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文言虚词“乃”“则”模板
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出处(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出处(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出处(司马迁《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出处(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出处(陶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出处(韩愈《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出处(苏轼《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出处(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出处(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出处(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出处(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处(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出处(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出处(《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出处(《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考点十:文言虚词“乃”“则”概述
考点十:文言虚词“乃”“则”一、解释词语乃:(一)作副词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则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不用则以纸贴之《活版》2、副词,就是、便是。
(1)非死则徏尔《捕蛇者说》3、法则,如:巍巍乎唯天为天,惟尧则之《论语》二、中考真题链接2013年浙江省台州市(二)(11分)岳阳楼记(节选)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薄暮冥冥()(2)长烟一空()(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6.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丛草为林(《童趣》) 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C.悉以咨之(《出师表》)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乃”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乃”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乃”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不同的用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于是,就。
例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赤壁之战》)
2.才,方才。
例如:“赵王得归,乃赐胜为河南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是开始,开始。
例如:“先王又曰:‘何利天下?’对曰:‘天下莫安,则王始矣。
’”(《墨子·非攻下》)
4.竟然。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5.是,就是。
例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6.表转折,却。
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7.表强调,反而。
例如:“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旧唐书·刘祎之传》)
8.于是,因此。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9.表推测,大概。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10.用在句首,表提示。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一、虚词乃的用法介绍在文言文中,虚词乃是一种常见的助词。
它起到连接句子成分或者标示着某种关系的作用。
乃字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示“是”、“为”、“于”、“而”等含义。
本文将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乃字的用法及常见例句。
二、乃字表示“是”的用法1. 乃字可引导主谓关系,表示“是”的意义。
例如:“后之视者,亦以前世之人为目。
”(《资治通鉴》)这里的乃表示了主谓关系,并翻译为“是”。
2. 乃字还可表述现象或状态。
例如:“学者总究非出来所必然经过官员院阁之奏章思索归结而来。
”这里,“非出来所必然经过官员院阁之奏章思索归结而来”描述了学者总究的现象或状态。
三、乃字表示“为”的用法1. 乃字可以表达原因、理由或目的。
例如:“周亲自致书将丧告夏后氏曰:‘荐其宗武旗委祠设坛…………’”(《史记》)这里的乃表示了原因,表明周为了荐其宗武旗而致书将丧告夏后氏。
2. 乃字还可以表示目的、代表之意。
例如:“俾以从其好者……以成著述工名而已”,这里的乃表示目的,即通过成著述工名来满足好学之人的需要。
四、乃字表示“于”的用法1. 乃字可以表示方位,在此意义上多用于指示地点或时间。
例如:“谨依奉皇章给发摄民等六环为注意”,这里的乃表示地点,即皇章给发摄民等六环所在的地方。
2. 乃字在时间状语中起连接作用。
例如:“穆帝既崩,楚随王尽杀胡公郁酒与越后弟长门於都亭。
”这里的乃起到连接穆帝崩溃和楚随王杀害胡公郁酒与越后弟长门事件的作用。
五、乃字表示“而”的用法1. 乃字还有连词“而”的功能。
例如:“岂不圣哉?亲退纳谏而追事君!”(《左传》)这里的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表示两个动作或状态之间的递进关系。
2. 乃字可以用于简化句子结构。
例如:“李斯躬耕以供给,欲赂公子婴不得......”(《史记》)这里的乃起到了简化句子结构和连接前后内容的作用。
六、其他用法1. 乃字还可在书信中使用,表示敬辞或敬称,“乃礼也”。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文言虚词乃的用法1文言翻译nǎi(1)<代>你(的);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2)<代>这;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动词>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4)<副>竟然;却。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副>才。
《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6)<副>仅仅;只。
《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7)<副>又。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8)<副>甚至。
《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
”(9)<连>于是;就。
《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2【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被积久形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被(他)俘虏
介词,表被动,句式为 “为……所” “为 所”;
可译为,“被……所” “被”
名词,处所、地方。
小结:
虚词: 1、结构助词,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今译格式:“动词+的+名词”: “……的人”“……的事物”“……的地方”“…… 的”。动词前可加所。
被
被
介词,表被动;
可译为“被、受”。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等
可译为“呢”。
动词,有“以为,做,作,治理,是”等意义,如: 霓为衣兮风为马(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为( )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做
是
小结: 1、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向 、对” 等 。 2、介绍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可译为 “替,给”。 3、介绍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为” 等。 4、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为、由于”等。 5、介词,表被;可译为“被、受”。 二、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 “呢”。 三、动词,有“以为,做,作,治理,是”等意义,
2、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 “吾所以①( )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 )。以其所③居位( ) ,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 可见其所④言( )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⑤过( )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 )以教人向上者也。 参考答案: ①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的原因”; ②表被动; ③“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处的位置; ④“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说的话; ⑤“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拜访的人; ⑥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高考语文虚词“乃”的用法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恐怕……吧?
