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货币_三角困境与中国货币政策分析_

合集下载

内生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内生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e i c le t go estaino iaSma r —c n my mpr a si nt i t fChn ’ i t n h u o c oe o o .
Ke y wor : o eys pp1 e do nyt o e ia n l i;m pii a e tng;h fe tofm o tr lc ds m n u y;n ge ;he r tc la a ysse rc ltsi t ee f c nea y po iy
中图 分 类 号 :F 2 8 2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2 5 ( 0 6 3 0 4 — 5 6 19 5 20 )0 — 0 10
Th o e i a e r tc l Ana y i nd Em p rc lTe tng o do e u o e l sa s i i a s i n En g no sM n y S uppl nd M o e a y Po iy Ef e t y a n t r lc f c
po iy r m h ng e f t e e og ny of m o ey u pl a d r ws c cl i n ba ed on he it rc la l i nd lc fo t e a l o h nd e n s p y n d a on uso s t h so i a nayss a
No3S p, 0 6 . e .2 0
V 1 5 Ge e a No 1 o . n r l .9
内生 货 币供 给 与货 币政 策 效 应 的理 论 分 析 和 实证 检 验
王 书 华
( 宁大 学 研 究 生院 ,辽 宁 沈 阳 1 0 3 ) 辽 1 0 6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中国央行是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机构。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央行不断优化货币政策,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要保持货币发行量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货币供应过度,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2)中性的货币政策。

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要避免货币发行量过大或过小,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相平衡,既不使货币过于紧缩,也不使货币过于宽松。

(3)透明的货币政策。

透明的货币政策是指要公开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执行情况,使市场能够更好地预期和适应政策,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国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1. 利率政策中国央行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各种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活动水平。

利率政策的核心是指导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中国央行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影响金融机构的存款投放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 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进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三、当前货币政策形势分析近年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渐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政策重点是控制通胀和防范风险。

具体来说,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有以下特点:1. 货币政策趋于稳健中性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中性。

从2017年开始,中国央行先后调降逆周期因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利率调整措施,以避免货币过于宽松。

同时,中国央行加强外汇管理和金融稳定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

这一系列调整表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内外均衡中的困境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内外均衡中的困境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内外均衡中的困境 翁舟杰[内容摘要]在开放经济下,实现经济体的内外均衡是一国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本轮治理经济过热中,政府着重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同时也表现出政府在追求经济的对内对外双重均衡中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局面,表明当前货币政策已处于困境。

本文主要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当前货币政策及政策效果展开比较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货币政策;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内外均衡;困境 作者简介:翁舟杰,男,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成都610074一、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双重均衡一般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均衡。

在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注重的是内部均衡,而外部均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局部均衡并采取一些局部性地调节手段加以调整,宏观经济目标主要集中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当一国经济逐步地由封闭走向开放,随着经济开放广度与深度的提升,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追求内部均衡逐渐转变为追求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均衡[1]。

(一)内外双重均衡的界定对于内部均衡,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或低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内部均衡的目标主要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对于外部均衡,其具体的含义有不同的观点,比较典型的内涵可以从著名的斯旺模型(S wan M odel,1960)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 odel,1963)的假设前提中得出。

在斯旺模型中(图1),I B线为内部均衡线,E B线为外部均衡线,E B线的曲线形态由方程:X=M给出(X:出口;M:进口),因此在斯旺模型中,外部均衡的内涵是经常项目的平衡。

在M-F模型中(图2),BP线代表国际收支均衡线,即外部均衡线,其曲线形态由方程:责任编辑:单丽莎 收稿日期:200511116X-M+K=0给出(K:资本净流入),因此在M-F模型中,外部均衡是一种总差额的平衡。

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

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

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摘要】中国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宏观调控难度大、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平衡、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矛盾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中国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货币政策,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在新形势下,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以适应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需要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困境、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通胀、金融稳定、外部环境、发展方向、新形势、灵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框架1. 引言1.1 什么是货币政策困境货币政策困境是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和困难,往往难以在多种经济指标之间找到平衡点,导致政策执行困难和效果不佳的情况。

