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逻辑
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推类_张晓光
广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 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推类张晓光(辽宁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沈阳 110036)[提 要]类概念是逻辑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
在中国逻辑传统中,我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其学派,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对类概念进行了考察、理解和把握,并赋予类概念以逻辑的涵义。
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提出了“推类”这一称谓,并论述了推类思想。
推类是中国逻辑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
根据传统逻辑的认识,推类具有传统逻辑中类比推理的逻辑性质,但它又与传统逻辑类比推理有异,这种相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依据、分析的对象、实际的运用、结论的性质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类 推类 墨辩 中国逻辑传统[中图分类号]B8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2)03—0032—06事实表明,客观事物虽纷繁复杂,但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处于一定类种关系的序列之中。
若离开对事物间这种类的意识,则不可能有逻辑的思维活动。
因此说,无论何种逻辑传统都将类概念作为逻辑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
中国逻辑传统亦然。
一、类概念的发生根据人类思维认识的历史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资料证明,人类对“类”的识别,最初是从观察和辨物开始的,即由察形、别色到考异、观类。
如古人所讲,“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别色”①“察物色,课比类。
”②从我国现存比较早的文献,被称之为上古时期遗存的《山海经》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点。
“《南山经》之首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
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儿,伏行人走。
其名曰猩猩,食之善走。
……”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先民,就是通过观察辨物的认识活动,指出了这一区域的主要的动植物的种类、特征以及利用价值。
“凡同类者,举相似”③将其事物或现象的相似性为“类”的基本含义,这是中国古人对“类”认识的一个普遍思想。
《形式逻辑》绪论
(四)有助于人们识别、批驳谬误和诡辩 法官应该学习法律知识,我又不是法官。 如果你欧提勒士胜诉,那么按照合同,应该 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你欧提勒士败诉,那 么按照法庭判决,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你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总之,都应该付给我另 一半学费。 如果我胜诉,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应 该付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败诉,那么按照 合同,我也不应该付给你另一半学费;我或者 胜诉或者败诉;总之,都不应该付给你另一半 学费。 (五)有助于人们学习、理解和掌握其它各门科 学知识
二、印度逻辑 三、中国逻辑
(一)中国的名辩逻辑 (二)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思考题 :
1、“逻辑”一词的含义有哪些? 2、什么是普通形式逻辑?其研究对 象和性质各是什么? 3、什么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其构成 怎样?
第一节
普通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逻辑和逻辑学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作者对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安排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见解或看问题的方法。 “机器将主宰人类”的逻辑是不能成立的。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 4、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即逻辑学。 干部要学点逻辑。
普通形式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 究思维的逻辑形式。 普通形式逻辑研究思维,以思维的细胞即概 念为分析的最小单位,但不分析其逻辑形式; 以命题及其逻辑形式为重点;以推理及其逻辑 形式为主要目的,特别是各种推理及其逻辑形 式的有效性是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重中之重。 普通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是从真 假值的角度出发的。 “真”、“假” ,仅是从思维逻辑形式的 真假性质和逻辑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的角度而 言的,并不是从思维内容上判定某个思想的真 或假的。
逻辑学概论(373页)
一、逻辑、逻辑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逻辑的语源学考察 2.逻辑学及其研究对象
顾名思义,逻辑学就是研究 逻辑的学问,而“逻辑”主要是 思维的意思,所以,逻辑学就是 研究思维的学问。那么,什么是 思维呢?思维就是理性认识。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 形式和规律,思维的形式有概念、 判断、推理三种,思维的一般规 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 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西方逻辑
亚里士多德首创了形式逻辑这门科学, 因此他被人称为“逻辑学之父”。他的 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意为为人类 提供认识的工具。在《工具论》中,亚 里斯多德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概念、判断、 推理的种类和关系,比较充分地阐明了 作为演绎推理主干的三段论法的理论, 制定了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在另一本著 作《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讨论 了形式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 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逻辑、逻辑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二、逻辑学传统和类型
1.逻辑学传统
中国的名辩学 古印度的正理逻辑和因明
正理逻辑的创建者是足目,经典
是成于3-4世纪的《正理经》。正理 逻辑源于古代辩论术,其内容主要有 量论、论式和论过三部分。量论是关 于认识方法的理论;论式是关于正确 推理形式的理论,它是正理逻辑的核 心内容,由宗、因、喻、合和结五支 组成;论过是关于逻辑错误的理论。
传统逻辑
传统逻辑又称古典逻辑, 它泛指19世纪末数理逻辑产 生以前的传统演绎逻辑和传 统归纳逻辑。
演绎逻辑是以演绎推理为基本 内容的逻辑系统。传统演绎逻辑 (传统的狭义形式逻辑)包括直 言命题推理(主要是三段论)、 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 二难推理等。
