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微观动画flash效果教学文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溶解的基本原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对学生来说,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溶解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溶解的基本原理。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质的溶解现象。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实验现象:食盐逐渐消失,溶液变咸溶解原理:溶质(食盐)+溶剂(水)→溶液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第一篇:《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
(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
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
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后乐园街小学黄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而且不能用过滤和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就是溶解的特征。
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行。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对物质溶解现象的观察中,能够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变化过程,能用过滤的方法完成混合物的分离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加在比较中观察的活动,能够意识到只有仔细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加准确。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每组7个透明的烧杯、3个漏斗,滤纸,小勺,小棒,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食盐等试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们桌面上摆了好多的试验材料和器具,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做试验研究它们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二、新授: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A 学生实验:将食盐和沙子倒进水里,先不搅拌,观察,看发现什么现象B 用小棒搅拌2杯液体,边搅拌边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师:"食盐有变化吗?沙子有变化吗?"师:“很多同学说盐溶化了,在科学上,我们应该说盐在水里溶解了。
”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小结: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它没有沉淀变成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填写试验报告)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A 猜测:师:"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
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学生猜测结果B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先不搅拌“现在面粉在水里的状态像食盐还是像沙子?”请你说说你的理由C 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再问:“现在面粉在水里的状态像食盐还是像沙子?”学生答案不一,那怎么办呢?——引出用过滤的方法D 学生试验:分别过滤食盐溶液,沙子水和面粉水讲讲滤纸的使用方法以及过滤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试验进行完后,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过滤出来的3种液体怎么样的?过滤后3张滤纸上边有没有留下什么小结:通过滤纸的帮忙,我们发现沙和面粉没有溶解在水里,如果是溶解了的溶液是不能通过过滤分离出来的(填写试验报告)3.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A 出示高锰酸钾,它会溶解吗?B 把高锰酸钾倒进水中,先不搅拌,观察C 搅拌一下高锰酸钾溶液,对着光看看高锰酸钾跑到哪去了,液体中的颜色是不是均匀分布?D 教师试验:用过滤的方法过滤高锰酸钾溶液,看看能不能分离开来小结:物体溶解以后它在水中是均匀分布的(填写实验报告)4.等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4杯液体,看看每杯液体的沉淀情况5. 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第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要分析:小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感性体验,口头言语中的“溶化”“化了”等词汇,也包含对溶解这一现象的描述,只是没有建立起着“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本课通过引领学生探究“溶解”这一物质变化现象,建立“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分清“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之处。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经历“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的过程,在观察活动中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收集整理信息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科学概念目标:理解“溶解”这一物质变化现象的本质含义,建立“溶解”的概念;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尊重证据和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观察、实验和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溶解”的实质,建立“溶解”的科学概念。
难点:过滤实验方法的学习和操作。
课前准备: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白糖、五杯清水、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溶解”1、同学们,我们经常喝汤,对吗?2、我也相信你们的妈妈做的汤味道一定很鲜美。
可是你们知道吗,汤的味道为什么会这么好?究竟里面放了什么东西?鱼、鸡等等材料做的汤里面如果没有了食盐,味道就要差得多了,汤里面的食盐我们可以看得见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出“溶解”一词,并板书课题。
二、引领学生探究“溶解”的秘密(一)活动一:食盐+水沙子+水学习这节课,我们要做到:①观察要求是:观察要细致、认真。
②合作要求:组长进行操作,大家一起观察,分工明确。
③纪律要求是:每一项任务作完之后,马上做好,老师说了要怎么做,就要能马上做到。
