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

合集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指国家机关联合社会力量对社会各种事务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方式。

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以人民为中心”是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努力增进人民的福祉。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个领域中,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原则。

例如,对于城市管理领域,需要关注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社会保障领域,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

对于公共安全领域,需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一,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应该成为治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认真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制定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第二,加强社会组织和社区自治的能力。

社区是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元,社区自治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

需要激发社区自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采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需要深入研究社会治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点。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准确诠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准确诠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准确诠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式社会治理在基层以群众自治、法治化、精细化、协同化等为基本特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2. 完善社会治理法制体系。

法治是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社会治理法制体系,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用法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营造公正、透明、高效的法治环境。

3.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强化社会组织参与、优化社会组织服务、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治理的自我调节能力。

4. 推进数字化社会治理。

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建设,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大数据应用等,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时效性和便利性。

5. 推动社会治理的国际化。

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共同挑战。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法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数字化建设,推动国际化合作。

这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

申论范文: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申论范文: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申论范文: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申论范文: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矛盾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城市治理水平的不足。

构建良好的城市治理体系,既需要政府的主导推动,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领,实现城市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涉及政府、市民、企业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

以人民为中心,在城市治理中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需求,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推动城市治理向人民需求倾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政府是城市治理的主要责任方,应该主动满足人民需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府应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在医疗领域,政府应加大医疗资源配置,提供高质量、便捷的医疗服务。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改善,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政府的公共服务要以市民的满意度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的提升。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

市民是城市治理的最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治理是推动城市治理提升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积极倾听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建立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机制,让市民在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果。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市民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加强社区自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网络。

市民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有效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企业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市民共同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要注重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要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要关心员工福利,提高员工获得感。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者:何树平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第15期核心提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坚定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战略部署,城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融合持续深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0.79%提高到57.82%,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数量少能级低、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城市功能有待完善优化、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品质不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把加快城镇化步伐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我们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推进各级城镇梯级协调的城镇化,构建人城融合家园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一)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宜居优势更加彰显,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在过去,社会治理是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对于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政府已不能单方面地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人民的倾听和尊重,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人民的参与度。

人民是社会的基础,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和进程的根本力量。

只有让人民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

在制定政策时,政府应当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建议,更重要的是要将人民的诉求真正转化为政策行动,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和问题,让人民感受到治理的温暖。

也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科学、规范和高效的体系支撑,需要高效、透明和问责的执行机制。

政府部门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廉洁自律,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确保社会治理的公平和公正。

还需要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制度,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法治化意识和行为。

只有在法治社会中,人民才能够享有更多的权益和保障,社会治理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基层社会自治的建设。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有着良好的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协作和共建,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还要加强基层社会自治的建设。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只有加强基层社会自治,才能更好地贴近人民的生活,更好地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

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在整个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高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者:李丹丹来源:《各界·下半月》2020年第10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一直被国家视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推进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更是空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面向未来34年,面向整个新时代,面向整个民族复兴。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新的挑战,这就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制度安排。

它强调的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治理水平,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社会治理;治理体系;创新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可以归纳为宏观层面的“四个一”,即一个判断、一个优势、一个制度、一个目标。

新时期,社会的转型、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治理领域的突出问题等都再一次将创新社会治理提上了日程。

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社会挑战。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整个社会结构还没有完全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创新。

从五个方面来分析面临的挑战:一是财富结构相对失衡,贫富差距较大;二是人口结构的挑战持续而深远,人口结构惯性作用,从长远来看影响比较大;三是阶层结构快速分化但未定型,各阶层管理非常重要,要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四是社会组织结构未完成现代式重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自组织化趋势比较快;五是社会心理结构出现负向情绪,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引发中度和重度的焦虑,可能导致社会冷漠或者是社会的愤怒。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一)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领导整个社会领域,他的领导主要表现在:第一,它健全在各级组织中间,健全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第二,体现在它发动和依靠群众;第三,体现在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创新方向方面的指导。

党委领导是通过普及给组织,把老百姓给发动起来,依靠老百姓。

成都: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发展治理

成都: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发展治理

成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发展治理作者:何艳玲来源:《先锋》2019年第06期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成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城市治理和社区治理等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以社区治理带动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以打造和谐宜居品质社区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由维稳型的基层管理转向人本型的社区治理,为超大城市的社区治理体制建设贡献成都经验。