货币政策困境通常涉及经济增长、通胀、金融稳定等多个方面,涉及国内经济状况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困境往往表现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做出选择和权衡,同时考虑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和影响,力求在维护经济稳定的同时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货币政策困境的存在源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往往需要在政策工具和目标之间寻找最佳组合,以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和管理。

在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境和挑战,需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货币政策困境是中国经济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政策路径。

1.2 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直接关系到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重要经济指标,对经济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还能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元悖论困境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元悖论困境

引言随着资本账户自由化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开始面临三元悖论的挑战。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当局无法同时实现汇率稳定、金融市场(或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

因此,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为保持货币政策较高的独立性,中国央行必须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推动金融市场的渐进开放。

19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放松对内直接投资、继而是对外直接投资。

尽管对证券投资涉及的资本流动管制较严格,近年来相关的管制措施开始放松,投资者范围和可跨境交易的金融资产品种在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Q F I I 制度以便外资能够投资内地证券市场,也建立了Q D I I 制度使国内资金可以对外进行证券投资。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中国政府已经允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允许非居民持有离岸人民币存款,允许居民和非居民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和股票。

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曾经严格盯住美元,2005年7月开始放弃这一制度,转向爬行盯住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开始有一定弹性,相对美元开始升值。

2008年8月-2010年5月期间,中国央行暂时性地回归盯住美元制度,但2010年6月起又重新采取了爬行盯住制度。

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在逐渐增加,但较为有限。

本文分析认为,尽管中国金融市场与外部市场特别是与中国香港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在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的速度远不及此,金融市场加快开放以及汇率弹性不足两者已经限制了中国央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能力。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元悖论困境河合正弘 刘利刚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近期在汇率体制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制定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文章发现随着资本管制效力的下降,人民币汇率仍然以盯住美元为主,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受到削弱。

为重新获得货币政策自主性,同时致力于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央行必须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 人民币汇率 三元悖论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5)06-013-07一、国际金融中的三元悖论假设获得无通胀、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货币当局尤其是央行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

三元悖论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

三元悖论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困境

证券时报/2007年/9月/15日/第B02版主题调查“三元悖论”和货币政策失效江南金融研究所张志标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一克鲁格曼“三难困境”理论指出: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者中,一国政府只能选择其二,必须放弃其中之一,否则政策之间就会发生冲突。

目前央行所面临的政策困境,是这一理论最直接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选择的都是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种目标,并对资本实行严格的管制。

人民币的缓慢升值,打破了我国原有的政策平衡,损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难困境”困扰央行。

当前,CPI-PPI的联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选择投资策略的主线:CPI的上涨,必将引起上游资源价格的联动,物价上涨引起价值重估,资源成为了资金最好的避风港。

我们认为资源类行业,如有色、煤炭、钢铁板块,将会成今后一段时期资金追逐的热点;而一些具有价值洼地优势和资产注入概念的股票也可重点关注。

2007年以来,CPI指数屡创新高,8月最新出炉的增长幅度达6.5%,创10年来新高,这在3个月前是不敢想象的。

由于本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以猪肉、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引起,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中国是否会进入全面通胀阶段”,也成为老百姓近段时间最为关心的话题。

分析CPI走高的成因,猪价上涨只是导火索,大量外汇占款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才是根本因素。

为治理流动性泛滥,央行频频出手,4次加息、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1200亿定向央票、背后还藏有财政部万亿特别国债的利器。

央行虽不断推出各路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通胀形势却愈演越烈:在CPI连创新高的同时,8月份PHI上涨2.6%,较7月份增长0.2个百分点,CPI-PPI 联动效果隐现;股市依然火爆,目前已突破5300点高位;外汇储备、M1继续攀升。

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央行的调控措施收效不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货币政策无效?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克鲁格曼的“三难困境”理论: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者中,一国政府只能选择其二,必须放弃其中之一,否则政策之间就会发生冲突。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中国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中国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中国的实证分析一、概述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两大重要工具,它们在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尤为明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三次冲突的实证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政策应对,为我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第一次冲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我国又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在双重压力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产生了冲突,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二次冲突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危机,我国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此时人民币却面临升值压力,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我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人民币升值。

