有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仍然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
二、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对中国企业有何启发郎咸平在《郎咸平论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一文中谈到,“中国制造虽已行销全球,但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利润最为薄弱的一环,而外商因掌握核心技术便可以主宰中国代工厂的命运。
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而自己却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使中国企业清楚的意识到制造业的现状与危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设计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设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然而,中国的经济正在由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型,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生产商品,还要创造价值。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一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教学设计思路: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这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案例、故事和实践项目来实现。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手机应用程序,或者组织一场社区环保活动。
这些实践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思想在教育中也同样适用。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合作完成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促进他们的沟通和互动。
3. 强调应用引导。
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创造的基础。
我们可以设计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鼓励学生将课堂内容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这也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关键是不断思考和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注重思维导图、课外阅读、实验操作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5. 强调社会责任感。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学生需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社会问题、行业发展等方面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和创造的价值,并推动他们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总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开放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担当的中国新一代。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
(三)增强中国利益
如果我们能够自主研发,由中国制造 转而升级到中国创造,那么将会有更多的 利益留给拥有着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的企 业。
(四增强中国国防
有中国创造的企业则大不一样,它们 会坚守自己的岗位,驻扎在本地,以此来 抗击外国侵略者,还有一些远在国外的中 国创造企业,也会出钱、出力,甚至会选 择回迁到故土,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 一份力量。
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四、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
(二)理念和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要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这个过程中勇于突破原来的一 些旧模式,在此基础上变革一些新的模式。创新不应该只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理念,我们 要试着让这种理念成为企业中的一种核心能力,或者说是核心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立足客户需求,满足市场需要 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以消费者作为市场需求的出发点,这是“中国制造”转变升级 为“中国创造”成功的重要基础。 (四)实施教育突破,解决人才瓶颈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更注重质量,应该让教育成为“精英化”教育,而且在教育中应该 注重实用性。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 背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而且试着打破专业与产业之间的隔阂,将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个产学研能够相互结合、互相帮助的优良平台。
近些年来,我们才真正明白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 地说,我们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雇佣工人,做的也只是最底层的 工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二、中国创造是强国之本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 关键期。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摘要: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转型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期的中国市场角度入手。
客观的分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现状,以及本身存在的客观问题。
希望本文所讨论的观点和看法,能对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参考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外贸出口量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现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分布世界各地。
其中“中国创造”的商品却是凤毛麟角,所占的市场比重很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相差千里。
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技术,四流的企业卖产品,五流的企业卖苦力。
中国企业应该走“制造”向“创造”的发展之路。
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必然是一条漫长而艰辛之路。
二、“中国制造”的含义“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
“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
“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
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
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
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三、“中国制造”的困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单纯的人员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再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长期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正在改革大潮的推进下不断向“中国创造”阔步迈进,虚拟现实、自动驾驶,3D打印、只能家具、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等,一批批先进设备不断涌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元素”,展现“中国智慧”。
然而,中国制造要想实现真正的大发展,还是面对许多的问题。
产品数量多、质量差、创新少等;这一些列问题也正在困扰着我们;中国制造给世界的印象也是世界生产的“大工厂”。
如何借助世界经济复苏前进的有力风帆,赶上国内发展变革的时代大潮,改变中国制造的现状,大踏步的迈向世界舞台,实现中国创造,打造中国新名片迫在眉睫。
中国创造需要“落地生根”的底气。
创造无止境,支持不可少。
“中国创造”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扎根基层沃土,靠实干苦干赢取的。
要大力营造人人支持创造的浓厚氛围,破解人才、资金、技术等瓶颈制约,把人才、资金吸引到创造一线,激发活力,挖掘潜能,凝聚动能。
基层扎下根,创造有生机,伴随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的激发社会活力,千万企业要把握先机、茁壮成长,成为最具创造活力、展示中国创造实力的“新名片”。
只有让中国创造“落地生根”,扎根基层,“中国创造”才能长得更高,发展的更稳。
才能有自信,有底气。
中国创造需要“大国工匠”精神。
伴随着大国复兴的进程,中国正开启着工匠民族的新时代。
未来制造业,终将属于那些思路清晰、立意深刻,真正能影响人、影响时代的匠心制造。
可敬的是,中国的民族工业者,正在辨明大势、相机而选,顺世情以致远,正在增强定力、务实进取,合民意而出彩。
中国创造需要“换道超越”的思维。
