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界“下乡上山”运动的历史考察(1958-19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界“下乡上山”运动的历史考察(1958-1960)
韩淑举(山东省图书馆)
摘
要: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肇始于大跃进时期,是在“知识分子劳动化”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在这场运动中,图书馆界一是动员、组织馆员长时间下放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是组织馆员短期内轮流“下乡上山”,将书送到田间、工地、食堂。
他们创建、帮建农村图书馆(室);设立图书流动站、食堂阅览室;配合农村扫盲,进行图书宣传、辅导农民阅读、培养农村图书管理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范围,在中国当代图书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关键词:下乡上山;农村图书馆;送书上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9)01-0088-10
Historical Review of“Going to the Countryside”Movement in Library Circle (1958-1960)
Han Shu-ju
Abstract:The library movement of“Going to the Countryside”started in the period of Great Leap Forward and came into being in the special social context of“Integrating Intellectuals with the Working People”and“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In the movement,the library circle mobilized and designated librarians down to villages where they lived and worked together with farmers.In addition,the librarians were also organized to take turn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for a short time,sending books to the field,construction site and canteen.Coordinating with the anti-illiteracy campaign in the rural area,they helped to establish rural libraries,set up book circulation stations and canteen reading room,as well as carry out book publicity activity,farmers’reading guidance and rural librarians’training,which,to a large extent,expanded the library service scope and left a deep mark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brary history.
Keywords:Going to the Countryside;Rural Library;Delivering Books Home;Public Library;Academic Library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项目编号:17CTQJ07)的研究成果。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自上而下发起了一场知识分子“下乡上山”运动,图书馆界的“下乡上山”运动也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动员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成为当时全国各系统图书馆落实“知识分子劳动化”,培养又红又专图书馆干部的重要举措。
这次运动虽历时不长,却在客观上为图书馆的农村服务提供了多种做法,有些做法沿用至今。
“史”的研究不应有线性历史的缺失,然遍览近40年图书馆史论著,探赜图书馆大跃进运动的成果甚少,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的专题考察在整个图书馆史研究中几乎是一个空白,至今尚无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的缘起、进程和主要
特征,不涉作为研究主流的“知识青年下乡上山运动”,以期“存史”的同时直观地呈现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求教于方家。
1
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的社会背景
“下乡上山”运动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
《人民日报》1957年4月8日发表《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建议在升学和就业之外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
“下乡上山”一词正式出现在官方媒体中。
而在全国知识分子范围内推广“下乡上山”则源于当时的政治思想趋势,即党的第二次整风运动、反右和“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提出
088
和实践。
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动和领导了继1942年后的第二次整风运动。