这种政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第三次冲突发生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中性,以防范金融风险。

此时人民币却面临贬值压力,为了维护汇率稳定,我国又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人民币贬值。

这种政策冲突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陷入了两难境地。

本文将从实证角度分析这三次冲突的原因、影响及政策应对,以期为我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1.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基本定义及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中的总需求,以及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

汇率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通过买卖外汇、调整汇率制度等方式进行的政策。

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及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及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及政策选择钟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2018-09-07 ]在国际经济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即政府不太可能同时兼顾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制这三个目标,只能三者取其二,这通常被称为蒙代尔三角或者克鲁格曼三角,或者说,从政策可置信和可持续角度观察,我们只能选择角端解,难以选择中间解。

新近有研究者指出,考虑到国际金融周期,传统的不可能三角将被“二元悖论”所取代,即无论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一国央行不可能兼顾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的资本管制。

尽管如此,在真实的金融世界中,新兴国家的央行总是试图在“不可能三角”中选择一些中间地带,例如一定程度的汇率弹性和资本管制,以换取相当程度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这种“中间解”在危机来袭时往往会迅速滑向“角端解”,新近新兴市场的货币动荡显示,几乎所有危机中的央行最终都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管制,而不得不放弃汇率。

当然,根据“二元悖论”,在开放经济下,央行同时选择这两项也是不太可能的,最终一国会被迫考虑,它是暂时和国际经济脱钩以自保,还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管制中再被迫二选一。

同样地,在宏观经济中,我们观察到类似现象,也许中国经济面临着其独特的“不可能三角”,在稳定经济增长,改善实体经济和压降金融杠杆这三个目标中,有可能难以完全兼顾,而只能三选其二。

这局限了可行的政策搭配,大约有三种搭配。

搭配一:如果选择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实体经济,那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分严厉的监管政策也许是必要的此时金融机构需要补充资本、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盈利预期,以多种手段收纳实体经济造成的不良资产,增强对稳增长、稳实体的服务能力。

金融体系将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待穿越经济周期的未来可能性。

搭配二:如果选择稳定经济增长和压降金融杠杆,那么实体经济可能面临更严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小散乱污企业的加速退出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会显得明朗,传统经济的下沉会更迫切地需要新经济来填补空白,第二产业的困顿也会给第三产业带来机会。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报告一、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1. 货币波动的不稳定性2. 金融体制改革缺失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4. 外部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5. 利率调控的难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然而,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货币波动的不稳定性在我国经济中,货币波动不稳定是一大问题。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货币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宏观调控。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供给推动的通胀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一旦通胀加剧,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失去发展的动力。

2. 金融体制改革缺失在货币政策中,金融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一环。

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存在很大的缺失,传统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主流,此外,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性银行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自主运作。

更为关键的是,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还需提高,这对于保证金融市场的公正、公平和透明显得尤为重要。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最直接的落实机制,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然不够顺畅。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货币市场中存在诸多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如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债券市场稳定性较差等因素。

此外,当前一些财政政策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4. 外部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我国是开放型经济,外部因素的干扰是经济稳定运行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货币政策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国际汇率波动、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

此外,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这会使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更加剧烈。

5. 利率调控的难度利率调控是货币政策执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当前我国利率调控仍然存在一些难点。

一方面,银行间市场利率与实际经济利率的匹配性不够,这会影响经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当前实行的ICMM(利率市场化)政策由于操作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市场预期的稳定性。

马克思内生货币思想与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马克思内生货币思想与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币本质决 定了马克 思的货 币理 论是 内生货 币。 因为货 币不仅
巨大的限制, 这种情况决定了资本主义货币供给一定要转 换到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供给上来。 关于信用货币, 马克思 指出它不是直接产生于商品交换过程, 而是作为信用工具出 现的, 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与金属 货币流通为基础的内生货币一样, 信用货币也是内生f的, 生
整选择不可避免。 为此, 本文从马克思有关内生货币的理论
思想 出发, 图给出其对 我国货 币政 策选 择 的启示 。 力