归纳逻辑是以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为基本内容 的逻辑系统。传统归纳逻辑包括观察、实验、 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完全归纳法、枚举 归纳法、求因果五法、类比法、假说等。亚里 斯多德最早对归纳作过专门考察,但他所提出 的归纳推理实际是一种归纳三段论。系统研究 归纳学说,并奠定归纳逻辑基础的是17世纪英 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19世纪的英国逻辑学 家穆勒进一步发展了归纳逻辑,第一次将传统 归纳逻辑纳入传统逻辑的体系。
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
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首先,中国制度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相契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恰恰是由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继承。
中国制度不是简单地照搬外来的制度模式,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
其次,中国制度注重发展与稳定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也要解决政治稳定的问题。
中国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通过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管理、反腐倡廉等措施,保持了社会的安宁和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制度具有实践的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完善而形成的。
中国制度不断进行和创新,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制度创新包括经济领域的、政治领域的制度建设、文化领域的创新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最后,中国制度注重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
中国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
中国制度通过创新来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人民的素质和幸福感。
中国制度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
首先,中国制度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制度通过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制度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水平,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中国制度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
中国制度以人为本,注重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通过推进,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较为均衡的社会发展。
中国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再次,中国制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制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中国传统逻辑
中国传统逻辑
中国传统逻辑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哲学领域对于逻辑思维的探索和发展。
与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符号逻辑不同,中国传统逻辑注重对事物的整体、内在关系和变化发展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逻辑的特点和思想:
1. 辩证思维:中国传统逻辑强调辩证思维,即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事物发展三个基本范畴。
辩证思维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相互矛盾的要素,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过程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思维注重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强调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问题。
2. 形象思维:中国传统逻辑注重利用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传统的哲学家和文人常常运用比喻、象征、隐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形式,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形象思维强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激发人们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整体思维:中国传统逻辑关注事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倾向于以整体的角度看待事物,强调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
中国传统逻辑认为事物是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不能割裂和孤立地进行分析。
因此,它强调了系统思考和综合整合的能力。
4. 阐释思维:中国传统逻辑强调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
传统的哲学家和学者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和阐释,致力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
阐释思维注重对文本背后的传统思想的解析,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发现其中的逻辑和哲
学思想。
中国传统逻辑与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符号逻辑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逻辑更注重整体性、辩证思维和形象化的表达,强调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变化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继续对当代中国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个涉及组织学研究的广泛领域,其中包括政府组织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管理的机制等方面。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首先,中国政府组织结构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和分权结合。
在中国的政府组织中,中央政府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决策中心,同时又授权给地方政府一定的行政权力。
这种集中和分权的结合,使得中国政府能够更好地协调各级政府的工作,避免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并确保了国家治理的一致性。
其次,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作与调控的双向互动。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政府的调控,为市场提供了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与此同时,政府也从市场中获得了动力和资源,同时通过政府企业的存在,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监管。
第三,中国国家治理的机制是基于社会共识和社会合作的。
中国政府通过与社会各方面的对话和协商,建立起一种基于共识和合作的决策机制。
