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合集下载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精品教育.doc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农耕经济最早起源于哪些地区?它们各有什么特色?黄河流域(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长江流域(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什么?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

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畜养型、野生型和幻想型。

问题5: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业文明的代表各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黄河流域:半坡氏族遗址;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共同特征:培植农作物;饲养动物;使用石器、木器、骨器等生产工具。

探究2: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问题1:阅读下文: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回答:(1)据文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制作材质的变化过程。

(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趋势如何?从非金属到金属。

轻便、锋利、坚硬。

问题2:阅读下文: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0
[思维点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说)“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11
材料二
12
请回答: 上述图文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答案 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战国 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铁农具种类较多。
足的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0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形式的小 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 式,故①错误。
答案 B
41
17
2.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1)背景:随着生产工具和 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
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2)产生:自耕农经济出现于春秋 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 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
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18
(3)特点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33
(2)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 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构成博大恢宏 的多元交汇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各地区各民族人民 丰富的农业实践和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融汇,为精耕细 作的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34
(3)生产关系的变迁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独立 性较强的自耕农。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的生产主动性 的劳动者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入劳动、精耕细 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精耕细作 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第一节,本章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包括农业、商业、手工业,本章的前三节讲的是中国的农业,而且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讲的是中国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的基础,而农业又影响中国的手工业、商业。

所以农业是学习手工业、商业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本册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的起源;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耒耜、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牛耕使用推广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3、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1、布置学生根据学案课前预习,完成课前思考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3、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按时序梳理我国古代耕作工具和农用动力的演进;将著名水利工程与其所属流域和所处当今省份结合起来。

(时空观念)2.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认识古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历史解释)知识点一 农业的起源1.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猪、马等“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二 从耒耜到曲辕犁用途出现时间主要工具说明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工具简单耕作商周时期青铜农具、耒、耜青铜农具占少数春秋战国铁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精耕细作唐朝时期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曹魏时期翻车灌溉唐朝时期筒车灌溉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的含义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知识点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有组织地治理黄河。

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构建知识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中 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的起源

代 农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

经 济
水利工程

特 点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式的自耕农经济
耕作方式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 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 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 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 程是
A.都江堰 C.灵渠
B.郑国渠 D.芍陂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 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 现象反映了:
阅读课本第三目内容,填空
上古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坎儿井
都江堰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是战 国时期秦国蜀郡 太守李冰及其子 率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 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 坝引水为特征的 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 今仍发挥巨大效 益。
原始
商周
春秋 战国
__木__、_石__、_ __骨__质 耒耜等
木、石、骨 为主, 青铜农具 出现
__铁_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_铁__犁_牛__耕
西汉 _牛__耕推广 唐朝 _曲__辕_犁(标志步犁定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 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2.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影响 3.通过对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与小农经济分析形成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搜集史料,问题探究,自主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 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参与度,思 维度.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通过习题测验与辩论的方式达到落 实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发 展水平长期处于前列,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先民的 勤劳和智慧缔造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难点:小农经济特点及评价.
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 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用问题设问环环相扣,调动学生思考新知、 巩固旧知。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对重难点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增强学 习主动性,最后老师总结补充。
一、农业的起源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怎样的种植格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稻不 北同 粟的 的地 种理 植环 格境 局决 。定 了 南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古代的家畜饲养业




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刻画 猪纹黑陶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影响。
难点:理解精耕细作的含义
说一说
结合教材和图片,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耕作图
精耕细作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男耕女织

一、农业的起源(产业结构)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 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 麻。
------汉景帝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本 手工业
商业 末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1.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1)农耕工具
耕作技术
原始 木、石、质骨耒(lěi)耜(sì)等
刀耕火种
商周
春秋 战国
木、石、骨为、主蚌, 青铜农具出现 铁 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 牛耕( 铁犁)
西汉 牛耕推广 唐朝 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
(2)灌溉工具:翻__车__ 、筒__车__
材料一:原始生活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一)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

岳麓版高中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铜器
骨器
春秋、战国时期 (掌握冶铁技术)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 铁犁头、铁镰刀
战国时期铁锄
汉代
唐代
汉代耕作石画像(二牛一人)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三 国 时 期
曹魏马钧改进了东汉毕岚发明翻车
唐 代
筒车(水力冲击)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来, 至今仍发挥巨大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 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 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 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 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P3
日益完善。
何谓精耕细作?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 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项。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选A。

从关于“家”的解释“豕居之圈曰家”,而“豕”是指猪,故材料体现出了家畜饲养业的有关信息,再结合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史实可知其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选B。

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解析:选A。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5.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解析:选B。

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 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课件: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19-2020学年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课件: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分析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五耕五 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 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 (垄),下田弃甽(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 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水利 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
思维脉络
1.我国南稻北粟生
产格局的形成
2.古代生产工具的
演进
3.古代中国农业主
要耕作方式的演

4.中国古代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 1.来源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产生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地域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粟麦生产 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 交融。 4.结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 一。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知识点四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称做“千耦其耘”。 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发展起来 (1)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以家庭手工业作为补充, 形成“男耕女织”的特点。 (2)作用影响 ①积极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 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消极方面: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自耕农的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2020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0春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时间
内容
上古
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春秋战国 兴修了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水利
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
工程
两汉
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 程;西域地区兴建的坎儿井是非常具
有地方特色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
生产
特征
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扩展、
格局
传播中相互交融
产业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
结构 “六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生产工具的革新 类别 时间
内容
原始 社会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石斧、木耒、 骨耜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耕作工具 文明 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
②弊端: 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 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 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 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活学巧练] 判断题:判断正(√)误(×)。 1.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2.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自给自足,所以生活比 较惬意。( ) 答案:1.× 2.×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的形成
[课标导航]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起源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 的发展
区域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
分布 长江流域出现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代表,南方以
部分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 (1)时间:商周时期。 (2)特点: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 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1)出现时间:春秋时期。 (2)产生原因。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基本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重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历程:由向发展而来。

(2)地域差别:(3)产业结构:。

二、生产工具的革新商(小结:中国农具的变化特点1、从材质方面:2、从工艺方面:3、从牵引动力方面:三、水利设施逐渐完善(1)春秋:(淮河)(2)战国:(长江)、(黄河)(3)汉代:、、西域特色工程、治理黄河(王景治河)。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千耦其耘①原因:②特点:多采用的方式生产。

(2)个体农耕①出现时间:。

②原因:。

③特点:;;。

④评价:积极:消极:探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2、主要耕作方式:3、生产模式:4、经营方式:【重点突破】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

《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请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三、精工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2012·四川高考,节选改编)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史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归纳总结】要点一 精耕细作的内涵精耕细作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要点二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要点三 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巩固练习】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体验高考】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3.(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5. (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6.(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7.(2014·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参考答案【重点突破】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1、答案:不同:①材料一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或称“集体耕作”)。

②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

2、①进步: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不足: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

3、不足:小农经济难以应付天灾、战乱以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三、精工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答案(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2)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巩固练习】答案 B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体验高考】1.【答案】A【解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2.【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3.【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题干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拥有者依然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的。

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4.【答案】B【解析】本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综合考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

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同样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

材料中商周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

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

使用排除法,选B。

抓住关键词“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历史传承的作用。

也应该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题中描述的是一种播种使用的工具,B项是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

所以本题选B。

A项是二牛一人的耕地方式,D项是曲辕犁,两者都是犁地使用的工具。

C项是翻车,是灌溉使用的工具。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以明清皇帝举行祭祀农神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时的纪实绘画作品。

祭祀农神充分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故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