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散文两篇 赏析训练共31页文档

合集下载

鲁迅文章赏析

鲁迅文章赏析
谈皇帝
《华盖集续编》
鲁迅在文章里议论的“愚君政策”,一直不曾为中国正统的历史学家们提及。然而大量历史事实都可以说明,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今的人们很少不知道“指鹿为马”的故事。中国史上第二位皇帝,秦二世胡亥,就是被赵高愚弄,如同天下头一号的傻瓜。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的皇帝们似乎都遵循这样一则规律,即从开国之君以后的第三代往下,皇帝便由平庸走向昏庸、孱弱。这种结果显然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目的完全相悖。英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第三十五章的最后,写下了一段完全不同于中国史学主流论点的文字:无论是西汉王朝还是农民,都成了儒家官僚地主的牺牲品。这个新的社会阶级是帝国的粘合剂,但也成为“中国的悲哀”。官员们是真正的罪犯,“天命”早就应该从他们的身上收回。做官的儒生们在精神上已经成了法家,他们以法家的残忍为之尽职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皇帝的利益。到这时,这一新的特权阶级已经使自己处于牢固的地位。在公元9年至36年的灾难中,它成为中华帝国社会中幸免于天谴的一个因素,而上天的惩罚则恰恰是这个统治阶级自身招致而降临于中国的。这是耐人寻味。
鲁迅认为“民魂”乃是民族自信力的根基,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在鲁迅看来,“民魂”是根植于民众并生长于民众的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作为先觉者的“精神界之战士”身上,更深的是体现在为生存而奋斗挣扎的底层民众的身上。民众是“民魂”之壤,深植于民众之壤的“民魂”是不死的,是希望所在,是信心与力量之源。
(2)“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讲第三部分的时候就一起讲了)
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概括、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文艺反映国民精神,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例如中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现代的“五四”文学、抗战文艺等,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事实上,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满和骗”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鲁迅始终认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具有启蒙作用,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一命题,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

文学赏析: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选

文学赏析: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选

文学赏析: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选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

他以散文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深刻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几篇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并进行赏析。

散文选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我”这个角色展示了一个疯癫的世界观。

小说中呈现出的社会荒诞、伦理沦丧以及个体心灵扭曲等问题引发了读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思。

与此同时,借用疯子形象来揭示社会现实,让读者认识到自己所处环境中存在着种种荒谬和不合理。

散文选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被广泛认可的又一部经典作品。

小说描绘了阿Q这个人物的不幸遭遇和心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反映了社会的虚伪、压迫和无情。

阿Q的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衰败下普通人群体的代表,通过他展示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制度以及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散文选三:《药》《药》是鲁迅先生在病重之际写下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反映出了他对医学以及当时中国医疗体系残酷现实的思考和质疑。

通过描述自己在生病过程中被庸医误治的经历,鲁迅先生让读者认识到医学乱象和技术落后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困扰。

同时,他借此抒发了对于社会进步和科学精神的期待。

结论鲁迅先生以其深刻而真实地揭示社会弊端、探索人性坎坷的态度力量令人钦佩。

他在散文中所提出的课题,如社会问题、文化观念、人性意识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进行赏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他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思考的力量。

鲁迅两美文比较赏析

鲁迅两美文比较赏析

鲁迅两美文比较赏析西工大附中惠军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两篇精美的散文,分别被编入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册。

这两篇文章都是“旧事重提”,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曲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闪耀着醉人风彩,主要内容表现鲁迅先生对儿时生活进行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反映少儿时期的爱憎感情。

课本所选着两篇散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在各自单元占有重要位置。

为了更深刻理解两美文的精邃,解读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使教学更加深入,我们将两篇文章试作比较,来探求一些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

一、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少年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世界,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其文采飞扬,用语传神,写景尤为精彩。

第二自然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加上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和冬日雪地捕鸟,写尽了百草园的美好、神奇。

后半部分则通过写学习环境的沉闷,教书先生的冷漠,学习内容的乏味,学习方法的单调四方面内容表现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厌倦。

《阿长与<山海经>》则记叙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礼节”性格的长妈妈的形象。

通过写阿长购买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文章采用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手法写阿长,以儿童的眼光打量世界,“不虚美”“不隐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表达出赞美祝愿长妈妈,歌颂广大默默无闻而又奉献者最美好东西的平民百姓的深沉感情。