这种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听取民意、反映民意,并通过合作解决社会问题。
最后,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还体现在公共管理机制上。
中国政府通过对公共事务的规范管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了制定和实施政府政策的程序、权责清晰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
这些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并保证公共事务的高效运行。
总之,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一个涉及组织学研究的广泛领域,其中包括政府组织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管理的机制等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并通过合理的协调和管理,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点和制度逻辑。
中国逻辑的产生与文化的关系——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逻辑
2011年04月中国逻辑的产生与文化的关系——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逻辑?文/梁俊杰摘 要:逻辑是关于推理的学问,是对思维的思维,它与思维科学相关。
从文化与逻辑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逻辑的产生与西方逻辑的产生的差别,不难看出,二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种逻辑思想的大不相同。
关键词:逻辑;文化;哲学;制约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56-01商业文化逻辑是关于推理的学问,是对思维的思维,它与思维科学相关。
要弄清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的不同,首先要明确逻辑是什么。
逻辑,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推理形式有效性的科学。
逻辑只管形式,而不管内容。
但中国的逻辑与西方的逻辑不同,更多的是注重内容上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逻辑?我们从文化与逻辑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看这些问题。
逻辑既体现着思维方式,又影响着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孕育出不同的逻辑思想,形成不同的逻辑传统,而不同的逻辑思想和传统又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张东荪先生曾在《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一文中提出“逻辑与文化”的问题。
他说:“我作此文的目的在于表明逻辑是跟文化走的,即因文化上某一方面的需要逼使人们的思想不得不另有一种联结(connection)。
所以逻辑的联结是为其背后的文化与概念所左右。
而不是逻辑左右文化……所以我主张我们应得更换着眼点:即把逻辑当作文化的产物,用文化来解释逻辑,把逻辑的先在性,最高性,普遍性,必然性都取消了。
”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所依托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二者在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呈现完全不同的趋势。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传统,使中国文化归于以‘求善’为目标的‘道德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大异其趣。
”科学型文化把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区分开来,探索道德问题是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征服自然服务的;作为道德型文化的中国文化,几乎很少脱离伦理学说,即便有关于宇宙论和认识论的探讨,也最终落脚于道德问题。
“商业怪胎”进场费背后的中国逻辑
交 易相 对人 进 行 交 易 ” ,而商 务 部 ( 0 6 的 《 售 商 20年 零 供 应 商 公 平 交 易 管 理办 法 》,又 称 商 务 部2 0 年第 1 号 06 7 令 )及北 京 ( 《 京 市 商 业 零 售 企 业 进 货 交 易行 为规 范 北 ( 行 )》 )等 一些地 方 也 出台过地 方法规 ,禁 止 收取各 试
种形 式 的不合 理进 场费 。但 实施 起来却 缺 乏力 度。
从 1 7 年 到 现 在 , 中 国 走 上 市 场 经 济 之 路 已过3 9 8 0
但 为 什 么 又 说 进 场 费 是 超 市 对 供 货 商 的 盘 剥 呢 , 是 因 为 这 种 方 式 虽 然 没 有 直 接 使 供 货 商 亏 本 ,但 却 提 前 占 用 了供 货 商 的 资 金 , 并 把 本 应 超 市 承 担 的 市 场 风 险 转 移 到 供
发 言 人 姚 坚 称 正 对 此 起 草 新 文 件 。 他 表 示 , 进
场 费 在 中 国 零 售 、 百 货 行 业 中 持 续 存 在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有
日
合理性 ,这是市 场化 进程 中 的一个 现象 。
所 谓 “ 场 费 ” , 指 的 是 超 市 在 供 货 商 的 商 品 进 入 进
年 , 早 已 培 育 出 无 数 制 度 精 英 ,他 们 不 可 能 看 不 到 进 场 费
显 而 易 见 之 不 合 理 处 ,所 以 他 们 也 制 定 了一 些 相 关 法 规 ,
但 这 些 软 弱 的 条 文 ,显 然 无 法 撬 动 强 大 的 既 得 利 益 阵 营 。
商 务 部 发 言 人 说 超 市 进 场 费 有 一 定 的 合 理 性 , 正 是
中国的逻辑是怎样死亡的
中国的逻辑是怎样死亡的?许锡良如果一个国家的各种理论都是建立在“指鹿为马”的基石上,那么这个国家要想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本身也就是不符合逻辑的。
不幸的是,中国千年的历史正是这样。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在铁屋子里昏睡了千年,其实是非常真实的描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中国有术而无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缺乏逻辑学。
中国的文化的源头没有出过亚里斯多德式的人物。
中国第一个真正的逻辑学家是当代学者金岳霖先生(1895-1984),而且他也是从美国的大学里学得的逻辑学,他的逻辑学著作《逻辑》、《知识论》的问世,中国才算是有了真正的逻辑学。
一个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民族,什么混帐逻辑,混帐思维都会横行天下。
中国数千年来的一治一乱,每个政权都出自枪杆子,正是因为缺乏了逻辑的民族,自然就会缺乏论理的能力,暴力滋生的地方,道理就自然消失,而逻辑也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中国自古是一个讲“中庸之道”的民族,凡事都讲中庸。
最早出现中庸说法是《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后来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孔子也曾经有过“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和“过犹不及”之类的说法。
中国的古文因为叙事背景的缺乏,后人很难作出完全合理的理解,每一代人都只能够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对于那个“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解释有多种多样。
明朝的王阳明在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算是对中庸之道有了一个比较彻底的解释。
因为,无论是“允执厥中”也好,还是“执其两端而扣”也罢,“不偏不倚”、“执其两端”,都只是一个虚拟的说法。
笼统地说来自然是这样的。
但是,你怎么知道一个事件的两端在哪里?因此,还是王阳明懂得比较透彻。
什么是中国逻辑
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第 + 期。
&)
《 孔子研究》 &’’) 年第 + 期。
&+
学卷》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年版, 第 &)*+ 页。
&"
年第 ) 期。
&!
