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01章第01节力教案06
物理教案《力》(15篇)
物理教案《力》(15篇)物理教案《力》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一、共点力的概念: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
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第1节 力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等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
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感觉到它的,就跟感受我们的空气一样。
【生】好神奇呀。
【师】那我们先来看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新知介绍一、力的存在【师】看图【师】我们看到上面的几幅图,人用力推车,车动了;小动物举重,很吃力;小人用力推箱子,箱子没动。
这些图中的内容,都能说明生活中有力的作用。
我们的前辈们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再脑补一些生活中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等。
【生】老师这样一说好像还真的是生活中处处有力。
【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师】下面我们来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那位同学能用一些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吗?【生】可以挤压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初中物理《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常见的力现象的分析,能说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所观察的力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2)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简单的力现象。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体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力的现象、生活感悟导入新课二、明确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任务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生自学101 页---103 页,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小组合作与展示1. 利用手中的器材展示一个物体受力的情况2. 在日常生活中实例,小组做实验,学生小组内交流,展示。
学生捏气球、压气球。
小结:归纳实验分析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定义(设计意图:由生活实例,归纳力的定义,训练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学生展示讲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通过学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个受力现象中,学生能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析课本中的例子)活动二:用手拍桌子,谈感受用手拍手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实验,感受到手的疼。
探讨为什么痛,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分析手与桌子的关系学生归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回扣课本的准确描述科学的严谨性投放问题,学生列举生活实例,物理回归社会活动三:利用手中器材当力中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会发生那些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动手,通过物体的变化,明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学生展示教师引导总结活动四课堂总结(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创建知识思维导图)学生展示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力学作为基础性的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份针对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力学教案范本,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力学知识。
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教学中,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核心概念:力的概念、力的分类、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
我们要明确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能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需要讲解力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性质和来源,力可以分为重力、摩擦力、弹力、电磁力等。
每一种力都有其特定的计算方法和作用特点,这些都需要学生逐一掌握。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定律的含义,还要能够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实验测定物体的加速度,进而验证加速度定律的正确性。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复杂力学问题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多个力合成一个等效的单一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几何方法,还要能够运用向量的概念进行计算。
力的平衡条件是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依据。
学生需要了解并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各种静态和动态的物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实验演示、模型制作、问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评价和反馈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力》教案范文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物理力学知识?这是每位物理老师面临的挑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完整有效的物理《力》教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一、引入在制定教案的第一步中,老师需要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局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建立。
对于力学的介绍,可以选择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车辆的行驶,人体的运动等,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目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等方面。
学习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列举并与大纲相符合。
三、核心概念教案需要重点围绕核心概念来编写。
对于力学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包括力、重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等。
教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这些概念,例如通过图示或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演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世界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
五、练习和作业教案的结尾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习题或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论:物理《力》教案的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以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课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科版高中物理力教案
教科版高中物理力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掌握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力的计算方法;
3.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力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
1. 介绍力的概念和单位;
2. 分类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
三、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
1. 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2. 示范如何计算受力物体的加速度;
四、力和加速度的关系(15分钟)
1. 解释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例分析力和加速度的具体关系;
五、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15分钟)
1. 讲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2. 通过实例分析平衡和不平衡力的效果;
