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而其以乎乃且若为焉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归纳课件而、乃、其、与、且

文言文虚词归纳课件而、乃、其、与、且
五、 “而”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并且” 。
①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 “然后”,或不译。 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 记》
五、 “而”
3.表表递进,可译作“而且”。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
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5.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2.作实词 (1)可解释为"给予、给"。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3.作动词 ,译为: 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八、 且
1.连词,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①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他们的。 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他的,代“愚公” ③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
3. 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 “这种”等。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那 ②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这种
七、 与
1.作虚词 (1)译为:和、跟、同。 ①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副词,“将近”的意思。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PPT讲稿

文言虚词(乃、所、为、于)PPT讲稿
原因” “……的目的”;②表手段、方式或凭借,可 译为“……的办法(手段、工具)”“……的依靠”“用 来……的”。
• 3、介词,表被动,句式为 “为……所” “为 所”;
可译为,“被……所” “被”。
• 二、名词:处所、地方。
书》)
•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 C、①嬴乃夷门(东门)报关者也。 •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司马迁《报任安书》) • D、①羝(dī公羊) 乳,乃得归。(班固《苏武传》) • ②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司马迁《项羽本纪》) • 答案:A • 解析:A、均为顺承,于是、就。B、①加强肯定,“就是”;

• 用法:
• 意义:副词表动作、行为的条件;
可译为“才,才能,这才”等。
• ⑨今其智乃( 反而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 ⑩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wù而不自责,
过矣。乃(
竟)然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
• 5、规律探讨:
• 意义:副词,表动作、情况出乎意料;
禅山记》)
• 1、规律探讨: • 用法: 副词,加强肯定 • 意义: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 ③至东城,乃( 只,仅仅 )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 ④(刘邦一行)于是遂去。乃( 只 )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 2、规律探讨:
• 用法: • 意义:副词,限制范围
• ⑤秦王可恐译其为破“璧仅,仅乃,辞只谢”( 等。
②表条件,“才”。C、①表肯定,是、原来是;②表条件, “才”。D、①表条件,“才”;② 出乎意料,“竟,居然, 却”。
• 2、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讲课教案

文言虚词“而”的各种含义及用法讲课教案

虚词“而”用法例析“而”这个词在文言中大多做连词。

所谓连词,就是指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连接的前后项之间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递进、修饰、假设、转折、承接、因果、目的等多种关系。

下面就根据“而”所表示的前后项关系的例外,分类归纳如下:一、表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同等的,大凡地,并列关系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

也就是说,在判断“而”到底是不是表并列关系时,只要看它连接的前后两项能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之后影响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如果能且不影响句意,则一定是表并列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大凡不需译出,有时也可译为“并且”。

如: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3、小学而大遗。

(《师说》)4、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二、表递进关系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比前项更进一层。

在译文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4、有怠而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四、表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大凡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

如: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劝学》)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荆轲刺秦王》)3、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赤壁赋》)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五、表假设关系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

