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⒈引言在医疗实践中,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与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手术期血液保护工作,提高手术用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制度。
⒉部门及责任⑴手术室●提供手术所需的安全血液制品,确保其质量和合规性。
●在手术前评估和筛查患者血液相关风险因素。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
●监测手术期间的血液使用情况。
●记录手术用血的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⑵血库●负责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和贮存。
●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数量充足。
●根据手术室的需求,提供安全血液制品。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控制和管理。
⑶质控部门●监督手术室和血库的血液保护工作。
●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⒊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准备⑴患者评估和筛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其血液相关的风险因素。
●评估患者的血液储备情况。
●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是否正常。
⑵预防性质保措施●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的血液保护措施。
●根据需要,进行贫血矫正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⒋手术期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危重病患者的血液管理●对于危重病患者,应实施严格的血液管理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⑵减少术中出血●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预防和治疗术中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血液制品的管理●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血液制品。
●遵循血液管理的原则,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⒌术后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术后血液管理●监测术后的血液功能和凝血功能。
●在术后的恢复期,采取适当的血液保护措施。
⑵减少术后出血●预防和治疗术后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术后贫血的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进行贫血的治疗和管理。
⒍附则本制度的执行由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⒎附件●术前评估和筛查表●血液保护措施记录表●手术用血管理记录表⒏法律名词及注释●血液制品:指通过采集、加工和贮存等工艺制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自身输血的申请:1. 贮存式自身输血应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2. 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3. 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4. 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5. 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 采血的标准:1.年龄;2.体重;3.血红蛋白: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4.采血环境等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5.采血时间、间隔及量: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输血容量的10%)。
6.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7.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8.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9.如血型不同经血站调配后,患者必需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方可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三. 自身血液的保存:1. 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2. 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3. 自身血液储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 血液的回输:1. 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 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 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 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 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2. 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3. 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摇混,出现血液斑块,导致报废;4. 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2023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患者接受手术期间和术后的恢复
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降低手术相关的输血
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输血量、降低输血相关的
费用和潜在风险,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和效果。
1. 术前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血液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红细胞、
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基础血液情况。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血液管理措施,
减少手术期间的出血量,包括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减少出血点数量、早期止血等措施。
3. 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和手术需要,制订合理的输
血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4. 术后恢复:术后积极进行血液容量的恢复和贫血的治疗,以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恢复。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输血需求进行
合理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术后并
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结果。
1. 术前评估和筹备: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包括血液指标的检
查和评估,确定患者的血液状况,以及制订输血方案。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输血,遵循安全输血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正确使用输血
设备、合理计算输血量等。
3. 术后恢复和管理:术后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
和恢复,包括输血后监测、相关治疗和护理等。
通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
减少手术期间和术后的输血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恢复。
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准备血液制品: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血小板等
预防感染:采取措施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如皮肤准备、无菌操作等
术中血液管理
2019
控制出血:采用微创手术,减少出血量
01
2020
血液回收:回收患者血液,进行再利用
02
2021
血液替代品:使用血液替代品,减少输血需求
重要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措施:包括合理使用血液制品、优化手术方案、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手术技术等
血液保护的意义
减少输血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过敏反应等。
节约医疗资源: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消耗,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失血,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
减少手术出血和输血需求
1
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3
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
4
2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评估患者血液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03
血小板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小板,如血小板代用品、血小板生成素等
04
人工合成血液: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血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1
血浆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浆,如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预后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液保护和用血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手术中和围手术期因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输血的需求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型、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手术中的血液保护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出血量,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患者输血的需求。