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做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明确提出“应该在全党提倡各级党政军有劳动力的主要领导人员以一部分时间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的办法,并且使这个办法逐步地形成为一种永久的制度”,[1]在全党内开展一次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以加强党同广大劳动人民的联系,彻底改变部分领导人员脱离群众的现象。
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各级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
,要求“各级的领导参加一部分体力劳动,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
结合”。
[2]时过不久,伴随“整风运动”而来的“反
右”运动使得“体力劳动”成为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重要举措。
郭沫若曾在中国科学院批判右派分子的座谈会上剖析了知识分子轻视体力劳动的危害。
他说:“我们知识分子的通病就是轻视体力劳动。
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就是轻视工人阶级,轻视工农联盟,轻视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
这就会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
[3]1957年8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知识分子要下最大决心过社会主义关》的社论,要求知识分子要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精神来改变自己的思想面貌,与工农同呼吸共命运。
高校率先组织教工“下乡上山”
,得到各大报纸的报道和高度肯定。
《文汇报》1958年1月12日刊载中国人民大学下放干部的文章《
劳动锻炼是知识分子的根本道路
》。
1958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4]
干部“下乡上
山”上升到政策层面。
同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陆定一根据会议精神总结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
要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既懂政治,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8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组织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是加速改造的重要关键》一文,所执基本观点认为:参加体力劳动,对于克服资产阶级思想和个人主义,向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高级知识分子下乡上山锻炼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这是改造旧知识分子为工人阶级分子的重要途径。
8月13日,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
当时天津大学已有99%的同学参加了勤工俭学,尝试半工半读。
毛泽东明确指示:高等学校要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的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此后,
下乡上山、勤俭办学、半工半读、校办工厂、农场等成为知识分子劳动化的主要途径。
在这种火热的话语环境中,各级党和政府对“体力劳动”和“与工农同呼吸共命运”的强调,为各行业“下乡上山”运动提供了舆论导向,知识分子“下乡上山”水到渠成。
部分著名学者纷纷写出申请书、决心书,或贴出了大字报,响应“下乡上山”
,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以培养阶级感情。
北京图书馆张秀民、李钟履、赵万里等17位专家学者向全国图书馆员发出倡议“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和生产实践,向工人农民学习,和工人农民同甘苦,共劳动,打成一片”。
[7]全国图书馆界的“下乡上山”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2
图书馆界的“下乡上山”运动
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下乡上山”运动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会议动员、个人报名、单位批准、典型推广等路径发起并推动实施的。
2.1以会议为中心的图书馆“下乡上山”群众动员形式
会议动员是党的传统工作方法,是一种干群一体化动员方式,自上而下贯穿多个治理层级,层层发动
与实施,最终达到彻底的动员效果。
[8]
在图书馆大跃
进的整个主体进程中,全国各地召开的动员会、总结会不胜枚举,会议成为图书馆大跃进极为有效的促进方式,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也体现出这种以会议为中心的动员机制。
(1)知识分子“下乡上山”由中共中央及其相关机构发起总动员。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中南海召开了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知识分子“下乡上山”参加劳动锻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10月4日,文化部张致群副部长在精简编制下放干部动员大会上作了报告。
(2)全国各地图书馆学会召开跃进动员会议,“下乡上山”成为主要内容。
1958年3月21-24日,全国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跃进大会在文化部会议大厅召开,450余人出席会议。
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夏衍等分别在会议上讲话,全力动员并发动图书馆大跃进,参加大会的25位代表先后在会上发言。
红红绿绿的先进指标牌、跃进表、决心书、倡议书、挑战书和应战书挂满会场。
“下乡上山”指标写入图书馆各种“书”和发言中。
