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境界说之“真”思想探源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赵玲霞羊亚(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720)摘要: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
王国维在中西兼容的基础上。
将该说发扬光大。
形成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本文尝试通过“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扮演的角色来探讨“境界”的涵义。
关键词:王国维《人闻词话》境界角色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杰出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
在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进行文学研究,这些研究凝结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一书中,莫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而“境界说”又是《人问词话》的理论核心。
1“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先生独创。
就我国传统诗学而言,从《诗经》算起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只不过是“境”和“界”互用。
汉代刘向、班固始用。
境界”一词,但都指的是疆土、界线。
“境’’“界”二字合成一词始白宋人,开始也只是与禅宗有关。
到了唐代运用到诗学评论。
明、清时渐多。
王国维自己也在词话第九则中承认: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可凑拍。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
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
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尽管“境界”一词在中国古文学中早就出现。
但都没有把“境界”作为诗歌艺术的审美鉴赏标准.而仅仅是涉及到境界诗论体系的某一方面。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用了很多篇幅专门阐述境界理论。
不仅论述了境界在诗词创作中的地位、作用及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对境界的内涵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何谓“境界”?在其作为诗词评论体系的统一认识下,对其内涵的研究各位学者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要想对“境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首先要熟悉“境界”在《人间词话》扮演的角色。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
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
《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比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更能探究到词的本质。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确比兴趣说和神韵说高明。
但同时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境界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诗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兴趣说、神韵说有着内在联系。
那么王国维的境界说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王国维认为其高出严羽、王士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严羽的兴趣说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以议论为诗”,忽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征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
严羽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要以“吟咏情性”为根本,这样诗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感染。
严羽所说的“别趣”就是兴趣,是指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主体要以这样的旨趣为出发点,而不以一定的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为了针砭清初诗坛流弊而提出的。
明代前后七子言必称盛唐汉魏,之后公安派以宗宋矫之,二者余绪延及清代。
无论肤附盛唐还是力追两宋,他们都一味追求诗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情实感。
因此王士祯提出神韵说,强调把“沛然如肺肝流出”的真情看作为文之首,要求诗力求抒发真诚的感受,这是神韵说的一方面特征。
另一方面,在创作上,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这是其神韵说的核心。
所谓的“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古代文论综述
古代文论综述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知识谱系——文献综述摘要:“境界说”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来的,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今之学者,不仅停留在对境界说的界说定义上,而是立足各自专业,从探源、定义、文化阐释、佛学阐释、哲学阐释等各个方面对境界说进行了研究,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
本文旨在理清重点文献关于“境界说”的研究脉络。
关键词:境界说探源内涵哲学阐释佛学阐释探源之一:追溯了王国维“境界说”中“真景物”与“真感情”两个概念的西方思想渊源,指出叔本华的直观说与海甫定的情感心理学分别构成了二者的理论支点,而所谓“观我”的理论则是联接二者的桥梁。
西方的认识论美学是王国维建构“境界说”所依赖的最主要的理论资源。
对王国维来说,“观”的深浅不仅足以判定诗人的高下,也足以决定境界的性质。
在《人间词话》之后二年发表的《清真先生遗事》中,王国维对“境界”作了最后一次集中的阐述: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
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
若夫悲欢。
探源之二:王国维提出文学意境论,在立论中融合了康德的思想。
受中外文化的共同影响.王国维奉行知行并重原则,但在受影响的西学中,叔本华的知与行均有问题,而且知与行两相背离.而康德能做到知行合一,此是王国维告别叔本华,走向康德并视康德为精神导师的理由。