例如,对于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局部止血药物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手术后的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还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和补液。
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输血方案,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血指征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输血干预措施,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的安全管理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措施,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
,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签和保存,以避免血型不符等错误。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应对输血并发症。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1.3.3无菌操作采集患者自身血液:
1.3.3.1血液采集前需出示身份证件。
1.3.3.2 采集过程在临床科室完成者,由临床科室备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血液采集过程中,须由经治医师陪同,遇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紧急处理。
1.3.3.3采集完毕,在血袋贴上患者主要信息标签(含姓名、科室、病员号、血型、血量、采血时间、有效期),贮存于有明显标识的相同血型的冰箱。
1.4发血和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发血、输血依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1.5采集、贮存具体操作过程按自体血采集、贮存操作程序执行。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1)Hb>100g/L,不必输血;(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
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3)失血量>50%血容量时,则输代血浆l/3,全血2/3;(三)、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采用药物、麻醉措施使平均动脉压降至60mmHg或将血压控制在基础水平以下的15%—20%范围内,降低血管内压力,以减少手术创伤出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医疗实践中,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降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得以制定和实施。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流程,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概念指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期间,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手术相关出血、输血需求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病程。
(2) 原则:a-预防性血液处理:提前进行血液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处理,如贫血纠正、凝血功能纠正等。
b-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血液指标,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c-手术过程中血液监测:实时监测患者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治疗。
d-术后血液处理:积极进行术后护理,促进患者血液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管理流程(1) 手术前期阶段:a-患者血液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
b-预防性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相应的血液处理,如纠正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c-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d-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潜在的血液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
(2) 手术期阶段:a-手术中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等。
b-术中输血管理:根据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使用输血血液制品。
c-血液功能维护:定期监测和维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如纠正术中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等。
(3) 手术后期阶段:a-术后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积极进行术后护理和血液功能的恢复。
b-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血栓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然而,在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及手术后恢复良好,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下文将探讨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手术过程中,因为患者身体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易导致血液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凝血功能障碍、贫血、感染等问题。
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能够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通过预防措施、血液监测和干预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1. 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前评估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在患者手术前,医疗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病史、家族病史、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存在贫血、凝血功能异常或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纠正贫血、调整凝血功能。
2. 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手术期间,血液保护的目标是保持患者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凝结状态。
医疗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输液和药物应用,维持血容量和血液循环稳定。
对于特殊情况,如大手术、失血过多,还可以考虑使用输血和凝血因子等措施。
3. 术后血液保护和恢复术后,医疗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血液恢复。
通过术后密切观察、早期活动和必要药物支持,促进患者的血细胞生成和伤口愈合。
同时,加强术后感染预防,减少感染引起的血液系统并发症。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为有效实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需制定和完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流程。
2. 培训医疗人员: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期间的血液安全,并合理使用血液资源而制定的相关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术前评估和准备:通过患者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血液状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术中出血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要控制术中出血量,避免大量失血导致患者血液循环不稳定。
3.输血指征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指征,合理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权衡输血的风险与收益。
4.替代治疗的选择:在一些不需要输血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替代治疗,如红细胞增加剂、血浆替代物等。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血液资源管理:合理管理和调配医疗机构内的血液资源,确保血液的供应充足,避免血液的浪费。
2.血液安全管理:在血液采集、保存、输血过程中,加强血液安全的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适宜性,避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3.输血成本控制:合理选用适宜的血液制品,确保输血成本的合理控制,并优化血液管理流程,降低血液管理的费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旨在保证患者的血液安全和合理使用血液资源,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保护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保护制度
为了节约血液资源,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血液保护,术前积极纠正贫血,术前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和进行贫血治疗;术中控制性低血压,自身输血,减少患者出血风险;术后进行监护,减少出血,控制凝血功能异常状态。
一、术前积极纠正贫血,查找贫血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可以进行铁剂治疗,EPO治疗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二、术中减少出血,开展微创手术,严格止血,控制性降压技术,管理凝血及增加贫血耐受。
术中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身血液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
