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乃其且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文实词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桃花源记》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虚词
18个文言文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另补充:然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件知识点——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六、【且】 (一)作连词,连接前面的话语
1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 “又……又”“一面……一
面”“一边……一边”或不译
①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河水很清,有涟漪。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③上且怒且喜 —— 皇上又怒又喜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
(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
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 梁襄王》) --(假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达到军营中,
您才进去。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5.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相当于“却”“竟 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
这些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竟然)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在抵御曹操方面拥有的最大的便利条件就是长江。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况且燕赵两国处
文言虚词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乎者也、因为所以、其乃若何、而且则与于焉)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文言文虚词归纳课件而、乃、其、与、且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并且” 。
①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 “然后”,或不译。 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 记》
五、 “而”
3.表表递进,可译作“而且”。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
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5.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2.作实词 (1)可解释为"给予、给"。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3.作动词 ,译为: 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八、 且
1.连词,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①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他们的。 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他的,代“愚公” ③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
3. 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 “这种”等。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那 ②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这种
七、 与
1.作虚词 (1)译为:和、跟、同。 ①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副词,“将近”的意思。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文言虚词-乃其且
乃1、用作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于是”等;例:陈涉乃立王号为张楚。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还可以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用作代词。
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视之,乃庞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诸葛亮真乃神人。
4、表示转折,翻译为“可是”。
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5、翻译为“又”。
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乃尔】翻译为“如此”。
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何其相似乃尔。
其1、用作代词。
A、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秦王恐其破璧。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
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D、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文言虚词 且
练习: 1.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 恕,情在难容。 连词,相当于“却”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诺,且留待之须臾。
练习: 1.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 恕,情在难容。 连词,相当于“却”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随堂演练
且
河水清且涟漪 若属皆且为所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 乃各引散去。 表并列,又 将要 暂且 几近
练习: 1.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 恕,情在难容。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诺,且留待之须臾。
3.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形容词,可译为 “又”“又……又……”;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一面 (边)……一面(边)……”等。 如: 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磐石方且厚磐,可以卒千年。 (《孔雀东南飞》)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4.表假设关系,译为“即使” 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5.不出,火且尽。 副词,相当于“将要” 6.且战且退。
7.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8.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练习: 5.不出,火且尽。 副词,相当于“将要” 6.且战且退。 连词,相当于“…边…” 7.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8.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练习: 5.不出,火且尽。 副词,相当于“将要” 6.且战且退。 连词,相当于“…边…” 7.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连词,相当于“又” 8.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连词,相当于“尚且”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如:(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报任安书》)(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前置。
例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用作副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2)“而后”:才,方才。
例: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③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鸣也。而况石乎!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何等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呵斥。)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用法
考点说明: 1.常见的文言虚词《大纲》规定了18 个,即: 之、其、而、则、乃、以、于、若、 为、所、焉、因、何、乎、且、也、 与、者。 2.要求: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 • • • • • • • • • • • •
一、而 (一)连词 1.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2.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3.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4.表转折,相当于“可是”“却”。 5.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6.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7.表因果,因而 (二)代词 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
为什么 把……怎么样 多么
怎么
•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 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返回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表并列 2.劳苦而功高如此 表递进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拔剑切而啖之 5.子退而自察也 表承接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转折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9.吾尝终日而思矣 12.扣舷而歌之 表修饰 10.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 1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因果 1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4.而翁归。 15.而母立于兹。 代词,通“尔”
• 「若此」如此,这样。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 雨霏霏,连月不开。 •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乃的用法: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之用
1.副词:
(1)表出人意料,翻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2)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就)
(3)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
例:乃悟前狼假寐。
(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才)
(4)作连词,表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翻译为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5)表范围翻译为只,仅仅。
例: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的意思。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3.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4.语气词。
例:乃武乃文《尚书.大禹谟》(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乃尔:如此。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例: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和意 义相同的是
• 例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 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 传》)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 D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E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示儿》
•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 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 们的老子!
•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
晋文之事》
•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 什么。
• 例句:▲其皆此乎?(《师说》 大概都出于这个 原因吧?表测度。)
•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难道谁能 讥笑他呢?表反诘。)
• ▲汝其勿悲!(《与妻书》 你可不要悲伤啊! 表婉商。)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一定 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啊!表期望。)
• ▲攻之不克,围之不断,吾其还也。 • (《殽之战》 攻打它难以取胜,包围它又没有
乃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 《示儿》,乃读之。至
明确: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1、于是(承接
祭无忘告乃翁”一句, 连词)
大为感佩,其真乃忠贞 2、“你”(代
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词)
乃曰:“此徒沽名耳。” 3、“是”(判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断词)
乃不得已而谢。
4、竟然,(副
词)
№5.【其】
• (1)用作代词。
主语。)
•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芙蕖》 这些都是说它适合于观赏的事。“其可
目”作宾语。)
• ③我的,我(自己)。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
• 例句:▲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 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赤壁之战》 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曹 操会遣送我回乡里,并且品评我的名声地位,还 少不了给我做一个下曹从事的官。)
•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
朝。)
•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 ②他,它,不能加“的”。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一 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 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
• 例句:▲秦王恐其破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担心他撞破宝玉。“其
破璧”作宾语。)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师说》 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其闻道”作
•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 叫阁子呢?
(二)用作副词。
• 1.将,将要。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 2.暂且,姑且。
•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 壕吏》)
• ①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用作第三人称代 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 性定语。
• 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他的计策,幸
亏大王也赦免了我。)
• ▲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 其根。
• (《采草药》 如果有隔年老根,应当选择没 有茎叶的时候采摘,那么液汁就集中到它的根 部。)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
宴》)
•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 推辞。
•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师说》)
•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 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 4.并列关系: •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
•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 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 ——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 • 【且如】就像。 •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 ——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
关以西的士兵)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游褒禅山记》 我亦后悔我自己盲从跟随出
来,不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 ④那,那个,那些,那里。用作指示代词。 表远指。作定语。
• 例句:▲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 记》 就有人责怪那个提议出来的人。)
•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 战》 现在曹操得了荆州,完全占有那一带地 力。)
又……”
•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 一边……”
•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 记》)
•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 笑的。
• (5)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
其(续前页)
•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 当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 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 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 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 仅其一二。其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 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 雀东南飞》)
• ——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 回娘家去。
• (三)助词,作用相当于“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 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 同的一项是 ( )
• 例句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A. 其皆出于此乎
• B.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
• C.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使之肖我
• D. 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
其
•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 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 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 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 “吾其予之。”焉敢如此?
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 (3)用作连词。如果,还是。通常放在句首。或 表假设,或表选择。
• 例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 马生序》 如果学业不精通,德行不成器的,不是 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 人的过失呢?)
• 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 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 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乃】
• (一)用作副词。 •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
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 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 上宝玉)
•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 战》)
• 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 剩下二十八人。)
•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 ——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 (二)用作代词。 •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6.【且】
(一)用作连词。
•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
壁之战》)
• ——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 已疲惫。
•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
家》)
• ——况且男子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取得大名 声。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 记》 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不能游完。)
• ⑤其中的。用作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 • 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
记》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它。)
• (2)用作副词。大概,难道,还是,可要(或省 去)。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 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的语气助词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