首都图书馆代表刘德元发言说:图书要下乡上山,密切配合生产,在郊区农业社建立流动图书站150个;为满足郊区和下放干部个别读者的要求,开展个人读者的通信借书工作,让读
者人在家中坐,书到手中来。
[9]
上海图书馆表示:分
089
批分期到郊区乡馆或站去做图书流通工作,同时,以一半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
[10]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在“联合发言”中提出“在不妨碍本身业务的前提下,保证每两周参加一次工农业体力劳动,准备随时响应党的上山下乡的号召”。
[11]此后,该形式被全国图书馆界各级会议所效仿。
如,湖南省文化局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跃进会议,表示“打破常规,开门办馆,上山下乡,送书上门,积极发展图书流通站、阅览站、借书组等,使图书深入到工
农群众中去”。
[12]
(3)各级各系统图书馆针对“下乡上山”这一新运动形式,召开大小会议组织学习、反复进行动员、落实实施。
如,北京图书馆组织员工学习领导讲话报告,丁志刚副馆长再三向大家讲解政策,多次召开小组会,让每位同志谈认识、摆困难、提问题,打消顾虑、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干部下放主要是通过劳动锻炼,建立起一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经得起风险的干部队伍。
这是伟大的创举,而决不是什么“丢包袱”和“收摊子”。
会上请决心报名下放的同志说明个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对家庭的安排等,以此坚定全
馆同志下乡的决心。
[13]
实际上,单位开会动员是完成
“下乡上山”任务的关键一环,“下乡上山”的具体实施由各单位督办,落实到人。
总之,通过各级党、团和行政组织召开会议,层层下达文件,贯穿到基层,进行动员和落实。
这一形式无疑是自上而下动员、鼓励广大图书馆员参与“下乡上山”的基本机制。
2.2
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的主要模式
通过会议动员,各图书馆进入个人主动报名、组织批准、到指定农村下放劳动或送书下乡活动阶段。
从规模而言:其一,下乡人员覆盖面广,遍及全国公共、高校、科学院等各大系统图书馆;其二,参与人员众多,遵行“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指导思想,大多数图书馆员参与“下乡上山”劳动锻炼。
专业期刊迅速做出反应,《图书馆工作》于1958年第1期刊载了一则“编者的话”:“目前全国正热烈展开干部下乡上山运动。
本刊欢迎图书馆工作者反映下乡上山后自己在生活锻炼中的体会,以及所见到的基层图书馆
(室)的情况”。
[14]接着,该刊第2期封二以“图书
馆干部下乡上山,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干部下放,图书下乡”为标题,刊出四幅照片,直观反映3个单位的“下乡上山”情况;同时,还刊载了6篇文章分别反映北京图书馆、江西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中
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下乡上山”的情形和心得。
其中,公共和高校两大系统图书馆集中体现了在大跃进期间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的规模、特点和主要形式。
2.2.1
公共图书馆模式
公共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始于1957年12月。
现存的相关材料证实,公共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因自上而下安排,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种共性特征。
(1)以“单位”为主导组织实施,层层落实、井然有序。
首先,组织员工反复学习中央有关文件,进行会议动员,政策解说;其次,组织馆员报名;再次,馆领导研究批准,确定人选;最后,开欢送会,送入选员工“下乡上山”。
公共图书馆的“下乡上山”运动体现出干群一体化的特点,下乡人员既有领导,亦有普通馆员。
以北京图书馆为例,在1957年12月,多次组织员工学习相关文件、召开动员会议,使广大馆员认识到“这是一项积极的革命措施,就其规模之大、意义之深,也可称为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图书馆工作者来说,这尤其是—个非常难得的实际锻炼的机
会”。
[15]
12月下旬,“下乡上山”按日程迅速推进。
21
日召开全馆大会,进行最后动员。
22日开始报名,一个小时内报名人数达270人,占全馆人数的四分之三。
经过小组内的自报公议,领导多方面进行了解面谈、慎重确定人选,批准33位同志首批下乡,其中党员9人,团员9人,工会委员4人,还有一些工作多年,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干部。
[13]24日,举行全馆大会欢送下放干部,并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和祝贺。
1958年1月4日,东四牌楼文化部门口鞭炮齐放、锣鼓喧天,欢送下放的干部。
(2)边劳动、边服务,带书下乡、送书上门。
北京图书馆干部下放地区包括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
下乡干部走时,带去适合农村发展的4,200余册图书:干部用书约40%,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社会政治及文化教育、文艺书籍等;农民用书约60%,包括政治常识及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及通俗科学知识、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文艺书籍、连环图画等。
[13]为更好地落实边劳动边服务原则,他们订立了“1958年劳动锻炼规划”,规划内容共有9条,从政治思想、劳动锻炼、业务工作三方面对下放工作内容做出详细规定。
比如其对劳动时间的规定:“不无故歇工请假,不挑活,不惜力,男同志保证全年出勤320天争取340天,女同志保证全年
090
出勤300天争取340天,男同志在六月底有57%达到全劳动力水平,年底有85.5%达到全劳动力水平,有14.5%达到二等劳动力水平。