深刻理解社区发展治理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不再是无序的扩张和蔓延,精细化、精准化的有效治理要求城市治理必须落在城市社区。

社区是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关键,城市发展中的关键要素是人,城市治理必须着眼于社区这一人群聚集的最小单元。

社区作为“一种有别于‘社会’的传统的、富有情谊的社会团体”,自诞生起便对改善城市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身社会人、农民工变身为新市民,社区进一步演化为城市治理的基础、社区居民的生活家园、党建引领的阵地和共建共享的平台,对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市民幸福度愈加重要。

在新时代,抓好了社区发展治理,也就抓住了保障改善民生的关键,精准高效的城市治理必须聚焦在社区这一居民生存生活的共同体。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积极响应中央强调超大城市要把实现城市治理的重心放在社区的号召,积极为城市治理奉献成都智慧。

科学研判社区发展治理新挑战近五年来,成都城市辖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飞速增长。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城市发展风险本质是以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不对等,具体表现为产业与人口(人才)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二是从应急管理来看,城市风险主要表现为四类突发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后三类突发灾害在城市中更具典型性,严重影响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创新社会治理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制定和实施社会治理战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需求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权利为本。

3.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4. 坚持法治思维: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社会治理创新,依法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

5. 坚持系统治理:将社会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加强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2. 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层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基层的投入,提升基层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3. 推进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对网格内的社会事务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5. 推进信息化治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共享、动态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置等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6. 促进多元共治: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7. 强化道德约束:通过道德教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8.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9. 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确保公共安全。

社区领导干部座谈会发言稿

社区领导干部座谈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社区领导干部座谈会,共同探讨社区发展大计。

在此,我代表全体社区干部,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社区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这离不开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全体社区干部的辛勤付出。

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作为社区领导干部,我们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关切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深入开展“访惠聚”工程,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三、加强社区治理,提升社区品质我们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加强社区党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我们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要关心关爱干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为社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们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廉洁自律,坚决反对“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总之,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为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建设美好社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也愈加重要,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科学的、创新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以保障城乡社区的和谐发展。

一、明确目标和任务制定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和任务。

我们需要以发展为导向,注重实效,明确城乡社区治理的方向和目标,把工作的重点和时间节点都做好规划。

为了保障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我们还需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分解和分配。

二、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共同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要做到统一思想、强化责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治理机制和管理体系,让社会各界都能够积极参与。

三、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管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优化流程,完善管理体系。

我们可以先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进而总结出有利于增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制度亮点。

然后,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四、抓住重点领域针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方案,注重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指导和监督,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重点领域,我们要注重治理质量和绩效,不断完善和创新、探索更好的治理理念。

五、加强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我们可以利用城乡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社会网络,强化业务应用,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率。

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基层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六、推动社会保障工作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核心是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我们要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强化建筑环保、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和福利需求。

七、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宣传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实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政策

实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政策

实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政策社会治理创新是指通过在社会管理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挑战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实施社会治理创新,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实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政策展开论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施社会治理创新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重要的基础。

政府部门应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政策落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注重优化制度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积极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治保障,减少其办事成本和运营障碍;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协作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进程。

只有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三、推进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政府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和精准治理。

数字化治理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也可以增强治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就必须推动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

政府应加强与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鼓励各方面共同制定和执行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形成多方力量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格局。

五、强化法治保障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作者:陈红爱来源:《前进》 2020年第1期陈红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新时期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决定》提出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从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作出贡献。

一、社区治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及社区公约、规范等要求,通过协商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社区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

社区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交接点,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城乡社区治理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乡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迫切需要作出调整与变革。

社区是介于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人的连接地带,适应客观条件变化进行社区治理创新既有助于培育居民对切身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又能有效为社会转型期各种可能出现的摩擦和冲突提供减压阀、减震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运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考察,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调研,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区治理和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

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意见

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意见

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意见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能力培养,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可以设立居民议事会,定期召开居民大会,让居民表达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规划、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管理。

其次,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治理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可以设立社区治理委员会,由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等组成,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治理的格局。

