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连词的用法
可是,然而
例: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徐霞客游记》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动词的用法
1)是,就是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文言文虚词乃作为副词的用法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只,仅仅。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4)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汉·刘向《列女传》
5)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

——《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高考语文42: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高考语文42: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特色训练42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3.乎
[实战高考]
(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
(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
..乎:
(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
(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
(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
4.乃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
(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
(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
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乃“和“其”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乃“和“其”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一)【乃】--用作副词。
1.表承接。于是,就,便。 ①秦王恐其破璧, 辞谢,固请。
秦王怕他(蔺相如)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 决要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②既已,不可奈何,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置樊於 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③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
(四)【其】--用作助词,不译。
①路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 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犹未悔。 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 也不后悔。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陈涉世 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2.表假设,如果,假如。
①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 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 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pèi)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 如是,孰能御之?
天上云气聚合,降下大雨,则禾苗茁壮的生长起来。 如果这样,谁又能阻挡的住呢?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与、于、何、乎、则、以)k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与、于、何、乎、则、以)k

•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表近指,相当于“ ”“这样”“如此”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②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
• 【所】 名词,处所,地方。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促织》) 而母立于兹。( 。(《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 字结构,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人”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的情况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 后序》 。(《〈指南录〉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篇1(一)用作副词1.用法: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④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2.用法: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用法: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法: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法: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用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篇2古文中乃作为动词的用法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古文中乃作为代词的用法你(的);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这;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古文中乃作为连词的用法于是;就。

《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古文中乃作为副词的用法竟然;却。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 • • • • • • • • • • • • • •
③至东城,乃( 只,仅仅 )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④(刘邦一行)于是遂去。乃( 只 )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2、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限制范围 意义: 可译为“仅仅,只”等。 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廉蔺列传》) 于是、就 ⑥合于桑林(汤的乐曲名)之舞,乃( )中经首(尧乐的一 又 章)之会(《庖丁解牛》) 3、规律探讨: 意义: 副词,表时间、事理相承 用法: 可译为“便,就,于是、又”等 ⑦度我至军中 ,公乃 ( )入(《鸿门宴》) ⑧精思傅会,十年乃 ( 才 ) 成(《张衡传》) 才 4、规律探讨: 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条件; 意义: 可译为“才,才能,这才”等。
• 2、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 尝闻放翁志节, 毕现《示儿》,乃①( )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 )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 )忠贞之 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 )曰:“此徒 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 ) 不得已而谢。 • 答案: • 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 ②代词,你的; • ③副词,是; • ④副词,竟然,却; • ⑤副词,才。
• • • • • • • • • •
⑦为( 被 )天下笑(《屈原列传》) ⑧吾属皆为( 被 )之虏矣(《鸿门宴》) 5、规律探讨: 介词,表被动; 意义: 用法:可译为“被、受”。 ㈡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 列传》) ②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规律探讨: 意义: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等 用法: 可译为“呢”。
• ▲巩固练习
• • • • • • • • • •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蒲松龄《狼》) B、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C、①嬴乃夷门(东门)报关者也。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司马迁《报任安书》) D、①羝(dī公羊) 乳,乃得归。(班固《苏武传》) ②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司马迁《项羽本纪》) 答案:A 解析:A、均为顺承,于是、就。B、①加强肯定,“就是”; ②表条件,“才”。C、①表肯定,是、原来是;②表条件, “才”。D、①表条件,“才”;② 出乎意料,“竟,居然, 却”。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乎、乃”答案)02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乎、乃”答案)02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答案)02文言虚词练习(三)“乎”答案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6—7介词,相当于“于”。

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三、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文言虚词练习(四)“乃”答案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样G才H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

初中文言文虚词4(乃、焉)

初中文言文虚词4(乃、焉)

初中文言文虚词(四)学生姓名:一、“乃”的用法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乃记之而去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作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二、“焉”的用法(一)代词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指示代词,译“此”“这”。

3.人称代词,译“他”“它”。

如:今其室十无一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于何”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二)兼词1、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三)助词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五)特殊用法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哪儿”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文史角1、宋代女子十四不嫁要罚款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娶,女子三岁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

譬如,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对于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配对结婚的也要处罚。

2、“吃醋”的由来源自唐朝房玄龄做了22年宰相,是贞观之治的重要缔造者。

唐太宗为表其功,特赐美女两名。

然后此举惹恼了宰相夫人,不准美人进家。

李世民给她两个选择:一是领回美女;二是喝下御赐“毒酒”。

刚烈的房夫人当场饮下“毒酒”后,方知是一杯醋。

太宗无法,只得收回美人,“吃醋”一说由此传开。

3、古代中国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1、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

2、华夏,原指中原地区,后复包举全部领土而言。

高考复习虚词练习——课内文言文 - 乃

高考复习虚词练习——课内文言文 - 乃

文言文虚词——乃石级濡滑,盘散乃.可下。

2.活水源记(明)刘基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深不逾尺,而澄彻可鉴,3.游褒禅山记(北宋)王安石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赤壁赋(北宋)苏轼5.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6.原毁(唐)韩愈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7.师说(唐)韩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8.阿房宫赋(节选)(唐)杜牧9.滕王阁序(节选)(唐)王勃10.兰亭集序(魏晋)王羲之11.归去来兮辞(魏晋)陶渊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12.陈情表(晋)李密13.鸿门宴(西汉)司马迁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

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4.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 1 -文言文阅读——乃- 2 -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今日见之。