大凡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关联词“如果”。

如: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词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 “ 、 而、 ” ‎‎ 的‎而 、 而 ‎、 而‎ 、 ‎而 、 而‎ 、 而‎鉴2、 词 ‎‎‎‎ 而‎的‎‎ 、 ‎发生的 可 为“而且、且” 而 ‎ 、 而 ‎、 而 ‎ 、 而 ‎ 、 ( )而 、而 发‎杜门、且夫 ‎‎而‎3、 、 “而” 的 ‎ “而” 的 “而” 的 ‎“而” 的 ‎引起的 可 为“所以”“ 而”“ 是”“才” 用“而”‎ 而 ‎、‎而‎ 、 而 ‎、 以 ‎所 、而‎、 而 ‎、 而 ‎、 所 ‎ 而 ‎4、 ( ) ‎‎ 一 ‎往往 为“ ”而 ‎、 而起、起而 、 而 ‎ 、以 ‎而‎也5、 的 “而” 的 为是‎为 “而” 的 的 ‎的 、 ‎ 可 为‎“来” 而 ‎ 所以 ‎而 ‎ 而‎望幸焉 籍吏民 封府库 而待将军6、 一 用 ‎ 为“ 、 、 、 ” “而” 的 ‎发生 ‎想状态的 较 以 ‎ 而 ‎产而 谁 嗣 ?(《左传.‎》)7、 ‎一 的发‎展提高 较 而‎‎8、 修饰 可 ‎为“ ”“ ” ‎连 状 ‎ ( 词)‎‎、 “而” 的 ‎‎‎一 一 的‎ 以 ‎而‎ 、 ( )而 、 而‎、 而‎ 、 而 、 而 ‎、 而 、 而‎ 、 而 、 而 ‎、‎而 、 而 、 而 、 而 、 而 也‎、 而至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 )、代词“而”的用法“ ” ‎代词 “你(们)”的 且而 ‎辟 士也‎1、 代词 引 一 ‎ “何” ‎何为 也‎、而 何‎、 何为 、 来何 ‎、何以至 、而幸生也何‎为、何以 、 何以 ‎、何辞为、何以伐为、童 何 民 ‎ 民 ‎多 何也2、 代词 、为 引 一 ‎‎何厌 、何也、 何、 也何 望‎回、夫 何哂 也3、副词 多 、何必 何 、 何 ‎声、何德 衰、乃1、 代‎词你(们)(的) ‎乃翁2、 词 是、 是 引 一 ‎ 乃 ‎ 、 乃 ‎ 也3、副词 、 智乃 能及4、副词 才 乃入而 乃 培4、连词 是 杞 、逢孙、杨孙戍 乃还项 乃 驰沛 军、良乃入、乃令张良 谢5、 “ ” “ 乃 ”的 ‎‎气 为“ 怕 吧”乃 是 ‎6、乃 而 (而彭祖乃 以久特 )四、1、 代‎词他、她、它(们)(的) 以 所为‎、 、 ‎、 、以 ‎晋、‎ 、 也、 及 ‎、 ‎、发 士 ‎悲2、指 代词 这、那(些) 何为 也‎、 为 也、 也‎、 、 生‎、 、 ‎石也3、 一 代‎词 (的) 所 、 ‎4、副词 将要、会 ‎何5、 气副词 可 为‎“还是”“ ” 、 、 望 令‎‎、 还也、 ‎6、 气助词 ‎1、副词 将、将要 也 且为 奈何若 且为所虏、且适南冥也、彼且奚适也、彼且恶 待‎且九2、副词 暂且、姑且 且 ‎言3、连词 尚且 “犹” 犹且 而焉、 且 避4、连词 况且 且矫诏纷 、且 为晋 、且而 ‎辟 士也‎、且 ‎水5、连词 而且、 且 且 ‎‎际、且 石 门、凡四 士而拜且泣 、且贰 楚也、且 城邦 、且 言 、且 伪朝、 耻且格、若1、 代‎词你(们)(的) 若入 为寿、若 且为所虏2、指 代词 这、那( 、些) !若3、 词 、像 彼 彼 若也、若垤若穴、若 、背若太 、翼若垂天 云、 也 若 、天 若 ‎4、 词 、 ( ) 若 辟 ‎士 、 若 夫 ‎ 为 也‎若贫而乐富而好 也5、连词 、 、倘若 若 烛 武 、若 郑而 益 、若夫乘天 正若圣 仁 ?