显然, 马克思这里的货币是内生性的, 货币的需求完全 由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商品流通量所决定。 因 为一旦货币的供给量超过社会的正常需要量, 该超 过量就 会转化为货币贮藏或被输往国外; 而一旦货币的供给量不
能满 足社 会 的正常 需要量 , 会 通 过货 币价格 的上 升 而以 就 各种 方 式增 加货 币的 供 给。 克思 这种 货 币内生 陛是建 立 马 在 金 属货 币流 通 基础 上 的, 并对 资本主 义 扩大再 生 产是 个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础是劳动价值沦。 关于货币起源,
马克思首先从商品分析开始, 并始终围绕着商品内在矛盾及
其外 化 来展 开, 这一 矛盾 的运 动最 终 导 致一般 等价 物 的产 生, 而一 般 等 价物 经 过人 类 长期 探 索, 终固定 在 金 银 这 最

特殊商品上, 于是货币便产生 即货币本质是固定地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而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
币流通取决于商品流通。 关于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马克思指 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必要量取决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
额和货 币流通 的平均速 度。 马克思 还 以英 格兰银行 为例, 指 出 “ 银行 券 的流 通 既不以英 格兰银 行 的意志为转 移, 也不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看 作 是 我 国 货 币 政 策 取 向 的 风 向 标 。 么 , 年 那 几 来 调控货 币供应 量 的实 际 效果 如 何 呢?
表 1 货 币 供 应 量 增 长 率 目 标 值 与 实 际 值 对 比
单位:
也 即 货 币 供 给 的 机 制 及 其 特 性 ( 生 的 或 是 外 内
内生 性 与 外 生 性 的 框 架 下 对 我 国上 述 现 象 进 行 分 析 , 提 出 了 一 个 解 决 问 题 的思 路 。 并
1 1 1 5— 6 2.7 2 .3— .3 1 1 14 3 3— 4 .4 —1 一 .4 o.4
资 料 来 源 : 据 历 年 《 国 金 融 年 鉴 》 中 国 人 民 银 根 中 和 行 公 开 发 布 的 数 据 整 理 计 算
・ 69 ・
维普资讯
生 的 ) 定 了货 币 政 策 中 介 目标 的 选 择 。 因 此 , 决
研 究货 币供 给 的机 制 及 其 特 性 ( 生 的或 是介 目标 的 选 择 问 题 具 对
有 重 要 的理 论和 政 策实 践 意义 。
我 国 在 1 96年 引 入 货 币 供 应 量 指 标 作 为 9 我 国 的 货 币 政 策 中 介 目 标 。 年 来 , 国 出 台 了 近 我
的 无 效 性 提 供 了 一 个 解 释 , 后 为 我 国 现 阶 段 选 择 货 币 政 策 中 介 目标 提 供 了一 种 思 路 。 最
关 键 词 :货 币 供 给 ; 内生 性 ; 中介 目标 ;基 础 货 币 ;货 币 乘 数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 80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6 17 2 ( 0 2 0 — 0 90 1 7 —0 3 2 0 ) 50 6 — 4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货币政策面临三方面挑战1.经济增速存在过快回落风险。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整体呈现逐季回落特点,这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变化引起的,我国经济整体活跃度仍得到保持。

但5、6月份开始,特别是6月份,我国经济出现一些意外过快减速的迹象。

从宏观上看,全球经济近期复苏要低于预期,未来将面临复苏进程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和主要经济体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巨大等问题。

而我国内部将面临内需不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通胀预期强烈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总的来看,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都将面临压力和挑战。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可能加快下滑。

下半年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将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因素可能占主导。

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大幅下滑并导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速下滑。

其次,消费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在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刺激下,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下半年可能出现政策效应递减现象,家电下乡、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将会继续放缓,甚至不排除出现同比下降的可能。

而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消费能力依然不强,农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外贸增长势头将会快速放缓。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影响,下半年美日经济复苏将继续放慢,欧盟经济复苏势头可能停滞,消费和投资将受到制约,进口需求放缓在所难免。

由于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逆势增加,美欧可能继续以此为由对我采取保护措施。

而新兴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限制我产品进入其市场,导致形势更加复杂。

2.居民消费价格增速将高位运行,通胀预期强烈。

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忽视。

目前来看,下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货币流动性仍然比较宽松,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仍然存在;二是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物价上涨;三是年初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价格;四是极端天气因素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将会影响物价稳定运行;五是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必不能持久,随着生猪存栏数下降,下半年猪肉价格至少会出现恢复性上涨。