六、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计算方法,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希望学生在学习物理力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力》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板、粉笔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力学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测力计、推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3. 随堂练习:(1)判断题:力只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错误)(3)计算题:已知力F1=10N,F2=20N,求它们的合力。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F1=15N,F2=25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合力计算:F = √(F1² + F2² + 2F1F2cosθ) = √(15² + 25² + 2×15×25×cos60°) ≈ 27.4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高一物理教案第一章力
第一章力一、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弄清力的作用效果.4、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运用几何图形表达物理概念的能力.二、重点难点1、理解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应着重理解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和方向性.2、在弄清力的作用效果的同时,明确力的两种分类方法.3、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教材,以培养阅读能力.三、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练习、归纳四、教具:弹簧秤2个,气球2个,米尺五、课时:1节六、教学过程(一)演示实验实验1:将两根弹簧秤钩在一起水平拉开,观察现象.两弹簧秤均被拉开,并显示相等的示数.实验2:两手各拿一个气球,让它们水平接触,然后用手挤压其中的一个,最后停止挤压,观察现象.两气球均发生压缩形变,停止挤压时两气球的形变同时消失.(二)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1)“作用”指的是什么意思?物体之间相互拉、压、挤、推、吸、……等过程的统称,可见“作用”的意思是实际问题的抽象.(2)以两个演示实验为例,分析“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句话的含义.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可能有脱离两个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力,这就是力的物质性.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而找不到施力物体,这样的力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既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样也是受力物体,因此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的.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只分析物体的受力.(3)施力和受力过程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2、力的三要素(学生自学、归纳)(1)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的方向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作用效果不同,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三)怎样形象而完整地表示一个力呢?这就需要力的图示.1、什么是力的图示?(学生看书)2、示例:作用在小车上并且方向向左的100N的力.3、小结步骤(师生共同小结)(1)选定研究对象,标出作用点;(2)沿着力的方向,画出作用线;(3)选取适当长度,作力的标度;(4)依据力的大小,画有向线段;(5)标明箭头指向,写力的符号.4、什么是力的示意图?(看书)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有什么区别?示意图只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并不要求按比例画长度,因而也不需要建立标度,表示物体在该方向受到了一个力.(四)力的种类(学生看书,归纳总结)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五)课堂练习教材练习一:(2),三人上台演板 评讲:(1)强调箭头画法(2)指明力的作用点一般标在箭尾,而不要与箭头重合,例如标推力. (六)课堂小结:⎧⎪⎪⎪⎨⎪⎧⎪⎨⎪⎩⎩类力的概念: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方向性力力的图示:用带的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按力的性质分力的分按力的效果分(七)课外作业:教材P5(3) 教法建议:1、力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贯穿整个力学的始终,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会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要求。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4.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教学难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第二部分一、力的概念学生观察图7—1的九副图片,给学生下列几个问题:1、每幅图都有力吗?2、每幅图有几个物体?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而且通过图片j和h的认识,知道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图7-2、3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情景举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三、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通过图7—5、61、学生挤压铁尺。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足球比赛的图片。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理《力》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能够运用力的三要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接触力与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重力、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三要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和作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安排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4.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接触力与非接触力的区别和特点。
5.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力的作用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接触力与非接触力的区分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综合评价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滑轮组、磁铁等。
2.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
3. 参考资料:物理学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的教学。
2. 第3-4课时:力的作用效果和接触力与非接触力的教学。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1、实验仪器:气球、弹簧、橡皮泥、小车、橡皮筋若干、直尺若干
2、多媒体:PPT、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
法
手
段
备注
【新课引入】
老师在PPT上放打高尔夫球、火箭发射的图片,向同学们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高尔夫球飞了出去呢?拔河的时候怎样战胜对方呢?火箭是怎样飞上天的呢?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总结了,是高尔夫球杆对高尔夫球的击打力让球飞了出去;火箭喷出的气体产生巨大的反冲力令火箭飞了出去。
总的回顾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且趣味十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讨论,构建知识,可以说整个课程是用情境搭建平台,铺设探究之路,让学生通过真正的自主探究,体验一些结果的得出过程。整个课堂注重思维的连续性,在循序渐进中构建知识,强调方法的应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和有效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三)情感层面
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好奇心强,表现欲较强,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现象中观察分析能力、实验以及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来引起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了解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师: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施力?哪个受力?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
【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效果