竞争如同爬杆,领先者始终在杆上面,作为追赶者处在下风,杆只有一根,想要超越,唯有换一根杆,努力攀爬,奋勇直追,才有突破可能。
中国制造业亦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先进工艺等方面差距明显,要想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突破,往往面临着能力不足、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之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之道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刘河军李鹏程)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还处在中低端的位置。
去年以来,中央在许多大会上就提出了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要求,在今年的"两会"中,民族品牌的发展、自主技术的开发以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等问题,成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品牌与技术事关宏观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视察海尔的时候曾经说过: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的指标,是他拥有多少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
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的外国投资商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却拿走了70%的利润,中国的资本只能拿到30%的利润。
对于OEM生产,有专家估计,外商甚至拿走了92%的利润。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产业利润的大量不合理流失,正成为影响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社会科学院剧锦文教授分析指出,首先,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只有不断增强提供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才可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中国制造是依靠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优势来获取收益的一种模式,转变成"中国创造"将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本,这将为我国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家竞争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必须体现在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上,而品牌和技术恰恰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两大关键,当然,技术创造力也是品牌的构成因素之一。
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都有许多独有的发明和创造,但是这并没有给企业、整个国家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人大代表、湖南九芝堂董事长余克健认为,光有技术、独立的知识产权并不能给国家带来竞争力,这还需要去进行品牌的塑造。
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到“中国创造Create in China”——中国对外贸易与技术发展之路
中 国是 一个 人 口和 资源大 国,在数 年之前 ,数 量庞 大 的
1 3 亿人 口总量 和并 不发达 的产业技术使得 0 年 中 国出 口商 品结构
l 9 8 o 1 9 9 0 2 0 0 o 2 o 1 0
题 。对外 贸易的发展需要也促进着 技术 革新 ,因此 ,其所 引发
出E l 商品总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 亿美元) ( %) : 亿美元) ( %) : ) ( %) 亿美元 ) ( %) 1 8 1 . 2 l 0 n 0 6 2 n 9 1 0 o . 0 啦. 1 l 0 0 D 1 5 7 7 7 . 5 l O O 9 1 . 1 5 0 3 1 5 8 . 9 2 5 . 6 2 5 4 . 6 l n 2 8 1 7 . 2 5 - 2 9 n 1 4 9 4 6 1 . 8 7 4 4 2 2 3 7 - 5 8 9 . 8 1 4 9 6 2 - 2 5 2
的流 动可 以促使 技术 创新 ,形 成 “ 规模 经 济”而 降低 各 国的
成工业制成 品一 低价 出口到别 国 ,简单 引进 模仿为主 。而 随着 科 研成本 ;对外 贸 易 的发 展促进 着技 术 的进步 ,而技 术 的进 O 世纪5 0 年 对外 贸易的逐渐成熟 ,中国的技术 引进 也逐渐从模仿变成 了引 步则会 引发产业结构的升级 和经济 的增 长。无 论是2
从“ 中国制
e i n C h i n a ’ ’ 到“ 中眺
c r e a t e n i C h i n a ’ ’
中国对 外贸易与技术发展之路
■曹梦楠
摘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成为全球商业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仅仅满足于制造产品的国家地位已经不够了。
如今,中国正迈向一个新的时代,即中国创造。
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追求更高级别的创新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如何发展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确保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引领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缺乏创新等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创造力驱动型经济。
中国创造意味着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创新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也大幅增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仅是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转变,也是在价值观和品质意识上的转变。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低价商品转向更加关注品质和创新的产品。
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功能和使用体验。
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他们的产品策略,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以满足更加挑剔的消费者需求。
中国制造业转向创造力驱动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目的是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规划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在这个战略框架下,中国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企业将不仅仅参与全球竞争,而是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也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中国政府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支撑中国创造的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径
到研发领域逐步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 “ 重要 的是在战略和执行之 间建立无 最
缝 的 连接 ” a Ku r 一 步 阐 释 了 ,S j ma 进
国 内机械与零部件 行业在经济 危 机期间有了很大的增长, 行业收入也有 了很大的提升 。 这是 因为在中国刺激经 济 的计划当中, 有很大的投资投 向了基 础设施 , 所以公路 、 铁路这些建设的项 目使得机械公司获得了很多的机会。
行 业和高科技行业得 以有效交融在一
要能够渗透到当地市场当中, 无论是北 美还是欧洲, 需要在当地建设非常强大 的经销商网络和服务 网络 。 另外 ,特别是对 于 电子制造业 来
说 , 品 生命 周 期 非 常 短 ,因此 推 出新 产
产品的速度必须要快。 为了能够实现在
非 常短 的 时 间当 中支持 新产 品的快 速 引
这种 新型模式必须 具有高度 的灵
敏度和灵活性 。 今天的I 基础架构要能 T 够灵活多变地支持网络状的业务流程协 作。随着业务流程的转变 , 随着关键绩 效指标要求不 同, 企业要 能够快速针对
他的观点。 在执行 当中, 企业往往 以职 能或者 应用为界限 , 分成了很多互不相
连 的孤 岛 , 使 得 企 业对 公 司运 营 透 明 这
消费者 的投资还 是企 业 的技 术投资 ,都 有 所缩减 ;外包活动 日 益增 多 ,合规带 来的 压 力越 来越大 ,在 全 球新市 场和新技术 仍 在不断涌现。 在 汽车行业 , 整体上投资也都在下 降。 新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得 以创 建, 本地品牌具备强势地位 , 本地汽车 厂商在市场当中会越来越活跃 。同时 , 出现了新的推进 系统 、新的动力 系技 术 ,比如基于 电池的动力系 , 这使汽车
杨继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新方法论
杨继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新方法论杨继刚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曾经,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大国崛起》的历史纪录片,全景展现了近代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大国的崛起历程。
人们发现,大国崛起的背后,除了客观层面的历史潮流与时代趋势,还有各国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其中,自工业革命以降,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