这是最为经济而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三)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四)术后管理:送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减少实验室检查,可以静注铁剂、VB12、叶酸、重组EPO等改善贫血。
(完整word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1)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1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高危患者Hb<70-90g/L,低危患者Hb<100-120g/L。
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
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3、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符合条件的进行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血回输);8、手术中用血,由麻醉科医生下达医嘱,护士电话通知输血科病人相关信息和成分及血量,输血科应按实记录内容和通知时间及通知人员姓名,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血液,如遇紧急情况20分钟内发出血液。
如需特殊成分或输血量较大时,提前通知输血科,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正规范本(通用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行为,涉及到血液的使用与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相关概念、意义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概念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中、后全程进行有效的血液保护与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血液损失,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的实施对于手术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中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出血性休克、血栓形成等。
其次,血液保护制度能够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预防术后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它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原则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应遵循原则:1.个体化制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血液保护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术中预防和术后护理等。
2.多学科协作:各相关学科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血液保护策略,并在手术过程中互相配合。
3.安全与有效性:血液保护措施应既确保患者的安全,又保证其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血液检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凝血功能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5.术中监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液流量、血红蛋白浓度等,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
6.术后护理: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输血、输液、抗凝治疗等。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概念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对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使用进行规范、合理化的管理制度。
通过合理的用血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用血的风险,提高用血的效率。
意义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避免血液的浪费与滥用,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合理的用血管理能够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1. 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旨在保障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供应和安全使用,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本文档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2.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2.1 血液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旨在减少手术期间患者出血量、减少输血需求,保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 血液保护策略•减少术前贫血率:通过术前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积极干预纠正贫血,如补充铁剂和促红细胞素等。
•增加术前输血的指征:对于严重贫血或有术中出血风险的患者,可在手术前输注红细胞悬浮液以提高术中和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
•术中血液保护:采取合理的手术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合理应用止血药物和器械控制术中出血。
•术后血液恢复:应用合适的补液方案和补充合适的红细胞悬浮液,促进患者血液恢复和术后康复。
3.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3.1 手术用血的必要性评估在手术用血前,需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 -对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
-对手术过程出血风险的评估:包括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
3.2 术前备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手术的特点,可以在手术前进行术前备血,以保证术中术后血液供应的安全和合理。
3.3 术中用血管理•合理的用血指征:在术中如确实需要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合理决定输血的指标与用血的量。
•用血的安全性保障:选择安全的血液制品,并对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
•用血的质量管理:对所使用的血液制品进行有效追溯,防止交叉感染和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制品。
3.4 术后用血管理•术后出血处理:对于术后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评估出血的原因和程度,并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
•术后贫血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应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和临床症状,及时进行适当的红细胞悬浮液补充。
临床合理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输血治理制度为了标准指导本医院临床输血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治理方法》、《临床输血技术标准》制定本制度,在医院输血治理委员会领导下执行。
1.血液资源必需加以保护,合理应用,乐观推广成分输血,严禁输劝慰血,搭配血,人情血,避开铺张,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本医院使用血站统一供给的血液,依据临床用血状况,定期向血站报送用血打算,保持肯定的储藏血量。
3.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Hb>100g/L 一般不必输血,Hb<70g/L 才需输血,Hb 在 70 g/L ~100g/L 之间,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连续出血可能而打算是否输血。
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
4.临床医生在给患者进展输血治疗前应依据病情,结合试验室检查结果认真做好临床输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记录在病历中。
5.患者需要输血时,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
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与患者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方可输血治疗。
6.临床输血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开具检查医嘱,对患者进展血常规、ABO,RH 血型、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 抗体和 ALT 检测,阳性结果必需记录并告知患者或家属。
7.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主治医师审核签字,严格执行临床输血审批制度,>2023ml 输血应提前 3 天预约并经医务科审批。
8.为做到有打算地供血,除紧急输血外,应至少输前 1 天向输血科递交输血申请单,特别血液成分如洗涤红细胞,血小板等,提前预约。
9.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生等对患者家属进展发动,输血科登记,到血站无偿献血,由血站进展初,复检,并负责调取合格血液。
10.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相关医护人员必需对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标本采集,输血科标本接收,输血相关试验,血液及成分的接收入库,穿插配血,血液的发放与领取,临床输注前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确认无误前方可执行。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I目的保证临床输血安全,避免血液浪费,保护有限的血液资源,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血液这一宝贵的人类资源,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制定我院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II范围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Ill制度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二、麻醉科医师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三、手术科室的医师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四、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五、血液保护技术的具体实施(一)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现在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