指导学生用手捏橡皮泥、拉弹簧、弯曲刻度尺,观察这些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总结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学生进行实验思考
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物体受力后的表现不过两个方面:即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学生用简单的例子,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体会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影响。
请同学上讲台画里的示意图,巩固重点知识点内容。
师: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施力?哪个受力?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
【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效果
指导学生用手捏橡皮泥、拉弹簧、弯曲刻度尺,观察这些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总结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一、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课题
力
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2-5页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课本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概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中归纳出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关于力的物理图景
【总结与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力的示意图这一重点知识将力的三要素用图像直观的表达出来,那么课下请同学们画出教材中人推墙的力的示意图。
师:力在生活无处不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
《力》物理教案
《力》物理教案
主题:力
目标:
1. 学习力的概念及其相关定义;
2. 掌握计算力和力的平衡的方法;
3. 了解力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
介绍力的概念,提问学生对力的理解。
2. 知识讲解:
-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的量度,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或其他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
-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 × a,其中F为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到的力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可以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结果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实例演示:
通过实例演示力的计算和力的平衡的方法。
4. 活动: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力的计算练习,加深对力的理解。
5. 拓展:
讲解力的作用及应用,如摩擦力、弹力、万有引力等。
6. 总结:
总结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平衡条件。
7. 延伸: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力的应用。
8. 作业:
布置力的计算作业,并要求学生思考力的应用。
9. 反馈:
下节课开始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并进行相关反馈。
物理--第一章力第1次课 力教学设计及教学建议
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三)德育目标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方法:启发式、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学生用)圆规、三角板、讲练所用的投影片(教师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念?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板书: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2、力的图示要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3、力的分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学生实验:①磁铁吸引铁钉②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引导回答出:磁铁对铁定施加了力,同时感觉出力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于拉弹簧时,手也被弹簧所拉。
脚踢球手提水肩推车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强调: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找出下列带“·”的物体所受的力,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木块..飘浮在水面上B手.里托着一本书2、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力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力学知识.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是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这一章学习有关力的知识,下一章学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了这两章的知识准备,到第三章就可以学习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了.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在初中学过,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马拉犁,马对犁施加了力.机车牵引列车,机车对列车施加了力.绳子吊起货物,绳子对货物施加了力.磁铁吸引铁块,磁铁对铁块施加了力.可见,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我们有时为了方便,只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有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力有大小和方向我们还学过,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是N.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树上的苹果受到的重力是向下的.水里的船舶受到的浮力是向上的.马对车的拉力是向前的,地对犁的阻力是向后的.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说明力的大小外,还要指明力的方向.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常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例如,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000牛,方向是水平向右,做F的图示时,可以照图1-1甲那样,先选定一个标度,这里是选定3毫米长的线段表示500牛的力,再从F的作用点O向右水平地画一段四倍于标度(12毫米)的线段,然后加上向右的箭头就行了.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1-1乙那样,不画出车,而用点O表示拖车,做出力F的图示.力的分类自从我们学习物理以来,见到过的力的名称已经不少了.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力的性质来命名的,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另一类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的,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例如,绳子的拉力、车轮的压力、路面的支持力,实际上都是弹力,只是作用的效果不同.根据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能不同.例如,货物被绳吊起时的动力是绳的弹力,重物落下时的动力却是重力.不论什么性质的力,只要它的效果是加快物体运动的,就可以叫做动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就可以叫做阻力.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的其他的力.从力的性质来看,力学中经常遇到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下面几节就分别介绍这三种力.练习一(1)请你用一个点代表受力物体,画出下面几个力的图示,并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①机车对列车水平向右的牵引力1.5×105N;②悬绳对重物竖直向上的拉力50N;③铁锤对钉子竖直向下的打击力250N.(2)举出几个实例来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②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③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二、重力万有引力重力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我们还学过,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G跟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用关系式G=mg表示: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值为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在已知物体的质量时,重力的大小可以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出来.