某种程度而言,“制造强则国家强”正在成为大国竞争力的普遍共识——是否具有完备的专业制造体系、是否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实力、是否建立了可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产业链,才是大国崛起的“通关密码”。
“中国制造”进化史—"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产业变迁近几十年,有一大批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中国品牌崛起于世界:华为、海尔、格力、美的、TCL、联想、青啤、大疆、上汽、正威、万向、吉利、潍柴、波司登、魏桥、威高、京东方、海康威视、恒瑞、歌尔、比亚迪、福耀等企业,他们在全球各个产业细分市场攻城拔寨,代表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也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的先行者。
互联网上经常有类似主题的视频——某国进行街头采访,主要问题是:你的生活,是否能离开中国制造。
结果出奇地一致: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句印在商标背后的Made in China,正在成为世界名片。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且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体量大,一定实力强吗?2017年1月,太原钢铁宣布已经批量制造出拥有圆珠笔头的“笔尖钢”,未来国产圆珠笔尖有望彻底替代进口,这也让国人一颤:原来,中国制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中兴事件也让国人突然间意识到:缺芯的制造业,远不如体量那般雄壮;中国高铁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但小小的螺栓却依然需要进口,我们的中国制造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当然知道,在全球化时代,分工很重要,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本国制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一直以来以大规模生产、低成本优势和快速交付著称。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中国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由简单的“中国制造”向智能化、创新化的“中国创造”转变,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制造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工业制造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创新方式、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战略。
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出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的“大而全”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变。
在这一转型中,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倡导创新精神、搭建创新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2 定义梳理在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之前,首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梳理。
传统上,中国制造指的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产能。
而中国创造则是指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强调的是中国在创新和创意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从定义上来看,中国制造强调的是生产和制造能力,注重的是规模经济、成本效益和产品质量。
而中国创造则着重于创新和创意,注重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而中国创造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动力。
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不仅意味着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意味着提升中国在创新和创意领域的竞争力和实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创新,加速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营销等多个环节落地创新,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受到认可。
本文将会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一、创新思维: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的企业常常被认为是“跟随者”。
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如何实现由“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呢?第一个要做的是转变创新思维。
企业需要摆脱惯性思维,敢于打破原有格局,不断挑战自己。
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吸纳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以及商业管理精英等方式,引进创新思维。
这样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
二、开放创新:共享合作,互惠共赢三、产品设计: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们需要时刻将目光放在客户身上。
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体验,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创新。
而且,为了让客户满意,还必须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进行“绿色设计”和“安全设计”。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市场认可企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智能制造:智能化与物联网智能制造是创新制造的重要“进攻点”。
通过电子信息、数字技术和智能化产品加工设备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同时,物联网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通过监控与控制相关数据,对生产线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高效生产,让手工劳动最大化的转化为自动化生产,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五、品牌建设:国际化思维品牌建设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之一。
现代的国际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品牌优先”的商品经营模式,因此,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必须具备国际化思维以及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文化等条件。
此外,还应该加强广告宣传和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努力,让品牌得以稳步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在中国走向创新型经济的道路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论。
申论范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古语有云:“内外兼修,方得风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内外兼修。
当前我国的中国制造水平不高、产品低端、质量较差。
无论是德国车冲击国产车市场,还是日本小商品引发国人抢购,亦或是瑞士表抢占了国内市场,都使得当前中国制造步履维艰。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内外兼修;要实现“中国智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必须内外合力。
发展制造业要注重品牌建设。
目前制造业发展困境莫过于企业品牌建设问题。
当下企业品牌建设问题颇多。
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重点培育地方企业让地方品牌缺乏竞争力,这让品牌建设困难重重;品牌形象较低、存在质低价廉现象、国外品牌打压严重、国内同行竞价血拼、产品竞争非常残酷,这让品牌建设陷入困境;企业品牌意识低下、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存在同质化竞争、盲目抄袭模仿严重、缺乏品牌运作人才、品牌管理过于简单,这更让品牌建设无从谈起。
因此必须注重品牌建设。
应该从打造优势品牌、淘汰落后产品、突出产品特色开始。
发展制造业要强化企业精神。
具体来说,强化企业精神需要“精字当头、专字为本、聚字为要”.首先,“精”字当头即重视产品质量、追求工艺极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励技术提升、增加设备投入、注重自主研发、提高客户满意率;其次,“专”字为本即术业有专攻;再次,“聚”字为要即成立研发中心、引进高校人才。
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精神努力为之。
发展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不止一次地说过:“当下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乱象简单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因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产品工艺、不求产品品质、无视产品口碑、忽略用户需求、割裂市场反馈……也正是因为这些难题让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转型、摘掉“中国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须从“工匠精神”开始。