浅谈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现在及解决对策分析3300字

浅谈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现在及解决对策分析3300字

浅谈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现在及解决对策分析3300字摘要: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化的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应对新的经济环境时也遇到诸多挑战和难题。

本文主要论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存在制约因素,联系我国实际,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我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现状分析;问题对策一、货币政策理论概述介绍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

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

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措施的探讨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措施的探讨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措施的探讨一、背景我国经济在过去几年里保持稳步增长,但是在近来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下,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在新时期下我国货币政策措施的应对和调整。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要了解货币政策的调整需要先了解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2%,对外贸易总额同比下降2.8%。

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投资热情有所降低,同比增长率为4.5%。

CPI同比上涨2.5%,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缩减,外储规模下降。

整体来看,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

三、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应对重要的目的是稳定经济、促进增长、调整结构和防范风险。

具体来说,应当关注以下目标:(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稳健增长。

通过降低利率、加大借贷力度和提高金融市场可操作性等手段,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二)促进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经济发展需要外部贸易的发展和有效管理,货币政策调控应着力提供有利条件。

(三)整治金融市场乱象。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透明度提高,防范金融风险。

(四)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

遏制房地产泡沫、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经济风险的关注和防范,使得整个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

四、货币政策措施基于上述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此前,我们通过频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引导银行提供更多、更便宜的贷款。

近期,央行开始放松货币政策紧缩,逐步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措施。

同时,央行借助诸如再贷款等工具,也在对部分银行进行特别支持,以保障他们能够顺畅借放。

调整利率工具近期央行还对利率工具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这项改革在当A股市场遭受重创的时候,支持了市场情绪。

本次改革也有利于震慑美国挑衅所造成的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降低外部冲击对利率市场的影响。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摘要:对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经济变量还是外生经济变量的认识不同,将导致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以及选取不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既然经济运行中的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那么,按照内生货币理论的政策建议,就应该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然而,我国却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

实践证明,这种选择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本文先是论证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然后分析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出现的原因,最后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一国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是由经济活动自身创造出来的,是实际产出、利率、物价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函数。

根据货币理论,在货币内生的情况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当局是无法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自主地左右其货币供给的,其货币政策必须转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需求型调控。

一、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在二级银行体系中,货币供给可以根据公式M=B*k来说明,即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在中国,由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都不是中央银行能独立控制的因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存在。

(一)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基础货币是货币当局对存款机构和非存款机构的净货币负债,其具体形态一般包括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的存款和库存现金以及非银行公众持有的通货。

在我国,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持有对政府的债权向政府提供融资以投放货币;二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或再贴现的方式形成对金融机构的债权以投放货币;三是通过收购黄金、外汇等方式形成一国对外净债权以投放货币。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和强制结售汇制度,取消了外汇额度和外汇计划控制,外汇储备增加迅猛,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迅速上升,成为最主要的货币供给渠道(如表一)。

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受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中央银行不可能灵活控制外汇占款增量。

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金融危机不断地发生,从而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

自从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其货币政策方面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因此,本文将讨论“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目前,国际上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是由全球性的资本市场崩溃而引起的。

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等。

这些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包括中国在内。

在这些危机中,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

对于中国来说,面对着以上的挑战,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追求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都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股市走向会产生极大的冲击。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对经济逐步进行了调控。

首先,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政府开支的同时减税和提高消费者购买能力,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

这一政策导致中国的国内需求迅速回升,同时还有望带来一定的国际上的需求。

其次,中国还采取了逐步放开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加大汇率的浮动幅度,使得市场能较好的削弱对人民币汇率的猜测,从而提高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然后,中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和监管,同时加大货币和信贷政策的调整,刺激经济的增长。

最后,中国还采取了适度的货币超发政策,以缓解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体系的冲击,并为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超发政策,虽然确实能够解决短期问题,但是某些长期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削弱中国的经济体系,因为企业很难满足通货膨胀期间的成本需求。