故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开展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二)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仔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可轻率地进行输血。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进行输血,降低每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关键。
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
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器械止血,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和材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四)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为婴儿建立床边卡,记录化验项目和采集的血量;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分析围手术期患者需要输血原因,采取综合措施予以纠正。
如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最佳麻醉状态;术中彻底止血;开展无输血手术;术前药物替代输血;自体输血;免输血医学。
科学合理输注各种血液制品;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降低输血风险;科学合理用血,促进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缓解目前的血液供应紧张,保障医疗安全。
标签:围手术期;输血;血液保护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术中出血、渗血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术前疾病引起贫血或手术操作引起失血常常导致缺氧、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血液状态改变等,临床输血对抢救失血疾病至关重要,及时合理、充足、有效的血液输注既能抢救生命又利于患者恢复。
围手术期输血特别是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致使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围术期输血是所有的临床医生,特别是麻醉医生都会面临的问题。
1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疾病1.1 贫血找出贫血的原因,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不轻意输血。
1.2 凝血功能障碍详细询问病史,如血小板减少症、肝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等病史,及时完成出凝血相关检查。
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请血液病专家或输血专家会诊。
1.3 术中凝血功能障碍原因较复杂,病情本身因素、肝功能异常、术中低温、免疫抑制剂应用、血管破裂出血等。
1.4 创伤性凝血病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主要表现为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近年临床研究显示[1],随着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的升高,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增加,死亡率显著升高。
1.5 止血药物使用不当临床应用止血药物应该根据出血的不同机理,合理有效使用。
2 输入正确的血液成分成人患者,术中失血在1000~1200 mL,应避免先输注红细胞,可使用晶体液、胶体液;健康成人患者,则可耐受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至血红蛋白浓度为50 g/L[2]。
一旦确定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就应该限制其血液制品的输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技术、围手术期
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规定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定。
一、自体输血的申请:
1、自体输血应由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方能申请;稀释式自体输
血需麻醉医师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体输血条件后,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输血申请单上输血性质栏应勾选“特殊”,然后备注自体输血及方式,如
“稀释式自体输血”或“贮存式自体输血”(附自体输血同意书)。
2、自体血储备必须告知患者在血站(资中县采血点)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体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体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体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体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1、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采血的标准:年龄上限应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体重:预存式自体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500毫升。
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本院设在内江血站资中采血点)。
(3)采血间隔应由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
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
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
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
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O.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3、回收式自体输血(暂未开展该项目):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1)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
有些行自体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2)以下情况为回收血禁忌症: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三、自体血液的保存
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体储血空间。
2、自体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体输血特殊标记。
3、自体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血液的回输
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手术时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
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则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六、自体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2、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
3、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出现血液斑块,影响回输血量或血液报废。
4、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5、手术推迟或取消导致血液报废。
七、本规定由资中县人民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资中县人民医院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2013-06-12
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科室:住院号:
一、病情诊断及拟实施医疗方案
1.患者基本情况:
(1)诊断:、(2)血型:(3)输血史:
2.拟实施的自体输血方案:
□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放血治疗
3.自体输血(放血)的原因和目的:自体输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可避免同种免疫反应的产生;4.拟实施输血方案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在采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
(1)献血反应,如晕针、晕血、晕厥;(2)急性肺水肿;(3)血压下降;(4)心律失常等。
二、医师声明
1.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自体输血。
一般来说是安全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发生上述医疗风险的概率。
因此,一旦发生上述风险或其他意外情况,医师将从维护患者利益出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2.我以用患者所能了解的方式,解释了输血治疗的相关信息,特别是下列事项:
①拟实施输血方案的原因、目的、风险;②并发症及处理方式;③不实施输血方案可能
发生的后果及其它可替代诊疗方式。
3.自体输血采血前注意事项:
(1)采血者5天内没有口服阿斯匹林类药物。
(2)妇女不是月经前或后三天。
(3)非空腹采血,采血后多饮糖水,休息十分钟,24小时不做剧烈运动。
(4)其它
医师签名:年月日
三、患方声明
1.医师已向我解释输血相关利弊事项,我已经了解实施该医疗措施的必要性、步骤、风险、成功率之相关信息和不实施该医疗措施的风险。
2.医师已向我解释,并且我已经了解选择其它医疗措施之风险。
3.针对我的情况,我向医师提出问题和疑虑,并已获得说明。
4.我了解该医疗措施可能是目前最适当的选择,但是仍然存在风险且无法保证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5.我已经向医师如实介绍了病史,尤其是与本医疗措施有关的病史。
6.紧急情况处置授权。
本人明白除了医生告知的危险以外,医疗方案实施中有可能出现其他危险或者预想不到的情况,在此我也授权医师,在遇到预料之外的紧急、危险情况时,从考虑本人利益角度出发,按照医学常规予以处置。
基于上述声明,我(填同意或不同意)对我实施该项医疗措施。
患者本人签字:
患者家属签字:
家属与患者关系: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