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获得理论

合集下载

语言习得的理论

语言习得的理论
语言习得的理论:
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
提出者
重点
机械主义的强化论
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
人的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刺激---反应”,经强化而形成的习惯。
(物质奖励/口头赞许)
强化论忽视儿童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理性主义的内在论
乔姆斯基
儿童有天生的一套“语言习得机制”,在接触到一种语言的具体材料后,便可在脑海中形成这种语言的语法。
它只是一种假设。
心理学家接受语言能力是遗传的,但是否就是此机制,意见很不一致。
低估语言环境对习得语言的作用。
认知论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
人的心理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
能:
决定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遗传的功能)。
认知结构---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随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变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同化和适应。
同化是指儿童用一套非常有限的行为模式,取得对他有用的东西。(吮吸---奶嘴/手指头/小枕头)
适应乃指儿童由于环境的作用改变他的行为方式。(吮吸---不同的张嘴方式)
重要发现: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会促使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语言能力学习,认识事物)

语言获得理论[汇总]

语言获得理论[汇总]

(一)模仿说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

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

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

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

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

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

“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

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
——社会交往说
小组成员: 张 敏00915531 张益丹00915532 张月琴00915533 朱旖文00915534
社会交往说(又叫做社会交互作用说)是
20世纪70年代以布鲁纳(J.Brunner)、 贝茨(E.Bates)、麦克惠尼 (B. Macwwhinney )等一批学者,综 合前人研究之长,提出的一新的理论。
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儿童在会说话之前,就已经能用体态与成人交际, 并听懂一些成人的话语;在单词句和双词句阶段, 儿童以语言、体态或者是体态语言相结合的方式 作为交际手段;最后过渡到可以完全用语言进行 交际。
该理论还强调了语言环境和其他对儿童语言输入。
社会交往说的特征
它批判地继承了行为主义的一些合理的思 想和“先天论”学派的观点,与“先天论” 一样强调语言有结构而且要遵循某些规则, 以成为有别于其他特征行为独一无二的行 为,但又和行为主义一样强调客观环境对 语言结构产生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 儿童和承认的语言交流。儿童和他的语言 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系统, 在这整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主要观点
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 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 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
J· 布鲁纳指出,儿童不是在隔离环境中学 习语言,而是在社交往中学习语言。他强 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 为如果从小剥夺儿童的语言交往,儿童就 不可能学得语言。
评价
优点:
社会相互作用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儿童在获得语 言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语言的事实。儿童不仅在 认知活动中学习语言,也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该派强调成人提供语言榜样让孩子模仿;主张成 人注意重构、扩展儿童不成熟的句子等,为语言 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方法论依据。 根据交互作用论,人的自然潜能、与他人交互作 用的强烈愿望,加上丰富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共 同帮助儿童建立起语言交流系统。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论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

论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

试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乔姆斯基把语言的内在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类的生物禀赋本身含有一个确定的人们可能获得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原则系统,而经验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原则起到完善或者强化的作用,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叫做普遍语法,即语言获得装置。

它在后天语言经验是作用下,转化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和关于这一语言的知识(即该语言的具体语法)。

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适用于任何语言。

乔姆斯基把语法体系分为句法、语义、语音三个部分。

在这一体系中,句法部分是语法的生成部分,具有生成无限多的句子的创造能力,至于语音部分和语义部分是语法的解释部分。

在该理论中,乔姆斯基发现:(1)儿童掌握母语异常迅速,及其完善。

(2)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儿童掌握语音尤其是句法结构的次序是相同的,时间也是一致的。

(3)尽管各种句子的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普通语法基本形式(语法结构)。

(4)儿童生来就具有发现或分析语言程序从而获得语言的能力。

(5)语言具有创造性。

儿童在开始有语言的时候,就能按照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和成人交流语法关系,这正是儿童普遍语言能力的表现。

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一方面承认儿童普遍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承认一些复杂的语法规则是将普遍加以结合和限制的结果,这些规则的获得要在儿童与成人交往中得以实现。