王国维将意境的创造推给天才.天才创造的意境具有“真(所见者)一深(所知者)”的两重性意蕴。
康德美学中的天才,是美学理念的创造主体.它的机能是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转化过来即是王国维意境“真一深”的两重性意蕴。
王国维关于境界的思考
第三进向的真实:王国维关于境界的思考(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一、最终之原因,则由于国民之无希望、无蕴藉自王国维“境界”说问世,20世纪学人如获至宝,专著论文层出不穷,然而,盲人摸象者众,登堂入室者寡。
其中,最令人聚讼纷纭的,就是境界之为境界的内涵。
但是,为要考察境界之为境界的内涵,首先却需要考察王国维为什么要提倡“境界”。
在我看来,提倡“境界”,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逻辑必然。
我们已经知道,“天才”就是灵魂痛苦者;“天才”的灵魂痛苦只能在“游戏”中得以解脱;“天才”的灵魂痛苦更适宜于在“古雅”的古色古香中陶醉,那么,“天才”的灵魂痛苦的象征又应该是什么?显然,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以及由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而导致的灵魂痛苦,必须也只能在审美中得以提升。
因此,“天才”的灵魂痛苦的象征也只能在审美中寻觅。
在此意义上,我们才会深刻地理解王国维的良苦用心。
《红楼梦评论》所考察的是“天才”的灵魂痛苦在客观叙事中的象征,这就是所谓“悲剧之悲剧”;而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要进而考察的是“天才”的灵魂痛苦在主观抒情中的象征,这个象征,就是“境界”。
可以说,没有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以及由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而导致的灵魂痛苦就没有境界的问世,而没有境界的问世,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以及由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而导致的灵魂痛苦也就无缘得以提升。
具体来说,王国维的提倡“境界”,存在着一个从生命话语—精神话语—审美话语的心路历程。
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以及由于人与意义的维度的凸现而导致的灵魂痛苦,使得王国维洞穿了全部的历史。
他与宝玉同属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上剩下的那块顽石,也共同源自《山海经》中的苍茫大地。
生命状态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使得犹如曹雪芹的颠覆了全部的历史,他也毅然承担了这一“天降大任”。
结果,历史的风尘,再也无法淹没灵魂的恪守。
历史被还原为在大荒无稽后看到的惟余风情,于是,在过去,是生命服膺于历史,生命话语服膺于历史话语,而现在,是历史服膺于生命,历史话语服膺于生命话语。
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作者:唐海梅, Tang Hai-mei作者单位:海南省财税学校,基础教研组,海南,海口,570203刊名: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2009,10(2)被引用次数:0次1.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 19872.王国维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 19863.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 19864.徐调孚校注入间词话 19555.陈同悲情学人王国维 19981.期刊论文赵盛德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读吾师林焕平教授的宏文《王国维文艺思想初探>的体会-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他的"境界说"将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境界说与西方美学融铸一体,构建了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境界理论,堪称世界之最.2.期刊论文罗钢.Luo Gang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三-文艺研究2006,""(3)王国维在建构其"境界说"时,曾利用多种西方思想资源,而过去学术界关注的主要是"境界说"与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学美学传统的联系,忽略了其他西方思想来源.本文通过对王国维与席勒游戏说、谷鲁斯的"佯信说"与"内模仿说"的思想关系的分析,指出西方近代心理美学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思想源泉,并对"境界说"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看法.3.期刊论文汤秀明.TANG Xiuming从王国维评李煜词看其境界说之"真"-安康学院学报2008,20(3)"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中心,而"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真"."真"是王国雏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出发点,是衡量作品的基本标准.他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品评词作阐述了"境界"之"真"的具体内涵.在众多词人中,王国维对李煜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拟从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这一视角,从艺术品位和创作论上探讨其"境界说"之"真".4.期刊论文邝奕彬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科技信息2009,""(10)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说的建构开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文艺美学体系.5.学位论文薛彩金王国维“境界说”中文学教育经验研究2007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其中,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关于对“境界”的理解“境界说”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主要理论体系,其对文学创作和审美鉴赏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是王国维的“境界说”不仅是一种诗词鉴赏法,“从本质上说,这是王国维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根本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对人生境遇的深切同情,精研中外哲学、艺术而凝成的醒世度人之学说”。