翻译此句
固定结构:无乃……与?
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说话人肯定的意思。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
恐怕……吧?
翻译此句
固定结构:无乃……乎?
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说话人肯定的意思。
文言文18罗汉复习梳理——典句、意义及用法
1、乃
之《项羽之死》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项羽之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初中文言虚词五个
《童趣》阅读
1、请用”/“将第3段黑体加粗的划出5处停顿。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 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的 )( 它的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的 )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在 )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心之所向( (5)昂首观之 (代蚊子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在 ) (7)徐喷以烟 ( 用 ) (8)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在 ) (9)拔山倒树而来( 修饰 ) (10)以丛草为林 ( 把 ) ( 作为) (11)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 ( 并列 )
例: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 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卒之为众人(无义,凑音节) ②久之,目似瞑。《狼》
(三)用作动词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 “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 可不译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打捞石兽这件事 ) 2.沿河求之 ( 代石兽 )
常见文言虚词
考点梳理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 有15个:之、其、而、于、为、 何、以、则、乃、若、且、虽、 然、乎、焉。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 ①沿河求之(代石兽) ②人皆吊之(他)
③一老河兵闻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一、虚词乃的基本用法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词汇,包括了很多种类,如助词、连词等等。
而其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且容易引起学生困惑的虚词便是“乃”。
在文言文中,“乃”主要有两种基本用法:表示动作发出或者箭靶目标。
1. 表示动作发出在这种情况下,“乃”通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该动作是由某个主语发出。
例如,“君子言乃信”(《论语·公冶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说的话才是真实可信的。
2. 表示箭靶目标当“乃”表示箭靶目标时,它通常位于名词后面,起到连接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不处异端,不能致尧典也”的“则殆矣”,其中“则殆矣”的意思是“因此危险”。
可以看到,在这句话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和“不处异端不能致尧典也”都被视为箭靶目标。
二、虚词乃与其它虚词的用法比较除了乃,文言文中还有许多与其类似的虚词,例如“然”、“夫”、“若”等。
与这些虚词相比,“乃”的用法稍微复杂一些。
1. 乃与然的区别在表示动作发出的意思上,“乃”和“然”常常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君子言则信乎?”和“君子言乎?则信也”。
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在强调君子说话可信。
2. 乃与夫的区别与夫字不同,虽有人会将二者混淆为同样一词充当起接连直观状语从属于作用,但实际上二者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点差异。
第一、原始意思。
而言商代至周初夏朝期间之历史记载所显示之原义由于计算度量单位之官曰「夫」继而转指「那个」、「呀!」口头语助词造成亦即昌认状命助述词汇种类;政权兴革时期先秦战国礼闻文及缀补改措文书指示参行流传所运用常见继而亦即赋读音声调符号关系之增修约束以外、“乃”的起初意译为「那个」、「呀!」。
第二、用法。
在表示箭靶目标的用法上,“乃”通常不会单独出现,而是在某些固定的搭配中使用,如“乃至”、“既...乃...”。
这与夫字有一定的区别,夫字可以独立使用。
第三、句式组合。
当表示箭靶目标时,“乃”通常与其他虚词或谓语动词一起出现,构成完整的句子成分。
虚词“乃”的用法
虚词“乃”用法例析“乃”这个词在文言中主要作副词和代词,现归纳分析如下:一、作副词“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副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
有以下三种情况:(一)表承接“乃”表承接时常表示主谓之间动作和时间上的顺承关系。
一般译为“于是”“就”等。
如:1、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2、项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3、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项脊轩志》)4、项王乃引兵而东。
(《项羽之死》)(二)表转折表转折时“乃”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出人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竟”“竟然”“却”等。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拷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之死》)4、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有时,“乃”表示语意的轻微转折,语气较缓和。
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这时的“乃”译为“但还是”。
(三)表情态“乃”有时表示动作行为产生和发展的情感、状态等,可以译为“才”“才能”等。
如: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祭十二郎文》)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3、而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4、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报任安书》)有时还可以在疑问句中组成“无乃……乎?”等固定结构,表揣测、歉疚等,译为“恐怕……了吧?”。
如:1、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四)表判断“乃”表判断时,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因而可译为“是”“就是”。
如: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4、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文言虚词(乃
乃⑴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
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
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诸葛亮真乃神人。
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
例: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一说竟然。
)⑻不过。
例:<<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⑼甚至,表递进。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⑽而,又。
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⑾这,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
⑿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⒀他,他的。