乔姆斯基儿童语言是内在的生物机制决定,注重了语言发生过程中生物学因素,但是没有注意普遍语法的建构过程,语言的发展既要有内源因素又要有外源因素,他没有把语言获得置身于认知过程所从属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而是求之于“固定的先天内核”。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成就和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

用语言获得理论指导学前语言教育

用语言获得理论指导学前语言教育


实践误区 :
认为 全语言学 习包括 听说读写 各个方 面 的能力 的培养 , 所 以, 要求孩子能在桌前 、 椅子上 、 拿着笔在作业簿的格子里一笔一 划地写 出一个个文字 或注音符号 。更有 家长教师 主张 ,写字 、 认 字、 默写 、 背书之类 的学 习活动才是真正的学 习, 游戏唱歌 、 比赛 、 猜谜语会影响孩子专 心学 习。 指导 : 全语言教学的理念 主要是强调要重视儿 童在形式 多样 的、 有 目的 、 有意义 、 真实 的言语实 践中 , 在与他人 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 建构语言的知识。这里 的语言不是一种不完整 的 、 支离破碎的技 能, 而是幼儿在完整的情景 、 真实的言语 实践 中形成 的语言经验 。 幼儿语言经验应渗透在幼儿 园全部 的课 程中。 言学 习应与孩子 语 个人 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 。 这是典 型的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的体现 。 认 知相互作用论强调 : 认知结构是语 言发展的基础 , 语言结 构 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同时 , 社会相互作用论更是强调 语 言 交 流 和 交 往 是语 言获 得 的决 定 性 因 素 。儿 童学 习语 言 时 , 在 丰富的语言环境中 , 常常 自然地获得谈话 、 和写字 的经验。 阅读 幼 儿 在 与 周 围的 人 们 谈 话 和 学 话 中 ,发 展 他 们 自己 的语 言 规 则 系 统, 自然地获得语 言。幼儿 的语音 、 文法 、 意义是在语言使用 的实 际事件 中学 习的。儿 童的听 、 、 、 说 读 写是互相支持 和补充 的发展

儿 子 : h o o yd n ti s e. O n b d o ’ l e k m
许多情况下 ,父母老师甚至不允许儿童 自己的语言出现 , 而 压抑 了儿童的学 习语言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指导 : 选 择性 模 仿 说 强 调 , 言 学 习 不 是 在 强 化训 练 的情 况 下 发 生 语 的, 而是 在 正 常 的 自然情 景 中 发生 的 。 个 怎 么也 教 不 会 的 句 子 , 一 在 另 一 个 情 况下 , 童 居 然能 够 自发 并 却 正 确 的说 出来 。儿 童 能 儿 够把范句的句法结构运用与新的领域以表达新的 内容。 允许儿童 用 少 量 自己 的语 言 , 这并 不会 对 儿 童 以后 的 语 言发 展 造 成 不 利 影 响, 相反 , 这正是适应儿童心理发展 规律 的表现。

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

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

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语言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对于掌握一门新语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学习中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语言习得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与回应来建立联系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模仿和反复训练,逐渐获得语言能力。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为斯金纳,他提出的语言行为理论被用于教学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2. 语言交际理论语言交际理论强调交际和意义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情境分析来学习语言。

一个著名的语言交际理论家是Halliday,他提出了语言功能和语篇结构的概念,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交流。

3. 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知語言學理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和思考来建立语言能力。

著名的認知語言學家皮亞杰提出了"术语语言建构",认为学习者在认知结构的帮助下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

二、语言学习方法1. 重视听力与口语听力和口语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能力,学习者应该重视培养好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可以通过听录音、看电影、与母语者对话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写作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习者可以选择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者学术文章进行阅读,并进行写作练习。

3. 多媒体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在线教学视频、使用语言学习App和参加语言学习网课等方式,结合图像、声音和录像等资源进行学习。

4. 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是指学习者置身于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通过与母语者交流和实际应用来提高语言能力。