1、境界的含义《人间词话》通篇全是围绕“境界”而展开,围绕着“境界”写作成篇,但是王国维却没有为“境界”最初抽象的、定义性的表述,他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相近的意义上使用“境界”、“意境”或“境”。
他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是也。
文学之事,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依据王国维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境界”包括几大要素,即“情”、“景”、“事”。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情与景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老问题了,但王国维对情和景的理解却与众不同,他认为的景是包含了自然风物和人生世事在内的景,是包括人的生活环境在内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情也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而是对人生事实的精神态度。
这二者是文学的两大要素。
在情与景的关系上,王国维认为如何把情和景统一成文学的“原质”关键就在于人,人必须以审美的方式观景观情才能将情和景统一为文学的“原质”,也就是说,人生事实和精神态度都作为纯粹主体的纯粹审美对象才行。
很明显,王国维的这一观点是深受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的。
后来,王国维又把囊括了人生事实在内的景命名为“物”,把人对“物”的精神态度命名为“我”,人对“物”或者“我”的审美把握方式就是“观”,也就是康德、叔本华的“审美观照”。
“观”又有不同的方式,由不同的“观”引出了“境界”“意境”“境”三个概念:“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一、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探究其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等文化价值观。
二、境界的内涵与特点“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通过对词的赏析和批评,对“境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首先,境界体现了王国维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境界,而不是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
他说:“境界高了、对于清贫又岂在意哉?岂可以清贫为贵哉?岂云清贫无知?内境丰富、外境贫乏、岂亦不可哉?”这一观点表明了王国维对内心境界的重视,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自己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次,境界也体现了王国维对审美的追求。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追求内在的境界美。
他说:“能知情趣境界,则艺业入巨矣。
无情趣之境界,则连篇累牍,不复可数。
”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内心境界的修炼,才能产生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1. 宇宙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境界与自然的景象和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经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境界,这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好山水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
同时,王国维关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认为境界的升华需要自我超越和与自然的融合,在品味诗词中体验宇宙的壮丽和意义。
2. 人生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中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注。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财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浅析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浅析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浅析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王国维,字**,又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
他是中国第一个将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进行文学研究,使得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超过了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
在王国维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境界说”既是王国维艺术美学的巅峰,又是其美学的集大成,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1、何谓“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由此可见,在作者心中,“境界”是评论词作品和词作者的一个标准。
但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独创,在我国的古代传统诗学里早以出现“境界”二字,但是却从未将其作为将“境界”作为衡量诗学的艺术标准,仅仅是涉及到境界诗论体系的一个方面。
而在王国维看来,“然**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真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将“境界”视为评价诗词的一个标准。
那么何谓“境界”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则写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由此可见,“真”是“境界”的灵魂,“真”即王国维推崇的“赤子之心”。
因而他极力推崇李后主和纳兰性德的词,因为李后主能将词所表达的感情上升为全人类的普遍感情,正如尼采说:“一切之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也正是词人所具备的特性。
而纳兰性德词之所以真切,是因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真切的词只要表现的是真我,表现的是真实的内心世界,那么即使其情意并不高雅,但也不失为有境界之词。