年增刊。
!%
墨家辩学以言谈论辩为对象, 讨论了涉及言谈与论辩的 诸多内容: 语言的本质与功用, 语言的特征与组成, 言义关
!"
家逻辑是中国逻辑成就最高的主体部分。
( 作者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 中国逻辑独立发展的奠基时期》 ( 上) ! 周 文 英《 ( 下) 《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 年第 ) 期, &’’. 年第 " 期; 《 中国传统逻辑在近、现、当代的升华与发展》 ( 上) ( 下) 《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年。 : 论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肯定与否定》 , " 孙 中 原《 《 广西师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 )*** 年 第 " 期《 ; 中国 国逻辑研究解论要》 《 , 东南学术》 )**& 年 第 & 期《 ; 中 逻辑史研究若干问题》 《 , 哲学动态》 )**& 年 第 . 期《 国古代有逻辑论》 《 , 人文杂志》 )**) 年第 - 期。 : 论墨经逻辑的价值》 《 , 职大学报》 # 许 锦 云《 )**+ 年第 & 期。 《 温公颐文集》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 温公颐: 第 )-+ 、 &’’- 年版, )-" 页。 《 中国逻辑思想史稿》 , 人民出版社 &’.’ ’% 周文英: 年版, 第 )&",)". 、 )+" 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 ( 上) ,中国大百 ) 周礼全:
中国古典逻辑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典逻辑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古典逻辑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逻辑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不仅被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推理,还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决策和辩论中。
中国古典逻辑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逻辑思维开始被提出并被赋予了一定的形式和规则。
通过对论证和推理的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确立了一种以“辨论”为核心的逻辑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逻辑体系在基本原理上强调了“推证”的重要性。
推证被视为一种通过前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它是判断和论证的基础。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推证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合乎逻辑规律的思考方式,它可以通过严密的辩证方法和演绎推理来保证论证的正确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逻辑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在汉代,逻辑思维逐渐与其他学科如经学、儒家思想等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逻辑学派别。
在这个时期,逻辑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了推理和辨证思维,还扩展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分类和定义等方面。
对于古代中国逻辑体系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它在推理和辩证思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古典逻辑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当代思维方法的启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典逻辑体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还可以为当代思维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将中国古典逻辑体系与现代科学思维结合,发展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逻辑学体系,将对人类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2. 正文2.1 古代中国逻辑的起源- 介绍古代中国逻辑的起源,可以提到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逻辑观点;- 分析古代中国逻辑思想的背景,例如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制度的特点等;- 探讨古代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包括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内在逻辑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经历了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历史事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最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
科技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以和平发展为基础的。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的。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制度效能。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逻辑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和平发展为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清中国逻辑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清中国逻辑作者:周凯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15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中,我们离不开对中国故事内在逻辑的准确凝练与清晰表达。
中国故事要“让人听得懂”“让人听得懂”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思维方式、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差异,跨文化交流中难免出现所谓的“文化鸿沟”,致使认知偏差、误解甚至冲突的产生。
由此,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一项艰巨任务,而“让人听得懂”则成为完成这一重任的应然要求。
“让人听得懂”就要从别人容易理解的叙事方式和思维习惯入手,清晰讲述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故事的起承转合。
既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深奥,而是以严谨的理性分析和平实话语阐释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客观事实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中国故事的讲述,着力点不在于华丽辞藻的堆砌或排山倒海的称颂,而在于我们能否准确勾勒出中国故事发生、发展、演进的整体过程,努力发掘并呈现出中国道路内在的逻辑性和常识性。