学习者可以选择到目标语言国家留学、参加语言交流项目或者加入语言学习社群等方式来进行沉浸式学习。

第二节语言获得的理论

第二节语言获得的理论
理解先于产生。如从小因特殊原因不能说话的儿 童,能正常理解别人的语言。
(2) 选择性模仿说——改造传统模仿说
代表人物:怀特赫斯特(Whitehurst)
主要观点:儿童学习语言是有选择性的。儿童 能够把范句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 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特点
强化不能解释儿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 力的事实。
成人对儿童语言的强化多集中于内容的真实性,这种强 化难以解释儿童语言向成人语言的发展。
三、中介说
斯塔茨:
刺激和反应之间具有传递性。 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具有刺激的性质,可以诱发出条 件反应。 在外显的刺激和反应中间,有一系列因联想而引起的隐 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所构成的中介体系。
2. 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视儿童和成 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布鲁纳
主要观点:
1、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 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 际交际职能。
• 2、儿童不是在隔离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社交往中学 习语言。他强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 如果从小剥夺儿童的语言交往,儿童就不可能学得语言。
语言获得的理论
习得论
斯金纳
天赋论 乔姆斯基
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语言获得理论
环境理论
先天决定理论
环境和主体 相互作用论
一. 习得论
1. 模仿说
(1)传统模仿说
代表人物:阿尔波特(Allpport) 主要观点:儿童学习语言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 反面观点: 儿童总是用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 句的句型,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1)环境论。

强调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又可分为三种:1.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和简单的翻版。

这种观点自G。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后,在20世纪20—50年代较流行。

后不少研究者主张对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如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随的强化。

3.社会交往说。

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

布鲁纳等人指出,与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因素。

(2)先天决定论。

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

又分为两种:1.先天语言能力说。

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认为决定幼儿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它规定了各种人类语言的句子的构造和理解,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儿童都能按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掌握本族语言。

2.自然成熟说。

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但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管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倾向于以认知结构的发展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应地,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不是通过被动模仿掌握造句规则,他们的造句往往具有创造性。

第四章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第四章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第四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重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方法自;讨论学;答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种探究。

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有三大理论:1.后天环境论:↗机械模仿说①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②强化说:斯金纳的观点及批评③中介说:基本观点及批评2.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及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②自然成熟说及勒纳伯格的基本主张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的认知说以及基本观点。

②布朗等的规则学说及基本观点。

③布鲁纳等的社会交往学说及基本观点。

第一节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

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后天环境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一)主要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二)评价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但它忽视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家校必修27课:言语获得的理论

家校必修27课:言语获得的理论

家校必修27课:言语获得的理论
言语获得的理论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言语获得的理论。

其一,是以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说。

这种理论认为: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所以乳儿期的咿呀语(babbling)也越朝着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其二,是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仿说。

这种理论认为:乳儿和父母从事相互模仿的游戏,他们中的一个发出一种声音或咿呀,另一个则以同样的声音愉快地回答。

在这样的游戏中,乳儿不仅仅练习了语音,也练习了相互谈话这种方式,还获得了语义。

随着乳儿开始学会一个词或说有意义的语音,他的父母也得意地重复这个声音,使其更容易理解。

其三,是乔姆斯基的“LAD”即“语言获得装置”。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言语的先天倾向,这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获得语言的体系,图示如下:
有三个事实支持这种理论:
(1)所有健康的儿童获得本民族的语言无须专门训练;
(2)没有任何动物可以获得与人类同等程度的语言;
(3)大脑的某些区域显然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区。

其四,是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特别是以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为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研究词如何代替具体事物而获得“信号的信号”功能,并在词与词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言语系统。

