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要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哲学及其历史演变1、哲学及其特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总体性;哲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4页)3、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两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9-11)4、哲学的党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它们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有哪几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12-13)5、什么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6-1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有哪些?(27)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三节的内容。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答题思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一样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是他指出旧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与唯心主义哲学一样承认人的能动方面,但是他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它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一样,也不知道现实的实践活动本身。

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动了一场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要互换其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的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的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形式存在,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哲学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列宁 马克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3.运动 静止 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3.时间 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考点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考点提纲

马哲复习考点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P3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P9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P94、“马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力量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6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搞,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P17。

第一章8、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P279、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810、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意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意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P29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

P301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P321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物质关系。

P341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P341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期末复习要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a、科学技术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b、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与圣西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把握存在的是可知论,否则是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列宁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复习资料。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换言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比较概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构成的变更。

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

5.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展开,只有人民大众群众组成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全民共同繁荣的社会。

6. 文化自由。

文化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文化自由是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随意地使用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而不受任何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轻视、限制或干预。

总的来说,上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比较重要、常被提及的概念。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附社会时政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附社会时政考点)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1〕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表达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是在时空中运动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P42-43〕1.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书本思考题第4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43.联系普遍性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44~45;〔树立世界眼光、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依据〕4.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P4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表达。

“和”是有差异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是指不包含差异的二者的绝对统一。

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科学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

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

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一、哲学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划分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3.划分哲学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4.哲学常见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7.马克思主义的组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4.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唯物论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9.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客观规律。

2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23.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24.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25.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根本途径是实践2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7.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28.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四、辩证法29.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正确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要第一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3,如何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部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2,世界的统一性3,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关系的理解4,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5,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6,真理、价值及其关系7,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8,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商品、商品二因素、商品劳动二重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商品社会的基本矛盾、货币、价值规律。

2,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方式、超额剩余价值。

3,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两大部类理论、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

4,垄断及其全球化理论: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实践2,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多样性3,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答题要求:1,论点鲜明,有理有据。

2,思路清晰,逻辑较为严谨。

3,行文通顺。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不可遏止的吸引力。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图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

(图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第一,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重点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简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5.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7.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9.简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0.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
二、名词解释
1.上层建筑
2.联系
3.矛盾
4.运动
5.主要矛盾
6.感性认识
7.意识的能动作用
8.垄断
9.理性认识
10.价值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怎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试论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 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

马克思主 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指导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对其核心要点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唯物论的基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和规律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主观臆断。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时,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等。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信心,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2】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知识【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6】回答世界“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8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1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12】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从属于唯心和唯物主义的。

【15】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注:不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独立的基本派别)【16】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7】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哲的理论来源。

【18】实践性(最显著、首要的、基本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哲的基本特征。

【19】学习马哲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习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习提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习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往往都有⼀道论述题,运⽤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当前改⾰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因此考⽣在复习时,⼀定要弄清哲学基本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下来,并能⽤它来解决具体问题。

哲学原理有:1、运⽤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相对性相统⼀的原理,分析改⾰与稳定、政策调整与连续性的问题。

2、运⽤世界物质统⼀性原理分析论述⼀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运⽤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运⽤质量互变规律论述社会主义改⾰的渐进性。

5、运⽤⽭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关系分析论述邓⼩平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

6、运⽤⽭盾的主要⽅⾯与次要⽅⾯,主要⽭盾与次要⽭盾关系分析初级阶段及其主要任务。

7、运⽤否定之否定规律论述社会主义前进性与曲折性的问题。

8、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与规律和党的群众路线。

9、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与马克思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

10、社会意识的能动作⽤与精神⽂明建设。

11、从⽣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来论述社会主义改⾰的必要性。

⼆、公务员考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判断题也不少,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区别、⽐较、归纳书中的基本概念、特征、观点,尤其要注意有些观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世界的本质问题与哲学的本质问题的关系。

2、哲学是关于⾃然界、⼈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性基础上,科学性与群众性的统⼀。