在制定政策和开展项目时,要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确保决策的公正和民意的反映。

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社区治理的创新。

建立社区在线平台,开展网络居民议事活动,方便居民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区治理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最后,为了加强社区治理创新,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

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意识,增加他们对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推进社区治理创新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建立起多元化、高效化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实现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指国家政权运行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推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作为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即是要以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成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原则和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将人民作为治理的最高标准。

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只有根植于人民需求、服务于人民利益的社会治理模式,才能真正符合人民的期待和需要。

在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和充实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促进人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使社会治理更加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群众性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社会治理体系,使其更加透明、高效、公正、可持续。

除了政府部门的角色外,还需要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要加强社会治理的科学性、智能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要加强社会治理的能力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专业化、人才化的社会治理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的规律和趋势,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人民是衡量社会治理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只有让人民满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要通过扩大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在的世界也越来越复杂,社会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各类问题和矛盾冲突日益复杂化,治理体系的破缺让我们每个人深感身心疲惫。

因此,加强社会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是赖以完成这项工作的根本。

人民是我们治理工作的最终受益者。

对于社会治理中的一切问题,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的价值导向。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其信任和满意度。

这要求我们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所关注的,关心他们所关心的。

这既体现在善于倾听民意,及时处理他们反映出来的问题和需求上;也体现在为民解忧和为民办实事上。

另外,“以人民为中心”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工作的生力军,既是工作的主体,也是工作的评判者。

没有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社会治理工作就难以得到顺利推进和实现好的成效。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人民的联结和互动,广泛开展各类形式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调查活动,激发人民积极性和主动作为的内在动力。

其次,加强社会治理工作,必须建立起基于各种利益主体合作的新型治理机制。

我们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没有单一的治理方式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只有通过建立协作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

这种协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合作,需要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去推进。

同时,要建立各种形式的治理合作机制,让不同社会利益主体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

对于一些特别的社会问题,我们更不能单凭一方力量去解决,只有形成各方协同合作,才能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协调各方利益,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培养社会治理人才。

要提高从事社会治理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扩大治理人才的队伍,培育优秀的社会治理人才,增强社会治理工作的整体实力。

在社会治理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开拓视野,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提高协调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个主体的参与。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至上,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和路径选择。

首先,本文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社会治理的指导作用。

其次,本文分析了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本文提出了几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社会治理;创新;治理方式前言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领域,它涉及社会秩序、公共服务、社会安全等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当下的迫切任务。

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核心的理念和原则。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治理的最终受益者和参与者。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民的利益至上,要求政府和社会各方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的权益,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使人民能够真正参与到治理决策中。

然而,当前社会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和路径选择。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指导作用人民是社会的根基,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强调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和提升人民的福祉为核心目标。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社会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措施时,应该紧密关注人民群众的关切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深入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治理观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治理观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治理观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观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国情,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观,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要进一步贯彻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开展社会参与,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形成人民治理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观要求我们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扩大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实践中,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健全社会治理网络,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良性互动。

要推动信息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能性。

要加强法治建设,健全社会治理法规体系,确保社会治理有序、公正、可持续。

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观要求我们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专业化水平。

要注重培养一支懂社会、爱人民、有作为的社会治理干部队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研究作用,加强对社会治理规律和趋势的研究,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四、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观要求我们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社区治理新体系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社区治理新体系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社区治理新体系
张雷
【期刊名称】《中国民政》
【年(卷),期】2022()10
【摘要】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从“体制构建”向“体系构建”的转变,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上开创了新局面,在强化社区治理创新上取得了新成效。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张雷
【作者单位】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东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
【相关文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深刻内涵——基于连云港市“一委三会”城乡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
3.楼村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社区治理新样板——党建引领迈向未来社区的不懈探索
4.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建构发展与模式创新——上海市基层社区治理实
践研究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时代政务公开助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0-28T07:54:49.82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2期作者:鲁倩倩[导读] 农村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与民众连接的契合点鲁倩倩西北政法大学【摘要】农村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与民众连接的契合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要贯彻农村基层治理的全过程,通过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各项工作,在法治现代化时代,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研究就要依靠人民形成的各种小规模公共事务管理共同体,表明农村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的价值取向,推进治理多层次发展,凝聚公共意志,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基层治理的发展。