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四种理论各有可取之处,但就四种中的某一种理论来说,是不能说明言语获得过程的。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
渐进的、累积的过程如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 迅速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力的事实。 成人并不介意儿童语句中的句法错误,关心的是 语句内容的含义。
二、先天决定论:先天禀赋
(一)先天语言能力说
乔姆斯基 (N. Chomsky) 60年代
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 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语言知识,普遍的语法知识。
2、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 言语反应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3、自动的自我强化
《关于行为主义》,1974
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 之后。
1、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2、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
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批评:
理论所根据的不是实际的观察,而是从较低级的 动物做实验后得出的类比。
四、儿童时期学习两种语言
双语学习的方式
同时获取:在儿童早期同时获得两种语言 连续获取:在掌握第一种语言后学会第二种语 言
混淆现象反映了儿童使用任何可能的方式 来交流的强烈欲望。
双语学习的优点:分析推理、概念形成 以及认知灵活性方面好于单一语言的同 龄人 社会问题:半语言化 1998年,加利福尼亚投票通过了“消除 双语教育”法律
与“传统模仿说”不同的两个特点: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即二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 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二)强化说:斯金纳
《言语行为》,1957
1、主张对语言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即辨别 控 制言语行为的各种变量,祥述这些变量如何 相互作用来决定言语反应。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灵 活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获得理论

社会交往说存在的问题
该语言理论的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也有 不少问题。 不能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 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语言能力。 另外,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 什么作用。社会交往说的特点是折衷主义, 很多细节都为具体化,还不能完善的阐述 个体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机制。
评价
优点:
社会相互作用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儿童在获得语 言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语言的事实。儿童不仅在 认知活动中学习语言,也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该派强调成人提供语言榜样让孩子模仿;主张成 人注意重构、扩展儿童不成熟的句子等,为语言 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方法论依据。 根据交互作用论,人的自然潜能、与他人交互作 用的强烈愿望,加上丰富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共 同帮助儿童建立起语言交流系统。
埃利奥特对儿童指向语言进行了研究,认 为儿童指向语言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超语言特征,即成人常常用高音调和 夸张的语调与儿童说话; 二是句法特征,表现在句子平均长度较短, 动词形式和修饰词较少等;
三是话语特征,表现在疑问句和祈使句较 多,言语流利、清晰,重复较多等。儿童 指向语言中的某些特征可以帮助儿童分析 成人言语中的内容,调节成人与儿童之间 的对话,吸引、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主要观点
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 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 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
J· 布鲁纳指出,儿童不是在隔离环境中学 习语言,而是在社交往中学习语言。他强 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 为如果从小剥夺儿童的语言交往,儿童就 不可能学得语言。
语言获得理论
——社会交往说
小组成员: 张 敏00915531 张益丹00915532 张月琴00915533 朱旖文00915534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第四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重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方法自;讨论学;答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种探究。

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有三大理论:1.后天环境论:/机械模仿说①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②强化说:斯金纳的观点及批评③中介说:基本观点及批评2.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及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②自然成熟说及勒纳伯格的基本主张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的认知说以及基本观点。

②布朗等的规则学说及基本观点。

③布鲁纳等的社会交往学说及基本观点。

第一节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

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后天环境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一一反应”的结果。

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一)主要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模仿说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

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

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

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因此,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为不必是一一对应的临摹。

(二)强化说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主要观点:1.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2.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

自我强化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如:婴儿偶然发出【m】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答应他等。

二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

若要儿童学习一个复杂句子,不必等待他碰巧说出这句话以后才给予强化,只需他所说的稍微接近那个句子就给予强化,然后再强化更加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能学会非常复杂的句子。

(三)中介说⏹中介说又称传递说,是为解决传统的刺激一反应论的简单化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改良主张。

中介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上了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

以此来解释客观环境怎样通过语言作用于人,语言怎样表现当时当地的事物,新的语言怎样创造出来并被理解等,都是传统的刺激一反应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并利用它进而解释儿童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刺激一反应链条学会语言的。

⏹(四)先天语言能力说⏹(一)先天语言能力说⏹先天语言能力说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一时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得的热潮。

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了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这一学说对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所出现的“过分概括”等现象,可以给出较为简便的解释。

因此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史意义的重要学说。

它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乔姆斯基提出先天语言能力的学说,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能力,亦及先天的,内在的规则的语法系统。