仔细品读两篇佳作,我觉得内容上可作以下比较。

1、标题两文题目共同特点是:都突出所写内容,看到两文标题自然就把文章分为两部分,一目了然。

但两文题目又有明显区别:一个用“从……到……”的两式,突出时空的变化,所写内容随着时光变化而变化。

“从……”先写百草原是“我”生活的乐园,“到……”再写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牢笼”。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他的散文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也呼唤着人性的觉醒与救赎。

在本文中,将对鲁迅散文选进行赏析与解读,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刻画人物的精准度,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疯狂和不公。

故事讲述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叙述者,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的狂妄幻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与人性的扭曲。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首先,狂人代表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腐朽状况的愤怒和呼吁。

他通过夸张的叙事和对格局的扭曲,揭示了社会中普通人的无知、傲慢和偏见。

其次,狂人内心的幻想反映了个体在压抑和束缚之下的无法承受之虞。

最后,整篇散文通过狂人的视角,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荒谬和矛盾,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变迁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困境和体制造成的无法逃避的命运。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塑造,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尊严和价值缺失的现实,也通过对阿Q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探讨了每个普通人面临生活苦难时的心理状态。

故事中,阿Q以被动和消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压迫和打击,表现出了传统社会中个人尊严的崩溃和人性的裂变。

通过对《阿Q正传》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弱势群体命运的拷问和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故事中的阿Q是多数中国人民的写照,他们在封建制度下生活着,受尽压迫和歧视,承受着贫困和不公。

阿Q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悲剧,呼唤着社会变革的到来和个人尊严的重建。

总之,《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为鲁迅散文选中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探讨了人性的困境与救赎。

鲁迅散文名篇赏析

鲁迅散文名篇赏析

鲁迅散文名篇赏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独特的风格和犀利的批判精神著称。

以下是一些鲁迅散文名篇的赏析: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通过对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回忆,表达了对自然、知识和自由的热爱。

文章描绘了百草园中的自然景物和各种趣事,以及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

2.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 《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期的老师藤野严九郎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外貌、言行和治学精神的描写,表现了他的严谨、正直、热诚和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4.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是鲁迅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刘和珍等烈士而写的。

文章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的叙述,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奋起抗争,争取民主和自由。

鲁迅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他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呼唤着民族的觉醒和进步。

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散文精选摘抄及赏析

鲁迅散文精选摘抄及赏析

鲁迅散文精选摘抄及赏析摘要:一、鲁迅简介二、鲁迅散文精选摘抄1.《呐喊》摘抄与赏析2.《野草》摘抄与赏析3.《朝花夕拾》摘抄与赏析4.《华盖集》摘抄与赏析三、总结鲁迅散文的特点与价值正文:一、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鲁迅的散文作品更是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鲁迅散文精选摘抄1.《呐喊》摘抄与赏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作品充满激情,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如《药》一文中,通过描述一个革命者被杀害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与残忍。

2.《野草》摘抄与赏析《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

如《雪》一文中,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新社会的向往。

3.《朝花夕拾》摘抄与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录体散文集,作品以童年生活为题材,充满温馨和感慨。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的向往。

4.《华盖集》摘抄与赏析《华盖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作品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

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通过对一位因抗议政府而被杀害的女学生的纪念,表达了对民主、自由的渴望。

三、总结鲁迅散文的特点与价值鲁迅的散文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独特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散文作品语言简练、犀利,具有鲜明的个性,开创了现代散文的新风格。

2.深刻的思想内涵:鲁迅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鲁迅的散文作品饱含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进步的期望,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艺术价值:鲁迅的散文作品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鲁迅作品阅读训练与解析

鲁迅作品阅读训练与解析

《鲁迅作品阅读训练与解析》一、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阅读训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苦难以及鲁迅的思想精髓。

二、阅读习题(一)《故乡》1.请描述文中“我” 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分别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2.闰土在少年和中年时期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二)《孔乙己》1.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2.小说中多次出现“笑”,这些“笑”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三)《狂人日记》1.“狂人” 为什么觉得周围的人都要“吃人”?2.“狂人” 的日记有什么独特的叙事风格?(四)《阿Q 正传》1.阿Q 的“精神胜利法”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2.分析阿Q 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五)《藤野先生》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三、答案解析(一)《故乡》1.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充满生机的,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等;现实中的故乡则是萧索、破败的,房屋破旧、荒草丛生。

这些变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苦,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

2.少年闰土活泼、勇敢、机灵,对生活充满热情;中年闰土则变得麻木、迟钝、贫困,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这些变化说明了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压迫和摧残,使他们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