15.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6.察传《吕氏春秋》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17.五蠹《韩非子》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18.非攻《墨子》19.逍遥游(节选)庄子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0.劝学荀子2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乃的用法: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之用
1.副词:
(1)表出人意料,翻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2)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就)
(3)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

例:乃悟前狼假寐。

(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才)
(4)作连词,表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翻译为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5)表范围翻译为只,仅仅。

例: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的意思。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3.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4.语气词。

例:乃武乃文《尚书.大禹谟》(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乃尔:如此。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例: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乃在文言中的意思

乃在文言中的意思

乃在文言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乃”字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于是,就:表示前后动作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示例:《左传·宣公十一年》:“庄王使人问之,使者曰:‘齐君恐,欲以献于王。

’王乃使郤克受献。


2.才,这才:强调事情发生的时间或条件。

•示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
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
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
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
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
为赵王击缶。

’”
3.你(的),你们(的):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使用。

•示例: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4.这,这样:用来指代事物或情况。

•示例:《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5.表判断,是:用于肯定句中表达确定性判断。

•示例:《三国志·诸葛亮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6.竟然,却:表意外或转折。

•示例:韩愈《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刚刚,才:表示时间上的新近性。

•示例:虽然古代文献中这类用法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可能出现类似表达。

文言文18个虚词系列默写“乃”(含答案)

文言文18个虚词系列默写“乃”(含答案)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才(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转折,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表承接,于是/表限制数量,只(项羽又引兵向东去,到了东城这个地方,只有二十多个骑兵了)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表判断,是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代词,你的6.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7.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标条件,才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表判断,是9.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鸿门宴》表限制数量,只10.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表条件,才(所以鹏要飞上几万里的的高空,风就在下面(负载鹏翼),然后才能乘风)1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表判断,是(人的本性没有不贪生厌死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式造成的。

)1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报任安书》才(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点自杀,以致渐渐志气衰微,到了鞭打受刑的时候,才想保住名节)1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恐怕……吧(如今您却教会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四)·乃(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四)·乃(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四)·乃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以下是 9 条关于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和意义的归纳总结:
1. “乃”可以表示“才”呀!就像“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得斋戒五日之后才敢上璧,这不是很有意思嘛!
2. 嘿,“乃”还能表示“于是”呢!比如说“乃下令”,就是于是下达命令,很直接,对吧?
3. 你知道吗,“乃”有时候意味着“竟然”,这多让人惊讶呀!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是不是很神奇?
4. 哇哦,“乃”也可以用来表示判断,就是“是”的意思呀!“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很明确地指出是公子扶苏呢!
5. 注意啦,“乃”还可能表示“你的”哟!像“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乃翁”就是你的父亲呀!
6. 嘿,想一想哦,“乃”在有些情况下还表示“而且”呢!这是不是增加了一层意思呀!
7. 哎呀,“乃”有时候竟能表示“才开始”呢!“良久,乃许之”,过了好久才开始答应,是不是很形象?
8. 告诉你哦,“乃”还能表示“只是”呢!是不是很特别呀?就像“见渔人,乃大惊”,只是很吃惊呀!
9. 最后,“乃”也可以作为一个强调的作用呢!“乃重修岳阳楼”,就是强调要重新修建岳阳楼呀!
总之,“乃”的用法和意义还真是丰富多彩呢!在文言文里可真是个重要的虚词呀!。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乎、乃”答案)02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乎、乃”答案)02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02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练习(四)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

• 规律探讨:
• 用法:介词,表被动,句式为 “为……所” “为 • 意义:所可译”为;,“被……所” “被”
• ㈣ ①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 表》)
•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规律探讨:
• 用法、意义: 名词,可处编辑所ppt 、地方。
10
• 小结:
• 一、虚词: 1、结构助词,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是、又”等 4、表动作、行为的条件,可译为“才,才能,
这才”等。 5、表动作、情况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竟
然,居然,却”等。
三、复音虚词“无乃”,可译为“大概,恐怕,岂不是”

可编辑ppt
5
• ▲巩固练习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 ⑤副词,才。
可编辑ppt
7
•所
• ▲运用归纳法,从例句中找出“所”的用法与意义。 • ㈠ 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听到的事)《桃花源记》
•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拿取的 ),妇女无所幸, • ③文王所辟风雨也 ( 避风雨的地方 )《殽之战》 • ④所与游者( 跟他交游的 )皆当世名人(《一妻一妾》) • 1、规律探讨:
• 用法: • 意义:副词,限制范围
• ⑤秦王可恐译其为破“璧仅,仅乃,辞只谢”( 等。
)(《廉蔺列传》)
• ⑥合于桑林(汤的乐曲名)之于舞是,、乃就(
)中经首(尧乐的一
章)之会(《庖丁解牛》)

• 3、规律探讨:
• •
意用义法::副词,表时间、事理相承
• ⑦度我可至译军为中“,公便乃,就( ,于是)、入又(”《等鸿门宴》) • ⑧精思傅会,十年乃 ( 才 ) 成(《张衡传》)

201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乃

201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乃

201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乃副词作为副词,“乃”能够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

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

例如:今尔出于崖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庄子?秋水》)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李将军列传》)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

例如:(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

(《李将军列传》)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

例如:(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冯谖客孟尝君》)(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冯谖客孟尝君》)(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4)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李将军列传》)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

例如:(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答李翊书》)(2)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李将军列传》)(3)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

(《李将军列传》)(4)良久,乃许之。

(《李将军列传》)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论毅力》)代词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纪楚标的
文言虚词练习题--乃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参考答案: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
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