文化鸿沟虽然客观存在,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更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心理基础和认知规律。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清晰的逻辑表述使人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
中国故事要超越概念话语建构中国故事固然离不开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凝练和构建,但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对故事本身所蕴涵的深刻逻辑进行有效挖掘和准确表达。
实际上,我们在与西方交流时,最大的问题并非是具有本土特色概念的提炼不足,而是缺乏清晰的逻辑表述。
由此,讲述中国故事不能刻意强求与众不同的话语模式和概念生成,而是必须着力挖掘中国社会发展的叙事逻辑和衍生逻辑。
从古到今,具有生命力的概念术语和话语系统均离不开明晰的逻辑脉络。
例如,太极、风水等文化概念凭借其所蕴藏的深刻哲理和内在逻辑超越了中西文化壁垒,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逻辑
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
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对世界现代文明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范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
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
合作以及对全球性问题的参与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也具有
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逻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社
会发展、政治实践等方面都对世界现代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
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文明传统对世界逻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希望我
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稳定是首要目标。
中国政治的主要逻辑是追求政治稳定,以此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
政治稳定成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目标,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出发点。
2.经济发展是核心任务。
中国政治的发展逻辑核心在于推动经
济向前发展。
中国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经济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3.党的领导地位是核心基础。
在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中,党的
领导地位是核心基础。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地位的稳固。
4.改革开放是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巨大。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对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推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5.国家利益至上。
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决策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和核心原则。
总体来说,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是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党的领导地位、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重要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关兴丽言语行为理论是二十世纪50年代西方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创立,60、70年代塞尔、格赖斯等人修改和发展的关于语言的理论。
奥斯汀揭示了语言的多功能性,纠正了以往哲学家以描述为语言的首要乃至唯一功能的简单化的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言语行为理论,即认为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都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大量心血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如孔子、墨子及荀子同样是十分关注语言问题并产生了关于语言的各种思想和理论。
与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相类似,中国古代墨家也有丰富的言语行为思想,并且强调的是“以言取效行为”思想。
这种以“以言取效行为”思想为特点的言语行为思想体现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而语形学思想呈现的较少,这就使中国古代逻辑学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区别开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古代逻辑学。
一、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一)“言”(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以言表意行为按照奥斯汀的观点,以言表意行为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
在以言表意的行为中,奥斯汀还进一步区别开三种行为,即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
说话要发出声音,这就是发音行为,发出的声音名为语素。
说话时说出的词要属于某种语言,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应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这些词被说出时还有一定语调。
这样的发出这些词的声音的行为就是出语行为。
此外,说出的词还要有一定的意义,指称一定对象,这就是说,说话时要把语素、意义和指称结合到一起,这种行为就是表意行为。
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这三种行为合到一起,就构成以言表意的行为,或者说,一个人同时完成了这三种行为,他也就完成了以言表意行为。
用奥斯汀自己的话来说,以言表意行为就是“说出某些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词,而这些词又都具有某种‘意义’。
”(转引之涂纪亮,第94页)在奥斯汀看来,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者只想用以言表意行为表达某种思想,并没有意图通过这种行为使听者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产生任何效果。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它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动力,在社会风貌、文化基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种形式。