二、“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方为“不隔”。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真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在王国维笔下,美成了人生的一片净土,纯洁而又纯洁。
意境说更是源远流长,其文字里透露出的意境美也成了后人为文著作的最高标准。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
那么,到底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的解释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然而,王国维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境界”和“意境”两个术语,这两者是否表示同一概念呢?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意境”与“境界”的区别,“意境”与“境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王国维在选用“境界”一词的确费过一番心思,颇具深意。
将“境界”作为艺术批评的一种固定观点,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加以提倡,当自王国维始。
而王国维将“境界”与“意境”相提并论,我想是有道理的,在他笔下,“境界”是“意境”更高层次的融合。
中国古典美学在探寻美的本质的时候,素有“文质”、“形神”、“性灵”、“神韵”之说,而王国维唯独标榜“境界”,原因在于“境界”自产生之日起,全赖与人的感受作用,境界存在于人感受之所及。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还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有无与深浅而已。
”《人间词话》中有云:“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那又以何谓之有境界?王有云:“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实则如其口出是也。
”王国维所指的境界,也就是现在语文学习中所指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一切景语皆情语。
平常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散文还是诗歌,都注重景与情的关系,讲求意境美,这也许是受王国维的影响吧。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三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国维的“境界说”,特别是他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精妙论述。
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奠基人,其“境界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主张文学创作应追求深邃的意境,通过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融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文首先将对“境界说”的内涵进行梳理,明确其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独特地位。
接着,我们将重点解读王国维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阐述,探究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追求。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揭示王国维如何运用“闹”字这一艺术手法,将复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融入文学创作中,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本文还将分析“境界说”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实际应用,探讨其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境界说”如何指导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追求深邃的意境,以及读者如何借助这一理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境界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新的文学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解,为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阐述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的“境界说”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了文学艺术作品中情感与景物、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作品的整体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解读与分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这一理论,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情感与景象的交融,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意境。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观点,更是对如何创造这种意境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句话,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说,只要用一个“闹”字,就能让整个诗歌的境界展现出来。
《人间词话》的“真”之内涵探析
一、研究背景“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词论的核心,几乎是百年以来的学术定论。
在王国维词学理论的研究者中,多数人都是把“真”作为“境界说”的核心来认知的。
尚永亮就认为:“王氏言‘意境’,未曾离真;言真又未曾离‘自然’。
‘自然’实乃真之内涵,而真又确为‘境界’之核心,故治‘词话’者不惟于‘境界’上用力,更当于‘自然’之真上用力。
”[1]周锡山也认为:“王国维论诗歌之内容,包括赤子说,最后皆围绕着真实性这个轴心旋转;真与不真是区分和衡量诗歌和一切文艺作品之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
”[2]但遗憾的是,系统地论述王国维“真”这一概念内涵的文献并不多。
而“真”作为境界说的核心思想,能够为理解和研究王国维的文艺理论思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此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徐调孚校注的中华书局版《人间词话》为主要论述材料,系统研究“真”的内涵,希冀能够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解释。