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我们常常简化叙述为:这个物体重多少牛.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称出(图1-2).这时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图甲)或压力(图乙)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如果不用弹簧秤,而是把物体挂在竖直悬绳上或放在水平支持物上,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是,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如果物体的形状是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就是物体的重心.例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图1-3),等等.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例如,载重汽车的重心,随着所装货物的多少和装载位置而变化(图1-4);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重物的质量和高度而变化.万有引力不但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吸引作用.物体之间的这种吸引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称为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两个通常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在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太阳系中的9大行星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银河系里的球状星团——由上百万个恒星聚在一起并呈球状的恒星集合体——聚集不散,也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练习二(1)判断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①一个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的作用;②一个挂在绳子上的静止的物体,它受的重力和它拉紧悬绳的力,就是同一个力;③一个物体,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也不论怎样运动,受到的重力都一样;④一个物体,静止时受到的重力最大,向下运动时受到的重力较小,向上运动时受到的重力最小;⑤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2)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③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重物的支持面垂直的.(3)画出下面几个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①放在地面上的质量是50kg的箱子;②沿着滑梯下滑的质量是30kg的小孩;③被抛在空中的质量是0.5kg的小球.三、弹力竹竿受力可以变弯,弹簧受力可以伸长或缩短.像这样,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叫做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的明显,能够直接看到;有的很不明显,不能直接看到,只有想点特殊的方法才能察觉.例如,用手按压玻璃瓶时,我们看不到玻璃瓶的形变.但是,用手按压图1-5中装满水的扁玻璃瓶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或下降,松开手时,管中的水面又回到原处.这样我们就察觉到,瓶子在受到按压时发生了形变.图1-5的实验还表明:在手的压力下发生形变的瓶子,除去压力以后又恢复原状.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在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被压缩或拉伸的弹簧,可以使跟它接触的小车受到力的作用,开始运动(图1-6).拿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竹竿变弯了,同时木头受到竹竿的作用力,开始移动(图1-7).可见,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在重力作用下与桌面互相接触,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而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图1-8左).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而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图1-8右).可见,通常所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在重力作用下拉紧电线,使电灯和电线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电灯对电线产生向下的弹力,这就是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图1-9左).电线对电灯产生向上的弹力,这就是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图1-9右).可见,通常所说的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弹力和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讲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和形变(伸长或缩短)的关系比较简单.实验表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一般是不同的.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练习三(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四、摩擦力静摩擦力如图1-12所示,放在桌面上的木块跟跨过滑轮的绳子相连接,绳子的另一端悬挂吊盘,盘上有重物.木块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会运动起来.但是,当重物的质量比较小,因而受到的重力比较小时,木块静止不动.这表明木块除了受到绳子的拉力外,还受到一个与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它起着阻碍木块运动的作用.这个力就是木块和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也是作用在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上面讲的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所以叫做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很常见的.例如,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就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能把线织成布,把布缝制成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也很多.例如,皮带运输机(图1-13)是靠货物和传送皮带之间的静摩擦力,把货物送往别处的.在图1-12的吊盘上继续加重物,使木块受到的拉力增大.如果重物的质量还不够大,木块仍然保持静止.可见,静摩擦力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吊盘上的重物增加到某一数量时,木块就会开始沿着桌面滑动,这表明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木块开始滑动后,仍然需要一个拉力才能维持匀速运动,否则它就会逐渐停下来.这表明滑动的物体也受到摩擦力的阻碍.滑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图1-12中吊盘上重物的质量,使我们只要沿着拉力的方向轻轻推一下木块,木块就能在桌面上做匀速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现在我们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和桌面之间的压力,这时,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和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大量的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跟这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的大小N成正比,即式中的μ①称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既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等)有关在相同的压力下,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动摩擦因数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例题]在东北的林场中,冬季常用马拉的雪橇运木材,雪橇有两个与冰面接触的钢制滑板.如果冰面是水平的,雪橇和所装的木材的总质量是5.0t(吨),滑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027,马要在水平方向上用多大的力才能拉着雪橇在冰道上匀速前进?要使雪橇匀速前进,马的拉力应该跟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所以求出滑动摩擦力,就知道了马的拉力.滑动摩擦力可以用公式f=μN求出.雪橇对水平冰面的压力N等于雪橇和所装木材受到的重力G,可以根据它们的总质量m用公式G=mg算出.解:μ=0.027,N=G=mg=5.0×103kg×9.8N/kg=4.9×104N,f=μN=0.027×4.9×104N=1.3×103N.所以,马要在水平方向上用1.3×103N的拉力.练习四(1)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会明显地感到有阻力阻碍手的移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会感到阻力越大.试一试,说明这是为什么?(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当动摩擦因数一定时,物体所受的重力越大,它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也越大;②当动摩擦因数一定时,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压力越大,它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越大;③当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压力一定时,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越大,说明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越大.