(二)《孔乙己》1.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的是长衫,却又脏又破;说话总是之乎者也,迂腐可笑。

他的动作迟缓、笨拙,如“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等。

这些特点体现了他自命清高、穷困潦倒、迂腐守旧的性格。

2.小说中的“笑” 有多种含义。

短衣帮的笑是对孔乙己的嘲笑和侮辱,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麻木;掌柜的笑是为了招揽生意,显示了他的市侩和自私;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但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对他们的影响。

鲁迅作品摘抄赏析

鲁迅作品摘抄赏析

鲁迅作品摘抄赏析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批判了当时的弊端,引领了中国文学的潮流。

本文将从鲁迅的选段入手,探究他的文学风格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1. 《呐喊》中的“药”:“我可以把他腰间的这根大肠子连根拔出来”《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的《故乡》一文中,主人公的母亲患上了痔疮,而当时乡下的医生只会动手术,却不会准确地找到痔疮的位置。

于是,在母亲经历了一次不成功的手术之后,主人公开始自己施行手术,而他所用的“药”竟然是用牛骨劈开之后的一块直棍。

这一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医疗技术的匮乏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同时也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爱和责任。

这种简洁生动的语言与真实的情节呼之欲出,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内心。

2.《阿Q正传》中的“招摇撞骗者”:“自卑的人只能表达出自卑者的言论”《阿Q正传》讲述了一个自嘲式的人性悲剧,主人公阿Q因为自己的贫穷和丑陋而遭受了异样的眼光和歧视,于是他开始以恶意嘲笑别人来抚慰自己。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讽刺、夸张、变形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阿Q的人格依赖和奴性,把他自己搞得比他所鄙夷的人还要可悲。

小说中的那句名言“自卑的人只能表达出自卑者的言论”道出了高傲、愚昧、虚伪的心态和行为,也探讨了人性的无奈和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3.《狂人日记》中的“敢吃我的豆腐?”:“市民化的文明程度,就看你如何看待这道道德规范”《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文化混乱、政治黑暗的社会环境里的苦闷和反叛。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虚伪的,人们的行为总是要受到种种道德规范的限制。

但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却发现,他原来的理想是错误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必须要有一些共识和合规的道德规范,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小说中那句“市民化的文明程度,就看你如何看待这道道德规范”点明了道德规范,不仅是日常生活必须的行程,也是文明发展的标志和具体化。

鲁迅的作品中融合了现实主义的风格和浪漫主义的情感,他的文学思想与作品深入人心,引起广泛的共鸣,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也推动了诸多现代文学创作的变革。

语文初中教案:鲁迅先生的散文欣赏

语文初中教案:鲁迅先生的散文欣赏

语文初中教案:鲁迅先生的散文欣赏一、引言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生于1881年,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丰富多样的作品,其中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纯净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进行欣赏,并重点探讨其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

二、第一篇:《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最为著名的散文之一。

通过主人公“我”的视角,以幽默夸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自诩为“狂人”的普通人面对社会荒谬时产生的种种崩溃心理。

这篇文章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传统叙事模式,采用了镜子反射般叙事方式,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及人性弊端的深入思考。

鲁迅通过虚构角色“狂人”,直指官僚主义腐败、封建道德束缚和民众无知等问题。

例如在文章中描述了一个医院里因为官僚主义而面临死亡的患者无法及时就医的可笑场景,以此来揭示官僚体制导致的社会困境。

此外,他还通过独到的观点和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思考,批判了旧有伦理观念下的愚昧无知以及虚伪的社交礼仪。

三、第二篇:《热风》《热风》是鲁迅先生另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品。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地描写人物情感和生活细节,勾勒出了当时民众生活在颓废荒凉环境中所经历的辛酸和痛苦。

在《热风》中,鲁迅用“我”作为过去式叙述者,以幼年时期与母亲分别为线索,娓娓道来自己内心对家庭、社会及人间关怀之间挣扎求索的心路历程。

通过对家庭贫困、战乱和沉重氛围的刻画,他直接指向了那个时代内外因素共同形成的压抑局面。

同时,在文章末尾,“我”对母亲的回忆也传达了鲁迅一贯秉持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他通过塑造一个虚幻但深具温情的形象,将无助、痛苦和希望融入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中,表达了对自己和整个社会责任和救赎的呼唤。

四、第三篇:《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小品。

这个以困境和下层人物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在简洁而流畅的语言中凝结着作者对命运悲剧及底层人物命运的深情关怀。