公布各小组评比方法:纪律、操作、表述都可以为自己组加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它就是今天的“科学之星”小组。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弄清楚溶解是怎么回事吗?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优秀教学设计教材简要分析小学生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感性体验,口头言语中的“溶化”“化了”等词汇,也包含对溶解这一现象的描述(当然不是全部和不准确的),只是没有建立起着“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除了通过引领学生探究“溶解”这一物质变化现象,建立“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经历提出研究的问题,用不同方法和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观察和实验,获得解决问题的证据,进行必要的猜测和类比、推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建立科学概念(或认识)。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承前启后、启发学生对“溶解”的有关问题展开探究的作用。
所谓“承前”,是指本课承接三年级下册“混合”单元,对“混合”的一种特殊现象——“溶解”进行深入探究。
所谓“启后”,是指在本课引领探究解决了“溶解的本质问题”之后,将逐步展开对于“溶解”有关的其他有关问题的探究。
所以,上好本课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和活动要求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引领学生展开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的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活动,学习运用猜测、比较实验、反证、类比推想等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学习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获得认识进行描述,从而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表达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初步运用“溶解”、“过滤”等观察和实验方法。
科学概念及其他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这一物质变化现象的本质含义,建立“溶解”的概念;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初步接受“溶液”这一概念。
学习“溶解”“沉淀”“过滤”等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尊重证据和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善于动脑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展开探究活动,形成对一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从而体会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和运用不同方法来认识事物和现象;2.在观察、实验和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溶解”的实质,建立“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设计风帆中学许建芸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科学》第一册第一章的《科学探究》通过“天花和牛痘”的故事让学生大致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探究;第二章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通过设置对照组介绍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而第四章第五节的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一课则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整过程的一次实战演习,即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和评价→合作与交流”六个步骤。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快更明显,我把食盐改为蔗糖。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对科学探究的程序已有初步了解。
学习了“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一课后,学生知道了“控制变量法”的必要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的理解还停留在纸面没有内化,在本节课中要将应用“控制变量法”变成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自觉行为。
实验的基本操作例如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还需巩固;搅拌用的玻棒、研钵的使用方法首次接触,需要先介绍再使用。
3、重点、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思路;实验结果的汇报与交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温度计、玻棒等实验仪器。
(3)通过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汇报和评价,训练概括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的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尝试应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培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过程中的组内分工和组组分工,培养合作精神。
三、材料和设备前后四人组成四人小组,每两人桌上放有:天平、50ml烧杯(两只)、250ml 烧杯、玻璃棒(两只)、蔗糖、药匙、小纸片(若干)。
另外,教师的准备桌上备有温度计、研钵、热水、纯净水、盐水等,学生可按需求领取。
多媒体课件一个。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屮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牛: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猛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平吋,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
(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
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
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儿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观察高猛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类推想象食盐、糖等物质溶解的过程1、出示高猛酸钾,问:它在水里会溶解吗?想证实一下吗?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Flash辅助下的《盐类水解》教学探究