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制造必须扎扎实实干、步步为营干、循序渐进干。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
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在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柱产业。
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中国制造是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制造业,即以代工、加工和生产
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国家。
而中国创造则是指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致力于创新能力的提升,通
过自主创新来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方法论。
下面将主要讨
论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创新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创造”的核心。
目前,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加
企业的研发经费,并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要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人才创新是实现“中国创造”的基础。
目前,中国在高端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
缺口和流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待遇,打造良好的科研和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科
技人才到中国来工作和创新。
芯片产业如何推动从中 国制造到中 国创造
芯片产业如何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芯片产业如何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芯片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智能手机、电脑到汽车、家电,几乎所有的现代电子设备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持。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芯片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高端芯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但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转变,这一转变对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竞争力以及国家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理解芯片产业如何推动这一转变,首先需要认识到芯片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芯片产业是一个高度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其研发和制造涉及到众多复杂的技术环节,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测试等。
同时,芯片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这就要求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保持在技术前沿的竞争力。
在过去,中国制造在芯片产业中主要集中在低端芯片的生产和封装测试环节,附加值较低。
而在高端芯片领域,我国高度依赖进口,这不仅导致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国家的信息安全。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芯片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芯片研发和制造的资金投入,并设立了多个国家级的芯片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园区,以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芯片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驱动力。
一方面,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芯片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些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已经能够设计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产品,并且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人才培养是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芯片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包括芯片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
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尹中卿/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
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
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
从
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
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
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
一些地方将传统产
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
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
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
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
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
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
国创造。
“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
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
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
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在经济
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把优化
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
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
柱产业。
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
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
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
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适
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更加重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以内涵发展为主,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
在于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
理水平。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聚
焦技术创新、品种质量、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向通过技术创新
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转变,由单纯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领域拓展。
要把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技术改
造提供支撑,把技术改造作为科技创新的途径,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相互促进,切
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关键在于
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
企业销售额的10%以上都用于技术研发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业完成。
与此形成
鲜明对照,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设立研
发机构的企业不到四分之一,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三分之一,许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
研发投入,也没有开展任何研发活动。
长期以来,大多数科研成果来自科研单位,但科研
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运用和转化缓慢。
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
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
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加企业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