通过描写一个出卖女儿被驱逐到尾门唱曲的年轻青年孔乙己,鲁迅展示了当时社会阶级固化、冷漠和不公平待遇现象。

名家散文整篇赏析

名家散文整篇赏析

名家散文整篇赏析散文是一种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展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的文学体裁。

名家的散文作品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力量。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篇名家的散文,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这篇散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著称。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散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文章开头便写到,“我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

”这句话就将读者带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人不禁想要继续往下阅读,了解主人公的故事。

接下来,散文以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开,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记录,展现了他的疯狂和痛苦。

主人公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的绝望。

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让人深思不已。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经思索了半个多时辰,终于发现,我实在不大适合做人。

”这句话道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散文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用词准确而生动,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绝望。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刻地反思人生和社会。

散文的结尾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是死了,我相信人人都会来参加我的葬礼。

”这句话既是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作者通过这样的结尾,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绝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这篇散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刻地反思人生和社会。

作者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痛苦和绝望。

1.鲁迅散文两篇 赏析训练

1.鲁迅散文两篇 赏析训练
作为转折复句,重点落在“但”字上。 夜是虽然依旧昏沉的,但作者“总记得”这 美好,可见作者对此是恋恋不忘的,是依旧 怀抱希望,怀抱对“好的故事”的期待。总 之,即便再昏暗,还有微弱的灯光;纵使再 虚幻,也是美好的故事。先生自己也在《故 乡》中曾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 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0.本文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你还知道 哪些运用了象征手法的文章呢?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 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 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 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 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② “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 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5.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 伸得很“舒服”? (1)(略)自己在文中第4节勾画句子。 (2)“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 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 相同? 前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 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 是什么呢?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6. (1)小粉红花形象有哪些特征? 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三是在做 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 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小粉红 花是被社会黑暗势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 惨,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 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 者的深切同情。

散文两篇对比赏析

散文两篇对比赏析

散文两篇对比赏析【篇一:散文两篇对比赏析】散文两篇生命的路鲁迅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昨天,我对我的朋友l〔我的朋友l:这里和下文的“l”,最初发表时都写作“鲁迅”。

〕说,“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l很不高兴,说,“这是natur(自然)的话,不是人们的话。

你应该小心些。

”我想,他的话也不错。

注:《生命的路》选自《热风》(《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本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

谈人生价值朱光潜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位,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

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

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

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他的心灵。

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

幸福是一种享受。

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

人既有肉体,即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

我们不必如持禁欲主义的清教徒之不近人情,但是我们也须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

鲁迅先生的散文鉴赏

鲁迅先生的散文鉴赏

鲁迅先生的散文鉴赏《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种种痛苦与困境。

全书共分为五个独立的篇章,每个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它们又相互联系,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有机整体。

下面是我对《呐喊》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狂人日记》讲述了主人公的心里变态,鲁迅以一种语言风格平淡、叙述缓慢的方式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疯狂与孤独。

通过讲述他看到的狂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对比,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封建陈腐和自私自利。

主人公的疯狂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叛,但他的反叛无法改变社会,最后只能归于自我毁灭。

这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社会的封闭与个人的无力。

第二篇《孔乙己》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描写了一个善良而可悲的小人物。

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社会地位、没有音乐才华,长相又有些猥亵。

但他的心地善良,对待别人总是以大度和宽容,以至于成了别人的笑柄。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命运告诉我们,社会是冷酷无情的,屈服于社会的规则只会让我们变得更狼狈不堪。

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第三篇《药》讲述了一个人吃了奇怪的药之后发生的故事。

这个人在药的作用下,看到了周围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自私。

药的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却能揭开表象下的真相。

这一篇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人们总是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对他人抱有戒心。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保持真实和朴实,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第四篇《祝福》是整本书中最温情和动人的一篇。

它写了一个背负着沉重命运的女子被迫嫁给一个丑恶的男子,但她却对他充满了爱和同情。

这个女子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即使面对命运的打击,她也坚持自己的原则。

鲁迅通过她来歌颂了女性的坚强和爱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这一篇让我深受触动,也对女性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第五篇《故乡》是整本书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篇,也是最具有宗教色彩的一篇。

鲁迅散文解读

鲁迅散文解读

鲁迅散文解读鲁迅散文解读引导语:鲁迅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下面就从鲁迅先生的散文来说起。

鲁迅散文解读(一)、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一、思想的自由驰骋:有温馨怀旧的回忆,有严格的自我解剖,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也有对韧的战斗精神的颂扬,……二、内容的自由驰骋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