Flash辅助下的《盐类水解》教学探究作者:王占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0年第01期【摘要】现代农艺专业的化学教材中,盐类水解在教材中所占篇幅极少,但是所涉及面却很广。
它是前面教材中已经学习的电解质解离、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后面的现代农艺教材编排中,也将用到盐类水解的知识,如氯化铁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缓冲溶液、化肥使用等。
本文从教学设计过程的角度,利用flash、powerpoint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详细叙述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解决微观教学难题。
【关键词】盐类水解;flash;探究问题;动画展示【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038-02《盐类水解》这个知识点在全国各省的对口高考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在现代农艺化学教材中,想要学习好盐类水解需要很广的知识面,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解离、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因此,本节的教学与前面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农艺化学中,知识体系虽然全,但是对知识点的突破却只能依靠教师自己去挖掘。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中职学生对需要微观想象能力的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利用flash动画进行微观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
在盐类水解的教学准备中,思考难点突破的方法时,笔者遇到了困难,要真正上好《盐类水解》这节课不容易。
在编写的教案和制作的课件中,如何突破“盐水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能理解水解原理成为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盐类水解原理及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等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
初期的备课过程不尽人意,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很多,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需要现代化教学辅助的也很多。
在反复的斟酌和其他教师的建议下,笔者终于找到了突破难点的方法:实验创设情境下用Flash动画展示微观过程,利用Flash的按钮功能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的理解。
通过实验认识盐的融化点——幼儿园科学教案
通过实验认识盐的融化点——幼儿园科学教案幼儿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盐的融化点的概念;
2.了解科学实验的步骤;
3.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4.培养观察力和动手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材料
1.盐、碗、汤匙、可乐、冰块、火柴、保鲜膜;
2.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教师用黑板写下“盐的融化点”,并与孩子们一起探究什么是“融化点”。
询问孩子们对盐的认识。
2.实验操作
2.1.盐的融化点
教师让孩子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关于盐的融化点实验。
教师拿出一个碗并用汤匙舀入盐,然后跟孩子们说明一下盐是什么东西。
随后,
教师引导孩子用水慢慢地加到碗里面的盐中,同时观察并记录下水的温度。
观察盐完全融化所需要的温度。
2.2.可乐制冰
教师让孩子们自己纷纷让可乐冰起来,并观察冰块的样子和形状。
教师讲解原理,说明可乐的温度低于水的温度所以可以变成冰。
3.小结
教师引导孩子们回顾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并问一些关于盐的融化点以及可乐制冰的问题,让孩子们对今天的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效果
1.孩子们了解了盐的融化点的概念;
2.孩子们能够掌握能够掌握制冰的方法;
3.孩子们提高了观察力和动手实验的兴趣;
4.孩子们学会了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探索事实。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word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word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科学技能: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各一包(编号为1、2、3、4)、搅拌棒1根、塑料杯1个、烧杯4只、水、抹布、方座支架、滤纸、塑料水槽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想不想做实验呀?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什么是混合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再来做几个混合物,好不好?二、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桌上三个纸包里是什么呢?打开看看?今天我们要做的是食盐、沙、面粉分别和水混合2.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放入水中,我们能看到什么现象?3.那好!现在请大家把食盐、沙分别放在个杯子中,请大家仔细观察!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记录。
5.交流:好!现在你发现沙子、食盐和水的混合液体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刚才放入水中的是一小包食盐,现在你还能看到食盐吗?食盐还在不在水中?(食盐变成了很细小的微粒分散在水中了)食盐跑到水的什么地方去了?(水的每个地方,叫“均匀分布”)从食盐和沙子与水的混合中,你能比较出溶解与不溶解有哪些区别?6.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没有沉淀,均匀分布,食盐溶解了;沙子呢底下有沉淀,不均匀分布,所以说在水里没有溶解。
猜一猜:面粉在水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是吗?请大家赶快动手吧7.在面粉和水的混合液体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面粉沉在了底部,还有一部分分散在水中,使水变成了白色。
那么面粉到底有没有溶解在水中呢?你觉得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是像食盐呢,还是像沙子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8.提出过滤“沙、面粉、盐”三种物质。
小班科学教案盐的溶解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盐的溶解教案小班科学教案:盐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盐的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解过程。
2. 能够观察并描述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盐的溶解过程。
