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资料
七律 长征资料
五岭:大庾岭、都庞岭、骑田岭、萌渚岭、越城岭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庾县南境,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 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
都庞岭:在今湖南省兰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而不是今日位于广西灌阳和湖 南江永之间的都庞岭。
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亦为 由湖入粤之道。
五岭 骑田岭: 在今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 为湘粤通道, 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
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
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这里还有兴安县严关和 秦城遗址。
乌蒙:乌蒙山 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
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
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 上铺木板。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词语意思:得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
走泥丸:气势雄伟,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只像一粒小泥丸,从脚下 滚过。
尽开颜:全部笑喜颜开。
云崖暖:金沙江的水拍打着悬崖,人感到温暖。
铁索寒: 有两重含义,有凌空的铁索冰冷,又有那冰冷的铁索,让人胆战心寒。
飞夺泸定桥1935 年 5 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 岭,只有一座铁 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 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 阻拦红军北上; 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妄想把我 红 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 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 日 早晨夺下泸 定桥!” 时间只剩下 20 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 240 里。
敌人的两 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 7 点钟,离泸定桥还有 110 里。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七律·长征》是一首著名的革命史诗,作者是毛泽东。
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人民的深情赞颂和对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充满信心。
全诗共四联,第一联概括地介绍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路线;第二联具体描述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如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等;第三联着重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奋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第四联则强调了长征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篇即气势恢宏,以博大的胸怀和高昂的基调展现了红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任务,必须突破国民党的包围圈,跨越千山万水。
“不怕”“只等闲”两个词表现出红军战士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
这一联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做了铺垫。
第二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了长征中翻越五岭和穿过乌蒙山的情景。
这两座山都是中国南方的大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红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但是,红军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这些困难。
“逶迤”、“磅礴”这两个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势的曲折起伏和雄伟壮观。
而“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比喻则生动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们藐视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三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金沙江和大渡河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峭壁林立,形势十分严峻。
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它们,并最终战胜了它们。
“水拍”、“桥横”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同时,“云崖暖”、“铁索寒”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形容词也暗示了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仰。
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最高礼赞。
5七律·长征课文笔记
《七律·长征》课文笔记一、背景与作者简介1.这首诗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的伟大领袖和历史人物。
二、重点词语理解1.长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2.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3.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盛大。
4.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5.暖:表达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6.铁索寒:表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7.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和四川北部交界处。
三、诗歌主旨和结构梳理1.主旨: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2.结构梳理:全诗共分为四联。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颔联承接“千山”,选取典型画面描写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颈联承接“万水”,— 1 —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尾联总结全诗,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四、重点句子解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句话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斗志。
五、写作特点与修辞手法1.诗歌采用了七律的形式,押韵工整,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诗人以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4.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艰难困苦,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六、课堂互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什么?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 2 —2.分享交流: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或歌曲?与大家分享并解释其中的意义。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 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 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 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 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 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 根,铺上木板,就是桥 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 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 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 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 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 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 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 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 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 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 工事.
遵义会议 突破四道 封锁线 巧渡金沙江
七 律 ·长 征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 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 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 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 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 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浪急
悬崖高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横跨
千里皑 皑白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资料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
第一句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第二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第三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第四句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四句的关系是:第一句是概述,概述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面对千难万险的态度;第二、三、四句从千山万水中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背景: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
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
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
七律长征资料
《七律长征》资料《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敌人要地拿下,使将士们的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且伤亡惨重,血肉横飞,不禁使将士们心里感到阵阵寒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便个个笑逐颜开。
[2]作品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⑴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⑴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远征”——写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写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 遇到的一切困难。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2. 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
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3.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品析词句3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用比喻手法言其渺小,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 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 形象和精神伟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 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 阵。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ຫໍສະໝຸດ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文体知识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 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审美价值与情感体验
审美价值
七律长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情感体验
通过诗句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苦,以 及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与其他诗词作品比较分析
与《沁园春·雪》比较
两首诗都以长征为背景,但《沁园春· 雪》更多地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 怀和对自然的赞美,而七律长征则更 加注重表现长征的艰辛和诗人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培育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长征历史,激发 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
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赏析《七律·长征》等 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