女同志在六月底有50%达到全劳动力水平,到年底有75%达到全劳动力水平,有25%达到二等劳动力水平”。
[16]正是凭着这种苦干精神,北京图书馆下放干部摸索出一套开展农村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和办法。
其中,下放到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参加锻炼的15位同志,以图书宣传活动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普及工作。
①在肖家、孙定和北徐三个自然村建立了三个民办图书室,开展图书借阅。
②结合各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报告会;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推荐图书;紧跟形势举办图片展。
③根据兴化县水网地区(水面
积45%)的特点,创造了水上图书室。
[17]④举办全
乡性的图书馆员训练班。
协助其他农业社图书室整理图书、拟定制度,建立借书和互借以及调拨图书
的关系。
[18]
(3)分短期和中长期两种形式参与“下乡上山”(此项特点有专节述之)。
上海图书馆界自1957年入冬就开始安排图书馆员轮流下放到农村,边参加农村文化工作,边参加劳动锻炼,他们在每个农业社、生产队都建立了图书流通站。
湖北省图书馆99%的同志踊跃报名要求下放,经过领导统一安排,12月20日
下放34%的干部到潜江县国营农场参加农业劳动。
[19]
另有报道记载:河北省图书馆第一批3名干部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扬州市图书馆3位同志被扬州市委批准首批下乡当农民;河南省图书馆首批下放干部4人;江西省图书馆第一批下放2名干部在市郊扬子洲农场参加农业生产。
[20]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种形式的“下乡上山”运动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2.2.2
高校图书馆模式
事实上自1957年8月起,高校“下乡上山”即已开展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航空学院、石油学院等驻京高校率先组织教授、讲师等赴农村参加劳动,时间大约1-2个月。
南京工学院共有533位教师、874位职工报名。
[21]与公共图书馆“下乡上山”运动不同的是,高校除图书馆教职员工外,图书馆学专业学生也是“下乡上山”的主要生力军,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学系的特有模式。
(1)全系按班级下乡。
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晚上提供服务,下乡锻炼时间一般为3-6个月不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师生于1958年10月-1959年3月间分别下放到河北的昌黎、徐水,河南的郑州、安
阳,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58级60名新生于1958年10月下放到海淀人民公社,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劳动,
晚上参加公社活动。
[22]
下放到河南省高山人民公社的
北京大学郑州实习小组部分师生在下乡的半年中参与创办公社图书馆,帮助公社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
有的社员这样表扬图书馆员“图书馆员不简单,背着书本来回串,东村出来到西村,书报杂志送门前,男女
社员有书读,个个学得红又专”。
[23]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提出“到农村去,到实际中去”的口号,二三年级同学及部分老师共98人于1958年11月17日-1959年2月3日下放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的十月人民公社、洗马人民公社和兰溪人民公社。
下放期间,上午上课和自学(看文件、看数据、写论文、开讨论会),下午、晚上参加劳动和开展图书馆工作,同时参加公杜的群众活动,他们主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
①与农民同劳动,先后参加了犁田、挑粪、车水、磨豆腐、修公路、种麦、建房子、打谷、打铁等劳动。
②办图书馆,协助公社各级组织办起了公社图书馆3个,大队(生产管理区)分馆9个,中队(生产队)图书室39个,食堂阅览站68个,其他图书馆(如农场/林场图书室、工厂图书馆、茶亭阅览站等)22个,建立了完整的图书馆网。
③举办图书馆干部训练班25次,培养当地的图书馆干部226人。
④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活动,召开图书报告会、图书评论会、读者积极分子座谈会;把书送到田间、会场、工地,给社员说书、唱书、讲书、读书、广播书,组织读书运动;召开全公社的图书馆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议;帮助公社党委和文
教科撰写关于图书馆工作方案、制度和规划等。
[24](2)图书馆学系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科研大跃进的双重作用下,要求下放师生结合农村图书工作,写论文搞研究。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56级下放师生在农村配合各阶段中心工作,诸如“炼钢高产日”“积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等,制定图书馆工作计划,配备图书、收集资料,开展图书馆工作。
不论在当时语境下图书馆工作怎样的以政治为中心,但无可否认,下乡的干部师生们全力以赴,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民扫盲的工作中是颇有收获和心得的。
1959年《图书馆工作
》第6期特别安排“56级北大图书馆学系下放同学习作特辑”,集中刊出反映他们工作生活的10篇论文,[25]主题包括图书流通、图书宣传辅导、读者活动等。
他们在农村的劳动和学习研究得到肯定,《图
091
书馆工作》“编者的话”中有这样的几句评价:“他们一边劳动,一边通过参加图书馆的实际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这样能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全面知识。