此外,辩证、分析其“真”究竟是一种“事实存在”,还是叔本华式的“纯粹”的“真”[3],抑或是指人的“本性”和事物的“本质”存在?“真”作为王国维词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究竟是一种性质,还是一种表达效果的程度?二、“真”的内涵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到:“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王国维在论述中指出了景、情二事,且指出了两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及其具体的对应对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文中之景与生活之景、虚构之景的关系,心中之情与文中之情的关联,甚至具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思考。
因此,本文的前半部分拟从创作主体之“真”、描写对象之“真”两个方面来论述“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
(一)创作主体之“真”论述创作主体之“真”,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创作主体产生创作冲动的基础是直观及其对世事的真见;二是创作主体的情感表现是真实流露出来的,其言辞也似脱口而出,不露痕迹;三是创作主体的真见有时能够超越个人感受,上升到普世的境界。
王国维“境界”优劣辨析
王国维“境界”优劣辨析作者:蔡节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2期摘要:“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理论核心,王国维所持的“境界”无优劣观与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具体论述产生了矛盾。
“境界”有无优劣之分,学者们众说纷纭,存在着诸多争议。
王国维“境界”有优劣之分,评判“境界”优劣的标准就是“真”。
对“真”的实现途径的探寻中,深化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解。
关键词:“境界”;优劣;评判标准;“真”一、问题缘起王国维的“境界”说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境界”大小、优劣之分也一直是讨论不断的焦点问题。
“境界”有无优劣之分,学者们众说纷纭,存在着诸多争议。
本文认为“境界”是存在着优劣之分的,且由此进一步论述评判“境界”优劣的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这一标准问题。
(一)“境界”无优劣观一部分学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是不分优劣的。
譬如周锡山先生指出:“王国维认为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即不分阳刚、阴柔之高下。
”[1]207周锡山先生认为王国维不区分“境界”的优劣,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美学观的体现,“境界”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
同样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学者刘锋杰与章池。
他们在《人间词话百年解评》一书中认为王国维明确提出了“境界”无大优劣之分,他们由此还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不论诗人写出的是什么,只要是美的,就有生命力。
美的世界中,没有等级。
”[2]在两位学者看来,只要具有“美”的作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那么就不存在着优与劣、高与低、好与不好的区别。
另外,叶嘉莹先生也曾评价道:“作品中所表现的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则实在并无必然之关系……可见,境界之大小与文之优劣,以量而言,并无关系。
”[3]叶先生认为,作者描述客观之景、人所遇之境、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或者说境界的大小可以评之,但是其优劣不可以加以评判。
与之相比,周煦良先生就要较为中立一些,他认为“境界”可分优劣,也可不分优劣。
在他看来,如果作品是表现男女相思或者失恋,就只需要看文章真实与不真实、生动与不生动、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而没有高与低、优与劣的区别。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之一字箴言:真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之一字箴言: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近代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最具影响的一部著作,它除了注重对本国古典诗学进行有选择传承外,还充分的借鉴了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想的精髓,达到了中西结合的理想境界。
我们可以说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开了中国文艺的先河。
王国维崇尚“境界”,词有境界才会有深意,才会成为有生命力的佳作。
词的绝妙处正在境界,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王国维很重视这一“真”字,认为“真”乃艺术成就高低的关键。
另外,他还重视艺术的美感,这是以“真”为基础的进一步提升,美是真善之后的升华。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真”看作境界说的核心,探讨“真”的内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先生综合提炼前人的数种关于意境的理论后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提出的学说。
意境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直到唐代,王昌龄才正式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可以说是对历代“意境说”的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总结,它包含了“意境”理论的两层含义,也强调主观的情意和客观的景物对于境界说的重要意义,第 41 则又指出白石“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强调“境界”应该有余韵,让人回味无穷。
任何诗说词论,旨在发前人作品之微,启后世创作之钥,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宗法南宋重视刻意求工、雕琢堆垛之风气提出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清代词坛主要有浙派词和常州词派,浙派词重“工”而无神,常州派重“神”而晦涩,王国维提出“境界”,可谓有的放矢,他的“真”的涵义的两大元素:性情与形象正与之相对峙。
真的含义不尽相同,所谓真景物,是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事和物,除了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事物外,还包括生活中的现象规律,这种描述必须真实贴切,要写得真切,要有形象,不能是笼统的概念;真情是指对外界客观存在物的一种情感表达,感情要真实,不能虚假。