二、教学准备:1. 盐2. 温水3. 透明容器4. 搅拌棒5. 测量杯6. 盐水浓度测试纸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它可以溶解在水中吗?它是如何溶解的呢?2. 实验展示:- 步骤1:向学生展示透明容器,装满温水。
- 步骤2:向学生展示一小撮的盐,并放入容器中。
- 步骤3:使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让学生观察盐的溶解过程。
- 步骤4:让学生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盐的溶解特点。
3. 实验探究:- 步骤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 步骤2:每组给出一定量的盐,并要求他们用相同的温水进行溶解实验。
- 步骤3:让学生量取相同体积的水,加入相同质量的盐,并记录下盐完全溶解时的体积。
- 步骤4:检验盐溶解的浓度,可使用盐水浓度测试纸进行测试。
4. 实验数据汇总和分析:- 让学生集中汇总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 对比不同组的实验结果,分析盐溶解的影响因素,如温度、盐的质量等。
5. 提问讨论:-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盐的溶解的理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 盐溶解时发生了什么?b) 盐溶解的浓度和溶剂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c) 盐溶解的时间和溶剂的温度有什么关系?d) 什么是饱和溶液?6. 归纳总结:-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盐的溶解特点,并归纳为简洁的概念。
7. 展示应用:-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盐的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a) 调味食物b) 治疗口腔溃疡c) 融雪剂的制备8. 小结和作业:-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总结盐的溶解特点和应用。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其他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小班科学教案盐溶解
小班科学教案盐溶解小班科学教案:盐溶解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盐的性质和溶解过程。
2. 掌握盐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小班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盐:可以准备食用盐或岩盐。
2. 水:准备一定量的水。
3. 容器:准备一些玻璃杯或小瓶子。
4. 搅拌棒:准备一些小木棍或塑料勺子。
5. 试管架和试管:准备几个试管和试管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实验主题:盐溶解。
提问学生他们平时吃饭时是否用盐,用盐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盐是如何变成水可溶解的。
2. 实验前准备(5分钟)将一些盐和水准备好,根据实验人数确定盐和水的量。
准备好玻璃杯、搅拌棒和试管架。
3. 实验操作(15分钟)步骤一:向学生展示一些盐,并请他们观察其外观和形状。
让学生描述盐的特征,如颜色、晶体形状等。
步骤二:向学生展示一些水,并请他们观察其外观和状态。
让学生描述水的特征,如颜色、透明度等。
步骤三:将一定量的水倒入一个玻璃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小勺盐。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所发生的变化。
步骤四:用搅拌棒搅拌玻璃杯中的水和盐,观察盐是否溶解,如果溶解了,观察水的变化。
步骤五:重复以上步骤,让学生分别尝试用不同温度的水和不同量的盐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并记录。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盐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盐能够溶解在水中。
询问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有发现改变溶解情况的因素,引导学生注意温度和盐的数量对溶解情况的影响。
5. 实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盐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提出思考问题。
6. 练习与巩固(10分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判断下列物质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糖、油、纸、土壤。
让学生解释自己的答案。
7. 实验延伸(15分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盐溶解的应用。
小学科学案例《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当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待的——《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能积极地配合,好把精心准备地各个教学环节顺利地完成。
可往往事与愿违,尤其在科学课的课堂中,总是充满了变数,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回答超出老师的意料。
当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待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呢?我在执教《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那是一堂试教课,请了好几位老师来听课指导。
我走进实验室,看见学生显得比往日端正、有精神、个个脸上都写满了兴备与好奇。
我心中窃喜,这可是个好兆头啊。
我拿起一杯调好的盐水“老师在课前调了一杯饮料,是什么饮料呢?你有办法知道吗?”一听是饮料,学生兴致更足,纷纷举手。
“尝一下就知道了。
”调皮鬼陈佳宁已迫不急待地叫起来,我顺势请他上台来尝一尝。
以为是饮料吧,他足足吸了一大口,然后哇哇大叫“咸死了,咸死了,是盐水呢!”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融洽。
我顺势追问他“你看见杯中的盐了吗?它到哪里去了?”“化掉了,跑到水里去了。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溶化了,也叫溶解。
”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我听了暗自高兴,这些回答正中下怀,学生们正朝我预设的轨道前进。
顺利地到了探究溶解的第二个特征“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一环节,我引导道:“看不见的食盐跑到水的哪部分去了,在水的上面?中间?还是底部?”“水的各部分都有”“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学生愣了一下,不一会儿,向来头脑活跃的鲍迪举手了:“可以在盐水的上面、中间、下面各部分取相同多的盐水,用火把它烧干,看看是不是都有盐?”这个方法我预先可没想到,况且烧又麻烦,只好廉价表扬一下:“很好,还有别的不同方法吗?”“老师,我想可以看颜色”这是常爱出怪点子的陈凯凡。
“看颜色?”我对他莫明其妙的回答有点不耐烦。
“可以把盐染上红色,再溶解到水中,看水各部分的颜色是否一样,就可以看出水各部分是不是都有盐”他解释着他的方法。
“想法很独特,课后你可以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