由此构成的新社会格局,催化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同时也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改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经济全球化正文:随着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推进,中国经历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从社会风貌、文化基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来看,这一进程对中国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变革,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新的社会格局催化了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来抵抗,以确保成功的实施。
本文将着重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它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中国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改革开放为驱动力,以创新发展为促进力,重塑社会风貌、文化基础、科技水平、经济结构等,从而实现了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展良好的国家。
应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首先,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政府管制精细化、监管分权化,规范市场准入,实现改革自下而上的推动;其次,大力倡导科技创新,聚焦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升科技、服务和管理水平;再者,构建经济全球化体系,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率优化;最后,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尊重人权的社会环境,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要应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举措,必须在深入改革、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联动发力,全面推进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
其主要内在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历史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
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按照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逐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人民共和国、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持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式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和时代特点有机结合地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共和性。
它主张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不断改革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真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要求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创造豪华,又要关注社会公正,推动分配优化和公平,提高民生水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政府重视民生建设,积极发展教育、医疗、环保等事业,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和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历史性问题,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共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式是开创性的,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
尽管特色不一样,本质仍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
史哲 理解中国叙事的三个逻辑
史哲理解中国叙事的三个逻辑(一)叙事体系包含三个层面:叙事逻辑,叙事文本,叙事技巧。
叙事逻辑构建的是"道",属于叙事体系的内核,解决的是"为什么"(Why)的问题;叙事文本呈现的是"事",属于叙事体系的骨架,解决的是"讲什么"(What)的问题;叙事技巧追求的是"术",属于叙事体系的皮层,解决的是"怎么讲"(How)的问题。
(二)叙事逻辑是经过人类社会各种"力的平行四边形"长期博弈,最终定型下来的某种"公理",它是交往双方能够顺畅对话的前提和不言自明的默契。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叙事逻辑是构建叙事体系的根本。
如果有一套被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传统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存在,那么彼此之间的交流就会呈现"一点就通""一说就透"的效果与默契,既能节约沟通成本,又能减少意见分歧。
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思维习惯、习俗信仰等等因素,叙事逻辑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国别性、文化性差异,构建融通中外的叙事逻辑极其困难。
这是跨文化传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同时也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需要着眼于"吸睛""动情""走心"三个既独立又贯通的任务需求,从叙事技巧、叙事文本、叙事逻辑三个层面系统谋划,着力构建具有中国风范、中国气质、中国智慧的叙事体系。
在叙事技巧层面,就是要在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以及信息消费习惯,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时代特点和先进理念的表达方式,目标是"吸引人",让人不费解、有共鸣。
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
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它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路径。
以人类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经济文明展现出一种富有情感的特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和依靠。
因此,中国人在经济发展中更注重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这种关注在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表现在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和人际关系的亲密与和谐。