例:是芋视乃妇也。
⒁姓氏虚词-乃(一)用作副词。
[2]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例句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的特殊语气词。
其中,乃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前后内容、修饰名词或代词,以及补充说明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对乃的具体用法和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详细介绍。
一、乃构造连接关系1. 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递进、明确、转折等关系。
例如:古之人有言曰:“无恶而入者必祸。
”盖其过也可知矣,行善安及人心乎?--《荀子·劝学》解析:该句中,“及”与“乎”为并列成分,前后两部分都有相互联系。
2. 用于引导结果或推理: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例如:“道得万物之始,命终万物之毕。
”故君子尊道,则民强;弱则民危。
“ --《庄子·德充符》解析:这里,“故”和“则”与“乃”共同构成了一个推理关系。
3. 用于标志时间顺序:表示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发生的情况。
例如:瞻彼淇澳,言采其葑,未见君子,悲莫悲兮。
--《诗经·周南·关雎》解析:该句中,“彼”和“乃”共同指代一个特定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后,才会产生“悲莫悲”的情绪。
二、乃修饰名词或代词1. 用于修饰地点名词或称呼他人:起到限定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汉者,天下也;河,世界也;四海内牝马之骊黄者,天下无敌人曰善顽如也。
--《后汉书·崔照传》解析:这里,“世界”和“乃”共同构成了一个地点的限定。
2. 用于修饰时间名词或事物名称:进一步说明具体时间或属性特征。
例如:盖予时方学日本法律而尚未入阁,既兼公法(即宪法)实务,则与此相应有双重责任焉﹔乃以顾问为理由姑寄住链三金实款块万余元及赀期信函给岩倉--《岩倉具視与一城敷寄=岩倉具视与一城敷》解析:该句中,“顾问”与“乃”构成了对应的修饰关系。
三、乃补充说明细节1. 用于修饰动作或状态:详细描述某个动作或状态的背景和原因。
例如:子为武城吏,未と葬,则其在此邑,佚以乐。
乃自作仂曲申文然 --《左传·僖公二十年》解析:这里,“佚以乐”表示子在武城吏任职期间,利用这个机会来放松和享受。
文言虚词:乃
A、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是”
• B、“才”,副词。
• C、“于是”
• D、“竟、竟然”
练一练: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
(1)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 竟然 )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才 ) (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仅 ) (4)良乃入,具告沛公 (就 )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的)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
乃
• 句中“乃”字的义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
1.第二人称代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副词 良乃人,具告沛公
你的
表承接,于是,就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表逆转:却,竟,反而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
才,仅 才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于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就是,用在判 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例:无乃尔是过与。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有哪些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不是很多,只要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时,注意归纳总结,是很容易记忆的.。
下面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来参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苏轼《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在文言文中,“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下面我将对“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进行归纳:
1、表示承接关系
“乃”可以表示动作或事件的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才”、“却”。
例如,“乃令史前驱”(《左传·庄公十年》),意思是“于是命令史前去”。
又如,“乃往拜谢”(《战国策·齐策四》),意思是“才去拜谢”。
2、表示转折关系
“乃”也可以表示动作或事件的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却”。
例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意思是“然而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又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意思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3、表示判断关系
“乃”还可以表示判断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就是”、“才是”。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意思是“应该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又如,“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意思是“我是大梁城夷门守关的人”。
4、表示条件关系
“乃”还可以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只有”、“才只有”。
例如,“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才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
又如,“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意思是“如果不是夫人这样悲伤该和谁一起去哭呢?”。
总之,“乃”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虚词,可以表示多种复杂的语意关系。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才”“就”等 三.设鸿门宴》) 五.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六.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 种限制,可译为"只"" 仅"等。
01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05
02
(《信陵君窃符救赵》)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
04
03
也。(《赤壁之战》)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 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 作用,可译为"是""就 是"等。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 伐颛臾》) 6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5 (《报任安书》)
【无乃】表猜测,译为 “恐怕……”。 4
1 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 2 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3 告乃翁。(陆游《示儿》)