【关键词】人民性;基层;路径探索一、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容与特征(一)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容基层治理包含多个方面,治理的主体和内容都具有多元化,只有明确基层治理的主体,搞清楚基层治理的内容,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权责,加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协同,才能推动基层治理中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确保基层治理能力的提高。

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提供公共服务。

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当中要以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项治理工作,以至于群众能够享有确保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方面起到引导作用,其中部分项目需要加强资金投入,为广大村民提供更多的优惠,以保障基本的民生需求。

二是主体的多元性。

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治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它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基层治理的结构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群众参与治理能有效填补政府权力的合法性空白,满足社会异质性公共需求的空白等。

第三,实施相应的社会政策。

实施社会政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基层的治理。

在具体的工作中认识到实施社会政策的重要性,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作者:吴玉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5期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推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社区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社会矛盾高发频发,另一方面,治理难度大大增加。

问题是创新之母。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应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在提升社区治理温度、厚度、高度、力度等“四个度”上下功夫。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挑战创新“四个度”作者简介:吴玉玲,中共济南市历下区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9.08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建设的根本方向,也为推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鄉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聚集群众的基本载体,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直接关系与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因此,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担当“不忘初心”的根本使命,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挑战当前,当代中国已迈入新时代,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治理也发生深刻演变,面临新的挑战。

(一)居民流动频繁,社会矛盾频发我国城镇化率于2011年突破50%,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未来还将有一大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更高愿望诉求的交织叠加,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爆点增多,对如何满足城乡居民更高期盼,如何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社会,增加治理难度另一方面,社区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治理难度大大增加。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区类型从过去的以街道、单位大院和农村为主转变为各类商品房小区、房改房小区、回迁房小区、新型农村社区等社区类型,同一社区的很多居民之间互不相识、素无来往,邻里关系基础薄弱,沟通协调不确定因素增多,社区认同感不强,对如何提升社区凝聚力,构筑和睦邻里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措施问题是创新之母,实践是创新之源。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应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总思路,努力在提升社区治理“四个度”上下功夫。

(一)彰显亮点特色中回升社区治理温度社区的温度是对社区文明、服务、认知水平的一种抽象演绎与综合考量。

有温度的社区,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到幸福温暖,并不断从内心深处激发人性的力量。

城市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加速了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加剧了遭遇困境人们孤立无援的无助感。

尤其迁移进城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仿佛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根,迫切需要社区的温度社区的温暖。

现在一些社区建设治理同质化现象严重,功能千篇一律,要么一哄而上搞人有我有,在贪大求全中挂一漏万;要么追风赶彩搞政绩优先,在脱离实际中丧失社区人本活力与凝聚力。

城乡社区千差万别、基础不一,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必须围绕回升社区温度这个现实课题,多在健全民生服务功能、矛盾疏导排解功能上出实招,多在立足实际挖掘特色亮点、增强社区凝聚力感召力上见真章,切实走开社区特色治理之路。

我国城乡社区十几年建设发展经验表明,扭住了特色,就找到了社区建设治理的活力之源;紧扣着温度,就把住了社区建设治理的根本之魂。

(二)在传统赓续创新中培植社区治理厚度社区的厚度就是社区的文化涵养,是社区的内核和软实力。

文化是最高的力量,文化洗礼是最高层次的治理。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经朝代更替兴衰,唯独中华文化没有断线,而且在各种文化侵袭中不断融合壮大。

社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土壤与触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其传承于历史和传统,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色;其次是时代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所释放出的正能量;最后是区域性,由社区居民共创、共享的草根文化、大众文化和乡贤文化。

这三项基本特征一体三面,共同构建出独一无二的中国社区文化,形成社区治理的隐形实力和重要推手。

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和创新,强化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知感,让这只“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出看得见的作用。

一是要住得进“乡愁”,以居民群体结构为依据,有效弘扬家园文化、乡土文化、邻里文化,让高楼大厦里住得进“乡愁”,使城区居民听得到大杂院式的笑声,能找得到精神家园之根。

二是要用得上“乡贤”,最大程度地吸引“乡贤达士”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执行,充分发挥德行高尚人士在风化教习、社俗社规、谋利桑梓、民生改善、邻里调节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独特贡献。