其次,货币超发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因此,当货币政策调整措施引起通货膨胀时,政府需要调整政策以避免通货膨胀成为长期问题。

虽然有诸多挑战,但是中国政府依旧坚持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当前的多种困难。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货币政策的博弈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货币政策的博弈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货币政策的博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日新月异。

在这个大背景下,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成了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而中国货币政策则被视为全球金融稳定的保障之一。

两者之间的博弈,引起了全球各国政经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货币政策的起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引发的,而这一泡沫的形成的背景是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而在这一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中国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中国货币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市场的关注。

与其他国家不同,在危机期间,中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宽松政策的力度,对市场的流动性进行了大量的投放。

此举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稳定了中国,保障了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危机时期全球市场的动荡,发挥了稳定全球经济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变随着国内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2013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变得谨慎,官方开始实行一系列调控措施,防止经济过热,以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并促进结构性改革。

特别是有关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旨在控制住房价格。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逐渐降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度。

四、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货币政策的博弈尽管中国货币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在危机前后也受到了国际经济的压力。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了全球众多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中国。

然而,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具有意义。

中国的经济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而中国对国际政治、经济现象的快速响应能力,也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这种回应全球市场的能力,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博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刘忠良:中国货币政策的三大困境

刘忠良:中国货币政策的三大困境

地产企业资金困难,因而高利贷的最大流向又是房地产。 也就是说,现在温州民间资金最多的流向了房地产,是 房地产让温州民间资金集体逃离实业、远离制造
业的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形下,即便货币政策宽松一点, 房地产的强大吸金能力还会让供给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资 金很不足。要更彻底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必须先解决中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这三个困境,否则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难以根治。
3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这 就意味着,央行自主过去自主投放的货币也被挤出流通, 央的铸币税也倒贴进里面 了!为了应对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过剩或通货膨胀问题, 央行又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央行收紧货币政
策对中小银行影响更大,因为大银行有外汇持续流入, 大银行可以拿外汇向央行换成人民币,中小银行却没有 这个条件,货币政策一收紧中小银行就吃紧,中小
底,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量为22.22万亿元人民币, 是同期内中国狭义货币M1增量的1.01倍。这意味着,过 去11年内的大部分时间内,外汇占
款已成为中国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方式。 199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仅1450亿美元,截至2011年6 月末已经增至3.1975万亿
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0.86%!这就意味着,即使央行不 主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也会导致 中国国内货币快速增长,几乎可以说外汇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58取名网 /
中国产业发展时,资金却被房地产吸走了。中国的货币 政策现在正面临三大困境: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金 融机构格局不利于中小企业,房地产吸纳了过多实
业的资金。持续增加的庞大外汇储备中国现在外汇储备 高达3.2万亿美元,如果按照美元比人民币1:7计算,这 就意味着央行要投放22.4万亿基础货币

从内生货币理论谈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从内生货币理论谈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从内生货币理论谈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的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我国1997年第1季度到2008年第3季度的货币供给内生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明结构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比较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文章还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修正和调控改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内生性Granger因果检验自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国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货币供应量与经济运行关系的稳定性也开始受到冲击,为此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先后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做法,重新选择利率或通货膨胀率作为中介目标。

产生这一转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供给内生性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大大降低。

随着金融体系的转型和日益复杂化,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货币理论研究和各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与目标经常出现偏差,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控性方面不断削弱。

夏斌和廖强(2001)指出,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几乎就没有实现过。

万解秋和徐涛(2001)、范从来(2003)等人的研究也证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内生货币供给相关理论(一)水平主义观点水平主义观点又称适应性供给观点,代表人物主要有Kaldor(1982)和Moore(1989)。

在Kaldor的观点中,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作为最后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

中央银行必须完全满足银行的储备需求,否则金融结构将不稳定,甚至危及整个经济。

同时Kaldor认为,利率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中央银行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无限地供给货币,以满足所有的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又是名义收入的函数,所以其因果关系是名义收入决定了货币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国货币政策体制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一、1984年以来的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和1998年以来独立的货币政策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中国正式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

 
我们先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从我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货币和银行的作用被削弱了,它们只不过是计划经济的附属物,没有名符其实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和开始执行货币政策。