鲁迅当年曾对读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说过,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道路。

要知道:战战兢兢地抓住马鬃,亦步亦趋地蝺蝺而行,生怕离开划定的轨道一步,这样的“走马”是不会给人以任何美感的;只有在天边的原野上,撒开蹄子自由地飞奔,这样的“奔马”,才会给人以壮美,要写好散文就学习鲁迅,放开手,飞奔吧!三、艺术创作上的真善美鲁迅的散文则同他的所有其他作品一样,把真实放在第一位,拒绝任何粉饰和安慰,拒绝给现实涂上一层诗意而自我麻醉。

“无私才能无畏”——鲁迅之所以能够无畏地解剖自己,就是因为他“无私”,他的真诚向善,这是他的散文真善美的体现。

四、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翻开《朝花夕拾》,顺着次序,从《阿长与山海经》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父亲的病》、《琐记》,再到《藤野先生》,最后到《范爱农》,处处都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

对长妈妈的怀念,对闰土父亲的回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所有的这些,我们追随着鲁迅的回忆,看到了两个字“人本”。

二、《朝花夕拾》解读新探(一)《朝花夕拾》特色:散文集《朝花夕拾》,原题《旧事重提》。

此时鲁迅已由彷徨的启蒙者姿态转变为明朗的战士姿态,因而,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之中,也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境界也显得开阔。

鲁迅的散文《希望》原文及赏析

鲁迅的散文《希望》原文及赏析

鲁迅的散文《希望》原文及赏析原文:希望(散文诗)鲁迅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

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鲁迅散文三篇赏析

鲁迅散文三篇赏析

鲁迅散文三篇赏析第一篇:鲁迅散文三篇赏析鲁迅散文三篇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概括: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赏析:作者以如诗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部分组成的。

先是百草园,那里有的是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萌发起孩子无限兴趣,勾起无穷联想。

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接着是三味书屋,那儿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

那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日常课程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当我们读这篇作品时,谁都会感受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书塾里,却也有一股亲切的气氛在流动。

这就是儿童的谐趣。

《社戏》概括:本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赏析:本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藤野先生》概括:文章记述了作者在留学日本仙台时,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生活简朴,用心治学,关心学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精神,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赏析:在这篇散文中,鲁迅不只写了对藤野的赞颂和怀念,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藤野之所以给予鲁迅特殊的关怀和精心的培育,是因为受到鲁迅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为了使国家复兴而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感动。

鲁迅写道:“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

鲁迅散文集摘抄赏析

鲁迅散文集摘抄赏析

鲁迅散文集摘抄赏析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3〕,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1-6]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

鲁迅文章赏析

鲁迅文章赏析

鲁迅文章赏析第一篇:鲁迅文章赏析随感录 65 暴君的臣民《热风》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语丝》《坟》雷峰塔倒掉了,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

为什么倒掉的?“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可以“逢凶化吉”,你挖他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

于是人们再三叹息:“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倒掉的原因以及人们所发的感慨也并无不平常之处。

然而,恰恰在这些平常的现象后面,作者看出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象”:守旧、维持现状、惧怕变动。

作者称之为“十景病”,并以此为出发点,联系与之相类似的事,说明这正是统治阶级维持统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守旧复古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

“十景病”必然阻碍创新和变革,阻碍社会的发展。

医治“十景病”的惟一办法是“破坏”,但作者指出,“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破坏”有“革新的破坏者”和“寇盗式破坏者”、“奴才式的破坏者”三种,我们所需要的,是“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作者于文章结尾点出了主旨。

这篇杂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以艺术的手段加以深化、强调、突出。

作者借助于联想,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许多零碎的现象缀合在一起,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显豁,凸现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春末闲谈《莽原》《坟》《春末闲谈》是鲁迅杂文中最好看的篇章,文字从容洒脱,笔力却非常遒劲,通篇透出一种深沉透彻的神采,那种纵笔挥洒的气势和笔力,无人可学,无人可比。

在《春末闲谈》中,鲁迅以一种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通过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对阻挠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派进行了强烈抨击。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用神奇的毒针蜇入青虫,使其不死不活,不动不烂,以保新鲜。

然后再由细腰蜂毒针的麻醉作用,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种种麻痹手段和各种“治术”,他们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让统治者的地位永久稳固。

鲁迅散文赏析

鲁迅散文赏析

鲁迅散文精选“友邦惊诧”论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②,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③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④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

“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