天若 天‎老6、若夫 气词‎用以引起 ‎文 “至 到 ”的 若夫 ‎连月 开(《岳阳楼记》)七、所1、助词 的 词 ‎词 ‎ 的‎标 为“所+ 词”所 ‎、所以传道受业解 也、道 所 所 也、圣 所以为圣、 所以为 、非 所 传道解 也、苟非 所、而 所共适、 以兵 所 、所逃2、 词 所、 住所 安 、安排、 将 往而 所 、居 所而众星共 、《雅》《颂》 所3、 “为”连用 “为 所” ‎ 例 “为”4、 词 、 词 ‎、词 离宫别馆 所5、 的‎ 左 的 ‎ 里所 还6、 “以”连用 “ 的 ” “用来 的” ‎“以”八、“为”的用法(一) 为 词的‎词、 词1、 词 是 词 ‎ “谁” “ ” 为 的‎一 为 、 ‎ 为 ‎也、 为‎ 为 ‎、 为 ‎2、 词 、 ( ) “所”连用 词 ‎为 ‎ 、拜 为 ‎夫3、 词 ( ) “所”连用 词 ‎ 以 所为‎ 吕 叔侄为逆 能为也已4、 词 ( 、 ) “所”连用 词 ‎ 所 为 ‎所 为 犹为厉鬼以 贼5、 词 一 “ ” ‎眼 为 ‎为 所‎劫6、 词 为、 、 为、 为 “以”连用 “以 为” 为‎士 、军 以为‎乐、若 郑以为‎道 、必以 安 ‎为质、“ 冥 、 为鲲 化而为鸟 为鹏”7、 词 认为 “以”连用共 ‎“认为”的 “为”“以为”“以 为” 以为 ‎、 为 ‎也、以天 ‎为 、以为 若‎、特以为智‎极8、 词 创 、写 圣 发‎ 所为 ‎也、为 文以9、 词 给 、给 且 为晋10、 词 、谋 ( 、 谋、 法 ) 谁为 为11、 词 为 将以 为也‎九、焉1、兼词 “ ”的连用 “ 这里、 这里”的 兴焉、蛟 生焉、激 而 焉 也、将焉 、 杯焉 胶2、 代词 怎 焉用 郑以陪 、 将焉用彼 、焉用杀3、 代词 好 ‎焉 必 (智)4、 代‎词他(们) 痛 焉5、 气助‎词“ ” 一 圣 备焉、犹且 而‎焉、 耻 焉、 焉、 焉、 焉、始速祸焉6、 助‎词呢 既庶 何 焉 言 何述焉7、 容词、副词尾 的样 “ ” 盘盘焉 囷囷焉(一)、连词“以”的用法( “而” 一 ‎词)1、 的 以 ‎、传 以‎ 、 兵‎以待 、《 》以 、 以 ‎、犹为厉鬼以‎贼、以 所为‎、 以 生‎ 、 ‎以 、 以‎戒2、 修饰 以 、 是乘 厉‎声以 、 以 、 ‎以 、 以‎ 、必 以待‎、 以‎纳3、 ‎以 月 以 以 ‎‎以谬赏4、 ‎ 以 ‎发 一 、以 ‎、 以 ‎也、以 ‎ 而 ‎也、 以 ‎、以 ‎晋 ( 这里的“以” 的 词‎是“以”的 “以” 连词 “以” 的一 ‎ 、 ‎一)5、 、入 展 四 、天 以至 ‎( )、 词“以”的用法( 词‎)1、 、 ‎、 、 份 以 ‎士 、以 ‎、以 气 ‎ 、何以 、 以 ‎而‎ 、苟以天 ‎、以 ‎波 、而 ‎以 为 ‎2、用、拿 所以传道受‎业解 也、 以连兵 ‎、 以 记所‎、以 ‎ 、以 言 ‎、‎特以 为‎城、欲以 柱、 以 舞、 以 ‎外、 以 翼 ‎沛 、以 、以 民 ‎ 朝、 以 ‎、 以 ‎、军 以为‎乐、至 以 ‎为( 别 1、2的 可‎以互换 )3、把 以为 、 以( ) 、 以沛 言‎项 、 以 、 以城‎ 、 以‎‎、以 ‎ 、 以‎为4、 、 为 以一‎‎、 以 ‎( )、 词“以”的用法1、 用 用、 用 必用 ‎ 必以(《九章. 