4、物质的特性与固有属性。

5、主观唯⼼主义、客观唯⼼主义、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等哲学派别的观点。

6、认识是有限的,还是⽆限的问题。

7、质与量与事物是否是同⼀的。

8、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意识与精神⽂明的关系。

9、阶级⽃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复习时还要特别注意成语、格⾔、俗语等包含的哲学原理。

⽐如:“各⽠得⽠,种⾖得⾖”、“千⾥之堤,毁于蚁⽳”、“只见树⽬,不见森林”等各包含什么样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章节要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章节要点归纳

下面就马哲这一重点学科进行复习要点的指导,愿各位考研学子学习进步!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3)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联系的普遍性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出题点:改革、稳定、发展的辨析题1.永恒发展的含义/发展的永恒性(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理论的内容(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4)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5)(恩格斯)“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出题点:可结合邓论科学的发展观出题,今年重点3.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和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得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系3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原 复习提纲

马原 复习提纲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以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解: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继者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践的基本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客观)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矛盾科学技术——19世纪三大发现思想理论来源——马原的三大方面(主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革命情绪(地位、作用、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辩证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在还正在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实践:科学性——真理——正确认识世界革命性——批判(阶级)——能动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性
革命性
科学性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大厦 之基” 之基”--------人
社会
自然

社会
自然
问题是哲学的核心 论证是哲学的精髓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材编写首席专家 杨春贵等人认为: 杨春贵等人认为:
实践观点既是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 观点, 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中心线索. 义哲学的中心线索.因此,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天天开心 !!!!!!
•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 •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 方式 • 社会结构 • 社会经济结构 • 社会政治结构 • 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2 四 历史唯物主义2
• 社会基本规律(矛盾)与社 社会基本规律(矛盾) 会历史形态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础与上层建筑 • 社会发展动力(根本动力直 社会发展动力( 接动力和重要动力) 接动力和重要动力) • 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与改革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 • •
人 意识 思维 精神
重要内容1 重要内容1
• • • • • • •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物质特性 物质根本属性 物质存在方式 物质系统 • • • • • • • • 世界观方法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意识 意识本质 意识特点 人工智能
• 实践及其相关问 题
重要内容2 重要内容2
• • • • • • • 联系 运动 静止 时间 空间 发展 客观规律 • • • • • • • • 认识被认识 反映被反映 改造被改造 辩证性机械性 全面与片面 绝对性相对性 无限性有限性 主观能动性
二 唯物辩证法
联系运动与发展 对立统一(矛盾) 对立统一(矛盾) 质量度及质量互变 肯定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肯定否定及否定之否定(扬弃与辩 证的否定观) 证的否定观) • 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 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 形式,可能和现实,偶然与必然, 形式,可能和现实,偶然与必然, 一般与个别, 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等 • 辩证法理论与实践 • • • •
关于期末考试考核问题
• 期末考试试题类型:简答,辨析 期末考试试题类型:简答, 与材料分析 • 考试时间:6月14日(具体安 考试时间: 14日 排请留意近期校院通知) 排请留意近期校院通知) • 其它问题:平时该交的作业或该 其它问题: 补的假条赶快交给老师, 补的假条赶快交给老师,至迟于 10日前交上 日前交上, 6月10日前交上,过期不 联系电话: 候.联系电话:1398717 3091
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 • • • • •
实践与认识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及其关系 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辩证运动,辩证思维方法 真理及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谬误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1 四 历史唯物主义1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复习提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
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围绕“实践” 二字在各章节中所“张扬”的内涵,深 刻全面贯通地加以理解.

实践
认识
自然
社会
尊重客观规律 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辩证统一
一 辩证唯物论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本原本体基质论> 本原本体基质论>
• • • •
自然 物质 存在 自然界

历史唯物主义3 历史唯物主义3
•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选择的自 觉性; 觉性;必然与自由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 英雄\杰出\历史人物 英雄\杰出\ • 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 • 社会形态更替和实现共产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