三是要看得见文化。

重塑社区文化,绝不是建个牌楼立块碑那么简单。

要坚持文化引领,注重社区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文化全覆盖,采取各种有效载体和手段,讲好社区故事,教正社区声音,培塑社区形象,激发居民建我社区的自觉性和爱我社区的自豪感,让文化成为社区的精神主脉和鲜明印记。

(三)在融入社会转型建设中抬升社区治理“高度”比肩发达国家精品社区,除却社会制度、人文管理、经济基础等因素外,我们城乡社区治理尤其是在信息化治理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还停留在“朝阳大妈”式治理层面,严重制约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

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开阔视野,主动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因地制宜地创新方法手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上层次上台阶。

一是要坚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把握机遇。

當前,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行业布局归整重塑,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必须及时洞察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给城乡社区治理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善于见识机遇,善于抢抓机遇,充分利用“腾笼换鸟”、产业集聚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社区布局调整和社区治理信息化转变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缩短服务半径,努力推进从“亡羊补牢”式管控到“未雨绸缪”式治理的转变。

二是要在城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借势发力。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未来中国城乡现代化建设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要认真研究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法规,尤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吃透政策利好边界,最大限度提高政策普惠面,为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新突破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要在科技杠杆的撬动下提升层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治理力,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治理信息化。

要围绕精细化、精准化,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治理网格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推进社区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打通服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群众诉求建议及时准确掌握,社区矛盾问题双向互动解决,靠信息技术手段释放和解放社区治理活力。

(四)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强化社区治理力度从一切权利归农会,到人民当家做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当中,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主体和主人。

共建共享共治,既是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根本特征,又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鲜明表达。

当前,因倚重行政主导造成社区人少事多、不堪重负的矛盾加剧,因超越职能造成社区治理“接不住、管不了”的问题增多,因来源不足培训不足造成社区干部德不配位、能不称岗现象,对此,必须尽快补齐短板,为社区治理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要引导多元参与。

强化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理念,探索从社区治理“为大家”到社区治理“靠大家”的有效路径,真正汇聚起社区治理的合力。

同时,强调多元参与不是削弱行政主导,对公民和组织的授权赋能,也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引导和管理。

二是要优化职能配置。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乃至国家治理的“一线阵地”和重要窗口。

要依据国家行政机构改革和社区治理现实需要,进一步理清社区工作界面,优化治理职能配置,促进职能下放和把资源下沉,赋予社区在治理方面更大的协调权、管理权和建议权,让社区治理真正成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桥头堡”。

三是要建强社区队伍。

社区岗位直面群众、琐碎繁重,对能力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有担当的宽肩膀,又要有成事的真本领。

要加强源头培养,像扶贫攻坚“第一书记”那样培养配备社区干部;要强化岗位锻炼,加强做一线工作的专题培训,提高干事创业本领;要激发干事活力,健全选拔使用和督导问责机制,始终保持社区干部的创业激情和对人民群众的鱼水真情。

三、结语城乡社区治理创新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有关部门和个人要想能够在相关工作中做出一定的成绩,就要能够坚持政府治理的主导地位,并且要能够保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正确方针,还要能够将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将居民需求作为正确导向,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的法治化、社会化以及专业化水平,从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1]张静波,周亚权.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北京农村社区类型与社区参与[J].新视野,2018(6):81-88.[2]陈晓春,肖雪.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J].湖湘论坛,2018,31(6):41-49.[3]陈岳堂,李青清.基层治理制度变迁逻辑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协作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9(4):157-158.[4]黄意武.以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引领城乡社区协商发展[J].中州学刊,2018(9):77-82.[5]李志强,张一彦.精英"依附式"生态社区治理的探索——基于陕西袁家村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84-92.[6]王木森,唐鸣.社区治理现代化:时代取向、实践脉向与未来走向——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政策-实践”图景分析[J].江淮论坛,2018(5):126-133.[7]许晓星,郝天聪.社区治理新趋势下的社区教育路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18(7):113-118.[8]王江伟.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特征、动因与绩效——基于"中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的多案例分析[J].求实,2017(12):6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