》)2、用来 “ ” “微”连用 “没 用来 的办法” “所”连用 “用来 的” 生 以 微以 文// 所以传道受‎业解 也3、 用 认为 以 ‎4、 “为”连用 “以为” “以 为” “认为”的 “为”的用法5、 “可”“ ”连用 助‎词 能 ‎可能 可以已‎ 以 ‎6、 “所”连用 “ 的 ” 词‎“以”可 词“ ”讲 圣 所以‎为圣 所以‎为一、1、 词 依靠、 、 助 而2、 词 以饥馑3、 词 沿袭 循守旧4、 词 ( 会、 、 、 ) ‎际‎词的 这 要‎‎‎来 ( 的 会‎)招( )善 (舞 ) 沛 坐 以沛 言项 言曰 备5、 词 为、 词‎‎ 封 望 ‎6、 词 而至 ‎也7、连词 为 引 ‎ 坐法华 亭8、副词 项 沛、 词“ ”的用法‎ 对 也、1、连词 、 (连 的 ‎ 、共 ‎ )彼 彼 若也、况 渔樵 渚2、 词 、 (连 的 ‎‎一 一‎ 一 ‎)沛 军霸 项羽3、 气助‎词吧、呢、吗 “欤” 乃 是 ‎、是谁 ‎、是 ‎ 、是 可‎而为 ‎、 非仁 ‎、、唯 非邦也4、 词 交、 所5、 词 给、给 、 ( )斗卮酒、 ( )一生彘肩、欲 亚6、 词 赞 点也7、 词 yù 叔 ‎8、 连词 且而 ‎辟 士也‎四、1、连词 是 它 可以‎为副词“ ” 副词“ ”的 一‎ 能 ‎为连词“ 是”脱 诟虏帅 信2、连词 那 天 高爵3、连词 、 也 耻 焉 貌敬 怒 欲奉诏奔驰 以刘 笃 欲苟 诉 至4、连词 来 沛 ‎(《史记.高祖 纪》)5、副词 受 ‎、 ‎、 而 ‎ 必聚而 、 诟虏帅 信 卑 羞 近谀用 藏6、 词 是、 是 岳阳楼‎ 也7、 词 准 、法 以 、 依彭 ‎(《离骚》)、1、 代‎词 他、她、它(们) 词 ‎词 、 而‎鉴 、李 连 ‎2、 一 代‎词 城‎门外3、指 代词 一 ‎词‎词 已‎提到 词‎ 再用“ (这、那)”重 指代 乐 ‎ 、士 夫 ‎、 、 月 ‎、 章‎、 、 非生而 ‎4、 助词 的 词‎ 为 容‎词 修饰‎的 例 再5、 ‎ 的‎标‎6、 ‎‎ 已‎ 的 ‎的 ‎ 他们‎‎ 而 ‎ 际‎为一 ‎词 能的‎‎例 再7、 词 到、投 项 乃 驰‎沛 军、 、 所‎ 、 所 ‎也8、(一 容‎词 词 ‎‎它词)凑 音节 填 鼓 、久 、顷9、 代词 指代 的‎ 、 、 一 ‎为‎代词 指 ‎代词 文 ‎它所指代的‎对 的 ‎来10、 代 ‎、 的 ‎气助词 烛 武、佚 狐。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一而何、乎乃PPT课件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一而何、乎乃PPT课件
9
(二)【何】--用作疑问副词。
• ①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
•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当于 “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 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 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4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
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既而】
3
(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 的用法及其举例
Mr.Zhu
1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2
一、【而】
• (一)用作连词。 •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