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是通过开展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来进行的,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把经验加以研究、整理和系统化,然后写成文章,本期发表的其中一部分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
他们中间的许多同学参加实际工作以后,开始进一步认识到图书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伟大意义。
同时他们还认识到重视实践的同时,必须重视理论,重视读书。
因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多多参加实际工作,以便总结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同时多多阅读好书,充实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把理念与实际密切结
合起来”[26]这样一段话,在近60年后再看依然没有
任何违和感,值得深思。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科学研究大跃进的语境下,倡导师生写论文。
两个多月中,90多位师生共写出论文230篇,完成了一套“公社图书馆丛书”。
[24]为了总结下放锻炼的收获和体会,武汉大学举办了“下放浠水展览会”,宗旨在于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说明图书馆学教育只有贯彻党的“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才能有真正广阔的前途。
时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的徐家麟先生也在下放干部之列,事后他写了一篇文章,谈下放的一些体会。
他认为自己“通过学习搞人民公社图书馆工作,在有关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的若干问题上,思想初步得到了一些解放”他说:“像劳动人民创造其它事物一样,他们也能够创造出图书馆学来,而构成图书馆科学内容的却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玩弄的空洞的术语和所谓理论,而正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出
来的工作经验和从而抽绎出来的经验总结”。
[27]
类似
的话语,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思想和话语的转变。
与公共、高校图书馆一样,其他类型图书馆也加入到“下乡上山”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列中来。
1957年12月初,中国科学院北京区各单位下放了干部1,100名,其中包括图书馆干部11人。
他们分配的地方是冀中大平原上的藁城县(
今石家庄市藁城区)表灵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在1957年12月到达下放目的地,参加了积肥、追肥、推水车、锄草、赶大车等
工作,[28]
和农民一样评工分。
2.3图书馆界“下乡上山”的主要形式2.
3.1
中长期下放到农村:边劳动边服务
所谓中长期是指下放农村时间半年以上,当时这
种形式涉及范围很广,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大多都有馆员下放。
就人数而言,每馆抽调人员从数名、十数名到数十名不等。
他们在农村居住时间较长,政策要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对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图书馆干部而言,其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是真正的思想和体力的锻炼。
上海市从上海图书馆、上海报刊图书馆、上海人民图书馆、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科技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6个馆中抽调干部轮流下乡建馆,每人去一年的时间。
[29]北京图书馆干部也是下放一年,副馆长丁志刚叮嘱下放的同志: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
他说:在初开始体力劳动的时期,即使你还愿意多读书,有时也会疲劳得使你读不多或竟读不成。
但这并不会妨碍你在劳动中和生活中向群众学习。
如果不注意去学,那就落得“两头空”。
[15]因此,北京图书馆要求每位下放干部在一年内学会三种主要家务活:压面、碾米、做家常便饭;学会两种高产作物的生产技术(白薯、玉米、多穗高梁三选二)、养猪饲料发酵技术和7-14种主要农活,年底要有80%的人达到生产队技术员的水平。
[16]显然,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对知识分子的确是艰苦的,他们首先要过“三关”考验。
对此,1957年10月下乡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干部李毅、柯德铨、张政、杨贵庭感受颇多。
一要过思想感情关。
“过去我们都认为粪脏,平素遇见粪车时,不是掩鼻而过,也得皱皱眉头。
但是我们今天却有着另一个看法,我们知道,农作物的丰收,必须是勤上水、勤浇粪,所以我们现在对粪不但不觉得恶心,反而觉得是有用的东西。
在积肥的劳动中,我们自动地要求背起粪筐去检大
粪,自愿到很臭的地方去起土。
”[30]
二要过生活关。
在农村生活,物质条件降低,“窝窝头大白菜是我们最喜爱的东西。
”[30]三要过劳动关。
“参加农业生产,比坐工作办公室或书房是要累一些的,我们开始参加劳动时,确实是有些累,睡上床后,感到全身发痛,这也是参加劳动所必须经过的阶段”。
[30]这绝非个案,许多典型材料中对此都有体现。
当时很多下乡上山干部做到了:“人在农村,心在农村,当农民,学农民,苦干、苦练、苦学、苦钻。
红在农村,专在农村,文化在农村扎下根,要爱护公共
财产,爱社如家”。
[16]
2.3.2短时间“下乡上山”
短时间是指短期或不定期,下乡时间在1天至6
个月之内。
下乡人员非固定,一般采取馆员轮流的方
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