近20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变化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4):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

当时提出双重目标,并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其原因如下:美国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中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在中国是一致的,在中国的粗放经济条件下,只要经济发展了,充分就业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包括了充分就业,所以这两个目标可以合并为一个目标:发展经济。

另两个目标中的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认为国际收支平衡涉及的是汇率问题,而汇率的稳定与本币币值有密切关系,只要本币币值稳定了,那么汇率也可以稳定,所以这两个目标也可以合二为一,即稳定币值。

这样,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就可以认为是发展经济和稳定币值这双重目标。

并且,当时认为,第二个目标稳定币值实现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只要经济发展了,币值才能稳定。

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

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该法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可见,法定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经济增长。

为什么把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目标?这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潜在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这种高速增长在全世界是少见的,但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中国1985~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很高的,达到了双位数,平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

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在世界上是同样少见的。

宏观经济中出现的这种经济高增长和高通胀的“双高”现象,都是货币政策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首要的问题是解决通货膨胀:只有抑制通货膨胀,才能挤出用多发货币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水份,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才能避免抢购风潮和削弱公众通货膨胀预期,才能给改革开放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货币政策目标把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目标而兼顾经济的发展。

 
再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直使用的是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即调控方式以贷款限额管理为主。

这种依靠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信贷规模的办法与我国过去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是相适应的,对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随着融资渠道与方式的多样化,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渐近实现,以信贷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控性越来越低,主要表现在:(1)信贷规模与市场配置的矛盾。

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由市场确定资金流向和优化资金配置。

但是,信贷规模的管理方式人为地阻碍了资金的合理配置;(2)信贷规模的超前性与资金来源滞后性的矛盾。

制定银行的贷款限额主要是以历史存贷款为依据,而存款的增长则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关系极大。

因而基于主观判断的贷款限额与客观的存款增长很难达到协调一致,常常造成贷款限额或多或少的现象发生。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建立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货币供应量为效果目标的中介目标体系,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另外,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还有一些辅助性的目标:1、信用总量,包括银行信用量、合作信用量、国家信用量、股份信用量、企业间商业信用量、银行间同业拆借信用量、民间信用量等。

2、同业拆借利率,它是指各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的临时资金融通的利率。

3、银行备付金及其比率:备付金西方称之为超额储备,银行备付金率是银行(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备付金与当期存款总额的比率。

 
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还有政策性金融债(被称为“准国债”)等一些其它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1984-1993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曾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由此提供的基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增量的80%以上。

这种情况最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24%和-9%。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外汇占款一度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1994年,外汇占款增加额在基础货币增加额中的占比达到78%。

1997年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8年,这一占比为13%,1999年为28%。

 
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

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

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使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调节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
置资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支持经济增长的外需因素发生明显变化。

1998年出口增幅由上年的21%降为接近零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大多数传统产品供过于求,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金融方面,由于早几年形成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不良贷款问题突出,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支付危机,商业银行体系面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执行国务院制定的稳健货币政策方针,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199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这一措施使商业银行具备了按信贷原则自主增加贷款的条件;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6%,按1999年末存款余额计算,下调 7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8000亿元;在1996、1997年三次降息的基础上,1998、1999年又连续四次降息,7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5.73百分点。

1998年5月恢复公开市场操作,1998、1999两年通过公开市场扩大基础货币投放累计2600多亿元。

(2)调整信贷政策,因为我国经济中的问题,有总量问题,但更多的是结构问题。

调整主要包括:调整基础设施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和出口信贷政策。

(3)推进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包括:一是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推进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积极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者之间不可能同时实现。

一国在同一时间,三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二。

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教训,在条件不成熟时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必然导致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对汇市形成冲击,进而导致货币危机。

我国对外主要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9—2001年间,当我国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出现严重内需不足的时候,美国经济却出现过热倾向,中国的经济周期与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美国的经济周期出现严重不一致。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状况及其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最基本的工具是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下面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货币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

 
我国在1994年1月1日放弃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这一制度的结果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而且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9年来一直稳定在8.28左右,非常稳定。

1994-2001年汇率稳定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