第十二编 虚词 之、而、以、其、于、乃、且、则、焉、者、何-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本通

第十二编 虚词 之、而、以、其、于、乃、且、则、焉、者、何-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本通

初中文言实词一本通第十二编虚词之、而、以、其、于、乃、且、则、焉、者、何、然文言虚词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我们应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虚词有“之”“其”“以”“而”“于”“乃”“嘴”“财”“然”等。

1.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规律。

如“之”一般有三类用法:第一类做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多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事、物;第二类做助词,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的为结构助词“的”,格式为“主语+之+谓语”的则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格式为“宾语+之+谓语”的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的则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的一般为音节助词;第三类作动词,一般后面带地点名词,意思是“到、去、往”2.根据上下文的语意理解虚词用法。

如“而”,做连词时,分析“而”前后连接的词语的关系即可。

“言和而色夷”中“言和”“色夷”意思是言辞温和,脸色平静,属并列关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中太阳出来,雾气散开则有先后关系,属承接关系:“潭西南而望”连接了状语“潭西南”和动词“望”,属修饰关系。

3.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断用法。

如“然”放在句首单用,一般表示转折,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放在形容词词尾,意思是“……的样子”,如“欣然起行”【字义例释】1.第三人称代词【例】明日徐公来。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学指示代词,“这”“这件事”“这样”“那样”【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九上《岳阳楼记》·范仲淹)3助词,相当于“的”【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八上《三峡》·那道元)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

(九上《醉翁亭记》·欧阳修)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七下《陋室铭》·刘禹锡)5.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性,不译【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八上《富贵不能淫》·《孟子》)6.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学而时习之。

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用法归纳_课件

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用法归纳_课件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3.“比” 。
吾恂恂而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让步,“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的”,“它的”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或“我(自己)”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4.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连词,表修饰,不译 5.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一定”等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鸿门宴》) 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
(1-6)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赤壁赋 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案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案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教学目标:1、掌握12个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的意义及用法。

2、通过学习为文言文整体阅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1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解说:(一)虚词的含义和范围:虚词是与实词比较而言的。

1、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表示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

2、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3、大纲规定的12个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全句关照法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得全首领以没;②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②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①为连词,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5、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文言虚词设计教案(其、若、焉)

文言虚词设计教案(其、若、焉)
专题 14_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专题 15_泛说气_液_固三态性
专题 16_热力学基础.doc 专题 17_静电场性质与原理.doc
专题 18_电容器.doc 专题 19_电阻的等效方法.doc 专题 20_稳恒电流计算.doc 专题 21_说磁.doc 专题 22_电磁感应面面观.doc 专题 23_几何光学问题集成.doc 专题 24_交变电流.doc 专题_25 波动光学和量子理论拾
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
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
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 么,哪里。(7 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 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 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 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高考练兵 (2010 山东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放 入 句 中 : 金 公 以 御 史 为 参 军 , 而 甫 为 京 营 副 总 兵 , 然 实 无 兵 予 甫 , 听 其.召 募 。 答案:不同。代词,他,指申甫;揣测语气副词,大概 解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教案一、文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使得句子更具表达力和韵味。

其中,虚词“而”是使用频率最高且用法较为复杂的一个。

它可以用作连词、介词和副词等多种引导关系和表达意义的功能。

下面将依次介绍文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

1. 连接并列成分虚词“而”经常被用来连接并列的两个或多个动作、状态或观点,表示转折、递进或补充关系。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瑾之疾日笃而加重。

笑之而不愀然者,心乐也。

2. 表示前后对比关系虚词“而”还可以表示前后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后者相对于前者所产生的变化或差异。

例如:德欲兼美其人,则将以修聪明之道;智欲兼困其人,则将以伐无谋之策。

是故圣人处居则明道以安黎民,出行则必临于堂上以见大王,然后免乘而行。

张良疾病而死,项籍回军。

3. 表示因果关系虚词“而”有时也可以表示因果关系,表示前面的情况或动作是后面情况或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结果。