王国维境界说之“真”思想探源
王国维境界说之“真”思想探源王国维在中国文论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一些思想理论,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对文学的独特思想。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是集中代表他文论思想的一篇著作,而且提出了非常有影响的“境界说”。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影子,同时也发现其吸纳了西方美学思想。
说到境界,对于此种文学审美标准而言,何谓之有境界呢?深刻窥察《人间词话》,其实主要是在围绕着文学的一种审美特质“真”而言,这里的“真”指的是真情,也即真我之情。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曾对他心中的境界进行了一番具体说明,“何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在口出是也。
”①也就是外在之景,心中之情,口中之言,都要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和所见,最真我的表达。
王国维的真我思想吸纳了中国道家思想崇尚自然的真我哲学,以及西方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哲学,可谓是融贯中西的思想。
一.道家思想真我哲学的吸纳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非常之丰富,同时也难以把握,历来对其境界说的鉴定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将境界定为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如何达到其所说的境界则是《人间词话》中所讨论的。
其中王国维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真我”,是有境界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真”这一美学概念,实际上与道家所说的“自然”有着某种内在的传承。
道家的文化思想是自然,而这个自然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本质也是在强调真。
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自然本性”是至善至美的,不需再作任何分别,道家多称此为“性命之情”。
②道家讲人的本性看做是最本质,也是最美的东西。
在王国维看来,他所赞赏的作品都是美的,是真实的,是自然的。
在他审美意识中,美与真实,自然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人间词话》中频繁地强调“真”的思想,对于李后主、纳兰性德的评价尤其之高。
他认为李后主是“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不谙世事,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
论王国维“境界”说
论王国维“境界”说摘要: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在于五个方面:“境界的‘真.’”,“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造境”和”写境”,”三种境界”。
总结起来说,“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也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意境王国维被尊称为中国近现代美学伟大的启蒙者,他以自身深厚的学养、渊博的学识,在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体系全面冲击而陷于总体危机的艰难时刻,成为当时罕见的可以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思想巨人之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意境”和”境界”基本上是同义词。
当他论述艺术以外的问题时,他多用”境界”,而当他论述艺术问题时,则多用”意境”。
我们在论述中不拟区分使用,一概用”境界说”指代。
那么,他眼中的”境界说”的内涵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境界之“真”在王国维看来,”境界”之为”境界”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于它是”真”。
这个”真”即”真景物”和”真感情”,而他尤其强调的是后者,所以境界的含义很多时候接近于王国维所评姜夔词中”有格无情”的”情”,他在其他地方又称为”真情”。
《人间词话》第六则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里便是对境界的解释,这一解释与佛学的境界论完全一致:境界既指景物这样的”外境”,也指第六识”意识”的对象——人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内境”。
他在此为何要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呢?这便表明王国维对于景物和人的感情是有两种不同的区分的:一般的喜怒哀乐与”真感情”;一般的景物与”真景物”。
而”真”便成为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道家文论中,”真”主要指一种与天相合的境界。
如庄子所说的”真人”,就是与”至人”、”圣人”一样,都是指与道合一之人,是老子所说的”返朴归真”的人。
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论《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
交窿绩号:0257—5籽6≤窆O孵)t1—0045一11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牢——论《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肖鹰蠢容撼蕊长豢苏米.诠释至露维“境赛”谎的主导方漪是泼鬏奉肇蜇学(美学)秀“本”。
这魁一个根本谶解。
本文患旨就是揭泳和澄清这个误解。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通过对王国维燕学、文学论荣镌舞支撬理,论证王霉维提塞“境界”说魏主要动辍是毽的蓑学思想臻接受叔本华夔掌转海蓐裁荚擎;蒡二,对塔叔本擎蜇掌(美学)浚释“藐器”说鲍重要论萋避纛羼史追述雾分耱戮评,指出这种诠释方式_形成的主要根源是非历史地看待王国维的美学文献;第三,筒簧论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境界”说的梭心是以席勒提出的以入奉主义理想为核心的诗敞理想,面《论素朴曲诗和感谤羲诗》是“境菱”谎装基本恶慧资嚣。
关键{澍王国维“境界”说叔本华席勒长麓羧来,王重维熬“境界”说被诀定为“以叔本华悲观主义美学为本”。
这种判断造成了对“境界”说精神内涵的根本误解。
可敬说,“毅本牮”至今爨然是“境界”说研究中的一个巨大的阴影,它笼罩并限制着这个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为亍}么“叔奉华”有这样持续坚韧的力量昵?这是因为我翡在“境界”说研究中,始终没有形成历史研究的态度。