在经济交往中,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经常通过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来实现经济合作和发展。
这种人情味和人际关系的重视,使中国经济文明呈现出一种亲密和融洽的特点。
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还体现在中国人对待资源的态度上。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相对紧缺。
因此,中国人在经济发展中更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还表现在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上。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是以模仿和跟随为主,但近年来,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中国政府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中国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实践,都在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国经济文明的特殊逻辑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它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富有情感,让人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中国经济文明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际关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也展现出创新精神。
这些特点使中国经济文明独具魅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什么呢?刘歆认为, 名家者流, 盖出于礼官, 名学就是正名之 一、 关于 “ 中国逻辑”概念的文献回顾 检索 !"#$ 收录的 %&&’ 年以来发表的论文, 以 “ 中国逻 辑”为篇名或关键词的文章只有 () 篇, 而且很多 时 候“ ,中 国逻辑”并没有专指 “ 中国古代逻辑”, 往往涵盖 “ 中国古代 逻辑或中国古典逻辑”、 “ 中国近现代逻辑研究”等范畴。周 文英先生系列文章 中尽管没有定义 “ 中国逻辑”, 但从文中
& %
周文英先生在 《 中国逻辑思想史稿》中先有 “ 中国古典逻 辑” 的提法, 后说 “ 中国的古典逻辑叫名学、 名学研究的对象
!"
总的说来, 在我看到的文献资源中, 没有就 “ 中国逻辑” 的界定作深刻论述。 二、 中国逻辑与名辩学 中国逻辑, 不等同于名家或辩学或名辩学。 “ 名学是以名 为对象, 以名实关系为基本问题, 以正名为核心内容的学说。 名学在自身的发展中, 既有重政治、 伦理的一面, 也有相对抽 象的一面; 既有名实关系的讨论, 也有对物质世界的分析, 呈 现出多样性的态势。名家涉及了名的界说, 功用、 形成, 名与 实; 名的分类, 正名, 名的谬误, 名与辩说等诸多问题”。…… “ 辩学的对象是谈说辩论;辩学的基本问题是谈说辩论的性 质界定及功用分析; 辩学的内容包括: 谈辩的种类、 原则、 方 法以及谈说辩论的语言形式及其运用的分析, 言与意的关系 等。”…… “‘ 名辩学’是名学与辩学的合称。它既可表明名 学与辩学的区别, 又能表明二者的联系。如前述, 名学与辩学 是对象、 内容不同的两门学问, 不可混同为一和彼此取代。虽 说辩学也讨论名, 名家好辩且善辩, 但这不能表明没有相对 独立之名学与辩学, 应当看到, 辩学论名与名家论名有根本 区别。辩学多注重结合谈说论辩中语言形式的运用, 对名加 以考察。名家则不然, 不仅有 ‘ 正名以正政’, 使名与治国之 道相连, 也有由名及物的分析, 引入万物属性及存在变化状 况的讨论。”!" 我也赞成刘培育先生的观点: “‘ 名辩学’与 ‘ 中国古代 逻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名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建构 的一门学说, 主要研究正名、 立辞、 明说、 辩学的方法、 原则和 规则。这门学说的核心是逻辑学, 但也包括认识论和论辩术 等内容, 与政治和伦理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逻辑学是名辩 学的核心, 并非名辩学就是中国古代逻辑。名辩学在中国逻 辑却没有得到很好发展, 也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
概有 “ 中国逻辑”即 “ 中国古典逻辑”的意思。 最早提出 “ 中国逻辑传统”概念的是周礼 全 先 生 , 他曾 说: “ 在逻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就产生了许多不同逻辑体系 并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逻辑传统, 即中国逻辑传统、 印度逻 辑 传统和希腊逻辑传统”)。 崔清田先生大概是赞成这样的观点 的, 因为在其主编的 《 中国逻辑史教程》中沿用周礼全先 生 的观点 *。 第一个对 “ 中国逻辑”概念作出明确界定的是崔清田先 生, 他曾说: “ 发生并发展于先秦时期的中国逻辑, 不同于古 代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 也有别于古代印度的因明。中国 逻辑有自己的传统, 其主导的推理类型是推类”%% 。 王克喜先生的 《 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逻辑 》一 书 , 自始 至终使用 “ 中国古代逻辑”概念, 同时也使用 “ 中国古代的逻 辑理论与思想”之概念, 他的 “ 中国古代逻辑”即指 “ 中国古 代的逻辑理论与思想”。他的这一理解既借鉴了南明镇的观 点: “ 作为世界逻辑史的组成部分来说, 它 ( 中国古代的逻辑 理论和思想)具有科学精神和独特的逻辑语言结构”%( , 也 参考了 《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 “ 中国古代逻辑”的提 法 %) 。 “ 中国逻辑”与 “ 中国逻 张晓光先生的两篇文章 %’ 中把 辑传统”并用。
(**+ 年第 ’ 期 ( 复总第 +, 期)
船 山 学 刊
!-./01-/0 23.40/5
"67’8(**+ 9.: "37+,
什 么 是 中 国 逻 辑
刘邦凡
摘
要:所谓的中国逻辑, 就是指 “ 中国古代逻辑” , 换句话说, 就是
指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传统的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之前,未受其影响的中 国传统逻辑。 中国逻辑与墨家逻辑、 墨家辩学、 名辩学等概念紧密相关, 但 不等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第 + 期。
&)
《 孔子研究》 &’’) 年第 + 期。
&+
学卷》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年版, 第 &)*+ 页。
&"
年第 ) 期。
&!
年增刊。
思想来看 “ 中国逻辑”概念包括中国传统逻辑和近现代中国 逻辑研究等范畴。孙中原先生的系列文章 "之中以及许锦云 “ 中国逻辑”与 “ 中国古代逻辑”二词没有作 先生的文章 中
#
区分, 时而说 “ 中国逻辑”, 时而说 “ 中国古代逻辑”, 大概他 们的 “ 中国逻辑”概念指的是 “ 中国古代逻辑”。 温公颐先生在其文集$中曾多次使用中国逻辑的概念, 但 没有具体界定, 不过从他分析中国逻辑的特点看, 他的中国逻 辑主要指中国古代以三物逻辑为代表的内涵逻辑,他曾说: “ 中国逻辑与西方三段逻辑和印度三支逻辑既有相同的方面, 又有不同的方面, 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中国的名、 辞、 说 ( 说 辞), 有一般逻辑的特征, 但不能和古希腊、 古印度等同。…… 从逻辑的总的性质来看, 西方推论三大类属为依据, 可以说是 外延的逻辑, 这与中国的三物逻辑有所不同, 我国古代的三物 逻辑重在内涵, ‘ 类不可必推’、 ‘ 推类之难,说在名之大小’。 ‘ 类’, 即应作为推论的依据, 又不能完全依靠。公孙龙曾注重 内涵的分析, 我姑且名为内涵的逻辑, 这是中国逻辑的一个特 点。”
!