例如:明月湾中东流江水清,而岸上茂林森。

二、文言虚词“而”的常用固定搭配除了基本的用法之外,文言虚词“而”还有一些常见的固定搭配,使得使用更为灵活多样。

下面列举了其中一部分。

1. “既...而又...”“既...而又...”表示两个相对矛盾、相对立的意义。

例如:卑身廉洁操守严谨则可以保障公正司法之权威;罪恶杂念纷满城市则成就黑手党邪恶之传说。

人们既鄙弃其亦厌食其。

2. “固...而...”“固...而...”表示前后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关系或者原因与结果关系。

例如:固明知该区域下雨具有泛滥的危害,而又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采取有效措施。

三、文言虚词“而”的常见误用情况1. 用作连词时的误用在许多情况下,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不一定可以直接对应到文言虚词“而”。

因此,在使用“而”作为连词时需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的适用性。

例如:(误)他很聪明,而他还是个优秀的运动员。

(正)他很聪明,且他还是个优秀的运动员。

2. 虚词“而”的频繁使用虽然虚词“而”的功能强大,但过分频繁地使用会使文章显得啰嗦且流于表面。

虚词讲座一:而、何、乎、乃

虚词讲座一:而、何、乎、乃
(三)【何】--作副词,相当于“多 么”。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
(五)【何】--固定搭配
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 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⑤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⑥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乎】--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 (乎:于)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1、。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而后】才,方才。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①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可用作副词,表示一种语气,还可以用作连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守十思 疏》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 志》
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一>用作代词,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放在名 词前面,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他们 的”“它的”“它们的”等。
(《六国论》)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犹存,则弛然
而卧。(《捕蛇者说》)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3、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4、老妇恃辇而行。(《触龙说赵太后》)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就”、“因而”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
1.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课堂巩固练习:解释下列“乎”的含义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1.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2.语气助词,反问语气, “吗,呢”。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 子》 3.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
为"吧"。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4.语助词,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
5.于是乎书。
5.语气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
记》
(6.介词,在)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பைடு நூலகம்《捕蛇 者说》 (7.介词,在)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课堂巩固练习:解释句中“而”的用法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
难》
并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递进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顺承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转折
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假设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修饰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1.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非攻》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 说》)
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论语》)
4.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 <二>“乎”作句中助词,是形容词词尾或表 停顿语气。
1.郁乎苍苍。(《赤壁赋》)
2.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 <三>“乎”作介词,跟“于”相同。可译作 “在”“对”等。
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指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 副词,与句末“也欤”配合表反

语气,相当于“这真是……啊”
★结论:“其”既可用作代词,代人、事、物,
一、而
▲先看《劝学》中的几个句子,注意其中的 “而”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蟹六跪而二螯。 ★结论<一> :“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
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
抢呼欲绝《促织》
不久
二、乎
△先看《赤壁赋》中的几个句子,注意其中的 “乎”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而又何羡乎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5、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一>“乎”作语末语气助词,表示询问、 反问、推测、祈使、感叹等语气,可译作 “吗、呢、吧”等。
文言文-虚词而其以乎乃且若为 焉
趣味测试
从前有个秀才,在考卷上乱用“而”字, 主考官看了很不满,于是就在他的考卷上批道: “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你能明白主考官这段话的意思吗?
断句:
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 而已而。
解释: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 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你)而(却)用 “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日后也而(这 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
记》
因果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的
10.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如同
11.【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师说》
罢了
12.【而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方才
13.【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递进,何况
14.【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8.介词,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9.吾尝疑乎是。 (9.乎:对。)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10.介词,对。)
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11独.词立尾,,羽译化为而“登…仙…《的赤样壁子赋”》“……
二、其 △先看《师说》中的几个句子,注意句
之记。(《五人墓碑记》)
(二)通“尔”,译为“你”“你的”。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词 .【而已】(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以后,然后)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何况)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既而】(不久)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说》) 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译。 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2、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