这种规则系统是在有限的基本语言素材基础上,通过先天语言获得装置的复杂加工而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儿童根据这些规则就能产生和理解大量的语句,包括他们从未听到过的语句。

LAD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

过了这个临界期,LAD就会退化。

所以,成人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如儿童;儿童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语言,没有LAD是不可想象的。

二对先天语言能力说的批评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产物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作用。

第三,史莱辛格对儿童生来具有LAD这种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提出了反证。

第四,先天语言能力说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的、可以规定本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语法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作什么探索和发现了。

(五)勒纳伯格自然成熟说主要观点:⏹1、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其它动物没有的专管语言的区域,所以语言为人类所独有。

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言语能力就被获得。

比如儿童生下来时不会走路,但已具有了走路的可能性,后天的生理发育一旦成熟,儿童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路。

儿童生下来时也已具有了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在后天的逐渐发育中成熟。

⏹2、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是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抽取。

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在各种水平上都能归结为分类和抽取。

⏹3、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约从两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

过了关键期,即使给以训练,也难以获得语言。

同样,大脑的单侧化也是在关键期内出现的。

迄今为止在各地发现的不少“兽孩”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如“狼孩”卡玛拉和亚玛拉、“羚羊孩”等。

当人们发现他们并把他们带回人类社会时,由于他们都已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而不管人们怎样教化,他们也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了。

⏹不足:⏹语言发展关键期学说让我们了解了成人与儿童之间语言学习等问题。

但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也否定了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

他的潜在语言结构和现实语言结构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亦颇相似,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何以生活在不同语言社会的儿童会获得不同的语言系统,能听、说不同的语言,像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聋哑的那个儿童为什么不能学会正常人的口语而只能使用聋哑人的手势语。

还有狼孩的问题。

⏹(六)认知说——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理论观点⏹1、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2、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功能不变式),这种能力随着躯体内部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阶段发展。

⏹3、儿童总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向环境吸取对他有用的东西,逐渐适应他所处的环境。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4、自身与环境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与顺应。

孩子遇到新的东西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

如果同化不成功,他就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结构,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叫“顺应”,才能进一步同化新事物,这就意味着原有的认知结构需要调整,这样他的认知结构就有了发展,儿童学习语言并没有LAD,也没有普遍语法,而是运用了这种同化和顺应的能力,也就是认知能力;他们总是用他们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用他们熟悉的形式去理解不熟悉的话语。

皮亚杰关于儿童习得语言的观点:•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但它不是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习得机制。

皮亚杰认为它是人类的一般性的加工能力。

它不仅适用于人类的语言活动,也适用于人类其他的认知活动。

•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只是一般人类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

语言是个体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语言的发展以最初的认知发展为前提。

•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它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现实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相互作用论的评价:•相互作用论吸收了“先天论”的合理因素,实际考察了儿童的语言运用,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既要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又必须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这样就比较多的反映了客观规律,能够解释“刺激-反应论”所不能解释的许多问题,同时又避免了极端先天论的一些固有问题。

能解释很多语言学习的现象。

如儿童一开始用的词汇都是周围存在的人和事物,由近及远,在2岁前都是习得名词,说明儿童首先对物体形成概念,然后才能对物体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

这对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的解释。

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不足之处:• 1.从目前接触到的材料看,相互作用论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假设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得到验证,虽然有不少事实说明了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但因研究方法的问题,还无法找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对应关系。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反,有研究发现,某些语言技能与认知发展可以相互分离、互不影响,如某些有缺陷儿童在认知测验方面得分很低,但却有正常的语言技能。

• 2.其次,在语言发展方面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个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认知论强调认知发展对符号发展的影响,而忽视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也是不足之处。

•3.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时,必然会遇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否直接的和单向的等等的难题。

•(七)规则学习说•规则学习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先天因素与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共同起作用。

•儿童身上存在着一种帮助儿童理解母语结构的先天处理机制,是一套程序和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