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长征历史背景
01
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
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05
七律长征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对仗工整
七律长征采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
,读来朗朗上口。
用典丰富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既表达了诗 人的情感,也增加了诗句的厚重感 和历史感。
意象生动
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如“五岭逶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使得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跃然 纸上。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
2023-12-26
CONTENTS
• 引言 • 七律长征赏析 • 长征历史概述 • 七律长征与长征精神 • 七律长征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课件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传承红色基因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
毛泽东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一、究竟创作于何时?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长征》。
“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
毛泽东注明《七律·长征》写于1935 年10 月。
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13 年第8期刊载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毛泽东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
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长征》诗。
”萧永义在《毛泽东诗词史话》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
在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
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
郭思敏在《毛泽东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长征的意义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
七律长征背景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的。
本诗写于1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
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也是长征胜利前夕创作的,对长征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进行总结,也显示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
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
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
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课件(完整版)
象征手法
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象征 着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和民族精神的 坚韧不拔。
语言特色
01
02
03
语言简练
诗句语言简练明快,言简 意赅地表达了红军长征的 主题。
节奏感强
诗句节奏感强烈,韵律和 谐,易于传颂和记忆,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千山只等闲”。
形象生动
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 比喻,使诗句形象生动, 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 渡桥横铁索寒”。
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对比分析
将七律长征与其他同类诗歌进行 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和艺术价
值。
背景知识
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风格和时 代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七
律长征的主题和意义。
感悟与思考
人生哲理
从七律长征中领悟到关于人生、命运和奋斗的哲理,思考如何在 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哲理。
文化传承
认识到七律长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考如何传承和 发扬这种文化精神。
04
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
主题意义
革命精神
《七律·长征》表现了红军英勇无 畏、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是鼓 舞人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见证
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这首 诗记录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 史事件。
历史价值
长征的写照
《七律·长征》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 征的艰辛历程,是研究长征历史的重 要资料。
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承
七律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 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
在当代的传播与影响
影视作品的呈现
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生动地呈现了七律长征的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让更多人 了解和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
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乌蒙磅礴走泥丸。
反衬手法,突出表 现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 雄主义和革命乐观用了 比喻和 夸张 的修辞手法,用“逶
迤” 、“磅礴”形容 山的气势雄伟 ,这是 实际 的山; 用“细浪” 、“泥丸”形容 山的渺小 ,这是 红军眼里的 的山。
译文: 天上挂着七色的彩虹,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 临空舞蹈?黄昏雨之 后又见夕阳,苍翠的 群山仿如层层军阵。 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 一次激烈的苦战,子 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 墙壁,子弹打出的墙 洞关山成为了革命战 争胜利的见证者,因 而更加好看了。
毛泽东诗词名句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为总起,
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翻
越
、
,巧渡
,飞夺
,
勇过
……诗中“
”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
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
“
、
、
、
、
、
”等词语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菩萨蛮·大柏(bǎi)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áo)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大渡桥横铁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 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 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 形象。
•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 红军“巧渡金沙江” 和“飞 夺泸定桥” 的两次战斗。
《七律长征》资料
长征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5月初,抢渡金沙江接着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飞夺泸定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七律•长征》是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唯一的一首律诗。
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英雄史诗。
全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万种壮志豪情。
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史诗,也是中国诗歌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极具意义的红色丰碑。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表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各种困难中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只等闲” 是对“不怕” 的重申和强化,从两个不同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情色彩;“远征难”三个字包含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无数困难,既有自然上的艰难险阻,也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党内的分裂;“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对全诗下一步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整句的布局上,诗人用“不怕”和“只等闲”将“远征难”和“万水千山”夹到中间,表现出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形成前后句的对称,极富美感。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后面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的是红军对山的征服。
作者选取五岭、乌蒙这两座大山,代表红军长征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山脉,对应的是首联中的“千山”。
五岭、乌蒙在作者的视野中,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的审美对象,“腾”和“走”两个动词,使静止的高山峻岭顿时赋予生命跃然纸上。
《七律长征》ppt课件
5 七律·长征
// // // // // // // //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 - 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 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 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 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其著 作众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易错点
“律”字右半部分有四横, 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一 样,最后一笔是竖。
易写错的字点拨
yá
崖
山崖 悬崖峭壁
易错点
“崖”字下半部分半包围 结构内是两个“土”,注意笔 画长短,两个“土”字分开写。
易写错的字点拨
suǒ
索
索道 探索 索然无味
易错点
“索”字下半部分是“糸”, 不要写成“系”。
易混字辨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与悦前相比面,的乌种现蒙在种磅的喜礴 走 泥 丸 。 喜悦更胜金一沙筹水。拍 云 崖 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尾联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
注释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 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大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 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 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课后作业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写作背景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 转移,开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9月 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 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资料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敌人要地拿下,使将士们的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且伤亡惨重,血肉横飞,不禁使将士们心里感到阵阵寒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便个个笑逐颜开。
[2]
作品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温暖。
)[1]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
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呎),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
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
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
峰峦重叠,河谷深切。
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
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
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
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1]
3七律诗的结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3]
4创作背景
长征路上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