我翻对蔗国维美学思想的认识,定位在镌的泼《<红楼梦>评论》隽代表酶t904年的论著中,而对于他自1905年以后的美学思想转交,我翻没有客理逸把握秘重视。
王国维扶事美学研究静时阕蓊后仅数零,鹈闻叉经历从接受叔本华到接受席勒的剧嶷。
如果没有敏锐鹣眼淹、维致熬甄裂纛是够懿胆识,是难Ⅸ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一、从《(红楼梦)评论》到《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1904)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写作此文的时候,是王国维自述其X尊叔本华哲学“大好|=岂”豹时候。
在藏文牵,王匿维裔译《红搂梦》老羹视,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怨,用他囊己妁话说,戴文。
立论垒在叔氏之立脚逮”◇。
试论王国维的_境界说_
《史林》1998年第1期试论王国维的“境界说”李世众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因遭受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全面冲击而陷于总体危机的艰难世纪。
目下,在这个世纪转换的节点上,徘徊踟蹰于因多元文化冲突而形成的文化困境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对纵横激荡的百年学术史的梳理回顾。
不知是该感到难堪还是庆幸,人们发现,王国维是整整一个世纪中极为罕见的具有可以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实力的巨人之一。
历史的幽默让人感到惊叹不已,正是这个头顶瓜皮小帽,脑后拖着长辫,身穿长衫,一直被人视为满清遗老的人,凭着他卓越的天才和汇通中外古今的深厚学养,对历史作出了凝聚着时代精神的反省。
他并不是被人所误解的那样“默然不闻窗外之事”。
同所有伟大的学者一样,他关怀社会、热爱人生。
他是一个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人类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大师。
他泽被后世的诸多学术成就中,最为不朽的是他的“境界说”。
他的“境界说”不仅是一种诗词鉴赏法,也不仅是一种讲究性灵的艺术论,从本质上说,这是王国维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根本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对人生境遇的深切同情,精研中外哲学、艺术而凝成的醒世度人之学说。
一王国维之所以能孕育出“境界说”,首先就在于他是一个文化上的“先知先觉者”。
在那个时代,粗率浅薄、浮躁凌乱的“经世致用”的喧器充斥于学界,他的探讨却显得异乎寻常地冷静和理智,表现出当时极为少见的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
在外患频仍、内患不止的世纪之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文化危机和困厄中承受着折磨和煎熬的痛苦,同时,时代也向他们提供了对传统伦理价值加以拒绝和背叛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逐渐认同现代的制度文明和主导思潮。
可从他们的骨子而言,他们仍然是传统知识分子,儒家意识形态仍作为一种隐性结构隐藏于他们的深层心态里,表现在他们的行为模式中。
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以及俞曲园、章太炎等都充满了任重道远、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杀身成仁死而后已的担当和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气节,体现着与原始儒家一脉相承的理想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境界说之“真”思想探源
作者:吴昭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4期
王国维在中国文论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一些思想理论,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对文学的独特思想。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是集中代表他文论思想的一篇著作,而且提出了非常有影响的“境界说”。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影子,同时也发现其吸纳了西方美学思想。
说到境界,对于此种文学审美标准而言,何谓之有境界呢?深刻窥察《人间词话》,其实主要是在围绕着文学的一种审美特质“真”而言,这里的“真”指的是真情,也即真我之情。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曾对他心中的境界进行了一番具体说明,“何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在口出是也。
”①也就是外在之景,心中之情,口中之言,都要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和所见,最真我的表达。
王国维的真我思想吸纳了中国道家思想崇尚自然的真我哲学,以及西方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哲学,可谓是融贯中西的思想。
一.道家思想真我哲学的吸纳
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非常之丰富,同时也难以把握,历来对其境界说的鉴定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将境界定为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如何达到其所说的境界则是《人间词话》中所讨论的。
其中王国维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真我”,是有境界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真”这一美学概念,实际上与道家所说的“自然”有着某种内在的传承。
道家的文化思想是自然,而这个自然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本质也是在强调真。
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自然本性”是至善至美的,不需再作任何分别,道家多称此为“性命之情”。
②道家讲人的本性看做是最本质,也是最美的东西。
在王国维看来,他所赞赏的作品都是美的,是真实的,是自然的。
在他审美意识中,美与真实,自然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人间词话》中频繁地强调“真”的思想,对于李后主、纳兰性德的评价尤其之高。
他认为李后主是“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不谙世事,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
所以他写的词可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有着超然于他人的地方,而得写词的真谛。
而纳兰性德的祖先为游牧民族,他们还有着没有被汉文化所同化的地方,保持着那种蛮荒而真实的野性和天真,这也是词人得以表现那份真我的重要原因。
这里的“真”说的就是真性情,真实感受的流露,不用去巧饰,不用去可以为之。
王国维所言“真”强调的是“自然”,他言境界未曾离真,言真又未曾离自然,由此可知,自然乃真之内涵。