(3)在下列各情况中的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作用:①用力平推放在地面上的柜子,但没有推动这个柜子;②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③拔河运动中,运动员握紧的绳子.(4)要在木桌上测重12.0N的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用量程是10.0N的弹簧秤可以吗?(5)如果你用20N的水平推力,使一块重40N的砖在水平地面上匀速滑动,你能求出砖和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吗?(6)请你设计一个测量纸跟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话,请你实际测一测.五、力的合成一件行李可以由几个人一起提,也可以由一个人来提.一辆拖车可以由几匹马一起拉,也可以由一部拖拉机来拉.这说明一个力常常可以跟几个力共同作用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这一节研究力的合成,下一节研究力的分解.当两个力沿同一条直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求它们的合力比较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样的两个力的合成.如果这两个分力方向相同,例如甲乙两位同学,同学甲用F1=200N的力向东拉车,同学乙用F2=100N的力向东推车,那么合力就是F=300N,方向也向东,即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分力的方向相同(图1-14甲).如果这两个分力方向相反,例如,同学甲仍用F1=200N的力向东拉,而同学乙却用F2=100N的力向西拉,那么合力就是F=100N,方向与同学甲的拉力相同,也向东,即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分力中数值大的那个分力的方向相同(图1-14乙).如果两个分力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而互成一定角度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确定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像图1-15甲那样,用两条线绳把重物G悬挂起来.也可以像图1-15乙那样,用一条线绳把重物G悬挂起来.显然,两条线绳对重物的拉力F1、F2,与一条线绳对重物的拉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F1、F2是F的分力,F是F1、F2的合力.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跟分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用一点O代表重物G,从O点分别画出代表分力F1、F2和合力F的线段OA、OB和OC,作F1、F2和F的端点的联线AC和BC.我们发现,四边形OACB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代表合力F的有向线段OC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图1-15丙).改变F1和F2的方向和大小,发现合力F总是以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由此可见,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以上的力的合力时,可以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此类推,直到求出所有力的合力为止.图1-16中的F就是力F1、F2、F3的合力.在物理学中,像力这样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来确定的物理量叫做矢量.而像长度、质量、时间那样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对于任何矢量的合成都适用.[例题]两个小孩拉一辆车子,一个小孩用的力是45N,另一个小孩用的力是60N,这两个力的夹角是90°.求它们的合力.这是一个已知分力求合力的问题,可以用作图法求出.先选一个标度,并用一点O代表车子,作两个拉力F1、F2的图示.由于题中没有明确给出拉力的具体方向,所以可以选择我们便于作图的任何方向作F1、F2的图示,只要保持它们的夹角是90°就行了.然后,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的大小可以由F1、F2之间的对角线的长度和选定的标度求出.合力的方向可以用合力与某一个拉力的夹角表示,夹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量出.解:选10mm长的线段表示30N的力.作F1=45N、F2=60N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表示合力F的对角线,如图1-17所示.量得表示F的对角线长25mm,所以合力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得合力F与F1的夹角α为53°.上题中分力F1与F2的夹角是90°,所以OACB是矩形,△OA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学过的几何知识可以知道AC=F2,F是直角三角形的弦.因此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合力F可以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算出:=75N,α=53°.练习五(1)下列各物理量,哪个是矢量?①重力;②密度;③时间;④动摩擦因数;⑤摩擦力.(2)四名同学一起玩拔河游戏.其中两名分别用280N和350N的力向东拉,另外两名分别用300N 和340N的力向西拉.求绳子所受的合力.(3)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一个大小是60N,另一个是80N,它们的夹角是9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4)用作图法求夹角分别为30°、60°、90°、120°、150°的两个力的合力(图1-18).再求它们的夹角是0°和180°时的合力.比较求得的结果,能不能得出下面的结论:①合力总是大于分力;②夹角在0°到180°之间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5)图1-19表示两部拖拉机拉着一条船通过运河的情形.两部拖拉机的拉力大小相等,都是2000N,夹角是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六、力的分解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例如,照图1-20甲那样,把一个物体挂在成角度的两根绳MO、NO上,物体对悬挂点O的拉力F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G,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由于拉力F的作用,MO、NO也受到拉力作用(假如MO、NO是橡皮筋,可以看出它们被拉长).MO、NO分别受到的拉力F1、F2是拉力F的分力(图1-20乙),要知道它们的大小和方向,就是一个求F的分力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是这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可是,我们知道,有相同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无数个(图1-21),也就是说,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要想得到确定的答案,需要知道两个分力的方向或者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大小.那么,一个已知的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呢?这要根据实际问题来决定.下面举两个具体实例.(1)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但它并不竖直下落,而是沿着斜面下滑,同时压紧斜面.这时,使物体平行于斜面下滑的力F1,和使物体垂直于斜面压紧斜面的力F2,都是重力G的分力.要知道这两个分力,就需要把重力G沿这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在实际求F1和F2的时候,可以用作图法,即先选定一个标度,画出重力G的图示,再以表示G 的线段OP为对角线,以平行于斜面的线段和垂直于斜面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图1-22),两个邻边OR、ON就分别表示使物体下滑的力F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2.在已知重力G和斜面倾角θ的情况下,F1和F2的大小也可以计算出来.根据几何知识知道,直角三角形ABC与OPN和POR相似,∠PON=∠OPR=θ,所以F1=Gsinθ,F2=Gcosθ.F1、F2的大小跟斜面的倾角有关.斜面的倾角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车辆上桥时,力F1阻碍车辆前进,车辆下桥时,力F1使车辆运动加快.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来减小桥面的倾角.(2)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的作用,这个力与水平方向成α角(图1-23).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而力F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F1和沿竖直方向的分力F2.先按选定的标度画出力F的图示.以表示F的线段为对角线,以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两个邻边就分别表示F的两个分力F1和F2.F1和F2的大小可以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算出:F1=F·cosα,F2=F·sinα.小实验取一条较结实的线,从中间对折成两股以后拴在木凳上,手提两股线可以将木凳提起来.然后用两只手各提一股线,并使两手逐渐分开,手的感觉怎样?当两手分开较大距离时,木凳还可能把线拉断.为什么?晾衣服的绳子如果拉紧绷直,挂上很少的衣服就能把绳压断.根据上面的小实验,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练习六(1)在课文第2个实例中,F的两个分力是F1和F2,这就是说,力____的作用效果与____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2)在图1-24中,已知合力F及一个分力或两个分力的方向,用作图法求未知的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