《 史记》, 说 “ 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 后 学”’。司马迁作 来的一些人解释说, “ 这个刑名也包含有 ‘ 刑名’的意义, 于是 法家的刑名之学又被认为是名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国时, 公 孙龙、 荀子、 墨家讲名与实 ( 或说形与名), 近代大多数研究中
( 国逻辑的人, 认为这才是典型的名学” 。初步断定, 周文英大
科全书出版社 &’(. 年版, 第 !+! 页。 崔清田: 《 中国逻辑史教程》 , 南开大学出版 * 温公颐、 社 )**& 年版, 第 ( 页。
&&
崔清田《 : 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 , 山东 南明镇: 《 中国何以未发展出西方那样的逻辑学》 ,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 张晓光: 《 墨家的 “ 类推思想” 》 《 , 中国哲学史》 )**) 崔清田: 《 名学、辩学名辩学析》 《 , 哲学研究》 &’’( 刘 培 育《 : 名辩学与中国古代逻辑》 《 , 哲学研究》 梁启超: 《 墨子学案》 ( , 《 饮冰室合集》 中华 ( 卷), 郭 沫 若《 : 十批判书》 , 科 学 出 版 社 &’!- 年 版 , 第 孙中原: 《 论墨家逻辑》 《 , 哲学研究》 &’’( 年增刊。 沈 有 鼎《 : 墨经的逻辑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系, 语义与语用; 论辩的界说、 性质与功用, 论辩的认知基础, 论辩的诸种原则与要求, 论辩中立辞的根据与组成, 论辩 的 诸种方法与谬误等。 墨家辩学与逻辑之间的关系, 是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所谓区别, 是指就整体而言, 墨家辩学与 逻 辑 的 研 究 对 象、 目的不尽相同。墨家辩学以言谈论辩为对象, 以 “ 取当争 胜”宣说墨家 “ 义事”为目的。逻辑以推理为对象, 其目的既 涉及言语交际行为, 更要为科学认知提供工具。 所谓联系, 是指墨家辩学也讨论了推理, 而逻辑是关于 推理的学问。墨家为了使自己宣说的义事获得他人赞同, 也 为了使论辩胜负的判定为他人认可,必然要讨论“ 立辞”。 《 大取》所谓 “ 立辞”, 是指命题的成立。墨家辩学主张, 任何 一个命题的成立, 都要有相应的理由和根据。如果一个命题 没有其赖以成立的理由, 就是荒谬的了。这就是 《 大取 》所 说, “ 夫辞, 以故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墨家用 做提出理由以成立命题的基本方法是 “ 说”, 即 《 小取》所谓 “ 以 说 出 故 ”。 这 表 明 , 墨 家 辩 学 的“ 说 ”, 是 提 出 理 由 (“ 故”), 以成立一个命题 (“ 辞”)的过程, 即推理 ( 论证) 过程。所以说, 墨家辩学虽然以言谈论辩为研究对象, 但同时 也涉及了推理。这正是墨家辩学与逻辑的相通之处。 了解了墨家辩学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不同情况和联系, 我 们就可以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 墨家辩学不能简单地与逻 辑 画等号, 就整体而言两者不是一回事; 第二, 由于墨家辩学也 讨论了推理, 所以墨家也有自己的逻辑思想和学说, “ 墨家逻 辑”指的是墨家辩学中所包含的、 有关推理的思想与学说。 四、 “ 中国逻辑”的定义 我们所谓的中国逻辑, 就是指 “ 中国古代逻辑”, 换句话 说, 就是指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传统的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之 前, 未受其影响的中国传统逻辑。 中国逻辑是以 “ 墨家逻辑”为主线的。所谓墨家逻辑不 外就是指 《 墨经》中的名辩逻辑思想与方法, 也指 “《 墨经》 中所包含的墨家逻辑学说, 是中国古代逻辑的代表”!& 。同 时, 中国逻辑不仅包括墨家逻辑, 而且包括先秦其他诸子 百 家的逻辑内含, 也包括先秦以后中国文化典籍中一切有关逻 辑的思想与方法, 当然也包括墨家以前 “ 辩者”的逻辑内含, 不过, “ 中国古代逻辑学思想的发展, 到了 《 墨经》, 就同登上 高峰一样”’( 。总的说来, 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 甚至于在中 国文化发展史上, 墨家逻辑对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直至汉晋思 想都曾产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果说西方传统逻辑是以 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代表的话,印度逻辑是以因 明 为 代 表 的 话, 那么, 也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逻辑以墨家逻辑为代表, 墨