③
所以,“真”还有另一层涵义,就是不用去刻意地在意形式和外在的表现。
道家思想中一直所说的“无为”、“自然”之说,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实现,“自然本性”是至善至美的,不需要再作任何分别,他认为这是人的自然性情的真实表现。
正是因为道家这样看待性情,所以就轻视外在的礼乐文饰的作用,认为它们只会妨碍真实性情的表现。
人的自然性情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节制和调节,只需要人们顺其自然就好。
因此,回到文学上,道家对于文学的看法也就是对于真实性情的自然抒发,这种文章才算得上是好文章。
《人间词话》中所说的“真”其实就是这一传统文学理念的发展,道家这种重视内在精神实质的自由,轻视外在形式的技巧的哲学观,显然是“真”的一个很好的文论基础。
不过王国维谈到了这个“真”的来源,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保存那份“真我”的,并用他最推崇的两位词人李煜和纳兰性德作为例子来说明。
他认为与外界事物的过多接触,受文化的过多浸染,必然会影响人的那份真。
王国维认为人的“真”,应当是那种不谙世事的蛮荒状态,这其实是与道家的“绝圣弃智”这一思想有着相似的意味。
也就是说,在表现这份“真我”上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的,有着特殊的条件要求。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问他,那婴儿的状态是不是最符合他所说的“真我”?显然,他这番言论有着过多的愚民思想。
实际上,“真”有很多种,但最本质的应该是真实的生命体验,而不应当要求去掉许多外在的条件来自我封闭去达到“真我”的状态。
人们也可以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保持着一种超然的“真我”。
况且,他所列举的例子中的李煜和纳兰性德,他们的词作除了其很高的艺术天赋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有着对外界事物的那份敏感和深刻体验,才写出如此动人的篇章。
二.西方生命意志哲学的浸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这是所说的“赤子之心”,其实就是真我的意思。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还引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那句,“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的书。
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经义”。
④王国维在此引用尼采的话,无非是要表明其文学理念上的一致性和相同点。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谈论了其对于心目中完美艺术的标准, “悲剧中日神因素和酒神因素的复杂关系可以用两位神灵的兄弟联盟来象征:酒神说着日神的语言,而日神最终说起酒神的语言来。
这样一来,悲剧以及一般来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达到了。
”⑤古希腊悲剧作为尼采心目中完美艺术的代表,就是要将日神艺术精神和酒神艺术精神结合起来,酒神艺术所代表的生命本质表现——不受拘束的痛苦的生命体验的爆发,借助于日神艺术的外观表现出来。
无论是尼采所说的“血书”,还是酒神艺术精神,其都是在表达对于生命最本真实质的抒发。
那么何谓之生命本质呢?其实就是生命的痛苦体验,在尼采的悲剧观中,人生是痛苦的,只有人在体验到这种痛苦的时候所激起的生命意志而产生的斗志,才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
因此,对于生命痛苦的抒写无疑就是生命的本质,也就是其所说的“血书”。
而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还有“真”的思想,是对于尼采所说的生命体验的发展。
在叔本华看来,“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而意志也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超越了时间的,在一切相对时间之外的认识之主体。
”⑥从这里可以看出,叔本华推崇的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观念,无功利性的,超然于物外的,非理性的。
王国维曾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说,“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由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⑦无论是超然于物外,还是物我两忘,都是为了追求本命中那份“真情”,真正的生命冲动。
真正的美的艺术是沾染了生命的血气和灵气来写的,这个“真”是建立在生命最深刻体验上。
正是因为体验之深刻,所以表达也会如此之真切,也就具有了那种人类共有的那份生命情怀的唤起,引起了共鸣,这又是其中的“真”所引发的典型性效应。
结语:
王国维的境界说无论是在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还是“隔”与“不隔”,无论是在表述治学问之三个境界,还是说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更替,其实其本质都是要回到“真”这个核心思想上。
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真”这个主题来展开的,文学作品只要达到了“表达真我”这个标准,那就是有境界的作品,也就是他认为的艺术上达到了一种几近完美的程度。
这个“真”既是在说作品的内容,也是在说作品的内在气质。
因此,他是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有机融合下的一个发展,境界说经过这样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面,其审美核心“真”的内涵就显得非常之丰富而又难以把握。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对于内在精神自由的推崇,德国美学中对于生命深层体验的挖掘,都被王国维融入到他对“真”的美学理念的阐发之中,在中国文论史上可谓是别具一格,同时又不乏对中国文论发展的启发性作用。
虽然王国维“真我”思想中有些言论不免偏颇,但是这种治学方式对后世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①王国维著,姚凎铭等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②转引自高华平《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93—196页。
③申姣姣,《简述王国维中的“真”》,《美与时代》,2010年第12期。
④尼采著,周国平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⑤尼采著,周国平编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论选(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⑥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56页。
⑦王国维著,《红楼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页。
吴昭,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