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出处(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出处(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出处(司马迁《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出处(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出处(陶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出处(韩愈《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出处(苏轼《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出处(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出处(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出处(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出处(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处(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出处(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出处(《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出处(《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乃”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乃”
【词义推导】
“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词义例释】
(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晋文之事》)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范围,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④表意外,竟然,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成语助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就是说一次失败了不要紧,只要吸
取教训,总结经验,定会成功!
何其相似乃尔: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形容十分相像。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乃的常见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常见用法【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常见用法
用作副词。
这意味着两个事件的逻辑连续性或时间连续性,可以翻译为“正义”、“这个天赋”等;它还可以表示前后两件事在理性上是对立的,可以翻译成“但是”、“出乎意料(然而)”、“相反”、“天赋”等;它还可以表达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以翻译为“天赋”、“唯一”等。
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丈夫赵强燕弱,而国王对赵王是幸运的,所以燕王想娶国王。
现在你就是死去的赵佐言。
(连坡林相如传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我敢爬到山顶。
(连坡林相如传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用作代词。
它只在第二人称中使用,通常作为属性,翻译为“你的”;也作为主题,翻译为“你”。
它不能用作对象。
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3.在判决中用于确认。
它可以翻译为“是”、“是”等。
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应是把持易门的人。
(辛灵君偷法宝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例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十:文言虚词“乃”“则”一、解释词语乃:(一)作副词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则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不用则以纸贴之《活版》2、副词,就是、便是。
(1)非死则徏尔《捕蛇者说》3、法则,如:巍巍乎唯天为天,惟尧则之《论语》二、中考真题链接2013年浙江省台州市(二)(11分)岳阳楼记(节选)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薄暮冥冥()(2)长烟一空()(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6.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丛草为林(《童趣》) 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C.悉以咨之(《出师表》)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微斯人,吾谁与归?18.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二)(11分)15.(1)迫近(2)全(3)持、执(4)探求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1分。
16.B 评分标准:共3分。
17.(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18.荡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评分标准:共2分,写出一点即可,如答“不计得失”“忧国忧民”等也对。
全文补充: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贬谪流迁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人别人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中考真题链接:2013年湖北十堰市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乎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又安敢毒耶?”1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又安敢毒耶()20.翻译下面的句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21. 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22.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答:答案:19.使……生(存)一天天怨恨(3分,每词1分)20.(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共3分,意思对即可,错漏字词,改变句意酌情扣分)21.C(3分)22.共3分,选段中有三处对比: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驰然而卧”、“熙熙而乐”形成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形成对比。
(考生答出任意一处对比,给2分)作用:突出(衬托)了“赋”的不幸甚于“役”或突出(衬托)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答出其中一种作用给1分)。
捕蛇者说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翻译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它咬了人,就没有治愈的办法。
然而捉住它,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用蛇来抵充他的赋税。
(因此)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
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件事已有十二年,险些送命的情况也有好几次了。
”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姓蒋的人听了更加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说道:“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没有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厉害。
假使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被苛捐所迫)大家哭着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得)跌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时疫的毒气,处处是死人成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